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劉三雜貨店
4 Episodes
Reverse
親子講座11/20/2020
常常莫名不快樂---2020改變帶來醫治之3
錢不夠用?
被主管罵?
身體疲累?
夫妻不睦?
兒女不孝?
工作不順?
諸事不吉?
所有找得到原因的「煩」都不是大問題,只要有足夠的時間幾乎都可以解決。
問題就在於莫名其妙的不快樂...
甚至是別人看不懂的不快樂...
「改變帶來醫治」這本書裡舉了好多個例子.
明明婚姻幸福美滿又是人生勝利組,工作穩定前途似錦,根本找不出什麼煩惱,結果卻是失眠恐慌甚至於尋短,不要問他為什麼,要是知道為什麼早就對症下藥把問題解決掉了。
那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其實是他整個人跟世界的連結出問題,也可以說是他跟自己的連結出問題,這根本是同一回事兒!
那他為什麼自己不知道?
如果真的是這樣怎麼會拖這麼久?
如果有問題怎麼會這麼優秀呢?不是早就錯亂了嗎?
說到底就是一個字: 忙!
我們忙到不曾真正擁有又怎麼會知道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呢?
一切都是浮光掠影,匆匆忙忙,所有真實的感受都只是迎面拂去未曾深植心底。
現代人可是空前的忙,從小忙才藝,學生忙讀書,長大忙賺錢,年輕忙感情,婚後忙事業,誰能告訴我,「悠閑」兩個字怎麼寫?
「忙碌」讓我們「以為」我們跟這個世界很靠近,「成就」讓我們「以為」我們跟這個世界的關係很良好。
但這一切的假象會在某一個無法預知的時間忽然破滅,就好像巨大的垃圾桶不曉得什麼時候滿出來一樣。
直到那個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我們對這個世界其實很陌生。
「那個時刻」有可能在中年危機發生也可能在退休後才發作,但是更可能提早在30歲前後就來臨,因為現代青年面對的壓力比起上一代有增無減,下一代恐怕只會加倍惡化。
當我們忙到沒有時間消化情緒,所有的快樂都只是短暫而表面的,我們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加重刺激甚至借重酒精跟藥物還有聲光音效。
人的裡面越苦悶需要外在的刺激就越強烈。
當然,這一切都於事無補。
因為問題的根源是我們並沒有真正跟這個世界相連結。
所謂連結就是歸屬感。
當我們非常有效率的完成了所有的指定項目之後,我們就會產生一個錯覺,認為自己跟這個團體(包括家庭)產生了歸屬感,但是當某一些考驗跟變故發生以後我們才會發現情況跟我們想像的不太一樣。
例如我們突然失業或是生病,最明顯的當然是談到錢的時候我們特別容易感受到人情冷暖。
長期累積下來,我們就容易產生莫名的哀愁與孤單,因為這個世界實在太不完美了,然後我們也必須承認自己也很不完美。
這個問題該怎麼解決呢?
答案就是:愛!
上帝一開始把我們放在家庭中就是為了愛,否則人類大可跟芭樂一樣從樹上長出來或是跟地瓜一樣從土裡冒出來,只是這麼一來我們就跳過了「愛」。
上帝希望每個人一出生就有人看著你微笑然後擁抱你,並且在之後的每一天當你眼睛睜開的時候都逗著你笑,當這種美好累積了18年到20年,我們自然會有能力面對這個世界上一切的不圓滿跟扭曲,因為情緒的存款非常豐厚富足,我們會很容易滿足也很容易原諒別人。
問題是,並不是每個人都這樣長大的呀!
所以很多人成長過程的不愉快經驗讓他成為一個不夠健康的人,這個受害者如果沒有自我調整或是接受社會系統其他人的關愛,嚴重者可能會憤世忌俗而成為麻煩製造者,輕微者則可能鬱鬱寡歡而帶給周遭的人困擾。
所以當我們經常莫名產生沮喪跟無助疲累而非精力充沛活力滿滿,就表示我們已經過度耗損而且很可能整個成長的過程都是匆匆忙忙糊裡糊塗,我們在成長的每個階段都沒有好好的享受並擁有真正的歸屬感。
所以我們需要回頭去找愛,把鬆脫的繩索綁牢,讓自己的心靈不會隨意晃動。
具體的做法就是:
1.學習自我察覺,找到跟自己對話的管道
2.建立信任團體,找到跟別人互動的頻率
值得慶幸的是,我們每個人成長過程都是被愛的,這是上帝的設計,只是很多養分都流失了,所以我們現在需要施肥修補。
讚美一瞬間,罵你永懷念—-2020改變帶來醫治之2
信不信你這輩子聽過的讚美的話絕對多過責備的話...
但是讚美的話幾乎都忘了,很多人罵你的話卻會記得一輩子。
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是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有好的形象!
讚美就像保養品,擦的時候很軟Q,一覺醒來還是個糟老頭,要持之以恆長期使用個半年才有可能看到果效。
罵人的話就像刀割,一道傷口有可能永難磨滅。
所以才有「說出去的話像潑出去的水」這種「覆水難收」形容詞。
聖經也說「污穢的言語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隨事說造就人的話。」
可別忘了上帝就是用他的話創造這個美妙的世界,遺憾的是,我們的文化很習慣用損人跟激將法來「鼓勵」人。
還記得我們全家從紐西蘭回到台灣之後,把女兒送去一個私立高中,開學第一天老師的訓話就是:「你們進了這種等級的學校如果還不覺悟前途就完蛋了...」
已經不太記得台灣教育的她轉述這句話的時候非常無法理解,但是對我這個台灣老爸來說,這就是鼓勵呀!有啥不對?
標準的文化差異。
我們的文化就是樹立一個標準,然後拼命往前衝,跟不上的人自己要檢討。
我們把一切都弄成考試,隨之而來的稱之為「補習」。
所以我們相當重視「真理」。(其實很多只是傳統的『道理』未必是永恆的真理)
先別忙著嘲笑這個做法,這絕對是擁有超高效率的一種操作,沒錯,就是「效率」這兩個字。
我家最近換地板,兩個工人沒日沒夜兩天完工。
要是找老美說不定要搞一個禮拜,反正不可能兩天。
以我在澳洲跟紐西蘭的經驗來說,除了午餐晚餐之外還各有個上下午茶,然後慢工出細活,一面做一面聊天,一面鋪地板一面閑話家常,五點鐘就跟你說「see u tomorrow」不像這二個工人,做到晚上九點才收工,第二天早上七點就來上工,完工之後火速離開,連1秒都不耽誤。
我們這樣的文化有很多優點,但是放進親密關係就會出現「操之過急」四個字。
「改變帶來醫治」這本書開門見山就提到成長三個要素「恩典,真理與時間」。
在我看來我們最缺的就是「時間」。
「不輸在起跑點上」就是跟時間賽跑,因為時間就是金錢。
這都沒有錯,但是很多不想跑的人或是不知為何跑的人就可能選擇了自我了斷。
即使苦撐的人也在尋思「快樂」兩個字是怎麼寫的。
所以今天要提醒的第一點就是:「我們有沒有給自己跟身邊的人足夠的時間?」
聖經裡面創世紀一章一節,上帝首先創造的就是時間—-「起初,神創造天地」(有別於約翰福音的太初有道)
這個世界的一切都在時間裡發生,有的人把自己逼得太緊也不是辦法,要是愛一個人就要給他時間,沒有第二條路。
所以想要修補關係當然也需要時間,希望一個人改變成長別無他法,唯賴時間!
時間就是這麼無奈。
當然,光有時間還不夠,因為有的時候時間會變成敵人,會讓事情變糟,我們就說那是一段壞時間,當事情變好我們就把它稱為這是好時間,那麼,怎麼讓時間變成我們的朋友呢?
就是要加上「恩典」與「真理」作為肥料跟養分。
「恩典」就是一直給人機會確認對方做到「對」為止。
所以給一個人恩典的目的是為了讓他達標,實踐「真理」。
因為只有走在真理裡面才會安全快樂。
所以今天的第二個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給自己跟身邊的人足夠的恩典?」
害怕失敗跟容易緊張就是從小得到的恩典不夠導致。
我們跟別人的關係會緊張往往也是因為恩典不夠,缺乏潤滑。
為什麼恩典會不夠呢?
當然就是因為太看重真理,而且太急,無法容忍失敗跟摸索。
傳統文化基本上都偏完美主義相對嚴厲,讓人心裡深深住著一種莫名恐懼,患得患失。
其實執行真理如果沒有相對的恩典,就只是教條,說的很有道理卻讓人反感。
如果真理配上了恩典,在不斷的溝通與陪伴下,細心引導對方體驗到真理,從此以後對方就會愛上真理,因為過程是溫暖跟令人回味的。
想想看,我們跟父母還有兒女之間乃至於夫妻之間,回味起來是甜蜜嗎?
一切盡在不言中!
2020改變帶來醫治(1)—-奇特M型社會來臨
說到M型,大家想到的都是經濟,但其實更多奇特的M型正在成形!
所謂M型就是看法或趨勢往二端擠壓。
例如,最近台大學生自殺的遺憾新聞五天就有三起,教育部長也表示今年已經有76名學生自殺。與此同時,流浪博士的新聞也引起注意。
學歷的M型意味著,愈來愈多人追求高學歷,因為大學畢業實在沒有行情,但與此同時,許多高學歷的壓力也逐漸浮現在人們眼前,民間甚至有「讀台大,進台大(醫院)」的感慨,眼看拼了老命讀完博士卻發生找不到工作的窘狀,於是,另一種「文憑無用」的鐘擺效應就往M型另一端擠壓。
這些現象都是過去不會看到的,高學歷不等於高能力,但是低學歷同樣令人不安,中庸之道好像不見了。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網路時代,教育的未來一直都是最具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只有更高的學歷才能真正脫穎而出,教育制度就是一個殘酷的過濾系統,所以依然有數不清的父母瘋狂地把孩子送進教育系統廝殺。
但也有看破紅塵的人認為這年頭根本不用再追求學歷,好好弄個一技之長比較實在。
不論那一個論點,其實都逃不過「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這個古老命題。
傳統社會就是利用學歷與收入提升社會地位以此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不同的看法認為那套根本行不通,應該自己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不管大家支持哪一個論點,我們都面對一樣的根本問題:「如何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這個問題即便是一個基督徒都未必能夠回答,這就是「改變帶來醫治」的作者試圖提出的論述。
這是一本非常老的書,但其實到了5G的時代還是非常實用,因為他談的是人的價值。
作者是一個基督徒臨床輔導專家,他執業多年赫然發現,學歷和高成就甚至虔誠的基督信仰似乎都未能提供一個有效的方案來幫助一個人活得快樂。
向他求助的都不是為了經濟困難或是職場困擾,相反地,許多光鮮亮麗的背後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空虛和沮喪。
「快樂」變得遙不可及。
「說不出來的壓力」「長期擔心失敗」「容易緊張焦慮」「永遠三心二意」讓許多優秀而且充滿天賦的人活得垂頭喪氣。
「感受不到愛」「完全找不到活下去的理由」是許多人未曾出口的真實感受。
可怕的是,我們依然得強顏歡笑活下去,因為根本沒有其他的選擇。
一大堆的M型現象把人往二邊拉扯,然後不管在哪一邊好像都不會快樂。
從基督信仰來說,M型趨勢也很明顯。
一方面科技的進步不斷顯出上帝給人的智慧與聰明多麼令人驚訝,最新的網路遊戲科技已經突破了傳統光線的限制,讓人上線遊玩的時候更趨近於真實人眼看見的角度與光影,而不是傳統事先錄好的死板影像,虛擬不斷向真實靠近,機器人也更像真人,這讓人對未來充滿希望。
但另一方面,人性的空虛與黑暗也不斷向下沉淪,這是科技完全無法觸及的層面,當人們將最基本的性別與家庭結構拋棄視為進步,把性氾濫的界線視為解放,最後不婚不生的結果,就是用毒品與酒精還有各種聲光刺激娛樂來麻痺心靈莫名的空虛。
因為視覺與聽覺的疲勞,讓人對愈來愈精緻的電視節目以及演唱會或是大型活動冷感,年輕人在家裡就可以成為各種球類比賽的高手,卻無法承受出門流一滴汗和曬半小時太陽的辛苦。
人人都是鍵盤俠,在網路世界暢所欲言,但是心裡還是充滿道不盡的悲哀。
所以,我們不妨試試看「改變帶來醫治」這本書提出的見解,重新透視自己的心靈,並且試著向外界開放自己,幸福也不是想像那麽難!
「改變」就是給自己一個機會,或許也是醫治的起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