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記者會學者的共同聲明如下: 最近這一段時間,關於三接是否破壞藻礁的爭議吵得沸沸揚揚,我們其中許多人都參與了三接外推案的研究調查,我們發現,最近提案方有很多關於「毀滅」、「滅絕」藻礁生態的討論,有許多過於誇大、偏頗,這樣的發展令我們感到憂心,因此,我們想提出四點說明: 一、綜整目前二十多個領域不同的科學模擬、調查結果,三接工程已對藻礁區做出最大保留,對於藻礁生態的影響實屬輕微,應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即便三接遷離,大潭藻礁的生態也不一定會變得更好,因此相關討論應該建立在科學實證的基礎上,讓科學證據來說話、來引導政策規劃,莫讓偏離事實的言論誤導社會大眾,若只為個人理念或利益,不斷發表罔顧科學事實的言論,只會讓台灣陷入一個理盲的社會。 二、對於藻礁及藻礁生態,應該以「大時間尺度」、「大空間尺度」的角度來觀察,這是國際間對於環境保護、生態保育的思辨基礎,由生態系與人做為出發點來討論、不應把單一的保護標的無限上綱,這無助於我們朝永續發展目標的推進。 三、相較於其他海洋保護區、國家公園,大潭及觀新藻礁已受到政府高度關注,也投入許多保育與研究資源;對待大潭藻礁最好的方式,是有效的環境管理,中油公司若能持續推動三接工程,應接受全民監督,以善盡管理人責任與義務。 四、建議民眾思考三接遷離公投案時,能夠從生態、生產、生活等面向綜合考量來做出選擇,現在三接再外推案,在藻礁保護、穩定供電、減煤減碳減空污應能兼顧,且有立即成效。如果三接遷離大潭,藻礁也未必能零損失保存,因大自然的力量可能改變更大,但供電穩定與減碳減空污,勢必因時程延宕,使得國人必須承受其結果。
12月12日【留下三接在大潭 讓科學證據來說話】 記者會由公投反方辦事處(劉志堅)發起,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副教授錢樺教授主持,號召各大領域的專家學者,包含 1.生態領域: 中研院動物所前所長邵廣昭 台灣濕地學會研究員黃守忠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前研究員謝蕙蓮 2.地質領域: 中央大學地球科學學院院長許樹坤 3.水工領域: 成功大學水工試驗所研究員黃國書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所長:黃志誠 4.供電、空汚(能源轉型): 台灣大學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前教授謝志誠 台大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 中興大學環工系教授莊秉潔(視訊連線) 以及中華民國船長公會理事長黃玉輝 共同發表支持三接的聲明,讓我們來聽聽看老師們對三接的看法~
今天阿堅出外景囉~~ 這次來到在地的桃園市觀音區保生社區發展協會 邀請理事長廖經贈、總幹事黃秀娥來談談觀新地區生態的變遷~
近距離觀察小燕鷗繁殖是什麼樣的體驗? 執委會又是如何推動當地的生態保育呢? 張皇珍主委繼續跟您分享~
本集特別邀請到觀塘工業區生態保育執委會的張皇珍主委,跟我們暢談她的心路歷程。 具有環工專業的張主委願意挑起第三方公正生態執委會的大樑,原來就是因為看見台 灣中油的決心。 張主委說,能否在擔任監督者的單位長久堅持,有賴於受監督者的配合;這段時間以 來,漂沙、環保、小燕鷗等議題每天填滿她的生活日常, 讓她確信台灣中油不是在「搵醬油」,雖然勞累,也忍不住鬆了一口氣呢!
什麼是柴山多杯孔珊瑚?不是長在柴山嗎? 我們邀請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生物研究所助理教授段文宏說給你聽~
大家最熟悉的天然氣應該是家中俗稱的「天然瓦斯」,而台灣的天然氣幾乎都仰賴進口,從國外氣田開採後須以-162℃的超低溫,將氣體轉化為液體才能運送~ 我們邀請中油副總經理廖惠貞告訴您更多關於天然氣的小知識~"
大家聽過紅肉丫髻鮫嗎?這生物名聽起來好特別喔! 我們邀請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所 劉光明所長 為您說明紅肉丫髻鮫的習性與生態~
中油和野鳥協會是如何將小燕鷗的復育成功率從3成提高到9成的呢? 我們邀請桃園市野鳥學會徐景彥組長來分享2019至今的復育方式與成果~
從近年來台灣中油清理海岸垃圾數量可以知道,我們周邊海洋裡的垃圾越來越多了!垃圾裡的有毒物質成為危害藻礁生態的殺手! 台灣中油自2019年起連續3年在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場址附近海域沿岸,舉辦「向海致敬、潔淨觀塘」淨灘活動,累積至今,已經清除超過123公噸的海洋垃圾! 除了潔淨環境,希望藉此傳達愛護海洋的理念,讓這片土地成為小燕鷗復育的家,也維護優質的藻礁生態系環境~ 三接和生態保育並存,我們會持續做下去!
三接再~外推方案經過專家團隊科學驗證,對當地生態有什麼正面的效益呢? 經濟部次長曾文生親自上線說給你聽~ 更多詳情請見經濟部新聞稿>>https://reurl.cc/2oYMX
原來海岸沙來沙往是自然現象! 突堤效應對桃園沿海的環境與生態影響又是如何呢? 國立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所長黃志誠講乎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