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chill一下

關注現代人心理健康的專業節目,聚焦壓力調適、情緒管理、焦慮憂鬱、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成癮與新興毒品等議題。 透過身心科醫師的臨床經驗、專家學者的深入探討與真實個案的生命故事,我們從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三個面向出發,陪伴你理解心理困境的成因與轉機。 節目也將介紹實用的心理健康資源與在地社區支持系統,協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我照顧與療癒的方法,促進心理福祉,打造更平衡、更健康的生活。 用輕鬆溫暖的方式,陪你聊聊心理健康的大小事 —— 無論是走過情緒低潮、面對卡關時刻,或是陪伴身陷困境的親友,都能在這裡找到理解與支持。 一起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讓幸福與安寧成為你生活的日常風景。 本節目由苗栗縣政府心理健康中心製播。

《從失眠到思覺失調症》需要被理解的精神疾病早期徵兆

「心理健康是普世人權。」“Mental health is a universal human right.”                                      —— WHO 2023世界心理健康日本集邀請大千醫療南勢醫院何仁琦醫師,從臨床角度釐清「情緒低潮」與「精神疾病」的差異:精神疾病並非人格缺陷或失控,而是與大腦功能、情緒調節、遺傳、壓力與環境因素相關的身心醫療議題。涵蓋從常見的失眠、焦慮、憂鬱,到較嚴重的思覺失調症與躁鬱症;並解說「正性症狀」(如幻覺、妄想、怪異行為)與「負性症狀」(如動機下降、情感平淡、社會退縮、功能退化),何醫師提醒「若影響日常功能」即判斷是否該就醫的關鍵。精神疾病治療除了藥物,也包含心理治療與復健介入;嚴重疾病需要持續且規律的治療,早期發現與介入可降低長期功能受損風險。同時提供就醫與求助路徑,包含政府自2024年8月起提供15–45歲每人3次免費心理諮商的支持方案,能夠協助民眾更早求助、及時轉介,走在恢復與共處之路上。大千醫療社團法人南勢醫院精神科 何仁琦醫師

10-03
22:42

《關懷訪視員的溫暖療癒力》他們的溫柔任務;走進每扇不想被打開的心門

「自殺防治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而非僅靠專業人員。」                                 ——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公共倡議資料)本集節目邀請苗栗心理健康中心自殺關懷訪視員范維翠,帶領聽眾認識這群在社會安全網中默默守護生命的人。雖然他們沒有穿白袍,卻承擔了極為重要的使命——走進高風險族群的生活,透過家訪與陪伴,協助他們度過低潮。關懷員的工作橫跨醫療轉介、物資支援,甚至處理遺族無力辦理後事等「包山包海」的需求,維翠形容自己是「帶著很多資源的小雞婆」,強調關懷員以「溫柔的公權力」連結個案與社會支持。節目中也揭示了這份工作的挑戰:個案常有拒絕或冷漠反應,然而透過不放棄的陪伴與柔情攻勢,關懷員往往能在關係中慢慢建立信任,甚至讓個案在危機前主動求助。維翠分享了遺族陪伴的心碎經歷,以及如何透過登山、聽海來自我療癒,以保持工作的熱忱。她提醒大眾,關懷員並非志工,而是專業角色,需要長期訓練與心理能量,值得社會更多理解與支持。這是一份走進孤單、轉化痛苦的工作,也是一股溫柔卻堅定的力量。左/苗栗心理健康中心自殺關懷訪視員 范維翠   右/主持人 劉芊瑩

09-26
20:29

《銀髮歲月,溫柔相伴》如何與父母共築高齡心理健康的美好生活

「憂鬱症不是衰老的必然結果,而是一種可以治療的疾病。」“Depression is not a normal part of aging, it is a treatable medical condition.”                            —— 美國國家老化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 NIA, 2021)本集邀請 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吳佳儀教授,同時也是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聚焦於台灣逐漸邁入高齡社會下,銀髮族的心理健康挑戰。隨著退休、角色轉換、疾病困擾與人際網絡縮小,長者常感到失落、孤獨與價值感下降,憂鬱與自殺風險因此升高。根據調查,每三位長者中就有一位具有憂鬱傾向,經常表現出的症狀為失眠、情緒波動或消極語言,吳教授提醒,照顧者應留意長者的生活習慣改變與自我傷害警訊,並理解他們的需要。吳教授也強調,照顧者本身同樣需要心理支持,避免因長期壓力陷入憂鬱甚至「殺人後自殺」等悲劇。呼籲社會以理解和陪伴來呵護長者心靈,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會老」,心理健康的關注不僅是銀髮族的課題,更是全齡世代的共同責任。最後提供政府多項資源:如 1966長照專線、各縣市的長照中心,以及安心專線1925,可協助家庭找到合適的醫療與心理支持。

09-19
20:07

《壓力不爆炸,心靈有出口》青壯年逆轉職場壓力與自我修復術

「自殺防治需要整個社會的共同參與,而非僅靠專業人員。」                                   —— 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公共倡議資料本集節目邀請台灣大學醫學院護理學系,同時也是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的 吳佳儀教授,探討青壯年(15–45歲)心理健康困境。青壯年常被稱為「三明治世代」,同時要承擔工作壓力、家庭責任、經濟負擔與社交挑戰,因此成為自殺通報數量最高的族群。吳教授指出,這個年齡層的人往往習慣隱忍壓力、不容易主動求助,使得情緒問題逐漸累積並惡化。節目提醒大家要善用 「心情溫度計」 這類簡易工具,及早辨識情緒「發燒」的警訊,例如長期失眠、情緒低落或自卑感。除了自我覺察,也要破除對心理資源的污名,勇於跨出求助第一步。吳教授同時分享真實案例,強調透過專業支持與長期陪伴,青壯年即使在低谷中也能逐步走向穩定,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位置。節目最後鼓勵聽眾,壓力雖無法避免,但學會自助與互助,並運用社會資源,就能在職場與生活中找到心理平衡。若感到焦慮或陷入低潮,也可撥打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24小時服務),讓專業陪伴你走過難關。

09-12
20:44

《黑暗裡的一句話,可以點亮整個青春》傾聽與陪伴青少年不說出口的情緒語言

「自殺行為常是一種求救訊號,而非真正想結束生命。」                                        —— 世界衛生組織(WHO, 2023)本集《心理一下》邀請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吳佳儀教授,共同探討如何陪伴面臨「情緒風暴」的青少年。青少年在10至24歲的大腦發展階段,常因學業、人際、家庭或社群壓力而陷入封閉與孤單,甚至出現自我傷害行為。吳教授指出,這些行為往往是「求救訊號」,需要家長與師長敏銳察覺。陪伴的關鍵在於「多聽少說」,建立信任而非急於解決問題;既要保持關心的距離,也要給予足夠的空間。節目中也提醒大眾重視網路使用帶來的影響,例如自殺訊息傳遞或情緒渲染,可能加重孩子的絕望感。吳教授進一步分享了重建「希望感」的方法,如每日練習記錄三件好事、正念練習,幫助孩子重新找到生活方向。最後提供協助資源,如縣市政府免費心理諮商服務、1925安心專線及衛福部提供的免費心理諮詢,鼓勵家長與青少年勇於求助,攜手度過困境。

09-05
20:45

《男人可以說痛》情緒不該沉默承擔,如何陪伴走過生命黑洞

「脆弱不是軟弱,而是我們最大的勇氣指標。」“Vulnerability is not weakness; it’s our greatest measure of courage.”                                                                                                          ——Brené Brown, Daring Greatly (2012)本集《心理一下》聚焦男性心理健康,邀請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吳佳儀教授(同時也是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分享觀點。吳教授一開始指出,根據台灣過去 30 年統計,自殺死亡人數中男性約為女性的兩倍,但憂鬱症盛行率卻是女性高於男性。這樣的反差,與性別文化有關:女性相對容易表達與求助,而男性常因「男兒有淚不輕彈」的社會期待而壓抑情緒。吳教授強調,男性在面對心理困境時的壓力來源,會因年齡與生命階段而異,從學生時期的課業與家庭,到中年「三明治世代」的照顧與經濟壓力,都需要被理解。陪伴男性時,我們要避免一次性的「快快好起來」期待,而是以耐心、持續的陪伴,並透過生活化的開場白,例如:「最近還好嗎?」「有吃飯嗎?」建立信任。節目也提醒,當我們發現身邊男性情緒低落卻難以開口時,不要放棄,因為一場對話可能真的改變一個人的選擇。若覺得力有未逮,也應及早連結專業資源,如心理諮商、精神醫療、自殺防治服務團隊。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不是一個人的責任,而是我們每個人都能練習成為彼此生命的守門人。

08-29
21:37

《自殺防治的日常守護》一句話的力量,人人都能成為守門人

生命之可貴,在於它能發光發熱,溫暖週遭的人。生命之無價,在於它能創造人世間的一切美好。而生命之無限,在於它能夠繼往開來,延續我們共同的理想與價值。                                                                                         —社團法人台灣自殺防治學會本集《心理chill一下》邀請 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吳佳儀教授,同時也是台灣自殺防治學會常務理事,一同探討「情緒理解」與「自殺防治」的重要性。情緒不是負擔,而是反映壓力與生活狀態的自然反應,學會辨識與接納情緒,是維護心理健康的第一步。吳教授也指出,每個人都能成為「守門人」,即使不是專業人員,也能透過一句真誠的關心、一次耐心的傾聽,守住一條寶貴的生命。本集分享了「三大陪伴技巧」:開放式提問──避免設限,給予對方表達的空間。支持性聆聽──少說多聽,讓對方真正被理解。非語言陪伴──眼神、表情與在場的陪伴,往往比言語更有力量。此外,當發現身邊親友情緒低落或出現危險訊號時,及時轉介專業資源(如心理師、精神科醫師),更是守門人不可或缺的責任。節目也提醒,對於社群媒體上的求救訊號,我們應謹慎看待,最有效的方式仍是面對面真誠陪伴。當你感到焦慮、情緒低落,或需要支持時,可撥打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 1925,全天候陪伴你度過生命的低谷。 台大醫學院護理學系 吳佳儀教授

08-22
21:18

《珍愛生命的緩慢練習》重度憂鬱症的真實告白,理解是最溫暖的陪伴

「憂鬱症不是個性缺陷或軟弱的表現,而是一種常見且可治療的精神疾病。」"Depression is not a sign of weakness or a character flaw. It is a common and treatable mental disorder."                                                               —— 世界衛生組織(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2023)本集邀請 Vivian 分享她走過重度憂鬱症低谷的真實經歷。她回憶發病時,生活失去動力、三餐不規律,甚至出現輕生念頭,支撐她撐下去的,是對家人的牽掛不願讓他們承受失去的痛。Vivian坦言,憂鬱症帶來的不只是情緒低落,也會影響生活節奏,而外界的不理解與標籤更讓她選擇在職場隱藏病情。她分享了自己在復原路上的方法:尋求身心科專業協助、撥打安心專線、以及透過親近大自然、種花、拍照分享等方式,慢慢找回平靜與安定感。節目提醒,憂鬱症如同慢性身體疾病,需要長期照護與理解,對患者而言,「活著很辛苦,更需要家人朋友、社會大眾的理解支持」。提供 24 小時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衛服部心理諮詢專線0800-788-995,鼓勵正陷入困境的聽眾,勇敢伸出求助的手。

08-15
21:16

《社群讓我焦慮,如何與手機和平共處》從情緒覺察開始,建立替代性正向的日常行為

「我們活在一個彼此更緊密連結,卻也更孤立的時代。」"We live in an age where we are more connected than ever before, yet more isolated."                                                                                           —— Sherry Turkle,《Alone Together》本集節目邀請張鈞皓臨床心理師,深入剖析現代人容易產生「社群焦慮」與「網路成癮」現象。當我們不自覺總是滑手機甚至放不下來,其實不是單純自制力差,而是人腦對「即時回饋」與「被認同」的渴望,使社群媒體成為情緒釋放與壓力調節的捷徑。張心理師指出,許多過度依賴網路的人或是「社群焦慮」,內心其實隱含著社交焦慮──現實中害怕面對人群、擔心被排擠或否定,因此轉向虛擬世界尋求穩定的控制感與連結感。社群媒體提供了快速的正向反饋,卻也可能強化逃避心理,使我們逐漸失去面對真實人際關係的能力。節目中也說明了「FOMO(錯失恐懼症)」如何讓人焦慮地追趕每一則訊息、每一個動態。張心理師提醒,網路與社群媒體本身並不是壞事,重點在於我們能否有意識地使用它,並懂得從線上的連結轉化為線下的實際互動與陪伴,才不致讓虛擬取代了真實的人際關係。透過冰山理論的情緒覺察、書寫自我對話與數位排毒練習,每個人都能一步步找回生活的節奏與心理的安全感。【填問卷抽 7-11 500 元商品卡】喜歡節目嗎?告訴我們你的想法:https://forms.gle/e4p1cMKPe7bcpKre72025/8/25-2025/8/31 填寫問卷並到FB留言(https://reurl.cc/1Ob9EQ)就有機會獲得7-11 500元商品卡喔! 臨床心理師 張鈞皓

08-08
21:49

《網路成癮自助技巧與治療》走出成癮的大腦迷宮,從評估診斷到治療 ft.方俊凱醫師

「真正的行為改變,是從身份的轉變開始。」“True behavior change is identity change.”                                                   —— James Clear, 《Atomic Habits》原子習慣作者本集邀請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的方俊凱醫師,深入探討「網路成癮」如何影響個人的情緒、學業、人際關係與生活功能,並從精神醫學角度說明評估與治療的實務流程。方醫師指出,網路成癮的關鍵指標在於是否已對現實生活造成實質困擾。當伴隨如情緒失控、自我傷害、社交退縮等現象時,應積極尋求專業協助。節目中介紹了幾種常見治療方式,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BT):協助患者釐清觸發上網行為的思考模式,並重建因應策略。辯證行為治療(DBT):透過正向與反向的思辨與接納練習,幫助個案發展情緒調節與平衡能力。藥物治療:針對部份伴隨ADHD、憂鬱或焦慮的個案,視情況輔以藥物支持。家庭與社會資源介入:透過心理師評估、親職教育團體與政府社福資源,建立支持系統。求助不是軟弱,而是改變的起點,衛福部及各地心理健康中心皆有提供免費或補助資源。從自我檢視、家庭支持,到尋求專業協助,每一步都是通往數位平衡生活的重要起點。衛服部「網路使用習慣篩檢量表」「網路成癮專區」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方俊凱

08-01
20:40

《上網不上癮的正向教養》破解青少年網路成癮的腦內機密 ft. 方俊凱醫師

「我們無法強迫孩子變好,但我們可以為他們創造成長的環境。」“You can’t force a plant to grow faster, but you can create the right conditions for growth.”                                                       ——Jane Nelsen,《Positive Discipline》作者,正向教養倡議者 本集聚焦於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多重成因,並非是單純的意志力問題,而是與大腦發展、生理機制與家庭環境緊密相關。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方俊凱醫師,深入解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多巴胺系統在成癮行為中的角色,並指出:青少年階段,情緒中樞(杏仁核)發育快於理性控制區(前額葉),加上營養攝取不足,將加劇衝動行為與判斷力失衡的風險。為因應這項挑戰,節目建議家長轉變策略,透過提供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感、補充 Omega-3 等關鍵營養素、鼓勵戶外動態活動,以及與孩子共同建立彈性而具規則的「數位協議」,以正向教養取代懲罰控制。最後提醒聽眾,必要時可尋求學校輔導與精神醫療等專業資源,共同修復親子關係,陪伴孩子培養穩定的自我與健康的數位素養。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方俊凱

07-25
21:48

《網路成癮與數位素養》你滑的不是手機,是情緒的出口:精神科醫師解密網路成癮真相

「我想做的善我不去做,我不想做的惡我倒去行。」— 《聖經・羅馬書 7:19》     (方俊凱醫師以此隱喻,意志力的脆弱與行為成癮的困境。) 本集《心理chill一下》邀請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方俊凱醫師,從精神醫學與神經科學角度,帶大家認識「網路成癮」的真相,從聽眾朋友們常見的日常困擾出發,探討為何滑手機會讓人越滑越焦慮、甚至失眠。 方醫師指出,「成癮」的關鍵不在於時間長短,在於是否對生活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網路成癮屬於「行為成癮」,雖然並非物質進入大腦,卻同樣會啟動與獎賞、記憶與情緒相關的神經迴路,導致失控的重複行為。特別是青少年族群,因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更容易衝動、難以自控。 滑手機本身不是壞事,重點在於自我「覺察」;是否透過螢幕逃避了內心的空虛、壓力或孤單?單憑意志力「戒掉」難度太高,建議培養數位素養,建立數位使用的架構與自我規則,讓科技回到為人所用。 藉由本集節目內容,與聽眾朋友一起建立正確的數位素養,讓幸福與安寧成為日常,「螢幕可以發光,人生也要發亮。」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方俊凱

07-18
21:19

《陪伴ADHD孩子長大》建立生活感與信心的行為技巧 ft. 馬大元醫師

「孩子如果做得到,他們就會這麼做。」“Kids do well if they can.”——Ross W. Greene,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本集深入探討如何陪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童成長,馬大元醫師從不同年齡層的行為表現談起,強調「行為不是問題,而是訊號」,提出具體生活上的陪伴策略,包括:利用「時間線」和「空間組織」強化視覺與觸覺學習 用拍照視覺化的方法整理物品,以建立個人責任區 使用開放式問句與深度同理技巧,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與需求 將教養經典「聰明又過動,這樣教就對了!」書籍內容,簡化為行為口訣:「事、情、要、做」,協助孩子梳理情緒與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選項。 本集節目是父母陪伴ADHD孩童成長的實用指南,引導家長和孩子共同探討問題、理解情緒、釐清需求,並發展可行的解決方案,提升孩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緒智商,並鼓勵社會對ADHD孩子給予更多理解與支持。

07-11
22:21

《ADHD的診斷與治療》不是不乖,是大腦的節奏不同 ft. 馬大元醫師

「當我們標籤一個孩子,我們也限制了他成為自己的可能。」“Labeling a child with a diagnosis should never limit their potential.” — Dr. Thomas Armstrong,發展心理學家本集《心理chill一下》聚焦於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診斷與治療。馬大元醫師說明,ADHD是一種大腦功能發展差異,與遺傳、腦部發展落後及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如多巴胺、正腎上腺素)有關,並非單純「不乖」的表現。鼓勵家長及早接受專業評估,六歲前可至早療單位,六歲後建議由兒童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診斷。 在治療方面,醫師建議彈性使用藥物,如同咖啡提神般「用在刀口上」,並搭配感覺統合、人際訓練、正念、深呼吸與營養補充(如補鋅)等,幫助孩子建立穩定的專注力與自我調節能力。 醫師也指出,學校應避免用「VIP位置」標籤ADHD孩子,改以尊重、自主與協議式安排支持其學習。接納源自理解,ADHD孩子若能在充滿愛與尊重的環境中成長,將更有機會健全地發展心理與腦部功能,走出屬於自己的穩定人生路。

07-04
22:20

《認識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理解孩子專注不來,和大腦發展有關 ft. 馬大元醫師

「行為背後,藏著無聲的求救訊號。」   ——Dr.Ross W. Greene你以為 ADHD 就只是「坐不住、愛講話」?其實,ADHD主要是一種生理上的大腦發展失調或落後,而非兒童不乖或刻意為之,並且高達70%與遺傳基因有關。在這集《心理Chill一下》中,我們邀請到馬大原診所的馬大元醫師,帶我們深入了解 ADHD(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背後的成因與核心症狀。從「不是故意搗蛋,而是大腦發展落後兩到三歲」的全新觀點開始,我們談到 ADHD 與基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慢性發炎體質、甚至 3C 使用與現代飲食的關聯。本集你將聽到:・ADHD、ADD、過動三種型態的區別・孩子真的只是「調皮」嗎?還是他無法自己控制?・為何 ADHD 的誤解與標籤,會讓孩子產生對立與自我懷疑?・ADHD 可以好嗎?大人也可能有 ADHD 嗎?・從農人與獵人的比喻,看見 ADHD 的進化觀點醫師提醒:「ADHD不是性格缺陷,而是一種生理差異,需要的是理解與正確治療。」如果你在孩子或自己身上看到相似的徵兆,這集節目將帶來全新的理解與希望。

06-27
21:19

《社工現場看見藥癮背後的傷與光》陪藥癮者撕下標籤,走向復歸之路

「不要問某人為什麼會成癮,而是問他經歷了什麼痛。」“The question is not why the addiction, but why the pain.”—— Gabor Maté(心理學家與醫師,專精研究童年創傷與成癮)藥癮,是道德的失敗嗎?還是一種需要被理解與照顧的慢性疾病?當一位成癮者走上復原之路,他面對的不只是藥物本身,更是創傷、孤單、被標籤的過去,甚至來自家人與社會的誤解與排斥。本集邀請長年投入成癮與家庭支持工作,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張麗玉副教授,透過兩個真實故事──阿忠與小志,帶我們看見藥癮背後的生命傷痕與重生的可能。從愛滋合併成癮、精神疾病共病、家庭破裂。經過各方資源協助,重新修復家庭關係,恢復身心健康與成功復歸社會,每個案例都呈現了多重困境中的希望火苗。本集重點: /藥癮為何被視為「慢性復發性的大腦疾病」? /成癮不是失敗,是對創傷的應對方式 /快樂聯盟怎麼串連資源,支持藥癮者重回生活 /從監所到社會,陪伴者的角色有多關鍵? /家屬如何不再只是受傷,而是成為支持的力量 若你或你的家人正面臨藥癮困境,可撥打衛福部24小時免付費毒品防治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您,幫幫我)—《心理一下》用理解陪伴你走過心裡的高低起伏,讓幸福與安寧成為日常。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張麗玉副教授

06-20
20:58

《成癮家庭的無聲勇者》藥癮者家屬的陪伴故事與自我照顧

「問題本身不是問題;如何應對才是問題所在。」(Problem is not the problem; coping is the problem.) -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 Satir談到藥癮,我們往往聚焦在使用者身上,但成癮的影響其實如同漣漪,悄悄擴散到整個家庭系統。本集邀請到長年投入毒品防治與家庭支持的張麗玉教授,帶我們看見那些在背後默默承受的家屬——他們的壓力、痛苦、自責與孤立,往往無人知曉。本集重點:/ 聽見阿芳的故事——一位母親,面對兩位成癮的孩子,她走過崩潰邊緣的重生歷程/ 家屬在陪伴歷程中的關鍵角色,如何影響藥癮者的復原/ 非暴力溝通、正念練習、自我照顧,讓陪伴者走得更長遠/ 全台可運用的家屬支持資源總整理:從醫療、社福到NGO團體/ 給家屬的一句話:照顧好自己,從最深的支持與勇敢開始 若你或你的家人正面臨藥癮困境,可撥打衛福部24小時免付費毒品防治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您,幫幫我)—《心理一下》用理解陪伴你走過心裡的高低起伏,讓幸福與安寧成為日常。 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系 張麗玉副教授

06-13
21:11

《守護青春不迷航,從一場好好聊天開始》談藥物預防的家庭翻轉力

「你無法在風暴中教導一個孩子冷靜,除非你自己就是風暴中的平靜。」—— Dr. Becky Kennedy本集《心理CHILL一下》邀請到銘傳大學犯罪防治系王伯頎副教授,探討青少年藥物濫用的現況,與家庭如何成為孩子的第一道防線。根據研究,台灣首次使用毒品的年齡,竟然只有12.5歲!這不再只是新聞事件,而是正在許多家庭與學校真實上演的隱憂。節目中,王教授不但釐清了常見迷思,更指出了「新興毒品」如何以誘人的外包裝進入校園,甚至影響到家庭功能健全的孩子。在這集你會聽到:青少年通常是如何第一次接觸毒品的? 家長常見的反應有哪些,該如何避免無效溝通 「免費的最貴」——毒販的心理操作與年輕人的過度自信 教育從小做起:建立孩子的「四感」——愉快感、歸屬感、成就感、意義感 家中若已有藥癮成員,該怎麼陪伴與尋求資源? 王教授以溫暖而實際的方式,帶我們思考:預防藥物濫用,不是恐嚇與管教,而是從關係裡開始的深度陪伴,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被信任。無論你正在陪伴青春期的孩子,或面對藥物的挑戰,請相信你不是一個人。 若有需求,請撥打衛生福利部24小時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你、幫幫我)——《心理Chill一下》,用理解陪伴你走過心理的高低起伏,讓幸福與安寧成為日常。左/王伯頎副教授  右/主持人劉芊瑩

06-06
21:20

《她們的癮,與我們的眼光》生理、心理與社會多重壓力下的生命故事

「從成癮中療癒,需要的是好奇心,而不是譴責。」“Healing from addiction requires curiosity, not condemnation.” — Dr. Gabor Maté在「藥癮」這個詞之後,你看見的是誰的臉孔? 是新聞裡的犯人、街頭的交易,還是……一位母親、一位女兒?本集邀請到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 吳慧菁教授,一起關心常被忽略、卻極需關注的族群——女性藥癮者。 她們的成癮不只是藥物的拉扯,更是一場身心創傷、社會標籤與家庭角色的多重交戰。女性為什麼會成癮?她們在戒癮與重建人生的路上,承受哪些我們未曾看見的壓力? 為什麼「努力戒掉」對她們來說可能不是選項,而是一場沒有支援的孤軍奮戰?從性別視角出發,吳教授將帶我們理解:女性藥癮者在生理、心理與社會層面的挑戰。母職、就業、法律制度等如何影響復原之路。社會可以如何成為支持,而非阻力,並分享幾位女性如何走過黑暗、重新找回自己的動人故事。成癮不是一條單行道,理解與支持,是通往希望的關鍵。 如果你,或你關心的人,也正在這條路上——請記得,你並不孤單。衛服部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你、幫幫我)《心理Chill一下》,用理解陪伴你走過心理的高低起伏,讓幸福與安寧成為日常。

05-30
19:58

《藥癮個案管理師》陪伴個案走過黑暗,他們的真實日常與療癒練習

“助人者最大的挑戰是:在給予他人光的同時,不讓自己耗盡。” ── Rollo May,《Love and Will》在心理健康照護的現場,有一群默默耕耘的人,他們穿梭於第一線,傾聽、協調、陪伴,在有限的資源中為個案爭取最大支持,他們是「個案管理師」。本集邀請苗栗縣心理健康中心,藥癮個案管理督導 邱榆樺,帶我們深入了解個管師這份工作背後的真實樣貌。個案管理師如同領航者與陪伴者,透過訪視理解服務個案的需求與困境,為其規劃資源與處遇串連網絡資源如醫療、社福單位、就業服務、心理諮商,提供個案溫暖而有效的支持政府單位提供藥癮者家屬支持服務計畫,提供諮詢用藥知識、喘息服務與團體活動面對抗拒的個案,建立信任關係,運用動機式晤談、優勢觀點等對談技巧與輔導理論協助個案當輔導個案危機來臨,個管師團隊有心理、護理、社工與犯罪防治等專業背景,相互支持協作助人工作者面對工作壓力,需要照顧自己的情緒與排解心理負擔,陪伴個案經歷但不承擔負面情緒榆樺分享個管師成功輔導案例戒癮,回到生活常軌,感受到的改變與成就感。本集節目不只是認識個管師的工作,更是一次向無數堅守崗位、默默守護的個管師們致敬的機會。邀請你一起聽見他們的聲音,看見他們的努力與光芒。📞如果你或關心的人正面臨藥癮困境,衛福部24小時免付費毒品危害防制諮詢專線:0800-770-885(請請你、幫幫我)。《心理Chill一下》,用理解陪伴你走過心理的高低起伏,讓幸福與安寧成為日常。 苗栗縣心理健康中心藥癮個案管理督導 /邱榆樺

05-23
21:42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