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成长你我他
成长你我他
Claim Ownership

成长你我他

Author: 华语环球广播

Subscribed: 104Played: 1,438
Share

Description

《成长你我他》内容包括最新教育的动态、教育专家访谈、教育个案分析、亲子对话、教育故事、好书分享、问题解答等。我们将与您一道,解析国人教育现状,探索“全人教育”路径;教育的故事是历史,历史的教育创未来。关注微信订阅号 CRI Podcast 及时了解节目更新动态。
121 Episodes
Reverse
创新学校探访之旅第4辑,继续讨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起的创新学校探校活动,我们的对谈嘉宾,依然是原点乡村学校公益项目发起人王丽伟老师。我们一起听一听参访者们对于创新学校有怎样的评价、反馈和选择,并从中观察这些创新学校对整个教育生态的影响。
这是创新学校探访之旅系列第三辑,继续讨论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起的探校活动,这六所创新学校分别是日日新、博雅明悦、一土致知、清森探月、赫德、爱哲安民学校。本期节目探讨什么是创新,也就是这些创新学校的创始人和校长,如何理解创新,以及他们学校各自的创新点在哪里。
本期节目分为两部分,首先来了解探月学校的创始人王熙乔创办学校的经历;第二部分,来梳理日日新、博雅明悦、一土致知、赫德和爱哲安民、清森探月这六所创新学校的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师特点等。
2024年12月,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组织的创新学校探校活动,探访了日日新学堂、博雅明悦、一土致知、清森探月、北京赫德双语学校、以及爱哲安民学校,这六所都是业内非常知名的创新学校。参访者包括教师、校长、公益人士、教育研究者和家长、媒体人等。在AI时代,好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什么是创新?如何创新?创新学校在整体教育生态中有怎样的影响?敬请收听教育探路者系列。
上期节目听孟杰讲述了他的留学生活,谈到他的归国创业。他与另三位大学毕业生合伙,借贷投入的70万元,不久就用完了,三位伙伴选择了放弃,而孟杰要继续的话,资金哪里来呢?
上期节目,我们在四川成都访谈藏族青年企业家孟杰多吉。他所创办的企业,是社会企业,是一种以解决社会问题、增进公众福利为宗旨,而非追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孟杰的选择,与他的成长与求学经历息息相关。在高中时期,对于家境贫寒、英语零基础的他,要想赴美国深造,是做梦也不敢想的。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孟杰多吉,一个拥有四十多家分店的知名品牌的创始人,社会企业理念的倡导者、能用藏语、汉语、英文三种文字演讲和写作,是藏族经济学者、也是藏区第一部用藏语写作的经济学和创业指导理论书籍的作者。从青藏高原走来,是怎样的教育和经历成就了今天的孟杰多吉呢?
教育最重要的都是发现人的价值。无论孩子还是教师,都要把人当做人来培养,如同老子所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价值,是道;方法,是术,那么,坚持人的价值的田字格,在方法上有什么创新之处吗?我们来继续访谈肖诗坚校长。
上期节目我们在风景如画的田字格万峰林学校餐厅,听肖诗坚校长讲述了乡土人本教育如何发现、保护乡村的美。那么,课程是怎样设计的?乡土课程与国家考试科目的学习会冲突吗?学生的成绩会面临压力吗?我们继续专访肖诗坚校长。
2017年,“田字格助学”公益机构与贵州正安县政府合作,建立了“兴隆田字格实验小学”。此后,田字格的实验项目不断扩大,辐射到周边地区,倡导乡土教人本教育,建立典范学校,为乡村教育培养种子教师。目前,肖诗坚任三所贵州田字格实验学校总校长。田字格的这些美丽村小是怎样建成的?创建者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请听专访肖诗坚校长(上集)。
上期节目我们报道了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贵州省兴义万峰林的“知行者”公益徒步,同时活动还包括探访乡村学校以及举行新民教育沙龙。今天我们就与徒步参与者一起去探访田字格公益机构在贵州的两所典范学校,也去听听教育沙龙聊的话题:“共建乡村教育的良好生态,我们能做什么?”
新民“知行者”是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起的户外徒步探访及公益募款活动。参与者在出发前需要完成既定筹款额,并完成既定公里徒步挑战,并在徒步之后,探访万峰林田字格民族实验小学,参与新民教育沙龙,探讨乡土教育话题,以“每一步都会带来改变”的信念,动员身边的人以实际行动支持乡村教育。
王丽伟,原点乡村学校计划发起者,曾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担任 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原“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项目负责人。 从乡村到城市,又从城市回馈乡村,王丽伟的探寻之路是怎样的过程?她为何选择了这条路?
小喜鹊读书会、实践分享会、远程教研支持、 原点运动会、蜗牛读跑活动……“原点乡村学校计划”的设计思路与其他教育公益形式的相同与不同?“原点”如何支持乡村学校与教师?乡村教师们有何收获?
王丽伟,“原点乡村学校计划”发起者,曾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农村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担任乡村小规模学校发展共同体(原“农村小规模学校联盟”)项目负责人。从研究乡村教育,到走上一线,为乡村学校搭建优质课程而行动,王丽伟持续在乡村教育中努力着。她为何钟情于乡村教育?乡村儿童需要什么样的教育?乡村教育向何处去?她正在努力寻求答案。
李白的“蜀道难”道出了四川巴蜀地区的山高路险的特点。随着国家扶贫力度加大,大凉山的交通和经济都有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如今,大凉山里的学校是怎样的?从2018年到2023年,郭纯洁老师已经在大凉山支教第五年了,这五年中,他还转换了学校,从条件相对好一点的一个乡中心小学,来到了如今条件更艰苦的村小,他是怎么考虑的?人到中年的他,当初为什么选择支教?
在大凉山支教数年,郭纯洁老师认为当地教育发展的瓶颈和突破口在哪里?对于支教的优势和劣势,他有怎样的观察?乡村教育未来的方向又应该是什么?
下课时,只要郭老师出现在学校操场上,总有孩子来围在郭老师身边,嬉戏打闹,推一推,抱一抱,小一点的孩子还喜欢挂在郭老师的胳膊上、肩膀上。不过,在支教第一年时,郭纯洁老师被当地老师提了一些意见。是什么意见呢?
本期节目,是教育探路者系列(之一)一所“创新学校”是怎样建成的?专访爱哲安民未来学校创办者马志娟博士(下集)。 从16岁回村里教小朋友,到师范毕业生,到媒体人、教育研究者,再到一位母亲,一位校长,马志娟一路走来,正如她所说:教育的改变,我们不能等待一个“他者”,要把心目中好的教育做出来,需要每一个人去探索,去努力。
本期节目,是教育探路者系列(之一)一所“创新学校”是怎样建成的?专访爱哲安民未来学校创办者马志娟博士(中集)。 从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创新教育研究者,到爱哲学校的创校校长,创办一所学校要面对多少挑战?作为民办学校,在教育水准、资金投入以及家长的需求和接受度之间,如何达到平衡?在办学的艰难阶段,她又是如何越过的?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