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看到父母或身边人的婚姻生活,我们会疑问,怎么会有人把自己的生活过成这个样子。到底从哪里出现了问题,从哪一步开始走错了呢。会怀疑,自己会不会重走父母的老路。会恐惧,会更坚定不婚不育。因为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正确对待婚姻,家庭,子女。所以我们听大家的家庭故事,来总结经验。我们并不是要让我们的父母难堪,或是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失败的父母。我们只是想要理解他们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因为知道根源问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样双方心中的郁结才不会是永存的,不可调和的。
其实只要不跟她们长期住在一起,我就能处于一种相对平静的状态。我基本上回家之前都会出现身体反应,比如想要呕吐或者睡不着觉,心里会非常恐慌。回到家也处于一种日夜颠倒的状态,晚上搞事情白天睡觉,不想见到她们。这些年我做一个反思的话,十二岁之前因为实在太小,对于父母或爷爷奶奶绝对的权利管制,是比较害怕的。所以我没有做出反抗,连争吵都没有,是绝对的服从。进入青春期,她们这种打压和管教更加严厉了。她们非常洋洋自得的一点就是孩子就是要管,就是要把她打压下去。这可能也解释了为什么我成年以后她们对我温和了很多。她们可能觉得在成年之前的打压教育任务完成了,我已经形成了害怕或听话的反应机制。成年上了大学,离开了她们对我的打压和灌输,才可以比较客观冷静地看待她们对孩子的教育。
比如第一次谈恋爱,我会习惯性的一遇到问题先发火。我初恋跟我谈了五年,还是受不了分开了。分开以后我才慢慢认识到,原来正常的感情不应该是这样的,应该是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起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你对抗我。我之前从来不知道,因为在我们家所有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是以我妈的愤怒开始,以我妈的愤怒结束。我妈给的很多伤害不是说这件事情过去了,我就可以当没发生。很多伤害它一旦发生了,就永远存在了。我现在做的所有的努力就是远离,我以后的工作不会留在我们这个城市的。我说,”我什么苦都吃得了,就是吃不了跟我妈一起生活的苦。”
血缘所决定的社会地位不容个人选择。世界上最用不上意志,同时在生活上又是影响最大的决定,就是谁是你的父母。谁当你的父母,在你说,完全是机会,且是你存在之前的既存事实。社会用这个无法竞争,又不易藏没、歪曲的事实来作分配各人的职业、身份、财产的标准,似乎是最没有理由的了;如果有理由的话,那是因为这是安稳既存秩序的最基本的办法。我们有谁曾认真地怀疑过这事实?我们又有谁曾想为这原则探讨过存在的理由?
不知道听众中的您在家中和爸妈说话是用普通话交流吗。我不是的,我们在家用方言。可能因为是北方人吧,说普通话听不太出来有口音。其实对于很多农村小孩来说,有很多从大学才开始真正说普通话。而方言,口音可能是他们自卑的起点。更何况是口音重,平翘舌不分的遗传性,会在更小的时候带给他们自卑感。今天的主人公叫小马,我们一起来听见她的原生家庭经历。
孔子的学生子张问孔子怎样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孔子答道只须尊奉“五美德”,除掉“四恶政”就可以。其中“四恶政”之首就是不教而诛。不教而诛:从来没有尽到教育的义务,从来不告诉应该怎么做。只是不断地嫌弃,一犯错就加以惩罚。很多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亦是如此。今天的主人公叫忍冬,我们一起来听见她的原生家庭经历。
今天的主人公是一位985法学院的毕业生,她叫张三。在法学生的辩证观点中,我感受到当代年轻人的成熟思想。也预感她如果走进婚姻,肯定会成为一位很好的母亲。我们一起来听见她的原生家庭经历。
飞逝的儿童时代里充满了许多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就像一条水流很急的浅滩里回旋着许多落叶。回忆起最初的童年,也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人生观。因为这是一种潜意识的表露,他以什么作为自己的起点。---《伤心咖啡馆之歌》《自卑与超越》今天的主人公叫何同学,我们一起来听见他的原生家庭经历。
原生家庭fm---"一些人,听见他的家庭,才懂得他的挣扎"成年后的所遭遇的种种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源自孩提时代这些错误的价值判断和信念。因为这些价值判断和信念,会造成孩子的偏差行为。而偏差行为如果没有经过适当的疏导,就会伴随孩子长大,成为其一生行为的主要模式,也就成了你们的命运。今天的主人公叫小爽,我们一起来听见她的原生家庭经历。
“不是说爸爸是女儿生命中第一个男性吗。所以从小我就对男性失望,不会正眼看男生,我害怕他们伤害我。但是这两年我开始看些心理学的书,然后喜欢上一个偶像,他很深地影响到了我。我就会有一种冲动,想自己试图创造一个幸福的家庭。”
痛苦是没有办法比较的。每个人都只能感受到自己感受到的痛苦。所以一件所谓的小事,和一件大事给不同的人带来的感受,很有可能是相当的,对一个人造成的影响也是类似的。不说,等于什么也没发生过。让我的声音和故事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也许你有机会和我不一样。---《致女儿书》《小瞬间》我们的主人公叫小苏同学,我们一起来听见她的原生家庭经历。
“一些人,听见了他的家庭,才懂得他的挣扎。”其实最让我难过的是,明明我们才是最亲的人,可他们一点都不理解我的想法,也不想理解我的想法。他们经常标榜自己是很开明的人,能跟上时代变化的人,但其实有些东西是刻在骨子里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我以前也考虑过一个问题,这个世界上是不是真的有父母,他可以尽他的义务把自己的孩子养大,但并不爱自己的孩子。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叫小苏,我们一起来听见她的原生家庭经历。
不知道听众中的您或朋友有从农村走出来的吗。您或者ta有没有过自卑于农村人这个身份,执着去标签化或城市户口。其实有很多18岁左右的农村小朋友,高考后上大学才第一次说普通话,乘地铁,吃肯德基。这种城乡落差是巨大的。如何健全地认识这种落差并走下去,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叫moon,我们一起来听见她的真实经历。
每一代人都有特殊经历,都自觉比下一代惨烈,所以惨烈就成了普遍,成了法则。我的生活也是一个接一个的,但是我就是无法说服自己同意人生的真相就是痛苦。即使生活是苦海,我也要划着短桨继续走下去。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叫小淮,我们一起来听见她的原生家庭经历。
后来我们谈起这一段的时候,他矢口否认打过我。他记得的都是如何苦口婆心地感化和娇惯我。有人向自己孩子一天到晚作检讨的吗。我太烦他说能为我死了。我也不要你死,我就是要你对我妈好一点,就算为我,牺牲一点您的个人爱好,这总比死容易点吧,你做到了吗。---王朔《致女儿书》今天我们的主人公叫小量,我们一起来听见她的原生家庭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