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75+80首
94 Episodes
Reverse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杜甫〔唐代〕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https://shiwenyuan.cn/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少陵”等。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他与李白合称为“李杜”。注释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蹊:小路。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娇:可爱的样子。恰恰:象声词,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一说“恰恰”为唐时方言,恰好之意。译文黄四娘家周围小路开满鲜花,万千花朵压弯枝条离地低又低。嬉闹的彩蝶在花间盘旋飞舞不舍离去,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悦耳动人。赏析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朝天子•咏喇叭王磐〔明代〕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作者简介 王磐(约1470-1530),明代散曲家。字鸿渐。高邮(今属江苏)人。纵情于山水诗酒,性好楼居,筑楼于高邮城西僻地,自号“西楼”。他工诗能画,善音律。注释①朝天子:曲牌名。 ②喇叭:铜制管乐器,上细下粗。③唢呐:写作“锁呐”管乐器,管身正面有七孔,背面一孔。④水尽鹅飞罢:水干了,鹅也飞光了。译文喇叭和锁呐,吹的曲子虽短,但声音却极为响亮。官船来往像乱糟糟的乱麻,全都靠你来抬高名誉和地位。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哪里会去辨别甚么真假?眼看着有的人倾家荡产,有的人元气大伤,最后会民穷财尽,家破人亡。赏析 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当权,欺压百姓,行船时常吹起号来壮大声势。这支散曲是为讽刺宦官而作。“曲儿”比喻宦官地位低下,“腔大”比喻他们仗势欺人;“军愁”“民怕”说明他们走到哪里,就给哪里带来灾难;“水尽鹅飞”形容他们把百姓欺压得倾家荡产。整首曲子没有正面提到一个宦官的字样,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充满了对宦官的鄙视和愤慨。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辛弃疾〔宋代〕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作者简介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 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作品集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注释①造口:即皂口,镇名。②郁孤台:古台名,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的贺兰山上。③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④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这里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⑤可怜:可惜。⑥愁余:使我感到忧愁译文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流水,水中有多少逃难的人的眼泪。抬头眺望西北的长安,可惜只见到无数的青山。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浩浩江水终于向东流去。江边日晚我正满怀愁绪,听到深山传来声声鹧鸪。赏析这首词是作者任江西提点刑狱,驻节赣州、途经造口时所作。作者登台望远,“借水怨山”,抒发国家兴亡的感慨。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全词表达了作者对朝廷苟安江南的不满和自己一筹莫展的愁闷,写尽了作者深沉的爱国之情。
梅花王安石〔唐代〕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注释①凌寒:冒着寒冷气候。②遥知:距离很远就知道。③为:因为。④暗香:幽香,不易感觉到的清香。译文 墙角处有几枝洁白的梅花,冒着严寒独自傲然盛开。远远看就知道那不是雪,因为有一阵阵清香飘来。赏析这首诗歌颂了梅花不畏严寒、冰清玉洁的高尚品行和形象。诗中没有描写梅花的枝叶和花朵形态,而是着意写梅花“凌寒独自开”的品格,写它沁人心脾的“暗香”。这里写的梅花,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当时王安石变法失败,被迫辞职,十分孤独,但他仍倔强地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诗人把梅花比做自己,暗喻了自己的主张虽然不受重视,但是自己的刚强高洁的品格是不会改变的。知识链接梅花,寒冬先叶开放,花瓣五片,有白、红、粉红等多种颜色。叶片广卵形至卵形,是有名的观赏植物,为南京、武汉、无锡、梅州等地市花。梅花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奋勇当先,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民间传说别的花都是春天才开,它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商山早行温庭筠〔唐代〕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作者简介温庭筠(约812-866)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富有天才,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故有“温八叉”“温八吟”之称。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其词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注释①商山:也叫楚山,在今陕西商洛市东南山阳县与丹凤县辖区交汇处。②动征锋:震动出行的铃铛。③槲:陕西山阳县盛长的一种落叶乔木。④ 驿墙:驿站的墙壁。⑤杜陵:地名,在长安城南(今陕西西安东南)。译文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铛已叮当作响,出门人踏上旅途还一心想念故乡。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足迹凌乱,木板桥覆盖着早春的寒霜。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照亮了驿站的泥墙。因而想起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凫雁,正嬉戏在明净的池塘。赏折这是一首五律,描写了旅途寒冷凄清的早行景色,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思乡之意。整首诗正文虽然没有出现一个“早”字,但是通过霜、茅店、鸡声、人迹、板桥、月这六个意象,把初春山村黎明特有的景色,细腻地描绘出来。
秋夕杜牧〔唐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注释①秋夕:秋天的夜晚。②银烛:银色而精美的蜡烛。③轻罗小扇:轻巧的丝质团扇。④天阶:天庭上宫殿的台阶。“天阶”另一版本为“天街”。⑤卧看:卧着朝天看,“卧看”另一版本为“坐看”。译文秋夜,精美的银色蜡烛发出微弱的光,给画屏上添了几分清冷之色;一位宫女手执绫罗小扇,轻轻地扑打飞舞的萤火虫。天阶上的夜色,清凉如水;坐榻仰望星空,牵牛星正远远眺望着织女星。赏析这是一首宫中秋怨诗,描写了宫女的孤独与凄凉,饱含了身处深宫的幽怨和对爱情的向往。诗中描绘了一幅美人屏下扑萤图,前两句写景,秋夜、深宫、蜡烛、石阶,从色彩到气氛,都突出一个“冷”字;三、四句写人,扑流萤、看星星,突出宫女孤独无聊的心境,也借牛郎织女表达了对美好爱情的渴望。
乌衣巷刘禹锡〔唐代〕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①朱雀桥:在金陵城外,乌衣巷在桥边。②花:此为开花之意,作动词用。③乌衣:燕子,旧时王谢之家,庭多燕子。④王谢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大世家。译文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西斜。晋代时王导谢安两家的堂前紫燕,而今却筑巢飞入寻常老百姓之家。赏析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借以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从侧面通过对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寓意深刻。
登乐游原李商隐〔唐代〕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3-858),字义山,晚唐著名诗人,有“七律圣手”之称。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市),生于河南荥阳(今郑州荥阳)。19岁因文才深得牛党要员太平军节度使令狐楚的赏识,引为幕府巡官。注释 ①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②向晚:傍晚。③不适:不高兴,不悦,不快。④古原:即乐游原,是当时长安郊区。⑤近:快要。译文傍晚已至,我心中有些不惬意,于是就乘坐马车,到古时的乐游原上游玩。这时望见将要西落的太阳,余晖洒向大地,无限美好,可惜已近黄昏,美好的太阳也就渐行渐远了。赏析李商隐所处的时代是国运将尽的晚唐,尽管他有抱负,但是无法施展,很不得志。这首诗就很好地反映了他的伤感情绪。当诗人为排遣“意不适”的情怀而登上乐游原时,看到了一轮辉煌灿烂的黄昏斜阳,于是发乎感慨。有人认为夕阳是嗟老伤穷、残光末路之感叹;也有人认为此为诗人热爱生命、执著人间而心光不灭,是积极的乐观主义精神。
寒食韩翃〔唐代〕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作者简介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十三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注释①寒食:每年冬至以后的一百零五天,大概是清明节的前两天为寒食节。②御柳:皇帝御花园里的柳树。③传蜡烛:虽然寒食节禁火,但公侯之家受赐可以点蜡烛。④五侯:汉成帝时封王皇后的五个兄弟王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皆为候,受到特别恩宠,这里泛指天子近丰之臣。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落花;寒食节,东风把御园柳枝斜飘。黄昏时,宫中传出御赐的烛火,轻烟散入了新封的王侯之家。赏析这首诗的主旨是借古讽今,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喊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唐代〕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作者简介刘长卿(约726-786),字文房,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著名诗人,擅五律,工五言。有《唐刘随州诗集》传世其诗五卷入《全唐诗》。注释①芙蓉山:地名。②苍山:青黑色的山。③白屋:这里说的是诗人投宿的贫苦人家的住所。通常房顶用白茅覆盖,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④贫:清贫。⑤犬吠:狗叫。 ⑥夜归:晚上归来。译文暮色降临,苍山就显得更加遥远。天气寒冷,茅草屋显得更加清贫。柴门外忽然传来了狗叫的声音,定是夜晚有人冒着风雪归家门。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前两句,写诗人投宿山村时的所见所感“曰暮”点明时间,“苍山远”是途中所见。青山遥远迷蒙,暗示跋涉的艰辛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点明投宿的地点,“寒”“白”“贫”互相映衬,渲染贫寒、清白的气氛,也反映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后两句写诗人投宿主人家后的情景,着眼于听觉感受,使人产生“犬吠人归”的猜想。
赠花卿杜甫〔唐代〕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注释 ①花卿:成都尹崔光远的部将,名敬定,曾因平叛立过功。后居功自傲,骄奢淫逸,目无法纪,僭用天子音乐。杜甫作此诗予以讽刺。②锦城:即锦官城,指成都。③丝管: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译文锦官城里的乐声悠扬,一半随着江风飘去,一半散入云端。这样的乐曲只有天上才有,人间能听到几回呢?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以赞美乐曲为表象,暗讽花卿用天子才能用的音乐的僭越之举。诗的前两句形象地描述出弦管轻悠、柔靡的音乐效果;后两句诗采用一语双关的巧妙手法,以“天上”指代皇宫,以“人间”指代普通百姓。说乐曲属于“天上”,且加“只应”一词限定。既然是“只应天上有”,那么“人间"当然就不应“得闻”。不应“得闻”而竟然"得闻”,不仅“几回闻”,而且“曰纷纷”,于是,作者的讽刺之意就从这种矛盾的对立中,既含蓄婉转又铿锵有力地显现出来了。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代〕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注释①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落江南。②寻常:经常。③落花时节:暮春,通常指阴历三月。译文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听到你的演唱,欣赏到你的艺术。眼下正是江南暮春的落花时节,没有想到能在这时巧遇你这位老相识。赏析 这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写于作者晚年遇到李龟年之时。当时杜甫漂泊到湖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当年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心中充满了对昔盛今衰的无限感慨。诗中抚今追昔,世境的离乱、年华的盛衰、人情的聚散、彼此的凄凉流落,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二十八字中。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唐代〕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注释①河南河北:河南,指黄河以南,今河南洛阳一带。河北,指黄河以北。②闻:听说。③却看:回头看。④妻子:妻子儿女⑤青春:指明丽的春天景色。译文蜀地忽然传来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我刚一听到消息泪水便沾满了衣裳。回头去看妻儿,他们的愁容已不知去向,我胡乱卷起书卷,高兴得几乎发狂。白日里我要放声歌唱、痛饮美酒,明丽的春景陪伴着我,正好返回久别的故乡。我要立即从巴峡穿过巫峡,过了襄阳就是洛阳了。赏析全诗共八句,开头写初闻喜讯的惊喜;后半部分写诗人手舞足蹈做返乡的准备,凸显了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之情全诗情感奔放,处处渗透着“喜”字,抒发了作者无限喜悦兴奋的心情,表达了诗人渴望平定叛乱、统一祖国的爱国热情。
秋浦歌李白〔唐代〕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注释①秋浦歌:《秋浦歌》是李白流寓秋浦时所作的组诗,共十七首。②缘:因为。译文白发长到了三千丈,只因我心中的忧愁也这样长。不知镜中的我啊,什么时候已变得满头白发。赏析李白一生之中创作了多首秋浦歌,这首诗是其中一首。本诗采用了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闷。“愁”字贯穿整首诗。首句“白发三千丈”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形象地把诗人内心的愁苦表现了出来。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年华逝去的感慨和叹息,表现出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苦闷。最后一句以“秋霜”代指白发,发人深思。
独坐敬亭山李白〔唐代〕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注释①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北,又名昭亭山。②闲:悠闲。③相看:互相对看。译文许多鸟儿高飞远去,已看不见踪影,天上的孤云也悠闲地向远处飘去。我与敬亭山默默对视,互相永远都看不够对方,能够理解我寂寞心情的恐怕也只有这矗立着的敬亭山啊。赏析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暗含之意则是诗人被排挤出朝廷旅居安徽时的苦闷孤独,甚至是伤感凄凉。但诗人不平的心中也获得了暂时的宁静,聊以自慰。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力和巧妙的构思,赋予山水景物以生命将敬亭山拟人化,诗人面对敬亭山仿佛面对挚友一样倾诉因而获得了极大的安慰。这种拟人的手法十分的生动,使自然中的山有了血肉和情感。作者写的是自己的孤独,自己的怀才不遇,在大自然中寻求安慰和寄托,此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全诗格调尽管有些抑郁低沉,但诗中也暗含了诗人孤傲不群和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竹里馆王维〔唐代〕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注释①幽篁:幽深的竹林。幽,深。篁,竹林。②啸:嘬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类似于打口哨。译文我独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有时弹琴,有时长啸。竹林很深,没有人知道我在做什么,只有明月照射我的身影。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独坐月下,弹琴长啸的悠闲画面。诗中写景,选择了竹林、明月,贴切地表现出环境的清幽宁静;诗中写人物,也只用了“独坐”“弹琴”"长啸”三个词语,就将其怡然自得的神态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全诗语言看似平淡无奇,但整体读起来自然恬静,意境优美,体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魅力。知识链接梅兰竹菊梅兰竹菊指梅花、兰花、竹、菊花,被人称为“花中四君子”“四君子”。品质分别是:傲、幽、坚、淡。梅、兰、竹、菊成为中国人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和文人画中最常见的题材,正是根源于对这种审美人格境界的神往。共同特点是自强不息,清华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之态。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唐代〕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注释①从军行:乐府旧题,内容多为军队战争之事。②青海:地名,今青海湖一带。③雪山:这里指今甘肃省的祁连山。④穿:磨破。⑤金甲:战衣,金属制成的盔甲。⑥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国的称呼。这里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疆的敌人。译文青海湖的上空浮云连绵,雪山黯淡无光,远远眺望只看见孤城玉门关。在尘土飞扬的战场上,战士们身经百战,铁衣都磨破了,但不打垮骚扰边疆的敌人绝不回家。赏析全诗首句以“暗”字为眼,为整首诗奠定了沉重压抑的基调;回望祖国,只见玉门关一座孤城,全诗的气氛顿生苍凉悲壮;尾句写虽磨破了金甲,却没有消磨将士们报国的壮志豪情。本诗将环境和人物情感融为一体,读来气势雄伟,感情悲壮,赞扬了戍边将士的报国决心和爱国情怀。知识链接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汉时为通往西域各地的门户,故址在今甘肃敦煌西北小方盘城。玉门关与另一重要关隘阳关,均为重要的屯兵之地。
宿建德江孟浩然〔唐代〕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注 释①建德江:在浙江,新安江流经浙江建德县的一段。②移舟:将船靠近岸边。③泊:停船靠岸。④烟渚:水汽笼罩下的江中小洲。⑤日暮:傍晚。译 文将小船停泊在雾气弥漫的岸边,天色已晚,在外的游子又旧愁添上新愁。原野空旷,放眼望去,远处的天空好像比树木还要低。江水清澈,月光映在水中,好像和船上的人的距离拉近了。赏 析这首诗写诗人在旅途中夜泊建德江上,在船上见到景色引起孤寂伤感的心情。前两句写泊船的地点、时间和诗人当时的心情,突出了“愁”字。漂泊他乡之愁碰到暮色苍茫之景,才会“客愁新”;后两句写景,由远及近,旷野、远空、近树,只有明月相伴,十分荒凉寂寞。诗人借景抒情,用幽静而悲凉的环境氛围来烘托自己孤寂的情怀。
七步诗曹植〔两汉〕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作者简介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三国时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代表人物。后人因他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更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注释①持:拿。②羹:蒸或煮成的稠糊状的食品。③漉:过滤。④菽:豆子。⑤釜:古代的锅。煎:这里是煎熬、迫害的意思。⑦何:为什么,何必。译文拿来豆子煮豆羹,滤掉豆渣成豆汁。豆秸锅下烧得旺豆子在锅里哭哭啼啼:咱们本是同一个根上生,你为什么迫害我这么急!赏析全诗采用比喻的手法,用同根生长的豆子和豆秸,比喻同胞兄弟。诗人以豆子自比,以豆秸来比哥哥曹丕,语言浅显寓意明畅。诗的前两句突出“燃”“泣”二字作对比,读来哀婉凄切:后两句以诘句作尾,责问哥哥:“咱们本是同根生的兄弟,你为什么这么急切地迫害我呢!""同根”"相煎“急”等字眼,强烈地表达出诗人面对同胞兄弟迫害时的悲愤之情。
己亥杂诗•其二百二十龚自珍〔清代〕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作者简介龚自珍(1792-1841),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及改良主义的先驱者。主张革除弊政,抵制外国侵略,曾全力支持林则徐禁除鸦片。他的诗文主张“更法”“改图”,揭露清统治者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注释①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②生气:生机勃勃的局面。③恃:依靠。④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暗:哑沉默的。⑤究:终究、毕竟。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机,然而朝野臣民噤口不语终究是一种悲哀。我奉劝天公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以降下更多的人才。赏析当时诗人不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第一层,写了万马齐暗。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观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才,而朝廷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才,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