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管理進化論》由資深主編邵蓓宣,邀請愛力國際執行長蕭博正,分享他的創業故事。 你能想像,一位來自竹科半導體工程師,最後變成台灣空白 T 恤與團體服界的重要供應商嗎?這就是愛力國際執行長蕭博正(Eric)的故事。創業初期,他與哥哥以數位印花技術切入客製化市場,一件起印、一單一單做起;遇到資金與客戶不足的挑戰,他們靠網路關鍵字廣告打造第一波流量。幾經苦戰,他們拆分上下游、代理國際品牌、整合製造與物流,成功把小團體服生意轉型成具規模的供應鏈平台。這場從「做衣服」到「做生態系」的轉型,不僅考驗兄弟創業,也凸顯數位化+系統管理的力量。 1.科技人思維:從一件T恤開啟客製化市場 放棄傳統印刷廠大量起訂的門檻,導入數位印花技術,實現彈性生產,連一件情侶裝或小餐廳制服都能做。更在網路廣告初期就搶下關鍵字,奠定擴張基礎。為解決電商「摸不到布料」的痛點,免費寄送樣品服務,成功率高達98%,甚至實現批發代理和後端加工皆可「當日送達」的極速承諾,將服務做到極致。 2. 國際合作:不誇大,以誠信贏得T恤巨頭信任 愛力國際在僅有6、7人的規模下,獲北美T恤巨頭Gildan青睞。關鍵在於誠實、務實的溝通,只談3~5年的務實計畫,並獲得對方先出貨後付款的信用額度。透過談下代理的合作,學習會到西方「先規模化、再一起成長」的合作方式。 3. 兄弟合作創業,如何減少衝突? 為避免家族成員經營時的意見不合導致衝突,將公司垂直拆分為上游(批發代理)與下游(零售加工),兄弟兩人依據長處拆分公司體系:Eric 負責國際代理與後勤,哥哥負責印花與品牌客戶,形成互補但獨立的運營結構。兄弟互為客戶,各憑本事生存。此舉創造了健康的 B2B 合作模式,讓企業能夠獨立、穩定地成長。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由《經理人》編輯團隊精選CNBC等外媒深度報導,將從Meta首席科學家楊立昆的出走談起,拆解 Meta 近年在 AI 戰略與人才管理上的急轉彎:他們為什麼押寶 LLM、扶植 28 歲新任首席 AI 長,卻同時裁掉其他 AI 部門員工? 這集節目,我們討論: 1. Meta 正在進行什麼樣的「大換血」? 2. Meta為什麼開始裁AI部門的員工? 3. 裁員、新的績效制度,可能帶來什麼風險與代價?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經理人讀書會》由副總編輯張玉琦、採訪編輯尤韻蓉導讀《社群帝國那些人》和《科技共和國》2本書。 本集讀書會聚焦探討矽谷科技文化背後隱藏的權力結構與價值觀,透過深入剖析2本新書:《科技共和國》和《社群帝國那些人》,挑戰一般人對於科技進步的樂觀想像。前者揭露了神祕的數據分析公司帕蘭泰爾(Palantir)如何以國家安全為核心,批判矽谷過度專注於消費者應用而犧牲國家級問題的解決;後者則透過作者親身經歷,幽默且尖銳地批判了臉書(Facebook / Meta)作為全球最大社群平台,不願承認自身巨大的政治影響力,導致假新聞、詐騙廣告等道德爭議層出不窮。2本書的共同核心在於對當前矽谷文化提出反思:科技公司作為世界的推動者,是否真的讓世界變得更好?科技公司的領導者必須正視自身所擁有的政治力量與道德責任。 本集重點 1. 帕蘭泰爾:軍事科技的隱形巨人與矽谷路線的批判 《科技共和國》介紹了鮮為人知、但股價飆漲的帕蘭泰爾(Palantir),一家核心業務與美國及其盟國的國防和情報機構合作的科技公司。帕蘭泰爾的創辦人亞歷山大.卡普(Alexander Karp)藉此書表達了對矽谷文化的強烈批判,他認為矽谷將過多資源投入開發如 Uber Eats、社群媒體等消費者市場應用,犧牲了應解決國家進步和防衛等重大問題的機會 2. 科技公司的政治逃避與國家認同的呼喚 帕蘭泰爾的創辦人卡普強調,矽谷科技公司如 Google、亞馬遜(Amazon)和 IBM,因為害怕被貼上政治標籤或受到大眾批評,不願涉入與國家安全相關的軍事或情報計畫(如臉部辨識技術提供給警方、拒絕參與軍事計畫),這是對國家發展的負面影響。他認為這些掌握頂尖技術的公司,應該具備更強烈的國家認同,並將人才與技術用於解決更重要的國家問題,而非僅僅是製作娛樂性的手機 App,科技的運用不應僅止於娛樂和便利,應該用來支撐國家力量,否則美國在長遠來看,其地位將會受到影響。 3.臉書對自身政治力量的長期否認 《社群帝國那些人》的作者自己加入臉書的經歷,揭示該公司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拒絕承認自身具備左右國際局勢的政治力量。儘管平台員工常需處理各國政治領袖的要求,甚至有人因假新聞等事件在海外被逮捕,公司高層仍堅稱自己「只是讓大家連結在一起的科技公司」。 4. 演算法、假新聞與利益至上的共生結構 臉書的營收模式與演算法設計,間接助長了假新聞的擴散。作者指出,政治廣告是臉書重要的營收來源,而臉書的演算法偏好推送「煽動、能引發用戶情緒和互動」的內容。書中也揭露臉書內部為了追求營收,將商業利益置於道德之上的一個驚人案例「情緒投放」機制。這個系統能夠偵測青少年在社群媒體上發布的負面情緒(如「我覺得我好胖」、「我很無助」),並在他們身心最脆弱的時候,精準投放減肥、藥物或營養品的廣告。當內部報告被澳洲記者爆出後,公關部門試圖以「只是實驗」來滅火,但廣告高層卻反駁公關,怒斥這就是公司的「強項」和賺錢核心,不該否認。這個事件深刻體現臉書內部在建立商業模式時,道德與營收目標是脫節的,缺乏對其行為可能對用戶,特別是脆弱群體造成的影響進行深入的思考與約束。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由《經理人》編輯團隊精選西北大學的《凱洛格商學院》(Kellogg Insights)文章,由副總編輯張玉琦、採訪編輯李岱君提供導讀和解析。 在多元、真實成為全球顯學的今天,品牌該如何在廣告中呈現更多樣貌?「多元」真的能讓消費者更願意掏錢嗎? 除了品牌層面,本集也同步解析個人層面的研究:如果一個人對「我是誰」很不確定,更容易出現道德抽離,降低做出不道德行為的心理門檻。自我概念的清晰度,竟然會影響我們在日常生活、甚至職場,做出什麼選擇? 🎧 重點搶先聽: 1️⃣ 「多元」廣告為什麼能提高消費者的「願付價格」?背後的心理機制是什麼? 2️⃣ 什麼情況下,「多元」反而失效,甚至讓品牌翻車? 3️⃣ 個人如果「不確定自己是誰」,為什麼更容易做出不道德行為?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管理進化論》由資深主編邵蓓宣,邀請「化石獵人」蕭語富,分享他的創業故事與職涯歷程。 「化石獵人」蕭語富,不僅是華人世界首位古生物化石清修師,更是曾登上國際期刊《Science》的恐龍化石清修專家。他分享了如何將冷門的「古生物興趣」轉化為成功的「商業模式」,並在經歷公司經營權被奪的重大挫敗後,憑藉韌性與專業重新成立了化石先生連鎖門市。一方面堅持科學嚴謹性,將珍稀化石保留給博物館研究;另一方面透過「把博物館帶回家」的零售概念,建立穩定的現金流以支撐高昂的挖掘成本。 本集重點 1.從興趣到專業——古生物挖掘的嚴謹與科學貢獻 化石挖掘並非單純的商業買賣,而是結合地質知識、體力與運氣的科學探索。蕭語富提到他曾清修過的「竊蛋龍懷雙卵」化石的過程,這項發現登上了國際期刊《Science》。此外,他描述挖掘過程需耗時3至4年,從尋找正確地層、封石膏包運回,到實驗室精細清修,每個環節都充滿挑戰,但他相信「化石會自己找主人」。 2. 對生命的致敬——藍鯨骨骼標本的修復 在處理台灣首件藍鯨骨骼標本時,發現這隻藍鯨幼時因頭部遭繩索纏繞無法進食而亡,團隊在清修時發現了骨骼上的勒痕。為了不破壞骨骼,他拒絕傳統「鑽孔內軸鐵」的工法,改用高難度的「全外軸鐵」不鏽鋼鍛造支撐,除了為台灣留下的重要自然資產,也展現了他與團隊的人文關懷。 3.商業模式——以零售養科研 古生物挖掘與博物館標案的回收周期長(動輒數年),他以連鎖零售店的現金流,來支撐高成本的科研部門。因此開發科普商品、挖掘體驗組與周邊玩具,並進駐百貨與博物館開設連鎖店。他的理念是「把博物館帶回家」,將賣店設計成展覽空間,創造高黏著度的消費體驗。全盛時期兩岸擁有上百家直營店,年營收達6億元。他明確區分:珍稀的研究級化石留給博物館或頂級收藏,而零售端負責賺取每日營收,在清修和商業模式之間找到平衡。 4.股權被奪的血淚教訓 創業路上的股權分配至關重要。他曾因股權過低(僅20%)導致一手創立的石尚企業被合夥人奪走。中年失業的他,在朋友幫助下靠賣烤香腸維生。最後他利用疫情期間轉型直播電商,從賣香腸到賣化石,讓現在的「化石先生」重新站穩腳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節目由《經理人》總編輯齊立文,邀請Taboola研發副總裁俞寧寧,分享創業故事與工作心法。 全球最大內容推薦平台「Taboola」研發部副總裁俞寧寧,分享她如何在競爭激烈的高科技產業中,在全然陌生的美國矽谷,連續7次創業成功的故事。 這段踏上「改變世界」的旅程,她坦言,創業之路並非一帆風順,經歷過燒光資金、裁掉團隊,搬到治安混亂的黑人區;也曾在拜訪大客戶時,被滿屋子的企業經理人歧視、嘲笑,甚至在餐廳被拒絕點餐。支撐她走過這一切的,是「打不死的蟑螂」的強大韌性,與對解決「有意義難題」的渴望。 🌟 本集重點 1.拒當大企業的螺絲釘:別讓「數字」定義你的價值 從台大到美國UCLA 深造的過程,體會到美式教育「鼓勵提問、擁抱冒險」的氛圍,徹底釋放她的天性,讓她找到了最適合的舞台。畢業後,進入大企業不是難事,但這條「安穩的路」卻讓她覺醒。她發現大企業雖然資源豐富,但同事間聊的卻是「等著退休」,每個人都被 L1、L2的層級數字定義,但真正推動產業變革的創新,其實發生在新創圈。她認為,有意義的職涯,不在於安穩或漂亮的頭銜,而在於是否創造解決問題的事物。 2. 創業的底層邏輯:專挑「有剛需」的難題 連續創業7次,如何選擇對的領域投入?她的篩選標準有三:第一,這是否為「剛性需求」,是市場真正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第二,這個問題是否「足夠困難」,困難到沒有人知道標準答案?第三,這件事是否「有意義」,能激起她內心「非我莫屬」的熱情?她坦言,自己從不看時機點,反而常一頭栽進最難的領域。她相信,只要問題的核心價值夠大,解決方案和商業模式可以慢慢摸索,這才是創業最吸引人的地方。 3. 韌性是練出來的 俞寧寧也分享她最慘痛的經歷:第七次創業Taboola時,經歷過燒光所有資金,團隊幾乎全數裁員,最後搬到治安混亂、會斷水斷電的黑人區辦公室。為了找出解方,她天天跑去媒體客戶辦公室,守在廁所門口,抓緊編輯們上廁所的零碎時間溝通。她認為,韌性是訓練出來的,只要核心信仰夠強大,就要當一隻「打不死的蟑螂」。 4. 大谷翔平的「二刀流」心法:不戀棧成功、不沉溺失敗 身為忠實棒球迷,她認為大谷翔平的「二刀流」心態,是所有工作者最好的修煉。她認為,大谷最偉大的地方,在於他「心態轉換的速度」。當他作為打者被三振(失敗)後,他沒有時間沮喪,必須在幾秒內走上投手丘,立刻切換成投手模式,專注於解決下一位打者。棒球賽沒有時間讓你沉溺失敗,也沒有時間讓你慶祝成功。這給工作者的啟示是:人難免會遇到低谷或挫折,但與其花時間焦慮,不如學習「活在當下」(Live in the moment)。不論前一刻是好是壞,都要迅速歸零,專注於眼前,準備好下一次的打擊。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系列由 NMEA 與經理人整合行銷部合作策劃】 當通訊軟體變身影視製作基地,LINE 正在用「平台思維」重新定義台灣內容產業從建立內湖攝影棚、整合內部影音製作,到成立影視開發製播部,LINE 不只投資作品,更打造出讓創意能被看見、被延伸、被放大的生態系。本集邀請 LINE Taiwan 影視開發製播部副總經理 林佳韻,分享 LINE 如何跨足影視製作,並以《黑盒子》改編為例,展現平台如何串聯內容、社群與市場的能量。 本集關鍵字:#在地生活化 《影視備忘錄》 從內部整合到外部開放,LINE 為什麼要成立影視製播部?當內容需求遍佈各服務,整合成為跨部門「影視引擎」的起點。 平台即生態,如何結合 LINE TODAY、LINE WEBTOON、LINE MUSIC、LINE貼圖與生態系社群機制,讓內容不只是「播放」,而是「互動與擴散」。 從原創條漫到影集製作,LINE 如何驗證在地 IP 的潛力、打造粉絲參與式創作模式。 LINE 不以「單一節目成效」為終點,而是讓每個 IP 都能延伸為音樂會、出版品、社群挑戰等多層應用。 「觀眾優先」的新內容策略:不追逐國際模板,而是從台灣觀眾的喜好出發,打造能在在地立足、再向外走的文化韌性。 更多《黑盒子》相關動態: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61563722494909 更多資訊搶先看: 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官方網站:https://www.nmea.asia/ 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社群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5976596569845?locale=zh_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Podcast由《經理人》主編林庭安與採訪編輯郝致琪,解析「吃到飽」餐飲市場現況。 疫情後,曾一度式微的「吃到飽」餐飲市場回溫,不只連鎖品牌重新崛起,消費者對「高品質、可掌控的豐盛體驗」需求也再度上升。這股復甦並非單純價格戰,而是結合體驗升級與營運效率的雙重創新。 這集節目將拆解「吃到飽2.0」的成功關鍵:從供應鏈數據化、菜單策略、顧客心理,到品牌重塑與科技導入。餐飲業正從「廚房戰」轉為「數據戰」,如何在成本壓力與消費升級之間找到新平衡,成為經營者必修的一課。 本集重點: 1.疫情後的報復性消費,帶動「吃到飽」復甦 疫情解封後,消費者報復性聚餐的心理帶動餐飲市場強勢回溫,「吃到飽」成為首選類型。它不僅能滿足多樣選擇與群聚社交的需求,也象徵一種「回到熱鬧生活」的儀式。業者順勢推出限時優惠、分流預約制與升級菜色,既穩成本又創造話題。 2.體驗升級是吃到飽業者的競爭新主軸 從「吃得飽」走向「吃得好」,業者開始重視空間設計、服務動線與互動感。許多品牌引入數位點餐、自助結帳系統,縮短等待時間、提升服務流暢度。這不只是營運優化,而是品牌再定位的一部分——讓顧客感受到「時間被尊重、體驗被設計」。 3. 數據驅動的供應鏈與成本控制 面對成本上升與食材浪費挑戰,餐飲業導入數據化管理成為趨勢。透過POS系統與AI預測模型,業者能根據消費行為即時調整食材備料與菜單組合,達到「少浪費、多滿足」的雙贏。更進一步的數據應用,讓餐飲品牌從後台就能看見利潤結構,讓營運決策不再憑感覺,而是憑數據。 4. 從傳統餐飲到科技服務業的轉變 如今的餐飲業不只是做菜給客人吃,而是經營「顧客旅程」。從線上預約、會員系統、數據回饋到智慧結帳,這些科技工具正讓餐飲業成為「服務科技業」。企業必須培養跨領域能力,把數據、設計與營運整合成一致的體驗。餐飲競爭的勝負,不只是在廚房,還有數據與體驗設計。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管理進化論》由資深主編陳書榕,邀請可爾姿Curves執行長林宏遠,分析台灣健身市場趨勢。 近年台灣健身市場表現出「高成長與高倒閉並存」現象,Curves以女性專用、30分鐘循環運動為特色,目前擁有140家分店。疫情期間Curves營運曾腰斬,後透過開發健康商品、導入IT系統、改採月扣款制,提升效率與穩定現金流。未來Curves聚焦「全齡女性健康照護」,特別關注中高齡族群與智能運動結合,應對少子化與高齡化社會挑戰。 本集重點 1.疫情是一面「營運照妖鏡」,逼出真實的體質問題 疫情期間,Curves營收曾腰斬,但品牌反而因此強化營運根基。許多健身品牌因無法承受現金流中斷而倒閉,暴露出長期依賴預售的結構性問題。Curves趁此時期導入月扣款制度、建立數據化管理,將會員關係轉為穩定長期的訂閱關係。 2. Curves成功關鍵:聚焦而非擴張 在健身市場追求多元化、跨界競爭的氛圍中,Curves反其道而行——只服務女性、只提供30分鐘運動體驗。「不賣帥哥教練、不賣氛圍,我們賣安全感與持續感。」這種「極度聚焦」讓品牌建立清晰定位,也形成社群黏著力。 3. 從「健身房」到「健康陪伴者」 面對少子化與高齡化,Curves正從運動品牌轉型為「女性健康生態圈」。Curves未來的競爭不再是誰的課程多,而是誰能長期陪伴顧客走過不同人生階段。這意味著品牌必須從「交易關係」走向「信任關係」。Curves開始在運動器材上導入智能系統、提供高齡運動的健康指引,讓會員從運動延伸到日常健康管理,把一次消費變成一段關係。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節目由《經理人》副總編輯張玉琦、資深主編邵蓓宣,分享【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 【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原子習慣 X 九宮格思考 X 復盤技巧,陪你從目標到實踐,再送365天專屬模板 + AI 規劃師,學習一次到位︎!輸入經理人 podcast 聽眾專屬折扣碼「life400」立刻點擊購課連結: https://lihi.cc/FlaAk 每到年底,許多人都立下新年新希望:每天運動、早睡、記帳、喝水、寫日記——但多半撐不過兩週。本集《職場來一課》,帶你解析為何「好目標」總被現實打敗,並分享《改變人生的目標實踐法》的精華思維。結合「原子習慣+九宮格思考+PDCA」建立持續改善的行動系統,就能在年底重新盤點人生計畫,讓改變不只是口號,而是真正的實踐。 本集重點 1.年底回顧與新年計畫是檢視自我與設定目標的最佳時機。 2.多數人目標失敗的原因:太理想化、缺乏回饋、執行力斷層。 3.成功祕訣:設定死線、降低門檻、將新習慣與舊行為綁定。 4.用「我是什麼樣的人」取代「我要達成什麼」,強化身份導向。 5 復盤是讓計畫延續與升級的關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Podcast由《經理人》主編林庭安與副總編輯張玉琦,導讀專題「直播電商行銷攻略」。 本集探討了包括直播電商的歷史演變、台灣與國際市場現況、直播特性與成功關鍵,以及品牌實務操作案例。直播電商不僅是銷售工具,更融合 娛樂性、互動性與即時性,形成新型態購物模式。對企業而言,直播電商既是行銷利器,也帶來流程設計、直播主管理與品牌風險等挑戰。 本集重點整理 1.直播電商的起源與演變 最初源於電競直播,娛樂性強,觀眾可即時互動。隨社群平台(YouTube、Facebook、Twitch)開放直播功能,逐步擴大到帶貨直播。台灣直播電商相較中國市場仍處發展中階段,屬於電商行銷的一部分。 2.直播電商的核心特性 即時性:消費者即時參與,現場互動促進衝動購買。 不確定性:觀眾無法預知下一步內容,提升吸引力,但對品牌存在風險。 互動性:消費者可即時提問,直播小幫手或主播回應,建立信任感。 3.直播主的重要性 主播需兼具娛樂、行銷與客服角色,具高表達力與故事性。長時間累積觀眾信任:直播長度通常 2~3 小時以上,需持續互動。直播流程需考慮新舊觀眾進入頻率,重複介紹商品與優惠,確保有效傳達。 4.直播行銷的策略價值 直播是兼具娛樂與銷售功能,可引發情緒性、衝動型消費。品牌透過直播可快速建立與消費者的信任與互動關係。直播數據追蹤與精華片段再行銷是成功關鍵。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告別手動!打造辦公室AI助手】數據分散不同檔案,光是彙整就花上半天?Excel 資料比對到眼花?手動合併報表超耗時?快讓 #AI助手 幫你,秒速搞定辦公室重複型任務!限時優惠低於55折:https://pse.is/8anx9u 本集節目由《經理人》副總編輯張玉琦,邀請知識游牧創辦人彭其捷老師,分享AI如何讓上班族從繁瑣任務中解放的工具和方法。 AI已能接手許多重複性、耗時的任務,如報表整理、資料檢查、簡報撰寫與資訊搜尋,讓工作效率提升數倍,AI能幫人節省中段執行的時間,但人的價值仍在「前端的意念」與「後端的品味」,也就是發想方向與篩選成果。未來AI將讓操作型hard skills快速普及,人類需轉向具創意與判斷力的任務。節目最後他提醒,AI不是取代,而是升級職場角色,懂得善用AI者,將成為新的高效人才。 本集重點 1.AI導入的起點:找出「最浪費時間的事」 對多數企業或個人而言,導入AI最大的難題不是技術,而是不知道從哪開始。「先找出你工作中最浪費時間、最重複的事情,讓AI去解決。」例如每月合併多份報表、整理會議記錄、搜尋資料來源──這些任務都是AI最擅長的起點。只要一次導入成功,就能產生明顯的效率回饋,進而建立信任與學習動力。AI轉型不是大刀闊斧的專案,而是一連串微調與嘗試。從一個簡單的自動化開始,才能逐步形成真正可持續的工作變革 2.從效率到創意:AI讓人類回到思考本質 當AI接手越來越多重複任務,人的角色就回到兩個核心價值:創意與判斷。彭其捷認為,工作分3層——上游的「意念」、中游的「執行」、下游的「品味」。AI能取代中游的執行,但無法取代人的直覺與創意。「你還是要知道要問什麼問題、要怎麼選擇AI給的答案,」他強調。當AI讓效率變成基本盤,人類的差異就體現在對趨勢的理解與內容的品味。懂得結合AI輸出的專業洞察,才是未來職場最稀缺的能力。 3.高效員工,不是會加班的人,而是讓AI幫自己下班的人 AI並不是要取代人,而是讓人升級。懂得用AI的人,其實比以往更有價值,因為他們能把機器變成自己的「延伸工具」。這種「人機協作」的模式,讓人從操作者變成創作者。AI做的是重複性、可預測的部分,而人類則掌握方向與策略。當AI普及後,人人都能成為「懂工具的專業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系列由 NMEA 與經理人整合行銷部合作策劃】 近年來,從影集《影后》、電影《女孩》、紀錄片《造山者:世紀的賭注》,到 Netflix 全球非英語榜拿下第三名的《器子》,台灣影視看似迎來高峰,卻也暴露出對單一平台與商業模式的依賴。本集邀請文化內容策進院院長 王敏惠與 NMEA 理事長 李芃君,直面產業真相:如何在榮景之後,鍛造不被市場風向左右的「台流韌性」? 本集關鍵字:#台流韌性 《影視備忘錄》 從跨域 IP 合作到擁抱 AI 技術,內容產業能否在變局中重塑競爭力? 面對國際串流市場變動、觀眾注意力被演唱會經濟分食,台灣影視產業該如何在榮景之後維持競爭力? 文策院為什麼要從「創作導向」轉向「商業化+產業化」?以大帶小、強化治理、培育中階管理人才,能否打造更健康的生態系? TCCF X 亞洲新媒體高峰會如何成為「台流」走向國際的雙引擎?在政策、資本與創意交會下,下一波文化輸出浪潮將從哪裡誕生? 活動資訊搶先看 11/4(二)~11/7(五) 2025 TCCF 創意內容大會就在南港展覽館二館 https://p.accu.ps/8a865t 【火熱報名中】11/24-11/25 2025 NMEA 亞洲新媒體高峰會 https://mt_ad.pse.is/8a87tl 更多資訊搶先看: 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官方網站:https://www.nmea.asia/ NMEA新媒體暨影視音發展協會社群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205976596569845?locale=zh_TW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由《經理人》編輯團隊精選《華爾街日報》等外媒深度報導,從OpenAI跟科技巨頭的合作與估值飆升談起,拆解為何它的大漲會讓華爾街不安、又如何把AI產業風險綁在一起。 這集節目,我們討論: 1. OpenAI最近發生什麼事? 2. 為什麼科技巨頭投資OpenAI,會讓華爾街不安? 3. AI泡沫會發生嗎?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管理進化論》由資深主編陳書榕,邀請 IBM企業策略轉型顧問協理林東慶,分享協助企業導入AI的觀察。 AI 正在顛覆產業結構與企業運作,許多老闆陷入「現在不用就落後」的焦慮。林東慶指出,導入AI不該只追求效率或 ROI(投資報酬),而應先聚焦於 Return on Insight──從小規模實踐中累積洞察,理解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再談投資回報。 企業要面對的挑戰並非「是否該用 AI」,而是「我想解決什麼問題」。洞察的來源不是靠想出來,而是透過實作、試錯、重新審視流程,從中發現潛在的改善空間。 本集重點 1.AI導入的迷思與現實 許多企業主以為「導入AI就會進步」,但忽略了問題本質。導入科技前應先問:「我要解決什麼問題?」AI 是機會,但更需要清楚的目標與策略。 2.從 ROI 到「Return on Insight」 傳統ROI著重短期回報,應先追求「洞察報酬」。洞察(Insight)來自實踐與實驗,而非紙上談兵。有了 insight,投資才更精準,後續的 ROI 才能放大。洞察不靠「想」,而是從小規模實作、驗證中找出突破點。要檢視企業流程中「因歷史限制而存在的慣性」,嘗試改寫。 3.大企業 vs. 中小企業導入AI的策略差異 大企業:從支援性部門(財務、人資)著手,風險低、組織接受度高,先在內部實踐再推給客戶。 中小企業:彈性高、層級少,適合從「核心業務流程」切入。可直接針對痛點導入AI,效益明顯、回收期短。若決策者理解AI,對核心獲利流程的優化空間更大。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經理人讀書會》由副總編輯張玉琦,分享《重啟人生》這本書。 人生下半場的挑戰,來自於如何找到內在滿足;中年後能力結構轉變,應將重心從流體智力轉向晶體智力,發揮智慧與經驗;此外,人際關係是下半生的重要支援資源,應刻意經營真正的友誼而非功利人脈。整集提供重新定義成功、轉型能力、及維繫關係的實務建議,幫助聽眾在職場與人生下半場找到快樂、目的與深度價值。 本集重點 1.快樂不等於擁有更多 書中「欲望跑步機」概念指出,人們追求財富、權力、享樂與榮譽,短暫滿足後又設定新目標,容易陷入永無止境的追求。真正的快樂來自減法——降低對外部肯定的依賴,專注內在價值。 2,重新定義成功 上半場成功通常與升遷、薪資、成就掛鉤,但下半場應重視內在滿足與生活平衡。成功不必量化或與他人比較,可透過自我成長、貢獻與智慧的運用來重新定義。 3.能力轉型:流體智力到晶體智力 流體智力(創新、學習速度)在中年後下降,但晶體智力(智慧、經驗、教育他人能力)增長。中年後應將工作與貢獻重心從短期表現轉向長期智慧與經驗分享。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由《經理人》編輯團隊精選國際財經管理資訊、以及科技相關議題,採訪編輯尤韻蓉、李岱君提供導讀和解析,幫助讀者快速掌握最新的管理趨勢。 當全世界瘋AI,為什麼巴菲特反而去買石油股、重押日本商社?以及大家都知道巴菲特的投資原則是價值投資,但他的價值投資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 重點搶先聽: 1.價值投資是找出被低估的好公司,因為爛公司就算撿得再便宜,終究很難成長;但好公司一旦走出低谷,就有機會創造巨大的回報。 2.巴菲特都怎麼看財報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很重要! 3.棒球理論是什麼?投資就像打棒球,你需要做的是等待進入「甜蜜點」的好球,再用盡全力,打出全壘打。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管理進化論》由資深主編邵蓓宣,邀請美德醫療副總經理李昆穎,分享他的供應鏈管理心法。 疫情、關稅戰接連衝擊製造業,但對美德醫療副總經理李坤穎來說,危機反而是練功的好時機。從第一線業務出身的他,歷經代工現場、跨國供應鏈與海外客戶管理,深知「穩定、分散、預備」是供應鏈的三大原則。當訂單因關稅戰暴增時,他學會與團隊「先穩心態、再穩產能」;面對疫情中原料短缺、物流受阻,則是調整布局、提前備料,確保關鍵零件不斷線。李昆穎認為,好的供應鏈管理,不只是面對危機,而是讓制度能承受不確定性。 本集重點 1.從現場出發的管理者,最懂「關鍵點」 身為從業務與代工現場一路升任管理職的主管,李昆穎認為,管理者必須懂得「現場語言」。他曾在工廠親自調度,學會哪個環節最易卡關、哪種原料最容易延遲。這些經驗成為他後來制訂風險應變計畫的重要依據。 2.關稅戰帶來的「紅利」:爆單也要能接得住 關稅議題發酵,美德醫療一度因客戶轉單暴增。表面上是機會,實際卻是挑戰──產能、交期、品質壓力瞬間倍增。他選擇篩單、優先配比關鍵客戶,並同步和團隊建立「爆單專案」,確保擴產不亂、品質不掉。 3. 供應鏈「分散」不等於「分心」 面對地緣政治與原料不穩,美德醫療採取多國布局,但李昆穎提醒,「分散要有策略」。公司在柬埔寨、菲律賓等地設廠,不只是轉移產能,而是建立相互支援的網絡。他強調,若沒有統一管理標準與資訊流控,分散反而變成新的風險。成功關鍵是「標準一致、彈性分工」。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節目由《經理人》總編輯齊立文,邀請 Google 前台灣總經理簡立峰,分享新書《台灣 AI 大未來》。 當生成式 AI 席捲全球,我們該害怕被取代,還是學會借力?台灣能不能在這波浪潮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簡立峰老師從多年觀察與實務經驗出發,談 AI 如何重塑人才市場、企業競爭力與國家定位,並提出台灣的解方,我們都身處 AI 世代,誰能成為指揮家,誰又會被時代淘汰,端看你是否願意開始練習問對問題。 本集重點 1. 1 比 99 的新常態:AI 讓強者更強 疫情後全球財富與能力極化,AI 進一步放大這個差距。美國企業的用人趨勢明顯轉向「資深更吃香、初階更艱難」:初階職位被壓縮、訓練期消失,資深者因懂得與 AI 協作反而加速進步。台灣目前雖未感受到劇烈衝擊,但若企業與個人仍停留在觀望階段,未來落差將更大。 2. 台灣戰略,應從硬體優勢走向邊緣 AI 整合 語言與市場規模的結構劣勢,使台灣更應聚焦軟硬整合:利用製造實力、供應鏈與研發能量,發展如智慧醫療儀器、工業電腦等邊緣 AI應用。例如,台積電若能將研發留在台灣、製造布局海外,透過 AI 遠端管理生產,就能把「硬體製造」升級為「軟體定義製造」,同時分散風險、擴大影響力。 3. 企業與個人如何共進?從流程再造到問對問題 企業導入 AI,不該只看取代與否,而要思考「流程再造」。簡立峰提出 STEP 模型:先分類工作受 AI 影響程度,再設計轉化與教育方案,最後以績效驗證成果。我們要先把 AI 當老闆,學會交代清楚背景與目的,再把它當員工,要求輸出更好結果。懂得提問的人,才能讓 AI 成為真正的戰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下載Yahoo App開啟每一天,讓平凡的日子都變成好日子Yahoo提供即時的重要新聞推播、每日天氣快報還有各種交通資訊,方便你的每一天,現在加入會員還能集點兌換各種好康喔!打開Yahoo app,每天都有新的發現!馬上下載 👉 https://fstry.pse.is/89g5k3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下載Yahoo App開啟每一天,讓平凡的日子都變成好日子Yahoo提供即時的重要新聞推播、每日天氣快報還有各種交通資訊,方便你的每一天,現在加入會員還能集點兌換各種好康喔!打開Yahoo app,每天都有新的發現!馬上下載 👉 https://fstry.pse.is/89g5dp ——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 本集由《經理人》編輯團隊精選《加州管理評論》文章,由副總編輯張玉琦、採訪編輯尤韻蓉分享內容與洞察,帶你看懂AI時代企業的營收成長關鍵。 許多企業投入AI,希望開創新商機,但實際結果往往是「提升效率、節省成本」,卻難以真正增加營收。從瑞典電信龍頭愛立信的案例,我們看到AI獲利的挑戰與解方。 這集節目,我們討論: 1. 為什麼AI能提升效率,卻難以帶動營收? 2.「互補性資產」是什麼,為什麼是營收成長的關鍵? 3. 企業要以AI增加營收,還會遇到哪些挑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Iris sunshin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