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荐书: 《表象与本质——类比,思考之源和思维之火》 侯世达【美】 桑德尔【法】 作者简介: 侯世达,Douglas Richard Hofstadter,美国学者、作家。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意识、类比、艺术创造、文学翻译以及数学和物理学探索。其著作《哥德尔、埃舍尔、巴赫》获得普利策奖(非小/说类别)和美国国家图书奖(科学类别)。他出生名门,父亲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物理学家罗伯特·霍夫施塔特。1977年,侯世达在印第安纳大学开始了一个研究心理活动的计算机建模项目(他原本称之为“人工智能研究”,不久就改称为“认知科学研究”),可以说是“人工智能”研究的先驱之一。这本书也是他在认知科学领域的集大成之作。 桑德尔,Emmanuel Sander,法国心理学家,可能是我的打开方式不正确,google很难上找到他的相关信息,维基百科也没有他的词条,然而这并不影响他对这部经典著作的贡献。 内容简介: 如何将这本近700页,70多万字的巨著进行简要地介绍是一个难题。所幸的是,全书的中心思想已经体现在书的副标题里了,就是关于“类比”及其对人类认知的重要作用。什么是类比?这有个简单的例子,“片王的吉他弹得和他人一样美。” 这种一语双关的表达,在书里有一个术语叫轭式搭配。 其内在的思维逻辑就是类比。 轭式搭配只是类比思维的简单显式应用, 要真正理解什么是类比,得深入本书才行,毕竟整本书都在阐述这一概念。书里还列举了大量非显式的例子来解释类比现象和作用,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如何认识“妈妈”到成就斐然的科学家们(伽利略、爱因斯坦)通过类比完成伟大的科学发现。正像书的副标题说的,类比是人类思维的动力和源泉,是点燃人类智慧的火花。这句话也是类比的一个绝妙运用! 推荐理由 本书的写作过程很有意思,两位作者分别用英语和法语写作不同的部分,然后互相翻译。这使得很多原本晦涩难懂的表述变得清晰易懂,举例也非常贴近所用语言的文化(如果你懂点英语甚至还有法语的话,其中一些例子完全可以博你会心一笑)。更值一提的是,本书的中文译本,采取了类似的方式,通过“移译”将大量表述转化为“中式表述”,举例也进行了本土化处理。译者是侯世达的中国同事和学生,因此侯世达也全程参与了本书的中文翻译,确保这样的“移译”仍然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他的观点。这无疑对中文读者十分友好,是一本既能引人深思,又保证了阅读体验的绝佳的学术专著。 一点读后感 这本书其实拿到手里没多久,所以我也没有读完,也只是匆匆浏览了个大概。第一反应就是,我们常说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不也正是类比的运用麼。所以,我们也经常说一个人的思维敏捷,发散思维能力强,联想能力好,也就是说他的类比思维运用得好(尽管有时候他自己也没意识到)。甚至现在很火的跨界创业,不也正是通过类比,发现了两个表面上毫不相干的事情,存在某些本质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才得以成功麼。再回到书上的一句话“孩子都是类比大师”,对啊!都说孩子的想象力最丰富,而类比不正是想象力最佳的发挥领地麼!我们的书友里有不少都有孩子了(或者认为自己还是个孩子)。相信看了这本书,就明白了,保持孩子的想象力,对提升认知力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即使他的类比有时在我们看来并不那么“正确”,那只是我们没能理解他所看到的类比关系。说到这,还真应该多像孩子们学习学习类比呢。 当然,别误会这是一本告诉读者不要打压孩子想象力的育儿书。还是回到侯世达的老本行--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研究人类怎样思考,人工智能则是要教会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在导言部分,侯世达写到,尽管机器的运算速度远超人类,但在类比方面,人类则具有巨大优势,这意味着,机器的认知能力远低于人类。实际上,侯世达本身对人工智能并不感冒,甚至觉得它们在现今的科技水平下,根本不可能真正变得聪明。无法通过类比习得新的知识,是目前机器学习的一大缺陷。话说回来,人类是如何自发学会类比思维的,背后的生理机制是什么,作者并没有在本书中做讨论,恐怕连侯世达也认为这仍然还是个未解之谜吧。等到谜底揭开的那一天,将是人类认知科学的一大步,也是将是人工智能的一大步。 最后,如果有兴趣读这本书的话,可到书屋借阅,此外也提供多种格式,制作精良的电子版(pdf,epub,mobi,kind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