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专业电台

「不专业电台」是三个95后小伙伴共同创建的一档跨文化对谈节目。在这里,我们会闲唠在中国、法国、澳洲等地的日常见闻、社会观察、研究生活与大众议题。我们尝试不断跨越地理边界与文化场域,提供一些"非主流"和"不专业"的思考维度。 思想是现实的结晶,播客是思想的实验室。我们坚信,缺少"表达"的个体生命,便徒剩枯萎的灵魂。因为,自我与他者的碰撞,正源自最这原初的本性:know a bit more about这世界,know a bit more about我自己。

EP04 对人感兴趣是我的问题吗

写在前面 对于在日常生活中极度厌恶二手烟的我们而言,粥粥、papa与猴猴都选择在情绪陷入低谷的时期,尝试一些超越自我人设的行为。火机滑响,烟雾缭绕,生活的烦恼似乎在尼古丁与神经的碰撞中渐次瓦解,又或许如满眼的迷雾,纷乱、拉扯的人际关系是人之为人难以规避的命题。曾经,我们都仰仗一套稳定的情感支持系统:父母、亲人、发小、闺蜜,他/她们与我们共享生活的往复、惊喜与低沉。但总有一日,这些稳定的亲密关系也会远去,我们却依旧对人充满兴趣。现代人被抛入这个单子化的世界,内心深处的社会属性却生生不息。在情感的波折中,我们重新学会与他人相处,重新定义人与人的边界。我们尝试为亲密关系赋予更多的可能性,也深深质疑社会系统鼓吹而固化的婚姻制度。本期节目是一群没有什么边界感的文科生的内心独白。如果你也对人感兴趣,你也在处理亲密关系的过程中几经受挫,那么你并不孤单,因为我们与你一样,一直在追寻自洽的旅途中等待着最终的答案。 本期主播/嘉宾 粥粥、papa 猴猴:粥粥异父异母的亲弟弟 时间轴 02:58 你会在情绪陷入低谷的时候抽烟、喝酒吗? 14:38 对人感兴趣,如何权衡人际关系的边界 16:33 端详、凝视身边的异性/同性 18:48 当身边有太多的异性朋友时,我似乎成为了“中央空调” 22:28 多重、稳定的情感支持系统所引发的困境 25:39 占有欲:友情还是爱情? 29:05 如何处理一段“假性亲密关系”? 36:51 游历一遭后,我选择拥抱一段两个人的稳定关系 39:42 人的“社会性”:与生俱来还是自寻枷锁? 44:58 我为什么要把希望寄托在似乎不可靠的人际关系上? 48:53 婚姻制度与社会规训:一夫一妻制不等于一切 57:27 社会系统与人际关系:何以迈向良性互动? 01:00:04 两种边界感:亲密关系与同事关系 01:04:27 集体主义生活:“我入戏太深,以致走下台时念念不忘” 01:11:53 我难以做到在人际场上运筹帷幄 01:16:30 终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不再擅长于亲密关系 01:19:26 “哈利-赫敏-罗恩”:成长、友情与两性关系 01:25:53 “铁三角”:从结构稳定到边界拉扯 01:29:33 成年人的世界:目的导向型的稳定关系 01:30:24 从“三角形”迈向“四边形”的亲密关系 知识库 准社会互动(para-social interaction) 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个人主义与知识分子》 法国”民事互助协议“PACS(Pacte civil de solidarité)、英国”民事伴侣关系“(Civil Partnership),二者的保障程度均介于婚姻与同居之间。相较于婚姻制度,当事人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强制性条文要少很多,更多地应用于同性伴侣间,目前在中国大陆尚未得到承认。 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音乐 Snowman - Harryan Yoonsoan 节目制作 策划:粥粥、papa 剪辑:papa、粥粥 文案:papa 节目详情 「不专业FM」是三个95后小伙伴共同创建的一档跨文化对谈节目。在这里,我们会闲唠在中国、法国、澳洲等地的日常见闻、社会观察、研究生活与大众议题。我们尝试不断跨越地理边界与文化场域,提供一些"非主流"和"不专业"的思考维度。思想是现实的结晶,播客是思想的实验室。我们坚信,缺少"表达"的个体生命,便徒剩枯萎的灵魂。因为,自我与他者的碰撞,正源自最这原初的本性:know a bit more about这世界,know a bit more about我自己。

07-03
01:38:17

EP03 Tik Tok风波:我们如何认知他者

写在前面 这是一期“迟到”但“永不过时”的节目。2023年3月23日,TikTok的首席执行官周受资接受了来自美国众议院能源和商业委员会超过四个半小时的问讯,涉及数据隐私、信息安全、政策合规、青少年心理健康等诸多问题。我们惊诧于国会议员抛出的啼笑皆非的问题,也深陷于海内外极端撕裂的评论与认知。不禁要问,小到个体,大到跨国公司,在一系列跨文化、跨种族、跨越民族国家的事件中,我们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真正地认知他者?1978年,萨义德出版《东方学》。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其本质都不是一种自然的存在,东方学是一种研究学科、一种思维方式,更是一种权力话语的表达方式。正是由于东方学,东方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一个思想与行动的自由主体。萨义德时代的民族主义与地缘冲突一直延续至今,而当21世纪的“东方”试图重拾关于自身的话语时,我们看到的似乎只是在东方学阴影下生长的另一套叙述模式:“西方主义”。尽管无法左右国际政治层面的认知冲突,但作为个体,我们依旧可以勇敢地、有意识地承认社会话语赋予自身的先天性视角,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一段良善的对话。作为全球性跨文化传媒公司,TikTok在这场听证会中的表现,以及它一如既往地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或许可以启发我们去创造某种关于“自我—他者”的新的主体间性。 本期主播 粥粥、papa、驴子 时间轴 03:21 Tik Tok风波的来龙去脉:从川普行政令到众议院听证会 06:35 概念的偷换、观念的预置、撕裂的评论 09:18 海外社交用户“一边倒”:基于互联网“双轨策略”的逻辑推论 11:53 Tik Tok自身合规的严谨性与充分性 13:27 美国议员对于中国社交软件的“原罪”恐惧 15:15 俯瞰Tik Tok事件:地缘政治竞逐的历史图景 19:45 从商业竞争到政坛博弈:两党政治下的听证会 21:58 在跨文化语境下我们能否做到客观中立? 25:24 Tik Tok听证会是“东方主义”观念的延续吗? 27:38 我们如何认知他者: “没有立场、没有观点,就没有讨论的开始” 29:10 “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相互建构与认知屏障 33:13 一段良善而有效的对话:去除民族主义的观念预设 34:40 如果偏见难以避免,能够承认它的存在就是一种客观的姿态 42:43 一个复杂世界中跨国公司的立场与使命 知识库 萨义德(Edward W. Said):《东方学》(Orientalism) 木心《知与爱》我愿他人活在我身上 我愿自己活在他人身上 这是“知” 我曾经活在他人身上 他人曾经活在我身上 这是“爱” 雷奥纳多说 知得愈多 爱得愈多 爱得愈多 知得愈多 音乐 Trent Dabbs- For the Lonely Ones 节目制作 策划:粥粥、papa、驴子 剪辑:驴子、粥粥 文案:papa 节目详情 「不专业FM」是三个95后小伙伴共同创建的一档跨文化对谈节目。在这里,我们会闲唠在中国、法国、澳洲等地的日常见闻、社会观察、研究生活与大众议题。我们尝试不断跨越地理边界与文化场域,提供一些"非主流"和"不专业"的思考维度。思想是现实的结晶,播客是思想的实验室。我们坚信,缺少"表达"的个体生命,便徒剩枯萎的灵魂。因为,自我与他者的碰撞,正源自最这原初的本性:know a bit more about这世界,know a bit more about我自己。

05-29
51:15

EP02 AIGC时代的普通人:技术与人文的跨界对话

写在前面 「技术-资本-人」,一个永无止境、往复互渗的莫比乌斯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三者的合谋使人类大踏步迈向文明的高峰,却也铸造了机器时代的理性铁笼。点亮暗夜的万家灯火,幻化战场上的通讯网络;实验室中的原子能技术,难掩广岛罹难的无尽悲歌;一块屏幕洞穿消费主义的万千面孔,也将硅谷精英与东莞民工紧紧相连。一百多年来,技术引领世界,技术也吸食灵魂。此时此刻,我们如何直面ChatGPT开启的新纪元?是主体性的解放、赛博格的共生还是沦为技术的附庸?生成式AI是一面镜子:社会制度、财富分配、教育体系、等级法则等诸多问题一一显身,无处规避。似乎,威胁人类的从来就不是技术、机器与AI,而是我们自己,是人性,是权力。本期节目中,我们从技术一线与技术哲学两个维度,邀请到清华大学的两位博士生做客“不专业FM”,在理工科与人文社科不同专业的视角下,共同探讨AIGC的本质、应用与未来,最终触及这个永恒的话题——人的价值。无论如何,保持思考,捍卫生活,相信爱与生命,是身处技术革命的大时代下,每一个普通人应有的权利与希望。 本期主播 粥粥、papa 嘉宾 兴华:清华大学博士生,专业方向是技术哲学、STS(科学技术与社会),关注技术对人、社会的影响及其产生的伦理问题,对人类世、元宇宙、自动驾驶、合成生物学等热点议题有广泛的关注。 雪扬:清华大学博士生,研究方向是与虚拟现实(VR)相关的人机交互技术,例如设计空间手势、眼动、语音等交互界面。爱好运动,冬季沉迷单板滑雪,其他季节沉迷网球。小宇宙的忠实听众,节目【灰度上线】的主播之一。 时间轴 06:34 AI会取代我们的工作吗:产品经理、自媒体文案与旅行规划 10:42 ChatGPT冲击下人文社科学者的"危"与"机" 16:58 AI时代的学术研究:范式的可复制性与研究者的能动性 29:03 技术视阈下AIGC的本质:预训练、大模型和基于"理解"的生成性 35:38 ChatGPT:"大语言模型"的能力边界 39:37 AI时代新突破:信息摄入方式的转变与传播权力的下沉 46:50 人机交互的未来:界面革命、3个最新的技术应用与迈向"多模态"的交互方式 57:16 从AIGC的进步反思人类的整全性认知模式 01:00:51 "技术性失业":ChatGPT还会提供"技术补偿"吗? 01:02:38 技艺-生活-智性:技术正逐步取代我们 01:05:01 重审"人"的价值:回归一种灵活性、可能性、涌现性的人格存在 01:07:59 如何学会与技术共存? 01:12:56 ChatGPT对于职业的"高取代性、低创造性" 01:16:55 AI时代下人的解放与主体性的回归 01:21:25 技术背后的结构性难题:普通个体、温饱与社会分配 01:25:00 单向度的人、永恒的爱、属于我们的"微观政治" 01:30:09 "让人文气息再浓一点,让每个人的自我觉醒再彻底一点" 知识库 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即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AI技术自动生成内容的生产方式,如ChatGPT。 托马斯·库恩(Thomas S. Kuhn):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一书中提出科学研究的范式理论(paradigm)等诸多概念。 借助ChatGPT技术的新应用:Plugin(ChatGPT+,与亿万真实数据的实时连接);CoPilot(由微软公司提出,以自然语言交互为基础的智能化生产力"助手");AutoGPT(进一步自动化的强大语言模型)。 莫里斯·梅洛-庞蒂(Maurice Merleau-Ponty):法国哲学家与现象学大师,在《知觉现象学》(La Phénoménologie de la Perception)一书中提出"知觉认知模式"。 人的"无产阶级化"(proletarietization):参考贝尔纳·斯蒂格勒(Bernard Stiegler)的讲座集《人类纪里的艺术:斯蒂格勒中国美院讲座》。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Work, Consumerism and the New Poor):当代社会学家与哲学家齐格蒙·鲍曼(Zygmunt Bauman)在其中谈到了工作的意义与工作伦理。 音乐 Ólafur Arnalds - Doria 节目制作 策划:粥粥、papa 剪辑:papa、粥粥 文案:papa 节目详情 「不专业FM」是三个95后小伙伴共同创建的一档跨文化对谈节目。在这里,我们会闲唠在中国、法国、澳洲等地的日常见闻、社会观察、研究生活与大众议题。我们尝试不断跨越地理边界与文化场域,提供一些"非主流"和"不专业"的思考维度。思想是现实的结晶,播客是思想的实验室。我们坚信,缺少"表达"的个体生命,便徒剩枯萎的灵魂。因为,自我与他者的碰撞,正源自最这原初的本性:know a bit more about这世界,know a bit more about我自己。

05-12
01:31:50

EP01 留学、移民与跨文化时间的三重相

写在前面 2020年以来,与新冠大流行相伴而生的,还有渴望"确定感"的强烈回潮:远离喧嚣、进入体制、回归原生家庭,关闭昔日开放的边界成为唯一确定之事。三年来,我们比历史上的任何时期,都更能理解"界线"的存在与含义。不过,人始终是社会的动物,难以抗拒由他人构成的外部世界,也一如我们的来路:从小镇到都市,从东亚到世界,构成一代人的记忆。时疫散去,全球复归,但你是否还记得曾经的生活样态、社交体验与工作模式?当每个人小心翼翼地摘下“面具”,迈出小区,跨越国门,等待我们的是久违的拥抱,还是陌生的芥蒂?站在2023年的春天,重拾跨文化的议题,就是重建曾经的信任。留学,无疑是三年来最具风险的选择之一。有人中断学业,有人滞留他乡,却也有人坚定信念。留学寄托了许多人的学术理想,也承载着迈向新世界的决心。它是借理想之名行遁匿之道,抑或委身于世间的无奈之举。对此,我们无法给出答案。不同的是,留学是一种行动的宣言,是一场真正的跨文化实践。多重的语码系统,崭新的交互方式,迥异的工作态度,从日常生活到内心世界,重塑了我们关于"人"的认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你加入这场跨文化的对谈,走出自我、大胆向前、重识世界。 本期主播 粥粥:梦想成为freelance摄影师的大厂产品经理 papa:游走于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旅法博士 驴子:一个在土澳摄影旅行潜水冲浪并且喜欢历史社科的会计 时间轴 01:52 什么是「不专业电台」以及我们是谁 04:01 创作这档播客的初衷 07:32 走出国门之一:大社会与小个体博弈下的移民行动 11:47 走出国门之二:从"学术工厂"到学术理想的偶然与必然 20:04 现实与理想:妥协、逃避或是直面当下 24:48 职业路径之一:学术导向下的挣扎与选择 33:17 职业路径之二:技术移民、风险管控与人文关怀 38:46 职业路径之三:互联网大厂打工人心存的理想 41:54 一段坚定自我的赴美交换经历 44:41 culture shock之澳洲:重在"表达" 51:20 culture shock之法国:工作与生活的边界 56:50 工作作为一种"展演"(presentation):职业文化、契约精神与"人"的回归 01:08:27 旅行的意义:理解另一种历史文化 01:12:58 走出通勤的钢铁森林,建立自我与自然的真实感和新的共鸣 知识库 安妮·埃尔诺(Annie Ernaux, 1940-):法国当代女作家,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1993年创作《外部日志》(Journal du dehors)。 瓦哈拉神殿(Walhalla):位于德国雷根斯堡多瑙河畔的德意志民族"万神殿",原型为北欧神话中阿萨神族主神奥丁的英灵殿。 音乐 流光练习曲(Light Stream Etude) 节目制作 策划:粥粥、papa、驴子 剪辑:粥粥、papa、驴子 文案:papa 设计:粥粥 节目详情 「不专业电台」是三个95后小伙伴共同创建的一档跨文化对谈节目。在这里,我们会闲唠在中国、法国、澳洲等地的日常见闻、社会观察、研究生活与大众议题。我们尝试不断跨越地理边界与文化场域,提供一些"非主流"和"不专业"的思考维度。思想是现实的结晶,播客是思想的实验室。我们坚信,缺少"表达"的个体生命,便徒剩枯萎的灵魂。因为,自我与他者的碰撞,正源自最这原初的本性:know a bit more about这世界,know a bit more about我自己。

04-25
01:15:34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