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听见
听见
Claim Ownership

听见

Author: 南海之声

Subscribed: 2,981Played: 21,195
Share

Description

《听见》是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档访谈类节目,意为“听别人的故事,形成对这个时代的见解”。变迁中的中国,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和记述的样本。个体是时代的主角,他们的过去、现在、未来构成了当代中国的面貌。
145 Episodes
Reverse
7个小时一盘棋,棋手用什么时间吃东西、上厕所? AI来袭,可视化、数据化的围棋,让棋手们作何感想? 新媒体平台上,百万年轻人尝试了解千年围棋,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崭新“遇见”? 从业余走向职业,成为职业围棋手的道路一路战歌如何唱响? 90后职业棋手、围棋赛事讲解员、B站百万粉丝UP主战鹰,为我们带来她的答案。
在中国想要成为一名职业围棋选手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目前为止,中国有职业围棋选手1000名左右, 90后女孩战鹰就是其中一位。 战鹰六岁半开始学棋,由于展露出的过人天赋,八岁半决定走上职业围棋道路,全力学棋。十九岁定段成功,成为一名职业围棋手。 如今的战鹰转型成为围棋赛事讲解员,同时在年轻人聚集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成为了百万粉丝UP主。 职业围棋之路,一路上有什么样的风景,又有什么样的压力和不为人知的故事? 从职业竞技之路,转型成为赛事讲解员,通过互联网带领更多年轻人了解千年围棋的魅力,她又是如何做到的?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见战鹰的故事。
1974年5月31日,马来西亚成为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2024年是中马建交50周年,今天的节目我们邀请一位学者——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唐翀,从他的观察和视角出发,聊聊50年中马建交的光阴故事。 这期节目我们就先从1974年两国建交谈起。 你会听到: 1.1974年中国与马来西亚建交,这是第一个与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为什么是马来西亚?为什么是1974年? 2.无论制度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马来西亚值得更多了解,是很好的旅行和研学目的地 3. 中马民众之间的交流还有很大空间和潜力,期待未来更多互动 主播:钟芳(微博:钟芳在听见)
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一年中有很多个纪念日,这样的设定应该是希望我们在这一天格外去关注它。 说到睡眠,每个人都再熟悉不过了,我们生命中1/3的时间都在睡眠中度过。今天,我们就来聊聊“睡眠”。“睡眠”是个大问题,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多虑、压力而影响睡眠,这期节目从心理学角度切入,跟资深心理咨询师吴倩来聊聊这个“大”问题。 你会听到: 1. 个体对于“失眠”的理解大有不同 2. 睡眠问题,不仅仅是“失眠”,嗜睡也包含其中 3. 大多数人接受自己的“睡眠问题”,但羞于表达背后的“心理问题” 4. 任何程度的心理困难,都可以接受专业帮助 5. 学会正念来调节自我焦虑,回到当下,关注此时此刻 6. 做好自己的睡眠“总结”,别把睡眠当任务,祝你今夜好眠 主播:钟芳(微博:钟芳在听见)
2024年开年之初,出现了一个热门话题——Sora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横空出世。在这之前,我们不会想到有一天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就能生成精彩的视频。这个消息让科技界很兴奋,也让一些人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未来会不会被取代? 《听见》不是一档科技类节目,但这一次“人工智能”突破圈层,成为了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这期节目并非科技视角的专业解读,只是希望和大家一起去探索比看到的现象本身多一点儿的具体认知,也希望从人文角度带给大家更多有益的思考。 为此,我们请来了一位专业嘉宾——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博士张有明。 同时,还采访了两位非科技界的小伙伴,一位是中央戏剧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大三学生金添,一位是独立音乐人李星宇。 你会听到: 1.生成式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底层逻辑是自然语言处理的突破 2.在接下来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因为工具门槛的降低,人文的素养和积累更加重要,可能文科类学生的优势更大 3.人工智能的到来,不需要学习了么?恰恰相反,我们借助工具可以更深地认知世界 4.人类的天性会对未知事物产生恐惧,但实际上我们可以去拥抱这场崭新的科技革命 主播:钟芳(微博:钟芳在听见) 嘉宾: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博士 张有明 (微博:北大AI鱼博士) 特别感谢:中央戏剧学院播音与主持专业大三学生金添;独立音乐制作人 李星宇
第一次见到詹春珮,是在2019年的下半年,当时在她工作的地方——停靠在东海之滨的海巡01轮,这是中国第一艘同时具有海事监管和救助功能的大型巡航救助船,当时她的身份是见习大副。 詹春珮皮肤白白的,外表文静,说话不快,言语交流中我感觉到她90后的松弛感,也感觉到她沉稳背后的坚韧。2024年 2月1日,她成为中国首位远洋公务船女船长。 这一次,没能登上甲板 ,而是拨通春珮的电话,聊聊这位90后女性,她的成长故事。 你会听到: 1. 一名女船长的职业进阶之路 2. 海上工作相对艰苦,人员流失大 3. 深度了解中国第一艘同时具有海事监管和救助功能的大型巡航救助船“海巡01”轮 4.女性管理者,是否遇到常规想象中的挑战与困难 主播:钟芳(微博:钟芳在听见)
还记得2017年上映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记录电影《二十二》么?在2017年年末,《听见》第一次采访《二十二》的导演郭柯,这是一位非常真诚,并且有很强烈社会责任感的80后影像工作者。 去年10月,《听见》再次采访了郭柯,他带着两部新作品《来日可期》《来日皆方长》而来,这一次他将视角投向了音乐治疗以及临终关怀。 你会听到: 1.带着《二十二》少女纪念章看世界,温暖依旧在延续 2.《二十二》带来创作的自由,但没有选择去做商业片 3.如何再次找到触动内心的创作方向 4.11年拍了两部长片,珍惜这种“奢侈” 5.对于新片在2024年的上映,坦然面对观众的“检阅” 主播:钟芳 本期采访录制于2023年10月
龚琳娜潮语新歌《回》:一首方言歌曲如何制作而成? 本期节目,我们一起听见一首方言新歌——潮语歌曲《回》的制作始末。歌曲由歌唱家龚琳娜演唱,马来西亚潮籍音乐制作人陈军伍制作完成。 “回”取自歌中一句“三江出海一纸回”,这是一句潮汕俗语,“三江”指的是贯穿潮汕大地,连接南海形成三江出海口的韩江、榕江、练江;“一纸回”指的是一封封家书,描写得是当年“下南洋”的游子盼归团圆的内心渴望。 制作人陈军伍是马来西亚第四代华人,2009年在中国北京成立音乐制作公司,刘德华唯一马来语歌曲由其制作。在《回》的编曲及录音制作整个过程中,陈军伍不断回忆起奶奶生前的身影,奶奶每每给远在千里外老家潮州的妹妹写信时,一把鼻涕一把泪地从小木柜里取出几百块放入信封的场景印刻在他的心里。 你会听到: 1. 龚琳娜老师的方言歌曲计划 2. 马来西亚老辈华人的思乡之浓 3. 潮剧经典曲目《画眉跳架》在制作中的使用 4. 做方言歌曲,会不会担心太过冷门 主播:钟芳
2023年即将画上句号,这一年你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在对工作、亲情、生命、世界的理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新知”?《听见》邀请数位老朋友,聊聊他们的2023年。第三期,我们请来在北京开新加坡风味餐厅的威廉,他从新加坡来中国创业已经超过十年的时间了,一起来听听他的2023年。
2024年是来自印度尼西亚的他路来中国求读的第8个年头,如今他正在苏州大学就读语言学博士。他路在中国的求学之路,是从专科学习开始的,刚入境中国的时候,他路不会中文和英文,因此留下了难忘的入境回忆。现在他路是家族里唯一的学士、硕士,母亲为他感到深深的骄傲。 中国已经成为亚洲第一的留学目的地,作为留学生其中一员的他路,会如何感受和观察在中国的这场旅程?
2023年即将画上句号,这一年你收获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在对工作、亲情、生命、世界的理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有什么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新知”? 《听见》邀请数位老朋友,聊聊他们的2023年。这一期,我们请来曾经因为一场疾病穿越生死的琵琶演奏家栾越,聊聊她的2023年。
2024年开年伊始,肖怀德策展的“天堂是一片森林”开展,展览内容来源于他去年组织的“见地生态艺术活动”——十几位不同领域的艺术家前往大兴安岭,从鄂温克人的母亲河—额尔古纳河边开始行走,最终走到鄂温克人的现代居民点—新敖乡的历程。 “见地”是肖怀德做了八年的事情,来源于他对当时的一种感知和判断:“现代的教育或知识对人的塑造,越来越高度专业化,很多人可能一辈子就只钻进某个领域,但人类的精神和文化是普遍相互联系的。” 因此他通过自己的力量搭建一个科学、艺术和人文的交流平台,让人们不光关照自己的领域,也关照其他领域,相互交叉和融合。 今天,就让我们去听见这个打造心中“理想国”的故事。
长江边上的泰州电厂,是目前江苏省最大的火力发电企业之一。在全力推动新能源利用的今天,中国煤炭发电依然占到总用电量约60%,一提到火力发电,大家可能会首先联想到它对环境的会不会有很大污染。但实际上这是一家拥有众多环保密码的电厂。 2021年,中国海上风电装机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新能源发电在中国越来越重要。世界上首个潮间带海上风电场——黄海边上的如东环港风电场,矗立着155台海上风电机组,年平均发电量约10亿千瓦时,可供30万户家庭一年的用电。 来自新加坡的石馨瑶和来自肯尼亚的孔爱辉,两位外籍小伙伴跟随“听见中国”拜访两家电厂,探寻火电厂的“环保密码”,体验海上风电场的“超能力”,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收获?
2018年,新加坡女孩石馨瑶参与自己所在高中的项目来到北京大学,她喜欢上了这里,便产生了来中国留学的想法。2020年,她进入北大读本科,终于来到向往中的北大校园。 在学校里,她同时担任了第六届中国—东盟青年峰会秘书长,在促进东盟和中国的青年交流上做出很多努力。
广西柳州,如同一幅立体的山水画,山如笋,柳江如玉带穿梭整座城市。这里因为一碗螺蛳粉而出圈,大骨高汤熬制的螺蛳汤,配上米粉,加以腌制发酵的酸笋、木耳、黄花菜、花生、炸腐竹等各种配料,让多少食客欲罢不能。柳州的美食其实并不止于此,同时因为地理位置,它的饮食中还暗藏着不少与东南亚国家契合之处,比如对于酸和辣的追求。“听见中国”这一次来到广西柳州,邀请来自柬埔寨的潘西西和来自缅甸的张凯琦,打卡柳州美食。他们会有什么样的惊喜发现?
浙江台州的塔后村因为赤城山梁妃塔而得名。 20年前的塔后村,是远近“闻名”的穷地方,当时没有通村路,出村还要翻过一座小山,很少有年轻人留在村里。 2015年,塔后村在新农村建设的基础上,发展起了精品民宿,如今的塔后,早已成了远近闻名的民宿村,全村有民宿70家,每年会有超过30万的游客做客塔后村。同时这里已经连续举办了七届乡村音乐节,这样年轻时尚的活动,吸引很多青年返乡创业。 来自伊朗的艾森和来自马来西亚的陈永馨,两位外籍小伙伴在村长陈孝形的带领下,寻找塔后村的新生活方式。傍晚时分,鸟语花香,钟芳和他们在塔后村聊了起来~
37岁的伊朗籍教师、翻译家艾森·杜思特穆罕默迪是一位十足的“中医迷”。 2009年,艾森来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学习中文。两年后,他又考取山东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专业,一直到博士毕业。如今的艾森已经在中国生活了14年,现任西南大学伊朗研究中心的外籍学者,先后将《黄帝内经·素问》《中药学》《中医内科学》等医学著作、中国经典小说、国学经典等中文著作翻译成波斯语。同时他成为了山东女婿,养育了两个孩子。艾森因为什么来到中国?中国与伊朗之间的中医交流的渊源与现状如何?他与中国爱人的跨国婚姻是什么样的?今天让我们一起听见伊朗人艾森的故事。
你好,我是钟芳,这里是《听见》。今天我们的“中国人的三百六十行”系列,我们来了解工程师这个职业。 张永明是一名重型机械工程师,工作已经有二十年的时间了 。重型机械听着远,实际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高铁上的车轮,中国航天发射塔架、以及张永明一直在做的挖掘机等等。 工程师会有什么样的共性么?什么样的人比较适合做这个职业?张永明就是一名典型的工程师,从采访里,你一定能够感受到。
今天的《听见》要跟大家来讲两位年轻人的故事。一位叫做宋立伟,是成长于中国山东乡村的90后,另一位叫做陈耀威,是成长于新加坡的00后。说起来这两位年轻人很难有交集,但是他们却因为音乐相遇相知,如今还在一起成立了一个组合叫做BZ1,一起去做电子城市民谣音乐。两个年轻人是会怎么会成为一个组合的?不同国别,不同文化带给他们的音乐和相处会有什么样的火花,又会有什么样的碰撞?对于共同的音乐未来,他们又会有什么样的憧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听见BZ1的音乐故事。
loading
Comments (1)

Fred Feng

16:25 色温

Dec 12th
Reply
loading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