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油盐不禁

153 Episodes
Reverse
1967年,26岁的约翰·“奇克”·多诺霍在纽约因伍德的一家酒吧喝酒。聚集在酒吧的人都在越南战争中失去了家人和朋友。但他们却不得不眼睁睁地看着反战抗议者们把矛头指向前往战场的新兵。这时,有人提出,应该派个人悄悄去越南,为那里的战友送上啤酒和欢笑。奇克主动请缨前往越南执行这项任务。为了找到他的朋友们,奇克开始了一场奥德赛之旅,其中不乏令人捧腹的经历,也有令人心痛的险情。在运送啤酒、探望好友们的过程中,奇克从出发前的支持战争,到开始反思战争,并逐渐转变为反对战争。根据本书改编的电影《有史以来最棒的啤酒运输》于2022年上映,其中加入了更多关于越战的讨论。
这是一期和钱粮胡同的串台节目,给友台《耶路撒冷三千年》的系列节目收个尾。经历了族长时期、埃及为奴、自立王国、巴比伦之囚、继业者王朝等等漫长而混乱的统治,犹太人终于迎来了那个拯救世界的人。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欢迎他的到来,他最终也在多方审判之下,被钉上了十字架。尽管身死,他的事迹却被门徒广泛传播,新的信仰最终扎根罗马,传承至今。05:00 罗马人来了10:50 其人其名13:30 鱼怎么就成了暗号16:20 同族人尤瑟夫斯的记载22:20 “陷阱大师”塔西佗的记载24:00 四福音分别对应哪四种动物?28:50 族谱里都有哪些人?33:00 马太福音里出生的记载37:30 路加福音里出生的记载40:30 希律王杀婴儿的故事是真的吗?42:50 当时有过人口普查吗?46:00 多玛儿童福音里童年的记载50:00 雅各原始福音里对玛利亚和施洗约翰的记载52:30 施洗约翰57:00 一些普世观念58:30 五饼二鱼60:30 最后的晚餐67:50 使徒保罗70:00 门徒彼得
「General Tso’s Chicken」一道在美国地区为人熟知的中餐菜式,也成为了最受欢迎的外卖菜式;然而追溯到该道菜的由来,仍是一个谜。《寻味左宗棠鸡》这部记录片便深入追寻该菜式的历史,从美国当地的餐馆以及唐人街等地方进行了解,希望通过纪录片能为大家解开这个美国最受欢迎外卖菜式的谜。01:40 “左”的十五种拼音写法04:00 怎么做左宗棠鸡?06:00 国外的假中餐、国内的假西餐、国外的假西餐14:30 听说印度咖喱是正宗英国菜19:00 中西饮食文化的首次碰撞24:00 中餐厅与洗衣店31:00 李鸿章与炒杂碎37:30 谁发明的左宗棠鸡?46:00 左宗棠鸡为什么叫左宗棠鸡?50:50 上校鸡块和麦乐鸡不会是抄的左宗棠鸡吧?56:30 幸运饼干一些有意思的参考资料:《来份杂碎 中餐在美国的文化史》作者:安德鲁·科伊 /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 出品方:二厂《寻味东西 扶霞美食随笔集》作者:扶霞·邓洛普 /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谁发明了Chicken Masala?https://roadsandkingdoms.com/2014/who-owns-chicken-tikka-masala/
英国乡间高档养老社区里,前特工伊丽莎白拒绝“穿着纸尿裤,坐在轮椅上变老”,她联络同住在这里的推理迷护士乔伊丝、工人罗恩、心理医生易卜拉欣,组成了“周四推理俱乐部”,每周四聚会,研究警方多年未破的悬案、疑案。没想到,身边真的发生了连环命案。社区的建筑商被人袭击而亡;头号嫌疑人突然倒地而死;墓园里挖出了50年前的无名白骨……案情越来越复杂。四位平均年龄77.5岁的“安乐椅神探”,各显神通:伊丽莎白用特工技能挖出关键线索;罗恩在不断否定中,先警察一步筛选出嫌疑人;易卜拉欣和乔伊丝用专业的敏锐性,寻找案件的突破口。真凶到底是谁?这部新式推理小说(Cozy Mystery)带领读者在破解罪案的同时,抚慰心灵,寻找人生的极乐与极智。
1248年,法国国王路易九世发动了第七次东征,这次东征以他在埃及的惨败和被俘告终。尽管后来他又发动了第八次东征,但同样未能实现目标,路易本人也在北非病逝。在这段时间里,中东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强大的马穆鲁克王朝在埃及崛起,一度阻止了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他们极具军事优势,在埃及雄狮拜巴尔的领导下,马穆鲁克开始系统地收复十字军在地中海沿岸残存的据点,最终在1291年攻陷了十字军最重要的据点——阿卡。阿卡的陷落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十字军在近东的军事存在就此画上句号。后世虽然仍有以十字军为名的军事行动,但已经绝不可能复现当年的盛况了。十字军这个名词经过了几百年的演变,如今已经不单单代表着某段历史、某个团体、某股部队,而是成为了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在各种场合使用这个字眼,其背后的诉求似乎和当年并没有什么区别,因此本期节目的标题化用了《辐射》系列中的名台词:War, war never changes. 人性不变,战争自然永不改变。
这部纪录片通过探索那些与这个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人们的生活,探讨了名字与身份之间的关系。影片提出了关于名字含义的重要问题,并探讨了移民、种族主义和包容等复杂问题。然而,它最终是一个以人物为中心的故事,为观众描绘了一幅亲密的肖像,他们对名字的反应涵盖了人生的方方面面,从悲剧到喜剧,从心碎到希望。知乎文章:可能只是看了个名字,别人就觉得我是胖子了(原文章已经不见了,但搜索这个就能找到我们节目里的调查问卷)纪录片中记者写的书(也有另一部同名纪录片):The Last of the Hitlers The Story of Adolf Hitler's British Nephew and the Amazing Pact to Make Sure His Genes Die Out
《猫派》中收录了克里斯汀·鲁佩南的十二部短篇小说,其中同名小说《猫派》在《纽约客》上发表后,迅速成了全美最热门的讨论话题。短篇集中收录的故事引人入胜,仿佛鬼魅般令人不寒而栗。克里斯汀在书中以新颖又黑暗的方式探讨了性别、人性、和权力的话题:人的情感,真的存在某种正确的形式吗?当疯狂融于日常,幻想成为现实,倒错的欲望倾泻而出,编织出属于千禧世代的人生万花筒。十二篇故事,游走于人性与道德的钢丝之上。03:10 为什么叫《猫派》?11:20 坏小子:在权力面前,你必须是个坏小子27:50 泳池男孩:白月光本人也无法战胜白月光35:00 疤:每个无法出走的人都是满身伤疤45:55 咬人:无法与人言说的怪癖如何得到满足?本期实际录制时长接近两个小时,其中一半时间都在讲述小说集的同名作《猫派》,但后期剪辑时听感不佳,因此未能放到节目中。
在第四次东征发生意外后,教皇英诺森三世开始着手组织第五次东征。此时,全西欧的目光都系于一人之上,他就是德意志国王、西西里国王、以及后来的耶路撒冷国王腓特烈二世。所有人都期望腓特烈二世尽快出手,荡平敌寇,把耶路撒冷重新收入西方之手。然而腓特烈二世一拖再拖,间接导致了第五次东征失败,他迫于无奈,最终还是踏上了东征之路。腓特烈最终达成目的,不过用的是一种当时人可能未曾想到过的方案。
节目里提到的内容:夜晚索菲亚教堂旁的旅拍长春,这有山内景阿根廷大鱿鱼罗塞塔石碑拼图节目里提到的书:《泥潭》《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弃子的悲歌:希腊内战》《国家及其废墟》《无尽的玩笑》《你往何处去》这集开头小朱说“后面再说”但最后忘说了的内容:经过家庭会议,我家里决定把哈尔滨的房子租出去,爸妈搬到了哈尔滨郊区,这样能多赚点钱。没想到爸妈很快找好了租客,8.1开租,于是我在哈尔滨的最后几天几乎就是和爸妈一趟一趟搬家。忙中出错,在回京的前一天,他们把我哈尔滨家里的钥匙当成垃圾扔了……
随着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接连扔下原子弹,日本最终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落下帷幕。在此之前,苏联已经攻下了柏林,把红旗插上德国国会大厦屋顶。世界真的就此迎来和平了吗?作为战败国,德国的百姓依然挣扎生存,而超级炸弹的出现也让全世界对待战争的态度进入到了全新的阶段。书中的茉黛与沃尔特一家完全出自虚构,但我们却可以根据他们的经历,毫不费力地想象某个真实存在的柏林家庭。这一家人先后经历了一战、二战,以及下一部小说中的冷战,他们走过的一生就是战争下普通民众生活最好的映射。本期开头的书:《纳粹与哲学家——一个人的流亡史》本书是德国著名哲学家卡尔·洛维特流亡海外后撰写的个人回忆和思想随笔。1933年纳粹上台,身为犹太裔的洛维特被迫流亡海外,作者以亲身经历为依据,详细记录了纳粹上台前后德国社会的变化、对犹太人的迫害,以及德国各界知识分子对纳粹的态度,尤其是大学教授和学生的反应,呈现了那个时代的真实面貌。书中还以大篇幅记录了洛维特对老师海德格尔的批判,分析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纳粹根源”。音乐:日升之屋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Symphony.ver)
在《世界的凛冬》第二本书中,二战正式打响。肯福莱特并没有把目光集中在前线战场上,他写到了伦敦大轰炸期间,已经达到人生目标“上嫁贵族”的黛西如何寻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他还写了苏联民众面对汹涌而来的德军,妇女同志们如何组织防御,怒杀叛逃的将军;最让我们动容的故事,则是德国后方,茉黛一家是如何在盖世太保严密的监控下,向民众揭示残害无辜平民的阿克尔堡医院,向敌方传递战争计划、解救苏联间谍,进而击垮纳粹,解放德国。今年正好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平不易,愿世界没有战争。音乐:日升之屋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Symphony.ver)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1202年—1204年)由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目的本是要通过进攻穆斯林阿尤布王朝的埃及,作日后行动的基地,来解救被穆斯林控制的耶路撒冷。十字军主要由法国和北意大利城邦组成,在没有足够的金钱付给威尼斯人以便渡海到埃及的情况下,十字军按威尼斯共和国贵族将领的建议转去攻打扎拉城(现克罗地亚的扎达尔)。当时,威尼斯的总督名为恩里科·丹多洛,为一名失明的人,根据史学家记载那时他已逾八十,带着威尼斯的商船队跟着十字军一起前进,他向十字军保证可以帮忙解决钱粮的问题,但另一方面,他也利用十字军占领匈牙利的扎拉,此时,一个转机彻底改变了这次十字军东征的命运,一位名为小阿列克修斯的东罗马王子要求丹多洛总督帮他夺回东罗马帝国王位,并换取帮忙付给十字军欠威尼斯商人的粮钱的承诺,于是,丹多洛利用这东罗马国内的纠纷转而进攻君士坦丁堡,最终在1204年4月13日攻陷君士坦丁堡后对城中居民抢劫和破坏后血腥屠杀三天。大战过后,威尼斯共和国占去原东罗马帝国八分之三的领土(包括爱琴海,亚得里亚海沿岸许多港口和克里特岛)。而十字军则以君士坦丁堡为中心建立了拉丁帝国和两个附庸于君士坦丁堡的拉丁帝国的国家,分别是雅典公国和亚该亚侯国。1261年,拉丁帝国被推翻,东罗马帝国复国。
一切都始于那个裂变中的大时代——希特勒上台,爱德华八世退位,原子弹在广岛和长崎爆炸……世界剧烈改变,我该怎么办?这正是他们的困惑——一群处于人生黄金时代的少男少女,来自德国、美国、英国、苏俄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他们父辈的命运因一战而彻底改变。如今,世界再次破碎,甚至更加暴烈和残酷。然而,这就是他们的时代。音乐:日升之屋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Symphony.ver)
第三次十字军东征(1189年-1192年),是由英格兰王国、法兰西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军队所组成的天主教联军,目的是收复被埃及(阿尤布王朝)穆斯林军队占领的耶路撒冷。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一世在以少胜多击败突厥人后于小亚细亚坠水而死,神圣罗马帝国军队随即散去大半。英法联军经海路到达圣地,前进到阿卡。不久之后,英法联军的领袖发生纠葛,法国国王腓力二世因而下令撤回军队。理查一世虽然在与萨拉丁的战斗中取胜,但也因为国内政局问题和后勤兵力因素决定退兵。此后,埃及苏丹萨拉丁与十字军立约,准许非武装的天主教朝圣者自由前往耶路撒冷朝圣,基督徒可以保留先前收复的领地,十字军国家与伊斯兰国家互开商路。02:00 本期底本《战争的试炼》05:00 埃及18:30 萨拉丁32:00 尼扎里派(阿萨辛)42:00 麻风王 鲍德温四世47:00 蒙吉萨之战52:30 沙蒂永的雷纳德57:30 萨拉丁重病61:00 哈丁之战72:00 攻陷圣城77:00 《闻讯战栗》81:20 腓特烈大帝85:00 狮心王理查90:00 腓力二世92:00 阿卡围城战102:20 腓力撤军105:30 阿尔苏夫会战108:00 理查与萨拉丁和谈115:00 萨拉丁去世117:40 为什么又失败了?121:00 萨拉丁的历史形象阿卡地图:参考的知乎答案: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阿萨辛派,大家有什么看法?https://www.zhihu.com/question/440178124/answer/1896571705993958183马千老师的B站账号:asherhoa
《祈祷之海》收录了当代科幻作家格雷格·伊根的8部经典短篇。书中的故事以锋利的科学逻辑切割人类认知的边界:公理之间会自相矛盾吗?被替换掉的我,是死还是活?爱是对女性身心的终极剥削吗?信仰与真理能够共存吗?伊根用他的幻想解构灵魂,质询存在。“我们是物质宇宙的一部分,物质宇宙的规律可以通过推理和观察来发现——这是我们历史上最深刻和最有力的见解,但大多数文学作品,包括大部分科幻,要么忽略了这一事实,要么轻视了它。”背景音乐:太空赫兹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rXrY6Ewe?spm_id_from=333.788.videopod.sections&vd_source=7a650cabd0780324c018ba0065722ff6
在第一次十字军东征成功占领耶路撒冷40年后,“东方的暴君”赞吉占领埃德萨,十字军国家风雨飘摇。为了响应耶路撒冷王国的请求与教廷号召,路易七世和康拉德三世重新带领十字军,向东行进。然而国王十字军的行动成了一出不折不扣的闹剧。出动较早的康拉德三世在小亚细亚被击溃,实力大损。成功抵达圣地的十字军以法军为主力,但这些十字军部队攻占大马士革的行动也落了空。新一批欧洲骑士匆匆而来,匆匆而去,十字军国家依然在夹缝中苦苦寻觅自己的身份认同。还是照例自己给自己捉虫:10-12分钟:当时的阿萨辛组织并没有专注于对抗十字军,反而是伊斯兰教内部教派的交锋主导了刺客们的行动。这里我们有点想当然了。节目中偶尔提到了“法/德皇”,这种说法并不准确。第三次东征时期拜占庭皇帝甚至因为“皇帝”这个头衔,和十字军产生了龃龉。此处权作夸张的叙述手法。感谢听友认真起来大暴击:“可敦”古回鹘音,现代东部裕固语和蒙古语读作“哈腾”,是裕固族的先民即古代回鹘人和现代蒙古语对其皇后/王后的称呼。
本书探讨化石对古代人类社会中的神话、传说和流行观念的影响,以及它们如何塑造古人有关生物与演化的自然知识。作者主要以环地中海地区的古典世界为例,梳理了古人与化石接触并受之影响的历史。人与化石的相遇和互动深刻地影响了人构建神话想象和思考自然世界的方式,而这些化石在人们的思想中激起的涟漪也会随着交通、经贸等方式扩散,并得以被保存和记录下来:在壁画、墓葬中的工艺品,以及各类古代文献(如古代的书籍、信件、地方志和行政命令等)中都能找到它们的印记。经过细致的考察,我们会发现,与近现代科学相通的思想观念在古代就已萌芽。在探索化石之谜的过程中不同学科与团体之间的差异,也向我们展示了科学与人类的好奇心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呈现的不同面貌。
《怪诞故事集》是201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最新的小说集。小说集由十个故事组成:森林里的绿孩子、母亲过世后留下的形形色色的罐头、意外卷入一场死亡案件的教授、“我”去探望做了变形手术的姐姐、修道院里的神秘木乃伊、每年都会在死亡后复活的莫诺迪克斯……每个故事都发生在不同的时空中,从现代的瑞士,到三百多年前的波兰;从中国的寺庙,到想象中的未来。每个故事都诡异且荒谬,你很难猜到下一页将会发生什么,但在怪诞之下又似乎潜藏着人类生活的蛛丝马迹。
卷饼说他第一次串台拘谨了名校非上不可吗?文科就没有前途吗?大学应该如何度过?成为大人是什么意思?鸡娃到底有没有意义?对于应试教育,是要说yes还是no?他们说,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但面对社会时钟的压力,我们还能怎么做?这些问题,在过去和今天都困扰着年轻人。2008年,前耶鲁大学英文教授威廉·德雷谢维奇因《精英教育的劣势》一文走红,随后《优秀的绵羊》横空出世,触动了无数读者的神经。德雷谢维奇在书中详细分析了“绵羊”的特质和现状、名校的选拔机制、精英家庭的养育以及可能的出路。第一部分讨论了美国精英教育体制本身——一个“强迫学生选择成功的系统”。第二部分阐述现在的学生可以做什么,从而摆脱这个系统。第三部分详细讨论通识教育的意义、人文学科的价值,以及为什么需要真正尽心尽力的老师和小班授课等。第四部分将目光转向教育系统对领导阶层的培养。简而言之,该书探讨了美国建立的一套精英教育系统如何影响孩子们的命运,这个系统会对社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他们该如何消除这些影响。这本书自出版以来掀起舆论海啸,被媒体评价为“可能会留下持久的印记”。当我们站在当下回望,会发现文中描述的现实并没有变得更好,而是更坏:中美大学大量取消文科专业,中国大学生则越发保守,掀起前所未有的考研考公热。相似的困境,同样困惑、温顺又努力的年轻人,像极了优秀的绵羊。对于作者振聋发聩的批评和个人的愿景,这一届的年轻人会如何回应?
十字军东征(1096—1291年)是一系列在罗马天主教教皇乌尔班二世发动的、持续近200年的宗教性军事行动,由西欧的封建领主和骑士以收复被阿拉伯、突厥等穆斯林入侵占领的土地的名义对地中海东岸国家发动的战争,前后共计九次。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因此每个参加出征的人胸前和臂上都佩戴“十”字标记,故称“十字军”。在今天这期节目中,我们将讲述第一次十字军东征的几场著名战役。来自西欧的十字军经过数年苦战,最终完成了既定目标,光复了耶路撒冷。既然如此,为什么十字军的故事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