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米米之音Rice Radio

米米之音Rice Radio
Author: 林大米
Subscribed: 34Played: 2,214Subscribe
Share
© All rights reserved
Description
「米米之音」農村廣播創辦人大米,是廣播媒體工作者。
2015年搬到宜蘭埋鍋造飯,開始自製農村網路廣播《米米之音》。如「故事車環島」、「我愛深溝」、「青農市集On Air」、「深溝講古_耆老訪談」、「農民食堂開飯了」、「庄跤囡仔的Radio」、「鴨咪巡田水」等系列,受訪者年齡從4歲到96歲,錄音地點從山間到海邊,故事從餐桌滋味到人生百味,故事主角從嚴肅專業到古怪另類,擅長挖掘受訪者的真實心聲,透過專業設備錄音後製,典藏所有珍貴的生命記憶並加以分享傳遞。
訂閱收聽:
🎧 Spotify:https://reurl.cc/D68E4d
🎧 KKBox:https://reurl.cc/ldMAQE
🎧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D68EKQ
🎧 SoundOn:https://reurl.cc/j5OoWy
🎧 八寶:https://reurl.cc/Z7zv4V
🎧 Youtube:https://reurl.cc/oVQg03
認識農村廣播「米米之音」:
FB:https://www.facebook.com/mimimusic
回饋信箱:maa2012sw@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015年搬到宜蘭埋鍋造飯,開始自製農村網路廣播《米米之音》。如「故事車環島」、「我愛深溝」、「青農市集On Air」、「深溝講古_耆老訪談」、「農民食堂開飯了」、「庄跤囡仔的Radio」、「鴨咪巡田水」等系列,受訪者年齡從4歲到96歲,錄音地點從山間到海邊,故事從餐桌滋味到人生百味,故事主角從嚴肅專業到古怪另類,擅長挖掘受訪者的真實心聲,透過專業設備錄音後製,典藏所有珍貴的生命記憶並加以分享傳遞。
訂閱收聽:
🎧 Spotify:https://reurl.cc/D68E4d
🎧 KKBox:https://reurl.cc/ldMAQE
🎧 Apple Podcast:https://reurl.cc/D68EKQ
🎧 SoundOn:https://reurl.cc/j5OoWy
🎧 八寶:https://reurl.cc/Z7zv4V
🎧 Youtube:https://reurl.cc/oVQg03
認識農村廣播「米米之音」:
FB:https://www.facebook.com/mimimusic
回饋信箱:maa2012sw@gmail.com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306 Episodes
Reverse
本集故事主角:
莊傳芬|東華大學華文系、中興大學台文所
十年前「有塊田」十年後「大地野室」
傳芬曾在2024於「有塊田」FB寫下:
關於”創業”,也許十年便是一個階段。經常問自己,現在在做的事情,符合當時的夢想嗎?從27歲青農走向36歲中年農,有漸漸長成想要成為的大人嗎?
這一集,我們聊聊那些打掉重練的日子,以及關於疼痛和軟弱,在田野和山林中找回相信自己的力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來賓:徐朝厚(原名:徐士哲)
38歲那年,人生轉換跑道,從台北到宜蘭,從攝影工作室到種田賣米,創立「士哲ㄟ米 」。
全職務農十年,他種的田讓農村耆老嘖嘖稱讚不已「呵咾甲會觸舌。(O-ló kah ē tak-tsi̍h)」,到底是怎樣的種田"功夫"呢?
48歲那年,人生二度轉換跑道,離開種田賣米的日子,進入職場當上班族,假日兼職擔任農友的「田間管理指導老師」,為什麼有此轉變?
楊儒門2017年曾形容自己對朝厚當年在 #248農學市集 擺攤的第一印象:
「第一次看到士哲來市集擺攤的時後,身上背著包包,ㄧ手拉著行李箱,ㄧ手扛著白色大整理箱,有點驚訝,因為他從宜蘭坐客運到台北市府轉運站,再搭捷運到忠孝敦化站,再走來248市集;去中和市集要到板橋車站轉搭環球購物中心的接駁車;永康市集,捷運到東門站,再走到永康公園,風雨無阻! 包包裡頭是包裝米,米麩,蹦米香,煮好要試吃的飯,玻璃瓶裝的米露….
跟士哲說,有你這種精神,不成功也難。」
本集節目播出後若有曾在「248農學市集 」、「中和市集 」、「永康市集 」被當時這位農夫堅毅的眼神說服過的朋友,歡迎留言認親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多年來在小農市集裡常有客人對他們夫妻的米製烘焙品表達「如獲至寶」,至今這樣的客人仍在,但市集裡卻已不再出現阿豪的身影…
(現在想吃只能透過預約訂做才能出貨囉)
本集來賓:黃正豪&趙雪岑|勁豪米、安健農場、岑食米烘焙
8年前米米之音曾訪問阿豪初期務農的歷程,笑聲爽朗的他當年務農的契機緣於自身健康亮紅燈,然而十年後跳船(離農)的原因又為了什麼?
「回想十年來從農之路,仍覺得走這條路是對的,雖然已非專職農人,而目前的職場仍與農業相關。這一路走來最大的趨動力就是找到自己被需要的價值」—黃正豪
本集內容有諸多負能量詞彙,例如:#跳船 #失敗者 #混不下去
請相信主持人與受訪者全程都有安全防護,滿桌子自製米點心、自種水果,笑聲與嘆息聲此起彼落,並無不妥。
-----------------------
關於《後來》系列
農人與品牌的境遇,或許失落、憂鬱,不一定勵志,然而採訪製播最大的目的只為促成大眾對農業與農村現況有更多認識與理解的機會。
/本集補充資料/
《米米之音27》老婆許願 農夫阿豪來實現_小農黃正豪 _20170702精華重播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7V5xB3PRoc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或許住都市的你曾想像過帶孩子移居農村的可能性…
吳幸美十年前真的這麼做了,從台北到宜蘭,帶孩子提早一年開始做準備,包括心理的和環境的預前準備工作,聽起來是個大工程,過程很精彩,目前為止她也很滿意,挑戰當然也不會少,本集除了分享當年如何思考放下社工工作,為了孩子挑選適合的就學環境,也分享她移居農村後的「說故事媽媽」身份,且一做就是十年至今。
繪本藏書豐碩的幸美,投入繪本故事的教育這麼多年來也有不少觀察,然而"說故事"這件事情是怎麼開始的?
⊹有一天孩子跟她說了一件事…
⊹陪孩子讀繪本很重要嗎?
⊹繪本資源越來越多,近年幸美發現孩子閱讀繪本的量卻變少了
⊹繪本閱讀有城鄉差異嗎? 手機世代的父母的親子閱讀實踐力怎麼了
⊹怕蛇的她搬到鄉下, 竟然克服恐懼了,怎麼做到的?
⊹⊹本集也特別獻給所有心有農村夢的大人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主角:黃枝成先生 70歲
宜蘭縣內城村資深農夫,一人種六甲田
採訪地點:內城農場 阿公的小菜園
話題先從阿公腰間一台紅色收音機開始...
關於60,70年代的愛情
優美的小山村如何歷經天災考驗
內城百年水圳建造的歷史
這裡的田收成明顯比深溝村差很多,同樣位處於水的故鄉員山,原因在哪裡?
現在有山豬出没,以前沒有耶,猜猜看為什麼?
再聽一次:
《鴨咪巡田水》08_內城阿公教咱啥物叫童年_黃枝成
https://reurl.cc/Laqzk9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來賓 林芳儀 博士
默語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執行長
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 深溝釣魚大賽 創辦人
內容大鋼:
先從獨特設計的大賽規則開始談起,全程台語解說。
分析已經累積了6年的公民科學生態調查經驗與資料,就在地環境及整體公民調查參與行動中發現哪些問題? 是否有解方?
芳儀對在地農村生態環境的未來,悲觀?亦或樂觀?
2025夏天即將舉辦第7屆釣魚大賽會有哪些壓力?
華語版釣魚大賽專訪:
破解<深溝釣魚大賽>裡裡外外 (上集)_20220911
破解<深溝釣魚大賽>裡裡外外 (下集)_20220918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追求寧靜的文昌
種田種菜之餘特別喜歡衝到山上
多年來在福山植物物擔任導覽解說志工
這集是07的大人版
請文昌談談自己移居宜蘭務農的生活
種田賣米之外也種不少菜自己吃
注重多樣化但不用農藥的挑戰就是”要抓蟲”
他的田裡常出現蛇、龜、鱔魚
以友善環境的方式種田
他說水田的環境雖無法回到過去
但至少不要越來越差
另外文昌的孩子比鴨咪大很多
大米也趁機會和他交流農村育兒經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這個村總共11個鄰,每一年離世的人口就有40-50人」
語重心長地道出偏鄉人口凋零困境的虎村長,他是宜蘭壯圍鄉功勞村的村長林金虎。
今年68歲的虎村長,小時候被田園農務苦怕了,早早就離鄉打拼,但多年後轉回故鄉,從事鐵工25年,直到選上村長那天,人生的重心徹底翻轉,十年來不只是忙著服務村民,還重拾鋤頭,尤其保留古法耕作的農具,既是為自己的有機日曬米使用,也為了傳承古老農耕智慧。白天當村長,晚上當農夫,而聊起小時候身在貧困的靠海農村是如何過年的?村長幾度哽咽,往事雖不堪回首,但也都成為自己惜福且不與人爭的豁達底氣。
節目末了,聊到村子的未來,宜蘭向來吸引人移居的最大賣點"好山好水"如今安在?村長眼裡有真相,心裡也有答案,要做的事要努力的方向很明確,一起聽虎村長的真心話!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女人在田裡自古以來都沒有名字,某某人的老婆? 某某人的女兒? …」
- 李玉菁 (綽號:田菁)返鄉務農13載,
談及與另一伴共同投入農業的契機,
與環境議題有關也與自己農家子女的出身有深刻的連結。
#月見學習農園
以實力紮根、以毅力重新定義女性耕作者的樣貌與身份
本集田菁全程用台語解說友善耕作的操作模式
尤其針對不用農藥與除草劑所遭遇的二大對手:福壽螺和雜草
都有精彩深入的解說
堪稱教科書等級(但又不失輕鬆幽默)的內容
----------------
《鴨咪巡田水》20分鐘短版收聽連結
https://linktr.ee/ducklingvoice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人物_吳幸美|繪本收藏家aka說故事達人
#鄉下小孩散步學
#從100公分的高度看世界
母子巡田水時會遇到哪些動物好朋友?
一隻叫做跳跳的狗,一隻叫阿花的貓,一隻退休的水牛叫小花,還有更多沒取名字的,在天上飛,在地上爬、在水裡游的…..
「如果小時候我能像鴨咪一樣有這麼多動物朋友,長大後面對某些事或許會更勇敢一點吧!」
阿母忍不住這麼想。幸好因為陪伴鴨咪長大,發現動物們就是最好的老師,走進大自然,隨時可以上課!
再幸運一點,村子裡就有繪本收藏家aka說故事達人,而且家裡收養了4隻狗5隻貓,此等級的教養資源夫復何求!就更別說幸美也愛賞鷹了,聽過這集節目,相信能激發大家欣賞老鷹的全新角度,或許也喚起那些兒時與動物朋友們相處的回憶。
🍭歡迎一起來 #沈浸式學習 當個鄉下小孩🌈
🍭媽咪講俗語_一兼二顧摸蛤兼洗褲
學台語
溜狗—𤆬狗散步
寵物—動物伴
黑鳶— la hio
大冠鷲— 蛇鵰
黑翅鳶— O͘-si̍t-eng(烏翼鷹)
林鵰— O͘-mo͘-kha-eng(烏毛腳鷹)
熊鷹— Pe̍h-mo͘-kha-eng(白毛腳鷹)
台語顧問|陳豐惠
配樂|鴨咪的媽咪
台語主流化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參考資料:(蕭平治)著作《還我台灣鳥仔名》
#何華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集人物_林芳儀
|野生動物保育博士
|農田裡的科學計畫 主理人之一
|哈螺米 耕種者之一
敢拿釣魚比賽當晃子,企圖將參加者變成公民科學家?
是真的,而且今年將來到第七屆!
本節目製播團隊(鴨咪一家)生活在深溝釣魚大賽的賽區範圍內,有幸近距離觀察多屆釣魚大賽活動,做報導已不是第一次,但這次是請芳儀全程台語講解,這位科學家仍眉頭沒皺地答應了,大米發現不同語言所表達的內容與故事氣氛截然不同,大力推薦大家交互比對,就可以知道語言的魅力與影響力。
🍭阿媽講的俗語_無魚蝦也好
🍭歡迎一起來 #沈浸式學習 當個鄉下小孩🌈
*相關節目連結
破解<深溝釣魚大賽>裡裡外外 (上集)_20220911
破解<深溝釣魚大賽>裡裡外外 (下集)_20220918
後記:
深溝釣魚大賽今年邁入第七屆,芳儀已預告將在2025年7月初展開,歡迎追蹤FB #深溝釣魚大賽暨水域生物年度盤點
這個看似好玩且親子同樂的活動,背後企圖不單純,本集重點解說其中一個目的:「尋找福壽螺的天敵」,科學研究的細節很多,完整訪談近期將播出"長版”與大家分享,敬請持續鎖定米米之音Podcast各大平台均可收聽。
台語顧問|陳豐惠
配樂|鴨咪的媽咪
台語主流化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同一個村子出生長大,70歲的黃枝成阿公和3歲的鴨咪有截然不同的童年,阿公當年是"牛背上的小孩",大樹公是他的遊樂場,要玩玩具自己做,要吃魚自己抓…
讓孩子在自己成長的土地紮根,就從聽耆老說故事開始。
本集主角:黃枝成先生
內城村資深農夫,一人種六甲田
阿公在田裡遇到山豬啦!
水牛退休換鐵牛力阿卡上場-農業機械化開端
很久很久以前,阿公的阿祖移居來此第一項事業不是種田是燒木炭
以前沒手機也沒電視,颱風來襲?嘸人通知!
阿公童年玩:走馬路、跳格子、踢銅桶、打彈珠、摃khi kho khau,你會哪一個?
🍭阿媽講的俗語_一隻田螺煮九碗湯
🍭歡迎一起來 #沈浸式學習 當個鄉下小孩🌈
台語顧問|陳豐惠
配樂|鴨咪的媽咪
台語主流化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後記:
當今內城這個吸引眾多觀光客搭乘 #鐵牛力阿卡 遊覽的小山村,六七十年來經歷過三次水災和二次旱災,許多記憶在黃枝成先生口中仍歷歷在目,因本系列節目時長較短,耆老還有更多早期農村生活的口述歷史,擇日將以長版播出。
,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鴨咪住在哪裡?
在距離全台灣最大的植物園「福山植物園」車程不到一小時的地方。
這是個很美好的答案,比起回答某個鄉鎮。
這裡也是全台自然生態研究論文最大的生產地。
🍭本集人物_曾文昌|資深環教解說員aka全職友善耕作者aka賞鳥達人
地點_福山植物園
首站_就是猴子與山豬的主場
學賞鳥永遠不嫌早~遇見美麗的翠鳥(魚狗、釣魚尪)
發現台灣原生蘭花之美「心葉羊耳蒜」
生態保護區裡就算掉在地上的也不該撿回家,要帶走的只有自己的垃圾
為什麼這裡的猴子可與人平和共處,不會與人爭食?
不同季節、白晝與黑夜各有哪些動物出没及特殊習性?
導覽解說苦口婆心大家有沒有在聽?
遊客曾發生哪些離譜行徑?
🍭上歡喜的代誌|猜猜資深導覽志工最開心的事是什麼?(文昌吃了誠實豆沙包)
🍭阿媽的話|囝仔人尻川三斗火
節目播出這天正好是3月休園的第一天,想上山的話記得4月開始上網預約入園喔
🍭歡迎一起來 #沈浸式學習 當個鄉下小孩🌈
台語顧問|陳豐惠
配樂|鴨咪的媽咪
台語主流化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當你走在鄉間小路看見農人彎腰默默工作時,
或許從來沒機會了解她/他們正在做的每個動作如何影響該作物的收成?
更可能影響著與水田共生的動物們?
🍭本集人物_李玉菁(綽號:田菁/豆青仔)
|月見學習農園
|認真種田也種動物的遊樂園的全職農人
因為製播這集節目,讓大米和鴨咪母子又更熟悉田菁和茶她們這對全職務農的伴侶,也讓鴨咪出門巡田水又多了一個趣味任務—找水田裡的動物、生物。她們種田亦是種棲地,實踐生態保育,讓下一代還有機會能如此親近自然生態的教育現場,尤其不談多麼高遠的理念,十多年來都實踐在她們的務農行動裡,享有這般環境的我們是多麼幸福啊。
坦白講,這次請田菁分享十多年來種田的經驗,細膩解說每一個友善耕作的環節,是米米之音第一次收錄到關於打田、手撿螺、除草等累人的操作要領,更難的是她在勞動中仍不忘保有對自然的觀察且自得其樂,礙於本系列時間較短,我們將在鴨咪巡田水系列播畢後,另外製做完整版,與大家分享。(請記得按追蹤米米之音不錯過米粉們專屬的加長版喔)
🍭阿媽講的俗語_龜笑龞無尾_龞笑龜粗皮
🍭歡迎一起來 #沈浸式學習 當個鄉下小孩🌈
台語顧問|陳豐惠
配樂|鴨咪的媽咪
台語主流化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說起深溝村的陳幸延總是和「科技農夫」劃上等號,多年前第一次聽到這個名字其實是跟「修屋頂」連在一起的(某次颱風後幾位農友家傳出災情,幸延和啟軒二人成了屋頂二人組),後來深溝出現氣象站還有抓福壽螺的警示器…再來有掃螺機器人、還有嘟嘟配(嘟嘟是幸延的寵物鴨)到現今的深溝共同店等等。感覺幸延是標準的鴨子划水,以為波瀾不驚但實際上是非常努力的實踐者。
這一次,我們以同樣是”養鴨人家”的身份,從動物的角度讓孩子認識這位特別的農夫,於是我們交流彼此的養鴨經驗(苦笑),深入了解這些年來,從一個電腦工程師轉行為農夫,種田種菜還開店賣菜,運用科學管理耕作大小事,這樣的專長在農村是否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更重要的是這些都以友善動物、友善土地為前提。
店長嘟嘟有話要說
原來幸延也是動物溝通師
發明掃機器人後來呢?
科技農夫追求的目標是什麼?
#阿媽講俗語_稻仔大肚驚風颱_塗豆採收驚雨來
台語顧問|陳豐惠
配樂|鴨咪的媽咪
台語主流化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歡迎一起來 沈浸式學習 當個鄉下小孩🌈
農村的過年比起都市總是有年味多了,帶孩子回鄉過年時,大家是否聽過長輩們述說自己在古早農村時代的過年往事?
大米在過年前想起一個笑聲爽朗、眉宇間充滿故事的人:宜蘭壯圍鄉功勞村林金虎村長
今年68歲的虎村長,小時候被田園農務苦怕了,早早就離鄉打拼,但多年後轉回故鄉,從事鐵工25年,直到選上村長那天,人生的重心徹底翻轉,十年來不只是忙著服務村民,還重拾鋤頭,尤其保留古法耕作的農具,既是為自己的有機日曬米使用,也為了傳承古老農耕智慧。白天當村長,晚上當農夫,而聊起小時候身在貧困的靠海農村是如何過年的?村長幾度哽咽,往事雖不堪回首,但也都成為自己惜福且不與人爭的豁達底氣。
本集也收錄宜蘭失傳已久的「化冬」典故,由壯圍新社社區協會的長輩們重新演釋「化冬」習俗的精彩片段。
還有過年應景外掛:
12生肖的台語,跟著鴨咪學一遍,很容易喔!
#阿媽講俗語_食果子拜樹頭_食米飯拜田頭
配樂|鴨咪的媽咪
台語顧問|陳豐惠
#台語主流化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你認識的農機有幾種?出任務的時機有什麼不同? 開農機的師傅最開心的時刻你猜猜看?
受訪者|沈圳籐、沈圳河
內城農夫/代耕業者兄弟檔/遠騏園藝
主持人|林大米
助理主持|鴨咪
鴨咪剛學會說話時除了”媽咪”和”阿母”,最常掛在嘴邊的詞就是”怪手”,因為巡田水時常常看到挖土機在整地或補田梗,大人習以為常的景象在幼兒眼中與耳裡都是人生級的震撼,於是廣播人阿母決定讓孩子不只看熱鬧更要懂得看門道,有請師傅忙裡偷閒接受採訪!
本集出現的農機有:
曳引機:俗稱火犁仔、拖拉庫搭(鴨咪叫"拖拉庫嘎嘎”)
插秧機:俗稱播田機、播秧仔機
堆高機:俗稱豬哥仔
挖土機:俗稱怪手仔
割稻機:俗稱割稻仔機
/節目最後鴨咪竟然敢考阿公,逼問各種機具的用途/
/阿媽的話/俚語解說「做牛著拖 做人著磨」
#沈浸式學習 當個鄉下小孩🌈
配樂|鴨咪的媽咪
台語顧問|陳豐惠
#台語主流化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採訪那天,鴨咪騎著滑步車,高喊自己是一台高鐵 (但同時發出蒸氣火車的choo choo--)說要把阿母的腳踏車超車,媽咪在後頭快跑跟上,一家三口就這樣花不到5分鐘抵達目的地,一個從鴨咪出生後就常來跟咕咕雞打招呼的地方。慧鈞已經打開農場大門等候,話不多說,先來幫忙撿雞蛋…
受訪者|日和3號農場 管理者陳慧鈞
主持人|林大米
助理主持|鴨咪
00:00 在開放式的農場撿雞蛋和餵飼料很chill喔
03:06 雞有盪鞦韆和情人橋!
06:00 為什麼雞舍不會臭臭的?
06:56 雞生病怎麼辦? 有雞醫院嗎?
08:18 快樂的雞生的蛋有什麼不一樣?
09:52 蛋雞的生命週期從接雞到殺雞儀式助唸詞
11:30 農場辦體驗活動時孩子的各種反應
17:06 聽阿媽說俗語「蕃薯好吃免大條」
配樂|鴨咪的媽咪
台語顧問|陳豐惠
#台語主流化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聽節目學台文===
在本集節目中提及
『配方』會使講台語:phuè-hng。
『越獄』會使講台語:偷走監(thau-tsáu-kann)
1) 雞仔「peh」塗,應該是:「筅(tshíng)」塗。
2)「植」物,應該是si̍t(實ê音),毋是ti̍t(直ê音)。
3)『栱型橋』:圓栱橋(uân-kong-kiô)。
4)「拍」抗生素:應該是「注」(tsù)。
5)「過」轉工:應該是「隔」(keh)。
6)「避」風「避」(phiah)雨:會使講「覕」(bih)。
(「phiah」是「避」的俗音,濟濟人講,但是是錯誤的)
以上特別感謝陳豐惠老師指正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歡迎一起來 #沈浸式學習 當個鄉下小孩
身為農村廣播人,帶著小孩一起巡別人田水一邊採訪收音好像是再自然不過的事,經過多年醞釀(總算等到鴨咪比較會說完整的句子),以十集Podcast分享農村育兒實況(每集15-20分鐘),聽阿公阿媽講古、認識農村職人、搞懂每一台讓幼童眼睛發亮的農機用途,還要跟各種動物植物與昆蟲們玩,當然再偷渡一些阿母睡不飽、鬥嘴常鬥輸的小抱怨也是合情合理的。
第一集先跟大家談談為什麼要巡田水
00:00 颱風過後巡田水實況
04:40 巡田水的意義&阿公阿媽巡田水的經驗
09:00 鴨咪有二個媽媽有二個母語
11:00 養一個小孩需要整個村子的力量
11:55 認乾媽吃水米的由來
13:26 阿媽的話_俚語解說「囡仔人有耳無喙」
配樂|鴨咪的媽咪
台語顧問|陳豐惠
#台語主流化
#文化部國家語言整體發展方案支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在海洋街角館打卡最鑠奅(siak-phānn指很新潮又酷)
米米之音最近幾年推出許多與海洋生態教育有關的系列,從《海洋生態博物館》 到今年的《海洋街角館》,彷彿是以蘭陽博物館為軸心畫圓,將宜蘭頭城的海濱與龜山島,不管島內島外、海底下或海面上一一畫進海洋教育的範圍裡,這其中應該以什麼樣的視野去看見、聽見那些我們極欲了解並實踐的海洋永續議題呢? 很多關鍵的答案都在館長身上,他/她們是帶團隊勇往前行的人,所思所想所做的都與這片海與土地上的人息息相關。
/館長們出場序/
1蘭陽博物館 陳碧琳館長
—海洋街角館的概念、選擇的標準、後續的行動,期待與願景—
2凱鯨號賞鯨船 船長娘 林淑貞
海洋街角館-非固定型場館
—賞鯨船上就是一個最適合做海洋教育的博物館—
3港口社區發展協會 專案經理 黃歆菲
海洋街角館-固定型場館
—港口五媚娘 耐操耐熱服務熱忱爆表的社區工作者—
透過牽罟體驗的遊程牽出一整個社區的活力與刻不容緩的海洋教育
◉ 本集製播合作夥伴◉
蘭陽博物館
海波浪 seabelongings
music by audionautix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