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的一期节目里,我们讲述了一部在印尼全程取景拍摄的电影《爱在零纬度》的原型人物中国工程师方炳的故事。 而方炳所在的印尼南苏电厂是国家能源集团在印尼投资建设的第一个项目,如今中国国家能源集团已经成为印尼电力领域投资规模最大的中资企业,对改善当地能源供应,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从2007年迈出“走出去”的第一步,到与当地社会结成命运共同体,逐步形成“走出去”的“共生”模式,国家能源集团付出了很多扎实的努力,也总结了很多经验。今天节目里我们邀请到国家能源集团企业文化处副经理曹媛媛,一起来听见从“走出去”到“走进去”背后的故事。
坐标在海南的刘颖,曾经是一名公职人员,退休后她受邀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瓜类育种专家吴明珠创作一本传记。对于没有农学基础的她来说,这是个不小的挑战,但这还并不是她所面对的最大困难。 “我没想到真正进入后,采访和创作最大的困难是因为传主的沉默,当时吴老师罹患阿尔兹海默症已经十几年的时间,她自己讲述不了自己的故事。” 吴明珠,1930年生人,她是中国人实现 “吃瓜自由”背后的功臣。也正是因为她,中国能够跻身全球最大的甜瓜、西瓜生产国与消费国之列。 “吴老师当年从那么优渥的首都北京,到了大漠边关的新疆,再到天涯海角,她那么弱小的女子,一米五几的身高,八十多斤的体重,她要有怎样的毅力去适应、去坚守、去奉献呢!” 2025 年 1 月 3 日,在吴明珠院士 95 岁生日当天,刘颖撰写的《把甘甜献给你 —— 吴明珠院士传》作为一本特殊的生日礼物,送到了吴明珠院士的手中。 今天邀请刘颖作客《听见》,我们就从吴明珠院士今年的生日说起。
2025年是中国与印尼建交75周年。在中国北京举办的一场纪念活动上,播放了一部名为《爱在零纬度》的电影。这部电影出品于2019年,是中国第一部,也是目前唯一一部在印尼全程取景拍摄的电影。电影以国家能源集团印尼南苏电厂真实事迹为蓝本,讲述了一位中国工程师与印尼姑娘的跨国恋情。 电影中这位中国工程师的原型名叫方炳,浙江舟山人,2012年来到印尼南苏电厂工作。电影中的另一位主角原型是印尼姑娘哈娜,如今他们已经走进婚姻殿堂,家里有两个正在上小学的宝贝,10岁的女儿,7岁的儿子。今天节目里我们连线方炳,如今他已经是印尼南苏电厂发电运行部副主任,一起来听见这段拍成电影的爱情背后的故事。
印尼苏门答腊岛有着丰富的褐煤资源,但因其含水量高、低热值,无法得到有效利用。2007年,国家能源集团在印尼投资建设了印尼南苏电厂,采用煤干燥技术,将这些能“拧出水”的褐煤就地转化为清洁高效的电能。 “走出去”后,如何做到“走进去”,深层次融入当地,这是 “出海”企业的共同课题。作为第一代走出去的能源人,面对着印尼当地自然环境、政策环境、语言文化等多方面的挑战。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电厂筹建、运营的几位亲历者,聊聊这些年他们与印尼的故事。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历史的伤痕仍需铭记。 “慰安妇”,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政府及其军队为顺利实施并完成侵略亚洲的战争而推行的一种军队性奴隶制度。这一制度导致了全球范围内至少40万名无辜女性被迫沦为性奴役对象。这些妇女受害者来自中国、日本 、朝鲜、韩国和菲律宾、缅甸、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等国家和地区。 因为日本学者的一个问题,上海师范大学苏智良教授开始中国“慰安妇”问题的研究,至今已有30余年。 “有一个日本的教授看着我的名片说,你是从上海来,第一个慰安所就在上海。我当时很惊讶,我是做上海史出身,居然不知道“慰安妇”跟上海有什么联系。 我是感觉到这一群人是没有办法发声的,她们大多是在山区,文盲。我们有责任把这些故事书写下来,传给未来的中国人听。” 2025年7月,《听见》主创人员来到位于上海师范大学的中国“慰安妇”历史博物馆,这里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以保存“慰安妇”悲惨境遇证据为主题的博物馆。我们与苏智良教授面对面,听见这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创立于1996年的克利伯环球帆船赛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环球航海赛事之一。 这是一项非专业赛事,40%的参赛船员在报名参赛之前没有任何航海经历,他们凭借对于大海的热爱和勇气前来参赛。比赛分为赛段赛和全程赛。参加全程赛的船员,意味着需要花11个月的时间,航行总共4万海里,横跨六大洲,环绕地球一圈。 1982年出生的宋坤参加了2013-2014克利伯全程赛,成为中国第一位完成环球航海的中国女性。结束这个赛事的宋坤,依旧在航海的路上,她成为三国船长执照持有者,继续着她的“不为彼岸,只为海”。
在马来西亚,全国各地大小节日,一年约有上百个,政府规定的全国性节日就有10个。这里的人们,十分看重节日的仪式感,街头总是弥漫着节日的氛围。王莉丽移居到马来西亚吉隆坡已经有2年的时间 ,“爱过节”也正是这个国家留给她最深刻的印象。
真腊,曾是古代中南半岛的文明古国,核心区域在今天的柬埔寨。 元朝时有位使者,叫做周达观,奉命出访真腊。他在当地游历一年,回来写了本《真腊风土记》,而这本书可以称得上是800年前的“吴哥文明直播实录”。 书里从稻田怎么插秧、米酒怎么酿造,到吴哥窟“佛塔高得能摘星”,都写得活灵活现。 1819年,法兰西学院首任汉学教授雷慕沙首先将周达观所著《真腊风土记》译成法文并出版成书。后又被被译为日文、泰文、英文、越南文、德文、西班牙文等10多种外国语言,出版超过20个不同译本。 2024年,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副院长、柬埔寨研究中心主任,长期致力于研究柬埔寨政治文化顾佳赟带队翻译的《真腊风土记》柬文版在金边发布。 一本古籍为什么值得重译?它究竟“妙”在何处?今天我们就跟顾佳赟教授一起聊聊《真腊风土记》。
每年5月和10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世界候鸟日”,这是一个全球性动物保护节日,旨在提高公众对候鸟及其栖息地的保护意识,强调国际合作的重要性。 那么,为什么候鸟一年竟有两个专属“档期”? 这些天空旅人怎么做到跨洋跨海不迷路?是靠地球磁场当“天然GPS”,还是记住海岸线像“看地图”? 最“拼”的候鸟能飞多远?它们中途怎么“充电”?是精准计算觅食地,还是练就“节能飞行术”? 本期节目,跟随厦门环境科学博士、中国红树林保育联盟理事长刘毅,解码候鸟自然馈赠的生存智慧,探寻它们与地球之间的隐秘对话。
尽管这些年,越来越多的好书被送上了海拔4800米,但需要面对的现实是:如何解决孩子们阅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当好书爬上海拔4800米的高原,阅读离孩子们还有多远?” 孙鹏三年的援藏时间即将结束,他一直关注的孩子们的童书阅读,真正开始了么?
今天我们要听见一个来自新加坡,有关于勇气和坚持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陈禾丰,80后,他个性比较内敛,一直很希望能够唱歌,但在大学出国留学选择专业时,听从父母建议攻读金融和会计。 不过内心音乐的火苗一直没有熄灭,在美国留学时,他大胆了一次,最终获得了旧金山音乐学院深造声乐的机会。 返回新加坡后,他顺利从事心仪的音乐行业了么?我们在陈禾丰的歌声中,开始今天的听见。
《哪吒2》全球票房已破150亿,这是一百多家动画效果团队,超过4000名国漫人共同用心血浇灌的成果。 杨博和他的团队在《哪吒2》中负责多组高难度镜头的特效制作,比如 “无量仙翁驾驭的桃木巨龙”。实际上,杨博也是一个追梦人,他毕业于环境科学专业,在大学期间喜欢上3D数字艺术,从而开始了一场“跨界冒险”。今天,我们一起听见杨博的故事。
电影发行连接着电影制作和观众,是实现电影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关键环节。在东南亚11国,新加坡的一家海外发行商以5到6倍的溢价获得了《哪吒2》的独家发行权。要知道东南亚是一个宗教、语言、文化十分多元的地区。 那么,《哪吒2》会在这里取得票房上的好成绩么?《哪吒2》又将如何在这里取得票房上的好成绩?今天我们一起听见这家拿下东南亚11国独家发行权的海外发行商创艺电影执行董事李慧娴女士的答案。
2016年,韦珍玉获得华南理工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成为首位获得中国政治学博士学位的印尼人。她并没有华人背景,因此从头学语言是彼时她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今她已经成为印尼-中国伙伴关系研究所主任,活跃在两国学术交流的舞台上。 既深爱中国文化又以印尼视角保持清醒,韦珍玉会如何理解建交75年来两国关系的发展?为中印尼两国年轻人设计 “破冰礼包”,熟悉两国文化的韦珍玉,会带来什么样的“独家清单”?本期节目,我们一起听见印尼学者韦珍玉。
旺代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被视为全球航海运动的终极挑战,它需要一个人驾驶超级赛船,连续不间断航行26000多海里,独自绕地球一圈进行比赛,中间不能接受任何外界援助。 80后徐京坤,12岁因为一场意外,失去左前臂。16岁时加入国家帆船队备战残奥会,后相继完成了环中国海、跨大西洋以及环球航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环球航行的独臂船长”。 第10届旺代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2024年11月启航,徐京坤是40名参赛选手之一。三次攀爬30米高的桅杆维修船帆,连吃99天泡面,完赛前遭遇电力系统故障……这些是属于徐京坤的旺代故事。 2025年2月18日,徐京坤驾驶“海口号”抵达法国旺代终点,成为旺代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历史上,也成为“世界单人不间断环球帆船赛”历史上的首位中国船长。
2025年1月,中国成为越南最大的国际旅游客源国。数据显示,当月共有57.5万名中国大陆游客到访越南,同比大幅增长237%。 十几年的时间里,旅游达人黎江去过越南三次旅行,2025年的春节她带着父母在越南徜徉了十几天。鲜甜的鸡蛋咖啡,可以包裹万物的法棍、迷人的法式风情、优秀的出行性价比……是她选择越南作为旅行目的地的原因。 今天,我们跟随旅游达人黎江,聊聊兼具东方神秘和法式风情的越南。
本期嘉宾:中国AIGC产业联盟秘书长、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博士张有鱼 节目中你会听到的观点: “DeepSeek 的出现,意味着原本只限于专业人士或头部公司的技术变得普及,类似于移动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过程” “它把中国国内的整个AI直接推向了实用化的过程” “它的出现是一件非常值得国人骄傲的事情,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别人,我们也会反哺世界,带来巨大的贡献” “对于新生事物的话,首先就是你要按捺住内心对它的恐惧”
蔡曙鹏是一位来自于新加坡76岁的长者,他也是新加坡戏曲学院创院院长。4岁时,因为喜欢戏曲的奶奶从中国潮汕的到来,他得以与中国戏曲结缘。他的一生持续做了两件事,一件是用中国戏曲形式排演其他国家的文化作品,比如用京剧排演在东南亚广为流传的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另一件是东南亚国家的传统戏排演中国家喻户晓的故事,比如《红楼梦》《聂小倩》等。 跨文件传播从来不是一件易事,如今蔡曙鹏已经在中国完成了31部戏曲的编排,他的作品在亚洲及世界多个文化节进行展演。他因为什么做成了这些事情?今天,让我们一起听见蔡曙鹏的故事。
2018年来到中国创业前,颜子欣在新加坡的一家电视台工作。那时她经常来到中国采访,看到朝气蓬勃的中国,她暗下决心,将来自己的事业一定要以中国为主。 因由一个拍摄项目,颜子欣开启了她在中国的创业之路,如今她和中国合伙人一起共有一家在纪录片业界颇有影响的公司,作品荣获了亚洲影艺创意大奖纪录大奖、亚洲电视大奖的真人秀系列奖、中美电视节的中国文化传播奖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听见颜子欣的故事。
90后黎玟君是印度尼西亚第四代华人,《听见》第一次采访她是2021年的冬天,那是她一个人来中国的第8个年头,正在中国一家有名的互联网公司工作,也常常在央视的节目里作为国际嘉宾出现。 2022年,黎玟君结束异国旅程,回到印尼家乡,担任高中汉语教师。2024年,她有了新的使命,成为一家幼儿园园长。这是一家注重中文教学的幼儿园,中文课程占有60%,这里会带着孩子们学习《弟子规》等中华传统经典著作。 对于90后黎玟君来说,这是一趟十足崭新的旅程。她面临着什么样的挑战?她会带给孩子们什么样的中国视角?今天,让我们一起听见黎玟君的2024年。
Fred Feng
16:25 色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