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清华播客:对话清华学者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人文清华播客」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力求让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br />我们会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br />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br />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br />我们有三个常设栏目:<br />【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br />【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p><p style="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 Arial, sans-serif;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清华学者沙龙】学者们的跨学科对谈<br />欢迎您订阅和收听!<br /><br /></p>

117 中国哲学里的“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某某明星变好看了,叫“红气养人”;996太久回到大学校园里看男大打篮球,叫“吸吸阳气”;中医也让我们“补气血”……看不见摸不着的“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今天我们在节目里请来了长期深耕中国哲学领域的魏鹤立老师,从“气”这一概念开始,帮助我们走入中国哲学的门径。嘉宾简介魏鹤立,1992年生,湖北恩施人。2023年6月毕业于清华大学哲学系,获哲学博士学位。2023年9月入职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哲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哲学史、宋明理学。️时间轴1:20气到底是个什么东西5:43 中国哲学的“气”,支持了一种新的“主体观”8:17 在明中期,气的概念被逐渐突出11:08 “朱学后进”罗钦顺15:44 宋明理学的基本三分框架17:52 孟子讲的“养气”是如何养的?21:40 游走在朱子和心学之间的湛甘泉25:06 以气为沟通,万物如何能够一体27:58 王阳明如何看待“万物一体”29:35 王阳明是如何看待“气”的?33:07 人人都有“良知”,恶从何来呢?37:18 中国哲学的风格其实更有当下性39:29 “国学热”争议的背后45:38 中国哲学中,确有集体主义基因么?50:31 带着问题,从康德走到牟宗三52:37 学哲学真的让我增长智慧了56:13 做中国哲学的“二外”,竟是日语01:02:26 找回初心,靠和朋友一起“谈哲学”本期提到: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江西吉水人,明代中期著名的理学家和哲学家。他是明代气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与王阳明同时代,但思想上与阳明心学形成鲜明对立。罗钦顺继承和发展了程朱理学的正统思想,强调“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而“气”是理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反对王阳明“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点,认为理是客观存在的外在规律。他在代表作《困知记》中系统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主张通过“格物致知”来探求理,强调知识的积累和理性思考,批评心学过于强调内省和直觉的局限性。他提出“理一分殊”,认为理虽统一,但因气之不同而表现为具体事物的多样性,这一观点试图调和理与气的对立关系。罗钦顺不仅在哲学上有建树,还是一位实践型学者,曾任南京吏部尚书等要职,关心民生,注重实学。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在坚持程朱理学正统、抵制心学流行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湛甘泉(1466-1560),原名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世称“甘泉先生”,广东增城(今广州市增城区新塘镇)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书法家。他是明代心学的重要人物之一,与王阳明并称“阳明甘泉”,共同推动了心学的发展,但其思想体系又自成一派,展现了独特的哲学视角。湛甘泉早年师从理学家陈献章,深受其影响,后于弘治五年(1492年)考中进士,历任编修、南京国子监祭酒、礼部侍郎等职,官至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他在学术上主张“随处体认天理”,强调通过日常实践和内心体悟来认识宇宙的本原“天理”,与王阳明“致良知”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更注重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非完全依赖主观心性。湛甘泉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教育家,创办了多所书院,推广儒学教育,培养了大批人才。他与王阳明关系密切,两人“一见定交,共倡圣学”,被誉为“神仙友谊”,共同推动了明代心学的流行。他晚年归隐家乡,仍致力于学术研究与地方教育事业。湛甘泉的思想融合了程朱理学与心学的特点,对后世岭南学术影响深远。王阳明(1472-1529),原名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和教育家,被誉为“心学”集大成者。他创立的“阳明心学”对明代及后世思想界影响深远。其核心思想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和“万物一体”,其中“心即理”强调心是万物本源,“知行合一”主张知与行的统一,“致良知”则是通过内省觉悟本心良知来指导行为。王阳明早年钻研程朱理学,后在贵州龙场“悟道”,提出心学理论。他历任兵部尚书等要职,平定多场叛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其代表作《传习录》记录了他的思想精髓,强调通过实践和体悟实现道德提升。他还创办书院,推广教育,培养了大批弟子。王阳明的心学突破了传统理学的束缚,强调个体自觉,对后世东亚儒学及现代新儒学均有深远影响,被视为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小学”朱熹提出的理学教育体系。其“小学”教育针对儿童阶段,旨在为“大学”教育奠基。目标是通过日常行为规范和伦理教育,培养儿童道德观念和习惯,让其“知其当然”,为后续探究“所以然”做准备。内容涵盖“洒扫应对进退”等礼仪、孝悌忠信等价值观及基础识字、诵读经典,重实践而非深解,贴近儿童生活。方法上,朱熹主张养成教育、情感陶冶和循序渐进,通过反复训练、榜样故事和适龄内容引导儿童成长。牟宗三(1909-1995),字离中,山东栖霞人,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被誉为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和发展了熊十力的思想,融合儒家传统与西方哲学,构建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其核心思想是“道德的形上学”,主张通过“智的直觉”体认道德本心,将儒家“内圣外王”理念与康德哲学相结合,提出“两层存有论”,区分“现象界”与“本体界”。牟宗三毕生致力于复兴儒学,代表作有《心体与性体》《智的直觉与中国哲学》等,深入探讨儒家心性之学对现代世界的意义。他强调儒学不仅是文化传统,更是解决现代性问题的思想资源。牟宗三对宋明理学尤其是陆王心学的研究尤为精深,对王阳明思想有深刻阐发。他的学术影响遍及海内外,为现代新儒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幕后制作主播:刘宣伯剪辑:刘宣伯责编:刘宣伯�️关于人文清华播客“人文清华”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订阅“人文清华播客”。

09-12
01:06:24

116 在泰国做田野的N条建议:我生吃过豆角,你吃过吗?

萨瓦迪卡~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的李雨晴老师。她在泰国做了四年的田野调查。从曼谷到泰北乌泰他尼府班莱县那达坡村,她在朱拉隆功大学访学,也在章碧大妈的家中学织布。更重要的是,她以人类学者的视角深入泰国社会的肌理,看到了一个与泰国现代官僚政体平行的“文化政体”。她在长期的田野观察中看见他者、理解他者,并不断与自己对话。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季风吹拂的土地。嘉宾介绍李宇晴,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北京大学泰国语言文学专业学士、硕士,清华大学人类学专业博士,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泰国法政大学东亚研究所、泰国朱拉隆功大学文学院、政治学院等高校研究机构进行访学。主要从事泰国及东南亚地区研究,曾在泰国从事过近4年的长期田野调查。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文化人类学和政治人类学等。时间轴01:25 从学泰语机缘巧合进入泰国田野06:23 客气或是冷漠地被视为一个“外人”10:53 辗转进入泰北,大妈让我先学织布14:58 借用“文化亲密性”理论观察泰国21:42 泰国的“达摩政体”:看到文化的力量28:55 献僧衣与泼水节:在节日中逐渐贴近34:19 端水大师:“两任房东都是我的好朋友”42:23 城市与农村之间:以对选举的态度为例46:04 怎么泰国的豆角能生吃???51:09 车企出海和日本7-11入泰56:06 泰国的软实力政策:泰剧出海59:37 常在田野跑,怎么谈恋爱?01:02:08 旅行指南:清迈是个好地方01:04:21 可惜人类学者不是来旅游的本期提到迈克尔·赫兹菲尔德《文化亲昵》(Cultural Intimacy: Social Poetics in the Nation-State)詹姆士·斯科特《逃避统治的艺术》(The Art of Not Being Governed: An Anarchist History of Upland Southeast Asia)威廉·富特·怀特《街角社会》(Street Corner Society: The Social Structure of an Italian Slum)Edward Van Roy, Siamese Melting Pot: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Making of Bangkok《白莲花度假村》(The White Lotus)BgmAngkanang Kunchai — Kid Hod Chu幕后制作主播:徐琰青剪辑:徐琰青责编:徐琰青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8-28
01:08:02

115 被符号化的非洲:你到底有几副面孔?

本期的嘉宾杨崇圣老师十多年来一直在从事撒哈拉以南非洲的研究。穿着人字拖和大裤衩,游走在非洲国家的街头巷尾,和摩的司机聊天,和工厂主聊天,和头顶货物的乌干达妇女聊天,是他的田野日常。这期节目我们就从杨老师第一次落地南非做田野的那一天聊起,听一听这些年在国内的各种语境里被讲了又讲的非洲,在他的视角里长什么样。嘉宾简介杨崇圣,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博士,牛津大学圣安东尼学院博士后研究员。曾在南非开普敦大学、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卢旺达大学、毛里求斯大学等研究机构访学。从事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十余年,曾在南非、乌干达、卢旺达、坦桑尼亚、毛里求斯等国进行长期田野。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包括非洲经济发展,非正式经济,全球园区经济以及区域国别理论和实践等。时间轴01:37 第一次去非洲,如何打扮得local一些03:24 雅思名师到了南非也得重新学英语05:40 南非青年的“去殖民化”诉求,到底在求些什么10:42 人才,人才,还是人才!13:13 “沉迷指数”(indulgence index)和及时行乐的非洲人15:37 经济开发区:明明是好东西,为什么到了南非不work?21:10 南非停电有多频繁?他们甚至开发了一个“断电app”23:42 投身非洲经济和研究非洲经济,不能兼得吗?26:18 共情能力也是一种学术素养29:35 被符号化的非洲35:11 乌干达的摩的司机,赚了钱第一件事是买什么?39:41 头顶货物的妇女:游客眼中的“景观”其实是乌干达女性的日常43:26 非正式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弥合剂”45:16 研究非洲的一万种方式Bgm:《Waka Waka》幕后制作主播:张琳剪辑:尹佳责编:张琳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8-14
53:11

113 马达加斯加:这个岛国不太“岛”

这是我们播客一个新的系列,大家在这个系列里即将听到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的各位老师和同学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带回来的田野见闻和研究发现,也可以听到他们如何与一个个遥远的国度结缘,与那里的人们发生交互,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地上。本期的嘉宾熊星翰老师曾经在马达加斯加待了很长时间。提起马达加斯加,大多数人想到的可能是猴面包树和环尾狐猴,除此之外我们对它知之甚少。就让我们听熊老师给我们讲讲,这个印度洋上的非洲岛国+曾经的法国殖民地+世界第四大岛,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吧!嘉宾简介熊星翰,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政治学博士。曾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马达加斯加政治学研究院、马达加斯加图阿马西纳大学、毛里求斯大学等高校与研究机构访学。长期从事印度洋岛国与法语非洲国家的区域研究,曾在马达加斯加、毛里求斯等地开展约4年的田野调查,深度观察当地社会经济与历史演变,近年来致力于通过演化经济地理视角探索岛国发展的内生逻辑与结构困境。研究兴趣涵盖非洲政治经济发展、身份认同、发展地理与区域国别研究方法等领域。时间轴00:00 把论文写在世界的大地上01:24 《请回答1988》里出现过马达加斯加?03:12 曾经“脱亚入非”的一些证据12:23  苏伊士运河和马达加斯加,哪个比较“贵”?13:46 英法在非洲瓜分殖民地,怎会影响到日俄战争?18:52 马达加斯加曾经是个社会主义国家?23:56 马达加斯加有自己的“懂王”25:25 “成为内陆国家的岛屿”?这合乎逻辑吗?32:00 一个岛国的首都,为什么要建在内陆?40:37 关于中国:如何被看待,又如何被研究?46:58 这个班,再上下去会有生命危险了55:23  在马达加斯加,你甚至很难见到四车道的路55:08 2018年,这里才有了第一家肯德基60:38 被“颠”出来的论文题目69:54 中国学者在非洲采访官员,难吗?73:37 别人都在上岸,你为什么偏偏要出海76:17 遥远的国度和远方的人们,为什么与我有关?幕后制作主播:张琳剪辑:王怡然责编:张琳关于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本系列的嘉宾都来自地区院的发展中国家研究博士项目。清华从2011年起招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研究有强烈科研兴趣并立志以区域研究作为学术事业的博士研究生,比如东南亚研究、南亚研究、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研究等等。博士生入学之后需要在清华修完专业课的学分,然后长期去国外做田野调查,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访学时间不少于20个月,最后回到清华完成毕业论文并答辩。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8-07
01:22:53

113 亲历伊以战争:以色列战斗机飞过德黑兰,声音像是门外的卡车

6月13到6月25日,伊朗和以色列发生了为期12天的武装冲突。凭借这两个国家在新闻报道中给予我们的印象,它们之间产生冲突好像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但在长期从事伊朗地区研究的刘岚雨老师的视角中,这次冲突发生的时间、期间的经过以及其中美国的突然下场,都是透露出不同以往的“意想不到”。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战争发生时就身处德黑兰的刘岚雨老师。刘岚雨老师作为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的助理研究员,长期从事伊朗政治文化相关研究工作。透过他的眼睛,我们一方面能目睹战争发生时伊朗民众的真实反应,同时也聊一聊他多年他来对伊朗的观察和分析:伊朗是个怎么样的国家?战争为什么会发生?伊朗又面临着哪些内外危机?�‍�嘉宾简介刘岚雨,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助理研究员。2019年于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曾于2016年、2020年前往伊朗德黑兰大学任访问学者。主要研究领域为伊朗国内政治(伊斯兰革命后)、伊朗外交(伊斯兰革命后)、伊朗政治文化、中东地缘政治。️时间轴1:20凌晨三点,被导弹唤醒5:28 德黑兰民众:从冷漠到躲避9:35 露脐装也能上街,伊朗年轻人为什么依旧不满13:15 有“最高领袖”,总统选举还有什么意义15:43 民主渗透在伊朗文化中17:17 革命卫队和混乱的派系21:09 现在的伊朗人如何看中国?25:43 美国入侵伊拉克后,两伊关系如何?28:51 伊朗究竟因何而乱34:02 美伊两国之间,错过了太多41:19 三方都宣布“胜利”,也在意料中43:32 放松控制,是伊朗的政治平衡之术46:16 不支持本国拥核,伊朗人出于什么考虑51:47 以宗教输出革命,已经式微56:22 “阿塞拜疆教士集团”和喜欢阴谋论的伊朗人01:00:00 为什么库尔德人能够带来最大的民族矛盾01:05:00 做田野,一大问题是研究对象“太聪明”01:09:02 波斯语不难,欢迎来德黑兰旅游本期提到:伊朗伊斯兰革命1970年代后期在伊朗发生的政变。末代沙阿(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领导的伊朗君主制政体被推翻。宗教及革命领袖大阿亚图拉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从法国返回伊朗并建立了以什叶派为核心的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图为霍梅尼哈桑·纳斯鲁拉生前系黎巴嫩真主党总书记,2024年9月28日,纳斯鲁拉在以军袭击中死亡。伊朗于同年10月1日晚对以色列采取报复行动,发动大量导弹袭击。图为纳斯鲁拉周五礼拜即“主麻日(波斯语:نماز جمعه )”穆斯林于每周五举行的聚礼(萨拉特)。是伊斯兰宗教的的重要仪式之一。因此许多伊斯兰国家的法定休息日是周五(包括伊朗)。图为在最高领袖哈梅内伊的带领下,伊朗人在纳斯鲁拉遇难后的2024年10月13日周五举行的大规模礼拜。伊斯兰革命卫队1979年由霍梅尼的宗教法令建立。拥有自己的陆军、海军、空军与情报部门。革命卫队掌握了伊朗“最高端”和“最低端”的军事力量。一方面,伊朗大部分导弹力量包括弹道导弹都掌握在伊朗革命卫队手中。另一方面,革命卫队统管着庞大的民兵组织“巴斯基”,这支队伍仅装备轻武器,约有40万人。图为前任伊斯兰革命卫队总司令侯赛因·萨拉米,2025年6月13日在以色列对伊朗的袭击中丧生。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伊朗第六任总统,是伊朗保守派政治联盟伊斯兰伊朗建设者联盟的主要政治领袖。马苏德·佩泽希齐扬现任伊朗总统。伊朗医师及改革派政治家。️幕后制作主播:刘宣伯剪辑:刘宣伯责编:刘宣伯�关于清华大学国际与地区研究院清华从2011年起招收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研究有强烈科研兴趣并立志以区域研究作为学术事业的博士研究生,比如东南亚研究、南亚研究、撒哈拉以南非洲研究、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研究等等。博士生入学之后需要在清华修完专业课的学分,然后长期去国外做田野调查,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其中发展中国家访学时间不少于20个月,最后回到清华完成毕业论文并答辩。�️关于人文清华播客“人文清华”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如果你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在小宇宙、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订阅“人文清华播客”。

07-31
01:12:29

112 对话曹丰泽:“假性过剩”的时代,我打死也不想在北京当中产

导语2012年高考黑龙江全省第七,以全系第一成绩保送直博……在成功学的叙事体系下,今天的嘉宾曹丰泽似乎掌握了这款名为优绩的游戏。而在或许可以称为“内卷元年”的2020年,通过一系列“反内卷”的论调,他的名字逐渐进入公众视野(主要是知乎)。而这一切却在2021年戛然而止,博士毕业的他“放弃北京中产选择去非洲修大坝”,当时也在互联网小火了一把。在非洲的1001天,对现在的他来说就像梦一样,似乎是上辈子发生的事。或许当我们扔掉人生这张卷子之后,才发现世界根本没有出题。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曹丰泽,趁着他的新书《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一个现代化的故事》出版,我们一起聊聊他在非洲的故事,当初为什么会去非洲,而如今回到中国又有怎样的感受?在他的叙述里,我们看到了“一步错步步错”的人生选择,文学性的热带大雨,买不起首都房产的非洲青年以及一个“假性过剩”的时代,故事关于普世价值的反思和青年的未来发展,祝你收听愉快。本期嘉宾曹丰泽清华大学土木工程博士,2021年毕业后加入中国水电十一局,主动选择去往非洲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曾因一篇名为《清华博士学霸,为什么放弃北京中产生活去非洲?》的报道在互联网激起热度与讨论,如今依然活跃在互联网各平台上。他先后在坦桑尼亚水电站项目和莱索托新项目中担任重要职务,其主持的坦桑尼亚水电站项目建成后将成为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水电站。2021年曹丰泽博士毕业,主播张琳硕士毕业,于是有此合照,之后曹丰泽前往非洲“打灰”。《在非洲打灰的1001天:一个现代化的故事》曹丰泽参与非洲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个人随笔,从一名中国工程师的角度出发,讲述了自己在非洲打拼过程中个人化、草根化的故事、情感体验和观察思考。时间轴02:46 有选择权之后,为什么还会选择读土木?05:32 我的特异功能是匀速写作业。07:14 我想知道究竟需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得到所谓的回报?10:32 回到大庆去过重复的好日子吗?12:18 开阔的精神,以及与中产天然的隔阂。13:59 物欲的本质,以及生活成本的另一种计算方式。17:21 早七晚十,欢迎来到坦桑尼亚。20:39 在扯皮的来去之间,日子就过去了。22:07 监狱美食——用酒瓶当擀面杖包出的饺子。23:29 在任何时候都会把生活过得很好,比如在非洲每天洗澡。24:19 酒精与答非所问,这是一种疗愈方式。26:04 这是一场文学性的雨,走的时候记得关上房间里的灯。28:34 在无数个免责声明里,没有提及掀翻屋顶的大雨。29:36 人类就是有从痛苦中获得快感的基因。33:15 温和,丰腴以及远离领导的赞比亚。35:15 在斯威士兰,看见君主专制的另一种可能。39:15 万本亿利的水电站与非洲发展。42:16 中非工人对比,一个关于刻板印象的故事。45:41 非洲的家庭,一个大型的《家有儿女》。47:22 有关非洲青年,首都房产与上大学的非洲女性。49:38 错位的讨论环境背后的支持与误解。52:57 或许我愿意安心回国当领导?no55:48 在非洲的1001天,我知道宝藏一定不在我出发的地方。59:15 00后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好吗?幕后制作主播:张琳剪辑:王江东助理制作人:王江东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7-24
01:04:21

111 这门收获5万字课程留言的女性课,如何让我们重识性别与彼此?

在上期节目中,冯乃希老师分享了她关于北京城市史的研究,本期节目我们将和冯老师一起,聊聊她在清华大学开设的“中国女性日常生活专题”等课程。为什么性别不是“女性的私事”?我们又该如何在人与人的联结之中重新理解彼此?女扮男装的背后体现了怎样的妇女参与公共事务的认识?在同学们约5万字的课程留言背后,这段从唐代到当代的妇女史话历程,变得更加具体可感、真切生动。嘉宾简介冯乃希,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明清文学史、近现代思想史、史学文化与理论、性别研究等。著有《都城新生:帝制晚期至现代中国的历史、知识与北京书写》(英文版即将出版),译有《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玉山丹池:中国传统游记文学》。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女性日常生活专题”“知识、观念与文学”等课程。时间轴00:55 为什么关注女性日常生活史?04:18 妇女的历史问题:礼仪、劳动、生育与革命07:37 哽咽又笑倒:五万字的课程留言08:52 我们终要从原子化走向联结18:02 真问题藏在性别对立之后20:24 困而学之,学而行之24:52 从《再生缘》谈女性写作与母女共创29:00 女扮男装与公共事务:女性的政治表达38:05 知识观念与文学和女性问题的合流42:57 祝大家都获得自由的平方!本期提到《再生缘》《红楼梦》《好东西》关于《再生缘》17卷的写作原因:《再生缘》1-16卷的写作集中在陈端生结婚前的少女时代,跟她丈夫没有任何关系。第17卷的写作在其丈夫发配伊犁后一段时间,此时距离她去世也有一段时间。实际上陈端生为什么续写这一卷,原因不明。据她自己说是有很多读者催更,但陈端生写完17卷后就搁笔不写了。Bgm郑欣宜《女神》幕后制作主播:张琳剪辑:徐琰青责编:徐琰青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7-17
47:58

110 北京好写,太好写了!历史文本中的北京城

“AUV!您猜怎么着?”本期节目序号正好是110,你就知道此事绝不简单。关于北京的文本书写有着极其多元的面向——从明末清初的《帝京景物略》到近代的摄影术再到现代在Citywalk中留下vlog——北京始终处在记忆与文化叙事的交汇点上。它既是都城,也是市井,既是人们存在的空间地域,也是情感与历史安放、交织的空间。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做明清文学史研究的冯乃希老师,一起聊聊那些关于北京的文本书写。(另:为了单集节目的完整性,冯老师关于性别研究的部分我们整合到了下集播客放出,欢迎大家订阅收听~)嘉宾简介冯乃希,清华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副教授。研究领域包括明清文学史、近现代思想史、史学文化与理论、性别研究等。著有《都城新生:帝制晚期至现代中国的历史、知识与北京书写》(英文版即将出版),译有《有诗自唐来:唐代诗歌及其有形世界》《玉山丹池:中国传统游记文学》。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女性日常生活专题”“知识、观念与文学”等课程。你将听到00:57 北京文本写作热潮:明清易代与抗战前夜07:03 《帝京景物略》:关于北京的都市传说10:19 骷髅“辣辣辣”与文本背后的权力批判18:00 何以为都?作为“头脑”的北京22:57 “红尘白日、水刚土碱”的高情商发言24:02 城市的性格:燕赵慷慨与礼法森严25:18 护城河里洗大象:民族融合与异域气象28:43 花香十里:海淀小江南32:01 战时北京的图像政治与文化拯救39:08 Citywalk与“卫星厂”:城市记忆如何交叠?42:50 我们都生活在日常性的对称之中本期提到《帝京景物略》《帝京景物略·白石庄》:春,黃淺而芽,綠淺而眉,深而眼。春老,絮而白。夏,絲迢迢以風;陰隆隆以日。秋,葉黃而落,而墜條當當,而霜柯鳴於樹。《帝京景物略·玉泉山》水澄以鮮,深而浮色,定而蕩光。數石朱碧,屑屑歷歷;漾沙金色,波波縈縈。一客一影,一荇一影,客無匿髪,荇無匿絲矣。水拂荇也,如風拂柳,條條皆東。小川一真 摄,伊东忠太主持:“太和殿”,《清国北京皇城写真帖》,1906 年,第一图小川一真 摄,"乾清宫内镜",《清国北京皇城 写真帖》,1906 年,第 71 图Bgm马頔《南山南》幕后制作主播:张琳剪辑:徐琰青责编:徐琰青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7-10
49:26

109 清华女博士在巴基斯坦的两年

导语今年5月,巴基斯坦和印度的空战又一次引发了全球的关注。之所以要用“又”字,是因为在我们的印象中,构成“巴基斯坦”这个国家形象的很大一部分的,就是与印度的争执。当然,剩下的一部分大多源于它和中国“铁哥们”的身份。可是对于这个我们的近邻、我们的好兄弟,它应该有更多的侧面可以展现。今天我们请来的文三妹,就将自己投身在了这片土地上,她将在节目里给我们分享她在巴基斯坦行走、见闻和感悟。嘉宾文三妹湖北潜江人。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与巴基斯坦最高领袖大学亚洲文明研究所联合培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传播和健康传播。小标题2:02 分治之后,巴基斯坦不是一天建成3:24 不同语言下的巴基斯坦媒介5:30 巴基斯坦的“国语”是如何选定的?7:22 为“少数民族”发声的《黎明报》14:41 作为立国根基的宗教17:48 唯一将伊斯兰写入国名的国家22:28 “谈出”巴基斯坦的国父真纳25:15 围观降旗仪式的外国人27:09 习惯战争是一件悲凉的事情29:23 巴基斯坦的富有一面31:36 板球与航空,巴基斯坦的明星36:01 女性在巴基斯坦的多样处境41:15 长途旅行主要靠大巴46:59 在吉尔吉特深夜独行52:52 热爱“论政”的巴基斯坦人56:27 以女性视角发现不一样的巴基斯坦59:49 对祖国的眷恋是无意识的01:04:08 降低期望值是提升生活幸福度的好方法幕后制作主播:刘宣伯剪辑:刘宣伯责编:刘宣伯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6-26
01:07:47

108 无用设计大赛之后,我的人生还有用吗?

“恭喜选手获得'最无用奖'!”,清华大学首届“无用设计大赛”最终圆满落下了帷幕,这是一个有点幽默和搞怪的比赛,比比谁设计的东西更加无用。误打误撞闯进决赛的人文清华播客小队,也在二等奖的欢喜之余产生了更多的思考,当我们走下了无用设计的领奖台之后,是否又要回到自己那有用的人生?在这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一直被否定的社会,我们似乎太有用了,从激烈的就业市场,到AI对于学业和事业的冲击,青年的焦虑似乎一刻也没有停止。我们遵循的社会逻辑究竟是什么,而无用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意义?我们一边向世界抛出问题,又一边用行动尝试着解法。本期播客,我们从无用设计大赛出发,讨论什么是有用和无用的设计,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这场无用设计大赛,关于青年面对AI的功能焦虑,关于有用的社会和无用的我们,在这种理想主义的环境下讨论时,三位同学也时常将话题引向更深的价值层面,希望能在更远更大的框架里找寻答案,祝你收听愉快。本期嘉宾杨锐晞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未来交互学生科创兴趣团队理事长,我们搞了一个很有用的无用设计大赛~关于未来交互学生科创兴趣团队清华大学校级社团,有着一群充满理想主义的青年,做关于智能硬件、AI创新、电子艺术等各种技术与艺术结合项目和活动的学生兴趣团队。关于无用设计大赛首届无用设计大赛由清华大学未来交互学生科创兴趣团队、建筑学院学生科协、没啥用科技共同举办。比赛共设置2个赛道——生活仪式感和反人类设计。前者不注重功利价值的产出,而强调满足人们的情绪刚需;后者则是通过反讽和搞笑的方式来引人反思什么才是好的设计。本期主播徐琰青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历史系三年级本科生,无用设计大赛“离开杯垫”小组成员,用DeepSeek想设计的文科生。王江东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系二年级本科生,无用设计大赛“离开杯垫”小组成员,设计了好多建不出来的房子。时间轴01:06 找选题半路参加的比赛,只有ddl才能让我们激动03:04 离开杯垫,这是个什么没用的东西?05:45 就算没得奖也能有“没得奖奖杯”拿!07:58 大风车宿舍吱呀吱呀转~09:12 一个看似东拼西凑的设计,或许内核是孤独10:58 我们手里的不是奶茶,是崭新的二十一世纪12:34 风吹过,让世界聆听我的“墓志铭”14:48 无用的大赛,无用的设计和我无用的人生17:41 “有用”把问题都解决了,“无用”可以来提出新的疑问20:09 当我不再需要语文之后22:14 社会是刚性的,我的无用就像是溢出体制之外的柔性结构23:35 “没啥用”的up主和理想主义的社团26:25 一种后验的“有用”在提升着无用的价值29:15 从无用的概念跑向历史,究竟什么是有用的设计?31:58 走下无用设计领奖台的我们,是否还会回去过自己有用的人生?36:24 无用和有用是一组阴阳关系,于是盘古开天辟地38:08 《我的塞林格之年》,是否要离开有用的世界?41:23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正确!所以我们要上四休三42:58 AI这么厉害了,那么我可以变得无用吗?45:07 对不起,无用的我暂时无法回答这个问题46:17 创意不会消失,先乐观地用AI吧!48:35 有用和无用,世界上存在二分法之外的逻辑51:43 反常与离谱,我们需要“4分33秒”的表演52:11 世界不断细分,逐渐产生了一个个“无用”的剖面55:13 无用之后,还会感到焦虑吗?本期提到无用设计大赛决赛部分入围作品:离开杯垫没得奖奖杯大风车宿舍二十一世纪饮茶指南远山回响电影《我的塞林格之年》无声乐曲《4分33秒》,BBC交响乐团音乐会的一部分幕后制作主播:徐琰青,王江东剪辑:王江东责编:王江东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6-19
59:55

107 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每多少年会重合一次?|对话气象史学者刘骁

今天出门看天气预报了吗?我们每天都在和天气打交道,但很少人会去想“气象学”是什么?更不用说“气象学史”了。本期播客我们和清华大学科学史系的刘骁老师一起,从“气象学史”出发,聊聊古人是怎么观天测气的,“竺可桢曲线”为什么能和王朝兴衰挂钩,盐务、邮票、节气、神祇,又怎样串联起“气象”这门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学问?今天是二十四节气的芒种,高考在即,祝各位考生旗开得胜、金榜题名、收获满满!欢迎报考清华大学!!!嘉宾简介刘骁,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为气象学史、清华大学理工学科史、科学博物馆学与人工智能史等,著有《领航AI 启智润心:张钹传》,译有《奇仪重器:探索科学博物馆》,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气象学史”“科学博物馆学与科学传播”等课程。时间轴00:52 气象学史是研究什么的?04:03 “竺可桢曲线”、小冰期与王朝衰亡09:52 古今中外的气象观测:从观象台到气象台站16:40 能尝到的气象学:两浙盐务管理局24:29 韩剧、集邮与三张气象邮票34:21 古人的智慧:体温与测湿度的毛发37:49 来做“二十四节气”的算术题44:13 阴历生日和阳历生日,每多少年会重合一次?51:16 气象与战争、玄学和国家利益55:45 “两弹一星”与援非建设中的气象学61:51 中国古代的气象神灵:雷公、电母、妈祖、龙王64:33 去培养讲故事的科学传播者70:27 怎么没人喊“我长大要当气象学家”?74:10 欢迎报考清华大学!竺可桢曲线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第一套气象专题邮票索绪尔发明的毛发湿度计幕后制作主播:张琳剪辑:徐琰青责编:徐琰青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6-05
01:16:28

106 金庸小说里的宋元之交,他用非虚构写了一遍|对话历史学者周思成

我们的老朋友周思成老师不仅是一位著述颇丰的蒙元史、军事史学者,也是一位在业内广受关注的历史非虚构写作者,他写忽必烈征讨日本、写金元之交的围城之战、写王安石变法和北宋的朝堂政治,凭借扎实的史学功底和文学功底,让那些不被世人关注的历史角落(或者史学角度)以一种真实而鲜活的姿态呈现在我们眼前,今天我们就和周老师聊聊他的书吧!周思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蒙元史、民族史、军事史和法律史,在《历史研究》、《民族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西域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已出版作品《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与军事法》《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等,另有译著多部。你将听到01:24  金庸为什么喜欢把故事背景放在宋元之交?04:02  历史上的全真七子和全真教15:55 都是女真人建立的政权,金朝为什么比清朝短命?20:58 武王伐纣不是个好悲剧,但金朝灭亡是29:05 历史学家去哪里找小人物的故事?32:08 王安石变法和张居正变法34:55 罢相之后的王安石:众生造众业,各有一机抽37:22 一个人权力在握的时候,一定会对自己的能力有过大的估计38:51 王安石为什么没有路人缘?奸臣形象是可以被建构的吗?48:55 一个人如果完全不读书,能不能当好一个政治家?51:47 儒家道统里越被推崇的人,在政治上发挥的实际作用越小?52:48 忽必烈为什么对打日本这么上头?58:06 突破“汉文化中心观”去看金朝和元朝,我们看到了什么?67:58 写好看的历史,要武装到小人物的表情69:44 文笔好的史学家什么样?75:51 写史学论文和写历史非虚构,其实都挺爽的78:28 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本期提到《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周思成《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 周思成《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 周思成《历史对于人生的利弊:新译详注本》尼采(著) 周思成(译)幕后制作责编:张琳主播:张琳关于我们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5-21
01:27:12

105 你不必成为伟大的母亲|母亲节特辑

母亲节马上要到啦,祝身为母亲的听众朋友们和其他听众朋友的母亲们节日快乐!(大家自行断句)本期节目我们请到了两位北京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同时也分别是清华校友和清华家属)——超哥和泓舟,来和有点恐育的主播张琳(一位清华博士生)聊聊“成为母亲”这件事。学历和教育背景对于成为一个好妈妈重要吗?毫不。我们看到,即使拥有清华毕业证,即使伴侣在清华教书,依然会被老师叫家长,依然会忍不住吼孩子,依然需要笨拙而坚持地在孩子和社会标准之间寻找闪转腾挪的空间,育儿负担依然会分毫不减地入侵到她们生活里的每时每刻。所以,我们今天到底该如何养育一个小孩?以及,一个女性要做好何种准备,才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母亲”?今天借由这个机会,让我们来讨论“母职焦虑”和“替社会生病的小孩”。或许,我们不必刻奇“伟大的母亲”,而是祝愿妈妈们都是自由的。本期嘉宾张超 清华大学新闻学院2004级校友、播客《文化有限》主播、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泓舟 《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作者、看理想《母职难题》主讲人、一年级小学生的妈妈时间轴03:49 “北京小学生妈妈群”群友与“恐育”主播相遇04:40 从纪录片《我的孩子不想上学》说起05:58 抑郁的孩子焦虑的妈,旁观的父亲不说话11:24 看起来活泼懂事的孩子,在经历“亲职化”14:45 代际差异:小马卡社交与击剑版“田忌赛马”21:09 拥挤的医院:孩子在替家庭、替社会生病?28:26 在社会和小孩之间,家长应该筑起防线32:09 只有把自己重新养一遍才能养小孩吗?37:59 当妈妈还是个孩子:成长经历与育儿观46:55 拒绝绑架:“精灵妈妈”也不完美59:10 反思母职:让问题显化,还育儿真实71:26 被孩子“入侵”但仍然有趣的生活77:18 妈妈们的课间十分钟:愿大家都是自由的泓舟《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家庭治疗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本期提到家庭治疗纪录片《我家的孩子不想上学》泓舟《我不想成为伟大的母亲》陈丹燕《我的妈妈是精灵》电影《还有明天》电影《美丽人生》BGMBrandi Carlile - The Story幕后制作主播:张琳剪辑:徐琰青责编:徐琰青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5-08
01:24:50

104 延安如何成为“红色圣地”?30年代中国西北的形象建构

导语1935年,红一方面军到达了陕北吴起镇,结束了艰苦的万里长征。由此开始,中国共产党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直到1948年,延安可称得上“新中国的摇篮”。但值得思考的问题是:为什么是延安?这个偏僻的陕北小城如何逐步成为中国的红色中心?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回到30年代的中国西北。在媒介技术发展的背景下,30年代关于西北的论述空前丰富。这些讲述互相震荡,构成了理解中华民族生成和中国革命历程的缤纷背景。今天我们请到了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的李立敏老师,聊一聊他的博士论文《技术、形象与认同:1930年代“西北”形象的再生产》,回望那个被不断论说、不停重述的“西北”。嘉宾李立敏新疆鄯善人。博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中国史专业,本科、硕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现在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小标题1:52 西北在哪儿?一个不断游移的概念4:58 西北的边界在“万国竞争”下变得清晰8:33 新疆为什么不在国民政府时期的西北中?10:09 媒介不断“生产”着我们的世界13:51 民国十八年年馑:西北尽成灾区17:42 铁轨在饥馑中反成为杀人的“刀”20:44 摄影术将灾民“搬向“世界22:36 不同讲述者口中的“天灾”27:26 永不消逝的饥荒31:02 西北如何成为中华民族之故乡39:03 接续了黄帝陵传说的延安叙事48:07 拍摄延安的胶片上,有西班牙内战的影子52:51 “双向奔赴”的红色中国故事59:35 如今的媒介如何影响了我们的认知01:03:03 读博四年,才学会怎么写文章01:08:06 学术路径选择是为了对家乡的朴素情感01:11:35 在《红楼梦》里看到文学和历史的关系01:16:13 读博的过程像是在画同心圆1929 年中华民国国庆节当天出版的《大公报》第 2 版刊载的“天灾人祸图”该图依次展示了彼时中国境内仍旧存在的内战、外患、旱灾、水灾、匪患等“天灾人祸”漫画《拥护蒋总司令 讨伐叛逆 援救西北人民》《良友》所刊蔡雄霆寄西北灾情图片《投崖自杀》及图注邵元冲著《西北揽胜》 中的《古轩辕黄帝陵碑》照片西安(西京) -黄陵(中部) -延安(肤施)位置示意图吴印咸摄《延安与八路军》在黄帝陵开机时袁牧之(左一)等人合影刊载了斯诺所拍西北照片的美国《生活》杂志书影幕后制作主播:刘宣伯剪辑:刘宣伯责编:刘宣伯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4-03
01:18:39

103 清华毕业,我想回老家当语文老师

为什么做老师?已经做出自己毕业选择的咪咪和瑞瑞(皆为化名)不止一次面临过这样的提问。被否定,被支持,被社会定义,她们的选择最终被搬上了播客。从当初选择了文科,到如今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在这个看似合乎规律的时间轴上发生了太多故事。会对当下感到不满,会对光环感到厌倦,会完成理想主义的自证,她们看见了人生有限可能性里的一种机制,于是想要做一名老师。本期播客,我们来聊聊教师这个职业,在四位清华同学的视角里去讨论这个这样一种人生选择,关于文科生的就业迷思、中小学的语文教育、成功学叙事的去魅,我们一边讨论一边红了眼眶。这是一个关于选择和可能性的故事,祝你收听愉快。本期嘉宾咪咪本科清华中文系,即将成为一名深圳的小学语文老师 瑞瑞本科清华哲学系,即将成为一名重庆的中学语文老师本期主播小蓝中文系本科生,妈妈是一名语文老师,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就在讲台上了。小静来自马来西亚的社会学留学生,认为当老师是一件为爱发电的事,自己做不到。时间轴04:09 在文科就业被互联网唱衰的今天,我为什么想当一名老师?08:17 教育是理想主义吗?我已经迫不及待了。10:03 人是可以改变的,努力可以带来世界的善。11:26 多年以后我再听这段话会是怎样的心情?12:05 教室,早读,和一个即将有我的世界。13:20 马来西亚,当教师不是铁饭碗之后怎样?16:00 “清华毕业生”这个title,会让名校成为差距吗?19:54 学了哲学之后去当老师,这是一个被否定了的选项24:17 随他们支持去,我也一个都不在乎。26:54 所以说世界在充满焦虑地进步。28:35 妈妈,我现在是一名老师了。30:20 原来我们是这么有希望的人。31:09 文科女生的未来就一定是当老师吗?33:44 在有限的可能性中,我们的生命存在一个机制。34:17 或许没有人在乎工作流水线上的思考。36:18 我会为我的选择得意,我相信文科生。38:12 下一代的孩子会从我们身上学到什么?40:10 我将来想做这样的老师。片尾曲《雨后的哲学家》ZaZaZsu幕后制作主播:小蓝,小静制作人:张琳助理制作人:王江东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3-20
44:25

102 考据孙立人旧照背后的故事,Deepseek和咱大爷谁更强?

1946年,抗战名将孙立人重返清华校园,拍下了三张彩色照片。这位抗日名将为何会在1946年重访母校?具体又是在何时拍下了这些照片?这些都引起了清华75级校友袁帆的研究兴趣。2025年,Deepseek引发热议,面对来势汹汹的推理大模型,人文学科的前景似乎显得更为黯淡。借由此次热潮,袁帆也为Deepseek准备了一次历史考证小测验,去探究这几张80年前的老照片的拍摄背景。Deepseek会给出怎样的答案?是差强人意还是令人惊喜?古稀之年的老人和“强到没边”的Deepseek,到底谁给出的更靠谱?让我们在本期播客中,一探究竟。本期嘉宾袁帆清华大学1975级校友,在校期间曾代表清华获得北京高校运动会男子万米和五千米双料冠军,毕业后在海军服役25年,退休后醉心清华校史研究。时间轴00:03 1975年上清华意味着什么?02:04 当历史考据派遇上DeepSeek03:26 孙立人的传奇一生13:14 1946那一年,清华园里发生了什么大事?16:55 Deepseek怎么说?18:58 如何拿到孙立人在1946年5月份的行程单27:35 “他脸上的光是从东边来的”29:35 10月的开学典礼,孙立人到底来了没有?32:45 战后的清华园,他为什么一定要回来看一眼?36:00 可能是清华最早的彩色照片39:08 找到那件干起来不知疲倦的事41:06 当年10公里用时33分,是什么水平?历史照片孙立人在大礼堂东侧台阶留影(1946年)孙立人在体育馆南侧喷泉留影(1946年)孙立人在工字厅前留影(1946年)与Deepseek的问答提问:孙立人1946年回到清华园的具体时间和原因?DS给出的回答分为了几个部分,包括:时间背景、访问原因、历史细节、争议与补充、结论,全文如下:时间背景1946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后的关键年份,清华大学因战争南迁后(与北大、南开合并为西南联大)开始复员北返,校园逐步恢复教学秩序。孙立人作为清华校友,在这一年8月短暂访问了母校。访问原因(1)校友身份与母校情结孙立人1914年考入清华学校,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他对清华有深厚的感情,此次访问可能是战后重返母校的私人行程。(2)军事任务途经北平1946年孙立人任国民党新一军军长,负责东北地区的军事部署。在北上途中(或任务间隙),他可能顺道访问北平的清华园。(3)参与清华复校活动清华大学在抗战后复校,孙立人作为知名校友可能受邀参与相关活动,或向师生分享抗战经历,激励青年学子。历史细节(1)演讲内容:据记载,孙立人在清华大礼堂发表了演讲,强调“科学与国防结合”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为国家复兴努力。(2)行程背景:当时国共内战已爆发,孙立人的东北军事任务紧迫,此行可能兼具公务与私人性质。争议与补充部分资料对具体日期记载模糊,但多指向1946年8月。需注意,孙立人此后的政治命运(1955年被蒋介石软禁)可能影响了相关历史记录的完整性。结论孙立人1946年8月的清华园之行,既是个人对母校的怀念,也反映了战后知识分子与军人群体对国家重建的关切。此行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政治或军事目的。幕后制作主播:张琳制作人:徐琰青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3-06
42:00

101 用鼻子和计算机交互,离我们还有多远

在人工智能大行其道的当下,和计算机的交互已经成为了不可避免的“日常”。和智能设备交互的方式也随着技术进步越来越多元:最早我们只能用“键盘”等专门设备和计算机“对话”,之后就可以在屏幕上随处点击,现在用语音直接给设备下达指示也很常见。在未来,我们甚至有可能通过嗅觉和只能设备完成交互。今天我们请来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的路奇老师,和他一起谈谈他在博士期间所完成的“嗅觉计算”方面的研究,了解这个被大多数人长期忽略的感官。嘉宾路奇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嗅觉交互课题组负责人,博士期间(导师徐迎庆教授)开始从事嗅觉交互、嗅觉计算相关研究,主导“嗅豆”系列电子鼻和采集装置的开发工作,是国内第一个系统从事嗅觉人机交互界面研究的博士研究生。小标题2:09 从一个苹果开始的“嗅觉搜索”愿景 4:58 一个实验说明嗅觉和味觉的关系 6:42 嗅觉界面和其他的界面设计有啥不同10:07 气味电影试验了这么久,为何总不能成功?17:44 厨具在电子鼻的加持下变得智能21:43 电子鼻还能帮忙打扫卫生? 23:55 靠“闻”也能知道人的身体状况27:00 电子鼻的艺术创想32:06 气味的设计早在我们身边默默生效34:59 AI能帮嗅觉设计做点什么 38:30 嗅觉领域研究的“终极问题”是什么42:39 气味不仅和爱情有关,还和阿尔兹海默症有关 45:21 气味有时候“不过脑子”47:23 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的嗅觉? 51:28 学习交叉学科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01:00:00 最痛苦的竟然是“没人管”幕后制作主播:刘宣伯剪辑:刘宣伯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2-07
01:07:24

100 当代清华大学生找工作图鉴:班味儿有了,班还没有

“谁说清华的好找工作啊?这找工作可太难了!”“找份实习都需要有实习经验,但我找不到实习又怎么会有实习经验?”,投了几十份简历都石沉大海,偶尔收到几个招聘软件的打招呼,打开一看还是“XX教育科技公司”发来的“分享考上清华北大的独家感想”岗位。打开手机想发条微博吐槽一下,却又发现一不小心就被名校网红无差别“扫射”——现在大学生找工作也太难了吧!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的詹逸思老师,来聊一聊大学生们在找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困惑,以及大学生们应该如何在找工作过程中发挥出自己的优势,找到尽可能满意的工作。嘉宾詹逸思教育学博士,副教授,清华大学学生学习与发展指导中心副主任,全球职业规划师、注册生涯教练、MBTI 施测师。现任全球学业咨询协会(NACADA)研究委员会委员(2022-),NACADA Journal编委会委员(2022-)。荣获NACADA “2021年引领之光奖”(Leading Light Award),是亚洲大学首位获得者;2017-2021年北京市优秀德育工作者等荣誉。累计讲授大学生学习发展讲座、工作坊400余场,一对一咨询2200余小时,学生咨询满意率保持在98%以上。讲授“大学生心理训练与潜能开发”、“大学生情商与影响力”、“团队合作学习心理与训练”等课程。曾参与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国家高端智库、北京市等十余个教育学研究课题,出版著作《工科生学习动机》、《中国高校学业指导手册》、《新时期高水平本科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探索》,发表40余篇教育学研究论文。小标题04:56 现在的大学生们,想得越来越多了07:12 找工作“既要、又要、还要”,这该咋办09:38 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和自己“想象中”的大学生活13:11 放弃不了“高追求”,也可以学着享受生活14:45 年轻人算命其实只是为了听一句——“你命挺好的”15:56 找工作真的变得越来越难了吗?21:18 找实习需要实习经验,但我找不到实习又怎么会有实习经验22:51 老师手把手教你简历该咋写25:15 “mbti施测师”到底是个啥25:30 找工作看mbti,这合理吗?33:47 十年来,清华的同学们在“认识自己”上有什么变化36:10 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找工作的迷茫上有何不同39:38 清华之外的同学们也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41:20 清华的同学们进入职场后的变化44:06 如何提高社会交往能力47:59 越来越有反思意识的年轻人不愿屈服于工作的压迫50:52 “我要上岸”——年轻人对稳定工作的追求55:43 gap一年又怎样59:33 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该如何探索自己的就业方向61:51 还没开始工作就担心被裁,这该咋办75:32 如何处理焦虑?可以尝试一下“焦虑公式”幕后制作主播:张琳,胡汇森剪辑:胡汇森助理制作人:胡汇森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1-23
01:21:07

99 书生能否做好政客?从北宋的“背诵天团”说起

“背诵天团”是指在电视剧《清平乐》热播之后,网友对宋朝时期一群著名文人的戏称(王安石、司马光、苏轼、范仲淹、欧阳修、晏殊等)。在语文考试中,他们的作品经常被要求背诵和默写。他们虽然散落在不同版本、不同年级的语文教科书中,但在当时的朝堂之上,这群共享着同一套儒学价值观的“背诵天团”,在一起辩论、斗争、变法、改革,对11世纪的北宋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个团的C位,非王安石莫属。“背诵天团”之间会进行怎样的政治辩论?王安石如何在朝堂上舌战群儒,推行他的变法政策?在今天,当话语成为权力,当说话也讲究艺术,“强辩”的王安石能够在现代自处吗?本期播客我们有幸邀请到了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周思成老师。围绕周老师的新书《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不妨让我们来聊聊上述这些问题。嘉宾周思成,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主要致力于蒙元史、法制史、民族史等领域的研究,通晓英语、法语、德语,能阅读日文、俄文、意大利文、西班牙文、拉丁文、波斯文、阿拉伯文、藏文、维吾尔文和蒙古文。著有《规训、惩罚与征服:蒙元帝国的军事礼仪和军事法》《杭州凤凰寺藏阿拉伯文-波斯文碑铭释读译注》(合著)等学术专著;《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等普及类著作。周思成老师24年5月出版的新书:《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时间轴03:03 从元朝、金朝再到宋朝,每一本书都有自己诞生的历史。04:53 读《续资治通鉴长编》把我带到了王安石和他的“强辩”。13:32 通勤路上手不释卷:书籍越厚,内容越深,读来越愉悦。16:24 边读边做札记,札记及时整理,手写才能心安。22:53 “绝不熬夜”的时间管理,用最宝贵的时间读最重要的著作。25:01 知识碎片形成体系,带着问题慢慢构思成书。27:06 读完《续长编》,从“司马光”转向“王安石”。33:50 “背诵天团”的风骨与科举的发展有什么关系?36:54 书生能否做好政客,是西方政治学的传统问题。40:28 面对历史人物不代入,不从结果看问题。42:36 课程“中国传统社会中的法律”如何变成一本书?44:32 王安石的“强辩”艺术,很难在课堂上运用。46:40 王安石的“辩论赛”不公平,“脱口秀”不有趣。50:30 政治场上,王安石和他的“队友”未必真的惺惺相惜。52:04 王安石的历史评价和历史书写很多元、很复杂。55:18 新趋势:全球史与历史领域的不断细分。59:13 故事/学术:好的学者应该前沿论文与历史叙事两手抓。64:03 我不是“卷王”。“卷”与否,是自己内心的感受。66:16 面对同辈竞争和社会时钟,人还是能做出部分自己的选择。71:00 “纸上得来终觉浅”?历史学者需要阅历,也需要想象力。本期提到周思成《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周思成《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周思成《王安石强辩考:十一世纪中国政治的常识与诡辩》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司马光《资治通鉴》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史景迁《王氏之死》史景迁《曹寅与康熙:一个皇帝宠臣的生涯揭秘》钱钟书《围城》幕后制作主播:徐琰青制作人:徐琰青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清华博士(生)聊聊博士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01-02
01:14:08

98 可以焦虑的事有很多,那就别再为「焦虑」本身焦虑了

这两年,社交媒体上已经呈现出“人均心理学家”的态势——关于抑郁和焦虑的讨论屡见不鲜,各类心理学词汇诸如“NPD”“PUA”“讨好型人格”等等被大家批量化地使用和讨论,任何话题只要加上“MBTI”都可以再被加热一次……关于焦虑和抑郁,我们似乎讨论了很多,但我们知道的似乎又非常有限。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了一位真正的心理学家,和她聊聊那些关于焦虑和抑郁的迷思。嘉宾牟文婷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临床心理系博士,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美国执照临床心理学家,知乎心理学话题优秀答主。研究方向为焦虑障碍疗法创新,临床专长是各类焦虑障碍和抑郁症。在美国完成系统完整的临床心理干预和咨询受训,博士、住院医、博士后项目均为美国临床心理学和精神科领域顶尖大学和医学院。合作过的导师包括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如焦虑障碍专家Edna Foa博士等人。尤为擅长对创伤后应激障碍、强迫症、各类焦虑症、抑郁症的短程心理干预。咨询取向为为认知行为、创伤治疗。小标题02:19 北大英语系毕业,怎么就学起了心理学?06:40 焦虑感超标到啥地步,才会被盖章焦虑症? 10:33 爸妈当年愁啥 VS 我们现在焦虑啥,代际焦虑有何不同? 14:32 焦虑情绪来袭,吃药、咨询这俩救兵何时出场? 15:19 直面恐惧就能治病? 19:06 心理疾病痊愈,是一键重启还是逐级打怪? 21:10 焦虑和抑郁,多大程度上和原生家庭有关系? 25:50 亲友出现心理问题,我该怎么做? 26:59 “断亲”与否不是关键,关键是和父母建立心理边界 30:38 AI能取代心理治疗师吗? 35:02 大学生的学习焦虑有救了 36:29 心理学家看世界的视角有什么特别之处? 39:56 心理学词汇似乎变成了流量密码,这是好事还是坏事?42:57 当心理学家遇到焦虑问题,如何化解难题? 45:47 时代性的焦虑是否真的存在?幕后制作主播:张琳剪辑:郑丹璐助理制作人:郑丹璐关于“人文清华“播客这里是清华大学官方主办的学术内容平台,兼顾学术性与大众性,外行听得懂,内行有收获。我们遍访清华学术大家、新锐学者,聊他们的人生经历、学术经历、经典学说、独特发现;也偶尔会组织学生圆桌,听同学们讲讲他们的所思所想。主理人兼主播张小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常驻主播张琳,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我们有四个常设栏目:【清华访谈录】大家学者,深度访谈【清华大课间】清华课间,师生围谈【清华小客厅】少年心事,朋辈互勉【清华博论】和博士(生)聊聊毕业论文欢迎您订阅和收听!

12-19
50:34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