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本集要跟你聊聊的書,是二刷的實戰筆記:《FIREman 39歲退休實戰筆記》。 在今年十月,台股衝上 27,000 點時,我出清了所有持股,整體獲利達到了 25%!這成績雖然亮眼,但老實說,我當時是憑著不想讓「獲利只是在紙上」這件事重演,所以才憑直覺賣出,完全沒有遵循原本的投資計畫和紀律。為了不讓資金閒置,我再次重讀了這本由一位前消防員主管陳繼勛所寫的書,並重新規劃下一波的投資組合。 本書作者在 39 歲時就透過投資實現財富自由,辭去公職。他分享的不是空泛理論,而是他慘痛的教訓、投資美股的觀念、選股方法、資產配置,以及判斷獲利了結與停損的實戰時機。 🔎觀念一:金錢是讓人獨立的「能量」,「不作為」才是最大風險! 「錢」是一種獨立的能量,擁有經濟底氣,我們才能無後顧之憂地走在實現自我的道路上。傳統觀念只告訴我們「儲蓄是美德」,卻忽略了通貨膨脹的可怕。若以美國聯準會 2% 的通膨目標計算,拉長 20 年,購買力將減少約 33%。因此,在投資上「不作為」,讓資產不斷被通膨侵蝕,才是最危險的風險。 作者引用了《持續買進》的觀點:「窮人的重點在於存錢,富人的重點...
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人生中,我們常常面臨許多「得」與「失」的平衡。在本集節目中,我將以張西的散文集《把你的名字曬一曬》裡幾篇文章為引,聊聊我們如何看待生命中的交換、夢想的轉彎,以及如何定義真正屬於自己的「大事」。 從迷茫的公職生涯轉折,到開始接觸奧修禪卡,我漸漸相信「心」遠勝於「腦袋」。我們的大腦經常被家庭、社會的框架困住,與內心的真實聲音打架。因此,我開始學習信任「能量」與「共時性」,隨心而行。如同書中所說:「所有命運都是一種等價交換」。當我們理解生命中的失落,都是為了交換來同等重要的東西,比如張西用失去愛情,換來寫下動人文字的力量時,我們便能對失去感到釋然。 人生這齣看不見的劇本,設定了許多課題,讓我們學習與蛻變。想要擁有文字力量,得先經歷孤獨;想要自由,得先學會離開某些依附。那些你視為「痛」或「空缺」的時刻,其實正是命運在進行交換的過程。用這樣的眼光回看,那些離開的人、錯過的機會,都變得柔軟了,因為我們知道,失去是為了讓另一種理解、愛與力量「長出來」。 本集也將聊聊「夢想」的迷思。一直以來,社會總要求我們要有夢想、要有方向。然而,書中朋友的一句話點醒了我:「我不覺...
Hi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不知道大家這週過得怎麼樣呀? 這週我又來了場說走就走的小旅行,我的生活方式,在某些人眼裡,或許是**「沒有危機意識、沒有長遠規劃」的不安定。但我自己卻很樂在其中,因為我人生中幾個重要的轉折,例如到金門工作、到台東服務,都不是計劃來的,而是聽從當時內心的聲音,做出歸零的選擇,然後讓所有意料之外的機會蹦的出現。** 這種「隨心前行」的風格,讓我一眼就被今天要分享的書**《孩子氣》**吸引住了。 在主流文化裡,「孩子氣」通常不是讚美詞,它可能代表幼稚、霸道、任性或不負責任。我們太習慣將「成熟」當成終極目標,認為越有自制力、越懂忍耐,就越值得肯定。 但這本書的作者卻丟出一個顛覆性的觀點:真正讓人成功、快樂、活出自己樣子的人,往往不是最有『忍耐力』的那群人,而是最「無法忍受不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的人。 這句話點亮了我心中的微光。因為我的基因裡完全找不到忍耐及意志力的因子,我無法過自己不想過的生活,更不會委曲求全。那如何成就自己想要的生活呢?作者說,他身邊那些有成就的人,共同特質是熱情得近乎任性,他們是太喜歡一件事,喜歡到不做會發瘋的地步。 正如比爾蓋茲...
Hi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 一個人的生命底色,究竟是該追尋安穩的「踏實」,還是擁抱世界、親自去看看更大的「流浪」? 這週,我想分享的是夏曼・藍波安的海洋文學《大海之眼》。 聽到「文學」,你可能會覺得很高大上,但相信我,閱讀夏曼・藍波安的書,讓我體驗到從沒經歷過的閱讀美好——我第一次感受到文字中的詩意。 他的文字充滿了海水般的波浪韻律,這份詩意並非來自抽象的詩,而是紮實的散文。他的書寫是「身體先行」後才產出的,是在親自經歷後,用生命體悟轉譯出的文字。 讀完《大海之眼》,我被達悟族人那種與海共生的哲學深深吸引:他們對死亡的描述是「我的夕陽已經很低了」;他們對飢餓的形容是「肚皮處在退潮」。他們沒有單一的神祇,認為物我是合一的,於是有了對萬物的尊重與共好。 然而,當外來的「文明」和「權威」踏上蘭嶼,一切開始改變。《大海之眼》犀利地紀錄了中華民國對海洋民族的馴化軌跡。 年幼的夏曼・藍波安,在祭典上看見佩槍的所長和穿著彌撒服的神父,高高在上地質問他的大叔公。而他小叔公那句「別干預我們固有的祭典!你是誰啊!」帶著深層的民族自覺,給了年幼的他一對「啟程航行的槳與舵」。 那對槳舵,成...
【今天也不想上班】精神科醫師給你的職場求生手冊:強留在爛公司,你正在失去五種重要事物。 Hi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不知道這週的你,是否也閃過「今天不想上班」的念頭?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今天也不想上班》。這本書由專業精神科醫師,同時也是每月拜訪三十多家企業的職醫所寫,堪稱是給身陷職場泥沼者的「求生手冊」。 即使現在的我已處於相對自由的狀態,但周遭朋友家人被工作困住的痛苦我卻時有耳聞。作者在書中結合了勞工身心評量實例、專業建議和法律知識,提供了最直接的職場救援方案。希望這集分享,能為正在掙扎的你帶來一絲力量。 📌那些你正在經歷的職場困境,其實是種「保護機制」 你是否曾因過度努力而感到身心俱疲?作者點出一個重要觀念:狀況好的人,才能正面思考。人類大腦的生存本能,就是傾向讓負面情緒蓋過正面情緒,因為我們需要記住負面經驗來應對下次的危機。所以,當你痛苦時,請不要再逼自己「加油」或「樂觀」起來。你不需要勉強克服煩惱,因為你的大腦正在保護你。 節目中我還分享了個人面對「今日事今日畢」心態的轉變:學會為自己設定「努力值」。當能量只剩 30% 時,為什麼要耗盡它?作者也強調:保留一點...
你曾因為一則新聞感到無力、沮喪,甚至想逃離這個充滿惡意的世界嗎?最近,花蓮震災的滿地泥濘、美國政治人物的震撼暗殺,以及令人沉重的藝人虐殺新聞,都讓我感到心情低落。面對這些無能為力的時刻,我試圖與自己對話:「只要存在,只要發生,就是應然。」這份體悟,讓我找到了安頓內在的出口。 在尋找平靜的過程中,我讀到王文靜老師的著作《回到生命的喜馬拉雅》。書中,她與慧光師父的對話,讓我意識到,即便身處黑暗,只要抬頭,就能看見靜夜星光。 慧光師父的人生故事本身就充滿了困頓。他身為台美混血兒,從小備受歧視,內心始終有一座憤怒的活火山。但他最終選擇放棄美國的醫生之路,遁入空門,並在尼泊爾創辦沙彌學校。他的經歷告訴我們:「困頓其實是非常好的,處理得好,是一個生命的轉彎。」正是這些痛苦,促使我們開始叩問生命的意義。這就如同動畫《腦筋急轉彎》中的「憂憂」,負面情緒的存在,正是為了教我們認識自己,學會保護自己。 在《回到生命的喜馬拉雅》一書中,作者向慧光師父拋出一個問題:「人,何須鄙視榮華富貴?榮華富貴,不好嗎?」 慧光師父回答:「處在順境的人會太把生命的擁有,視爲理所當然……富貴的人,也是生命當中的盲人,他...
歡迎來到《窩在可能裡》,這是你下班後、通勤中,或是在地球玩耍時,最溫暖的陪伴。 這週我想和你分享一本故事性極強的書——《暮年狂想曲:銀髮i人的社交冒險》。這本書徹底顛覆了我對「老後生活」的想像。它不僅真實呈現銀髮階段的孤單與困境,更勾勒出一種不服從、不妥協,即便在人生後半場也能活得閃閃發光的生命姿態。 書中角色個個鮮明:有深藏秘密的「達芙妮」、失意的獨居演員「亞特」、用編織來表達不服從的「露比」,甚至還有年僅18歲就身兼學霸與單親爸爸的「齊吉」。這群看似不可能成為朋友的人,在加入「銀髮俱樂部」後,藉由一次次互動,重新認識自己,也再次發現了自己的價值。 故事從一場荒謬又幽默的交通車攔查事件開始。在警員的攔查下,車上的銀髮長輩們爭相「自首」,而真正的嫌疑人卻趁機開溜。這背後的故事,要從社區中心的天花板倒塌和市議會的陰謀說起。為了守護這個帶給他們溫暖的家,這群長輩決定聯手反擊。在策略大師達芙妮的帶領下,從戲劇公演、娛樂實境秀,到莉迪亞的復仇計畫,一場場喧鬧無比、充滿幽默與情感的悲喜劇就此登場。 其中,最讓我驚豔的是達芙妮。這位霸氣奶奶說話直來直往,卻充滿智慧。她不僅機智地幫助亞特擺脫牢...
痛苦時不要找人取暖,去讀書吧!到書店買個更寬闊的人生 嗨嗨,大家好!暑假結束,我回到了小學校的日常,沒有了高大上的行政業務,專注於陪伴孩子,發現內心輕鬆許多。這讓我深刻反思,人是不是越專業,就可能活得越狹隘?以前,我的世界只有法律,自以為能參透一切。但開始大量閱讀後,才驚覺自己的渺小與無知。 這集,我將分享《到書店買個好人生》這本書,並帶你探索如何透過閱讀,打破現有的認知框架,活出一個更寬闊的人生。 什麼是寬闊的人生?它不只包含賈伯斯、香奈兒那樣的「可見成就」,更是一種能自在玩耍、不被外界打擾的「心靈平靜」。這一切,都始於我們內在的「觀景窗」。當我們的觀景窗越大,看到的風景就越廣,就不會只被眼前的小石頭困住,而是能欣賞整片山脈的美好。 我將分享一個三位年輕同事的故事,讓你了解,面對同樣的困境,不同「觀景窗」的人,最終會走向截然不同的人生結局。 那麼,要如何升級我們的觀景窗呢?最經濟實惠的答案就是:閱讀。 閱讀,不只是一種習慣,更是一場人生投資。這本書的作者千田琢哉,在大學時期讀完一萬本書,最終練就了應對職場、人際關係等人生難題的能力。本集分享書中3個觀點: 痛苦時,閱讀是最好的依...
嗨嗨~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 本集分享的書是《化學課》。練習對世界喊出「我就是—」。 不是別人替你下定義,而是像《化學課》的伊麗莎白那樣,質疑、面對不友善,仍能斬釘截鐵地說:“我就是化學家。” 這句話不等於宣告一個職業,而是相信自己在世界的定位,在於把身分的主詞拿回來。伊麗莎白被研究院排擠、論文被掠奪、被懷孕開除,社會千方百計想把她塞回“誰的太太、誰”她沒有大聲喧嘩,只是不退讓地不斷地表演“我就是”。這個相信,讓她把廚房變成實驗室,把做飯講成化學——也把每一次的勞動,熬成一鍋鍋都可以被驗證的自我。 愛情在這本書裡不是糖衣,而是同頻率的環相知相惜。她和凱文的關係就像一組正好對上的拼圖,書中這樣描述:『他們就像是才打開盒子、把內容物都出來倒在芬蘭時,一片片的拼圖就已經分不明顯差了最正確的位置上,那麼自然地環相扣,讓旁人一看就覺得餐桌的渾然天成』,他們尊重永恆的也看重的事業。不是「我為你放下自己」,而是「我們都帶著『我就是』的相愛」。他們的愛情,是互信互重──那樣一種加一大於二的「共價鍵」感,能承重、能一起成長。 **狗狗「六點半」**超可愛逗趣,他像一面幽默的鏡...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 這一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本直白卻充滿智慧的書——《從低谷突破》 (音檔中將書名誤說成-從谷底突破) 本書作者是好萊塢最受歡迎的精神科醫師史塔茲。這本書直白點出:當我們接受人生的真實樣貌時,才能找到更大的自由與力量。 我們從小被灌輸「理想世界」的幻覺:人生應該是順遂、無痛苦、想要的隨時都能得到。當現實與這個「完美範本」不符時,我們便陷入自責與焦慮,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成功。但作者提醒,這一切不過是幻覺。真實的人生充滿痛苦、不確定性,需要靠紀律才能有所成就,而這些都是生命本來的樣子。 我們習慣將挫折視為「不應該發生的事」,但這正是痛苦的根源。作者說,第一步是將人生視為一個「過程」。真實的人生充滿變化,唯有不斷經歷事件,我們才算真正活著。每個負面事件的發生,不代表你出了問題,而是背後都藏著改變的機會。與其急著忘記,不如將它們當成導師,學會從中提煉智慧,例如被遺棄可以讓你學會獨立,財務困境能促使你重新檢視資產配置。當我們能從事件中看見價值,就能將生活轉化為智慧的根基,這也是生命的真正目標。 除了「接受」真實世界,作者也點出另一個盲點...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 這集想跟你們分享一本我覺得非常溫暖又動人的書——《全宇宙最好的座位》。 故事的主角,是外公與孫子傑克。外公在生命最後的旅程裡,意外的帶著孫子搭上一輛「專屬巴士」,一站一站觀察人生。全書有 36 個停靠點,每一站都像是人生課題的隱喻。特別的是,每一章都是「行動提示」,提醒我們怎麼看待、怎麼實踐,並帶回到日常生活。 其中除了這及分享的幾個篇章外,另兩個篇章也深深觸動了我: 第35站「全宇宙最好的座位」:不爆雷,但這個答案其實很清楚。第三部分「重逢」:讓我流下眼淚。故事提醒我們,影響生命的不一定是親近的人,有時候反而是萍水相逢的陌生人。就像旅行中偶遇的情誼,短暫卻能為我們的生命,留下深刻痕跡。本集最主要是分享: 外公談「忠於自己」。社會常要我們對伴侶、家人、社區忠誠,但外公說:「忠於自己,忠於生命,忠於信念,如果還有餘力,再去忠於他人。」 因為當我們一直討好別人,反而容易背叛自己,活得不快樂。忠於自己,不是自私,而是一種最不內耗的生活方式。 還有「影響圈」。父母、朋友、老師,甚至幾千年前的古老教條,都在影響我們。好的觀念能推你一把...
有些人的生命故事,看似坎坷,卻能讓你感覺——他走過的不是一條絕路,而是一條開滿野花的山徑。 楊士毅,就是這樣的人。 他在理髮廳的小閣樓長大,空間低到無法直立,下方是吵雜的廚房與麻將聲、瀰漫的煙味,每天都要小心翼翼,怕擋到大人的路、怕沒掃掉地上的頭髮、怕毛巾沒洗乾淨就挨打。那是寄人籬下的十幾年,他常問自己:「我是不是生來就是被打的?我應該放在哪裡,才不會惹人討厭?」 也許正因為環境的逼迫,他提早養成「自我提問」的能力。很多問題沒辦法馬上有答案,但提問本身,就開始讓他移動,去尋找屬於自己的路。 他發現,熱愛會讓人忘記時間和辛苦。攝影、書寫是他找到的出口——幾百張照片、五十本日記,紀錄的不只是畫面與文字,而是當下的情緒與選擇。回望這些紀錄,他開始看清自己的喜好、價值觀,甚至恐懼,也慢慢擺脫自卑。 他曾因悲觀而什麼都不做,最後如預期地「什麼也沒有」——這不是另一種「心想事成」嗎?所以,他決定用這個能力專注在真心渴望的事上。就像太陽的光,要花八分二十秒才到地球,渴望的實現也需要時間,我們要做的不是焦急,而是持續行動,因為光一直在來的路上。 楊士毅也練就了「不要白白受苦」的哲學——接受不是無...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這個頻道會陪你一起聊聊我最近看的書,還有我在地球上玩耍時的一些小感觸。 自從分享完第33集後,我連續三週沒有更新,並不是真的睡了三週,而是在尋找與外部世界對頻的方式,以及消化一場突如其來的低潮。這次的低潮,是踏入社會、進入職場後不曾遇過的事件,因此,我花了一段時間才釐清內心的風暴。 在這次的低潮中,我反覆思考一個問題:當眼前出現一堵牆時,我是要選擇停止步伐、適應環境,還是要試著繞道或衝撞?這次的挑戰,似乎是宇宙想「確認」我是否能堅持自己相信的價值,並堅定用自己的方式面對世界。 這次的課題是:如果想滿足他人的期待,我就得打破自己設立的工作與人際界線,讓出私人時間,並在參與活動時戴上社交面具。這讓我陷入了掙扎:為了工作與和諧的職場環境,我要不要讓出我的私人界線? 我一向在上班時間秉持共好路線,只要是能力所及,幾乎不會拒絕協助。但在下班後,我完全是另一個人,一個只想把所有時間留給自己的人。一直以來,我對私人時間的吝嗇,並未影響我與外部世界的互動,但這次,我明確感受到了被期待的壓力。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一個難相處、界線過於嚴苛的人,是不是應該為了...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一個陪你從書本與生活感觸中,尋找可能性的地方。本週,我會從一趟花蓮的慢活旅行說起,並且分享《大人的床邊故事》裡的三篇故事集感想。這本書源自全球下載量破千萬的熱門 podcast 節目 Nothing Much Happens,其宗旨便是透過溫柔的故事,安撫現代人焦躁的心靈。 羅丹曾說:「這世界並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我們是否也常常因為忙碌,而錯失了生活中那些微小卻動人的瞬間?《大人的床邊故事》提醒我們,只有當心靈留白,放慢腳步,才能真正感受周遭的美好,與自己和世界好好共處。 在這一集的節目中,我選了書中三篇特別有感的故事,將原文一字不漏地念給你們聽,大家能沉浸在作者溫柔的文字魅力中,彷彿回到小時候聽床邊故事的安心時刻。 第一篇故事:〈生活中新的一頁〉 透過主角在文具店購買新手帳的日常,巧妙地詮釋了 「生活重啟儀式」的概念。我們總以為要等到新年或特定日子才能開啟新篇章,但其實,任何時刻,只要願意,生活都能重新翻頁。就像我說走就走的花蓮小旅行,正是為了短暫抽離日常的壓力,讓心靈和身體重新蓄滿能量,更甘願地回到現實生活。故事的結尾,...
Hi hi~大家好,這裡是《窩在可能裡》,第32集帶大家一起聊肯·羅賓森的《讓天賦自由》,並分享我在花蓮煙波的心靈小旅行。 先說說花蓮,我臨時請了五天假住進煙波的山闊館、沁海館與花時間三棟風格迥異的建築。山闊館有書屋、靜心空間與瑜珈氣息;沁海館則是泳池、三溫暖與悠閒餐廳的完美組合;「花時間」則是背包客活潑自在的聚點。清晨做完瑜珈、吃完早午餐,一下午都窩在書室裡,把《讓天賦自由》一口氣讀完,整個人都在山與海之間感受前所未有的心流。 這本由教育家肯·羅賓森撰寫的書,透過59則生命故事揭示「天命」的真義:當「喜歡」與「擅長」融合,你就真正找到生命的熱源。核心概念分為四大要素── 天資 (Talent):天生的直覺與能力。書中談到舞蹈家吉莉安.琳恩,從被誤判為注意力障礙的孩子,到被診斷出「跳舞天才」,展現天賦的力量。熱情 (Passion):長年投入、不顧辛苦的愛好。作者的弟弟查理練琴超過三、四小時/天。不是只是想想,而是會真為熱情所在投入及燃燒。態度 (Attitude):「我就是要!」的決心與勇氣。你可能會遇到反對、質疑、條條框框,但一旦對齊內心價值,心靈就會自在,才能勇敢踏出不同於...
嗨嗨~這集想跟你們聊聊我最近的心情 原本因為跟妹妹一起去東港旅行而心情飛揚,吃了黑鮪魚、住進喜歡的民宿(Burabura Cafe Guesthouse)、完成所有願望清單,覺得人生實在太快樂。 但回到日常後,卻又再次撞見「我與世界格格不入」的情境。 我身邊多數人都很友善、nice。但就算這樣,我還是常常在人群裡感到能量流失。尤其是那種淺層互動、無法深入靈魂的對話,會讓我想一頭回到自己的洞穴,躲起來。 我是一個非常需要獨處的人。我想,那應該不是「孤僻」,而是我真的很享受與自己相處的時光。目前,我還在調整、釋放、消化,還沒能立刻整理出什麼大道理,但我知道,我正在重整中。 這集我只簡單的分享了三本最近看的書:《茶水間》、《Fire Man:39歲退休實戰筆記》和《游牧十年》。還沒能把他們完整的書寫成讀書心得與大家分享,也許,等我回神後,再好好聊聊他們。 內容中提及的podcast:Fireman的FIRE人生。 如果你最近也有類似的狀態:在人群中感到疲憊、渴望獨處、正在低潮裡喘氣——那我們就一起慢慢來吧。 希望這集能陪你一起走過那段與世界不太對頻的日子。 📮聯絡我:nin.don@m...
Hi hi~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一個陪你聊書、聊人生,也聊聊我們要如何好好在地球玩耍 的 podcast。 今天要來聊一本我最近非常有感的書——《死過一次才學會愛自己》。它不只是關於重生, 更關乎我們怎麼看待自己,以及怎麼回到「無條件地愛自己」的狀態。 本集會圍繞三個主題展開:價值感低落的迷思、愛自己,還有無條件的愛。最後,我也會分 享我最近的一段小插曲—— 一段真誠創作卻被靜音的社群經驗。如果你也正在掙扎於「活出 真我」這條路上,希望這集能陪你走一段。 ——— 🔹 一、價值感低落的迷思 從小,我們就很容易因為他人的眼光、評價、甚至一句話,開始懷疑自己的價值。是不是我 不夠好?是不是我太奇怪了,別人才會排斥我? 艾妮塔的故事很有共鳴。從小因膚色、文化背景被霸凌,讓她從內在深處覺得自己是錯的。 她努力迎合、拼命討好,卻始終無法真正認同自己。直到她瀕死,才明白——我們不需要努 力變得更好,才值得被愛。因為我們的價值,是本來就存在的。 這讓我想到,我們每個人,可能都曾把「被喜歡」當作人生的 KPI。但其實,那些不喜歡你 的人,也許只是來幫你提醒:你不是來取悅所有人,而是來活出你自己的...
Podcast:Naval-How to Get Rich(完整中文版):https://ulvis.net/36tb Hi hi~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一個陪你聊書、聊人生,也聊聊在地球好好玩耍的 podcast。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上一集?那一集我們聊到納瓦爾對「財富」的定義,還有幾個關鍵詞:像是特定知識(找到你獨擅勝場的那件事)、現代槓桿(不用他人允許也能放大自己影響力的工具,例如:程式碼與媒體),以及,為什麼「成為難以取代的自己」才是真正致富的開始。 這一集,我們繼續探索。這集的重點包含:承擔責任、判斷力、長期賽局,與怎麼吸引『來找你的運氣』。 乍聽之下好像很商業?但說實話,我在整理這些內容的時候,內心超多戲。 那種「啊!我以前完全沒想到!」和「完了,我是不是選錯人生選項」的焦慮感輪番上陣。 但也因為這些撞牆時刻,才開始重新思考: 我想要的自由人生到底長什麼樣? 致富這件事,真的只是為了錢嗎?還是有沒有可能,它也是一種哲學? 🔹本集摘要: ☑ 承擔責任:你敢把名字寫上去嗎? 納瓦爾說,願意承擔責任的人,才有機會獲得信任,...
🎙️ Podcast:Naval-How to Get Rich(完整中文版):https://ulvis.net/36tb 這一集,我會分享兩段旅程:一段是搭上藍皮解憂號,從台東到枋寮,穿梭在復古列車與東部海岸線的靜謐之中;另一段,則是與《納瓦爾寶典》的相遇,展開了一場對「自由」與「財富」的重新定義。 我原以為《納瓦爾寶典》只是另一本教人變有錢的理財書,直到我聽了那場長達 3.5 小時的 Podcast 訪談,被裡面一連串關於槓桿、特定知識、自由的洞見震撼到——那不只是思維轉變,更是一場「我怎麼從現在走向理想人生」的實踐之路。 👤 納瓦爾是誰? 來自印度移民家庭,成長於紐約治安不佳的社區。靠圖書館、靠閱讀、靠早年送報、洗碗、送便當的經歷,一路走到美國史岱文森高中、達特茅斯學院,最終踏入矽谷。他創辦 AngelList,投資過 Twitter、Uber、Notion 等公司,從清寒出身到財富自由。 📘 這集重點整理:納瓦爾的致富觀與自由練習法 擺脫「時間換金錢」模式 財富不該綁死在工時內,真正的自由是「睡覺時也有資產替你工作」。律師、醫生雖時薪高,但收入仍受限於時間;而創業者...
Hi hi~這裡是《窩在可能裡》,一個陪你聊書、聊人生,也聊聊我們怎麼在地球好好玩耍的 podcast。 這一週,我新增了平板支撐到晨間運動裡。隔天肚子手臂痠到一個開心,感覺終於有喚醒沉睡的肌肉(笑)。這種小小的進展,讓我想到我們的大腦和信念,其實也需要這樣一點一滴地被「鍛鍊」。 而這集,我想聊的書就是:《大膽思考》。這本書不是什麼打雞血的成功學,而是一步步幫你拆解:我們怎麼從「想太多」~慢慢活出一種比較貼近「自己真正想要」的人生。 ✦一、抵擋「務實」的壓力,不是叛逆,是保護你的夢 從小,我們都被鼓勵「勇敢做夢」,但長大後,這句話卻慢慢變成:「現實一點比較好」。這種集體務實主義會讓我們不知不覺地壓縮想像空間,習慣降低標準、放棄選擇。 但夢想從來就不是天真,而是你內在聲音的召喚。重點不是多大,而是你敢不敢「允許自己想要」。 ✦二、設定無所畏懼的大膽目標,為自己劃一條全新的航道 作者借用「登月計畫」這個概念,提出 BHAG(Big, Hairy, Audacious Goal)——也就是「大到有點瘋狂」的夢想。 我們不一定真的要登上月球,但正是那些大膽到讓人心臟乍停的想法,才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