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琄蜜莉的異想世界
琄蜜莉的異想世界
Claim Ownership

琄蜜莉的異想世界

Author: 王琄

Subscribed: 3Played: 9
Share

Description

《琄蜜莉的異想世界》是由知名藝人王琄與盛德好股份有限公司共同製作推出,
是一檔深度探索藝術家內心世界的訪談型 Podcast 節目。

節目以王琄獨特的視角,與來自各領域的藝術家對話——從音樂、表演、視覺藝術到文字創作,一起聊聊那些造就他們成為今日模樣的生命片段、創作歷程與心靈轉折。

這裡不是單純的訪談,而是一場場心靈漫遊之旅。無論你是對藝術懷抱憧憬的夢想家、正在創作道路上摸索的創作者,或只是對美與人性感到好奇的你,都能在這裡找到共鳴與啟發。

在琄蜜莉的異想世界裡,讓我們一起聽見藝術家的成長軌跡、創作靈感,以及那些在現實與想像之間綻放的微光。

主視覺設計:曾定鈞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9 Episodes
Reverse
從集體療癒到信念顯化,悲喜交織的喜劇人生 feat. 黃豪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從主持人到喜劇演員的節奏掌控與跨界洞察 feat. 黃豪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歡迎再次來到「琄蜜莉的異想世界」! 今天非常開心能與《八月在我家》的導演吳定謙和資深演員姚坤君老師,延續上次的精彩話題,深入聊聊舞台劇的幕後點滴,保證讓您聽得過癮! 大家都很好奇,一齣戲的演員是怎麼選出來的呢?導演吳定謙坦言,這真的是靠緣分哪!他說,光是能配合檔期,就已經是莫大的緣分了。這次的選角大部分都是他親自挑選的,儘管有些遺憾,讓他糾結許久,因為大家之前共同創造的「家」的感覺是無可取代的。不過,也因為加入了許多新演員,帶來了全新的火花,像是鄧雨忱這位之前綠光儲備團員甄選的亮眼新秀,以及她靠著「裙帶關係」被我們「請」進來的父親鄧安寧導演!排練場上看到鄧導對女兒流露的忍!不!住!的!父!愛!放鬆與深刻是怎麼一回事,對文本的理解也更加深入,現在幾乎可以輕輕地推動台詞就能到位,這種成熟帶來的底層力量,讓《八月在我家》變得更加好看。 最後當然要來為我們的戲打打廣告啦!《八月在我家》是一齣大成本製作,不論演員數量、舞台設計都非常用心,是很難得能看到這麼寫實又美麗的舞台。綠光劇團一直都是一個有責任感、有使命感的劇團,我們提供了讓台灣演員被挑戰、被歷練、被練習的寶貴機會。所以能演到《八月在我家》真的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對我們演員來說,回到劇場就像回到娘家一樣,它是一個隱密、安全、互相信任的空間,能讓我們慢慢練功、磨練出更深層的情感,找到表演的療癒感。 就像《哈姆雷特》裡說的:「請善待這般戲子伶人,因為他們是這個時代的縮影。」我們每一位演員都在體驗和感受這個社會,再將其整合表現出來,這就是表演的魅力。感謝大家的收聽與收看,我們下次見,掰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八月在我家》的導演吳定謙,以及我的摯愛,可愛美麗的姚坤君老師,一起來聊聊我們這齣關係複雜的戲,以及劇場裡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人際關係和邊界感。 剛才大家聽了我們有點「複雜」的開場,是不是也覺得很有趣呢?其實啊,要我們這些劇場人「重新介紹自己」真的不容易,因為我們總是被迫貼上標籤,但又打從心底不喜歡被分類。像我就觀察到,定謙是一個外高內在反差大的「矛盾小孩」,而姚老師呢,雖然看起來張牙舞爪,但其實骨子裡是個超級害羞的小女孩,面對陌生人是會非常緊張的,甚至每年開學都會焦慮到在辦公室來回踱步呢!這簡直是巨蟹座的典型寫照,需要慢慢試探才能從殼裡出來。不過,身為導演的定謙可就沒辦法這麼「害羞」了,他必須扮演好「大家長」的角色,在排練場上平衡每個演員的感受與分量,因為對他來說,每個人都一樣重要,不能因為熟不熟就有所偏重。這也讓我們聊到,劇場這個環境,其實就像一個大家庭,所有人的合作密不可分,就像吃年夜飯一樣,充滿著溫馨與一些小尷尬。特別是姚老師,她會像個資深長輩一樣,目光放亮,照顧那些比較內向、不知所措的演員。 我們也深入探討了「邊界感」這個話題。劇場的排練過程非常密集和集中,能讓我們很快從陌生到熟悉,但影視作品就不一樣了,拍攝時間零散,很難建立像劇場這樣深厚的關係。不過,劇本排練場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安全」的空間,不僅環境恆溫舒適,更是讓大家心靈開放、可以「試錯」的寶貴場所。發生在排練場的一切,通常也就會留在排練場,這可不像影像拍攝外景那麼受天氣和環境影響。對姚老師來說,從劇場的舒適圈跨足影像,就像小螃蟹探出頭,人卻跑光了,難免會有挫敗感,但隨著年紀增長,她學會了接受自己,也知道如何調適開關。 提到「家」,就不能不說我們這次力推的年度大戲——《八月在我家》。這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美國得獎劇本,講述一個三代同堂的家庭,在阿公失蹤後,三位女兒返家處理後事,過程中揭露出許多糾結與秘密。這個故事雖然是西方背景,但其對家庭問題、人性的描寫,卻與台灣社會新聞或八點檔中的情節驚人地相似。家,永遠是個難解的習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家庭問題,所以這齣戲絕對能引發大家的共鳴。《八月在我家》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它用了13位演員,每個角色都有其獨特的戲份,沒有一個是過客,連台詞不多的幫傭,都成為支撐這個家的關鍵人物,就像「大地之母」一樣,接住了所有人。這齣戲探討了「愛」的多元展現形式,血緣與非血緣的愛、說出口與說不出口的秘密,充滿了人性衝突。有趣的是,雖然聽起來很嚴肅,但這齣戲荒謬又好笑,透過日常對話,卻能帶出深層的「言外之意」,這也是戲劇能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原因,因為它是純粹的語言藝術,背後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物性格。我們這群「扛霸子」演員們,包括姚坤君、朱宏章、張丹瑋、梁正群、黃勳、鄧安寧、王之方,當然還有開場就下台但極其重要的吳真先生,都將會用精湛的演技,讓這些「言外之意」躍然舞台之上。最後,就讓老王我來賣個瓜吧!為什麼要來看《八月在我家》呢?因為它將在九月登場,剛好是開學季,大家錢包飽飽!而且這齣戲精彩、好笑又好哭,你不進劇場看絕對會後悔!定謙導演也賣瓜說,這次我們會真正在舞台上蓋一棟「切一半」的房子,讓你彷彿化身鄰居,滿足你的「偷窺慾」!姚老師也打包票,我們在排練時都「爽」到不行,情感堆疊到位,知道這戲絕對「他媽的好看」!這麼棒的戲,你還在等什麼? 希望今天的對談讓大家對劇場和《八月在我家》有了更深的認識。我們下集再見,掰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哈囉,各位聽眾朋友,歡迎回到琄蜜莉的異想世界! 今天我們請到的大來賓蕭東意,跟我們聊了好多關於表演的「眉角」,以及人生這趟旅程如何讓我們的表演更有深度。 今天的對談真是充滿火花!我們從劇場表演的「安全距離」聊到影像表演的「近距離」真實感,發現兩者之間有著很大的轉換挑戰。東意提到,舞台上觀眾可能隔了一層,但影像表演卻要求你第一眼就讓觀眾相信你就是那個角色,不能光靠演。我常說,這不是別人信不信你,而是你為角色付出多少、思考了多深。我總是鼓勵自己和學生,要不斷尋找「不舒服」的位置,因為當你覺得「順了」、「合理了」,表演可能就「完了」,真正的表演往往在不合理中發生。 東意在喜劇表演上表現出色,但我們也深入探討了他情感表達的「防衛機制」。很多時候,他會用笑話來掩飾真實情緒。我建議他,如果未來想在影像表演上更進一步,就必須練習不害怕在鏡頭前展現你的「破碎感」,這並不是要你嚎啕大哭,而是要懂得如何「放」與「收」。 另外,我們也聊到了人生。我發現東意可能有點在「心口難開」地抗拒一些對未來發展有幫助的變化。我提到,有了孩子的生命會變得更加豐盛,就像阿迪、主定這些朋友,有了孩子後不僅生活變得不一樣,對生命的理解也更深刻,這對一個演員來說是非常好的養分,因為你的反應會因此不同。這不是用小孩「拯救」婚姻,而是讓你的生命多一個參與者,變得更圓滿。 東意也分享了他作為一個演員的願望,他希望能多拍戲,挑戰更多非喜劇、更深刻的角色。他說自己其實一直想做「正劇」演員,他認為喜劇很多時候是在技術層面,但要演繹一個有故事的角色,則需要對角色有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現場我還即興考了他一段屬於他自己的「哈姆雷特」獨白,他真的把那種絕望與虛無感展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屬於蕭東意的哈姆雷特! 最後,我也推薦了一本好書《情緒之書》,它讓我想起康德筆下那位推石頭的薛西佛斯,在每一次石頭滾下山時,他走下山重新來過的那段「空白」,或許就是我們創造、呼吸和自由的空間。這對所有從事情緒表達工作的人都非常有啟發。 感謝東意今天帶來這麼精彩又真誠的對談!希望今天的內容,能讓你對表演和生活有更多層次的思考。也別忘了,東意有精彩的演出《別叫我成功》即將在十月份登場,大家一定要去支持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嚎哮排演《別叫我成功:藝術界歸來的兒子》 演出日期|𝟐𝟎𝟐𝟓.𝟏𝟎.𝟎𝟑(五)—𝟏𝟎.𝟏𝟐(日) 演出場次|五𝟏𝟗:𝟑𝟎、週六 𝟏𝟒:𝟑𝟎/𝟏𝟗:𝟑𝟎、日𝟏𝟒:𝟑𝟎 演出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球劇場 購票連結|https://lihi.cc/vF43v 娟蜜莉的異想世界觀眾專屬9折優惠碼:「WANG09」(優惠期間自8/1至演出結束) 這是一個你我身邊都有的、關於父子的故事。 這不是歷史課本裡的鄭成功,而是父子間的誤解與和解。 國姓廟要被都更拆了,主委鄭萬里決定辦一場大型藝術節來搶救宮廟。一齣國姓爺傳奇大戲就要開演,沒想到——作劇團的兒子鄭馬豪突然回家,說他要當導演?!父子觀念不合,籌備現場天天吵、夜夜鬧,還拉來整村人幫忙,藝術節變成家務事擂台賽?! 哈囉,大家好,這裡是琄蜜莉的異想世界。 今天非常開心能夠邀請到我的好朋友蕭東意來與我們聊聊他的人生與困境。 在我們的節目中,我特別喜歡讓來賓自我介紹,因為那其實是一個非常困難的過程,透過他們如何描述自己,我們能看見更深層的標籤與符號。東意提到他是彰化人,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表演組,在疫情期間因為劇場停擺,才無意間創造了**「匿名者」這個角色。我第一次看到「匿名者」時,就覺得這個人太有意思了!「匿名者」讓我感受到你內心許多的憤怒、不安、害怕與絕望**,這種龐大的**「破碎感」,卻也讓你「破繭而出」。疫情之後,你的「匿名者」在網路上不斷被推播,許多人開始找你合作,雖然這讓你成為網路上被看見的身份,但也讓你本人感到安全,因為你畫上鬍子後在路上幾乎不會被認出來,有種像漫威超級英雄的隱匿感。當初「匿名者」的誕生,其實是源於對生活和未來的擔憂,以及對現狀的不滿,這也解釋了為什麼角色總是帶著諷刺性的謾罵。東意也分享到,他與黃健豪共同創立的劇團「豪哮排演」**,是他們名字的結合,也帶有咆哮和好笑的雙重意義。 我邀請東意來演出「四姊妹」中唯一的男性角色,期望他能展現出**「底層的尊嚴與力量」。在與健豪合作的過程中,我觀察到健豪在台上常常會變成一個旁觀者,就像相聲裡的「捧哏」,他的「鬆」反而讓你的「逗哏」和表演狀態更加集中與聚焦**。這其實是舞台上的默契,需要有人穩住場面,才能讓表演更流暢。然而,東意也分享到,表演帶來的回饋和成就感,有時就像**「毒藥」,當沒有這些回饋時,生活會失去重心,這是一種「上癮症」。他發現自己常常「硬接不暇」地接案子,導致無法真正地體會每一次的演出,反而失去了消化的時間。對我來說,演員的成長並非單純靠多演,而是需要時間去消化與沉澱**。所以,我常常會鼓勵大家,特別是年輕的演員,一定要去體驗一次那種**「昏天暗地、完全不知道自己在幹嘛」的狀態,才能真正明白自己要什麼。我選擇工作時,會優先考慮有趣、有自我挑戰**,或是**「沒做過」**的案子,而不是單純為了輕鬆或地理位置。對於東意來說,他特別希望能有機會接到長時間磨練的影視角色,因為他覺得目前許多影像表演只要求他的形象,而未能真正觸及他的表演能力。我期待他能「想大一點、想深刻一點」,去承擔更多未曾挑戰過的角色。 今天我們深入探討了東意從「匿名者」角色中爆發出的能量,以及在表演事業中所面臨的挑戰與成長。這條道路充滿了機遇,也伴隨著取捨。期待下次再與大家分享,讓大家看見更多藝術家的「異想」世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今天非常開心,能夠再次邀請到聲音魔法師——魏世芬老師,和我們繼續探索聲音與生命的奧秘,這絕對是一場不容錯過的聽覺饗宴喔! 小芬老師今天帶我們走入一個奇妙的聲音旅程,從她當年對流行歌手「飄」的聲音感到困惑開始,到後來深入研究麥克風如何形塑流行音樂的表達。原來,流行歌手的「不準」或聲音細膩,並非唱功不好,而是他們必須精準駕馭麥克風的遠近、耳機的音場,甚至連「憂愁」這兩個字的發音,都要放慢、拉長,去雕塑出那種「勾魂」的氛圍。老師提到,以前的德法藝術歌曲,其實就是那個年代的流行樂,而現在華語流行樂的字詞處理,更是像畫畫一樣,字的頭、肚子、尾巴都要細細勾勒。這讓我想到,其實聲音是我們靈魂的印記和密碼,它不只是傳達文字,更承載著深層的情緒和故事。 老師也分享了非常實用的建議:請大家多多錄下自己的聲音! 這樣你才能成為自己說話的第一個聽眾,發現自己語氣的尾音、口音,甚至是思考跟聲音不同步的問題。她也特別提醒,口齒清楚固然重要,但更深層的是文字背後的情緒。我們身體的慣性,像是皺眉、憂慮,其實會影響我們和世界的關係,甚至透過肌肉記憶,建構出我們的世界觀。所以,透過「開闊的身體和聲音」來改變說話方式,甚至去踩踩草地,都能平衡身心能量,讓自己變得開闊。小芬老師更透過實際案例,例如掐著嗓子說話可能反映自我價值感不足,鼻音重可能代表不夠踏實,甚至走路方式都藏著一個人的生命故事。這些都說明了,聲音不只是技巧,更是我們內在狀態和與世界互動的真實寫照。 聽了小芬老師的分享,我感覺我們都在這輩子努力尋找「最是自己的聲音」,因為當你找到它,真正的幸福、快樂與平靜就會隨之而來。所以,別想太多,與自己的聲音和當下同在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歡迎來到琄蜜莉的異想世界!今天我們邀請到重量級來賓——小芬老師,帶我們一同潛入聲音的奧秘,探索藝術家們如何透過聲音展現自我,並面對人生的種種挑戰與考驗。 在我眼中,小芬老師幽默風趣,專業度百分百,雖然感覺上親和,卻又有一點點不容易靠近,像個笑咪咪的神秘人物。我上過老師的歌唱課,那次經歷讓我印象深刻,特別是在我唱到高音會緊張時,老師能準確地「接住」我,讓我覺得內心的脆弱可以被看見。小芬老師觀察到我舌根緊繃,提醒我可能有許多壓抑的情緒。那時我才想起,原來是過去演出喜劇時,一邊要照顧生病的媽媽,一邊又要壓抑情緒,那些未曾哭過的事情竟還藏在身體裡。在老師的引導下,我做了許多舌根練習,甚至還去上了吐舌頭的課,真的幫助很大,讓那些情緒得到了釋放。小芬老師說,她發現自己的天賦,是能聽到人們內心真正的聲音,即使他們口說無事,她也能感受到那背後的意涵,甚至能透過她的聲音,讓大家產生一種被「觸碰」到靈魂的感覺。她把自己比喻成一隻狗,即使被踢走也還是會回去,因為她相信善良。 談到聲音,現在音樂劇這麼盛行,學習唱歌和聲音發展的人也越來越多。小芬老師特別分享了不同表演型態對聲音特質的要求:劇場演員需要將聲音投射出去,強調丹田和橫膈膜的力量,發音要咬字清晰,避免噴麥。影視演員則因麥克風貼身,聲音表現更為細膩。而音樂劇演員,尤其是在國外,麥克風甚至會戴在頭頂,聲音的位置需要拉高、更為明亮,兼顧說話時的自然感與歌唱時的穿透力,那是一種像刀子般有力、有穿透力卻不刺耳的「金屬聲」,透過聲帶的張力(belting)來呈現。老師也提醒,無論哪種表演,保護聲帶都非常重要。特別是高強度的情緒戲,雖然情緒會讓喉嚨緊繃,但聲帶其實需要保持延展,所以專業的演員在罵人或生氣時,其實都是假裝的,需要先放鬆喉嚨、打開聲道,再進行表演,這才能有效保護聲帶。這也讓我聯想到,當心口不一、情緒壓抑時,身體也會出現反應,像是下巴緊繃、顳顎關節疼痛,這在許多高成就者身上特別常見。 聲音真的是太有趣了!它不僅是我們表達的工具,更是記錄我們人生故事的磁帶。期待下一集,我們將更深入探索聲音如何記憶我們的生命故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歡迎來到《琄蜜莉的異想世界》!今天我們再度邀請到光芒四射的丁寧,她不僅是位屢獲殊榮的藝術家,更是一位在生活中不斷自我探索與修行的鬥士。 丁寧總是說,她的生活,特別是身為三個孩子的母親,根本是個充滿挑戰的「修羅場」。但她也分享了一個表演者獨有的好習慣:就是能夠跳出來,像是看著戲裡的角色一樣,觀察當下的自己。一開始我還覺得這是不是「解離」啊?但丁寧說,我們最終還是會「黏回去」的!這種自我觀照的能力,讓她在生活中,像是面對孩子快「爆炸」的時候,能提醒自己踩剎車,不至於變成瘋狂母親。她還提到,孩子們的能量就像撐開了她的「含容量」,讓她對情緒的承受度變寬廣了。她說,演員最珍貴的就是如何處理情緒的走向,當演員能夠從個人的愛恨情仇、來不及說的話語中提煉出複雜多層次的情緒,那表演就會非常有「延展性」,戲劇也會更好看。這也意味著演員必須願意去感受生命中的痛苦,不能逃避或「關機」。 丁寧也分享了幾次讓她印象深刻的拍戲經驗。特別是兩次在劇組第一天,就得拍全劇「最濃烈」的痛苦戲。其中一次,她當時才剛拿到金馬獎,卻突然**「斷片」、腦袋「放空」,連台詞都記不住!她當時壓力爆棚,很怕大家覺得她是虛有其名。但在導演輕輕一拍肩後,淚水和情感瞬間到位,奇蹟般地完成了那場戲。事後她反省,這才發現自己犯了錯:她還像以前一樣,硬是把情緒往身體裡「塞爆」,卻忘了自己其實已經「轉化」了、能量更強了,不需要再過度用力!就像以前要吃三個漢堡才飽,現在一個就夠了。這讓我想到,有時候「少即是多」,我們不能再用舊有的容器去裝舊有的方式,因為我們本身已經「升級」了。丁寧特別強調,演員必須相信自己有能力應付各種狀況,做好功課就好,不要過度強求。她也提醒我們,演員在工作時「抗性超強」,有時會感覺不到壓力,這讓她曾賠上自己。此外,丁寧作為一個充滿社會意識的藝術家,雖然有時會想說出很多事情,但她會不斷提醒自己「冷靜下來」,考慮是否會傷害到他人,不要製造更大的仇恨。她相信「意識的力量」遠超語言,它是一種能量,一種對事情的專注與態度,而且它不會傷害到別人。她認為演員就是要能創造更多可能性給導演選擇,把自己的工作做到位,讓導演不用替她擔心,就像一個「超級市場」**應有盡有。 丁寧的人生經驗,無論是表演上的修煉,還是面對社會的關懷,都讓我們看見一位藝術家如何不斷超越自己。她提醒我們,即使社會紛亂,我們也能在意識上選擇光明,為這個世界貢獻一份正向的能量。謝謝丁寧,今天為我們帶來如此深刻又充滿力量的對談!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歡迎來到琄蜜莉的異想世界! 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我心目中一位必須被記錄下來的台灣女演員——丁寧, 與我們分享她從影以來,如何透過表演與生活,不斷地挖掘自我、走向蛻變的奇妙旅程。 丁寧從一開始就展現了她真誠的一面,笑稱許多人總以為她是個「高冷」的人,但真正認識後才發現她其實很「瞎」!這點讓她深思,也與她的「奇特長相」有關。她坦言,剛入行時,她也曾極力追求大眾認可的「美」,甚至被超過兩百人建議去割雙眼皮,全身從頭到腳都被批評過一遍,讓她一度懷疑自己是否還能繼續做演員。幸好,她當時「夠窮」,沒錢去動刀,加上哥哥一句「我們支持妳是因為妳就是妳」,讓她意識到「如果連自己都不認識自己,又怎麼做這一行?」 她分享道,早期的她非常敏感、容易緊張,儘管在家裡對劇本練習得再熟,一聽到「Action」就全身僵硬,腦中充滿了各種小劇場,擔心別人怎麼看她,是否會覺得她浪費時間。這讓她根本無法好好演戲,因為大部分的能量都放在了「別人在看我」。為了解決這個困境,她開始接觸各種運動,像是到優人神鼓學習靜坐打鼓、練習瑜伽,進而接觸身心靈課程,就是為了找到內在的平靜。一個老師的「能量論」讓她恍然大悟:當你把70%的能量放在別人的看法上,自己只剩下30%的能量,怎麼可能把事情做好?這個領悟成了她表演生涯的轉捩點,約莫在十幾年前。她發現,當她不再把注意力放在「別人怎麼看」,而是轉為**「用自己去感受角色」時,表演開始產生奇妙的化學變化,甚至能做出自己想像不到的動作,讓角色活出超乎她個人習慣的樣貌。這也讓她不再執著於「好看」,而是追求「角色對不對」**,認為符合角色就是一種好看。丁寧將表演視為一種更深入了解自我與自我成長的道路。她也提到,早期演員可能會依賴過去的情緒記憶(像是痛苦或創傷)來達到演出效果,但她認為那是一個階段。更高層次的表演,是當你越放鬆、越開放時,會有一股更大的能量進來推動你,走向完全不同於以往經驗的創造之路。這就像她在生活中,能有意識地觀照自己與小孩的爭吵,或是練習對女兒學習方式的「放手」,相信孩子有自己的路。對丁寧而言,生活經驗與表演經驗是互相加乘、黏在一起的,不可分割。在每一個時間點,只專心做好一件事。例如,吃飯時不看手機、不看電視,好好感受食物的味道,感受身體的變化。她強調,如果人不去體會生命中所有的情緒感受,就無法把戲演好。最後,她與我們都相信,困境才是讓人學習與成長的契機,順境雖然舒服,卻難以帶來真正的蛻變。 聽完丁寧姐的分享,是不是對演員的生命歷程與表演藝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呢?她的故事提醒我們,無論在表演還是人生中,勇敢面對自我、穿越困境,正是我們得以真正成長與蛻變的關鍵。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我們非常榮幸再度邀請到歌仔戲國寶級人物,永遠的「小生」孫翠鳳老師,來與我們分享她舞台上下精采又深刻的人生故事。 這次與翠鳳老師的對談,真的讓我感動又佩服!她不僅分享了許多人生哲理,更揭露了身為藝術家的甘苦。老師提到以前總覺得要自己照顧自己、不麻煩別人,但後來學佛的朋友讓她明白,其實「給予與接收同等重要」,當我們願意接受,別人才能付出愛,形成良性的流動與互動。當然,我們也聊到了老師最近在全民大劇團的新戲《情人耿裡出西施》,她竟然要反串演出夫差!最特別的是,這個「耿」字,導演念祖兄賦予了新意,是「眼盲」的「眉」。這不僅考驗著老師,要她飾演一個瞎眼卻不能有任何「瞎子」動作的夫差,甚至要讓台上所有人都無法察覺,這無疑是表演技巧的極大挑戰!但這個「瞎了眼的當權者」更深層的意義,是在探討當權力使人「看不見」真實時,是否能回到「心」去感受,去傾聽真相,這也反映了全民大劇團作品與社會脈動結合,如同希臘悲劇般,能提昇與進化我們的心靈。而說到明華園,翠鳳老師驕傲地表示,明華園堅持「傳統與創新」並重,每齣戲幾乎都是原創,且會融入現代人的思考邏輯,這正是創作者需具備深厚「人文關懷與觀察力」的展現。談到個人修為,老師分享了她28歲才開始練基本功的瘋狂過往。為了彌補起步晚、年紀大的劣勢,她加倍甚至多倍地訓練,連拉筋這種最痛苦的環節,她也咬牙苦撐。即使全身痛到流淚、公婆反對,甚至生過小孩身體變硬,她都堅持「一切自己負責」。現在的她,休假日常竟然都是在「找醫生」,因為長年累月的操勞,關節磨損到必須開刀,很多激烈動作都做不來。她笑稱自己是「燃燒生命」來換取舞台上的光芒,但她從不後悔,即便每次上台前全身都要貼滿輔助貼布,下台後還要重新照顧自己。最讓我動容的是,翠鳳老師對於「傳承」的堅持。她認為歌仔戲必須「提早傳承」,不能讓老演員一直霸佔舞台,應該把機會讓給年輕人去磨練,去扛下主角的重擔。她甚至會機會教育觀眾,請大家看完她的演出後,要繼續為徒弟們鼓掌,不能因為換了人就離場,因為掌聲對演員來說太重要了。她說,看戲要「一代帶一代」,讓這份美好持續下去。對她而言,「演戲就是我的生命,就是我在過日子」,而她的生命也因為戲劇和表演而得以記錄、發展,這份精神真的令人敬佩不已! 感謝孫翠鳳老師今天帶給我們這麼多豐富的分享與啟發,讓我們看見一位藝術家背後付出的千倍努力與無私奉獻,期待下次在舞台上,繼續看見她璀璨的光芒!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大家好,我是王琄,歡迎來到「琄蜜莉的異想世界」!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明華園總團的靈魂人物——孫翠鳳老師,她將與我們分享她充滿挑戰、學習與成長的藝術家人生。 在這場深度對談中,翠鳳老師以她特有的幽默感,形容自己是明華園的「搖錢樹」,因為總團長、也就是她的先生,總是不管她多累都把她推上台。她笑稱自己簽了「賣身契」——就是結婚,嫁進了這個充滿傳統倫理文化道德的歌仔戲大家族。很難想像,當年身為台北時尚俏姑娘的她,嫁進一個被她認為是「快要滅種」的歌仔戲團體,起初覺得這家人「瘋了」,卻最終被他們對歌仔戲的熱情與快樂所感動,從此走上這條不歸路。我觀察到她不僅是大家眼中的「女神」,更是一位擁有強大戰鬥力的「女戰士」,但同時心裡也藏著一個需要被保護的「小女孩」。她強調結婚對人生的觀念是截然不同的,婚前在家像備受保護的小么女,可以任性,但嫁到明華園後,經過兩年的「客人」期,她體認到必須改變自己來融入大家族。更令人驚訝的是,這位被稱為天生演員的她,並非一開始就被看見,而是因為劇團在重要演出中缺人,她主動請纓才踏上舞台。她甚至在初次登台時,因為被叮囑「不要停下來」,索性將「不要停」發揮到極致,意外地「搶戲」,讓觀眾焦點都在她身上,也因此被發現她具備「自創能力」和「靈光」的特質,擁有讓舞台發光的「聚焦能力」。她提到表演時必須有「自帶氣場」,即使只是奴婢或女婢這樣的小角色,也要讓觀眾看見,因為「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這種「無時無刻都在狀態中」的專業態度,真的非常寶貴。她更分享了學習台語的辛苦歷程,從一開口就「出包」的國語講者,到為了能擔當更重要的角色而徹底「在地化」。她不只是等待機會,更是主動爭取開口說台詞的機會,深知在歌仔戲中,如果永遠不能開口,就像是被「打入冷宮」。她也提到了演員必須親力親為,從跟著卡車搬道具、疊戲服,到自己穿戴戲服,這些都不是養尊處優的明星能體會的,但這些卻是她認為一個演員最基本的準備。 翠鳳老師的故事,不僅僅是一個藝術家的奮鬥史,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在家庭與事業中不斷適應、成長並閃耀的傳奇。她對表演藝術的熱愛和奉獻,以及那份無論身處何種角色都能讓自己發光發熱的「強的念頭」,都為我們樹立了典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知道嗎,藝術家的日常有時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充滿浪漫,反而更像是一種規律的修行。 就像今天的柏森,他的生活其實非常非常簡單,幾乎可以說是化繁為簡。他有個特別的習慣,晚上九點就一定要入睡,早上大約四點半或五點一定起床。如果遇到演出,他就必須像調時差一樣調整作息。而起床後的第一件事,不是別的,就是走走路。他會先喝一口溫開水,然後在他淡水住了二十幾年的家附近,有一條漂亮的櫻花步道,他就去那裡走一個小時左右。他形容這種感覺是跟著天地一塊清醒,看著太陽一塊甦醒,聽著鳥叫,看著來往的人們,覺得「很有福報」能有這樣一天的開始。回到家吃完早餐,他還會唱歌,這對他來說很重要。他的生活方式像個修行者。這種紀律的生活,其實為他的藝術創作提供了穩固的基礎。 他分享說,連背劇本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他不逐字背,而是把劇本頁面當成一幅畫或一張照片,他喜歡紙本劇本,因為可以看到整頁的畫面,誰的台詞在哪裡,起伏變化如何。他甚至會在每天早上走路的時候背劇本,大概十天半個月就能把整本滾爛熟,排練前就可以完全丟本了。這讓我想到,演員處理台詞的特殊天賦,在於他們不只是背誦,而是將文字轉化為畫面。最近柏森正忙著一個沒有票了的演出《湖底之鬼》,這個戲其實兩年前在魏武營演過,受到好評。這是個改編自《聊齋》的作品,融合了人、鬼、妖、仙四大元素。柏森是戲裡唯一的「人」,扮演那個遇見湖底之鬼的漁夫。這個戲的表演形式非常特別,沒有傳統的舞台走位,六位演員像日本能劇一樣坐成一排。後面有七位優秀的音樂家,使用中西方樂器,創造出豐富的聽覺層次。他們甚至沒有指揮,因為一切都在演員和樂手心裡。他們還特別使用了環繞音響,讓觀眾彷彿沉浸在湖水之中,能聽到非常細緻的聲音表演。這不是一個情節推動的戲,柏森說,它不要求「動」,但在一個安靜的「靜」裡面,卻蘊含著億萬種「動」。整個劇場追求一種極致的黑,連樂譜都是黑底白字,光線只在需要時打在演員身上,就像一個儀式或祭典。身為演員,這個戲「好累」,因為九十分鐘都不能下台,而且不太能動。這跟靜心(meditation)身體受限的情況下,去體驗角色劇烈的情緒和悲歡離合,只有一個時刻他會離開座位去「尋死」,那一段只有他跟大提琴對話。這種表演形式對柏森來說是很大的挑戰,但也驗證了他平常如同修行者般有紀律的生活。他提到演員如何透過劇本的關鍵字,血肉模糊去體驗角色的痛苦,在每次演出中活生生的再遭受一次,就像被燒烤、被虐一樣。但也正是這種「被虐」的過程,讓藝術家得以進化和昇華,就像希臘悲劇讓觀眾得到警醒,演員自己則獲得洗滌。所以,藝術家之所以成為藝術家,或許就是因為他們有這種「喜歡被虐」的「毛病」,但在這之中,他們找到了昇華的途徑。除了早起、走路、午睡半小時(午覺很重要喔!)習以為常的紀律生活,他也強調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長度」,每天做一點比一次做很久更重要。 他還分享了聽小時候的音樂,那種來自遠古的記憶,能讓身體重新活化,甚至彷彿穿越時空回到過去。他覺得保護好我們的念頭很重要。能夠成為一個清醒的人其實需要花力氣,就像訓練身體的肌肉一樣需要不斷練習。照顧好自己的身心靈,好好活著,才是最重要的。 今天的琄蜜莉異想世界,跟著柏森,我們走進了一種既平凡又極致的生活哲學與藝術實踐。期待下次再一起探索更多心靈深處的風景!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歡迎來到《琄蜜莉的異想世界》! 今天的來賓是我的好朋友王柏森,從大學時認識至今,他也是我們班上第一位得獎的同學。雖然我們在拿獎的時機點不同,但他可是拿獎拿到家裡可能放不下了呢!我們聊起了很多只有老同學才懂的趣事,像是會在大學群組裡互發早安圖,那不只是個打擾,其實是每天醒來就想念著老同學的一種溫柔關心。柏森一開始說自己進入到一種「無我」的境界,但聽著聽著,你會發現他的生命充滿了階段性的轉折。他坦言,年輕時,會把「我」放在很前面,試圖將角色拉進自己融為一體;但到了後來,生命中經歷了一些破壞與破碎,他開始轉而尋找角色與自己最遙遠、最不一樣的地方。這個過程很痛苦,但卻非常非常寶貴。他提到了生命中一次重大的「暴風雨」,就是在他演出首演之夜時,親愛的父親過世。他說,那段時間他的人生進入到一種「無限延長的孤獨」。從前那個衣食無憂、生活充滿美好的「小少爺」,誤以為台中公園是自家後花園、活在像宮廷般的童年,在國小六年級時,家的土地被徵收,童年回不去了。這些生命的失去與錯愕,在他看來,反而是上天的仁慈,將他從無知中打醒。如果沒有這些經歷,就無法體會人世間各種情緒與「滋味」。他強調,身為演員,如果沒有這些人來教導我們生命百態,沒有經歷被辜負、傷害、利用、甚至被最愛的人懷疑背叛的痛苦,我們就不會懂。這些生命中的坑坑巴巴不是要讓你成為受害者,而是要變成養分,讓你懂得什麼叫做「重生的力量」。就像摩擦和挫折留下的痕跡,讓你可以被上色,展現出生命的不同層次。聽著他回想,覺得他的生命好精彩,而這些淬煉也讓他成為一個很棒的「容器」,允許各種情緒與角色通過他展現。他還分享了一個讓我好感動的故事,在他五十幾歲、回到台中拍攝時,竟然住到一個房間,窗外正是小時候他常望著想像的台中公園的遠方。清晨的光影中,他彷彿看見那個小男孩站在窗邊,對著現在的自己說:「王柏森,我終於等到你了!」。他說,人生所有的相遇都不會白發生,都是「剛剛好」。而在我眼中,柏森一直都是那個唱歌唱進北藝大的天馬行空少年,講話常常「阿飄阿飄」地充滿畫面,雖然有時候會像個很皮的小孩鬧我,但他那顆單純、充滿想像力的心,以及將生命苦澀轉化為表演養分的能量,真的讓我好佩服。從他演出的舞台劇到我們合作的電影《秋天的藍調》,他總是如此善盡演員的天職,用生命去演繹角色的靈魂。 在琄蜜莉的異想世界裡,我們聽見了王柏森如何將生命中的風雨,轉化為滋養藝術的甘露,並在回望童年時,與內在的小男孩溫暖相遇。謝謝柏森如此真誠地展開內心,讓我們看見那些淬煉後綻放的光芒,也期待這些分享能帶給你共鳴與啟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歡迎回到琄蜜莉的異想世界!今天的對談真的非常精彩,迪揚跟我們聊到了許多表演路上的心路歷程。首先是關於劇場和影視表演的差異,這可是很多演員都會遇到的困境。迪揚說啊,劇場因為沒有鏡頭特寫,演員必須用盡全身的力量,從腳趾頭到頭頂,包括聲音和肢體,都要放大表現,才能照顧到買不同價位票的觀眾。但在鏡頭前就完全不一樣了,鏡頭非常侵略性,可以捕捉到眼神、呼吸等最微細的情感波動,演員反而要學著「不要做太多事情」,讓鏡頭去說故事。他也還在摸索這兩種表演方式如何收放、轉換。 迪揚分享,以前剛開始拍戲時,常被說「太劇場」、「overacting」而感到挫折。台灣有一段時間很喜歡「素人演員」,覺得他們比較自然,甚至有些導演排斥學院派訓練出來的演員。但他認為,像我們這些專業演員,經過紮實的訓練,才能不斷地創造新角色,而不是像素人演員那樣,像一杯加了味道的白開水,用完一次就沒辦法再變化了。專業演員則像擁有「還原的維他命C」,演完一個角色後,能夠「洗乾淨」自己,回到生活,為下一個角色做好準備。 迪揚也提到,很多在好萊塢或BBC看到的好演員,其實都是劇場出身的,這證明了劇場訓練的紮實。不過他也覺得,台灣的影視和劇場圈可以互相學習,更懂得運用彼此的演員,達到更好的整合。除了表演,我們也聊到他的生活面。在這個資訊爆炸、生活節奏很快的時代,迪揚必須利用睡前的零碎時間來跟上世界的腳步,甚至把電影分成好幾段來看。更有趣的是,他是一個非常「金打細算」的人,有著記帳的習慣,因為演員的工作收入不固定,他學會控管金錢,預留房租和生活開銷。他甚至有過一段沒錢、房租都是室友墊付的經歷。 雖然他自己很會記帳,但要要求太太一起記帳卻是很大的挑戰,太太比較屬於「樂在當下」的類型。為此他還曾經氣到跟太太說「放過你就是放過我自己」,決定不再逼她記帳,自己記自己的就好。他也透露自己的收入全部交給太太控管,自己每個月領固定的零用錢。迪揚的這種少年感,他認為並不是表演上的限制,反而是隨著人生階段的變化,他的表演也會有不同的樣貌,他也期待未來能挑戰更多不同類型的角色。最後我發現,迪揚的生活方式很像我最近看的一本書《有限與無限的遊戲》裡提到的概念,玩遊戲的樂趣在於克服非必要的障礙。他選擇了一條看似繞路、充滿挑戰的人生道路,體驗各種不同領域的困境,透過這樣的方式來「玩」他自己的人生遊戲。 聽完迪揚的分享,是不是覺得這位高級遊戲玩家非常有趣呢?希望今天的節目也能帶給你一些啟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今天邀請到我的老朋友,也是一位非常棒的演員,黃迪揚!可能很多人是從影視作品認識他,但其實他累積了深厚的劇場底蘊,而且,他這個人可不只有你看見的那麼「簡單」喔。 我眼中的黃迪揚,他首先是個很真誠的人。他會告訴你他是高雄人,今年 40 歲,身高體重都報上來,很喜歡運動,以前打籃球,後來因為拍戲少打了,現在對羽球非常投入,甚至覺得普通人單挑應該不會輸!他還是一個十年如一日的手沖咖啡愛好者,享受每天早上的儀式感,旅行時也會帶著咖啡組去各地探索當地的豆子。聽起來他對這些事情充滿熱情,但他自己形容,他不是一個一定會用熱情來「包裝」自己的人。這就帶到了他的另一個特質:他小時候可能是班上的康樂股長,會講笑話炒熱氣氛,但現在,他更傾向於自在。沒話講的時候,他選擇不說話,覺得自在比氣氛熱絡更重要,這也是他這五年來的狀態。雖然大家覺得他好笑、很會聊天,但他自認其實不擅長交朋友,私底下更多時間是吸收新事物或陪伴妻小。 我認為他有一種「邪氣」,這對演員來說是非常好的特質,一種介於正經與古怪之間,甚至帶點危險感的神祕氣質。他可能看似安全,實則暗藏驚喜。 回想起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綠光劇團的讀本會議上。那時他在劇場界已經頗有名氣。我記得最清楚的是,他跟北安老師在第一次讀本就已經非常熟悉台詞和走位,讓我這個資深演員覺得「很沒道義」,哈哈!這也展現了他的專業素養。雖然他說自己當時是「沒禮貌的學生」,但我覺得他基本還是個有禮貌的孩子。那個沒禮貌的點是什麼呢?就是他竟然敢在排練時模仿我們的國寶——金世傑老師!極強的模仿和學習能力。也因為金老師的氣度,後來還帶著當時 22 歲、第一次坐飛機的他去上海參加藝術節,並演出了金老師的作品《明天我們空中再見》,迪揚說那個角色至今仍是他覺得很難演好的角色。這件模仿金老師的往事,也讓我更加確定他身上那種並非刻意、卻總在不經意間「戳」到你的「邪氣」。 最近我們一起排練馮博帝的劇本《蘑菇》,演一對長年關在家裡的母子。我覺得這齣戲的重點不在於「故事」,而是母子之間「日常」下的心理狀態,台詞虛實難辨,充滿了日常中的真實感,卻又隨時可能飄到另一個狀態,表面上的原因是吸食了蘑菇。有趣的是,我們在排練時很有默契地不把「吸食蘑菇」演得很外放,而是讓那種迷幻感從非常真實的狀態中滲出。我排練時,常像媽媽觀察兒子一樣,默默看著他,想知道他會出什麼招。迪揚覺得自己還在摸索,有時候會拉著我,因為他還沒完全確定方向,而我需要安全感,所以會先把大的框架拉出來。這也是一種「危險感」的碰撞,我的安全感對上他的探索狀態,形成一種挑戰。不過他強調他不會是在現場做突然舉動的那種「危險」,他說劇場演員不會那樣做,但我承認我以前做過類似的事,哈哈!我們都覺得,排練時就是要全力以赴、殺開來互動,這才是對彼此的尊重。雖然我們看起來可能嚴肅,但骨子裡都帶點「邪心」,在排練這齣看似怪誕、實則幽默的戲時,我們覺得像在一起畫一幅畫,充滿了未知和期待。我們對這次的設計團隊也讚不絕口,舞台設計創造了一個長條形的房間,像個多層次的階梯,觀眾會有「窺探」的感覺。水源劇場挑高的空間雖然是挑戰,但設計師用高牆和降低天花的處理,讓視覺更集中。那個「電視」的設計也非常驚人,非常意象化,充滿了幻想空間。 看著黃迪揚在排練場上探索角色的樣子,感受到他身上那股獨特的氣質,我對這齣即將在六月演出的《蘑菇》充滿了期待,也期待觀眾能進劇場來感受這個「危險」又迷人的演員,以及我們母子(劇中)共同創造的異想世界。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歡迎回到琄蜜莉的異想世界,今天我們要一起探索的,是那些在最危險時刻,為我們撐起一片天的身影。這次的心靈漫遊,是透過一齣深刻描繪打火英雄世界的音樂劇《火神的眼淚》,與參與其中的藝術家——方宥心,來感受那份負重前行的敬意與感動。 這次與宥心的對談,讓我們走進了消防員的真實世界。參與《火神的眼淚》音樂劇的製作,讓她更能用藝術的方式表達對這些基本救護人員的敬意。她提到排練時穿戴消防員退役的裝備,光是安全帽和手套就非常沉重,更能想像他們衝進火場時,身上背負的破壞工具、氧氣筒等全副武裝有多麼吃力,這需要極大的體能。更令人動容的是,那些老舊安全帽上貼著消防員自己喜歡的卡通圖案,這些不為人知的小細節充滿了故事與溫暖。這份負擔不只在身體,更在高壓的心靈環境中,他們必須時刻保持冷靜判斷,因為情緒一激動就會快速耗氧。與不善言詞的消防員接觸,宥心也分享了新北小隊長來看排練時,一句簡單的「你們製作這部戲,讓我想起我當初為什麼要當消防員的那一刻」,雖然表達不易,卻充滿了最純粹、最深沉的力量,讓演員們淚流不止。擁有消防員和警察,對我們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心靈安定感,知道受傷時有人會接助。這也提醒我們,對他們最大的幫助,就是自己保護好自己,不要製造不必要的麻煩,用同理心去體諒他們的付出。 對談中也聊到了身為藝術家的成長,宥心曾害怕變老,覺得那會限縮體驗,但隨著年紀增長,她開始體會到長大是跨越人生歷練與故事,是為了有機會「反璞歸真」。這段探索自我、面對不足、叛逆、不合群或與眾不同的過程,需要勇氣去展現,這些都將成為理解自己、前行的墊腳石。音樂劇《火神的眼淚》匯聚了許多優秀的演員,如飾演隊長的王為,他的故事相信會讓許多男性觀眾有感;還有長期合作的楊大正,以及飾演消防隊員心靈創傷層面的周家寬。這齣戲透過音樂的力量,更能觸及我們心底最真實的感動與痛處。 藝術的微光,總能溫柔地照亮那些藏在內心深處、關於生命重量與溫暖的角落。期待大家都能走進劇場,親自感受這份敬意與感動,支持故事工廠的《火神的眼淚》音樂劇。 走,我們去看戲:https://tixfun.com/UTK0201_?PRODUCT_ID=Q01O2KK6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歡迎回到《琄蜜莉的異想世界》,這個讓我們一起探索藝術家生命風景的地方。 今天非常開心邀請到老朋友方宥心,一起聊聊她在表演路上那些閃閃發光的時刻與內在轉折。 我們聊到,宥心是怎麼介紹自己,她自己說她是個「非常熱愛表演,卻不喜歡明星光環的死小孩」,內心有點逆反。她分享,過去剛從比賽出來、被定位為歌手時,曾被要求要有「架勢」,但越模仿別人就越討厭自己,覺得很不自在。這段成長過程,也讓我觀察到她其實很聰明、很體貼,對別人的情緒非常敏感,只是她可能因為不喜歡衝突,而會收起她那有些逆反的一面,讓自己顯得「裝傻」,甚至有點「過度保守」。 後來,宥心從電視戲劇中找到了一點鬆綁,因為可以躲在角色後面,卻透過角色做出某種程度上真實的自己。但真正讓她像「上癮」一樣投入的,是音樂劇。她形容那就像一種致命的毒品,讓她愛上在黑膠地板上「打磨自己」的過程。即使每天練習很緊繃不舒服,但在舞台上,當所有的準備都拋開,,是巨大的感動,也讓她真正知道自己有多麼喜歡表演。我們也聊到,表演上有一種說法是「台上只有行動的演員,沒有思考的演員」。 宥心不是科班出身,一開始靠直覺,雖然大家說她很自然,但當作品累積後,她發現自己開始重複模式,掉入了「慣性」或「自動導航」。意識到這點讓她很沮喪,於是她主動尋求上課,渴望找到更多可能性。她在舞台劇圈尋求回饋,一開始夥伴們可能因為她是影視演員而過度包容,說她「很好啊」。直到她遇見了我的學長北安老師。她抓住機會,跟老師提出用參演低酬勞實驗劇作為交換,希望老師教她學表演。透過老師的引導,她的腦子像「破西瓜」一樣被打破,開啟了新的思考方向。她也從老師那裡學到了身體表演的概念,去意識到角色的每一個細胞。宥心覺得,這堂課不只是學表演,更是一場自我認識的旅程,回到最初那個關於「我是誰」的哉問。最後我們也聊到她這次飾演的徐子伶,她覺得子伶身上也有點她的影子,那種反骨和堅毅來自於責任心與心軟的交織。在體系中,女性面對的接納度有時不如男性,而子伶選擇的方式,是不刻意表現聰明,甚至有時顯得「笨」或「衝」,但她的內心深處藏著一把火,渴望在抵達位置後,帶出公平與正義。她和劇中的林義陽在某種程度上是相似的,只是方式不同,而她心底其實是羨慕林義陽那種可以直接、熱血、充滿正義感的展現。 聽宥心分享她的表演旅程,就像看見一顆寶石如何被層層打磨,最終綻放出獨特的光芒。謝謝宥心今天帶我們走進她心靈的「異想世界」,期待她在舞台上繼續閃耀! 走,我們去看戲:https://tixfun.com/UTK0201_?PRODUCT_ID=Q01O2KK6>)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S1EP0 試播集

S1EP0 試播集

2025-05-0400:20

S1EP0 試播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