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该如何来定义“信”这个字?是照本宣科按照字面去解读,或是在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深邃的内涵?黄庭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如是说:“信”是真、是诚、是本来、是老实,也是实相的意思…… 原来耶稣所说的“信我者得永生”,指的是我真你也真啦!更多精彩内容敬请聆听讲师娓娓道来!
好德性要如何去行持?张庆祥讲师通过精彩的小故事来告诉我们如何落实“信”德,又不至于堕入执着的陷阱。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是否要求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信守承诺?那孔子又为何说:「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为什么守信有时反而会沦为小人?怎样才是真正的“大信”?如何才能“入于百花丛,一叶不沾身”?答案尽在其中。
真正的大智大慧者,于内在能顺性无为、能成己,于外在能成物、能辨是非、识事务、知权变,让我们一起来聆听古时的智者在生活中是如何运用这个“智”字的。
五常这几个简单的德性中蕴藏着怎么样的枢机奥秘?如何检验我们内在的五常?自性中的五常是什么样子?它们彼此间又有什么关系?我们该如何慢慢养起我们的五常呢?请听这一段的讲解。
“仁”字所关重大,所包甚广,因此要圆满这个“仁”,实在并非易事。未识得其全体者,常以外表的谨厚为仁,或木讷不语为仁,也有以怀着爱人的心,便以为是“仁”的全部。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我们常常把它们当做口号,当做文辞来研读,食之而无味,弃之而可惜,却未曾把它们落实成动词,变成一种真正的行持,一种行为、一种坚持、一种气节。真正去做做看,原来意境这么深~
再好的法都有法执的一面,如果无限上纲,不知变通,便会反受其害。为免人们误会“仁”而造成不必要的伤害,或往错误的方向为“仁”而浪费时间,故此对仁的误会做了进一步的阐释。
讲义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也都对忠义参天的关圣帝君钦佩不已!可是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如何集义、如何效法关圣帝君护持好“义”达致八德俱全?古圣先贤早已在经典里面指出了清晰的道路:为了大体舍弃私欲或得失、尊贤敬长、常含羞恶之心不屑不洁之事……只要简简单单去做,就已经踏上集义之路!日常生活很小的事情可以累积成很大的效果,一起来学习吧!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孟子说养气要“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义不只是攸关君子小人之分,她还是攸关利与害的分水岭!继续跟随古圣先贤学习心甘情愿、坦荡磊落地行走在“义”这条人生正路上!
“义”在哪里啊?从小处说:见得思义,这是人们日常行持时要集义的明确方针;从大处说:为天下、为众生舍己奔波,就是一个君子的大义所在! 君子时刻舍己为人“行义以达其道”!“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实行“义”德,大大小小的方向,咱们都可以做!
一谈到“礼”,你想到了什么?“夫礼,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它的范围非常广泛,从天下国家、悬星布斗,到一个小小的应对进退,一个说法、一个鞠躬,都涵盖其中。礼是“序”,故圣人倡礼来匡正人心;三纲五常也是礼,讲的是在应对进退、面对人我时候的次序和德;外在的举止风范也是礼,久之则能熏染到人的内心,变化你的气质……礼,真是不可不学呀~
不学礼的话,在社会上是动辄得咎的哦!你不了解人家的规则,就会到处被人笑,什么事情你都办不通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出了如今社会乱象丛生的原因,有了礼,耳濡目染下,潜移默化就会熏陶了人心。可见礼有多重要!复兴中国梦,让我们从知礼懂礼做起吧~
礼”那么好,可是也有陷阱。离开了内在的本性,只剩下外在的表象;执着于“礼”,便不懂权变...“礼”的陷阱还有哪些呢?凡学问必要执其本,学“礼”的本就是任何作为的本,这个本是什么呢?且让我们来一起聆听...
我们对于智慧的定义是否有误解呢?人人都想要开启智慧、增进智慧,到底有没有简单可行的方法呢? 原来,古人早就在经典里讲得清楚明白——智慧是经实践仁义而来的呀~
我们对于智慧的定义是否有误解呢?人人都想要开启智慧、增进智慧,到底有没有简单可行的方法呢? 原来,古人早就在经典里讲得清楚明白——智慧是经实践仁义而来的呀~智,什么是智呢?明真相,抽丝剥茧的去看真相,而不是看一个表象。守清正,什么是清正?长远的,得到长远的好处,吻合大道的生生不息之德的。这个道的德是什么呢?生,大道的德,天地之德曰生。掘本末,一个事情总是从根本开始,因为有一个根本才发展到枝叶。了解那个根本就知道未来的走向。事利害,这样做下去,对我来说到底长远来说是好还是坏?是现在的好,未来会不会好?是现在的坏,未来会不会坏?了解这个关系。有远见,看到二三十年后的事情,看到千秋万载的事情。识时务,懂得现在的权变。虽然未来可能有好处,现在偏偏你必须走向完全另外相反的方向,这不一定的。虽然你知道应该要和为乐,现在必须用硬手段,这是不一定的。知进退,什么时候要进,什么时候要退?不全然的退,不全然的进。全然的进也会过于太刚猛,全然的退也过于太卑懦。什么时候应当退一下缓一下,什么时候应该立即前进,大步要跨前进,君子要掌握这个契机。别是非,这就是修行人常常劝人远离是非。劝你远离是非,是希望你不要制造是非,希望你不要因为某个是非,由于你在其中而让是非越搅越混乱,越来越扩大,所以叫你远离是非。可是真正的君子呢!他是入于是非。他为什么入于是非?因为入于是非是希望那个是非得到平反,那个是非让它缩小,让那个是非泯灭掉,而后走向该走的道路。所以君子入于是非,了解是非,辨别是非,决断是非,而后伸张正义,让它平反。那是君子,有这个君子才走这条路,有这种的知见才走这条路。如果你没这个能力就远离是非,这样知道吗?如果你平常就是很容易被感动,很容易被煽动,很容易因为他的三言两语然后你就开始放荡,当有是非发生的时候,拜托千万不要迈场,请你远离就好了。但是我们不能请那个训练有素的法官说叫你远离是非,那是不对的,因为就靠他来决断是非。所以,叫你别是非,是要你能够清明公正的去了解,去抽丝剥茧,进而去裁断。好像《春秋》里边每一段紊乱的故事后面都会写,君子曰:然后怎样怎样。前面他会给你写很紊乱的故事,写一段给你。然后会给你批注,君子曰怎样怎样。那当时的乱臣贼子最怕的就是怕后面那个君子曰。那个君子曰一出来就台语:嚇一跳,很惭愧,我跟君子曰都不同。后面如果再写一个小人曰,那就跟都他一样了。不过小人曰的时候会有很多千奇百怪的做法,写不完的。但君子永远就只有一个看法。那个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劝大家读《春秋》的原因。比较著名的就是《左传》,可是实际上《左传》能够写出来的,其实是当时比较冷血的部分,其它的那些善意在四处,那些属于《春秋》的注解,其实参考性非常强。因为他所注解到的方式,是因为当时列国的时候那个君王当政,你一不对,他就给你砍头了,对不对?那一些是属于秘传的那些,那些参考性其实是特别强的。能权变,不失其本。本不失,但是透过权变的方式,这个时候不权变反而不能达到这个本,所以我必须做另外一种选择。能慎密而不失其干。非常慎密的抽丝剥茧,可是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比如说我们两个在讲一席话,讲讲讲到这里必须去解释的时候,就分支解释到那里去,解释到那里去,讲到那里又必须再解释再分支,有没有?分支到最后我们两个就坐下说:“咱两人怎么说到这里来?”(台语)这个事情,其实够慎密够抽丝剥茧,那个主干就跑掉了,常常都是这样,两方的争端进入细节的时候,然后这些主干就给丢失掉了。从内在来讲,于内觉照能觉知见。这个知见能觉,觉就是清醒,能够一目了然的看清内在所有的实相,包含我的三心四相的实相,包含我的清真的实相。到底里面是什么东西,能够看的清楚,能够在一点点的能量上不会被迷昧,不会被因为攀附这个知见那个知见,这个好恶而被迷昧,叫觉知见。能得实相,气机上的实相能觉照的清楚。能顺性无为,当你看到实相还能够顺应这它的原本,没有任何一丁点的意念在上面。人不乱其真,这个指的就是表现。好我们接着讲智它的范围,我们来用经典里面的一些字句来试图扩充我们对于智的认识。孟子曰:仁之实,事亲是也。说仁的具体表现在事亲上比较容易体会,就那个事亲,那个亲爱的心就很近于这个仁。义之实,从兄是也。失去自己的坚持来顺从比较有远见的贤者,就是义的表现。智之实,知斯二者弗去是也。真正的智在哪里发生呢?就在于实践你的仁义的时候,能够实践的来,那是真正智慧能表现的地方,不是在别的地方。孟子曰:天下之言性也。天下所有探讨性理的人。则故而已矣,“则”是效法,“故”是本来所具有。效法本来天赋所具有的本质而已。故者,以利为本,本来具有的东西已经够巧妙了,不需要人再去做任何安排了。“以利为本”,利就是顺着,顺着它,疏导它,让它能够更畅然更活跃。好比水利的利,筑个河道让水去奔流。水本来就会奔流,少一个河道而已。你啊,里面有一个性就像水一样会奔流,它需要一个河道。怎么样给它一个河道呢?静下来,情识把它拿掉,就好像把河道的杂草拔掉。“故者,以利为本”,要率性的人,故就是性。率性的人怎么样来顺应它,让它能够自由的奔驰,为整个学问的根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智:智慧的智,为什么说贤者所厌恶,因为用你的脑袋,用你的想法,用你的知见,用你的好恶,是智者所讨厌的。为什么?“为其凿也”,凿是造作。拿着凿子去凿一个窗,一个门。本来老天爷都帮你试好了,你偏偏没有看到,然后这边凿一个,那边凿一个,自以为聪明,“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什么样的智慧圣人是不反对的,而称为真正的智慧。就像大禹的行水,禹跟鲧不一样。鲧就是到处围堵,对不对?这里不舒服就盯着,那里不舒服就盯着,有没有?这里很喜欢的,感觉上来了,一直贪爱,那就是所谓鲧的方式。大禹与之不同,看哪里堵住,然后让它疏通,让水自由去奔流。他是顺水的性,他总是喜欢往下,就让它顺着那个往下的性一直到大海,到它归根处,这是大禹他行水的智慧。如果是这样,这样的想法,那再怎么聪明,圣贤都不会反对,“无恶于智矣”,这才是圣人所要说的智慧。所以有人说在圣贤书里谈到某个人很聪明,那圣贤又很反对;有时候在某个阶段谈到他很聪明,圣贤有很喜欢,那原因就在于一个凿还有一个顺,这是它的差异之处。那凿与顺到底是什么为主轴?就是以我们的仁义。仁义是以什么为主轴?就是我们的性。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不需要再加上什么,因为水往下的性早就具足了,不是吗?只差一个能够让它不断往下的空间而已,不是吗?我们人里面的性,拨阴取阳的功能本来具足了不是吗?你只差一个空间能够让它行使这个功能,如此而已。把自己的知见拿下,就是行其无事也。这就是道家所谓的无为。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真正的大智大慧在哪里啊,行其所无事,顺势而为,好,这里讲到我们身内的性理的话,只有顺着它,才能够得到最大的好处。在身外来讲呢,也要能识时务,能够知权变,顺那个势而达到最大的目标,这才是大智大慧的表现。这就是所谓圣贤说的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为什么说那个智是固有之也呢,顺着性就已经含有智,而不是说你本来就有多聪明,不是,我本来这么笨呢,我哪里有什么固有之也呢,别人懂的为什么不能懂呢,别人懂什么都无所谓,那各有专长。但真正的智慧指的不是那些专长,而是指顺性无为的这个能耐和这个坚持。 子曰: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于他的本性,智者则是能够让本性的造化更快速的催化跟发生,叫作利仁。能够更加速他的发生,促进他的性仁得以发挥到淋漓尽致,叫做知者利仁。仁跟智或者有所不同,例如说:我整天打坐,无论发生什么,我们都看着他,这叫仁者。智者呢他还会多知道一些事情,比如说,打坐之前我如果运动一下的话,那这一单的造化就会比平常好很多,对不对?这就是智者可以去利仁的地方。比如说我知道我的身体哪里不太好了,我知道说我调养一下,饮食改变一下,看个医生等等,我可以做很多的办法,一动一静,一动一静,相互的扶助,让这个本性的功能,发挥的时效缩到最短而功能尽到最大,所以我常常劝修行人,就是说不能老是贪安逸啦,你一定要尽上你的力气,那个本性有一个非常强韧的力量开始反弹,是自己反弹,不是我们强迫他反弹。这个一动一静,一阴一阳之中,我们的本性造化才往前跨一大步。我好比举个例子,春天虽然很好,但是如果地球停在春天的位置,永远享受那个温度,万物的生长是凋零的,你不要以为他是永远在春天的,不是,他就必须春夏秋冬,春夏秋冬一阴一阳,一阴一阳,不断的轮回,这个造化才往前走推一步。所以我们修行也是一样。不能安逸于那个春哪。我们老是贪爱在那个春,那个感受上,叫做仁者安仁。我们承认他在某一部分是有所收获的。但智者则不同,知者利仁,他还要有些作为去让他的本性的作用能够发挥到更大。樊迟问知,什么是知?子曰:知人。这是另外一个层面,我们刚刚讲都是对内在本性的方面,樊迟问知,孔子说要“知人”,孔子另外在别的章句里面说:说不知言,无以知人。那个言就是内心的声音,你要先了解你内心的声音,跑个步,发生什么声音,我刚刚讲从坡下往上跑,你刚才发生什么声音,中间到底发生多少声音,你到底要了解,我让你做个演讲,到底内在你发生多少声音,你要了解。你是贪爱的,抗拒的,无奈的,尴尬的,你一定要了解啊。你能够了解自己的声音,你就能够看出别人的声音,你看不出别人的声音,请问你怎么知人,你就无法知人。樊迟问知。孔子说:”知人”你一定要看出他的内涵来。然后樊迟未达。还不了解意思,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举出正直的人,贤良的人,你只要举出来就好了,那个弯曲的不良的就会远离。他不需要你赶走他,举的时候,举直的,举优的,举好的,举善的,不好的自然会离开。能使,让那个枉者慢慢的学习,也能够让那个枉者慢慢的达到正直的效果。然后呢,樊迟还是未达,樊迟问子夏,子夏说,舜有天下,选于众,从众人里面选出一个人才来,举皋陶,不仁者远矣。这个选皋陶做宰相,不仁者呢,慢慢的就远了。然后呢,再靠近的呢,皋陶用人有个特质,那所有有仁德的人都来辅助他,慢慢慢慢天下就化于这个仁风。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汤正在打拼天下,那时候从众人里选出个伊尹来,伊尹有仁德有智慧,那所有仁德智慧的人都靠过来。那其它的自然就远离,远离之后,不是摒弃,而是他在慢慢潜移默化,这个就是所谓的“知人”。不是说要了解他的秘密,不是我了解他可以放在什么地方,尤其是上面的那个人特别重要。你要是一个国君,你下面帮你办事的人,当国君的人不可能自己办事,你下面的人要有一个仁人能够办事。你挑一个正人君子出来,挑一个有善根的人出来,好于善德的人出来,那些好于善德的人都会靠过来。这个就是知人善任的基础,所以问智特别谈到知人。知人也是智,不是只有知道自己才是智。那知人之后, 凡事就得守简御繁之道。就可以守着很简单的原则就可以办理非常多的事情。所以用己之力是义,用人之力才有智。凡事都自己来,我们常常会说那个谁谁谁,我们要体谅他,他非常辛苦,对,他很辛苦,他凡事都揽在自己身上,然后变成什么事都办不好,然后看到他还是很辛苦,有没有?我们常常会用这个话原谅他,原谅很多无能的人。他很辛苦就可以掩盖他的无能吗?各位,智者不这样看的。我们承认他的辛苦,但也看到他的无能,看见他的揽权,还有看见他的不知用人。各位,对不对,但我们常常这个仁人的心一软,他好可怜,他一个人可怜就算了,弄的整个团体都可怜的时候,怎么办,一点都不可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恶之处。智者知人,智者用人。为什么要用人?用人才能守简御繁,用人才能照顾最多的人。这是智者所该做的事情。为什么要说知人呢?因为到哪里都有团体,进入团体就得要知人。
“仁”字所关重大,所包甚广,因此要圆满这个“仁”,实在并非易事。未识得其全体者,常以外表的谨厚为仁,或木讷不语为仁,也有以怀着爱人的心,便以为是“仁”的全部。现在我们分别把这「五常」一个一个来说明,先谈仁德。【仁】这个字,是足以护持,使自己以及使众生得以生生不息的所有的行仪都在里面。【仁】这个字最重要的意思就是生生不息。你取这个意,这个德只要做好了,就启开你生生不息的这个功能跟这个本钱。他的所有行仪都算在内,小到一个人的心念。心念,某个心念能够让你的本性更生生不息,更长养而不是更萧瑟,那个就算仁。包含你的言行举止,这个言行举止能够让我身体更健康,能够熏染到我的内心,也能够更健康,这些也算。包含利益他人的作为,对我不一定有什么帮助,可是我这个作为对他人的生生不息也有很大的帮助,这些从心念上、从作为上、从言行举止上这些都算仁。然后从大处来说,大到攸关天下国家的体制,礼乐制度,治国政策,凡有利于众生更得以生生不息者,能够让他们更轻松,能够更安宁,能够更健康,能够更喜乐,这些的所有政策制度全部包含在内。所以说这个仁大不大?那是大得不得了,要花一辈子的时间未必能够尽其功。一个人若能在一切的心念、言行举止、行为、团体的体制、治国的政策上,皆以护养自己及众生那个生生不息的种性为主轴,方称得上是有仁德之人。这个仁还要看大小,护养到小的仁,而正足以杀伤到大的仁的时候,那我们称这个是仁还是不仁?我们还是称他不仁。例如说,我贪污了很多国家公库的钱到我的户头来,那对于护养我的后半辈子的生生不息,看起来是有帮助,对不对?可是那个亏空的那个大的洞是不是杀伤了很多人的荷包,对吧?你杀伤很多人的生生不息,护养一己的生生不息,就整体而言是不仁的,他的罪过就在于这个地方。故【仁】除了一个慈悲的心以外,尚包括了修持家的性理心法,修性了命的功夫,这是为了我们的长久的法身的生生不息。也包含了出世法,了脱烦恼的办法;入世法,解决别人的烦恼的办法;治世法,立定一个长治久安,解决所有众生的烦恼的办法;以及所有的一切修持范围在内。可谓例古的圣贤,终身所为者,就是为了护养这个【仁】这个字而已啊。包括义、礼、智、信,通通通通都是为了护养这个仁,要达成这个目的。他们甚至把仁看得比生命还要重要。因此,《论语》中有这样的字句: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因为【仁】这个字跟生命来比,生命是短促的,而【仁】这个字,指的是生生世世非常遥远而巨大的生生不息的功能。所以他可以舍弃一生一世的生,而换取千秋万载而生。舍小而换大,这样仁不仁?这样就是所谓的仁。那舍大而取小呢,我们就是所谓的不仁。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当这个仁,仁是最重大的,当这个仁的选择的时候,不让的,不让于军队也不让于师父的。那个师,也可以说军队,千万人吾往矣。这个【仁】字所关重大,所包甚广,因此要圆满这个【仁】实在并非易事。故未识得其全体者,常以外表的谨厚为仁,或木讷不语为仁,也有以怀着爱人的心,便以为是仁的全部。然而仁并非仅仅是无为木讷寡言,或是仅仅怀着爱人的心而已,它甚至还有另外的反向。比如《大学》里面是这样说:为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你看,【仁】我们本来翻译是爱人,对不对?可是仁在某些时候会恶人,就是厌恶人,排挤人,有没有?把那些人给我抓起来,关起来,有没有?那就是所谓的恶人。这几个人不关,这几个坏蛋他会杀伤数百人数千人,对不对?那个时候舍弃少数部分的人的自由,而换取更多数的人的安康跟幸福,这都是必要的行为。所以为什么说仁人能爱人能恶人,意思是大仁之人必有大作为,看大方向,仁人君子,为了达成更大的爱仁目标,常理直气壮,面折廷诤,廷诤就是朝堂之上的争辩。折冲樽俎,樽俎就是也是朝堂上,何尝以徒似谨厚无言无为或善柔为仁?但是我们通常都是以寡言木讷为仁,对不对?以爱人、以谨厚、厚道为仁对不对?这固然都对,但要看事情的大小来论断,这个是不识者之偏见。例如,《论语》在第五章中谈到很多的仁,为了怕人们误会这个【仁】这个字只是一昧的善柔,因此特别在谈【仁】的篇幅里面,又谈了一个【刚】来补充。让这个【仁】的那个【柔】啊,不至于偏柔,使得这个【仁】的意义呢,更为宽广。例如,孔子说【吾未见刚者】,就出现在第五章,你要知道第五篇里面都在讲【仁】,特别提到【吾未见刚者】,我没有看到真正正直而坚强的那种德性的人,他是在感叹说,我看到的人都是偏善柔,偏木讷,偏寡言,偏无为,偏爱人,我没有看到真正正直坚强的人在仁人里面跑出来,他非常感叹。或对曰:“申枨。”申枨应该够刚啊,曰:“枨也欲,焉得刚?”他说你误会我所谓刚的意思,我所谓的刚是正直坚强,你所谓的刚是暴力,那是不太一样的。枨,申枨,刚是刚,他的刚不是我所谓的仁的刚,因为他充满欲望。就是用刚德来辅助仁,让这个仁不至于偏柔。正因为这个【仁】字所包甚广,显非不识者所能尽知,亦非一个有志于行仁的人立即能够进德。这个,孔子在《论语》里面,看到很多不愿轻许【仁】的一个说法。你问他某人仁不仁,他不愿意轻说,哦,他仁他仁。我们都喜欢说好听的话,对不对?但孔子不这样说,为什么?因为这个事情事关重大,影响千秋不能轻许之,怕我们误会。我们来看一看这一些文章,或曰:雍也,仁而不佞。有个人斩钉截铁地说,冉雍,他人呢已经到达仁了,但是口才不好。孔子说:焉用佞?干嘛用口才,【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常常惹人生气,口才好常常惹人生气杀伤仁嘛,他说干嘛要口才好?【不知其仁,焉用佞?】他说,你斩钉截铁说冉雍仁,我说啊,我是他师父啊。冉雍的仁谁教的啊?就孔子啊。孔子能够教人【仁】,那孔子懂不懂仁?当然懂仁啦。那孔子能不能看得出冉雍有没有仁?他看不出还教什么呢?孔子斩钉截铁跟他说,我不知道他仁不仁。他的意思是告诉这个人说,仁没这么简单啦。不过呢,【焉用佞】,他等于回答他两个问题。别人斩钉截铁说冉雍仁,因为他悟错了,他以为就这么善柔,就这么谨厚,就这么寡言,就成为仁。他说我不知道他仁不仁哪。你看保留一个空间。他仁中了一部分,一部分没有中。我们再看下面的,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孟武伯问说,子路仁了吗?孔子说,【不知也。】你看保留一个空间。我不知道,他也不说“没有”,因为他也不是真的没有,因为子路一定有一部分的德性符合仁,对不对?但是不是全体?因为他不是全体,你可能对他还有很多误会,说“不知也”,他也不说“不”,也不说“是”,那最聪明的办法就是说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千乘的国家可以让他去管兵权,但是不知道他有没有仁,因为仁没这么简单。然后就又问,求也如何?冉求如何?孔子说: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说冉求啊,有一千户的这个邑县,有百乘的兵车的卿大夫之家,可以让他做县官主宰一切,可是我还不知道他仁不仁。你看,孔子的意思是说,能够管千乘的兵权的人,可以做到那样,还不一定能够做到仁噢,能够管百乘之家的那种才智,可以做到那样,但也不一定能够做仁哪,对不对?是不是一直在告诉我们【仁】不简单?赤也何如?他说,好,那公西华怎么样?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他可以当外交官。各位你看过外交官吗?你已经看过美国的外交官,看过大陆的外交官,你知道那种气宇轩昂对不对?可以利于朝、可以使与宾客言,可是啊我还是不知其仁,他还是一直在告诉你,仁远超过你所知的这一切。然后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 令尹就是楚国的宰相,子文是这个人的名字,令尹子文三次当官,无喜色:没有骄纵,三已之:三次被赶下来,无愠色:不生气,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当他走的时候新令尹上任他又交接得清清楚楚,一点都不生气。我们常常会生气呀,他赶我走,满腹委屈?来的人我随便交接对不对?随便说几句,他还没有啊,巨细靡遗,生怕百姓因为我交代不清楚而误了什么,这种仁慈溢于言表,何如?说这个人仁不仁啊?子曰:“忠矣。””孔子说他这个德性叫做忠,曰:“仁矣乎?“那算不算仁呐?你说仁这么困难,那令尹这样算不算仁呢?,曰“未知,焉得仁?“说智有一点不全,那能够胜得仁。各位为什么?因为智是属什么?五行属什么?属水,水生什么?水生木,木就是仁字。智没有全,仁能不能全?不能全,只能够说,智有进步仁就会有进步。智要进步到全、仁才能够全。当然我们行仁,仁一百分义也不一定一百分,因为义的气是经过仁的气流过去的对不对?但是未必我仁要一百分义才会进步啊,因为我的仁有二十分那义能够吃到五分呢,这样各位了解意思吗?我的仁有五十分义能够吃到三十分呢,所以你一德的提升另外一德你就能够跟得进。他说:“未知,焉得仁?”为什么未知?因为可以服的君你不必服三次的,会听你的话而不会听小人的话的君,不会一再地听小人话把你赶下来,各位对不对。“未知,焉得仁?“再看下一段,崔子弑齐君,崔子杀了他的齐国的君。陈文子这个人很贤良啊,很有气节,他也是卿大夫,陈文子有马十乘,这告诉你说他是卿大夫,弃而为之,他也不再着重官禄了,不再着重家产了,反正是他的同胞崔子杀了他的国君,他觉得这个国家不值得我这么清廉的人留下来,他就跑到别的国家去,到别的国家之后呢,就看到那一边又有臣在杀君。他又说唉呀,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那个杀君的人就跟我们的国家一样,这个国家也不干净,违之。他又离开这个国家。之一邦,又到另外一个国家去,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又看到那个国家又有臣在杀君,说唉呀,这个国家还这么烂这么脏,我这么清廉,怎么可能住在这里呢,违之,又跑到别的国家去。各位孔夫子当时周游列国,一邦走过一邦,为的是什么?宣扬仁政,而不是因为躲避肮脏的土地,你了解吗?这个人同样一邦走过一邦,他为什么?以为自己很干净,而那一块土地不够资格来容纳他。对啊,这个德性差很多,然后这个人很清廉,何如?一直在问。那这个人仁不仁啊?孔子说:清矣,这个人的德行叫做清啊,曰:“仁矣乎?”仁不仁嘛?曰:“未知,焉得仁?”,没有智慧。为什么?因为如果你要战国时代要照他这样跑的话,他一辈子没有一块土地可以站,各位对不对?没有智慧哪有仁哪。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孔子为了表述仁不简单,他说各位啊,我的所有徒弟里面唯有颜回,他的心能够三个月都不离开仁的生生不息的那份厚道。其余呢?有的一天有的一个月就这样而已啊,各位孔夫子三千多的弟子,孔夫子是至圣先师,他的身旁啊,有那么多的哲人,有那么多的贤士,而能够护养仁,能够通过一季,三个月一季,换了一个季还存在的。只有谁呀?只有颜回,这是告诉我们说要养一个仁,简不简单?是不简单的。原宪问: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克是好胜,伐是夸功,怨是怨叹,欲是贪求,说克伐怨欲,这不好的东西在我身上都没有的时候可不可以算作仁呐,孔夫子你老是说仁不知也,焉得仁啊,到底我这样子算不算仁呐,子曰:可以为难矣,算难得了,仁则吾不知也。仁啊,我不知道啊。弟子如果听到孔子说仁不知道就表示什么呀?沾到一点边,大体上还没有抓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他说你看圣跟仁,我不敢说了我自己的德行没有我没有办法。”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说仁这个字啊,我不敢,我没有这个德行,我不能得到他的全德,我只是用仁来做,天天行持不错,来教导人家,不疲倦不敢停止,我的德性只不过是这样而已。孔子是教人仁的,他敢不敢说它是仁的全德,他不敢。而曾子更是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一个志士仁人他的真正的志节、职守就是以人为己任弘扬这个仁行持这个仁,不亦重乎啊,当然这责任重大,非常重,任重而道远,多远呢?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仁这个字不是你学习三年五年说我懂了,没办法的,他是到什么时候你才能够算说你的学习终止?死而后已。这样各位了解这个字呢,这个字的困难度跟它的深邃度,我们总是说仁啊,我知道啊,如果今天发一个作文题目给你的仁我知道了,写写写什么,如果有一个人问你说来来来我教你一个仁,我知道了,再说都是这些老八股对不对,你到底你还要说什么?我们还不了解仁它到底还有多深啊。要圆满这个德啊,死而后已啊,死了还不一定做得到了。孔子更说: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如果有一个王者当政,他也要经过30年左右,死了30年,一个30年左右的彻底的去耕耘,才能够稍微算是一个有仁德的时代,可见这个仁是不简单的,用那么大的智慧,那么大的圣者来治世还得经过一世。孔子说:君子而不仁者犹以夫啊,未有小人而仁者也呀。孔子说已经到达君子的才气而根本就还没有占到仁的边的人还很多。那可见的仁比君子哪个高啊,仁是高很多很多的。以上这一段我是要举在儒家的学问里面,特别是孔孟是倡仁、倡义,在孔孟的学问里面,仁这个字到底是什么东西呀?是不是我们只是一个爱人、存仁厚慈悲的心,这样就算仁哪?那我们可能把仁这个字看得太小太小了,就是像一个水井跟大海的两个比例,这样各位了解吗?那个是死而后已的事情,那可没这么简单。而孔子为了怕学生们以为仁要多高的学问才能够获得而心生退却。所以呢,在《论语》里面也有很多轻许仁的一个说法出来。就是说他告诉你仁其实很简单啊,例如这段子曰:仁远乎哉?仁很远吗?很难吗?我欲仁,斯仁至矣。如果你了解他只是一个感觉,他只是一种的看法,当你要仁的时候他已经来了,为什么因为他已经在你里面,老天爷已经把仁造好了,现在储存在哪里啊,就在那臭皮囊里面,已经给你,只是你用很多知见去扭曲它,当你知见万缘俱下的时候,实际上那一刹那仁就跑出来了。子曰: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所以仁这个字啊是从里面找还是从外面人家给你,还是从外面去奔跑啊,那从里面来的,为人由己,从里面来的。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耳熟能详的经典,我们常常把它们当做口号,当做文辞来研读,食之而无味,弃之而可惜,却未曾把它们落实成动词,变成一种真正的行持,一种行为、一种坚持、一种气节。真正去做做看,原来意境这么深~看这一段,子路说:桓公杀了他的弟弟公子纠,然后呢?“召忽死之”。公子纠旁边的一个臣叫召忽,为了保护公子纠死了,管仲也是公子纠旁边的臣,却逃生不死唉,没有殉难。曰:”为仁乎?“子路说,那管仲应该算是为仁吧,该死的时候没有死,为仁吧?孔子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不以战争就九合诸侯了,管仲之力也。”就是管仲才有办法做到,如其仁如其仁,就是说算他仁,算他仁。各位你仔细听算他仁,有没有全部仁?没有全部仁。说算他仁,算他仁,勉强算他仁。为什么?因为,管仲能九合诸侯,也让天天都战马奔腾的战国,暂时安定了好一阵子。这安定好一阵子,能生息多少人?各位对不对?我们刚刚讲过仁是什么意义?让生生不息的这个功能在人类在万物身上发生都算仁,桓公能够九合诸侯,有九次,那个九次也相当长时间哪。这么长时间的战国能够暂时歇下战马来,那功劳大不大?大。虽然仁是很难做得到的。是死而后已的事,但,因为有位置懂得运用他的智慧,而扩及影响力有这么深远的时候,能够护养那么多的人可以去耕种,可以去生息,可以安养。如其仁,如其仁,算他仁,算他仁。这是亲许的一个典范。子贡说:“管仲,非仁矣!”说,管仲恐怕不仁吧。刚刚子路批评,现在子贡批评。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他又不殉生。又相之!又去替齐桓公,等于是仇人哦,对不对?因为他的主人是谁?齐桓公的弟弟。他的主人被杀,他要去相仇人。孔子说:“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因为他九合诸侯让天下安宁,稍微安宁,”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说如果没有管仲,我们今天要像野蛮民族一样,被发左祍。左衽就是穿衣服,露一边露出肩膀,野蛮民族穿的。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说啊,管仲内心认为,他的才气不应该埋在棺材里,只要有人用他,我就有办法让天下得到安宁。所以他不轻去殉节。他保留他的身体跟智慧。他知道只要有人用他,他就可以为天下效力。所以他不是像匹夫匹妇那种自命清高的小量小节,自经于沟壑,自己弃师在沟壑里面,而莫之知也,他想办法让我的身体为众生做更多的事情。那这样是不是助长那个生生不息?对吧?所以说如其仁如其仁!死了总是无益嘛,对不对?在这个《论语》里面,孔子也谈到很多,在自己的身上具体的为仁的办法,具体落实仁的办法。颜渊问仁?这个仁到底怎么样?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注意这个为这个字,为就是具体实施的办法。克己复礼就可以做到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有一天克己复礼的话,全天下都归于仁,不是只有一个人归于仁。那当然,那你要彻底了解什么是克己复礼,那我等到讲到仁义礼智信的那个礼,我自然会帮你解开。因为我现在解又扯太远去了,对不对?它有关系到体制的问题啦,天下体制的问题在谈这个礼。那这边谈克己复礼也可以从身上来谈。克制我的欲望,恢复我的伦常、天性,这就是克己复礼。那天下这个时候就可以解释成你的天下,你身上的天下,每个人身中都含天下,对不对?都可以类比为天下。那天下可以归于生生不息,叫天下归仁焉!那颜渊就说,哦,这样讲起来太大了。颜渊说:“请问其目?“你讲的纲太粗了,我握不来,你告诉我一些细目可以吗?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就是它的条目。如果你要立志,我要行仁这个德,那我在日常生活中怎么做?不合理的,不要看。啊,你骑车骑骑骑,看到那公车上很多很撩人的相片有没有?已经骑到旁边了,多看两眼,合不合理?好,不合理的,不要看!骑过!那个时候心里要有点不屑不洁之事,有没有?那个想法,要在心中含着。听人家讲什么淫秽的声音,不要听。转转转,收音机来谈那些题目,关掉不要听。非礼勿视,电视又在演那些,不要看。在那个刹那,你就要能够真正行持得来。看着你的内心,看着习性的奔动,看着它的实相,但要很甘愿的电视关掉,手机关掉,人走开。因为它非礼,它不符合常道,不符合我们心性的天赋的本真,通通叫非礼。非礼勿动,又想买这个,又想做这个,但它有损我的健康,有亏我的品格,那我就不要做,心甘情愿不要做,就这一刻不要做,先实习这一次不要做,就在那个当下就停住。就是实行那个条目。各位这几句话我们是一定都读过,你从小到大就认识。你什么时候在那个非礼的时候自己把它停下来,非礼的时候,可是过去会去做,可这次我在这个非礼的关键,我这一次就不要做,然后你内心还会升起一个可惜,对不对?一定是这样的嘛。那个可惜出来才会把你击垮。那可惜出来不要理它,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不动。心甘情愿我要来实施这个礼,我要来坚定这个志节,你要得先几次几天之后就发现情况不一样。这个我过去有的经验。我还印象很深刻。我在刚退伍的时候,那时候二十几岁。我有一个特质,那时候特质是有一点疾恶如仇。不屑人的事,我很多啦。然后呢,回来那时候我不知道为什么我立志想要好好当个人。当然后来没成功。然后呢,骑车的时候,骑骑骑看到什么不该看的我就这样故意专注我的眼睛哦,旁边都模糊,我都这样给它骑过,看到什么不该看的,我更要给它骑过,不屑的事情呢,我自己心里会起一个念头,给它经过。实际上时间没有多久,三五天呢,你发现你全身的气都在改变。不过那时候我还没有修道,我还不能了解那股气的珍贵。各位你回去试,三五天,真的不需要两个礼拜,就三五天。所以孔子说他那么多学生里面那,能够三月不违仁的,唯有谁?颜回啊。其余则日月至焉而矣!日是多久啊?一天。其余的跟在他身旁的那么多贤人大多也只能够一天,能够一个月的很少,对吧?所以你不要以为这个很简单,我们常常都把德性当做口号,当作一个文辞了,我们在研读它“食之而无味,弃之而可惜”,你为什么不把它落实成动词?变成你的一种真正的行持,一种行为,一种坚持,一种气节。你未曾做,真正去做做看,三天五天你就发现,气宇轩昂是不一样的。这一段很重要哦。他已经问到条目了。仁,我想立志我想行这一德,从这一德作为树立五德的起步。那条目是什么,孔夫子已经明确答案给你,就这么简单。你一定觉得太简单,你一定觉得没什么深度可以谈。我告诉你它很深,你明天做一天就知道了。仲公问仁。仲公问,怎么样可以得到你说的仁呢,你老是说不知也,到底要怎么样能够得到?孔子说,出门如见大兵,使民如承大祭。为什么他这样说?因为他是对一个从政的人来说的,就因材而施教。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句则是任何人都用得上的。作为一个大官,他想想我这个政策下去是连我自己都喜欢我才做,连我自己都不喜欢,我绝对不做。那当然在办公室里面你也可以这样,我不是当官,我只是一个职员,我做这件事别人会喜欢,好,我做;我做这件事连别人都不喜欢,不要做。你说非礼勿视,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这种呢是比较守身的方式。而在行持上呢,我要做一个事情,我不能只是注意自己的身上啊,各位对不对?我在一点身(一整天?)里面我是不是要做很多事情,我做很多事情里面怎么样去护养我的仁,符合我的仁呢?那这一句就是很值得作为我们的标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用他的心、用我的心两个来衡量,揣测他的心。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能够帮助很多人的那种人,仁不仁?那可谓仁乎啊,孔子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他说,何止于仁啊,一定圣!可见孔子的心目中圣超过仁!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我看你刚刚所说的这个事情啊,恐怕连尧舜都还不一定做得很好。所以你以为这很简单嘛,你以为捐几个臭铜板就是这边所谓的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吗?还未必,因为还有很多事还没做好。尧舜其犹病诸,尧舜都不一定做好。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呢,其实跟前一句呢是相呼应,一个是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要的,不要做给别人,这边只是说自己想要的就帮别人达成。这两个其实是互为表里互为体用的,这就很值得作为我们的标杆。其实这个就是《大学》里面所谓的絜矩之道。樊迟问仁。樊迟又问:怎么样行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先难的意思就是说,先去力行,而后呢功效是在后面。不要先一直想要求功效,这是最重要的。你常常会求速效。你想要求仁,可是呢,你常常求速效,你马上要看到效果,我马上要感觉到。孔夫子告诉你说,仁是用养的,仁没这么简单,仁是要你透过时间慢慢地做,慢慢地做,慢慢地护持,而后你才感觉到什么叫仁,这就是先难而后获。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讱,就是忍住那个想说的话,不要说,就是讱。司马牛问孔夫子怎么样可以得到仁?孔夫子说先学习不发诳语。他说其言也讱谓之仁,这样也叫仁吗?孔子说: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为之难就跟前面所说仁者先难是一样的,就要去力行,这件事情是最困难的。所以说不要说的太满,你知道该怎么做,你要先去做,你不要先急着说:哦,仁就这么简单,仁就是什么什么吗?有没有?不要说,先去做。先把你听到的那四条,非礼勿视,非礼勿言,有没有,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你把它做好;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把它做好;把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把它做好。先不要说,先去做,去实行。所以这个是劝这两条其言也讱也好,为之难也好,先难而后获也好,都是告诉我们啊,先力行三五天,力行三五个礼拜,力行三五个月,不要先说。樊迟问仁,孔子说:爱人。这是你具体可以做的,爱人的意思就是可以帮助他达成他的心愿,让他更安宁的,让他更快乐的,让他更喜悦的,凡这些都可以做。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然到夷狄之邦,这几个原则都不可废。樊迟问仁,他讲自己一个人自处的时候纯净而专一,做事情的时候纯净而专一,跟人相处的时候非常地恭敬公正,一直保持这样的心在生活,你慢慢就可以长养你的本性了。仁就是生生不息的种性。居处恭,要去做。回家沙发一躺,脚就翘起来了,有没有?脚就开始一直摇一直摇”(台语),这样算恭不算恭?既不恭也不敬。居处恭,执事敬,清真而专一叫做恭叫做敬,我们先把意思先调好,恭跟敬的意思可能跟你平常所了解到的不一样。与人忠就是公平,忠就是公平、正直,就叫做忠。时时维护这样的心,这样讲难吗?其实他就是这个四勿,做得来也就吻合了,这几条其实一样的。
讲义气是古老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我们从小也都对忠义参天的关圣帝君钦佩不已!可是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如何集义、如何效法关圣帝君护持好“义”达致八德俱全?古圣先贤早已在经典里面指出了清晰的道路:为了大体舍弃私欲或得失、尊贤敬长、常含羞恶之心不屑不洁之事……只要简简单单去做,就已经踏上集义之路!日常生活很小的事情可以累积成很大的效果,一起来学习吧!【义】(一)舍己助正,刚毅不屈!现在我们来谈五常的另外一个德“义”。义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在了解一个德性,这个德性用在日常生活中它也许会很多端,可是它都是源自于一个字的根义,你特别要注意那个根的义。你查字典的时候,你查一个字会有十几个意思,对不对?有可能这样,有可能五六个意思,但是那都是延伸的意思哦,其实它真正的意思是源自于一个,你一定要先抓到这个,你才有办法读经典。例如说:我们昨天谈到“仁”,仁的根义是什么啊?促成那个生生不息,就这个意思,其它的统统都是从这里推出来的。义的根义是什么呢?舍己助人的意思,但这个助人是有限定的,是帮助他达成正当的目标的那种助人,那个才叫义。所以你也可以说舍己助正,这样子来解释它呢就会很恰当,不容易再丢失。它的重要的含义就是舍己跟正,这两个字的混合体,才是这个义的意思。它有这个正做基础,所以这个“义”无不可告人之事啦,义是正大光明,义呢还有一种刚毅在里面,所以有种坚强不屈。因为有坚强的毅力才有办法舍己,才肯甘愿去吃苦,去达成目标。所以,义有刚的德,就是坚强跟正直的意思。孟子所谓“富贵不能淫”,这就是刚!再怎么富贵,我的气节不能丢了,这点我要守得住,但是需要一点刚德。贫贱不能移,在最贫贱的时候呢,不能够丢失了我的志节,这也是要有一种刚的德。威武不能屈,再怎么样尊贵的人的面前,高贵的人的面前,对就是对,错就是错,威武不屈。这个呢就是义的具体表现。《论语》所谓的“枨也欲,焉得刚!”,这个刚呢就是这个义的一种正直不屈的一种表现。一个充满欲望跟索求无度的人,胸中并没有什么正直跟牺牲可言,对不对?你看:舍己,义这个字就是舍己,欲的人没有舍己啊,舍己的人就不会贪欲啊,然后那个义里面有个正,正当的正,那这个欲望的欲里面“正”也失掉啦。所以你说他有没有刚德呢?已经一个欲望浮现出来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他这个正直的义就已经不在了。譬如关圣帝君,忧国忧民,志在安民的那种柔情是仁,那个为了仁而摆在沙场的刚气,那个就是义,肯牺牲,肯奉献,为了一个正当而远大的目标,为了一个群体、大体的更大方向的生生不息,而展现出来的那个刚气,那个赴汤蹈火的刚气,两肋插刀的刚气,那个呢就叫做义的表现。义它配着刚,刚才有力量,才做得出来,然后配着正,所以义无反顾啊!生死已知,这是义气。关圣帝君所护持着的也是唯一的义字而已,那其它的德啊,他八德俱全啊,可是你仔细给他看他的行仪呀,都是在一个义字上来发挥,而其它的八德自然就跟着来了。后世以忠义参天,义破云天,结义千秋来赞美他,这是关圣帝君当之无愧的一个地方。从生活上的例子来说,义,简单的说就是一个舍字,舍什么呢?什么都可以舍啊!例如:舍自己的一切去成全一个大体,去扶助任何一个弱小需要帮助的人或团体。这个呢都是义的表现。义这个舍不止只有舍钱,什么都可以舍。比如说:舍我的力气去吃苦,去流汗,去流血,去为大体而做打拼,这个呢就是义。力气也可以舍啊,舍我的安乐,舍我的享受,我本来可以安乐,可以享受,我本来今天可以非常安闲,可以自由自在,可是呢,我甘愿去受束缚,去为别人吃苦,去出力,去成全大体,这个都是义。舍我的金钱,舍我的名望,舍我的地位,舍我的得失,去成全一个大体或去扶助一个弱小,这个呢也是义。舍我的名誉,我的清誉,我的清闲,去入于是是非非,去厘清是是非非,去奔忙,有没有?去救正弱小,去伸张正义,这一些呢都是义的表现。所以什么都能舍,不是只有一个舍金钱的问题。那我们从经典里面追寻一点义,来试图来扩充它的层面。像《大学》这段: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畜马乘,就是说养马的那种的,有车马的,那就表示富贵人家,富贵人家不计较养猪养鸡那种小利益,那个应该让贫穷人家去养,已经富贵的人了,你做的行业不要跟贫穷的人去争,这个看的可广了。坦白讲一个富贵的人又要去养鸡养猪来垄断势力的话,那市面上的鸡、猪呀,那些民生必需品,谁最有能力垄断?是穷人家还是富贵人家?那富贵人家随便开一个鸡场,一开下去,养几十万只,那穷人家家里只能够养两三只,对不对?他的能力就仅只有这样啊,富贵人家还要去再想办法经营什么势力,虽然不犯法,但是与民去争利的那种竞争计较的心是非常明确的啊,所以有人会告诉你说:嗯,不能玩股票吗?我犯法了吗?某些地位的人呐他就不适合。好,某些地位的人他已经够富足了,他剩下精力他应该做什么?伐冰之家,不畜牛羊。伐冰就是拜拜的时候,可以有冰块冰东西的,那你要了解,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例如说你可能在中原,那个冰是在西北呀,那要从那里运到这里来,在拜拜的时候还能够用,那可大费周章啊。举个例子:像杨贵妃喜欢荔枝,从江南运荔枝给她,有没有?运到那里还保新鲜咧,不是做不到,而是大费周章,那这么大费周章的事她家里有,我们就可以见得她的富贵,伐冰之家,不畜牛羊啊,连牛羊也不养的啦!那养牛羊的有这个能力了,就不要再去贪图鸡呀,鸭呀,猪呀,有能力已经这么样富贵了,牛羊啊都不要跟人家争利。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到已经百乘,卿大夫之家,这已经国家给你俸禄,那都已经足够了,不再需要别人来帮你聚敛什么财富,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也呀!此为国不以利为利,这是一个国哦,就不要再讲利,利已经有了,已经富甲天下,以义为利,但义有了的时候呢,利就更大。这就是说每个层面的人都要懂得适可而止,懂得舍己,虽然你还有能力可以拿更多,但你已经够了,已经可以了,够了就好了,不是一直贪多,这个呢就叫做义。《中庸》说: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仁的具体表现在哪里呀?在那个爱,那个爱的具体表现在哪里最清楚呀?亲亲,子女对父母,父母对子女的那种自然流露的那种关心。平常再怎么吵架,当父母生病,或小孩生病的时候,那个亲情就自然流露了,对不对?父母有困难,或小孩有困难的时候,那个亲情就自然流露了,那叫亲亲,那是它的最具体的代表处。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义在哪里表现?在尊贤。那在另外一段里面看到从兄,兄弟的兄,跟从的从,从兄,从兄为义,那这边讲尊贤,这其实意思都是一样的,兄就是贤,贤就是兄。怎么说呢?为什么要尊贤?他比我贤明的时候,我要尊敬他,不是只有尊敬他。各位,尊敬不是一个说法跟一个鞠躬的角度,尊敬的意思是说他比我贤明,所以当决策下来的时候,我发现他的意见已经比我贤明,我要放弃我的意见,我要去遵从他的作为。因为他的说法,他的意见能够达成更大的目标,能够为更多的人谋到更多的好处,放弃我的去跟从他的,这个就是所谓的尊贤。他这个,也许他是前辈,但前辈有没有一定贤,各位,前辈未必一定贤,讲从兄,那个兄可以说是前辈,但他的意义里面已经含着一个贤,他的能力在里面,他也许是我的上位,也许是我的哥哥,也许是我的父亲,但最主要的意思是那个贤字,他所见,他所想的比我们更深,比我们更远,舍弃自己的想要称尊,想要获得人家的重视的那一种欲求,而甘愿去扶持一个比我们更贤明的人,这个叫做义。像这种状况下所舍的是什么东西,舍的可能是我的名望,可能是我的地位,对不对,我那一个斤斤计较的心,我那个得得失失的心,舍我这一边的去辅助他,这个就是有所谓的义的一个具体表现就出来了,当然谈到这里的时候呢困难度在哪里?困难度,尊贤为大是对的,义最具体表现处在尊贤,而困难点就困难在人跟人之间有看的顺眼,看不顺眼,有排挤的问题,有嫉妒的问题,尊贤是对,但那个嫉妒心起来的时候,你可能会说他不怎么贤,你可能会有一百个理由,你为了排斥他的贤,对不对,这个才是问题所在,所以尊贤这两个字出来的时候也等于是放弃了你一切的坚持,只要他比你贤明,也等于是你愿意面对你所有的习性。你愿意在习性起起落落的当下我还是舍我的坚持,我不跟着这个习性而走,我愿意跟着正理而走,舍己而助正,对不对,这个才是尊贤的当下,所以尊贤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各位做做看就知道了,我一直讲说这个经典绝对不能用读的,因为它是必须化成动词的。在这个团体里面他的意见就比我好,他的智慧就比我高,那我们就应当有所该遵从的部分,这个是义的我们来扩充他的层面,从尊贤为大。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敬长,是不是前面的这个尊贤,是一样的哦,另外还有提到从兄,这三个词都是一样的,舍己而尊贤,舍我的什么,不是很多啦,可能他很贤明,可能我用一点资金来辅助他,这都有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思谦。因为他的贤明,所以我让众人的向心力在他身上,这就是舍我的名誉,舍我的地位,这就是尊贤,这个敬长或尊贤就是这么简单的事情,你只要做这么简单的事,其实你已经在集义了,慢慢的就在收集这个义的这个德。孟子曰:羞恶之心,义之端也。羞恶,不屑不洁的人、事、行为等等这些,包含自己不洁的心念,有没有,都叫做羞恶,你已经产生一个贪嗔嫉妒,不屑,我看着这个习性,我看着它的实相,我看着它的发生,但是我不跟它走,我不屑它,我不跟它走,以前我都是跟它走,现在我不跟它走,不屑,那个刚正之心,你要提起来,看到不洁的人,充满着狡诈心思的人,欺负着好人。不屑,不屑我们就有不屑的作为,因为羞恶所以宁愿挺身而出。那个就是义之端。因为一个事情,不能处理的圆满,影响可能非常大,为了拨乱反正,所以挺身而出,那个也就是羞恶。义之端。从内心来说心中正在羞恶的那个时候,不屑那个不洁之士的时候,他已经踏上集义之路,但这里面所要了解的是,你要避免掉那个狭破,昨天我们谈到很多生活例子,因为家里的人炒菜炒了好多,有没有,然后就越来越气,其实炒菜炒的你满胸的狭破,对吧!那个是你应该去观照的地方呢,这个羞恶,我不屑这样的事,这个时候集义呢已经发生了,所以说做这个义会不会很难呢?它有很大的事相关,像帝君那义破云天的事是不是很大吗?就很大的事,可是我们升斗小民,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并不是这样,而是一些很小的事对不对,很小的事可是可以累积成很大的效果,从羞恶这件事情,跟从敬长的这一件事情,从尊贤的这一件事情,从舍己的这一件事情,有没有,从这几个方向来好好落实,其实呢这个就是义,但你所还要加上一点智慧就是说,这个事情正不正,你要加上这一点的分辨,才是所谓义。是不是义的重要的一个指标,好了,义它的重要,义是裁制一切事理的正当与否的一个依据,是不是能够舍己而成人,舍己而从正的这个概念。我们来看下面: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个适也可以念适(dí),君子在天下间到底怎么样取舍,无适也,无莫也,没有一定可以也没有一定不可以的,但到底是以什么为主轴来去或取,来取或舍,说义之与比,就是看什么来衡量了,看一个义字,义是什么呢?舍己而去造就那个正,去辅助那个弱小,去成就那个别人,这个就是义,我做这一件事情,正不正,第一个要问的是,做了之后得到有形的好处最多的是谁?跟我做了之后得到好处最多的是我,名也多,利也多,有没有,什么好处都在我身上,虽然,这个事情没有什么可后悔之处,但是君子可能不做,因为什么?因为他这个做下去纯粹是为了谁啊,是为了自己,如果做下去,我有可能有损伤,但是对大家造就很大,那这个就符合义,这个就可以做,或者是说我做下去不止大家有好处,连我都有好处。无所谓,这个就符合义,符合群体的利益的地方,都是义的所在,所以义这个字就是一个君子为人行事所去取的一个标准所在,这个事情我到底做还是不做,你依据什么来衡量呢?就是这个义这个字。
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孟子说养气要“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义不只是攸关君子小人之分,她还是攸关利与害的分水岭!继续跟随古圣先贤学习心甘情愿、坦荡磊落地行走在“义”这条人生正路上!(二)义乃人之正路,养气要从内心集义!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个喻就是明白,君子所明白的是义,小人所明白的是什么呢?是利。所以这个义跟利,就是君子跟小人的分水岭,义跟利是对峙的,因为利就是对我有好处,而义呢是舍谁的好处啊,是舍我的啊,所以义跟利两个有对峙。那小人所做的事情都是在堆积自己的好处,钱呐,名望啊,带不走的,完全带不走。当然君子所做的事情也是对自己有好处,可是这个好处在哪里呢?在生命中的、在性命之中的,在内心里面的,这个是谁也带不走的,抢不走的,他做这个是对于他自己性命、心理有所帮助。可是对于众生呢?对于他的身心性命各方面都有所帮助。义这字是君子、小人的分水岭。子路曰:君子尚勇乎?说:“君子喜欢勇这个德吗?” 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无义则乱,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不是不喜欢勇,智仁勇,勇是不是美德?勇是美德,可是勇一定要配一个正不正当啊!小人也很勇啊!你看他拿那个铁锹子把铁窗给剪断有没有?然后就爬进去,不怕里面有什么样狼,什么样虎他也不怕,这个勇是勇,可是正不正?这个不正。所以勇一定要配正,君子有勇而无义啊为乱,如果勇气十足,可是不懂得正不正当,不懂得舍己,把勇气拿来舍自己来助别人的话,必定为乱的,因为他很勇敢。小人有勇无义为盗,这边的君子不是那个君子,这边的君子是讲做得了大事的那种人,有勇气可是却没有义,那这个事情做起来肯定大,对不对,那就是会做乱。小人就是做不了大事的,他影响的层面很小,那也很勇,那那种人会为盗。所以呢!这个君子、小人的分水岭呢就在这个义字上,孟子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说尊德乐义,内心放着德放着义可以怡然自得,可以问心无愧、可以乐道逍遥,那嚣嚣啊!怡然自得、悠游自在就是所谓的嚣嚣,我们有一句俗语说:“白天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心不惊。”有没有,就是这个意思。你尊德乐义,你问心无愧内心非常安然,这个就是义,是我们能不能俯仰无愧的最大依据,对不对?你为人行事在世界上修行,你希不希望你俯仰无愧?当然你会这样子希望啊!你不希望你想到个什么事内心都有很多歉疚对不对?那那个所凭依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义。我对他有好处,我对他有好处,我对他有好处,我没有对不起他,我没有对不起他,我没有对不起他。你想起来以后不论什么时候面临这些人,是不是非常的安然,那这个凭据在哪里呢?因为我所做的事情,大多是舍自己而成就别人,我委屈自己而造就别人。这就是所谓义的存在的当下,是一个君子之所以能够问心无愧,他的原由。看这一段,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说: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可以有利于我国的吗?”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说你何必说利,不必说利,因为说利呢就得不到利了,说利的时候就糟糕了。我只带仁义来而已,为什么不说利?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这个叫做上行下效哦! 上面的王会说怎么样对我的国有利,那你下面的卿大夫之家会说什么?怎么样对我的家有利?再下面的士庶人说怎样保护我自己,怎样对我有利?我管他那个国君怎么样?他都说他有利,我会不会顾我自己有利?我也会啊!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你看这义理都不谈,对不对都不去谈,就谈怎样护守我的利益,上下就开始交征利哦!对不对?在交征利的时候,国家的道德就崩溃了。那个时候呢上上下下都非常的危险了。国危矣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有一万辆兵车的国,会杀他这个国君的,一定是他下面的千乘之家,才有这个能力嘛!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千辆兵车的国被杀,也是他下面的卿大夫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这是讲税赋抽取十分之一已经很多了。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如果我们把义放在后面,把利放在前面,那你就会盖很多仓库来装你的金银财宝,古代的诸候那时候不就是这样吗?专门养那种聚敛之臣把他的府库充的很有钱很有钱,很多珍奇的珠宝等等。到最后呢?不夺不餍,餍是满足;不用夺的手段不能满足那种贪得无厌的心,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没有一个有义德的人会放弃他的双亲,没有一个有义德的人会放弃他的国君,义就是舍己而助人嘛!那他国君有难,他会舍己他会去助他,义就是从兄,义是尊贤,义是尊上,对不对。当然有义德的人,就愿意牺牲自己去成就比你更大的目标,一个国君是大的目标,还是一个臣是大的目标?大家都了解,一个臣是微小的目标,一个君才是攸关天下国家的大目标,义的德就是舍弃小的而成就大的,所以为什么古代的忠臣、良臣,会舍弃自己的性命去成就他的国君?这不是拍马屁,这是因为他们两个有大小的关系,因为我一个人不在这个团体没关系,他不在这个团体可不行,舍弃自己去造就他,所以有义的人不会后其君啦!所以治国要怎么样才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说王啊!你只要谈义就够了,因为义教得来,大家会舍己来助你的话,各位!那这个利大不大?是大的不得了。他的全天下的人愿意舍他的一分来助这个王的话,各位!这个王,富甲天下,各位对不对?如果王要开始争利,全天下的人都在多为自己设想一分利,把从王那边拿一分来,你看那个王是不是少很多东西?那这个就是看的远和看的近的问题,说:“王亦曰义而已矣,干嘛说利呢?”所以这个义,其实不只是攸关君子小人之分啦!它还攸关利跟害的分水岭,这个利害从小人来说就是得失,从君子来说,从那个大人物来说是生死,各位你搞清楚,要生就靠义要死靠义,没有义就死了。在古代战国时代,臣弑君的案件这么多的情况之下 ,大家一不顾及了义的时候,那生命是在旦夕之间,所以利害关系的分水岭,就这个义,义重不重要?非常重要。这样我们看孟子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你看养气养浩然之气是配义跟道的哦!各位那道是在哪里啊?道已经在天地间了,道不用你担心,道已经俱足了,充塞太虚之间,并且充塞在你的身体里面,你不用担心啦!那道不用担心,那你现在需要担心的是哪一个字啊?是义。要养气靠的就是义跟道,一个是人一个是天。 一半是人要尽,一半是天已经配好了。无是,馁也。没有义跟道啊!气一定败的,你很会打坐嘛?没有义跟道你一定败,我讲道这个字意思就是说,成道在天,没有老天爷给你那份赋性,各位你能不能修成?是不可能的。没有老天爷在太虚之间一股周流循环不息的那一股正气,你就再会静坐修得成修不成?那也不可能的。没有明师一指点,走马传道一指平那股真气下来,任你怎么坐破蒲团会不会成?也不会成。所以道的缘由是在那里,但你要不要尽上你的责任?你的责任就是义,义是什么?舍己的心呐。你想想看,一个会舍己的人心胸何其宽阔,对不对。一个斤斤计较的人,你看心量何其狭迫,所以“义”其实是说“舍己”,那是从行为上来说的。可是当一个人愿意舍己的时候心量多开啊,那是非常开阔。现在“集义”,修这个气,要配“义”跟“道”,那个“义”为什么跟“气”有关,那个是因为这个开阔度。这个“气”啊是“集义”所生,慢慢集义而来的。我们现在讲的不是鞠躬的问题哦,不是做哪件事情的问题,而是甘愿去做那个舍己助正的事,舍小去助大的这个事情的时候的那个“气”宇轩昂,那一份心量出来的时候“气”从心里往外扩,慢慢往外长,当你的心一狭迫的时候,“气”由外面缩进来,越怎么打坐越往里面缩进,还是成不了气候。所以“是集义所生”,集这个内心的义,而“非义袭而取之也”,不是从外面做那个看起来像“义”的行为能够办得到的。“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就是外面的行为虽然做的很“义”,很舍己助人,很舍小助大,可是内心没有那个宽厚,照样,“气”呢,衰败了。所以你可能会埋怨啊,你看我做这么多事,我为讲师发这么多书,为什么我还是衰败。因为你在发书的时候哀哀怨怨呐,你没有想到,我在发这本书出去的时候,可能影响甚为深远,我说不定度到一个如来佛,对吧。里面那个喜悦充满,你流这一些汗甘愿为天下,你可以有两个义都得,一个外面的“义”,一个内心的“义”,那就是行慊于心,那个“气”就养得起来啊。那有可能你有了苦劳没有功劳,有了苦劳就是外面的“义”你都做了,可是内在的心跟性的问题,因为功德在法身中,对不对。有可能那一部分你没有获得。所以你尽管去做,虽然我内心做不来,可是我可以有苦劳,不是没有好处哦。可是如果我内心做得来的话,那可能我可以有两个,“功”跟“劳”,我可能都拿得到,对不对,这就是它的方向的问题。所以,法身的长养,就是这个“气”的长养,所靠的是哪一个字啊,就是“义”。这个“义”,肯舍的时候,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从内心愿意舍的时候,那个宽宏出来的时候,然后我们法身在“集义”里面从内心长出来了,才会有得,所以这个“义”呢重不重要,是非常重要。我们再看《孟子》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说哀哉,说“仁”,就是人所凭依的一个根据,义是人所行走的一条大路。义已经做出来了,义不是只有含在心,你说我今天说,嗯,义,”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原来义是在心,然后我就在心里含着一个“我要助人我要助人”,然后我行为都没去做,各位你最后还会生出一个东西,好像自欺,对吧,你的气又会由外又往里边缩,不会从里面往外长。因为你自欺啊,那些都只是一个理论。我内心有这样想,我外面有这样做,我坦坦荡荡磊磊落落,我俯仰无愧的时候,“气”啊,由里面往外长,这个很重要。所以,人的正路讲的就是做出来,走出来,看得到。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明德有很多意思,其中有一个意思是这个“德”啊,明到让人家看得到,明到让自己俯仰无愧,这所谓的“明德”的那个“明”字,不黑暗的,不隐藏的,往外放的,就是所谓“明”。所以说,义是人的正路,“况安宅而弗居”,有了安宅不去居,有了正路而不去走,说“哎,岂不是很悲哀吗?”所以啊,这个“义”这个字,就是人之所行持的一个指标的所在。从舍己而助正,舍小而助大,从这个角度上去落实,就是人之正路,走在这个正路上。而内在怎么样宽宏,怎么样养我们的生生不息,则是这个“仁”的所在。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这是在讲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时候怎么办啊?“生”我也想要,“义”我也想要,两个都不可兼得呢,他说,最后挑什么呢?”舍生而取义也”,舍小的,取大的。为什么他这样说呢?因为无义而生在世啊,叫做苟活,异于禽兽者几稀啊,那也养不出什么法身,也成就不了什么佛果,对不对?那就是跟酒囊饭袋在世界上消耗米粮,对吧?所以他说啊,苟活不如取义,干脆舍生而取义。那如果他能够取义的话,他是不是一定舍生倒未必。未必取义的人一定舍生,这只是一个比喻,让你知道说,在古圣先贤的眼中,那个义啊,有多重。义非常的重,因为它是我们的仁能不能持守得住的一个指标。”仁”,它像个安宅,看不到,“义”却是明明朗朗一条路。从这个明朗的一条路,来确定这个安宅能否成功,从“义”来确定仁能不能站得住脚。所以当生,就是利生,这个时候跟“义”来对比的话,这个“生”其实就是利,肯吃苦肯忍痛,肯牺牲,还是要助着这个大的局面来成功,这个呢就叫做“义”。所以你看那个封神榜啊,明明姜太公派这个人出去破什么阵,明明知道这一去可能有去无回,他还是交代交代他的同袍,我的妻小就你帮我照顾了,啊,就去了,入了阵,然后呢,化为一滩血水,他义无反顾,这个义无反顾就是说,舍己而助这个大局啊,没有什么好反顾的,痛一下子而已,对不对?就舍那个痛嘛,就让它痛嘛,然后生命呢,付诸东流,老天会替我们安排,可是你一股英灵呢,一股正气而过世啦,那个英灵也是千秋万载,对不对?这就是他以小博大的一个地方。你不要看他舍生哦,不是舍生,他是以数十年短暂之生命,换取千秋万载更长的生命,那个才是一个仁人志士,他所看得宏观远大的一个方向。那我们再根据经典里面的一些启示,我们来看落实“义”的一个具体的时机跟作为,那我们了解“义”,了解的时候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能够行持啊,对我们来讲呢,才有一点意义可说。看这一段,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这个“见危致命”,那是讲说,有非常危险的时刻,然后你就牺牲生命吗?不是这样说,像昨天讲的,有人告诉你说,井里面有个小孩子掉进去了,你只要跳进去就可以舍生成仁了,你干不干。不干的,不是这样,因为那是小局面,而且你跳进去无济于事。有一个火场正在烧,说里面有三四个小孩,你进去救他们就有意义了,就有仁了,你去不去?你要看,进得去你出不出的来,如果你进得去出不来,就包含你即使碰到小孩你也是无法把他们给弄出来,对不对?那全部在里面这也不叫做“义”。舍己能够对他有帮助,那就叫做义,舍己对他没有帮助,那叫愚痴,对不对?所以这个君子小人的看法,才会有所不同。说“士见危致命”,是在讲非常大的局面,攸关天下国家,那牺牲小我的一个性命,那就无所谓。一条肉体,一个生命而已啦!“没什么!麻一下,等会儿就没感觉了“(台语)这个就是一个君子的义的所在。那我们从小的地方来说,“见得思义”,每每可以有所得到东西的时候,我们就想合不合义。这个很好,这个就是我们升斗小民,我们日常要行持的时候,我们集义的一个很明确的方针哦,这个非常明确哦。“见得思义”,凡有所得,想想看合不合义。如果我怎样做怎样做,然后我就可以在我的股东里面拿到比他们多的益处,有没有。那这个时候,要不要这样做,四下无人之际,我只要这样做就可以,那你那个心会跑出来,你有一种冲动会跑出来,对不对,会蠢蠢欲动。那个时候特别要想,合不合义,合不合正理,合不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有这个好处,他们能不能也有这个好处,有没有符合舍小而去成就那个大体?就往这个方向来。那仔细思索之后不合义,不合义那个“得”不要,这个“得”我们把它放下,就这么简单。有的东西很好吃,但是呢这里却很多人,然后呢我就想,赶快多吃一点,因为待会一定没了,这是一个啊。另外一个,你可能会想,这一点东西,却这么多人,那也不是这么多人每个都会想吃,对不对,好,那我们拿出来,让大家看一看,摆在那里说,这里有什么东西,我们号召一下,大家来共享,想吃的会去拿,不想吃的不会去拿,对不对?那个就是所谓,见“得”的时候,想点义,合不合义,举凡有所得的时候,特别是挑战你义不义,君子小人之分的那个关键的当下,把它想清楚,我们再做。所以“义”都发生在舍不舍的那个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