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湖评论

<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span>纵观社会百态,坐看时事风云,</span></p><p style="color:#333333;font-weight:normal;font-size:16px;line-height:30px;font-family:Helvetica,Arial,sans-serif;hyphens:auto;text-align:justify;" data-flag="normal"><span>热辣点评,尽在姜湖。</span></p>

花千万建豪华公厕,莫让民生工程沦为“官帽工程”

每个厕所110-140平方米不等,配有中央空调、自动喷香机、wifi、音箱等设备……乍一看这些配置,还以为是哪个星级酒店的卫生间配置,但这样的景象却出现在一个刚脱贫的县城里。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白城市通榆县委原书记李德明,被曝2020年在通榆这个刚摘掉深度贫困县帽子的县城里,斥资上千万元,搞了10个公厕,内部装修相当豪华。2018年国家就明确要求公厕“注重实用、力戒豪华”,为啥通榆县却反其道而行之?表面看是对政策要求的阳奉阴违,深层却是“官本位”思想作祟。在某些官员眼中,“厕所革命”不是民生工程,而是“面子工程”。厕所越豪华,越能体现“发展魄力”;配置越高端,越能彰显“治理能力”。他们忘却了衡量厕所价值的不是装修档次,而是干净与否、方便与否、百姓满意与否。当实用被奢华取代,民生被“官声”绑架,“厕所革命”的初心便已蒙尘。值得追问的是,千万资金是如何“拍板”的,项目有没有经过科学论证、听取群众意见?通报中提到的“拍脑袋决策”,已然暴露出地方决策机制的失灵。当财政资金沦为个人政绩的“提款机”,公共资源成为权力表演的“舞台”,受损的不仅是群众利益,更是政府公信力。说到底,衡量一个地方的发展温度,检验一名干部的政绩成色,不是看表面工程有多光鲜,而是看老百姓的生活有多踏实,群众的获得感有多真切。不要让“官帽”压弯民生脊梁,不要让“形象”透支百姓信任。

06-05
01:35

“棍棒教育”屡酿惨剧,敲响家庭教育警钟

“棍棒教育”再酿惨剧,杭州年仅9岁的天才围棋少年朱某某,在受到父亲家暴后跳楼身亡。多名知情人士称,曾目睹朱某某父亲殴打孩子。仅今年5月,山东青岛、浙江温州就接连发生父母管教孩子过程中因殴打导致孩子死亡的案件。这几起“棍棒教育”导致的极端案件,因为孩子死亡才引发舆论广泛关注。而现实生活中更多生活在家庭暴力阴影之中的孩子,身心遭受伤害却不为人知。事实上,不少实施“棍棒教育”的父母,都是打着“以爱之名”对孩子进行辱骂殴打。这也让“棍棒教育”更具有迷惑性和隐蔽性,很少有人将这些“虎妈狼爸”的“棍棒教育”当成一种家庭暴力看待。这种“棍棒教育”“严苛教育”甚至还成了被很多人称道的“中国式教育”,一些“虎妈狼爸”成了不少家长眼中的榜样。还有一些“虎妈狼爸”或许没有体罚、殴打孩子,但会对孩子进行精神伤害。比如长期辱骂孩子、批评孩子、给予孩子过大的学习和精神压力等等。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孩子身心成长,已然是一种精神上的暴力。“棍棒教育”一再酿惨剧,不断敲响家庭教育的警钟。孩子不是父母的私产、附属品,而是一个个的“独立个体”,他们的合法权益受到法律保护。要更好地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让他们能够免于家暴,还需大力开展反家暴宣传,比如要增加家庭成员的反家暴意识;社区、街道、医院、学校等也要尽好责任义务,发现家暴要及时报案。此外,要下好反“棍棒教育”的“先手棋”,不能只有事后惩戒,还要有事前预警、事中干预,才能更好让未成年人免受“棍棒教育”的伤害。

05-27
01:40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