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識劇造第一號作品《杏仁豆腐心》購票點這裡! 【65折優惠碼:tofu520】記得輸入喔✨ 到底這個演出計畫是怎麼誕生的? 又為什麼是《杏仁豆腐心》這個這麼經典的劇本呢? 又為什麼藝識劇造會開始做演出呢? 本集邀請兩位演員 盧妍蓁&陳科縉 聊聊這齣製作的「前因後果」 (沐澄本人自己都忘了自己也是始作俑者), 以及他們排練過程中的感受。 戲劇系的同學(尤其是台藝)應該都非常熟悉這個劇本, 因為老師們很常把《杏仁豆腐心》當作課堂呈現的選擇, 所以兩位演員在排練的時候,相較學生時代的感受也非常的不一樣。 ———————————————————— 《杏仁豆腐心》 藝識劇造第一號作品 2025/11/28 (五) 19:30 2025/11/29 (六) 14:30 19:30 2025/11/30 (日) 14:30 2025/12/5 (五) 19:30 2025/12/6 (六) 14:30 19:30 2025/12/7 (日) 14:30 📍 暗.敞clair-obscur(近捷運中正紀念堂站) 🎫 $800,每場限量專屬學生5折青年席(週六晚場10張,其餘場次5張) -藝識劇造第一號作品《杏仁豆腐心》,兩位演員妍蓁&科縉來啦~ -《杏仁豆腐心》這個製作的起源竟然是來自於禪修?! -影視表演會因為剪輯、鏡頭呈現有影響,但觀眾會算帳在演員身上 -如果別人不能給我們機會,我們就做一個自己可以掌控的演出 -剛出社會就很窮,但還是先做再說 -為什麼選「暗.敞」這個場地? -劇組人員是如何組成的? -在學時期都扮演過《杏仁豆腐心》,出社會後重新接觸這個劇本是否有新的體會? -不同的人生階段,可能都有更不同的體會(原來達郎或小夜子是這樣子想) -表演觀演體驗和劇本本身是不一樣的,即使劇透到一定程度,到現場可能都會有不一樣的感受 -在學期間會容易選「有哭」的橋段來表現情緒張力,但最悲傷的表演不一定是哭泣 -長大之後,從達郎體會到「逃跑」也是一種辦法 -「人生的關鍵事件」 -對藝識劇造來說並不只是一個演出,還有屬於兩位「演員」一個階段性的總結 -兩位演員對於自己角色覺得相像的地方? -「逃避型依附&焦慮型依附」 -(沐澄對於感情的經驗值太少導致今天話很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延伸了正片集數的星座話題,垃圾時間直接大聊特聊星座和人類圖。 《自由的形狀》購票表單點這裡!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跟妤靖聊天開心到不像是第一次見面! 妤靖帶著自己的專場作品《自由的形狀》來到節目, 從一開始完全不熟悉劇場,中間一腳踏入音樂劇的世界, 到現在享受表演、享受唱歌, 《自由的形狀》跟隨著自己的大學畢業, 小小為自己目前的階段做一個小總結。 《自由的形狀》購票表單點這裡! -《自由的形狀》本集等Cue大來賓:演員 鄭妤靖 -22歲大學畢業的分水嶺(明明就還很年經) -畢業焦慮空窗期,不如自己做演出(搞死自己) -《自由的形狀》竟然不是自己發起的?! -為什麼專場名稱叫做《自由的形狀》?(突然大聊星座) -國高中是音樂班,不會唱歌不會跳舞不會表演,怎麼突然一腳踏入劇場? -一開始甚至還是放不下音樂,突然覺得「要把時間留給排練了」 -跟姜杯學唱歌 -編導演自己來,整個專場都自己決定,和自己工作的大挑戰 -(又開始在聊星座) -專場籌備過程中選歌的動機 -「表演需要掏出真心」 -學習表演路上最深刻的事情:可以理解發生什麼事,但無法共感角色的痛苦 -請 姜杯aka指導老師 來當嘉賓不會緊張嗎? -為什麼這次會選擇這個場地?(場勘順便場勘酒) -專場之後,妤靖自己對於未來的生涯規劃? -(姜杯鞭策妤靖唱歌的畫面) -請大家支持鄭妤靖《自由的形狀》!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一些跟演出本身可能不太相關但蠻好笑的內容。 《輕一點,好嗎?》11/7-11/9,將在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演出, 試試製作所之友專屬優惠碼「2025trytrybeing」輸入可享九折優惠, 兩人套票只要88折,不用優惠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試試製作所帶著作品《輕一點,好嗎?》來到等Cue的時候! 本集由導演張恩瑋、演員粘瀚允&賴祈宏Leo分享劇本所要傳達的議題,以及排練過程的挑戰。 (還有跟蔣薇華 Vicky 老師排練的心得感想XD) 《輕一點,好嗎?》11/7-11/9,將在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演出, 試試製作所之友專屬優惠碼「2025trytrybeing」輸入可享九折優惠, 兩人套票只要88折,不用優惠碼! -今天的錄音是極限挑戰!昨天才約好,今天直接錄音! -歡迎等Cue大來賓:試試製作所X《輕一點,好嗎?》張恩瑋、粘瀚允、賴祈宏Leo -Leo演戲演到上救護車!(各位劇場人還是請注意安全) -《輕一點,好嗎?》劇本介紹 -團隊成員所關注的事情,剛好都在《輕一點,好嗎?》當中所提及 -來到現場的三位目前排練最有挑戰的部分是什麼? -Vicky老師(蔣薇華)真的很厲害! -劇本&導演&符號 -「即時投影」&觀看視角 -表演的對象與媒介,不同敘事方法的轉換 -微小的差異性該如何做出來?(方唐鏡) -試試製作所起源於大學時期的讀書會(好認真),第一次製作從藝穗節開始 -兩位演員都不是團員,多次合作的經驗和感受如何? -Vicky老師加入《輕一點,好嗎?》的故事(一口答應,超級乾脆) -恩瑋給老師最誇張的指令(被老師輕鬆做到了)(粘瀚允:跟鬼一樣) -歌隊是排練過程與創作的發展,原劇本沒有 -恩瑋是一個喜歡挑戰演員的導演(而且老師做到了其他人會更緊張) -編劇給導演的三個綠燈,讓創作和呈現有更多的想像 -目前試試製作所的運作狀況如何(讀書會到正式立案,現在持續進行演出) -情侶&工作夥伴的關係磨合(怎麼會有八卦題?) -沒有要把團隊作為收入來源,讓試試製作所成為更純粹發表作品的地方 -但更大的製作要開始思考金錢的規劃 -《輕一點,好嗎?》 11/7-11/9,臺灣戲曲中心多功能廳! -試試製作所之友「2025trytrybeing」九折優惠! -雙人套票88折!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密室逃脫其實和劇場有非常多類似、或甚至一樣的元素, 包含故事撰寫、場景設計、氛圍營造……, 而承燁學長也用戲劇系的專業(沒錯,學長也是台藝大戲劇系畢業的), 讓開溜製造所更專精劇場元素! 本週非常好聽, 包含了開溜製造所的創業歷程、作品如何開發創作、與投資方的合作溝通, 還有簡單的「台灣密室逃脫發展史」, 開始聽這集「Born to Be 開密室逃脫工作室的男人」的故事之前, 建議大家可以先準備筆記本~ -本集等Cue大來賓,是以《卦》榮獲金逃獎年度最佳遊戲第一名的「開溜製造所」! -金色陽光灑在我們身上!承燁也是台藝大戲劇系的大學長 -當密室逃脫融入了專業劇場元素,只能說非常感動 -「開溜」出現的故事1️⃣:大三宿營RPG遊戲總籌,種下種子 -「開溜」出現的故事2️⃣:用《青春禁忌遊戲》做沈浸式劇場?! -「開溜」出現的故事3️⃣:完了人生第一款密室逃脫《秦關》→如果把演員搬到裡面來,會不會很有趣? -(可能不算)「開溜」出現的故事4️⃣:跑去賣車(?) -「開溜」出現的故事5️⃣:到密室逃脫工作,「邏思起子工作室」店長,做了《辛亥隧道》 -「開溜」出現的故事6️⃣:裡面微不合辭職,覺得好像應該要自己出來做 -「開溜」出現的故事7️⃣:盤點人脈、盤點經濟→好像可以做耶! -「開溜」出現的故事8️⃣:場館建置大困難,一直當舞監跟導演 -沉浸式劇場一般劇場排練的不同:一個時段、同樣的角色,會有非常多演員 -機關技術整合,一鍵同時走燈光跟音效Cue(感謝弟弟機關師) -「根本就是 Born to Be 要開密室逃脫工作室」 -演員演出+中控室Runshow,極少的人力就可以進行演出(可能是未來劇場的新型態嗎?) -單場成本低,隨之而來的是前置成本極高(定目劇,設備一定是用買的不是租借) -學長創造了非常多的工作機會! -異業合作1️⃣:《黃衣小飛俠 惡念》有了電影公司投資方合作,和自己製作的不同?如何協調溝通? -異業合作2️⃣:《寂屋遷出》與香蕉同居中的合作如何發生? -因此有了「場域沉浸計劃」:依照品牌和場域的特殊性撰寫獨一無二的劇本(歡迎在其他公司上班的各位,活動公關部門或廣告代理商,有需求的請用力接洽開溜製造所!) -台灣密室逃脫史:純解謎→機關取向→演員加入(→進程較快的中國主流已經沒有解謎元素) -開溜有刻意減少解謎元素,解謎會影響沉浸,而且開溜的優勢在於演員 -開溜對外還是主打「密室逃脫X沈浸體驗」,有沒有觀察到密室玩家和一般觀眾的差別?密室玩家會不會客訴謎題太少? -現在還有的爭議:沈浸式劇場到底算不算劇場? -隨著演員越來越多,開溜也持續往劇場市場開發(一場滿場的劇場觀眾,就可以是一個主題兩三個月的業績) -開溜在設計符合場館的劇本時,最先留意的是什麼?如果場域有限制的話,會是「流程先決」還是「故事先決」? -考慮觀眾的體驗非常重要!(沈浸式的觀眾是會動來動去的) -學長希望再開溜製造所完成的終極目標:讓全國的人知道沉浸式劇場! -想要踏入沉浸式劇場或密室逃脫產業的心得建議(先到密室逃脫工作室工作很重要) -密室逃脫跟沉浸式劇場,在政府認定不屬於文化創意(甚至被認為是八大) -密室逃脫產業的特殊性:不同工作室之間關係緊密,而非競爭 -32歲,有一間公司的人生體驗是什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一集來自於上週被熱烈討論的一則貼文, 文末直接點出: 「把所有的創作補貼都砍掉,藝文發展還反而會更好, 因為大家就會全心研究市場、如何寫得更好, 而不是花費很多無謂的心力研究怎麼申請補助」, 但真的是這樣嗎?或是說市場要的真的是「更好」的東西嗎? 本週我們聊了補助、創作、商業、投資相關的內容, 先說我們自己沒有結論,但從非常多的思考面向切入, 歡迎大家收聽完之後, 和我們分享你對於補助與市場的看法。 -本週一開始就很兇 -國家把創作補貼都砍掉,藝術發展會變得更好(嗎?) -創作者不能不聽觀眾的想法,但也不能都在追逐市場的面向 -不是小創作者是魚苗,而是台灣的藝文環境本身就還是一個小魚苗 -瀕危物種與瀕危文化 -「評審委員的口味是什麼」 -基本要求:「永續性」 -補助 V.S. 投資 -藝術行政要懂好多種語彙(創作者、補助方、投資方、觀眾) -大規模的團隊也還沒有辦法自立維生嗎? -補助可以讓產業能夠有新氣象 -注意力已經喪失,無法好好看完一齣完整的東西(好可怕) -無力的(?)收尾:劇場人,我們一起加油;劇場觀眾,進場就是對我們的最大支持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很早以前我們在Threads上發了一篇 「大家到底會因為什麼原因而買票」的貼文, 抱歉過了這麼久節目才播, 但大家買票的原因應該不會是在短短兩個月就改變的吧, 對吧😅 總之非常感謝大家的回覆, 這一集我們也從大家的回覆中分享我們的觀察以及想法, 當然也持續歡迎大家留言分享你們為什麼買票, 因為這對我們來說實在是太太太重要了! -「為什麼買票?」的Threads,感謝大家熱烈回覆! -男主持人買票的原因:原因很多很囉唆 -女主持人買票的原因:以前是演員>題材>團隊,現在是口碑>演員>團隊 -Threads友買票標準1:藝人或網紅的宣傳片完全無用 -宣傳片其實可以看出端倪 -Threads友買票標準2:OpenTix當蝦皮滑,吸引人的封面圖很重要 -Threads友買票標準3:演員是人質,哪個演出綁架他,就會直接掏贖金aka.票錢 -Threads友買票標準4:(但也有)主打演員的演出,完全不考慮買票 -Threads友買票標準5(或是說客訴):宣傳的造型跟演出的風格不一樣! -Threads友買票標準6:信任劇團或演員或編劇、感興趣的議題或表演形式、看好這檔會完售的「玄學」 -Threads友買票標準7:IP改編,原著好看就會買票 -IP改編的原罪(之一):某些東西一定要符合觀眾的期待 -小說跟讀劇的特性:最美好的演出畫面會在腦中完成 -Threads友買票標準8:製作方的偏好 -製作人與老饕 -Threads友買票標準9:相信編劇,就算是不喜歡的題材,會相信編劇也可以處理好 -編劇在製作過程中到底可以決定的事情有多少? -Threads友買票標準10:業界人士能夠看得出來在「主打演員」,就不會買票 -沛諭(認真型觀眾)會看這個演員如何處理(多數是老師),有什麼自己可以學習的地方 -製作人與製作物與市場性 -Threads友買票標準11:BL&GL大加分! -Threads友買票標準12:基礎工程-劇名、簡介、美術,尤其是沒聲量的小團很重要 -Threads友買票標準13:場館與演出地點 -Threads友買票標準14:陌生開發 -(尤其是演員)不要小看任何可以曝光的機會!(沐澄的親身分享) -沐澄不是會因為朋友在劇組而買票的人(大家很羨慕)? -Threads友買票標準15:花絮類與幕後類的內容(Podcast) -Threads友買票標準16(或是說觀眾的智慧建議):分眾化的時代,必須要找到專屬於自己的受眾 -不管買票原因是什麼,基礎工程還是很重要的! -無論創作者或製作方,「考慮觀眾」是一個要做到的最基本的事情 -Threads友買票標準17:沒有折扣原則上不考慮 -不要忽略細節,我們永遠想不到哪一個接觸點,會是最終促成觀眾買票的原因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點這邊追蹤【譚天X我 製作】! 本集邀請到沛諭與沐澄的老師——譚天! 雖然只有沛諭真正的給老師教過, 但我們兩人對於譚天老師的第一印象都是嚴肅認真, 實際上也真的是很認真的在對待自己心中那些重要的事。 譚天老師目前有「老師X博班學生X爸爸X創作者」的四重身份, 時間真的是不夠用,但也因為這樣發展出了自己獨有「與自己開會」的工作方法。 雖然有持續創作、持續進修, 但如此認真的老師竟然也有「還是不要再做劇場了?」的想法! 又是怎麼決定還是要持續走下去呢? -【等Cue大來賓】譚天 X 我製作 大駕光臨! -沛諭對譚天老師的第一印象:嚴肅認真,感覺下一秒就要被罵 -「仙女棒」的故事 -譚天老師四重身份:老師、博班學生、爸爸、創作者(時間完全不夠用!) -教學10年之後的不同做法,以及在三間不同學校任教的體感 -「最健康的環境,應該是裡面什麼樣的人都要有」 -給台藝大學弟妹:沒歐上肢體課,真的不代表什麼。 -現在的首選,一定是照顧小孩,在小孩養成的過程不斷自我反省 -曾經想過「不要再做劇場了」?! -為什麼當初選擇非表演藝術相關的博士班? -表演藝術的檔案化與討論 -大家對於失敗或繞遠路的感受開始陌生,但要找到個人的原創性,繞遠路是必要的。 -我要成為很有流量的人,還是成為我自己也喜歡的人? -沐澄對譚天老師的第一印象:《女人與肉販》 -為什麼要自製一份「小雜誌」?(現在主導流量的人都做了什麼) -「跟自己開會」的工作方法 -期待「我製作」的下一個演出!(還有譚天老師與沛諭的論文加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創作者們請經常默念:「新鮮的眼睛,觀眾的回饋,朋友的建議,忌自我陶醉。」 -如果朋友做的戲不好看的話,你會跟他說嗎? -評論的三級法:好看>某個部門表現得很好>辛苦了 -大家都知道問題在哪,但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麼解決 -劇本不完整,用生命去拼 -無法跟觀眾連結不會是演員一個人的責任 -導演永遠要把自己抽空,當一個最純粹的觀眾 -口味不合跟不好看是兩件事 -但也不是所有觀眾的意見都要接受 -願意說真話的朋友真的不多 -雙方要有共識「是為了讓這個作品變得更好」 -開放的心態非常重要(葛洛托斯基) -測試場,讓願意說真話的朋友給你最真實的意見 -「讀劇」 -沒有考慮到觀眾,做出來的東西怎麼可能好看 -說真話還是要保護自己的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劇場人要談戀愛真的好困難! 本集我們聊了六點可能是劇場人談戀愛偏困難的原因, 提供給大家參考(但先說不一定有參考價值), 但最重要的,不管大家有沒有戀愛可談,快樂最重要! -劇場人要談戀愛真的是很困難欸 -光是使用交友軟體就非常懶惰 -劇場圈單身優質女性特多?! -《愛在年老色衰前》台上戀愛,台下發懶 -感興趣的人事物都跟劇場和合作機會有關,算不算一種職業病 -劇場人難戀愛第一點:時間分配不一樣 -劇場人難戀愛第二點:劇場週,失蹤週(因為劇場週失去的戀情) -劇場人難戀愛第三點:接案的生活型態 -劇場人難戀愛第四點:很難了解為什麼劇場圈的人可以這麼緊密 -談戀愛是不是勢必要有一定程度的投棄所好? -沛諭是如何與現在非劇場圈的另一半磨合? -對於「揭發自己私密經歷」的不理解(Solo) -只對劇場有興趣,讓戀愛跟視野都很限縮(哭了) -無法理解身體界線這麼低(拜託親密戲一定有做好保護措施好嗎!) -鬼故事:沒有性別意識的人 -劇場人難戀愛第五點:門檻比較高,知道如何自處、生活也不錯、又有專業技能,沒有找另一半的必要性 -跟大家相處沒有不開心,可是交流完要回家睡兩天 -劇場人難戀愛第六點:不太在意世俗價值(在意就不會做劇場了) -不管有沒有戀愛,大家都要快樂!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聊的是兩位主持人再也不合作的對象, 以及從這些如此可怕合作經驗中的學習(絕對沒有在抱怨)(嗎?), 希望大家能夠自我保護,在工作的過程中也都能夠確保自己的安全。-本集我們又要來得罪人了! -兩位主持人都不是喜歡表面和平的人(但這應該不是件好事) -沐澄再也不合作的對象:不把我的意見當意見的人 -沛諭是成熟的大人 -提不出具體的解決方案,又一直打槍提出方案的人,到底是想怎樣? -合約一定要好好簽,一個一個字好好看 -鬼故事:對待團員幾乎是「虐待」 -導演或製作人,應該好好保護每一個在劇組裡的人 -對方在傷害你的時候,不用把那個標籤撿起來 -無法正確的用人,是管理者的責任 -成熟的大人是怎麼保護自己的? -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成為劇場人之前請先成為一個人 -兩位主持人對於不愉快合作經驗之後的學習與檢討 -邀請大家製作一份自己的「藝文產業黑名單」,自我保護 -沒有人逼你做劇場或演出或創業,不要用任何理由拖款或消耗創作者 -保護自己、照顧別人、互相協助、簽約了再工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男主持人一直有和榮耀基金會一起工作, 所以知道毛毛對於音樂劇與劇場產業的用心和努力, 但這一集真的是讓我重新認識毛毛😍 原來在開始劇場行政之路之前還有接觸過這麼多各式各樣的劇場工作, 甚至還有當過演員! 我們都很習慣肉搜來賓,也有肉搜到毛毛有很多的報導和資料, 但我能說這集真的有很多東西是之前沒有出現過的經驗分享, 剪輯的過程中好幾度覺得非常好聽。 -驚!毛毛其實最一開始有當過演員? -在紙風車之前,其實完全不知道劇場是什麼 -當演員、當音效執行、什麼都當,總之不是一開始就想當行政 -台灣目前的劇場環境還是「藝術家主導」居多 -「為什麼大家都覺得行政好像就不是專業」 -行政只能做中學,但跟誰做跟誰學,完全不一樣 -感謝自己一開始就進到「操勞的巔峰」 -製作人不是什麼很了不起的Title,重點是做了什麼。 -基金會執行長只是聽起來很大,該做的事還是要做。 -做過很多位子,會更理解當事人可能遇到的問題 -沛諭與沐澄對毛毛的第一印象(突然聊到) -有人願意出錢讓劇場更好,為什麼不做? -真的是沒有想過會當基金會的執行長 -「讀劇匯」與讀劇之於劇組的功能 -原本只是讓大家來讀劇,結果弄出了一個平台(沐澄大嚇到) -每一件事情的最終目標 -毛毛真的很喜歡交朋友 -當一個製作人,就是得要了解每一個人他為何存在 -印象最深刻的製作經驗 -無論大小活動,結束後都要覆盤 -擁有足夠好的各專業人才,才能說我們想要什麼樣的百老匯/大學路 -教育觀眾觀賞演出的習慣,但教育觀眾要先回歸到對作品的要求 -「永遠不知道小種子會在哪裡發芽」 -沐澄被反問:在榮耀基金會跟毛毛工作的心得 -持續追求「怎麼樣可以變得更好」 -榮耀基金會的實習生計劃,非常推薦大家參與! -歡迎大家用各種方式和基金會與劇場結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的起源來自於社群上大家在討論「什麼樣的宣傳片可以吸引你買票」, 也不知道為什麼兩位主持人可以討論到IP改編的原罪, 還有行銷與觀眾的關係, 但這集聊完之後我們就發現「大家為什麼買票」這題應該要好好的問大家, 所以下次會再錄一集大家提供的答案 (就是我們之前在Threads上收到大家熱烈回覆為什麼買票的貼文)以及我們的想法~ (所以這一集才是「小討論版」,因為只有我們兩位主持人的意見。) 大家熱烈討論「為什麼買票」的留言串點這裡! -沛諭的票券時光回憶錄(小時候會收集票根記錄看了哪些戲) -大家到底會因為什麼事情而買票?(起源是一篇討論宣傳片的貼文) -沐澄幾乎沒有因為宣傳片而買票過 -沛諭小時候很愛看戲,有興趣就去看(也踩了很多雷) -有因為戲太難看而決定離場的經驗嗎? -小時候會強迫大家看戲要討論 -現在的觀眾會因爲什麼宣傳元素被吸引? -「現場的震撼並不代表這個戲好看」 -服務「行銷端想像的觀眾的需求」,如果行銷端答錯怎麼辦? -人不能貪心,好好的說一句話就好 -最終回歸到:行銷與創作就是一體不可分割 -沒錢買票一樣可以培養劇場美學 -請大家告訴我們你們為什麼買票?(我們已經發文也已經收到熱烈回應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今年(2025)六月《台北莉莉絲》演出時火災警報故障, 看到消息的當下覺得非常訝異, 因為將近一年前,去年八月男主持人同樣在遊心劇場演出, 一樣的火災警報故障、 一樣得到的說明都是故障狀況已經不是短期的問題, 所以場館的狀況是在這一年內都沒有獲得任何的改善嗎? 決定錄這一集,絕對不是想要檢討任何人、或是誰應該要受罰, 只希望這個問題必須被解決, 無論團隊規模、身份地位、 任何團隊都應該要擁有安全而且安心的演出環境。 -男主持人的上訴時間 -一年前沐澄在遊心劇場的演出,火災警報在演出前無故發報 -將近一年後,《台北莉莉絲》在遊心劇場的演出,火災警報在「演出中」無故發報,剛好被鋒哥(林佳鋒)看到這場 -將近一年,火災警報故障的問題沒有獲得任何改善 -需要像鋒哥這樣的大人物說話,提出的問題才會被重視嗎?(小朋友甚至還要承擔被講話的風險) -「我們現在這個年紀,講的話都沒有人要聽」 -請放下該死的自尊心 -想要使用我們,請相信我們的專業 -藝識劇造一開始成立的故事 -小朋友的意見,不會被當成一個真正專業的意見(無意識的) -經驗多是好事,但不能因為經驗多就忽略新的觀點 -「既來之,則安之」的人我真心佩服,玩得開心最重要 -小朋友們,說實話之前先保護自己(雖然我們的身體做不到)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各位劇場人有遇過不曉得怎麼和別人介紹自己職業的狀況嗎? 或是跟別人說你在當演員,第一句話就問: 「喔~當藝人當明星餒,什麼時候可以在電視上看到你?」 另外一種狀況是因為非典型的工作時間,和大家上班時間錯開, 約不出來都被覺得我們總是很忙或是耍大牌。 真的不一定很忙,也真的沒有在耍大牌, 願意的話請大家還是跟我們當朋友吧🥹 然後真的想要知道我們的工作在做什麼的話, 下次等到我們有演出的時候,歡迎買票進劇場看戲! -劇場人到底要怎麼介紹自己的職業?兩位主持人自己被問過多少次這個問題? -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說法,或是直接問對方要不要買票 -直接把焦點轉移到其他事情上 -叉題:沛諭在莊智淵面前打桌球 -我們該做的事情,很難被一般人輕易理解 -沛諭教課,國中生直接說好無聊(哭了) -我們工作的場域,成效很難被數據化(除了票房) -又叉題:沐澄離職做藝識劇造的原因 -上這個班的意義是什麼? -解釋了又聽不懂,我們要怎麼解釋 -沛諭的自我懷疑與沐澄的解方 -要解釋「劇場導演」是不是更困難? -為什麼工程師、會計師,都不會被問? -懶得解釋到直接騙人的部分 -我真的不是沒空,只是我上班時間跟大家都相反 -我真的不是不回訊息,我當下就在排練 -我真的不是一直都很忙,請大家繼續當我們的朋友 -沐澄提議直接開一個共同的行事曆 -我真的在工作,但我也很難跟你解釋我真的在工作 -再叉題:沛諭的角色觀察方法(之一)大公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夫夫之道將帶著自己的著作《不OK的我們也很好》參演臺北藝穗節! 身為當紅YouTuber,雖然擁有大量的鏡頭表演與主持經驗, 但這次其實是第一次從頭到尾製作舞台劇的演出,而且發起的過程非常的神奇, 甚至一群人還一起去拜拜到神明面前發誓?! (這檔藝穗節的誕生,我們沛諭是始作俑者、強力推手之一。) ————————————————————— 2025年臺北藝穗節 小呂的微美山丘《不OK的我們也很好》 8/28(四)19:30 8/29(五)14:30 19:30 8/30(六)14:30 19:30 馬上點擊購票!(票券真的剩下不多,把握機會~~) -男子團體 夫夫之道 FuFuKnows 來囉! -沛諭跟他們太熟了導致這集體感很奇怪 -沛諭竟然是這次《不OK的我們也很好》演出的始作俑者之一? -「發誓」做藝穗節,誰都逃不掉~ -這次的《不OK的我們也很好》是黃金陣容 -(沐澄暴言:「劇場人不用接受啊」) -當初在寫書時阿凱的心態? -沒有想到會變成舞台劇,相較書本,劇本更赤裸、更真實。 -兩位當初都沒有想到要約家人來看?! -回顧過往的情緒不再是自怨自艾,而是自我療癒 -邀請了圈內製作人導演跟casting,都沒有先跟大家說~ -「我們笨,所以我們要比別人花更多時間」(突然的勵志環節) -劇本放枕頭下面並不會幫助記憶,但會受傷。 -「大家都說票不好賣,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人在做演出?」 -《不OK的我們也很好》書名取的真好 -沛諭大公開自己的背劇本訣竅 -演出的彩蛋嘉賓為什麼會是這三位? -為什麼藝穗節規模會變這麼大? -沒有任何劇場經驗的七年前,在台上演了兩個半小時的自寫本歌仔戲。 -改劇本的過程,阿凱跟里歐超級沈默(訂飲料吃健康餐) -編劇覺得最難寫,導演覺得很難排,演員也覺得不好呈現 -劇場和其他以往經手過的案子不一樣的地方? -隨時處於一個快要吵起來的狀態 -一定會有限制,在限制裡面做事是我們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不OK的我們也很好》有沒有機會在正式劇場演出?(然後得知原本也沒有出書的計劃) -【2025臺北藝穗節】小呂的微美山丘《不OK的我們也很好》馬上買票!(趕快,可能已經快賣完了) -(垃圾時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到底要做自己想要做的?還是要做市場喜歡的東西?」 如果我們是賺錢導向的商人,這題答案當然顯而易見, 但當今天我們身為劇場創作者,帶著想要傳遞某種理念的目標, 我們想要傳遞的東西真的是市場所感興趣的嗎? 大家都說現在票很難賣,那我們要為了讓票變好賣, 而改變自己原本的創作內容嗎? (這題最後兩位主持人有聊到我們的結論。) -到底要做自己想要做的?還是要做市場喜歡的東西? -沐澄很容易被創作者充滿熱誠的樣子感動 -即使是為了生計,還是在自己能控制的範圍下努力呈現 -「演員真的是很敬業」可能不是稱讚 -突然聊到《愛的落幕》(?) -觀眾到底在哪裡? -超乎預期,觀眾就會覺得好看(對劇場的期待值低,就很容易超乎預期) -重點是「創作者有沒有考慮觀眾」(但這是進到劇場時思考的) -請大家尊重劇場行政 -(沐澄個人想法)演出找網紅會大幅降低沐澄的購票意願 -好的內容跟真誠才是最重要的 -郭鎧瑞的新人新視野(這一段會讓大家有點時間錯亂) -創作者知道自己的東西可能不真誠嗎? -努力是必要的,但如果覺得努力一定會得到回報,就是危險的 -找到自己心中市場與內容的平衡,問心無愧就好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就是純粹因為錄音當天錄音室還有一點時間, 所以亂聊瞎聊,但還是聊到了一些很重要的內容。 發這集主要是提醒大家: 7/27前購買三缺一劇團《獨腳》系列兩檔不同的節目,即享最低票價「88折優惠」! 如果錯過但還是想要購票優惠,歡迎私訊藝識劇造IG拿專屬優惠碼~ 三缺一劇團 × 蔡茵茵《人類擬態喜劇大賞》&杜逸帆《 I am getting old 》 三缺一劇團 × 何冠儀《大伙快炒》 三缺一劇團 × 陳瑞祥《野犬》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期間限定! 7/27前只要購買三缺一劇團《獨腳》系列兩檔不同的節目, 即享最低票價「88折優惠」! 如果錯過但還是想要購票優惠,歡迎私訊藝識劇造IG拿專屬優惠碼~ 三缺一劇團 × 蔡茵茵《人類擬態喜劇大賞》&杜逸帆《 I am getting old 》 三缺一劇團 × 何冠儀《大伙快炒》 三缺一劇團 × 陳瑞祥《野犬》 本週的 #等Cue大來賓 是兩位主持人的夢幻名單! 三缺一劇團 藝術總監 魏雋展 帶著《獨腳》系列來啦~ 前幾集所聊到的「越私密,越大眾」, 雋展搭配了這次的《獨腳》進行分享, 「到底誰在乎我們的故事?」 但藉由「陌生化」觀看自己,就能夠從故事中看見議題, 而我們能夠從這些議題當中看見與自己的關聯性。 也許我們都能夠從這次的《獨腳》看見某部分的自己。 更詳細的演出介紹,歡迎收聽本週節目! 我們也聊了關於「傳承」、關於「觀看」、 甚至是面對生活與創作的心態,很讚。 -雋展前幾集已經常常以其他形式出現在節目中,也是本節目的夢幻來賓名單 -關於三缺一劇團、solo、Pre-Lab -「越私密,越大眾」與「陌生化」 -我們和什麼東西都有關,而好的作品可以讓我們看見關聯性 -作為本次《獨腳》系列的創作顧問:動力與工具 -15字,讓小學生都聽得懂的概念 -「pure review」 -長期歷程思考創作,可以有時間觀看它怎麼失敗,藉此修正 -產出不是為了自我證明,而是非做他不可 -看穿生活之後的安然:你要選擇什麼樣的生活節奏? -相信努力會得到回報是危險的 -高規格的「玩」要能夠玩出深度,並承擔風險 -杜逸帆:擁有靈活跨越邊界的能力 -蔡茵茵:極有才華的外星人,但進到非自己的場域會極度緊張 -陳瑞祥:敢大膽下注的藝術家 -創作可以重新看見自己的定位,過程中會持續改變自己的思維與想法 -《空的空間》:重點是「觀看」 -想要怎麼樣的團隊與夥伴,「前提」很重要 -三缺一劇團的前提:只要有人想做,團隊就會繼續 -傳承並找到夥伴(不是接班人),夥伴是平等的,要提出觀點,看見風險並承擔 -「這是一段開放式的戀愛」 -《獨腳》三個演出,四個演員的作品介紹 -期間限定至7/27!購買兩檔不同的solo享最低票價88折優惠!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