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精选申论范文×热点素材朗读
精选申论范文×热点素材朗读
Claim Ownership

精选申论范文×热点素材朗读

Author: ylhaven

Subscribed: 3Played: 3
Share

Description

精选申论范文、热点素材朗读,本人福建省在职公务员已上岸,搜集内容纯粹为了备考自用,现每日公益分享。欢迎关注公众号ylhaven
501 Episodes
Reverse
  2月17日,《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身患绝症坚守抗疫一线的人民英雄张定宇、为救援群众牺牲在洪水中的消防员陈陆、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等人获得“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荣誉。  《感动中国》被誉为“年度精神史诗”,从一个个感动中国人物身上,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代中国的价值坐标,从中感受崇高精神和奋进力量。  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侵袭,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照顾已感染新冠的妻子,步履蹒跚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他说:“能帮助到别人,觉得很幸福!”守护医护的快递员汪勇说服家人,赶到金银潭医院送护士回家。1月25日到4月8日,他每天只睡4小时:一个人能力有限,就发动朋友圈,解决医护人员出行;为让医护随时吃上免费热饭,他又多方联络解决需求,一次一次地争取。这些平凡之力的涓滴汇聚为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样的付出温暖人心。  奉献与坚守不仅闪耀在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中,也蕴藏在日常的点点滴滴中。12年来,改变山区女童命运的公益校长张桂梅帮助云南丽江华坪女高1000多名女生走出大山上大学。学生的好成绩频出,校长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但她说:“听到学生们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我觉得值了。”从肿瘤医院旁小巷里的油条摊位到炒1个菜收1元的“抗癌厨房”,18年来,创办爱心厨房温暖无数人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用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路人,用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这对夫妻的初心十分简单:“有的病治不好了,但能让病人吃好一些,家属的遗憾也能少一些。”我们感谢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初心和坚守,他们都是普通人,却为无数人点燃了希望之光。  感动凝聚成眼角的泪水,更应化为奋进的力量。与时间赛跑的北斗三号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一心致力于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女学者叶嘉莹,向绝地要天路、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当代愚公”毛相林,不畏艰险丈量祖国山河、67年初心不改的国测一大队……感动中国的每一位获奖者都是一座“精神富矿”,在逐梦之路上,他们披荆斩棘,引领我们追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创新、坚持的精神伟力,激励我们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奋勇前进。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当以榜样为标杆,学习他们的先进事迹、感悟他们的奋进精神,把“精神富矿”化为奋进力量,当有价值的人,做有价值的事。要用爱国主义诠释人生的意义,用爱岗敬业开创不平凡的业绩,用锐意创新攀登事业高峰,用诚信友善传递温暖大爱,用无私奉献丰富人生色彩,在砥砺奋进中收获精彩人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实际的路子,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充分体现农村特点,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在新发展阶段,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总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经验做法,用“乡土味道”赋能乡村振兴。近年来,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在乡村振兴中注重乡土味道,保持和增强生态本色、发展特色、文明底色,稳步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留住青山绿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能搞大拆大建,而要立足自然特征和文化特色,因势利导,把传统村落改造好、保护好,让乡村的自然生态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留住“原味”的青山绿水。认真贯彻生态宜居的具体要求,避免千村一面,发挥生态优势,守护绿色家园,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格局。我们把保护好山体、水体、湖泊的原生态,保留住古树、古井、老礼堂的原貌作为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抓手,使自然和人文景观成为寄托乡愁的载体、乡村旅游的亮点。“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把加强垃圾污水治理、推进厕所革命、提升村容村貌作为主攻方向,组织动员群众开展扮靓一家庭院、净一块公共场地、栽一棵绿树、护一片干净水源等行动,建设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打造特色产业。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山区农业发展面临基础条件差、产业链条短、组织化程度低等困难,需要依托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我们着力培育乡村产业振兴新动能,保护和发展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打造板栗、甜柿、中药材、黑山羊、山野菜等“土字号”系列特色产品,并通过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农业功能,推动民宿餐饮、健康产业、文化体验等“农业+”发展,使特色产业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名特优新农产品,促进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融合重组,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人才、技术等关键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流动,为土特产品拓宽销路、擦亮品牌提供资源要素支撑。  涵养文明乡风。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亟须推动文化振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移风易俗,倡导文明新风,涵养文明乡风,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我们发挥乡风文明理事会作用,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儿女、好公婆和十星级农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弘扬守望相助、敦亲睦邻、孝老敬贤的传统美德,激励群众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营造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深挖、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打造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文旅产品,通过打糍粑、踩高跷、舞龙舞狮等民俗文化活动展示,让游客在享受美景的同时感受文化美、乡土情,增强乡村文化吸引力和感染力。“十四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广泛开展村级文艺宣传队汇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用先进文化浸润人、感染人,不断改善乡村精神风貌。  (作者为中共湖北省黄冈市罗田县委书记)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8日 09 版)
  好奇心,可说是对未知事物特别关注的强烈兴趣,对陌生领域刨根问底的极大热情,对熟悉领域潜心钻研的无限执着。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对科学兴趣的引导和培养要从娃娃抓起,使他们更多了解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去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特别提及“好奇心”。  没有好奇心,就没有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面对迢迢银河,想象着牛郎织女,演绎出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源自民众的好奇心;创立“日心说”、揭开天体中许多奥秘,“从此自然科学便开始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源自科学家的好奇心。与成年人相比,娃娃们的好奇心更加丰富多彩。比如,看到蜻蜓,他们就会联想到飞机,好奇飞行的原理;看到花朵,他们就想到公园,会问如何建造……尽管孩子们很稚嫩,但他们有时所展现出的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确可贵。  从半空中投掷鸡蛋,怎样才能让它完好无损呢?这曾是几个孩子的好奇心。一位中学老师就此设计了“投蛋竞赛”,要求参赛各队从高处平台上同时投下一个生鸡蛋,落地时不得损坏,取最后落地者为第一名,并强调不准用绳子拴着鸡蛋往下扔。孩子们的办法五花八门,有一个队别出心裁:他们把鸡蛋装在填充着棉花的木盒里,然后绑在一个小降落伞下面。最终,该队不仅获得第一名,还被评为“最具创意奖”。事实表明,关注孩子的好奇心,努力搭建探索与展示的平台,能够助其增加对科学的兴趣,有效培育创新精神。生活中,有些发明创造,正是从孩子们的大胆设想或灵机一动起步,而后再由成年人帮助完成的。  在一些人看来,娃娃们的某些好奇心似乎太过“出奇”,甚至带有某些“破坏性”“危险性”。但如果缺乏包容,动辄呵斥一番、下一道禁令,便可能毁掉一个未来的科学家、发明家。教育家陶行知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一位朋友的孩子,把家里新买来的一个金表拆坏了,他的朋友就惩罚了孩子。陶行知听说后,建议这位朋友带着孩子把金表送到修表铺,在钟表师傅修理时,让孩子在一旁跟着学习如何修表。这样一来,修表铺成了课堂,修表匠成了老师,孩子不仅好奇心得到了满足,还由此获得了新的知识。涵养理性的态度和方法,既呵护珍贵的好奇心,又让好奇心中蕴藏的创造火花得以迸发,往往能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是无限的,蕴含着创造的源泉,寄托着未来的希望。面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满腔热忱地予以呵护、积极引导,努力提供必要的条件,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就将脱颖而出,为建设科技强国厚植人才沃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8日 04 版)
  “学霸”回乡种田、硕士生当快递小哥、一言不合就“闪辞”……近年来,每当这样的新闻出现,与年轻人择业、就业的相关话题就会引发人们讨论。  年轻人“好”的职业选择是什么?年轻人应该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社会上各方看法不一,有不解、质疑甚至论争。这种讨论折射出的,是年轻人择业观、就业观、成才观正在发生的变化。  曾几何时,在很多人眼里,政府机关、国企等稳定的职业,是年轻人特别是大学毕业生的首选。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职业门类更加丰富,年轻人的成才路径更加多元。他们当中,有人卖米粉,用互联网思维做营销,成就知名的餐饮品牌;有人回乡发展现代农业,把健康有机的生鲜送上人们餐桌;有人从普通外卖员、快递员做起,从基层岗位干起,一步步书写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果说和以前有什么不一样,那就是如今的年轻人更喜欢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勇敢追求梦想,这是青年一代充满活力与创造力的最好证明。他们尊重“过来人”的指导,但更希望按自己的想法闯一闯;他们羡慕父母带来的荣光,但更青睐不断达成自己设立的“小目标”;他们不想捧着所谓的“铁饭碗”和“金饭碗”度日,更乐于挑一份自己喜欢的事情做下去……年轻,是他们“折腾”的资本;环境,给予他们“造梦”的勇气。正如不少年轻人所说:“年轻气盛,才是年轻人。”  年轻人愿意“折腾”,对社会来说其实是一件好事。这意味着,社会舆论环境进步了。当经济越发展,职业和岗位越细分和多元,大众对年轻人的新职业选择才会更加开放包容,这正是激发发展活力的重要因子。当全社会都肯定、支持创新,创业者就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更大空间。这也意味着,技术创新在往前走。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使传统行业和就业岗位发生巨大变化,并创造了大量的新就业形态。在这个过程中,年轻人往往更能跟上技术革新的脚步。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的年轻人,只要勇于钻研新技术、发挥所长,就能创造新业态,找到个人发展的新方向。  不过,对于频繁“闪辞”等问题,还需要各方引导年轻人根据自身条件和外部就业环境来设计规划个人职业生涯。同时,也需要用人单位开动脑筋,用事业、感情、待遇等多种方式留住优秀人才,让年轻员工对企业尽快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安全感。人尽其才、用当其位,方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年轻人的优势。  应当看到,当今时代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人类经历了史上罕见的多重危机,时代命题的解答方案系于青年一代。新时代中国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新的历史际遇呼唤青年一代有所作为,接力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的奋斗。  作为“过来人”,不必哀叹“一代不如一代”,因为“过来人”也曾年轻过,他们同样相信“一代更比一代强”,都是站在“过来人”、社会乃至时代的肩膀上成长起来的。正因如此,社会得以进步,人类才有希望。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际遇。不妨从尊重年轻人的理性择业职业选择做起,相信年轻人、呵护年轻人,多搭桥铺路,为他们“造梦”做好保障。例如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强化因材施教,鼓励呵护学生的创造性,对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进行科学性、分类精准指导;制定完善有利于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各项政策,并在全社会营造尊重个性选择、支持理性选择的文化环境,如此方能让更多年轻人在实现“小我”与为国家和社会献力的“大我”中,寻求最好的结合点与平衡点,让每个年轻人赢得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
  “在中华文化里,牛是勤劳、奉献、奋进、力量的象征。人们把为民服务、无私奉献比喻为孺子牛,把创新发展、攻坚克难比喻为拓荒牛,把艰苦奋斗、吃苦耐劳比喻为老黄牛。”在2021年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礼赞牛所代表的精神品质,并赋予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以新的时代内涵。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牺牲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激发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先生曾以这样饱含真情的诗句歌颂牛。千百年来,牛都是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象征。这也是人们爱牛、敬牛、颂牛的一个原因。画家李可染便曾将自己的画室堂号定为“师牛堂”,他这样解释自己为何喜欢画牛:“牛也,力大无穷,俯首孺子而不逞强”。不辞劳苦、不计得失,脚踏实地、默默奉献,这是牛身上的品格,也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精神。  “天开于子,地辟于丑”,古人历来将牛视为开天辟地的力量之一。人们之所以赞颂牛,也在于牛所拥有的这种勇于开拓的劲头。而这种劲头,恰恰是我们在攻坚克难中奋进、在披荆斩棘中前行的力量所在。著名物理学家钱三强教授在年逾花甲时,仍干劲十足,经常工作到深夜。有人问他多大岁数了,他回答:“属牛的”。以牛自况,不仅仅在于他生肖属牛,更在于他性格属牛——像其父亲钱玄同所寄望的,始终发扬属牛的那股子“牛劲”。也正是这么一股子“牛劲”,让他成为中国原子能事业的奠基人,为我国研制原子弹和氢弹作出了突出贡献。无论时代如何变化、社会怎样发展,这股子“牛劲”永不过时。  古语有言:“骏马能历险,力田不如牛。”牛之所以成为人们讴歌的对象,还在于它具有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品质。近代国画大师齐白石曾给自己起过一个“耕砚牛”的绰号,勉励自己要像牛一样勤奋耕耘。他还经常对人说,“不教一日闲过”,甚至还给自己立下每天必须画5幅画的规矩。正是因为像牛一样勤奋,他才最终收获“画虾数十年始得其神”的真功夫。没有等来的辉煌,只有拼来的精彩。一切成绩的取得,都是在“不教一日闲过”中耕耘出来的;每个梦想的实现,都是在“一个汗珠子摔八瓣”中拼搏出来的。  “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大力发扬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以不怕苦、能吃苦的牛劲牛力,不用扬鞭自奋蹄,继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辛勤耕耘、勇往直前,在新时代创造新的历史辉煌!”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振奋人心、催人奋进。牛年将至,很多人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写下这样的寄语:“2020,‘鼠’实不易;2021,‘牛’转乾坤。”梦想不会自动成真,拼搏奋斗正当其时,牛年就要有一股子“牛劲”,就要使出“牛力”。学习牛的品格、发扬牛的精神,像牛一样耕耘、像牛一样奋发,每个人都“牛劲十足”,新的一年必定“牛气冲天”。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1日 04 版)
  【人物】“微光书苑”负责人李翠利  【故事】在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马上乡李石村,李翠利经营着一家便利超市。穿过琳琅满目的日用百货,超市里“藏”着一个小小的图书借阅室。12年前,李翠利创办了“微光书苑”,免费供孩子们借阅,并自掏腰包奖励孩子们学习。多年来,她克服种种困难,坚持办好书苑,把这一借阅模式推广到旅店、诊所等,发展成为微光合作店,受众达30多万人次。致力于推广乡村阅读、文化建设的李翠利,荣获全国最美志愿者、中国图书馆榜样人物等荣誉。  【点评】  李翠利为何要创办这个书苑?这还要从12年前的一件事说起。当时,村里来了一个歌舞团,很多孩子来围观。但李翠利发现,演出中不少内容并不适合孩子观看。她有些担忧,决心改变这一状况。于是,就像在地里种庄稼一样,她选择在村里“种文化”,一个飘着书香的阅读空间就此诞生。  万事开头难,帮乡亲们培养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更是不容易。一开始,没人理解她,借阅者也寥寥无几,她就想办法吸引读者,比如发放铅笔、糖果等当作奖励,后来阅读的人逐渐多了起来;一开始,书苑的图书不多,她就想办法“找书”,旧书摊、网络募捐、当面请要等一一尝试,后来有不少爱心人士捐赠,书苑的书籍数量也变得多起来。从一个想法到一个书架,从一个阅读空间到一个书苑,正是在一点一滴积累中,村子里学习读书之风渐盛,汇聚起精神拔节的力量。  李翠利说,“微光虽微,但可以不断点燃火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这一行动中来,有的捐书赠书,有的上门合作,有的模仿推广,很多乡村都有了图书的滋养。同时,书苑在经过改造后,还可以举办小小演讲家、旧物改造、科学小实验、民俗传承等活动,成为村民特别是孩子们的“第二课堂”。那些从这里走出去的青少年,也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活动,帮扶家乡。“微光”闪闪,汇聚星河,照亮了人们积累知识、涵养品格、前行成长的道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李翠利说,她的父亲经常说,“种下种子才能长苗,才有盼头”。如今,李翠利就是在播种、浇灌、育苗,用实际行动把知识的种子播撒到孩子们的心中,不仅种出了文化的森林,而且正在结出一个个回馈社会的果实。我们期待,更多人参与到推广乡村阅读、建设文化强国的行动中来,让“书灯”和“微光”照亮更多人。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16日 05 版)
  在全社会推动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氛围,才能使蕴藏在亿万人民中间的创新智慧充分释放、创新力量充分涌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席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为获奖代表颁奖;在新年贺词中对年度重大科技进展高度评价,充分肯定;每当科技界取得重大突破,致电致信祝贺或会见参研参试人员代表,给予鼓励……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亲自推动,引领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更加需要把创新放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离不开热爱科学的土壤、离不开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离不开对科学精神的不懈追求。而要做好这些,需要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  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科学家的巨大贡献和科学精神,是新起点上我国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奋进新时代,无论是北斗导航卫星全球组网、“中国天眼”开放运行,还是“奋斗者”号深潜万米、“嫦娥五号”带回月壤,都是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与科技创新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推动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方能激发科技创新的社会潜能,缩减从科技创新到产业运用的时间进程。  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回顾过去一年惊心动魄的抗疫大战、艰苦卓绝的历史大考,更让人深刻体会到,没有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支撑,就难以战胜疫情;没有浓厚的科学氛围,就容易被那些明显有违科学的谣言干扰。由是观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是广大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政府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  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一个创新主体不断扩大、创新意愿不断增强、创新举措不断涌现的社会,必定是创新成果受到尊重、受到保护的社会。创新成果来之不易,凝聚着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心血和智慧,需要全社会倍加珍惜、保护。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只有严格执行知识产权制度,给创新“赋权”,让成果受到尊重,才能使创造活力竞相迸发,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中国梦连着科技梦,科技梦助推中国梦。让我们从大局着眼,从小事做起,推动全社会形成尊崇科学、崇尚创新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让创新成为走向未来的不竭动力。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1日 07 版)
  前不久,我国科学家成功构建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量子计算原型机的诞生,不仅有利于我国进军下一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也对科技创新具有深刻启发意义。其中一点就在于,科研工作者应聚焦独创独有,增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自觉。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无论是完善学科布局、强化基础研究能力,还是提升科技含量、锻造产业国际竞争力,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是不可能获得突破性成就的。新中国科技事业之所以取得历史性成就,重大创新成果之所以接续涌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的科技创新路子。特别是近些年强化自主创新后,我国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研发投入、国际科技论文数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二,在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并跑、领跑阶段。  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在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的大背景下,我国产业升级的科技需求更加迫切,再往上发展触碰的都是技术天花板,只有打好基础研究“地基”,提升自主创新水平,才能不断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逐步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优势,从根本上避免被“卡脖子”。加快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未来。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就要勇闯科技创新“无人区”。我国科技工作者素来有迎难而上的优良传统。1956年,我国制定到1967年的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由王大珩等组成的仪器规划小组提出要研制电子显微镜。当时的国际顾问认为:这难度太大,可以向国外买。王大珩勇挑重担接下任务,在短短数年内,研制出电子显微镜、高温金相显微镜等一系列光学精密仪器。实践证明,只要坚定自信、持之以恒,就能够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今天,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民生改善、国防建设等领域亟待解决的现实科技短板,比如农业种子依赖国外、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医疗设备科技发展滞后等,科技工作者必须勇挑重担、攻坚克难,激发创新创造动力。  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不仅是事关国家前途命运的必答题,对个人选择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回顾科技发展历程,那些留下个人“足迹”的科学家,几乎全部在基础研究和关键环节上有过重大贡献。一位“九章”研制成员说:我们只做跳起来才够得着的研究,从不为发论文而追热点。量子研究标准定得高,起步虽然艰难,但因为基础打得牢,创新突破水到渠成。避难就易,做短平快研究,在木板薄处钻孔,也许可以较快做出些成绩,但终究不能成就大事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想欣赏绝美风景,就必须一步一个脚印攀登,来不得半点懈怠和马虎。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科技工作者也踏上了弘扬科学家精神、肩负科技创新重任的新征程。党和国家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市场和企业不断聚焦高质量发展需要和美好生活需求,科技工作者自觉承担起历史使命,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日前,第16届中国青年科技奖颁奖仪式在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开幕式上举行,100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0人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在青年助力科技创新的新征程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的科技人员不超过5万人,专门研究机构只有30多家;2019年,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21737亿元,中国PCT专利申请跃居世界第一达5.9万件,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6.2万件,中国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名已达到全球第14名,取得了载人航天、探月工程、量子科学、深海探测、超级计算、卫星导航等系列重大成果。实践充分证明,科技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青年科技工作者推动国家科技创新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青年人才是最富有创新精神的社会群体,青年时代是最能出创新成果的黄金时代。国家设立中国青年科技奖、增设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其初衷就是为了解决科技人才断层、人才流失的问题,激发更广大青年投身科技创新的伟大事业。在今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战斗中,从救治到防控,从科研攻关到设备生产,到处活跃着青年人的身影,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彰显着科技创新的力量。100名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10名获得中国青年科技奖特别奖的青年科技工作者正是弘扬科学家精神的模范,是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学习的标杆。  “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立大志是青年工作者砥砺奋进、敢于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广大青年工作者要向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学习,推动科学梦想与青年梦想“一线牵”,把个人追求、自身发展与祖国发展、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立足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宏大目标,肩负当代青年的时代使命,瞄准世界前沿科学研究领域,继续弘扬科学家精神,激发磅礴的青春之力。坚持学习钻研不懈怠,甘坐“冷板凳”不退缩,敢闯“无人区”不畏难,勇立创新潮头不止步,善于转危为机、协同合作、厚积薄发、掌握辩证、交叉研究,既加快基础研究,打牢科技创新大厦的地基,也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着力解决“卡脖子”问题,努力在平凡的科研岗位上赢得不平凡的创新成就,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以青年之力托举国家未来。  时代造就英雄。在干事创业的最好时代,应为青年科技工作者营造更优的创新环境。各地要按照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尊重科技人才,壮大科技人才队伍。要用好人才评价这个“指挥棒”,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加快扫除科技创新道路上的“拦路虎”;完善科研管理和组织机制,保障好科研资金,营造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新氛围,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使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在黄金时期充分施展才干,激发更大创新动能。  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兴则民族兴。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砥砺中,我国科技创新迎来了最美的春天。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当以青春之力助力科学的春天繁花盛开。
  嫦娥五号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一名参与者说:“带回的月壤钻取样品是我们献给祖国的最浪漫礼物。探索更深更远的浩瀚太空,航天人永不止步。”前所未有的成功,永不止步的追求,折射出中国航天人的雄心壮志,同时也提醒我们,面对成绩不自满,时刻保持进取心,才能不断攀登新的高度,成就新的辉煌。  心态决定状态,心态影响效果。有这样一种“初学者”心态:不因为暂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也不因为一时的平凡而碌碌无为,像新人入门一样保持谦虚好学的态度和乐观开放的心胸,始终以新鲜感接纳新事物。葆有“初学者”心态,一个人就能面对批评虚怀若谷,面对挫折勇往直前,面对成绩谦虚内敛。从1970年第一颗航天器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升空开始,我国第一艘飞船、第一颗导航卫星、第一颗月球探测器、第一个空间实验室相继涌现,50年时间成功发射了300个航天器。中国航天的发展历程,体现的正是一种不骄不躁、不断进取的“初学者”心态。涵养“初学者”心态,可以说正是求知明理、干事创业所必需的素质。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泽山,就是一位甘坐冷板凳却热衷于研究新学问的科技工作者。从攻克废弃火炸药再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到发明含能材料低温感技术,再到创立等模块装药和远程、低膛压发射装药技术,他常年专注于突破技术瓶颈,先后三次摘得国家科技大奖一等奖。在他看来,“创新就是要做别人没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有超越意识,要做出真正有水平的研究成果”。好奇心是求取新知的动力源,不知足是再创佳绩的助推器。“初学者”心态的价值就在于,敢于探索未知,对新事物新知识抱持不关门、不封闭的态度。破难题、闯险关、开新局,其实都需要激发“初学者”心态。  自满则败,自矜则愚。一个人毕竟耳目有限、思虑难周,听多了赞美夸奖之词、顺耳中听之语,就会难接受那些直接坦诚的谔谔之言。只有如“初学者”一般,拿出勤勉务实的态度、襟怀坦荡的风度、海纳百川的气度,才能跨过“满溢”之危,远离“骄娇”二气,有效解决矛盾问题,把工作做得更好。焦裕禄说,当工作感到没办法的时候,你就到群众中去,问问群众,你就有办法了。不摆架子虚心向群众请教,不打官腔耐心向基层问计,有助于匡正谬误,兼听广听,聚合人心和力量。这就是“初学者”心态的深厚力量。  “初学者”心态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心态。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奔流不息,发展的气象变化万千,避免沦为落伍者,必须主动走出“舒适地段”,摆脱“路径依赖”,以积极求变来顺势应变,靠守正创新来行稳致远。比如数学家吴文俊为了攻破研究难题,年近60岁决定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许多时候,“经验主义”可能麻痹开拓进取的雄心,“惯性思维”可能束缚创新创业的手脚。只有把每一次实践作为全新开始,才能不断闯新路、创新绩。  能欣赏到最美风景的人,一定是那些驰而不息的实干者。用“初学者”心态面对工作事业,定能不断进步,收获一个又一个成功。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5日 04 版)
近段时间,康巴小伙子丁真火了。那清澈的眼神、纯真的笑容,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他的家乡,四川省理塘县也备受网友关注。人美景美的吸引力,带来了不少流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当地发展。讨论“丁真现象”,是有价值的。其意义就在于,人们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平日里很少关注的地区,把更多的注意力聚焦到相对贫困地区。由此而论,无论是以美景吸引游客、以电商打通特色农产品销路,于经济社会发展都很有益。同时,走红的丁真,也有了属于个人的更大发展平台,未来可期。“丁真现象”的溢出效应,愈加显现。值得注意的是,人们看到的是丁真一个人在镜头前的精彩,看不到的是无数人的支撑与托举。人帅、景美只是当地发展的惊鸿一角,背后是无数人在数年间乃至数十年间的拼搏奋斗。丁真的家乡曾经属于贫困地区,在2000年,全县农村总人口的96.75%几乎都处于绝对贫困状态。如今,乘着脱贫攻坚、全面小康的东风,这里已经摘帽脱贫,正在迎来美好生活。从曾经吃不饱饭、少人问津的贫困县,到现在的“网红城市”,这个地方经历了质的蜕变,并充满魅力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可以说,成就丁真的,是他自己的先天条件,也是时代发展提供的广阔舞台,更是数不清的干部群众为一个地区发展进步而付出的艰辛。只有真正看到“丁真现象”所折射出来的基层干群的“真”、脱贫攻坚的“真”、拼搏奋进的“真”,才能懂得这团“大火”燃烧得多么难能可贵。有人说,丁真凭一己之力改变家乡面貌。此话虽“不假”,却也有些言过其实。毕竟,即便没有此时此刻的“丁真现象”,理塘何尝停下过发展的脚步,何尝停止过追求美好生活的节拍?中国广大贫困地区之所以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是因为有无数人在推动着发展列车向前、向前、再向前。那些年纪不大就白了头的基层干部,那些下沉一线、驻村攻坚的扶贫干部,是一股不能被忽视的蓬勃力量。真正的英雄,是帮家乡摆脱贫困的人,丁真仅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勤勉的、奉献的、扎根的党员干部,数不胜数。一位扶贫干部的孩子说,“2020年,就是感觉到爸爸工作的伟大,太伟大了”。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全面小康,无论是一人走红还是一地爆火,由表及里足以说明,扶贫是系统性工程,致富也是系统性工程,需要所有人齐心合作。满屏的丁真,实则都是脱贫攻坚的故事、中国发展的故事。别让“丁真现象”昙花一现,鼓励把更多如丁真一样的故事讲透讲好,我们要继续百般努力、千般加油,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移动互联时代,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受利益驱动,一些人片面追求“数据为王”“流量至上”,为了谋取利益不惜铤而走险,甚至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  近年来,与数据流量相关的网络犯罪呈高发态势。不久前,一起网络散布虚假信息案引发关注:个人仅花费760元,经网络推手“操作”,短短几个小时,就把一条虚假消息炒成5.4亿阅读量的“热搜”。据初步统计,相关不法网络平台涉案资金流水逾2000万元。类似虚假流量“生意”背后,隐藏着规模庞大的网络黑灰产业链,其危害不容小视。  从网上无孔不入的“刷单兼职”小广告,到直播间营造虚假热闹场面,再到炮制网络“爆文”,网络黑灰产业链深入许多领域。通过APP收集闲散用户流量,靠“养号控评”虚增流量;运用技术手段模拟人工操作,批量转评赞;利用黑客“暗链”技术非法“引流”,以诱导性方式增加流量……在互联网空间,一些“点赞平台”十分活跃,组织分工细密。虚假流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令人防不胜防。  “网络水军”与流量造假,无疑会破坏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侵蚀网络空间社会信任。比如,被虚假流量“漫灌”的平台,劣质内容充斥其中,优质内容反被淹没。近年来,上海、广州、深圳等地法院审理的涉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多起案件显示,一些互联网公司深受虚假流量之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些不法分子为赚取流量不惜编造传播涉疫情虚假信息,扰乱正常社会秩序。可见,“网络水军”、虚假流量及背后的网络黑灰产业链,以损害用户权益以及平台利益为代价,破坏了互联网生态和经济社会秩序。  维护网络清朗空间,保障公众合法权益,呵护平台经济健康发展,亟待依法加快铲除网络黑灰产业链。从《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论坛社区服务管理规定》到《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到电子商务法,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监管日益精细化。一段时间以来,相关部门持续开展“净网”行动,猛药去疴、重典治乱。但也应看到,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网络黑灰产业链的形式更趋多样、手段更加隐蔽、技术更为复杂,给治理监管带来了新挑战。  打击“网络水军”、治理虚假流量是一项系统工程,无法一蹴而就。相关部门、互联网平台企业和公众只有携手同行、凝聚合力,努力铲除黑灰产业链及其生存土壤,才能起到治本效果。从法律层面看,可以发布指导性案例、适时出台相关司法解释以及修改法律。在治理过程中,互联网平台企业应担负主体责任,严格审核机制,加强技术创新,以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式打击恶意发帖和顶帖软件等;企业与司法机关、监管部门之间要形成紧密联动,建立跨平台、多维度、全方位的机制,网上网下协同治理。对参与数据造假的“刷手”和默许刷单炒作的平台,有关部门应及时进行依法惩处,提高造假的违法成本。对于公众而言,也应自觉提升法律意识,树立正确价值观,摒弃“流量至上”“唯流量论”的思维。  互联网经济是诚信经济,其赖以存在的基石是真实活跃的用户和信息。多措并举、精准治理,从源头、交易链条等多方面着手,才能有效打击网络黑灰产业链,不断压缩其生存空间,助力互联网平台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3日 07 版)
  “最美医务工作者”“最美公务员”“最美志愿者”“最美铁路人”……一段时间以来,“最美”成为互联网上的热词。一个个“最美”人物,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辉映在各条战线。他们以精彩的故事、不凡的业绩,展现了砥砺奋进的姿态、绚丽出彩的人生,生动诠释了令人感佩的敬业精神。  爱岗敬业,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劳模精神的重要内涵。共和国宏伟大厦是由一个个行业、一个个岗位的“砖瓦”筑就的。立足平凡岗位、人人争先创优,“百职如是,各举其业”,方能众志成城、集聚众力。三百六十行,倘若每个人都能立足平凡岗位,齐心敬业、履职尽责、勤勉奉献,我们就能汇聚起强大正能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注入蓬勃生机与活力。正因此,敬业精神既关乎个人成长成才,更关乎国家的兴盛、民族的复兴。奋进新征程,我们应该怎样以行动诠释敬业精神?从某种意义上讲,敬业之道蕴含爱业、勤业、精业之精神,值得我们为之践行。  敬业,首在爱业。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一种朴素的职业情感。爱之愈深,则敬之愈真。爱岗,彰显的是乐业,展现的是执着。葆有这样的职业观,就会自觉把工作当事业干,将小我融进大我,在小舞台上演出大戏剧。从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驻村书记,到无惧风险、完成特高压带电作业的“禁区勇士”……观察那些“最美”人物,他们皆是干一行爱一行的榜样,把本职工作做到极致,达到了“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事实证明,“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才能平淡中见奇、寻常中出彩,在新时代的大舞台上绽放个人梦想。  敬业,要在勤业。业精于勤荒于嬉,立足本职岗位勤勉工作,是一种职业操守、职业品格。勤劳、勤勉、勤恳,意味着务实奋斗。事业的成功,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无论从事何种行业,都需要用奋斗铸就“最美”,以拼搏实现理想。获评全国“最美公务员”的浙江“90后”科技警察钟毅,为了跟疫情赛跑,争分夺秒攻关,使“健康码”成功投入抗疫,并迅速推广到全国。惟拼搏者不凡,惟实干者出彩,惟奋斗者英勇。一勤天下无难事,勤勉奋斗谱写最美壮歌。  敬业,还需精业。精通业务,体现着职业上的价值追求。在科技日新月异、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应当努力求精通、谋创新、出精品。这需要涵养“择一事终一生”的倾心专注,“偏毫厘不敢安”的一丝不苟,“千万锤成一器”的坚持不懈。各行各业的“最美”人物,往往都是追求卓越、业务精进。全国劳模、“最美职工”潘从明能从铜镍冶炼的废渣中提取8种以上稀贵金属,只看溶液颜色便能精确判断99.99%的产品纯度。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找难题、啃难点、攻难关”的呕心沥血。经验表明,在精益求精的道路上,只有坚韧不拔的勇者,才能登上风光无限的顶峰。  如果说事业是航船,那么敬业就如同风帆。敬业笃行,推进人生实现从平凡到伟大、从优秀到卓越。激扬敬业精神,扬帆远航、乘风破浪,我们必能抵达梦想的彼岸。  《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4日 04 版)
  近年来,不少年轻干部走出机关大楼、扎根基层一线。无论是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斗争中,还是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都活跃着他们忙碌的身影。这些干部深入基层、服务百姓,经受了锻炼、增长了本领,通过“下沉”激扬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意莫高于爱民,行莫厚于乐民。”我们的干部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必须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对于年轻干部来说,只有坚持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倾听基层干部群众所想所急所盼,了解和掌握真实情况,才能真正认识基层、熟悉基层,进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不少干部坚持把党的群众路线延伸到田间地头,常走乡村小路,常睡农家土炕,常吃农家饭菜,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从推心置腹的交流中捕捉民意,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动真情、办实事、解难题,跟老百姓成了知心朋友。事实证明,干部沉下去,拉近的是感情,转变的是作风,凝聚的是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合力。  干部究竟是浮在上面还是沉到下面,在解决问题方面的效果往往大为不同。当年,焦裕禄为治理兰考风沙盐碱,经常不辞辛劳地跟着调查队,追风向、查风口,把自己变成了满身泥水的农村“脱坯人”。谷文昌为让东山披上绿装,常拜群众和技术人员为师,与他们一起干活、一起流汗,找到了遍植绿荫的“锦囊”。今天,我们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想了解情况随时能打视频电话,但“键对键”不能代替“面对面”。工作中的许多问题,坐在办公室里是想不出好法子的。只有既“身入”又“心入”,沉到基层听民声、集民智,老老实实向群众学习,才能收获真知灼见,启发工作思路,拿出破解难题的实招硬招。  基层是最好的课堂,实践是最好的教材,群众是最好的老师。深入一线、贴近群众,面对面开展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干部应有的作风。干部下沉,不再是浮在水面的“葫芦”,而是做扎进大地的“根须”,身上就会少一些书卷气息、多一些泥土芳香。这泥土芳香里饱含的浓浓真情,让自己懂得心存感恩、胸怀大爱;这泥土芳香里浸润的辛勤汗水,让自己懂得脚踏实地、拼搏奉献;这泥土芳香里凝练的朴素智慧,让自己懂得俯下身子、虚心学习。到基层去、扎根在泥土中,用脚步丈量大地,用奋斗诠释青春,才能体味不一样的人生,收获不一样的成长。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读懂基层这部厚重的“无字之书”,是每名年轻干部都应做好的必答题。青春之路,始于足下。积极下沉到基层一线,始终保持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与群众汗洒在一起、事干在一起、情融在一起,听到真言、学到真知、领悟真谛,广大年轻干部就能在实践的磨砺中更好守初心、担使命,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让成长的每一步都走得更稳健、更扎实。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9日 04 版)
【此文的行文逻辑采用“引入-释义-原因-意义-升华”,也是近年比较热门的打破既有申论写作套路化规律的一种行文方式,可供参考。】    最近,浙江温州推行涉企鉴定评估“最多评一次”改革,率全国之先,受到广泛关注。    何为“最多评一次”?这是温州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各领域的延伸延展,围绕涉企鉴定评估事项作出相应改革。一方面,以法律、法规、国务院决定和规章为依据,对涉企鉴定评估进行清理;另一方面,创设出台涉企鉴定评估及免评估事项清单,对31项涉企鉴定评估项目及9项免评估事项进行明确,实行清单管理。    为何要进行“最多评一次”改革?原来,当地政府在企业调研时发现,企业在建设运营过程中往往会遇到强制评估、重复评估等问题,费时、费力、费钱,甚至有的一次评估耗时个把月。这不仅不利于企业开展正常经营活动,而且提高了经营成本、损害了营商环境。为此,通过此项改革,进一步规范行政涉企行为和中介机构执业,给涉企评估“瘦身”,帮企业轻装上阵,以良好的营商环境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最多评一次”不是不需要评估了,而是要尊重客观规律,实事求是,不搞过度评估。比如,各行政部门不能就同一事由或同一行政行为,要求多次重复评估;跨层级的事项,不能每个层级都重复评估鉴定,而要上下协调一致后在一个层级一次性开展;对能合并的就合并,实行“多评合一”“一评多用”。从制度层面精简流程、明确规范,对政府部门来说更加明确了“为”与“不为”的边界,对企业来说也更有利于拓宽发展空间。一句话,政府会作为、企业能受益,共创一个高效、健康的营商环境,就能实现政企“双赢”。    其实,无论是“最多跑一次”还是“最多评一次”,都是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不断做好改革“加减法”的文章。该管的要管好,该放的要放下,只有在持续转职能、提效能中,才能不断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事实上,“最多跑一次”也好,“最多评一次”也罢,都不是政府某一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以此为契机进行的改革“大合唱”,涉及到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变革。倘若政府相关部门不能在工作方式、工作流程等方面有所改变,倘若各部门各单位不能共同参与,“最多一次”也很难实现。    一位受惠于“最多评一次”的企业负责人说,“实在是省时省力”。全面深化改革持续发力,以敬民之心,行简政之道,让经济社会发展“省时省力”,企业发展、群众办事就能收获更多获得感。
【面试类的素材,申论语句表达积累很有用】  消杀测温、运送物资、代收快递……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物业服务人员格外忙碌,全国700余万物业服务人员配合社区联防联控,牢牢筑起一道安全防线。住宅物业管理对于提升群众生活品质、城市安全运行、社会和谐稳定、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意义更加凸显。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末梢,也是基层治理的重点,而物业管理正是社区治理的重要内容。物业不仅管理社区建筑物、能源供应等,还承担了卫生防疫、垃圾分类等社会管理职能。也要看到,当前党建工作对物业管理的引领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业委会治理结构不合理,物业服务质量不高,物业服务监管机制需要健全。为此,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10部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住宅物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对提升住宅物业管理水平和效能提出要求,为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提供制度支持。  加强住宅物业管理,推动物业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举措。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人们对健康、养老、育幼、家政等生活服务的需求不断增长,这类生活服务场景很大一部分都在社区。满足居民最迫切的需求,提供因地制宜的服务,“近水楼台”的物业最有先天优势。正因如此,《通知》提出“推动发展生活服务业”的要求。鼓励有条件的物业服务企业向生活服务领域延伸,既能满足居民多样化多层次居住生活需求,也是促进消费、扩大内需的有效手段。  加强住宅物业管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对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意义重大。以就业为例,中国物业管理协会对803家物业服务企业调查的结果显示,2020年新增就业人员超过30万人。按照《通知》要求,做大做强物业管理行业,有利于稳就业、保民生。  新形势下,打通物业服务“最后一公里”,需要更加公开透明的监督。居民与物业之间,往往由于物业信息不够公开透明发生纠纷。应当监督物业服务企业如实公布诸如物业服务内容和标准、收费项目和标准、物业费和业主共有部分经营收益收支情况等信息,保障居民的知情权、选择权,从而更好得到居民的理解和认可。同时还要加快建立完善物业服务企业红黑名单制度,推动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环境。  新形势下,物业服务也需插上智慧的翅膀,加强技术运用和机制创新。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加强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物业管理服务中的应用,促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创造更多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来满足居民不同需求。同时,在治理结构、资金使用等方面探索新机制,提升服务品质和效率。比如一些社区探索使用公共维修资金购买电梯安全责任保险,电梯出了故障后让保险公司先行赔付,这样就能尽快进入维修流程,为破解公共维修资金使用难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加强住宅和物业管理不仅要政府和企业发力,还要调动居民、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区志愿者、驻区单位等多方的积极性,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惟其如此,物业才能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0日 07 版)
  与新职业相关的新闻,总能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某网约车平台在8个月里增加了150余万名网约车司机。此前,有调查报告显示,新职业中有36.1%的从业者月收入高于9000元,有21.2%的从业者月收入超过1.2万元。小变化折射大变迁。新职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社会环境、经济结构、科学技术、就业观念等一系列因素发生改变、综合作用的结果。  更加包容、多元的社会环境,让新职业破土发芽。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大众对更加细分、多元的职业和岗位持更加开放、包容的态度,这为新职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土壤。比如,专业的卡路里规划师,为客户量身定制健康管理方案;职业的电子竞技运营师,组织策划一场场精彩的电子竞技比赛;广受欢迎的直播销售员,为屏幕前的消费者带来更多优质商品……这些新的就业岗位,在过去或许会被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但如今被更多人所接受,成为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因子。全社会对创新的肯定与支持,让创业者有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更大空间,有了发挥专长的更大舞台。  新职业的萌发与拓展,往往与技术进步密切相关。如今,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不仅对传统行业和就业岗位产生深远影响,而且创造了大量全新的就业形态,比如网约配送员、区块链工程技术人员、互联网营销师等。更重要的是,互联网信息技术一方面降低了一些行业的从业门槛,另一方面也为劳动者提高劳动技能提供了便利。无论身处城市还是乡村,无论拥有怎样的学历学识,只要吃苦耐劳、发挥专长,就能找到营生的手段和个人发展的方向。大山深处的人们通过网络直播卖货,将地方特产销往全国;网约车司机、外卖骑手勤勤恳恳、用心服务,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收入……“技术红利”为广大劳动者提供了创造价值的机遇,也必将给予每一位辛勤的奋斗者以优厚的回报。  观念一变天地宽。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劳动者都应受到尊重,劳动的价值都应被珍视。如今,众多从业者积极投身新职业,反映出人们择业观的重大转变,很多年轻人不再拘泥于所谓的“铁饭碗”,不再人为地将行业分为三六九等,而是认定只要自己付出辛劳能够得到社会认可,就有价值,就能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一个尊重劳动者、尊重劳动价值的时代。事实上,相当数量的在校大学生将兼职参与新职业作为锻炼自己、融入社会的最佳途径之一。“不丢人”“更自由”“喜欢就好”,是他们对新职业的评价。恰恰是这种打破束缚的就业理念和价值追求,给年轻人提供了无限可能。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无论就业形态如何变化,对从业者来说,唯一不变的就是对奋斗价值的推崇。只要踏踏实实努力,不断提升自身能力,我们定能在新职业的绚丽舞台上放飞梦想。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6日 07 版)
  “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为教育扶贫出力,我感到无上的光荣。”在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脱贫攻坚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述,让人们认识了江西省奉新县乡村教师支月英。40年时间里,从风华正茂的“支姐姐”到两鬓斑白的“支奶奶”,支月英已记不清有多少次打着手电筒在山路独行,有多少次摩托车坏在路上,但她坚守岗位,教育培养了1000余名孩子。乡村教育的燃灯者,点亮了大山里的发展希望。  古人言:“人有知学,则有力矣。”近年来,“义务教育有保障”稳步推进,教育扶贫为乡村孩子带来改变命运的机会,也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基础。受到帮扶、得到更好教育的,不仅仅是乡村孩子。“十三五”期间,我国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3.9亿人次,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惠及4000万农村学生,85%的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享受政府购买学位服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93%,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累计招生近52万人。我国教育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为实现国强民富蓄积了磅礴力量。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国家中小学网络云平台火速上线,供全国近1.8亿中小学生免费使用。如此庞大规模的在线教育,有效应对了疫情冲击,保障了师生健康安全。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研究表明,人力资本是促进国民收入增长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内生要素之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更加注重依靠人才红利、教育红利,有助于压实发展之本,筑牢强国之基。  教育关系民生需求。“看到孩子们一双双清澈明亮的眼睛里充满了求知的渴望,我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走下去。”正是守护乡村教育的情怀和追求,支撑支月英几十年如一日用脚步丈量崎岖坎坷的山路。发展教育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普通民众,通过接受教育能够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增加教育投资成为提高家庭未来收入的有效途径。教育也是培养健全人格的苗圃,担负着传承文化、延续文明的重任。由此不难理解,为什么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几乎是每个家庭的共同愿望。从过去恢复高考、颁布义务教育法,到如今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动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教育发展的每一次大跨步,总能改变千百万人命运、影响千百万个家庭。同在一片蓝天下共享高质量教育,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必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从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到深化招生考试改革和教育评价改革,再到完善教师编制、职称和工资等标准,一项项改革举措只有通过缜密落实才能化作细雨润物的教育力量。展望“十四五”,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谋划和行动已经在路上。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对我国教育发展提出新的时代要求。不忘初心,勇担重任,教育事业必将为实现民族复兴贡献更多力量。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5日 04 版)
  品牌记录历史,也见证着时代。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的有力支持下,中国企业、中国品牌同舟共济、攻坚克难,站稳了脚跟、收获了成长,为中国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作出重要贡献。国际知名机构最新发布的“2020年最具价值全球品牌100强”榜单中,上榜的中国品牌从去年的15个增加到17个,跻身全球第二,中国品牌的美誉度不断增强,品牌价值持续提升。  品牌形象与国家形象有机统一、相互促进,中国品牌是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国品牌建设,明确要求“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围绕这“三个转变”,我国就加快推进制造强国、品牌强国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品牌建设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这为品牌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带来了新的动力,我们更要紧抓机遇,紧紧围绕“三个关键”,把中国品牌打造得更加响亮,向建设品牌强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围绕实体经济这个关键领域。实体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命脉所在,建设品牌强国,必须把实体经济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各类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企业,要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优化产品结构,提高质量效益,扎扎实实练好内功、认认真真做好产品,未来发展之路就会更坚实。要加快推进5G、物联网、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交通、水利、能源等领域投资力度,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实体经济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围绕自主创新这个关键支撑。打造自主品牌、提升品牌价值,关键在于创新。只有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更多的核心科技,才能够在全球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要不断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释放政策红利,引导企业多渠道增加科技投入。要大力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促进创新要素加速向企业集聚,深化科技成果转化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三权”改革,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企业加速转移转化,帮助和支持企业引进和培养高水平技术人才。要注重激励和保护创新,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推动中国制造加快向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转变,坚决依法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行为,全力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和创新成果。  围绕国内市场这个关键空间。中国品牌要立足于中国市场、服务于中国人民,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消费连续6年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目前线下消费持续回升、线上消费依旧火热,中国市场的深厚潜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品牌的力量激发新的增长动力,以高质量供给创造更多市场需求,激活更多的新业态新模式,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培育更多优质品牌,使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国内市场需求。  “十年树企业,百年树品牌”。品牌的塑造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建设品牌强国的过程中,需要始终保持信心和耐心,坚持不懈接续奋斗,努力创造出更多以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内核,走向世界、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
  【人物】“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孔特特  【故事】1983年出生的孔特特,是西藏自治区森林消防总队那曲市大队大队长,已在雪域高原中坚守了18年。18年来,他先后参与灭火战斗130余次,开展防火讲座100多场,培训护林员2万余人,参与重大抢险救援90多起,挽救群众生命20余人,抢救群众财产400余万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他经年累月的无私奉献。进藏多年,孔特特没有和家人过一个团圆年,没有休一次完整假,全心全力守护着西藏的绿水青山,用无悔青春丈量理想信念的“高海拔”。前不久,他被中央宣传部、应急管理部授予2020年“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称号。  【点评】  西藏被誉为“亚洲水塔”、全球气候的“调节器”,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地位格外显著。守护好这里的一草一木、山山水水,就是在守护共同的美好家园,孔特特从一进藏,就暗下决心,“宁让身体透支,不让使命欠账”。  环境有多艰苦,就有多锻炼人。那曲市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含氧量很低,即便躺着,心脏负荷也很大,孔特特就这样待了18年。与指战员一起进山入林、摸爬滚打,摸索适合藏东南林区灭火作战的新战法,努力提高队伍的反应能力和实战能力。孔特特和战友们在守护这片林海的同时,也锤炼了“坚守极地、不畏极难、甘受极苦、挑战极限”的精神,让险情退却、向胜利招手。  有人在雪域高原坚守使命,有人在洪水面前奋不顾身,有人在疫情来袭时冲锋值守,有人在生产一线扛起责任……像孔特特一样,不同战线上的应急管理工作者们,在各自岗位上恪尽职守,尽力把隐患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全力把灾情降至损失最低、伤害最小。有人说,应急管理工作者是一群“守夜人”,因为他们枕戈待旦、向险而行;也有人说他们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守业人”,因为他们总是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应对各类突发灾情疑难险情,他们始终冲在前面,和隐患、灾难近身搏斗,为生命、平安夙夜奋战。可以说,助民于危难、给人民以力量的应急管理工作者,切实践行了“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精神,用生命与行动践行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誓言。  “时刻准备着”,是应急管理工作者的自觉追求。孔特特说,只要组织需要,自己就要尽最大的努力,扎扎实实地干好本职工作。换上“火焰蓝”,担当永不变。在新征程上,日益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应急管理队伍,一定能打赢每一场灾害事故战斗,为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守好责、护好航。  《 人民日报 》( 2021年01月21日 07 版)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