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窩在可能裡
窩在可能裡
Claim Ownership

窩在可能裡

Author: Icenow

Subscribed: 1Played: 14
Share

Description

《窩在可能裡》
一個正在摸索自由的人。

在這個 podcast,
我每週會聊一本書、一些生活感悟,還有人生路上的真實經歷。


透過閱讀與認真生活,

 陪你一起在沒有標準答案的人生裡,

 練習多元思考、作出選擇、勇於行動。


如果你也厭倦追逐、對主流價值感到疑惑,
 渴望活得更真實自在,
 想擺脫情緒或他人的期待——


這裡是一個能彼此陪伴,
 探索內在、成為自己的空間。


歡迎窩進來,
 發現屬於你的無限可能。

41 Episodes
Reverse
你曾因為一則新聞感到無力、沮喪,甚至想逃離這個充滿惡意的世界嗎?最近,花蓮震災的滿地泥濘、美國政治人物的震撼暗殺,以及令人沉重的藝人虐殺新聞,都讓我感到心情低落。面對這些無能為力的時刻,我試圖與自己對話:「只要存在,只要發生,就是應然。」這份體悟,讓我找到了安頓內在的出口。 在尋找平靜的過程中,我讀到王文靜老師的著作《回到生命的喜馬拉雅》。書中,她與慧光師父的對話,讓我意識到,即便身處黑暗,只要抬頭,就能看見靜夜星光。 慧光師父的人生故事本身就充滿了困頓。他身為台美混血兒,從小備受歧視,內心始終有一座憤怒的活火山。但他最終選擇放棄美國的醫生之路,遁入空門,並在尼泊爾創辦沙彌學校。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困頓其實是非常好的,處理得好,是一個生命的轉彎。」正是這些痛苦,促使我們開始叩問生命的意義。這就如同動畫《腦筋急轉彎》中的「憂憂」,負面情緒的存在,正是為了教我們認識自己,學會保護自己。 在《回到生命的喜馬拉雅》一書中,作者向慧光師父拋出一個問題:「人,何須鄙視榮華富貴?榮華富貴,不好嗎?」 慧光師父回答:「處在順境的人會太把生命的擁有,視爲理所當然……富貴的人,也是生命當中的盲人,他...
歡迎來到《窩在可能裡》,這是你下班後、通勤中,或是在地球玩耍時,最溫暖的陪伴。 這週我想和你分享一本故事性極強的書——《暮年狂想曲:銀髮i人的社交冒險》。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老後生活」的想像。它不僅真實呈現銀髮階段的孤單與困境,更勾勒出一種不服從、不妥協,即便在人生後半場也能活得閃閃發光的生命姿態。 書中角色個個鮮明:有深藏秘密的「達芙妮」、失意的獨居演員「亞特」、用編織來表達不服從的「露比」,甚至還有年僅18歲就身兼學霸與單親爸爸的「齊吉」。這群看似不可能成為朋友的人,在加入「銀髮俱樂部」後,藉由一次次互動,重新認識自己,也再次發現了自己的價值。 故事從一場荒謬又幽默的交通車攔查事件開始。在警員的攔查下,車上的銀髮長輩們爭相「自首」,而真正的嫌疑人卻趁機開溜。這背後的故事,要從社區中心的天花板倒塌和市議會的陰謀說起。為了守護這個帶給他們溫暖的家,這群長輩決定聯手反擊。在策略大師達芙妮的帶領下,從戲劇公演、娛樂實境秀,到莉迪亞的復仇計畫,一場場喧鬧無比、充滿幽默與情感的悲喜劇就此登場。 其中,最讓我驚豔的是達芙妮。這位霸氣奶奶說話直來直往,卻充滿智慧。她不僅機智地幫助亞特擺脫牢...
痛苦時不要找人取暖,去讀書吧!到書店買個更寬闊的人生 嗨嗨,大家好!暑假結束,我回到了小學校的日常,沒有了高大上的行政業務,專注於陪伴孩子,發現內心輕鬆許多。這讓我深刻反思,人是不是越專業,就可能活得越狹隘?以前,我的世界只有法律,自以為能參透一切。但開始大量閱讀後,才驚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這集,我將分享《到書店買個好人生》這本書,並帶你探索如何透過閱讀,打破現有的認知框架,活出一個更寬闊的人生。 什麼是寬闊的人生?它不只包含賈伯斯、香奈兒那樣的「可見成就」,更是一種能自在玩耍、不被外界打擾的「心靈平靜」。這一切,都始於我們內在的「觀景窗」。當我們的觀景窗越大,看到的風景就越廣,就不會只被眼前的小石頭困住,而是能欣賞整片山脈的美好。 我將分享一個三位年輕同事的故事,讓你了解,面對同樣的困境,不同「觀景窗」的人,最終會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 那麼,要如何升級我們的觀景窗呢?最經濟實惠的答案就是:閱讀。 閱讀,不只是一種習慣,更是一場人生投資。這本書的作者千田琢哉,在大學時期讀完一萬本書,最終練就了應對職場、人際關係等人生難題的能力。本集分享書中3個觀點: 痛苦時,閱讀是最好的依...
嗨嗨~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 本集分享的書是《化學課》。練習對世界喊出「我就是—」。 不是別人替你下定義,而是像《化學課》的伊麗莎白那樣,質疑、面對不友善,仍能斬釘截鐵地說:“我就是化學家。” 這句話不等於宣告一個職業,而是相信自己在世界的定位,在於把身分的主詞拿回來。伊麗莎白被研究院排擠、論文被掠奪、被懷孕開除,社會千方百計想把她塞回“誰的太太、誰”她沒有大聲喧嘩,只是不退讓地不斷地表演“我就是”。這個相信,讓她把廚房變成實驗室,把做飯講成化學——也把每一次的勞動,熬成一鍋鍋都可以被驗證的自我。 愛情在這本書裡不是糖衣,而是同頻率的環相知相惜。她和凱文的關係就像一組正好對上的拼圖,書中這樣描述:『他們就像是才打開盒子、把內容物都出來倒在芬蘭時,一片片的拼圖就已經分不明顯差了最正確的位置上,那麼自然地環相扣,讓旁人一看就覺得餐桌的渾然天成』,他們尊重永恆的也看重的事業。不是「我為你放下自己」,而是「我們都帶著『我就是』的相愛」。他們的愛情,是互信互重──那樣一種加一大於二的「共價鍵」感,能承重、能一起成長。 **狗狗「六點半」**超可愛逗趣,他像一面幽默的鏡...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 這一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直白卻充滿智慧的書——《從低谷突破》 (音檔中將書名誤說成-從谷底突破) 本書作者是好萊塢最受歡迎的精神科醫師史塔茲。這本書直白點出:當我們接受人生的真實樣貌時,才能找到更大的自由與力量。 我們從小被灌輸「理想世界」的幻覺:人生應該是順遂、無痛苦、想要的隨時都能得到。當現實與這個「完美範本」不符時,我們便陷入自責與焦慮,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成功。但作者提醒,這一切不過是幻覺。真實的人生充滿痛苦、不確定性,需要靠紀律才能有所成就,而這些都是生命本來的樣子。 我們習慣將挫折視為「不應該發生的事」,但這正是痛苦的根源。作者說,第一步是將人生視為一個「過程」。真實的人生充滿變化,唯有不斷經歷事件,我們才算真正活著。每個負面事件的發生,不代表你出了問題,而是背後都藏著改變的機會。與其急著忘記,不如將它們當成導師,學會從中提煉智慧,例如被遺棄可以讓你學會獨立,財務困境能促使你重新檢視資產配置。當我們能從事件中看見價值,就能將生活轉化為智慧的根基,這也是生命的真正目標。 除了「接受」真實世界,作者也點出另一個盲點...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 這集想跟你們分享一本我覺得非常溫暖又動人的書——《全宇宙最好的座位》。 故事的主角,是外公與孫子傑克。外公在生命最後的旅程裡,意外的帶著孫子搭上一輛「專屬巴士」,一站一站觀察人生。全書有 36 個停靠點,每一站都像是人生課題的隱喻。特別的是,每一章都是「行動提示」,提醒我們怎麼看待、怎麼實踐,並帶回到日常生活。 其中除了這及分享的幾個篇章外,另兩個篇章也深深觸動了我: 第35站「全宇宙最好的座位」:不爆雷,但這個答案其實很清楚。第三部分「重逢」:讓我流下眼淚。故事提醒我們,影響生命的不一定是親近的人,有時候反而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就像旅行中偶遇的情誼,短暫卻能為我們的生命,留下深刻痕跡。本集最主要是分享: 外公談「忠於自己」。社會常要我們對伴侶、家人、社區忠誠,但外公說:「忠於自己,忠於生命,忠於信念,如果還有餘力,再去忠於他人。」 因為當我們一直討好別人,反而容易背叛自己,活得不快樂。忠於自己,不是自私,而是一種最不內耗的生活方式。 還有「影響圈」。父母、朋友、老師,甚至幾千年前的古老教條,都在影響我們。好的觀念能推你一把...
有些人的生命故事,看似坎坷,卻能讓你感覺——他走過的不是一條絕路,而是一條開滿野花的山徑。 楊士毅,就是這樣的人。 他在理髮廳的小閣樓長大,空間低到無法直立,下方是吵雜的廚房與麻將聲、瀰漫的煙味,每天都要小心翼翼,怕擋到大人的路、怕沒掃掉地上的頭髮、怕毛巾沒洗乾淨就挨打。那是寄人籬下的十幾年,他常問自己:「我是不是生來就是被打的?我應該放在哪裡,才不會惹人討厭?」 也許正因為環境的逼迫,他提早養成「自我提問」的能力。很多問題沒辦法馬上有答案,但提問本身,就開始讓他移動,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路。 他發現,熱愛會讓人忘記時間和辛苦。攝影、書寫是他找到的出口——幾百張照片、五十本日記,紀錄的不只是畫面與文字,而是當下的情緒與選擇。回望這些紀錄,他開始看清自己的喜好、價值觀,甚至恐懼,也慢慢擺脫自卑。 他曾因悲觀而什麼都不做,最後如預期地「什麼也沒有」——這不是另一種「心想事成」嗎?所以,他決定用這個能力專注在真心渴望的事上。就像太陽的光,要花八分二十秒才到地球,渴望的實現也需要時間,我們要做的不是焦急,而是持續行動,因為光一直在來的路上。 楊士毅也練就了「不要白白受苦」的哲學——接受不是無...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這個頻道會陪你一起聊聊我最近看的書,還有我在地球上玩耍時的一些小感觸。 自從分享完第33集後,我連續三週沒有更新,並不是真的睡了三週,而是在尋找與外部世界對頻的方式,以及消化一場突如其來的低潮。這次的低潮,是踏入社會、進入職場後不曾遇過的事件,因此,我花了一段時間才釐清內心的風暴。 在這次的低潮中,我反覆思考一個問題:當眼前出現一堵牆時,我是要選擇停止步伐、適應環境,還是要試著繞道或衝撞?這次的挑戰,似乎是宇宙想「確認」我是否能堅持自己相信的價值,並堅定用自己的方式面對世界。 這次的課題是:如果想滿足他人的期待,我就得打破自己設立的工作與人際界線,讓出私人時間,並在參與活動時戴上社交面具。這讓我陷入了掙扎:為了工作與和諧的職場環境,我要不要讓出我的私人界線? 我一向在上班時間秉持共好路線,只要是能力所及,幾乎不會拒絕協助。但在下班後,我完全是另一個人,一個只想把所有時間留給自己的人。一直以來,我對私人時間的吝嗇,並未影響我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但這次,我明確感受到了被期待的壓力。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個難相處、界線過於嚴苛的人,是不是應該為了...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一個陪你從書本與生活感觸中,尋找可能性的地方。本週,我會從一趟花蓮的慢活旅行說起,並且分享《大人的床邊故事》裡的三篇故事集感想。這本書源自全球下載量破千萬的熱門 podcast 節目 Nothing Much Happens,其宗旨便是透過溫柔的故事,安撫現代人焦躁的心靈。 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是否也常常因為忙碌,而錯失了生活中那些微小卻動人的瞬間?《大人的床邊故事》提醒我們,只有當心靈留白,放慢腳步,才能真正感受周遭的美好,與自己和世界好好共處。 在這一集的節目中,我選了書中三篇特別有感的故事,將原文一字不漏地念給你們聽,大家能沉浸在作者溫柔的文字魅力中,彷彿回到小時候聽床邊故事的安心時刻。 第一篇故事:〈生活中新的一頁〉 透過主角在文具店購買新手帳的日常,巧妙地詮釋了 「生活重啟儀式」的概念。我們總以為要等到新年或特定日子才能開啟新篇章,但其實,任何時刻,只要願意,生活都能重新翻頁。就像我說走就走的花蓮小旅行,正是為了短暫抽離日常的壓力,讓心靈和身體重新蓄滿能量,更甘願地回到現實生活。故事的結尾,...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第32集帶大家一起聊肯·羅賓森的《讓天賦自由》,並分享我在花蓮煙波的心靈小旅行。 先說說花蓮,我臨時請了五天假住進煙波的山闊館、沁海館與花時間三棟風格迥異的建築。山闊館有書屋、靜心空間與瑜珈氣息;沁海館則是泳池、三溫暖與悠閒餐廳的完美組合;「花時間」則是背包客活潑自在的聚點。清晨做完瑜珈、吃完早午餐,一下午都窩在書室裡,把《讓天賦自由》一口氣讀完,整個人都在山與海之間感受前所未有的心流。 這本由教育家肯·羅賓森撰寫的書,透過59則生命故事揭示「天命」的真義:當「喜歡」與「擅長」融合,你就真正找到生命的熱源。核心概念分為四大要素── 天資 (Talent):天生的直覺與能力。書中談到舞蹈家吉莉安.琳恩,從被誤判為注意力障礙的孩子,到被診斷出「跳舞天才」,展現天賦的力量。熱情 (Passion):長年投入、不顧辛苦的愛好。作者的弟弟查理練琴超過三、四小時/天。不是只是想想,而是會真為熱情所在投入及燃燒。態度 (Attitude):「我就是要!」的決心與勇氣。你可能會遇到反對、質疑、條條框框,但一旦對齊內心價值,心靈就會自在,才能勇敢踏出不同於...
嗨嗨~這集想跟你們聊聊我最近的心情 原本因為跟妹妹一起去東港旅行而心情飛揚,吃了黑鮪魚、住進喜歡的民宿(Burabura Cafe Guesthouse)、完成所有願望清單,覺得人生實在太快樂。 但回到日常後,卻又再次撞見「我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情境。 我身邊多數人都很友善、nice。但就算這樣,我還是常常在人群裡感到能量流失。尤其是那種淺層互動、無法深入靈魂的對話,會讓我想一頭回到自己的洞穴,躲起來。 我是一個非常需要獨處的人。我想,那應該不是「孤僻」,而是我真的很享受與自己相處的時光。目前,我還在調整、釋放、消化,還沒能立刻整理出什麼大道理,但我知道,我正在重整中。 這集我只簡單的分享了三本最近看的書:《茶水間》、《Fire Man:39歲退休實戰筆記》和《游牧十年》。還沒能把他們完整的書寫成讀書心得與大家分享,也許,等我回神後,再好好聊聊他們。 內容中提及的podcast:Fireman的FIRE人生。 如果你最近也有類似的狀態:在人群中感到疲憊、渴望獨處、正在低潮裡喘氣——那我們就一起慢慢來吧。 希望這集能陪你一起走過那段與世界不太對頻的日子。 📮聯絡我:nin.don@m...
Hi hi~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一個陪你聊書、聊人生,也聊聊我們要如何好好在地球玩耍 的 podcast。 今天要來聊一本我最近非常有感的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它不只是關於重生, 更關乎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以及怎麼回到「無條件地愛自己」的狀態。 本集會圍繞三個主題展開:價值感低落的迷思、愛自己,還有無條件的愛。最後,我也會分 享我最近的一段小插曲—— 一段真誠創作卻被靜音的社群經驗。如果你也正在掙扎於「活出 真我」這條路上,希望這集能陪你走一段。 ——— 🔹 一、價值感低落的迷思 從小,我們就很容易因為他人的眼光、評價、甚至一句話,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是不是我 不夠好?是不是我太奇怪了,別人才會排斥我? 艾妮塔的故事很有共鳴。從小因膚色、文化背景被霸凌,讓她從內在深處覺得自己是錯的。 她努力迎合、拼命討好,卻始終無法真正認同自己。直到她瀕死,才明白——我們不需要努 力變得更好,才值得被愛。因為我們的價值,是本來就存在的。 這讓我想到,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曾把「被喜歡」當作人生的 KPI。但其實,那些不喜歡你 的人,也許只是來幫你提醒:你不是來取悅所有人,而是來活出你自己的...
Podcast:Naval-How to Get Rich(完整中文版):https://ulvis.net/36tb Hi hi~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一個陪你聊書、聊人生,也聊聊在地球好好玩耍的 podcast。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上一集?那一集我們聊到納瓦爾對「財富」的定義,還有幾個關鍵詞:像是特定知識(找到你獨擅勝場的那件事)、現代槓桿(不用他人允許也能放大自己影響力的工具,例如:程式碼與媒體),以及,為什麼「成為難以取代的自己」才是真正致富的開始。 這一集,我們繼續探索。這集的重點包含:承擔責任、判斷力、長期賽局,與怎麼吸引『來找你的運氣』。 乍聽之下好像很商業?但說實話,我在整理這些內容的時候,內心超多戲。 那種「啊!我以前完全沒想到!」和「完了,我是不是選錯人生選項」的焦慮感輪番上陣。 但也因為這些撞牆時刻,才開始重新思考: 我想要的自由人生到底長什麼樣? 致富這件事,真的只是為了錢嗎?還是有沒有可能,它也是一種哲學? 🔹本集摘要: ☑ 承擔責任:你敢把名字寫上去嗎? 納瓦爾說,願意承擔責任的人,才有機會獲得信任,...
🎙️ Podcast:Naval-How to Get Rich(完整中文版):https://ulvis.net/36tb 這一集,我會分享兩段旅程:一段是搭上藍皮解憂號,從台東到枋寮,穿梭在復古列車與東部海岸線的靜謐之中;另一段,則是與《納瓦爾寶典》的相遇,展開了一場對「自由」與「財富」的重新定義。 我原以為《納瓦爾寶典》只是另一本教人變有錢的理財書,直到我聽了那場長達 3.5 小時的 Podcast 訪談,被裡面一連串關於槓桿、特定知識、自由的洞見震撼到——那不只是思維轉變,更是一場「我怎麼從現在走向理想人生」的實踐之路。 👤 納瓦爾是誰? 來自印度移民家庭,成長於紐約治安不佳的社區。靠圖書館、靠閱讀、靠早年送報、洗碗、送便當的經歷,一路走到美國史岱文森高中、達特茅斯學院,最終踏入矽谷。他創辦 AngelList,投資過 Twitter、Uber、Notion 等公司,從清寒出身到財富自由。 📘 這集重點整理:納瓦爾的致富觀與自由練習法 擺脫「時間換金錢」模式 財富不該綁死在工時內,真正的自由是「睡覺時也有資產替你工作」。律師、醫生雖時薪高,但收入仍受限於時間;而創業者...
Hi hi~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一個陪你聊書、聊人生,也聊聊我們怎麼在地球好好玩耍的 podcast。 這一週,我新增了平板支撐到晨間運動裡。隔天肚子手臂痠到一個開心,感覺終於有喚醒沉睡的肌肉(笑)。這種小小的進展,讓我想到我們的大腦和信念,其實也需要這樣一點一滴地被「鍛鍊」。 而這集,我想聊的書就是:《大膽思考》。這本書不是什麼打雞血的成功學,而是一步步幫你拆解:我們怎麼從「想太多」~慢慢活出一種比較貼近「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一、抵擋「務實」的壓力,不是叛逆,是保護你的夢 從小,我們都被鼓勵「勇敢做夢」,但長大後,這句話卻慢慢變成:「現實一點比較好」。這種集體務實主義會讓我們不知不覺地壓縮想像空間,習慣降低標準、放棄選擇。 但夢想從來就不是天真,而是你內在聲音的召喚。重點不是多大,而是你敢不敢「允許自己想要」。 ✦二、設定無所畏懼的大膽目標,為自己劃一條全新的航道 作者借用「登月計畫」這個概念,提出 BHAG(Big, Hairy, Audacious Goal)——也就是「大到有點瘋狂」的夢想。 我們不一定真的要登上月球,但正是那些大膽到讓人心臟乍停的想法,才有機...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 今天要分享的書,是寓言之王史賓賽・強森的《禮物》。 ✨這集聊了這些: 這本書的英文書名是《The Present》,有趣的是,這個字同時有「現在」和「禮物」的意思。 書中就是透過一個年輕人尋找「禮物」的故事,帶我們重新思考:到底什麼才是真正讓人生快樂和成功的關鍵? 而我讀完後的感覺是:不用一小時就能看完,但如果你願意帶著它的觀點去過生活,真的會有一些思緒開始清晰下來。 ✦活在當下:孩子其實是天生的心流大師 我們常聽到「活在當下」,但到底什麼是「當下」? 書中說得很直白:就是專注於你此刻正在做的事。不要陷在過去的懊悔裡,也別焦慮未來的未知。 這讓我想到,小孩其實超擅長這件事。他們玩積木、畫圖、追蝴蝶,整個人都在那件事裡,沒在想午餐吃什麼,也不管隔天考試。他們就是「正在」活著。 而我們長大後,卻變成一種「靈魂延遲或不在線」的狀態:人在這裡,心卻在明天的會議、上週的爭執、或是還沒發生的失敗裡。 ✦痛苦也是禮物:從焦慮和挫敗中提煉學習 年輕人在山上小屋靜下來後,開始發現他對人生的痛苦,很多來自「想太多」。他總是在意沒升遷、搞砸戀情,然後就一直懊...
✨這集聊了這些: ✦為什麼我們需要靜心? 這本書的開頭就寫得很白話:「想活得更滿意嗎?那你得先知道你是誰。」靜心就是那個「知道」的過程。不是宗教、不是神秘學,而是一種你可以自己在家練習的內在科學。你不需要加入任何組織,也不用背誦什麼咒語,只需要學會觀照你的念頭——看著它們經過,不抓住、不認同。 ✦靜心是什麼?其實,是讓腦袋閉嘴一下 我們的腦袋像永遠不停的車流,一直想、一直記憶、一直規劃。靜心就是觀察那些車子開過去,但不跳上車。我最近有在練這件事,像是吃飯的時候試著咀嚼多一點,覺知食物的味道。結果除了變健康,還會突然生出感謝感——謝謝陽光、謝謝土地、謝謝煮飯的人。 ✦當你在生氣時,其實可以選擇不跳進情緒裡 奧修說,憤怒不需要被壓抑,也不用發洩出來,而是——觀照。你就像坐在觀眾席,看著憤怒來又走。我真的有實踐一次,發生在美股暴漲那天,我整個人陷入「為什麼我還沒上車」的焦躁。腦袋上演各種劇場,叫我衝進場、又罵我不會投資,超吵。 那時候我深吸一口氣,對腦袋說:「安靜好嗎?」幾分鐘後,真的靜下來了。而我也因此看見了一個新的 ETF 投資靈感。這就是靜心的魔法——它不是讓你逃避現實,而是讓你...
✨ 本集聊了這些: 🔹 世界有些紛亂,我們該怎麼穩住自己? 最近各種政治氛圍詭譎、人設翻車、末日預言、政策變化……讓人有一種「霧裡看花」的不安感。我也有類似經驗,直到有天早上,腦海突然跳出一句話:「存在,就是必然,也是正常。」那瞬間,像是在混亂裡重新踩穩腳步。這集就從這句話出發,談談如何在亂流中,穩住內心的指南針。 🔹 斯多噶哲學給我們的第一個超實用心法:「區分可控與不可控」 別人的情緒、社會制度、機會怎麼來去,這些我們其實根本掌握不了。我們唯一能控制的,是我們自己的選擇與回應。這一集我會結合生活與職場例子,分享這個觀念怎麼讓我從焦慮與挫折中抽身,過得更輕盈。 🔹 被打乙等的第一年,我學到什麼? 剛進公部門的我,超認真學習,結果考績還是乙等。那次打擊讓我人間清醒些——不是努力無用,而是有些結果不在我們掌控中。也因為這次轉念,後來我學會不再為不可控的事耿耿於懷。 🔹 我的旅行夢碎了,但我沒碎 規劃了幾個月,要去波蘭和立陶宛旅行,卻因為同事可能的調動而無法成行。當下真的很糾結,但也因此練習把「無法如願」當作宇宙的新安排。轉念之後,我重新規劃了「東半部巡禮」,相信真...
如有可以分享或討論都可以寄mail給我:nin.don@msa.hinet.net 這本書主要在幫助讀者了解快樂的本質,讓讀者知道要擁有快樂滿足的生活,需要用到哪些通則,期望能使讀者擁有更快樂的人生。 全書總共分成三大部分,理論篇:討論快樂是什麼,以及快樂生活的要素;應用篇談到如何將這些概念應用在教育、職場和感情上;思想篇包含七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並針對快樂的本質,以及快樂在生活中所佔的地位提出一些觀點。 本書將生活型態分成: 享樂主義型拼命三郎型虛無主義型快樂開朗型快樂的定義是:能從生活中體會到樂趣和意義的一種感受。 『志業』小故事:有一天,甘迺迪到美國太空總署視察,遇到走廊上的清潔工,甘迺迪問他在忙些什麼呢?我想,大多數應該會回答:我在清垃圾。但令人訝異的是,那個清潔工很有自信的回答:「總統先生,我在協助把第一位地球人送上月球。」 要如何找到志業呢? 書中提供了一套探索的方法,MPS流程,也就是意義、樂趣和專長 我們在尋找合乎個人『喜好』與『所長』的理想工作前,可以問問自己下面3個重要的問題: 1.什麼工作能為我創造意義? 2.什麼工作能為我創造樂趣? 3.我的專長...
作者:曾稔育|2024 後山文學獎 年度新人獎 如果想聯繫我:nin.don@msa.hinet.net ✨ 本集聊了這些: 🔹 心智模式,從何而來? 我們從小就被家庭、學校、社會灌輸各種「應該」——還沒搞懂自己想要什麼,腦中就已經塞滿標籤和期待,再加上沒有跳脫同溫層的方法,久了,就活成一套別人寫的劇本。 🔹 心智模式可以改寫嗎? 可以,只是需要勇氣和意識。我靠閱讀和旅行跳脫同溫層,學著用不同的眼光看待世界,也漸漸從過去的「自我設限」裡走出來。 🔹 「體制善意」有時其實在傷人 作者寫到教會營隊的經驗,那些看似幫助的資源,卻同時夾帶著批判與羞辱,讓人覺得被幫助的同時,也被貼上了標籤,讓渡了自尊與自信。 🔹 「我在支持你」的優越語氣 在偏鄉觀察到的現象:一些經濟條件不錯的移居者,帶著資本與主流經營邏輯進入在地小店,無意間形成一種~將「剛剛好的生活」看成「不夠努力」的氛圍,這其實是一種細膩的壓迫。 🔹 關於孝順:作者說,我不當孝子已經很久了 這不是叛逆,而是一種不得不啟動的『自我保護』機制。作者不再盲目順從原生家庭的期待,而是選擇誠實面對自己內心的傷與距離。 我們...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