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灵魂频道
灵魂频道
Claim Ownership

灵魂频道

Author: 灵魂频道_归丛品牌播客

Subscribed: 0Played: 0
Share

Description

灵魂频道,是归丛品牌制作的一档独立播客栏目,你将听到关于生命议题的崭新表达。
我们寻找灵魂发光的人。
在这里,我们立足当下,探索生命之旅的意义。
25 Episodes
Reverse
【灵魂频道】第三季上线啦,第三季的节目我们将采用线下联动的形式。与归丛灵魂频道线下沙龙每期活动联动,嘉宾将在此延伸线下沙龙中分享的观点和内容。对线下沙龙感兴趣的朋友,我们会于归丛官方小红书发布相关预告,欢迎关注。灵魂频道第三季第一期节目围绕“遗物整理”这一主题,归丛创始人古师傅邀请生活整理师魏晓辉和银发经济研究者刘一诺共同参与节目,从物品与人的关系、生命阶段的变化以及社会现实等多个层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从个人经历、职业实践与社会观察等角度,逐步揭示“整理”背后更为复杂的生命意义与情感逻辑。本期节目起始于一个基本共识:物品的重要性具有阶段性,许多当下珍视之物随时间推移会失去意义。魏老师从自身经历出发,谈到从媒体人转型为整理师的过程,指出真正的整理远不止于收纳技巧,而是前置到购买决策之初,关乎“为何选择、如何使用、如何处置”的全周期思考。她强调,整理的本质是筛选、取舍与流通,进而影响人的决断力和生活方式。三位参与者分享了个人体验,古师傅在患病时拟写“遗嘱”,发现真正重要的物品极少;魏老师处理母亲遗留的瓷器时,面临情感与实用之间的两难;还有老人因不愿面对杂乱而情绪失控的案例。这些例子共同揭示:物品承载记忆与情感,却也常成为负担,尤其在代际之间,“遗物”往往体现出价值观与生活方式的差异。话题还延伸到社会层面,提到日本存在专门处理遗物的二手商店,认为中国也需建立更系统的遗物处理机制。同时,大家也意识到,许多老人囤积行为背后,是情感空虚或历史创伤的体现,而非单纯“捡垃圾”。最终,大家回归到“整理”的深层意义——它不仅是空间与物品的清理,更是对生命角色的审视、对价值观的梳理,甚至是对死亡的教育。通过整理,人们学会在物质与精神之间寻求平衡,在接受自我与放下执念之间找到出路。正如一位参与者所言,“整理是一场生活方式与心灵的修行”,它贯穿从出生到死亡的每一个阶段,帮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自身与传承。下面分享遗物整理师的叮咛——圆满人生七守则:1、请养成整理的习惯,建立生活秩序2、如果有话难以说出口,请用文字写下来3、重要的物品请放在容易被家人找到的地方4、请不要对家人隐瞒病情5、请充分享用所拥有的物品6、请为自己而活,而不是别人7、最后留下的,是与所爱之人的共同回忆,请在活着的时候多留下美好的回忆如需咨询魏老师获得帮助,可搜索「生活整理师魏小晖」,全平台同名。时间轴:00:03 万物皆可释:物品在生命中的相对性01:40 三位嘉宾:整理师、研究者与殡葬创业者的奇妙交汇02:35 从资深媒体人到遗物整理师:魏老师的职业重生之路魏老师分享因纸媒衰落、家人老去而陷入焦虑,最终通过学习整理实现职业和人生转变的故事。09:46 超越收纳:整理是前置的消费决策与心灵修行“整理”与“收纳”的本质区别,指出真正的整理从购买那一刻就已开始,是一种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体现15:48 物质过剩与审美变迁:一代人的囤积困境中国家庭如何用10年走完别人50年的物质变迁,导致风格更迭、物品囤积,以及由此产生的整理需求。18:54 遗物整理的难题:情感价值与市场价值的错位整理师如何帮助客户处理具有极高个人情感价值但市场价值不高的物品(如母亲留下的普通瓷器、有签名的书)。38:55 故事分享:整理师被“赶出门”的惊险与化解魏老师分享两个极具张力的真实服务案例,揭示客户在面对自身混乱时的抗拒心理以及整理师的专业沟通与化解之道。55:00 濒死感带来的觉悟:遗嘱与真正重要的东西古师傅分享自己发烧时写遗嘱的经历,发现重要之物极少,并引发关于“物品在生命终点的意义”的讨论。01:01:51 从线下流动市集到线上数字遗产:遗物的新归宿处理实体遗物的社会性方案(如展览、市集),以及“电子遗物”的整理与处理。01:17:56 给每个人的人生整理术:从物品到人生的清晰规划 尽早进行物品和人生目标整理,撰写遗嘱,做好数字遗产管理,本质是为自己和他人减轻负担,活得清醒。播客制作:叉子音乐:Sunset Farewell - Megan Wofford
2025年 01月11日 至 2025年 02月12日,艺术家汤海青将在研何SPACE呈现个人展览“电子托梦(Dream Teller 4.0)”。汤海青的作品运用AI人工只能为主要创作工具,色彩丰富饱和,主客体界限之间趋于模糊。作品情感深邃,常常营造出唯美而富有电影质感的氛围。此次展览呈现了18件创作于2023至2024年的作品。这些作品源于艺术家基于AI人工智能的实验与思考,集中体现了他对梦境这一主题的深刻关注。本期节目,我们回到《电子托梦》展览的开幕式当晚,与艺术家“灵媒”汤海青及灵魂频道的二位主播坐下来一同走近他的作品,以及作品背后不被人知的个人生命体验。“梦”在汤海青的创作中是一个多维度的存在:它是个人情感的回溯,是对记忆的拓展,也是其个人哲学浪漫化的载物。梦如何形成?如何传递?又如何呈现?这些问题贯穿于艺术家基于AI人工智能作为媒介的创作中。而“托梦”自古以来都是人类热衷探讨的话题,可被视为通过梦境向他人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被艺术家比喻为其艺术创作的过程,汤海青试图通过与AI的持续且平等互动,逐步形成了一种“和鸣式”的非操控性创作手法,如电子粒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使内在渴求与AI世界达到同频共振的状态。展览以作品《寓言诗》为起点,穿越系列作品《天启》、《天罚》、《长生》、《蓬莱》与《九歌》最终带领观众进入到《梦幻泡影》——一个绚丽虚构的幻象。随着AI的日常应用常态化,许多人早已适应了这一高效生产工具,在其作为单纯的信息整合工具之外,它同时成为了一些艺术家的创作媒介。当下我们普遍认为,是人类在塑造与控制AI产出的信息,回应我们的问题、满足我们的需求,而汤海青却在使用AI工具的后期逐渐找到一种新的“对话方式”,这种特别的方式让他借由AI在与这个世界实现一种难以名状的交流与链接,而非理性地利用它的内置逻辑去达成某一预设的、确切的目的。在这样的创作理念与手段下,其作品带着一种信息素,目光落在其入其中时,仿佛被一种庞大的时空力量牵引。以下附上本次 归丛 x 汤海青 x研何SPACE 联合主办的展览《电子托梦》中的主要参展作品,欢迎听众朋友们的意识跟随本期节目,沿着展览空间的递进,随着汤海青的娓娓道来,踏入这一场如梦如幻,又似一场场虚构的历史般的奇观。时间轴:(对应作品出现的时间)02:45 《寓言诗》7:15 《天启》系列,《天罚》系列,《长生》9:38 《蓬莱》系列10:32 《九歌》系列《九歌》系列作品于研何SPACE《电子托梦》展览现场、展览开幕式当晚的沙龙活动及播客录制时汤海青坐的位置,背后是约三米高、七米宽的投影布,高大的投影画面在幽暗的光线下散发着彩色的光。《九歌》系列作品16:23 《梦幻泡影》装置20:38 一场关于中式美学的具象实验23:14 AI通灵:抛开常见的文化符号与传统的仪式手段,现代人还能以什么方式去理解抽象的宇宙密码33:08 汤海青:回忆葬礼上的感官冲击,谈大学本想报考殡葬专业40:36 古师傅:“不吉利”是意识形态的规训——曾经的我肯定难以接受十年之后的自己要去做殡葬49:10 汤海青谈其命运观,古师傅分享“命中注定”的亲身经历1:07:05 “代入 AI 的语境”去考虑人类的未来1:15:53 东西方幻想中的美学语言,从不同的语境中诞生
这次灵魂频道的录制比较特殊,我们来到了研何Space与Visual Mongolia联合发起的《柔软世界》展览现场,举办了一次线下分享。座谈人数与通常一样,还是三个人。不过,有四个沙发,第四个沙发留给本期嘉宾的两把琴,和他的位子靠在一起。本期嘉宾,蒙古族音乐人巴彦达莱,是我们在嘉宾中少见的那种格外安静的人,他思考时会有沉沉的呼吸声,仿佛一个人离开城市来到草原上会做的那种缓慢的深呼吸。我们注意到他有数次将手伸向了那两把琴,脸上还会即刻泛起笑容。或许,音乐才是他的语言。所幸,本次节目我们也将听到他的几段演唱。这次归丛线下活动所在的研何展览空间中,有一些洞石制的微缩蒙古包形香炉,令人印象深刻。看着香炉化作热气腾腾的村落飘出白烟,带着难以名状的草料味儿,后来我才知道,那是牛粪的味道。达莱也无意间聊到说:味觉的回归特别快,不用被时间束缚的感觉…想起春天放学回家的路上,在高高低低的坑里看啊看,找那些没熬过寒冬的羊,拆下羊的膝盖骨,就是儿时令人心潮澎湃的玩具。这段话无意间也展示了蒙古族孩子面对死亡的一种感知。从群像中去看某一种生死观念,总是抽象的,但当你能坐下来和一个实实在在的人聊一聊他的生活,想象中的观念似乎会变得像太阳升起那样自然。像达莱说的,一些牧民的身体力行的生活,已经不需要刻意再去想,所谓信仰,到底让是要让他们信些什么、做些什么。达莱和我们强调,今天他只能聊聊自己的亲身经历,别的他说不了什么。听他像口述日记似的讲着发生过的事情,我们忽然发现,对于达莱来说,他似乎不认为有什么值得被他称之为特殊的经历或新颖的概念,因为那只是他每日踏足其中的生活,是平凡的日常,却也渗透了蒙古族人对生命的理解。时间轴:00:39 蒙古民谣《风翼鸟》04:06 达莱回忆自己第一次见证死亡09:51 传闻中蒙古族别样的“走马葬法”15:34 蒙古族的丧葬习俗:为何没有祭扫的习惯?20:49 从过去的牧民生活,到现在的城市生活24:55 牧区民族如何看待动物的生死34:46 达莱展示蒙古族传统乐器43:34 我们无法想象死亡:自然而然,但最好长成一棵树47:15 对蒙古族的刻板印象50:03 达莱送上祝福与闭幕演唱
苗家女孩记忆里的一次游方,银饰随着她落下的每一步,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她看向其他同样身着盛装的女孩,如水面上有月辉的倒影跳动。而今天,我们也将在灵魂频道的节目里,听到她脖子上的银饰所发出的阵阵清脆声响。在苗家这片与我们多数人熟悉的世界不太一样的土地上,上演着太多神奇又动人的场景,他们的共识里有自己的独特“法规”、有着与个体生命发展密不可分的“天意”,那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他们生命哲学的写照。苗族的支系数量庞大,多到没有一个官方答案。而这更是丰富了苗族文化的生态面貌——他们有的在被视作是先祖象征的古树下荡秋千,让祖先见证他们的爱情;有的用苗绣的方式记录着部族流传的“加密符号”;当地的医生让患者回家“滚鸡蛋”……而这些无一不透露出苗族文化的生命观、宇宙观。会有人在一场盛大的喜丧上,慕名登门。在这一生命历程的重要仪式上,同欢,也可以是苗族人表达对生命的尊重的一种方式。“当时在我们家,来吊丧的人,差不多有4000多人。”本期嘉宾的苗族女孩、策展人Alei告诉我们。Alei听祖祖辈辈的苗族人说,人有三个灵魂。人去世的时候,一个灵魂留在所葬的地方,一个灵魂跟着家人回到家中,而第三个灵魂,会去往祖先所在的地方。在苗族的灵魂观里,万物有灵。这片土地上,人对自然力量有几近无限的臣服。“你看不见的东西,一定比看得见的更多” Alei在与我们对谈时,看似稀松平常地说出的一句话,却似乎也对她们眼中世界的丰富,解释了太多。时间轴:00:03:07 “有三个灵魂”的苗族人怎样办葬礼?巫师鬼师是主管00:22:09 苗族的民俗、能带来孩子的红色蜘蛛00:27:17 童年时在自家吊脚楼顶看见了爷爷的棺材——别样的丧葬观00:30:35 生命林里有祖先,人与树“同生共死”00:34:35 灵魂观如何塑造生活;近亲里也有巫师00:49:43 神奇土地上的都市传说;洞藏成百上千具棺材00:55:50 仅限苗族内部的法规制度00:58:06 不同支系的人曾是不同的社会角色,丰富的文化生态01:04:52 四千人的葬礼,是普通人的葬礼吗?1:10:56 猪血与蛋清做衣服?苗族服饰,大有文章1:22:26 苗族人对火的本能向往,如同真正的灵魂寄托音乐:远望 - 贵州苗族原住民
节目播出的今天是周五,希望「灵魂频道」的听众朋友们好好享受周末时光,享受独处、享受相聚、享受自然,整理心情和思绪,认真享受生活点滴和当下,也许我们一直像原来一样,能看见星空和夕阳,能听见微风和海浪。当死亡变成可预见的事情的时候,你会怎么面对它?面对未知的死亡,当下要如何过好生活?本期节目「灵魂频道」与「安全出口FM」串台,我们邀请到主播粒粒安,从最近的热点事件「沙白赴瑞士“安乐死”」展开讨论。节目中,嘉宾和主播们分享了关于安乐死、红斑狼疮、青少年抑郁、大脑情绪激素的冷热知识,同时也由热点事件和社会现状,展开自己的真实经历和观点的讨论。本期标题花絮:当谈到“好似还是赖活着”的时候,粒粒安说她选择“半死不活”,正如她节目中所讲的:面对生活,永远支持大家有更多的选择。时间轴:00:01:30 粒粒安的播客为什么叫「安全出口」?00:02:40 沙白事件科普:她接受的并非安乐死00:05:05 各自的视角下,看见不同的沙白事件00:11:14 沙白到底得了什么病?—— 被看见的红斑狼疮00:14:33 有限的选择:同一个病,不同的是信息差00:18:17 安乐死只是很小一部分人的“安全出口”00:21:25 瑞士安乐死其实是一种“民间组织”产业?00:22:41 打破人们对“垂死之人”的认知00:24:04 此后“再无沙白”?三位主播如何看待安乐死00:29:40 如果个体对生命该拥有自主权,那青少年呢?00:36:36 给予更多探讨空间,是为了更好地活着00:38:18 一个发问:在座各位都在为什么而活?00:44:08 对于“意义”与“爱”的感受力缺失,可能是一个健康问题00:45:48 走近粒粒安与她的「安全出口」00:55:14 攻破信息时代的“致郁”,关掉网络滤镜生活01:06:26 如果知道自己的生命进入倒计时,你会做些什么?关注粒粒安Lillian,了解更多「安全出口FM」日常花絮关于「安全出口FM」安全出口,这是一档全新的综合类脱口秀播客节目。由六位主播搭建了一栋属于年轻人的乌托邦式大楼。大楼分为五层:5F-环球档案馆、4F-声色电影院、3F-胡聊会议室、2F-松花怪谈坊、1F-老段音乐厅、B1-恐怖鬼怪屋。收听 安全出口FM 主播:古师傅xizhen
“面对至亲离世,我们该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很多人可能没有办法在第一时间想到很确定的答案,确实,“直接面对死亡”是一件实在太非常规的事情,借用《西藏生死书》中关于面对现代世界的死亡的两种普遍态度来概括,现代人有两种对死亡的不同态度,一种是把死亡当做避之唯恐不及的事情,认为死亡没有任何意义,人死后一切都会消失,提到死亡是忌讳的;另一种是把死亡当做船到桥头自然直的事,因为某种不知名的理由,认为自己的死亡不会有问题,对于死亡无可担忧。到头来都是对死亡“轻视”的态度,我们所谓的“重视”并非必须花重金操办,而是希望引起真诚的思考和交流,以意愿和喜好为出发点。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殡葬行业一线从业者王钧,从专业的角度来进行关于治丧这件事的科普和建议,我们需要办什么手续、治丧环节有哪些流程、选择“一条龙”的建议、骨灰盒怎么选…… 科普讲解之外,王钧也提到了情感的部分,提到治丧第一步,我们往往会想到办手续开证明这些流程,而实则陪伴才是我们最应该为逝者做的事情,给予灵魂安然的离别。在逐渐精神荒漠化的现代社会,对死亡的真诚和信仰,也许会为人们探究生活的究竟和自我灵魂的感知提供一种宁静的过渡。时间轴:00:01:05 体制内资深殡葬工作者:参与制定国葬流程和标准的她,服务过哪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人?00:04:09 处理后事,首先该做什么?———别着急,心跳停止后的人,还有听觉与触觉00:05:24 不同情形下,谁能判定一个人是否死亡?死亡证明怎么开?00:12:35 当我面对至亲离世,什么时间点去联系殡仪服务公司?如何判断哪些项目是必要的?00:16:33 我们总能从市面上筛选出合自己心意的服务,除了殡葬?00:19:15 殡仪服务究竟会帮我做什么?处理后事时,我自己能做哪些决定?00:21:45 大家都建议提前准备殡葬用品,但要多提前?00:23:04 纸扎的千姿百态:有无限的可能性,也有诸多的无奈00:29:27 拿到骨灰之前,都必须做些什么、遗体安置有哪些选择?00:34:02 告别仪式一般安排在流程中的哪一步?00:35:40 “头炉火化”真的更好吗?——揭秘火化过程与骨灰的真实样貌00:40:05 众多考量因素下,该如何选择骨灰盒?——只要你喜欢,饼干盒也可以00:44:10 我还没选好墓地、大师算了个良辰吉日……所以骨灰下葬前能寄存多久?都能存在哪里?00:47:10 聊聊葬俗中的宗教色彩:去哪考究真正的传统?00:53:06 当所谓的传统习俗与现代观念冲突时,怎么办?00:55:00 独在异乡离去,该如何处置后事?——遗体与骨灰的运输方法00:58:50 许多人走过的冤枉路:手续接二连三,留心操作顺序1:02:30 殡葬服务:为了让每个人有合心意的选择,需要收集海量信息1:05:20 你有准备遗嘱吗?一纸信笺,可能避免数场混乱,缓解部分丧亲之痛。1:11:06 后事处理完毕,遗照该怎么存放?1:13:00 灵位牌——为灵魂构建一个居所1:16:35 设计家中祭坛有何讲究:生前爱吃牛油果,可以上供吗?1:19:49 我们值得拥有一场好的告别仪式,为了不留遗憾,甚至可以生前举办1:22:50 摆脱流程化的尴尬,告别式不等于遗体告别1:26:05 从业近二十年,什么样的告别令她留下深刻印象?BGM:Fraigile Civility - Gavin Luke
开篇前,大家有跟父母沟通过身后事想怎么安排吗?可以坦然的和孩子沟通身体的变化吗?从前说,中国缺乏三种教育:性教育、爱教育、死亡教育——这分别对应着身体完整、灵魂充沛、生命价值。随着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大众认知的提高,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这三者的重要,人们不再耻于谈“爱”。但死亡与性教育,依然隐晦、沉重、难以启齿。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归元缓和”联合发起人杨洁老师、前性教育从业者一道老师,一起聊聊这个在东亚文化中,两个大家不好开口的两个话题。帮助大家自然的和亲人开口沟通,让“禁忌话题”不再“禁忌”。时间轴:07:27 为无分老幼的生命挑战建立一个缓和地带:缓和治疗是什么?17:51 生死问题在靠近,我们比当事人更想回避,怎么办?28:14 性教育到底在教些什么?真的有必要和孩子讲这些吗?33:22性教育成为义务教育,家长首先反对:如果我们不主动,就会落到其他隐秘的角落38:50 几代人缺失的科学教育,让我们回避未知的恐惧50:26伊隆马斯克的孩子死了———看见非二元性别54:43 跨性别者的内心在经历什么;国家变性手术制度知多少59:00 两难处境下的生命权益——缓和治疗工作者如何看待安乐死1:03:12 不能被治愈的个体,被医疗体系抛弃—— 病痛之苦本可以避免1:09:15 看见 与理解老年性需求1:16:14 对于哀伤的接纳:你别哭,要坚强——— 我们不接受弱,也不敢示弱1:21:04 情感能否自然流动?安宁疗护对象不只临终者,还有对照顾者的情绪支持1:25:50 众人与孩子沟通死亡的各种技巧,孩子的智慧超乎想象1:34:35 我们无法成为万能的人:对人对己最好的教育或许没有答案
本期节目我们继续与凹老师探讨东北大地的民族文化融合、历史进程与民间故事。凹老师顺延上期东北历史文化的瑰宝红山文化,在本期节目中更多地由近现代东北地区的社会文化现状反观其历史成因。涉及东北地区繁荣的墓葬文化、萨满文化以及民族大迁徙等问题。古奇分享了自己的老家辽宁阜新出马仙的故事,以及“作法”过程,进而延伸到东北地区的出马仙文化。出马仙是一种通灵的信仰,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他们主张依靠通灵进行法式,并与自然连接。东北地区的葬礼通常会请出马仙来看时辰、选墓地等。时间轴:4:24 五六千年前的祭祀:“坛庙冢”三位一体11:29 神仙鬼怪各司其职,揭秘出马仙作法现场24:28 葬俗中的讲究,也是一种文化输出35:28 历史叙事者的视角,只是其中一条故事线40:34溯源我们习以为常,却鲜为人知的“汉语”47:52 探寻自己的根,或许会有意外发现1:02:25 葬礼轶事,过去的葬礼像一场全民的娱乐项目音乐:Karmashsa Ansambli《Gucu Gharghan Isambi》
如今提起东北,主流印象大多是“喜剧”、“大花布”、“大碴子味儿” 这些元素,似乎鲜有关注东北地区背后的历史及民族文化。本期节目,我们仍然聚焦地域文化,来到古师傅的家乡-广袤的东北大地,也邀请到同样来自东北的凹老师一起站看探讨。作为民族考古文化爱好者,凹老师带我们从东北地区早期的红山文化讲起,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中的C位文物之一的C型龙,延伸到红山文化中的随葬习俗,原来当时的东北也是华夏大地的“精致担当”,精美的玉器随葬品是当时的丧葬主流。节目中大家也分享了各自对东北文化的理解和看法,讨论了东北地区在中华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彼时的鲜卑、女真等主流部落的迁徙融合,到这些民族创造并且遗留下来的文化精髓,古代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为如今多元的中华文化提供了大量的瑰宝。同时,也对东北地区的历史交流和融合进行了深入探讨,这片如今也许有些低调的土壤,却孕育出许多曾今入主中原的民族,也是这些行为,不断促进着中华文明的繁盛与融合。文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观念亦是如此,大花布和喜剧的背后是千年来东北地区文明的在不同时空交织的多元与包容。时间轴:04:43 占据C位的C型龙、为5000年历史撑腰的红山文化,到底是东北文明的一部分吗?12:07 匈奴左臂在哪?变迁中见“动态的中华文明”15:10 名声在外的东北文化符号,甚至可能源自上海设计师17:20 左青龙右白虎其实是天文现象,古人用人骨拼出星宿21:18 文化血液的交融不是不伦不类,学习的欲望是文明的催化剂22:34 “抽象”的东北:民族文化杂糅,分不清谁是谁?有必要分吗?26:21 同一土地上的人文在更迭,不只是“加入或者打一架”那么简单38:00 奥运的出场服,以及我们如今的审美立足点49:17 对于“文化认同”的思路打开,在已知的生活中总能发现未知音乐:Dark Moon  04.旧梦~巩金瓯&颂龙旗
本期节目为上一期节目的下集,我们将继续与DD和旺青围绕藏地文化,展开关于生命和灵魂的探讨。节目多次提到二位嘉宾研究的制香领域,从藏香典籍到手工工艺,其中映照的生活态度也许能引发我们关于如今知识的浅薄性这一普遍现象的思考。当生活还没被各种各样的信息大量填满的时候,人们似乎自然而然地把精力投入到更精微细腻的生命体验分类和总结中。“什么香是罗刹喜欢的香”、“什么香是罪念深重但不知的人会喜的香”、“什么香是早夭的孩子在中阴空间会喜欢的香”…… 14、15 世纪的藏地制香典籍中详细记录着香的延展与对应应用,背后的过程也许是制香者不被外物所干扰,将自己的感官和思维无限趋近于香,借香去感受人的感受,借香去为抽象赋形,这势必要专注并潜入深层的知识认知与精神体验的交织。深度的生命体验和思考使人获得内在精神上的富足,某种意义上也是生命的慰藉。由创香的概念延伸到藏地“轮回”现象背后的灵魂“循环”理念,提到“死亡就是对自己进行检验跟审视”,这种自我认知的循环使人免于陷入自证而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引出了“大成就者”的宝贵品质-慈悲心。拥有慈悲心,无论遇到什么事,都会去包容、去理解事物的根本,也许自然会变得松弛、自在。时间轴:02:51 国人之幸:本土民族文化的碰撞07:07 少民的乡土,大众的疗愈之地11:10 羡煞品牌主理人的宝贵遗产14:35 城市里的忧虑,会在草原上发芽吗?21:29 山中工坊的神秘陶器23:43 天葬的味道,古籍记载的神秘香味27:50 割裂的生死观:诈尸不等于还魂30:16 轮回到底是怎么回事?是特权阶层专享?38:20 与“贪、嗔、痴”和解,隐匿的大成就者41:34 炫酷的神通可以表演,深刻的神通难以言表44:58 淘宝可以买到配套松弛感47:39 “行走的声音”是什么?50:46 边际消融的流动性,塑造自己的诗性52:41 丧葬中的礼仪规范,是否侵占了情感的空间?音乐:Jeff Beal & Nawang Khechog 专辑 Tibet - Cry Of The Snow Lion
本期节目的渊源始于去年与 DD 的一次对话,彼时他们的取自世界语的香氛品牌 Sona Vojaĝo还在概念孵化阶段,讲到第一季香型取自藏地游历和文化, DD 分享了自己在藏地游历的所见所闻所感,我们也讲到天葬、还魂者、中阴身等等,对于身处城市的我们来说还带着浓厚神秘色彩的概念。于是终于来到本期节目,DD 跟他的藏族学者伙伴旺青来到「灵魂频道」做客,继续上次对话中的藏地经历和藏地文化概念以及生死观的分享,并讲述背后的理念、历史和形成原因。同时「灵魂频道」也有新动态,古师傅将会以主播的身份参与接下来每期节目的录制。本期节目中,我们也透过古师傅在泛藏地区钓鱼的经历,从“藏地到底吃不吃鱼”延伸到其背后涵盖的藏地文化中人与自然、与主宰水域的神灵 Klu 彼此之间的平衡关系。由此展开关于我们一直好奇的藏地概念的探讨,“Délok”是还魂者的意思,节目中旺青分享了还魂者的还魂历程,以及“被筛选机制”,由灵魂又延伸到“魂灵”的“新”概念,不同于传统的魂魄二元论,“魂灵”更趋近于人的魂魄与自然之间的“借力”与“回归”的关系。本期节目我们也由藏族葬仪中最广为人知的天葬,延伸到水葬、树葬等其他与自然连接的葬礼形式。节目最后,古师傅也聊到了自己的生长地-东北,这片土地孕育的萨满文化中的趣闻,与 DD 和旺青探讨了不同地域中自然神灵以及观念的互通性。本期节目由于篇幅时长,将分为上下两期,欢迎届时收听。本期播客名词注释:06:18 Klu :“主宰冥界和海洋、河流、湖泊等水域的半神;居住在水体中,经常守护着巨大的宝藏。娜迦人一半属于动物,一半属于神。如果受到冒犯,他们会通过传播疾病和皮肤疾病进行报复。在藏人世界观中的感知,以及klu作为崇拜对象时,klu是西藏神灵世界中最具象征性的超自然力量之一,它们对西藏人的社会宗教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相信,它们体现了森林、泉水、喷泉、湖泊、海洋、丘陵、山脉等自然资源和领土。”21:54 Délok:“字面意思是“死而复生”,传统上delok这些人看似因疾病“死亡”,却发现自己在巴尔多岛旅行。他们参观地狱,在那里他们目睹死者的审判和地狱的痛苦,有时他们去天堂和佛界。他们可以得到一个神的陪伴,神会保护他们,并解释正在发生的事情。大约一周后,delok被送回身体,带着死神给活人的信息,敦促他们进行灵性修炼和有益的生活方式。通常,delok的人很难让人们相信他们的故事,他们用余生向别人讲述他们的经历,以吸引他们走向智慧之路。一些更著名的delok的传记被写下来,由旅行吟游诗人在西藏各地演唱。”42:20 Lungta:“从字面上看,“风马”是一种神秘的西藏生物,象征着身体内部的空气或风。“lung ta”一词由两个音节组成:第一个是“lung”,代表“地、水、火、空气和空间”五种元素中的“空间”,意思是“普遍基础”或“无所不在”。第二个音节ta(horse)指的是“优秀的马”,自古以来,在西藏,马是以最快的速度旅行的象征,在这种情况下,它似乎是指一切依赖于五种元素而带来的改变,从消极到积极,从坏到好,从不幸到好运,从恶兆到吉祥,从贫穷到繁荣,并暗示这应该以最快的速度随之而来。近年也有另一拼写出现—— rlung rta(风马),且被赋予意义‘乘风而上’,但有一个观点是认为lungta一词本身也用于描述一些佛教活动实践场景(修行和祈祷),与风有关的理解可能源于lungta旗子在空中升起、受风吹动的场景。”43:35 La:“生命力。位于心脏,它负责与身体的认同感。如果活力“散失”或离开身体,死亡将很快随之而来。它是维持我们生命的三大因素之一,连同我们的寿命(she)还有生命力(斯洛格)。神或人的拉可以藏在一块叫拉多的石头里。可以通过名为拉鲁(bla bslu)的习俗赎回生命力。肯波·卡尔塔尔解释说:““la”一词的意思是“高于”或“更高”,有时也翻译成“精神”。当一个人死去时,la是留在身后的,而生命力是终结的,意识是获得重生的。”44:28 夺舍:“道家一说是道家一种借别人身体还阳的理论。说有灵魂不死或死后神识非断,肉体不过是精神躯壳、住宅的活证,稀奇莫过于所谓“借尸还魂”一事。借尸还魂的事态表现,是某人死后复活,人格、记忆完全转换为另一已亡故的人,有证据可验。”45:09 出马仙:“满洲地区民间信仰当中的神灵,相传是由相应的动物于深山之中修炼而成。 是东北亚萨满教“万物有灵”之信仰的遗存。”时间轴:03:10 在藏区钓鱼、吃鱼,会挨揍吗?09:01 神是令人欢喜的美好香气与语言,用无形之物为意识宫殿添砖加瓦11:05 为别人的信仰买单:一顿三千多的素食13:29 自然vs城市场景下的宗教:山湖如人有脾气;电线杆间拜拜神16:45 山里忌吵闹,天色说变就变——声音的场域21:44 死后被选中的人们 —— 还魂者25:11 现代化葬礼的尴尬vs与尸体为伴一个月的仪式30:32 关于业力:看人生最后一题你如何作答34:19 亲临天葬,看到了什么38:08 盘点藏区的花式下葬,死亡竟能如此浪漫39:47 太好了,所以我可以选自己怎么入葬吗?41:10 生是借来的,死亡是将此生所借归还44:28 夺舍:我的魂魄在一只鸟身上49:53 信仰沦为实用工具?非洲怎么也有萨满,他们到底能做什么?音乐:Jeff Beal & Nawang Khechog 专辑 Tibet - Cry Of The Snow Lion1. Hitchhiking To Lhasa17. Freedom Suite (Bônus)
《灵魂频道》本期节目邀请到广播鼻祖小飞,相信许多播客老饕都有收听过小飞的节目《飞鱼秀》,在那个还没有播客的年代,为许多听众朋友提供了早间通勤路上的“精神休息室”。本期节目中,小飞从自己的生命思考与生活经验出发,与大家在生命意义、灵魂存在、健康生活等多个领域,由不可知主义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的健康、生活习惯进行了广泛而有独到见解的讨论。此外,还探讨了现代社会中的认知误区和生活压力问题,尽管对于生命的意义和死亡观存在多种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但大家都认为应该积极面对生活,珍惜每一天,思考和寻找内心的平静和生活的真谛。主播Yvonne时间轴:00:08:22 什么是不可知主义00:21:17 灵魂、轮回是否真的存在00:27:41 古奇分享“轮回”奇闻轶事00:33:58 小飞理解轮回:爱,让大家“纠缠”在一起00:43:01 讨论宇宙的无限性,以及人类在宇宙中的微小,人类可能只是宇宙中微小的一部分00:49:04 中年男性聊聊高纬度的思考如何回归到现实生活00:52:38 关注身体健康、幸福生活指数这些跟我们直接相关的小事00:59:18 由呼吸来了解自己是怎么运行的01:02:52 对老龄化的见解与讨论01:09:51 正念与呼吸的重要性01:15:48 思考自己幸福感的真正来源是什么,如何克服焦虑、抑郁等情绪、心理问题音乐:细野晴臣 薔薇と野獣(New ver.)
「灵魂频道」是归丛旗下一档播客栏目,在这里,我们寻找灵魂发光的人,由谈论死亡引发关于生命意义的思考,我们希望陪伴每个走丢的灵魂重新找到自己回归安然的路,获得灵魂的抱持。第一季我们邀请到来自不同领域的嘉宾共同录制十二期节目,以电影开篇以音乐结尾,包含历史文化,传统习俗、殡葬行业、安宁疗护、心灵疗愈等等主题,围绕生命与死亡,我们收获了知识、见识、轶事和故事,「灵魂频道」也慢慢变得立体,是声音媒介,更是观念集合和情感载体。「灵魂频道」第二季已开启,我们继续寻找灵魂发光的人,探讨生命内外的可能。第一期节目我们邀请到纪录片《二十二》、《来日皆方长》的导演郭柯,从他的纪录片中一直持续记录的“老人”这一群体展开讨论,“爱”在我们与父母、长辈中应该如何存在。导演讲述了自己新片中自己为什么要采用记录+虚构故事结合的方式,一个是打动自己的真实人物故事,另一个是自己理想中的家族情感关系。“来日皆方长”是对爱的平和叙述,呼应着电影结尾:生命会结束,爱不会。主播:xizhen时间轴:04:00 郭柯导演讲述《二十二》拍摄十年到现在的变化08:10 从事的内容与死亡、慰安妇这样的敏感话题相关,有没有收到质疑09:56 郭导的善意16:40 郭导讲述《来日皆方长》的拍摄历程23:23 虚实结合的拍摄手法30:17 解读“给哀伤找到一个去处32:29 父母去世使古奇与老家的连接更深了38:19 现代葬礼现状43:36 该不该把遗体告别跟告别式混为一谈51:39 “孝”和“顺”55:01 亲人离世带来的生命感悟1:02:46 多与父母交流,他们会很开心1:07:50 中国的安宁疗护跟美国那边有什么不一样?1:12:08 简述安宁疗护1:19:58 自己想要得到怎样的安宁疗护治疗1:25:16 郭导的来日方长音乐:燕池《九重山》
我们迫切希望掌控生活的走向,究其原因是希望不负生命。恍然间,却发现错失了与生活中的一切建立深度连接的机会。甚至好像与内在的“自我”渐行渐远。“Serendipity” 一词,意为“意外发现美好事物的运气”。我们到底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运气?电影《一代宗师》中,讲到三种境界,分别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我们未曾想过,或许在彻底抛开自我,投入当下,迎接未知与不可控性时,世间万物忽然清晰如明镜,照映出我们的灵魂,我们终将与美好、与更真实的自己不期而遇。本期,灵魂频道邀请到即兴钢琴演奏家蔡韵,为听众朋友们带来一期穿插即兴表演的特别内容。借由她的琴声,听她娓娓道来,音乐与灵魂如何交织出奇妙的生命体验,甚至影响了她对生命与死亡的观念。·从很早开始,在不同时期,不同的音乐流派中,都出现了这样一种音乐形式————即兴演奏。它给予了人类灵魂一种超脱出理智的自由:在不做任何设定、准备、预想的情况下,不去背诵任何的曲谱,把自己交给自然和当下,不可言喻的能量像风穿过弹奏者的感知,从她的手指间自然流露。从某一刻开始,蔡韵决定在钢琴演奏中尽可能地抛弃自我意识,在每一次与人事物的交汇中,化身为一种单纯的媒介,在几近失控的状态里迎接每一个音符,让音乐去诠释生活中每一个无法重演的当下。她说即兴演奏时常如梦境。当她开始允许每一个意外的音符引领她步入未知的旅途,仿佛连时间之神也为她停留…·飞行嘉宾:高古奇|归丛品牌创始人、主设计师;梵几品牌创始人主播:Xizhen|归丛内容负责人·时间轴02:00 - 蔡韵老师送给归丛团队的“初印象即兴演奏”04:40 - 在有钢琴的厨房里,机缘巧合的相会06:06 - 即兴演奏是什么,为什么选择了这一表演形式?08:19 - 超自然经历?每一次演奏的发生,往往取决于身体的直觉与本能12:01 - “我的音乐不是我的”—— 蔡韵老师如何理解灵魂16:35 - 希望听众通过听音乐看见自己18:20 - “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 :从知识的规驯,到灵魂自由的回归28:56 - 生命是一场奇旅,而我们可能都拥有一个老灵魂31:31 - 古师傅:设计沦为“消费玩物”,渴望找回消逝的自我意义感37:00 - 蔡韵老师即兴一曲送归丛44:18 - 播客摄制团队现场落泪,谈孤独旅途中的意外收获47:35 - 把“我想要”放掉 —— 音乐和死亡的殊途同归55:13 - 我们惧怕死亡和不确定性,即兴演奏家为何能与“不可控性”为伴?1:01:05 - 蔡韵老师:庆幸自己没有更年轻时开启现在的事业1:03:09 - 音乐家的神奇梦境:好像经历了死亡,却畅快淋漓1:07:40 - 如梦如幻的表演经历:意识离开了我的身体1:12:20 - 自我意识薄弱时,能连接到更高维度的意识?1:16:35 - 音乐如何影响人对生活与死亡的视角1:24:51 - 蔡韵老师的压轴即兴演奏·音乐即兴钢琴演奏 no.1 - 蔡韵即兴钢琴演奏 no.2 - 蔡韵即兴钢琴演奏 no.3 - 蔡韵Dulcim - 小林武史·播客制作团队视觉 苜子制作 归丛团队
死亡恐惧是一种生理性的反应,而死亡焦虑则是一种更漫长的心理状态,它是对个人价值观的冲击。在面对死亡时,我们需要思考生命的意义、价值观以及如何认识自己。同时,我们还需要认识到,无论我们拥有什么,都会失去,所以我们要珍惜当下。死亡教育是一个标尺,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阶段面对和思考问题。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公民死亡教育”发起人雷蕾,和我们一起聊聊死亡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认为死亡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也只有意识到死亡这件事情,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最后,讲者希望听众能在本期节目中找到治愈的能量和。主播:Yvonne时间轴:00:09 死亡教育与生命意义的探索04:32 清明节传统文化体验与生死教育推广09:03 死亡教育的有效性与方法13:21 亲人的离世与我的死亡教育18:37 死亡恐惧与死亡焦虑的深度解读22:53 面临人生困境时,如何通过视角的转换来化解焦虑27:20 如何在生活中找到觉察心,以及如何面对死亡和情绪31:35 寻找工作与生活的意义与价值35:49 焦虑和抑郁的根源在于身体能量较低,需要自己去解开这个包袱45:13 智慧与情绪的关联及其在个人成长中的应用50:14 如何通过自我成长和智慧来提升自己的包容度和能量54:24 死亡焦虑与家庭关系的影响58:28 母女关系与人生意义的探索1:03:35 人类科技进步与死亡教育的重要性1:11:23 死亡与生命的觉醒体验与探索1:20:09 如何在生活中找到快乐和意义1:23:50 死亡教育的视角与生活意义音乐:As the stars fall 「A Dead Leaf Dance」Nordkapp 「Komdo」
“在北欧神话中,小动物们去世后会走过一个彩虹桥,彩虹桥的尽头是一片芳草地”,彩虹星球宠物生命纪念馆创始人英豪在讲述“彩虹星球”来源时分享道,因为想要弱化死亡的观念,他们用星球的概念来想象小动物们的生命归处,也许地球就是他们生命的一个站点,这样死亡就不再是终点。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彩虹星球创始人王英豪,来聊聊自己作为宠物殡葬师的故事,自己为什么从设计师转行做宠物殡葬师?宠物殡葬行业如今面临哪些困难?这条“赛道”到底是不是大众口中的优质赛道?……英豪同时也科普了关于宠物殡葬的流程、注意事项等等内容,帮助各位家长们提前了解,避免弯路和遗憾。飞行嘉宾xizhen,归丛内容负责人主播Yvonne时间轴:02:26 “彩虹星球”名字的来源07:00 为什么从设计师转行做宠物殡葬师14:00 宠物殡葬服务的流程20:00 宠物殡葬的局限27:40 宠物殡葬的获客渠道30:45 宠物殡葬这个“赛道”真的暴利吗42:224  宠物临终关怀的需求与现状53:15 面对宠物临终时主人的情感与理性01:01:36 宠物的死亡对英豪的观念的影响01:06:30 宠物克隆的伦理和考量01:09:12 死亡教育与失宠人群的心灵疗愈音乐:Jan A.P. Kaczmarek <Japan>Jan A.P. Kaczmarek <Baby>
我们当如何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教育的集体性缺失,很多时候人们不知道该如何谈论死亡这个字眼,所以大家干脆缄口不言,那么在真正面对死亡时往往会不知所措。面对这一生命必然的结果,是否想过自己的死亡要提前准备、亲人的死亡当如何处理和面对、如何向自己的儿女做死亡教育、如何在当下的语境看待与死亡相关的文化和传统。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写作者贾行家先生,从多角度来探讨「死亡」这件事。一起聊聊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在自己真正要谈及和面对死亡的时候,死亡所延伸出来的故事,以及它承载了怎样的意义。死亡也是生活的一部分,理解死亡也许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学会生活。主播:Yvonne时间轴:11:57 “一块帘子”15:47 初识归丛23:16 在不同文化语境下,如何解读“死亡”28:43 自我解读“终活”33:39 蔡澜先生晚年的豁达洒脱35:18 日本和中国关于“捡骨灰“的不同45:45 死亡教育的尺度要如何把握59:00 怎么样算是好死,后事到底如何处理1:08:10 聊聊 嘉宾们的家乡东北的丧葬文化1:12:21 烧纸这件事在中国的情况,过去、现在、未来1:26:41 探讨死亡这个过程,对现在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变化1:31:02 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知道自己能活到多少岁,你们想知道这件事吗音乐:Ólafur Arnalds 「Hegt, Kemur Ljósiǒ」赵雷「欠父亲的话」SYML 「Lost Myself」
清明,是春季的第五个节气,此时料峭春寒正落幕,眼前草长莺飞、万物萌动,迎来春意融融。清明意味着“万物生发”,是一年中真正意义上的“新的初始”,借着气清景明之时,我们邀请到「摆渡人」创始人李之微先生,与我们聊聊「摆渡人」的发心,以及生发至今的难忘经历。一起了解从业者如何思考死亡和生命。主播:Yvonne时间轴:02:30 “摆渡人”名字的由来和初心09:40 亲人离世的突发,使我们的工作更加被需要、被依赖13:20 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有希望16:15 葬礼这个一生一次的仪式,需要生命策划师打造 “个性化定制” 丧葬仪式25:30 同理心与获得感并存,如何将悲伤的情绪化解34:40 打破传统规则,与中国第一家丧葬买手店的合作46:00 人类是擅长遗忘的动物,不要忘记父母的付出和一起相处的快乐1:03:30 死亡教育,其实是教会人们如何更好生活1:07:50 一段被提前录好的告别视频,变成了还在世的亲友最宝贵的生命课程音乐:60km/h - 晨曦光廊Spring Thaw - sleep dealer
本期主题生活在快节奏的当下,我们每天会主动和被动接受大量的信息,被外界信息填满的工作和生活周而复始,有时会陷入一种无意识的麻木状态,是否还记得自己出发时的初心,是否还珍视生命旅途中的美好,是否还保有内心深处的热爱,当有一个暂停键,可以让我们停下来去回顾思考生活,你会选择怎样的方式。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到电影人和旅行作者巴道,向我们分享她的经历和故事:一次暂停生活的徒步如何重塑了自己的生死观,一次修行如何充实了自己的人生智慧。在 2023 年,巴道独自一人走完了长达 1300 公里的日本四国遍路,到达她现在的修行地 - 高野山。巴道坦言,自己并无宗教信仰,徒步四国遍路的初心,是希望通过这次徒步,给自己一次思考整理生活的机会。而徒步中的经历,却也慢慢影响和改变了她关于生活和死亡的理解。飞行嘉宾:高古奇 归丛品牌创始人、主设计师,梵几品牌创始人十三年前带动家居美学变革,如今深耕丧葬美学的革新主播:Yvonne时间轴05:00 初相识 - 在寺院洗浴室时第一次听到《灵魂频道》07:40 第一次徒步四国遍路,跟预期大相径庭14:06 两次徒步四国遍路的不同22:00 古师傅最近一次险象环生的徒步经历分享30:00 死后的理想葬式38:00 到高野山之后的生活:修行日常、遇到各种各样的人46:00 寺院“祛魅”52:00 每个人心中的“唐僧”1:00:00 为什么没有皈依某种宗教1:09:00 浅谈“殊途同归”之于宗教和世界1:11:00 经历的痛苦,也是人生的宝贵经历音乐the great gig in the sky -pink floyd你知道我在等你么-迪克牛仔慈悲-天堂乐队制作归丛
本期主题在岁月的轮回中,春节如同一本古老的诗卷,缓缓展开,诉说着千百年来家庭的温情、情感的传承。古人云:“岁月催人老,春节暖人心。”这句千古传世的诗句揭示了春节对人们内心深处的触动。在这个团圆的季节,家人的笑声伴着久违的温暖,抚慰着疲惫的心灵。无论距离如何遥远,春节的钟声总能勾勒出家的方向,引领着散落四方的心归来。本期播客我们邀请好好住创始人冯老板,和我们一起探讨人生不同阶段春节对我们的意义是什么,挖掘春节在当代社会对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这一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所承载的意义,进而延伸到关于当下时代我们该如何过好春节的讨论,以及这一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所承载的意义。尽管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结构发生变化,但春节作为中国传统的农历新年依然在当代社会中占据着特殊的位置。在这个充满传统文化底蕴的年节,仿佛形成了一场约定俗成的暂停,家庭团聚、走亲访友、祭拜先祖、辞旧迎新、休息放松,构成了这几天的主要内容。通过讨论春节在当代社会的多重意义,我们期望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传统节日对个体和社会的正面影响,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平衡,让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飞行嘉宾:高古奇 归丛品牌创始人、主设计师,梵几品牌创始人十三年前带动家居美学变革,如今深耕丧葬美学的革新主播:Yvonne时间轴02:58 如何看待大如今“年味变淡了”这件事12:50 回忆童年过年的趣事19:55 过年回家家人亲戚之间聊什么23:40 亲人之间的连结29:18 古奇发起“拯救春节计划”,让每个人成为春节制作人32:25 春节需要被重新定义38:10 宗族关系的改变对过节的影响41:50 不同角度切入“我们该如何过春节”46:39 创新春节玩法儿发想58:10 春节区别于其他节日的本质是什么1:00:35 猜想年轻人过春节的有趣的方式1:10:40 从春节出发,关于明年的展望和期许「本期节目中使用的音乐」《春节序曲》中国交响乐团《高级动物》窦唯《财神到》林子祥节目制作归丛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