一字未删,重现世纪教育之光|陶行知全集·有声典藏版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陶行知,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人民教育家”,扎根泥土的教育改革者,更是用一生践行“知行合一”的思想灯塔。</p><span><br /></span><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这里没有断章取义的“精选”,无需二度加工的“解读”,<span>我们将彻底、完整有声化陶行知先生存世文字</span>——从铿锵檄文到田间手记,从教育宣言到油灯下的书信,一字一句原貌重现。听百年时空那头,一位赤诚教育家如何用笔墨丈量中国教育的山河,以血肉之躯践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p><span><br /></span><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span>内容亮点:</span></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听见教育的温度:从《中国教育改造》到《行知书信集》,深度感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核心理念,感受教育如何从书本走向人间烟火。</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穿越时空的对话:聆听先生与乡村孩童、青年教师、抗战志士的真诚对谈,触摸那个激荡年代里永不过期的教育初心。</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当代教育启示录:完整收录诗歌、政论、演讲、日记、书信等15类文体,清晰听见“平民教育-乡村改造-战时教育”思想演变轨迹。</p><span><br /></span><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span>适合谁听:</span></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在应试与素质间徘徊的教师/家长</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渴望在原生文本中汲取力量的基层教师</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对民国思想史感兴趣的文化爱好者</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试图摆脱碎片化阅读的文献爱好者</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span> 每一个相信教育能改变生命的追光者</span></p><span><br /></span><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span>订阅收获:</span></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在碎片化时代,让陶行知先生铿锵有力的文字化作滋养心灵的清泉。当您送孩子上学时、备课间隙或深夜独处时,让这些历经岁月淬炼的思想,为您重新点燃对教育的信仰与热望。</p><p data-flag="normal"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拒绝“3分钟读懂陶行知”的速食逻辑。每天10分钟,让这位赤诚教育家的500余万字徐徐流过生命——这才是对思想者最基本的敬意。</p><span><br /></span>
《古庙敲钟录》第67集
我这几天的主张是越弄越激烈了。朱先生突然问我说:“假使你拿了一省或全国的教育权,你预备怎样去干?”我毫不迟疑的回答说:“停办学校,改设工厂!”朱先生问:“为什么不办工学团?那工厂二字可怕!”
《古庙敲钟录》第66集
朱先生说:“惊人的事实还多着咧。全国公私立小学的学生是有七百万光景;旧式的私塾里也至少有七百万学生。这一千四百万小学生的费用每年总计至少是十万万元。这每年十万万元在传统教育之下是完全消费掉了。
《古庙敲钟录》第65集
我们在教育部和别方面的统计里得到了一些惊人的事实。“从民国一七年八月至一八年七月:全国公私立大学、专门学校,以已经立案的为限,有学校八六所,教职员六九八五人,学生五三四一○人,支出经费是三千六百七十九万元;……
《古庙敲钟录》第64集
我说:“个人态度的改变固属可能,但是专靠个人的努力来推动工学团是靠不住的,并且是缓不济急。现在中国已经到了生死关头,时势决不许我们个人从从容容的去脱这传统的蛇壳。我不耐等候这工学团的自然的传布,我急愿听你说一说那强制的传布。”
《古庙敲钟录》第63集
我说:“工学团可以不翼而飞,我有相当的信心。但是飞进传统的学校里去,难免有人要把它捉起来,关进笼里去,或者存心不良投它一弹,送它老命,也未可知。”
《古庙敲钟录》第62集
工学团的园地安在?我每逢想不通的时候,只有一个办法,便是请教朱先生。朱先生近来在乡下得了一个新封号,叫做路路通。当你走到山穷水尽的时候,只要和他谈一谈,自然会看见新的天地。
《古庙敲钟录》第61集
中华民族之新生命是在工学团的种子里潜伏着,我有这种认识,我有这种信仰,我愿意做一个园丁将这种子遍撒人间。但是一粒种子必定要撒在适宜的土壤里才能发芽,抽条,开花,结果;若是撒在流沙上,岂不是浪费了种子,虚耗了生命?
《古庙敲钟录》第60集
这古庙工学团是占据了我全部的思想。我吃过晚饭一个人在院子里散步的时候,古庙工学团又从我的脑海中浮出来了。一忽儿,接二连三的来了许多疑问要求我解答:“把一个工场呆板的当作一个工场办,有什么意思?……
《古庙敲钟录》第59集
古庙学校是已经轰轰烈烈的办了一个多月,门前连一块牌子也没有。它不但是校牌没有,而且校名也没有定好。有的人喊它为古庙学校,有的人喊它为古庙学堂,有的人喊它为古庙小学有的人简直就光头光脑的把它喊做古庙。
《古庙敲钟录》第58集
这是古庙从来没有听过的新的呼声。这呼声是从古庙青年的心灵中发出来的,震动了全村人民的耳鼓,透进了全村人民的心窝,致使全村人民都觉得“到东北去”, “把东北拿回来”成了一种天经地义,以为不如此便不能算是中国人,并不能算是古庙人。
《古庙敲钟录》第57集
古庙的青年起来了。大家看了儿童的一年计划,又看见儿童实实在在的按着计划活动,不但是心里有点痒,连一双手儿也痒起来了。我自己呢,是在儿童与青年之交界处。但是与其说我是个儿童,不如说我是个青年。
《古庙敲钟录》第56集
古庙儿童一年计划是古庙每个儿童的一年计划,也可说是古庙全体儿童的一年计划。计划上所列的事是每个儿童所作的事,如果每个儿童都依照计划去实行,那末,个人成绩的总和便成了全体的成绩。
《古庙敲钟录》第55集
这样讨论了好几次,最后成立了古庙儿童一年计划,现列举如后:(一)会认会写会用一千个字;(二)会玩科学把戏三百套,并会说明每一个把戏里所包含的道理;(三)认识恒星四十颗,行星五颗,并懂得天体运行及昼夜季候的道理;
《古庙敲钟录》第54集
秋儿问:“一年的计划可是我们从大年初一朝一直到三十晚所要做的事呢?”朱先生说:“是的。在这计划里应该包括各人所要做的事和大家合起来所要做的事。你们看一看我们四周的山,都是秃着头,好看吗?有什么法子叫它不秃头?”
《古庙敲钟录》第53集
今天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日子,开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会,叫做计划会议,由小朋友共同定出一年工作的计划。小朋友对于这个会起初是不了解。玉儿说:“今天学堂里开菊花会。”春香说: “不是的,是开鸡花会。”
《古庙敲钟录》第52集
朱先生的讨论,好一比是金鸡纳丸,初尝是甜蜜的,只要你失误咬了下去,便立刻尝到苦味。他老是在糖果里夹下一两块黄连使你吞不下去。比如听他所说的六大训练,头五种是毫无疑问,为什么要加上这生育的训练?
《古庙敲钟录》第51集
我说:“古庙之所以能够办到全村皆兵,多半是因为江营长肯得下乡尽义务。如果全国普遍的推行起来,那有这许多的退伍军官肯任指导?”朱先生说:“现在全国有二百多万军队,用现成的军队训练当地人民自卫是简便无比……
《古庙敲钟录》第50集
古庙是成了另一世界,大人是大兵,小孩是小兵,男的是男兵,女的是女兵。一村都是兵,其实是没有一个靠当兵吃饭的兵。我们这军事教育是一定可以成功了。这实在是我们梦想不到的。
《古庙敲钟录》第49集
朱先生教了一课,即派几位大徒弟分头教小学生写课文,每人要写一张拿回家去给家长看,农友在旁边看得高兴极了,有人竟开口向朱先生说:“请你也教我们一课,好吗?”这句话正问到朱先生的心眼里去了。
《古庙敲钟录》第48集
说来真奇怪,朱先生的问题是没有问题了。这些日子再也没有一个人提到他那背榜的一回事。连老许自己也夹在棍队里很起劲的上操。张胡子不知怎的也回来了,在农人武力保护之下大抽他的鸦片烟。他是超过了强迫军事训练的年龄,所以他也不须上操,不须守夜。
Recommend Channels
Install Castbox APP Now
50,000,000+ Worldwide Audios for Fr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