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成语典故
Claim Ownership
673 Episodes
Reverse
入室操戈【释义】进屋来讨伐。后用以比喻就对方的论点,找其纰漏,反驳对方。【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郑玄传》 东汉著名学者郑玄,从小就喜欢读书。后来他投到大学者马融门下求学。当时马融有门徒400多人,能进入房内面对面听讲的只有50名学生。郑玄在那里学了三年,还没见过先生的面,他只能求别的学生给他讲书。郑玄十分刻苦,渐渐地学问超出了所有的弟子。 一天,马融突然在楼上召见郑玄,向郑玄提出了几个难解的问题,郑玄对答如流,条理清晰,马融惊奇地对弟子们说:“将来把我的学问带走的就是郑玄呀!” 郑玄独自一人在外边游学,过了10年才回到故乡。当时有一位住在任城的何休,也很有学问,写出了《公羊墨守》、《左氏膏肓》、《榖梁废疾》等文章。郑玄看到了,就针对他的文章写出了自己的意见。由于意见中肯,击中要害,何休看见后,感叹地说:“郑玄这是进了我的屋子,操起我的矛,来讨伐我呀!” “入室操戈”的成语即出典于此。
一见如故【释义】形容初次相见就像老朋友一样亲密无间。【出处】宋•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房玄龄传》 唐朝的开国功臣房玄龄从小机警聪慧,他曾悄悄地对父亲说:“别看隋朝一统江山,太平无事,殊不知皇上无德无功,又重用奉承拍马之辈,滥杀无辜,百姓怨声载道;还随心所欲地废了皇太子。隋朝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其父吓得连连喝住他不要乱说。 房玄龄18岁中进士,授羽骑尉。后来,汉王杨谅反叛隋朝,房玄龄受牵连,被贬上郡。 房玄龄听说举义旗、反隋朝、名声显赫的秦王李世民巡行渭北,便策马赶来投奔,匆忙间竟拿着马鞭子上军门求见。 李世民对房玄龄早有耳闻,两人一见,也真投缘。《新唐书•房玄龄传》称他们“一见如故”,大有相见恨晚之感。李世民当即授房玄龄府记室之职。 从此,房玄龄跟随李世民走南闯北,九死一生。每次打了胜仗,将领们猎取的是金银财宝,而房玄龄却是为李世民收罗效力的人才。难怪李世民曾说:“汉代光武帝有了邓禹,使幕僚们相亲相爱;今我有房玄龄,就如同得到邓禹一样。” 公元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宣布房玄龄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功居第一,任命房玄龄为中书令。
天女散花【释义】原是说佛经故事里的天女以散花的方式来测试诸菩萨和弟子的道行。后多借来形容大雪纷飞或绚丽纷呈的景象。【出处】佚名《维摩诘经·观众生品》 传说,天国里有一个漂亮聪明的少女,大家称她天女。有一天,她漫步在云层的上端,忽然听见浮云下面有一行人在说话,走近一看,原来是佛教的传播者维摩居士在向众人布道、宣扬佛法。他的旁边有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文殊菩萨和普贤菩萨。其余的弟子们都簇拥着维摩居士,不时地插嘴发问。天女想,这么多人在听维摩讲经,我不妨测试一下,看他们道行如何。 于是天女便飞到天国的花园里,摘了些天花来。她顺手撸下天花的花瓣,揣在衣兜里,待靠近他们一群人时,便把花瓣朝众人身上撒去。佛教有个规矩,修行时必定要六根清净,如果在人世间的各种欲望还未斩断的话,就算没有修到正果,必须继续修炼。天花花瓣撒落在人身上,如果经过人身而飘洒开去,就说明这人一心向着佛祖,有道行;如果花瓣附身,粘住不飞,那就说明这人佛心不坚定。 大家突然看见天上飘落大把大把的花瓣,都不知是怎么一回事,纷纷抬头向上看去。经天女一折腾,果然那一大群能说会道的弟子们身上全沾满了五颜六色的花瓣,唯有文殊和普贤身上却清清爽爽,连花粉都不曾沾衣。只有维摩居士明白其中的底细,他不动声色地微笑着。这时天女现了身形,并说明了原因,那一群大弟子听后都感到很难为情。维摩出来打圆场了,他说: “普贤和文殊跟着佛祖释迦牟尼修炼了多少年,才达到这个地步,你们大家要努力才对呀!”大家都点头称是。
一成一旅【释义】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以士兵500人为一旅.比喻力量虽小却有所建树。【出处】春秋·左丘明《左传·哀公元年》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了替父亲报仇,率兵攻打越国,把越王勾践和他的5000名残兵败将围困在会稽山上。勾践听从了大臣范蠡的主张,打算求和。 勾践便派大臣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夫差打算同意,可吴国大夫伍子胥坚决不肯。他告诫夫差说:“古语说得好,‘建树德行最好是不断培植,祛除毒害最好是消除干净’。”接着,他就给夫差讲了夏朝时期的一个故事。 夏朝的时候,过氏部落首领浇杀了斟灌,攻打斟鄩,灭了夏朝的后相,后相的妻子后缗逃走了,后来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少康。少康逃到有虞部落里,做上了官。酋长还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为妻,并将纶邑这个地方封给他,纶邑虽然地方不大,只有十里见方,人口也只有500个,也就是所谓的一成一旅,但少康到那里以后,广施恩德,安抚下属,积极培训军队。当时机成熟了,就率兵攻打过国、戈国,灭了他们,恢复了夏朝的天下。这就是“少康中兴”的故事。 伍子胥讲完这个故事后,接着又说:“如今的吴国不如当时的过国,而越国却超过了当时的纶邑。假如将来上天让越国强大起来,对吴国将是极大的威胁。我们如果不乘胜消灭勾践,将后患无穷啊!” 可是夫差早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根本听不进伍子胥的意见,还是同意了越国的求和要求。伍子胥失望地对大臣们说:“唉!越国用10年生息繁衍,再用10年教育训练,20年后一定回来报仇的。” 20年后,越国真的强大起来,勾践率兵打败了吴国,并且连吴王投降都不允许。吴王懊悔莫及,只得自杀而死。
一心一德【释义】表示一个集体彼此目标相同,思想一致。【出处】春秋·孔丘《尚书·泰誓》 殷纣王是商朝最后的一个君主,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残酷地剥削和压迫人民,成天和贵族们一起喝酒打猎,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他为了掠夺奴隶和财富,又不断地向周围各小国发动侵略战争。 殷纣王的暴行,激起了国内人民和周围各国人民的强烈愤恨。于是周武王起兵讨伐殷纣王,联合了西方8个小国的军队,渡过黄河,向商朝都城朝歌(现在河南省淇县)进攻。出发前在孟津举行誓师大会,武王的宣誓词叫做《泰誓》,里面有这样的话:“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意思是说,愿我们一心一德,誓把敌人消灭干净,让天下永享太平。 《尚书·泰誓》里的“一德一心”,后演化成“一心一德”这个成语。
一箪一瓢【释义】形容清贫的生活。【出处】春秋·孔丘弟子《论语·雍也篇》 颜回是孔子最喜爱的一个学生。据说他天资聪颖,学习勤奋,对待同学的态度又非常诚挚。孔子说:“自吾有回,门人益亲。”意思是说:自从我有了颜回这个学生,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就更加亲密起来了。 颜回29岁时,头发就全白了,一生只活了短短的32年。颜回死时,60多岁的孔老夫子哭得十分伤心。颜回的家境很贫困,平时的生活极其俭朴,但是他一点也不感觉苦,从来没有怨言。孔子认为他是个难得的贤人,有极高的修养。《论语·雍也篇》记载: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 一瓢饮, 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 回也不改其乐。” 箪,盛饭的笸箩; 瓢,舀水的瓜瓢。两者都是最简陋的用具。形容颜回艰苦的生活。他住在破破烂烂的小巷里,别人都受不了那种穷困,而他却并不因此改变他乐观的态度。 由于颜回的故事,后来人们就用“一箪一瓢”或“箪瓢陋巷”来形容清贫俭朴的生活。
一朝一夕【释义】从早晨到傍晚。形容很短的时间。【出处】战国·列御寇《列子·力命篇》 杨朱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一次,他到朋友季梁家去,恰巧季梁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季梁的儿子见了杨朱后,哭着说:“杨伯伯,我父亲的病看上去很凶险,你是否能帮我请医生来为他诊治一下?” 杨朱探视了一下,安慰季梁的儿子说:“贤侄别急。依我看,你父亲的病并不严重,只要好好调理,很快会痊愈的。” 但是,季梁的儿子不信,一下子请来三个医生。 第一位医生给季梁诊断了一下,说:“你得病的原因是冷暖没有节制,虚实失调,阴阳不和,平时饥饱不均造成的。只要吃几贴药,病就可以治好。” 季梁摇摇头说:“你只是个普通医生,你走吧!” 第二个医生为季梁诊了脉,说:“你的病是由于先天不足,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要用药来治好你的病,恐怕很难。” 季梁赞许地说:“你是一位良医。” 第三位医生只望了望季梁的气色,说:“你的病是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所以不用吃药,只要好好修心养性,就会好的。” 季梁赞许地说:“你真是一位神医呵!” 原来,季梁的病确实因精神忧郁而起。没过多久,他的病经过精神调节,果然好了。
一鳞半爪【释义】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若隐若现,不见全身。比喻只是事物的一部分,也比喻事物的零星片断。【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 唐朝长庆年间,大诗人白居易有一次请他的好友、著名诗人元稹、刘禹锡、韦楚客到他家做客。 就坐以后,白居易建议道:“今日难得幸会,若不赋诗饮酒,岂不有失雅兴?”见众人一致赞成,又说:“那我们就以《金陵怀古》为题目作诗,如何?” 众人纷纷提笔静思。刘禹锡是位饱经风霜的政治家,因参加了当时的改革而屡遭迫害。因此,此时他的脑海里一下子涌上了西晋伐吴、孙皓投降以及东晋、后宋、齐、梁、陈几个王朝相继灭亡的情景,一种悲凉情调油然而生。他端起了一杯酒,一饮而尽,提笔在纸上一阵挥舞,一首题为《西塞山怀古》的诗很快跃然纸上: 王濬楼船下益州, 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 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 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 故垒萧萧芦荻秋。 这首诗怀古叹今,意味深长,白居易脱口赞道:“好诗呀好诗,咱们四人一块儿下海探龙,你先得到了龙珠,余下的一鳞一爪还有什么用呢?” 元稹和韦楚客也附和着说:“我们不必再献丑了,快把诗稿藏起来吧,一鳞半爪怎比得上你的珠子呢?”
一夜十起【释义】心里惦挂事情,一晚上起来十次,不得安睡。【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 东汉之初,有个人姓第五,名伦,字伯鱼,是个为人正直的清官。他当会稽太守的时候,曾亲自铡草喂马,妻子也煮饭烧汤,操持家务。所以,他的名声很不错。 有人问第五伦道: “像你这样,可以算毫无私心了吗?” 他却谦虚地说:“有个朋友,求官于我,送我一匹骏马,我虽然并没有收受,至今也并没有介绍他担任什么官职,可是每逢推荐人的时候,却总是要想起这个人来。还有,我的侄儿病的时候,我一夜十起,看过后再睡,每次都还能睡得很好;我自己的儿子病了的时候,我虽然没去看望,但心里老是牵挂着,通夜不能入睡。这样看来,能说我毫无私心吗?” 此成语出自《后汉书·第五伦列传》,原文是:“或问伦曰:“公有私乎?”对曰:“昔人有与吾千里马者,吾虽不受,每三公有所选举,心不能忘,而亦终不用也。吾兄子常病,一夜十往,退而安寝;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文中的“一夜十往”,后演化为成语“一夜十起”。
一暴十寒【释义】意为晒一天,冻十天,植物难以生长。后指做事没恒心。【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告子》。 战国时代,群雄割据,游说之风十分盛行,造成了一个百家争鸣的局面。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还要有好的口才,尤其善以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孟子更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 有一次,他对齐王的昏庸和轻信谗言很是不满,便不客气地对他说:“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意思是说: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放在阳光下照了一天后,又放在阴寒的地方冻它十天,它哪里还活得成呢!他还进一步说:“我跟大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促的,承蒙大王信任,听了我的劝谏后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旦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这就与一暴十寒一个样了。”
一以当十【释义】一人抵十人之用。【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秦朝末期,各地反秦义军纷起,自立为王。秦国大将章邯打败了赵王的大将张耳。张耳保护赵王赵歇逃亡钜鹿。章邯分兵再去围攻钜鹿,紧迫不放。眼看着秦兵压境,情况十分紧急,赵王连连派遣使者向楚怀王求援! 怀王闻讯,赶紧派主帅宋义、副帅项羽、末将范增率领20万人马浩浩荡荡向钜鹿出发。 部队来到安阳(今山东曹安县),探子来报,秦军兵力强大。宋义不由心生畏惧,不敢前进,就这样部队滞留了46日,项羽为此焦急不安,极力劝谏宋义立即出兵。但宋义不听,以各种理由来推诿。项羽不禁大怒,挥刀杀死宋义父子,急遣2万兵马渡漳河为钜鹿解围。但楚兵连连失利,损失惨重。项羽只得率领全体士卒渡过漳河以挽回败局,他明白置之死地而后生就必须断绝一切后路。面对全体将士,项羽深情地看了几眼后严肃而果断地说:“沉掉全部船只,砸碎一切饭锅炊具(破釜沉舟),烧掉所有的帐篷,我们的成败将在此一举。” 轻装的部队已经义无反顾,楚军与秦军再次相遇。战火复又燃起。楚兵个个奋不顾身,如入无人之地,没有一个不是“以一当十”的。双方大战九个回合,楚军终于战胜了秦兵,班师而回。“破釜沉舟”的成语也出自这个故事。
一毛不拔【释义】一根毫毛都不肯拔掉。形容非常吝啬。【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 战国初期,魏国的哲学家杨朱主张“贵生”、“重己”,也就是重视个人生命的保存,反对别人对自己的侵夺,也反对侵夺别人。思想家墨翟正与杨朱的主张相反,他主张"兼爱",反对战争,提倡生产劳动,谴责贵族奢侈糜烂的生活。 有一次,墨子的学生禽滑厘问杨朱道:"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使天下人得到好处,你干不干?" 杨朱答:"天下人的问题,决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决得了的!" 禽滑厘又说:"假使能的话,你愿意吗?" 杨朱默不作答。 有人问孟子对杨朱和墨翟这两位学者的观点如何评价。 孟子坦率地说:"杨朱主张一切为自己,连拔下自己的一根汗毛有利于天下的事,他都不肯干,这一毛不拔也太自私了。墨翟与杨朱正相反,他提倡爱世上的所有人,只要对天下有利,他一切事情都愿意做,哪怕磨秃头顶、走破脚跟,也甘心情愿,这是多么难得呀!但这恐怕不容易做到,尤其是要每个人都来做,更困难。鲁国贤人子莫,提倡中道,我觉得主张中道情况就差不多了,但也要有灵活性,要会变通,不然坚持一点,不顾其余,就有损于仁义之道了。" 以上的问话只是断章取义而已,杨朱的原意根本不是这样的,因为还有其它句子,原文引用于《列子·杨朱篇》:"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意思是说:"损一毫而让天下得益,这事情不能做;而集合天下所有利益于一个人,更不行。只要每个人的利益不受损失,那天下自然安定,所有人都能安居乐业。" 杨朱的意思是天下的整体利益是由无数个个体利益组成的,你今天割掉一个个人利益,明天割掉一个个人利益,最后天下的整体利益自然就无法保证了。另外,杨朱还非常强调集天下的整体利益全部供养给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组织),这是非常错误的事情。只有保证所有的个人利益,最后才能保证天下的整体利益,所以每个个人都要有一毛不拔的精神!当然有些品德高尚的人,愿意不计自身利益,奉献大众这是值得肯定的。这里杨朱只是反对那些不断的侵害他人的利益而满足自己或某个组织的利益,而喊出"一毛不拔"的口号。
一发千钧【释义】钧:古代的重量单位,合30斤。一根头发吊着千钧重物。比喻极其危险或形势非常危急。【出处】汉•班固《汉书•枚乘传》 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刘启即位。第三年,吴王刘濞因不满中央政权削减诸侯王封地的措施,便联合楚、赵、胶东、胶西、济南、淄州等诸侯王起兵叛乱。这就是历史上称作的“七国之乱”。 在吴王刘濞宫廷里任郎中的枚乘反对刘濞叛乱,曾进行过劝阻,他呈上《谏吴王书》,书中采取比喻的方法暗示刘濞不要冒险,他说:“形势危急就像一根细线在高空中悬挂着千钧的重物,下垂的地方又是深潭,非常危险。在这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您如果能倾听忠言相劝,国家就可以转危为安了。” 可是刘濞根本听不进去,终于联合其他诸侯反叛了。事实正像枚乘所预计的,“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了。他对吴王劝谏的比喻,成为“一发千钧”的成语,这个成语也可作“千钓一发”。
一衣带水【释义】相邻很近,仅一水间隔。比喻江流狭窄,彼此之间极其邻近,不足为阻。【出处】宋·司马光《资治通鉴·陈纪》 隋文帝杨坚独霸中原后,想消灭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的陈国,统一中国。 他秘密派遣兵士装扮成行路人,来到陈国,偷偷顺风放火。江南多是茅竹屋舍,一处着火,便会成片烧光;储积在房屋里的粮食也随之全部烧成灰烬。等陈国人重新修建好后,他们又去烧。几年时间过去了,陈国财力损失巨大。同时,在南方农作物收获的时节,杨坚又派遣一些人马南下,佯装要袭击他们。陈国恐惧万分,迅速召集全部军队,兵分六路,沿长江南岸各个战略要地一线铺开,准备决一死战。这时隋文帝却又把自己的部队召回,从而使陈国成熟的农作物全部烂在田里。 公元587年,后梁尚书令萧岩等一帮人投降陈国。隋文帝非常气愤,对众官说:“陈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作为百姓的父母官,怎么能被一条衣带那样宽的江水(一衣带水)阻隔而坐视不管呢?”于是下令大造战船,把造船余下的木片都投到江里去。 陈国知道了这些情况,想想现在又是农作物即将成熟的季节,一定是杨坚故技重演,也不做什么准备。结果隋军压境,陈国被打得措手不及,终于灭亡了。
一网打尽【释义】比喻全部抓住或消灭,一个也不漏掉。【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 北宋时,都城开封每年秋天都举行赛神会。一年,眼看赛神会的日子又到了,进奏院主官苏舜钦叫属下找点东西卖掉,弄点钱喝赛神酒。这进奏院是个清水衙门,找不出什么值钱的东西,就把积攒的一堆拆下的公文封套纸卖了,但也没有几个钱,苏舜钦就拿出10千钱资助。其他人也有出些钱来凑份子的。结果,酒席置办得不错,大家喝得挺高兴。没想到,太子中舍官李定一向与苏舜钦有怨恨,这次酒宴又末邀请他参加,因此对苏舜钦极为不满。他到朝廷告苏舜钦卖掉公家东西,铺张浪费。接着,与苏舜钦素来不和的朝廷御史刘元瑜奏请宋仁宗查办苏舜钦。宋仁宗不问青红皂白,免去了苏舜钦的官职,同时把那天参加宴会的人都给了处分,连大诗人梅尧臣也受到迫害。 后来,苏舜钦抑郁成疾死了。欧阳修惋惜地说:“真想不到,因为赛神会的事,一时俊杰人物都举网而尽了。” 可干了缺德事的御史刘元瑜还自以为有功,洋洋得意地到处炫耀说:“我把他们一网打尽了!” 梅尧臣写了一首诗,辛辣地讽刺了李定、刘元瑜之流: 客有十人至,共食一鼎珍。 一客不得食,覆鼎伤众宾。
一丘之貉【释义】貉是形似狐狸的小兽。同一小丘上的貉。比喻彼此没有差别,都是坏人。【出处】汉·班固《汉书·杨敞传》 汉宣帝时期,杨恽在朝廷作中郎将,他是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的父亲杨敞担任过大司农、御史大夫,还代理过丞相,是朝廷的大官。杨恽也由于告发霍光谋反有功,而被封为平通侯。 杨恽因为受到皇帝的器重,自以为很了不起,把朝廷的大臣们都不放在眼里,还常常议论、讥刺汉宣帝,因此遭到一些人的嫉恨。不久,太仆戴长乐被人告发,被捕下狱,戴长乐怀疑是杨恽密告他的,因此在狱中写了一封信,向皇帝告状,说杨恽诽谤朝廷,咒骂圣上。他在信中写道:“有一回,杨恽听说匈奴单于被人杀了,他发议论说:昏庸的君主不采纳大臣们的良策,自然要得到如此的下场。秦二世胡亥宠信奸臣,杀害忠良,所以灭亡。若是他任用贤臣,也许秦朝会持续到现在呢!总而言之,古与今的昏君都是一丘之貉。这是杨恽引亡国之事,诽谤当世,违背人臣之礼……” 听说杨恽有这样的言论,汉宣帝非常气愤,但念他过去有功,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削职为民。 貉是形如狐狸的小野兽,是一夫一妻制,喜欢夫妻住在一起。有时也找几个伙伴,共同住在一个洞穴里。因此人们在一个山包上往往会看到几只貉,这才有了“一丘之貉”的成语。
一身是胆【释义】浑身都是胆气,形容胆量大极了。【出处】晋·陈寿《三国志·蜀书·赵云传》裴松之注引《赵云别传》 赵云,字子龙,是刘备部下著名的勇将。有一次,赵云带兵驻守汉水附近,曹操的军队由张郃、徐晃率领,猛冲而来。赵云兵少势弱,看来难以抵敌,因此有的将士主张立即下令关紧营寨大门,以便死守。赵云不同意,反而下令敞开营寨大门,偃旗息鼓,他独自骑马提枪,挺立在大门口。 这时,曹军见赵云营中静悄悄的,不动也不乱,赵云单枪匹马,立在门口,毫无惧色,疑有大批伏兵故意引诱深入,于是慌忙后撤。赵云发现曹军阵脚乱了,一声令下,战鼓齐鸣,喊声震天,雨点似的飞箭,向曹军射去。曹军纷纷逃命,自相践踏和跌入汉水而死的不计其数。赵云趁此引兵追击,攻占了曹营,打了一个大胜仗。 第二天,刘备和诸葛亮同来视察赵云的营寨,看到昨天的战绩,刘备十分高兴,对诸葛亮说:“子龙一身都是胆!”
一身两役【释义】役:役使。一个人同时干两件事情。【出处】唐·姚思廉《梁书·张充传》 张绪是南北朝时梁朝的一位大臣。他为人勤勉,办事公道,而他的儿子张充却完全不像父亲,不肯读书上进,天天与一群纨绔子弟混在一起,张绪很为这个儿子伤脑筋。 有一天,张绪返乡探亲,船刚开进城郊码头,就一眼看见儿子张充左手托鹰,右手牵狗,正与家僮说说笑笑,好不欢喜。张绪顿时火冒三丈,大声把张充吆喝过来。张充慌忙拜见父亲,家僮们也都不敢吭声。 张充绪斥责儿子说:“一身两役,无乃劳乎?”意思是说,看看你成什么样子了?一个人做两样事,一手托鹰,一手牵狗,不嫌累吗?你不是小孩子了,怎么一点道理也不懂? 张充这次被父亲教训后,居然有了长进,开始认真读起书来,学问大增,亲戚朋友都感到惊讶。后来,张充到朝廷做了官,一直做到散骑常侍、国子监祭酒,也算是“一身两役”,有了大出息。
一举两得【释义】做一件事却有两种收获。【出处】汉·司马迁《史记·张仪列传》 卞庄子是春秋时鲁国人,非常勇敢,敢同老虎搏斗。一天,山上出现两只老虎,他就提剑上山,要去刺死它们。旅馆的僮仆劝阻他说:“且慢,那两只老虎此刻正在争吃一头牛,它们激烈相争的结果,一定是力气较小的老虎要被咬死,力气较大的老虎也要受伤。那时,你上山去,同一只受伤老虎搏斗,就容易取胜。而且,只要刺死一只伤虎,就可以获得刺死两只猛虎的美名。”卞庄子听从了他的话,后来果然轻易地一举两得。 此成语出自《史记·张仪列传》,原文是:“两虎方且食牛,食甘必争,争则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双虎之名。”
Comments
Top Podcasts
The Best New Comedy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Busines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Sports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True Crime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24The Best New Joe Rogan Experience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The Best New Dan Bongino Show Podcast Right Now – June 20The Best New Mark Levin Podcast – June 2024
United St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