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巴塔哥尼亚快车》(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是旅行文学大师保罗·索鲁在1979年出版的作品,记录了他从家乡波士顿出发,一路乘坐火车,直到美洲大陆最远端的火车站。“重要的是旅途,而非抵达;是旅行,而非降落。”曾坐在破破烂烂的平民列车上嗑花生,也曾在一等卧铺里牛饮啤酒入睡。曾在一万二千英尺的高原列车上呕到昏天黑地,也曾在阳光明媚的沿海列车上读爱伦坡。保罗索鲁的确毒舌,但他对沿路的美依然敏锐。旅行是在用时间的深度换取长度,“我祈求着少许冒险、一些危难、某种突发事件、身临其境的不舒适感、与自己作伴的经验等,我期待与孤独谨慎地谱出一曲罗曼史。”时间轴:02:46 闲聊几个概念:南美、拉美、西语美洲,和孤独的巴西06:45 萨尔瓦多:圣萨尔瓦多“疯狂的足球赛”——库图科14:57 哥斯达黎加:圣何塞——利蒙——蓬塔雷纳斯21:40 巴拿马:巴拿马城——科隆24:50 哥伦比亚:巴兰基亚——波哥大——阿拉卡塔卡——卡利33:17 厄瓜多尔&秘鲁:基多——瓜亚基尔——利马——库斯科——马丘比丘38:01 玻利维亚:拉巴斯——拉基亚卡42:04 阿根廷:图库曼——布宜诺斯艾利斯(与博尔赫斯的数次对谈)——巴塔哥尼亚本期图书:《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保罗·索鲁/陈朵思、胡洲贤(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老巴塔哥尼亚快车》(The Old Patagonian Express)是旅行文学大师保罗·索鲁在1979年出版的作品,记录了他从家乡波士顿出发,一路乘坐火车,直到美洲大陆最远端的火车站。“重要的是旅途,而非抵达;是旅行,而非降落。”曾坐在破破烂烂的平民列车上嗑花生,也曾在一等卧铺里牛饮啤酒入睡。曾在一万二千英尺的高原列车上呕到昏天黑地,也曾在阳光明媚的沿海列车上读爱伦坡。保罗索鲁的确毒舌,但他对沿路的美依然敏锐。旅行是在用时间的深度换取长度,“我祈求着少许冒险、一些危难、某种突发事件、身临其境的不舒适感、与自己作伴的经验等,我期待与孤独谨慎地谱出一曲罗曼史。”时间轴:02:30 写作背景04:02 保罗·索鲁其人08:36 美国:波士顿——芝加哥——拉雷多15:13 墨西哥:新拉雷多——圣路易斯波托西——韦拉克鲁斯——塔帕丘拉25:37 危地马拉:塔帕丘拉——危地马拉城——萨卡帕本期图书:《老巴塔哥尼亚快车》🇺🇸保罗·索鲁/陈朵思、胡洲贤(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9📢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不要松懈,否则会被滚到车轮之下”,在这种警告和规训之中,汉斯的灵魂被早早掏空了,感知美好的能力钝化得如此之快,远远快于记住希伯来文单词的速度。一切真实的美好都在昼夜苦读中离他而去,都在校长优越且自负的权力之下喘不过气。水塘、游鱼、爱情、友谊,所有的一切都化作甜蜜的回忆,在他面对苦涩的生活时,幽灵般浮现在眼前向他告别。心中被刺痛的感觉,就是美好之物逝去的证明。时间轴:02:46 故事梗概07:11 过山车般的考试12:08 神学院里的友谊14:02 两种不同的“成功”16:26 破镜重圆23:11 枯萎凋零的汉斯24:55 “价值条件化”26:35 找回生活的能量29:40 残忍又荒诞的悲剧结尾31:03 黑塞的相似经历38:55 面对价值危机的几个方法本期图书:《在轮下》🇨🇭赫尔曼·黑塞/朱雁飞(译)湖南文艺出版社2025参考文献:《黑塞书信集》——🇨🇭赫尔曼·黑塞📢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有“魔幻现实开山之作”称号的作品太多,但哪怕是只看这些作品,玉米人也是佼佼者。整本书由神话和寓言作为基底,力拔山兮却悲壮殒命的酋长伊龙、浴火寻找化为天灯的儿子的马丘洪、以及纳华尔神话体系下的萤火法师、黄毛兔子、野狼和七戒梅花鹿,玛雅文化的土地气息,和古印第安语的平行主义融合,把独立章节又互相勾连成为整体。虽然还是难以比拟全景小说《百年孤独》那样的和谐与平衡,逻辑和时间线也并不像欧化小说那样严丝合缝,但那种野性和诗意,历史与传统的厚重依然无比动人。刘、笋二位老师的译本也流畅优美,实属难得。不管是“魔幻现实”还是“超现实”,《玉米人》都是绕不开的佳作。时间轴:0'24 前言5'11 危地马拉与玛雅文明11'07 阿斯图里亚斯其人13'38 青年时期16'18 流亡欧洲时期22'59 玉米人故事梗概:加斯巴尔·伊龙29'27 马丘洪34'03 七戒梅花鹿39'18 查洛·戈多伊44'07 玛丽娅·特贡50'20 邮差-野狼57'18 《玉米人》的写作手法与争议本期图书:《玉米人》🇬🇹米盖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刘习良、笋季英(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0参考文献:《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路易斯·哈斯《不止魔幻:拉美文学第一课》——🇨🇳侯健《现代拉丁美洲文学》——🇺🇸罗伯托·冈萨雷斯·埃切维里亚📢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本书作为一部清晰易读的社会学入门科普,最大的亮点就是阐明了人与社会互相形塑的关系。我们日常生活就像冰山在水面之上的部分,形塑我们自身的想法与行为的“系统”或“背景”则隐匿在水面之下。我们与社会的关系又像一张巨大的网,我们是组成网络的一个节点,看似动弹不得、无可奈何,最终无可避免地陷入政治性抑郁,但社会学思维告诉我们,不要忽略每个人身上不大不小的主体性,虽然无法一夜之间产生颠覆性的效果,却足够对形塑我们的系统产生改变。父权制和资本主义背景并非不可撼动的天道,它们狡黠地提供“最小阻力路径”,好像一切本该如此,诱导我们继续加固这样的系统,但我们需要意识到,每个人都有拒绝这些微小路径的能力和自由,这或许就是社会意义上“自由意志”的体现。时间轴:00:31 艾伦·约翰逊其人04:20 何为“实践派社会学”?06:30 个人主义视角是一把双刃剑12:18 “严肃文学”往往可以揭露结构性困境14:30 人和社会交互的具体方式18:35 最小阻力路径21:56 “政治性抑郁”或类似的无力感从何而来?23:54 用最小阻力路径解释社会问题:选举、贫困和性别本期图书:《见树又见林》🇺🇸艾伦·约翰逊/左安浦(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明室Lucida2024附:前言中的一首小诗《固执的盎司》博纳罗·W·奥福斯特里特你说我的微小努力毫无是处;它们永远不会真正影响天平的摆动。正义自有尺度。但我从未有此奢望。我不过有着不容辩驳的偏执,始终相信我有权决定天平的哪边应该承受我那固执的盎司。📢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很快,2025 年第二个 100 小时也结束了(实际上第三个也马上快了),给大家带来这个时间段内值得一提的书:0'51 《庶出的标志》——🇺🇸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6'40 《绝望》——🇺🇸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8'44 《短暂的生命》、《造船厂》、《收尸人》——🇺🇾胡安·卡洛斯·奥内蒂19'29 《认识现代社会之真相》——🇨🇳[台] 杨照24'02 《学术与政治》——🇩🇪马克斯·韦伯26'01 《你为什么不离开我的生活?》、《怪女人和一座城》——🇺🇸薇薇安·戈尔尼克29'07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30'58 《缝纫机与金鱼》——🇯🇵永井美糸32'32 《旧物录》——🇬🇧芭芭拉·彭纳(等)35'05 《思辨力35讲:像辩手一样思考》——🇨🇳庞颖36'23 《男性困境》——🇺🇸詹姆斯·霍利斯提及的书目:《普林斯顿文学课》——🇵🇪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鲍姆加特纳》——🇺🇸保罗·奥斯特《讣告》——🇬🇧基斯·科尔克霍恩 / 🇬🇧安·罗播客文字版祝大家收听愉快,阅读愉快!📢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幸田文对树的感情之深令人惊讶,能从树木的繁盛美好中窥见自己的孤独和渺小,能在“死去”的树木中看见更加有尊严的永恒生命。《完美的日子》中主人公会以梦到树影作为一天的结尾,会以拍摄枝叶间的阳光作为工作间隙的消遣,会在周末的闲暇里洗出漂亮的树的照片。这本书与他的心绪和过往十分契合。“能与树木交流的人,都有各自的温柔”。——《树》树木是神话中的象征,族群里的图腾。它们出现在人们每天经过的街角,也出现在国徽或者国旗之上。它们既可以脆弱到躲不过一场疫病,也可以顽强到经历千年的风霜。它们无比慷慨,可以通过呼吸吐纳滋养其他生命,也可以化作充满“灵性”的器具,抚慰人们的生活。在人类的渺小尺度上,树木可能是最接近永恒的生命。“它还会继续活到未来,而那时我们所有的抱负都会被彻底遗忘。”——《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相比林木线里的古树,我们的寿命过于短暂,目光过于短浅,竟以为碳氢化合物的文化就是理所当然的永恒,把毁灭和破坏当成一种可悲的功绩。科学和资本主义为人类的贪婪找到了一个名为“可持续”的保护伞,人类在尚且对这个极度复杂的生物环境网络如何运作接近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就抛弃了敬畏之心。——《极北森林》这三本书的内容风格差异较大,有随笔散文、有自然科普、有生态游记,但却有着一明一暗两条共有的线索。明线是树,暗线则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有亲身体验的具体的经验,又有关于宏大议题的思考。今天的节目将不同角度出发,带你去体会和了解这种既常见到容易被我们忽视,又重要到不可或缺的植物,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具体到宏观,尽可能去了解树的本身,以及我们与树的关系,我们与自然的关系。03:12 扁柏树05:36 木材中的生命08:05 屋久杉09:25 三春泷樱10:11 白杨树11:03 紫藤14:40 《完美的日子》16:44 《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21:32 《极北森林》的分布和路线26:32 林木线上的萨米人29:27 用关乎生死的林木擦屁股32:23 阿拉斯加的科尤康人本期图书:《树》🇯🇵幸田文/史诗(译)海峡文艺出版社/未读 2025《那些活了很久很久的树》🇬🇧菲奥娜·斯塔福德/王晨(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 2019《极北森林》🇬🇧本·罗伦斯/王晨(译)海峡书局/未读 2024📢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2021年,我第一遍读这本书时,纯粹是走马观花地玩票,连门槛都没踏进去。而如今在了解了“连通器”和“隐藏材料”的技巧后再回到这本书里,才深刻意识到略萨的鬼斧神工。如此繁复的五条故事线,只用了四章十几小节,足见功力之深。虽然时间线细碎,但不同小节之间的勾连之处其实十分明显。在这部作品中,结构安排是使叙事和悬念成立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引导读者主动参与,最终赋予其说服力的方式,这可能就是“结构现实主义”和炫技的最大区别。时间轴:01:40 开头提醒03:05 《绿房子》的赞誉,成就,所获奖项等06:45 略萨和皮乌拉的三段渊源15:52 略萨的写作风格19:01 如果《绿房子》是你第一次读略萨的作品,应该注意些什么?23:02 剧透预警!《绿房子》故事剧情的正序时间线梳理27:20 绿房子线结束,伏屋出场31:14 胡姆酋长的故事35:37 被带回镇子的鲍妮法西娅,以及伏屋的悲剧46:28 利图马的往事53:02 经典问题:略萨如此写作,是否有炫技之嫌?56:09 略萨的写作工具:连通器、隐藏材料、中国套盒59:55 通过伏屋的第二个片段,介绍“连通器”的作用(建议对比原文收听,否则不好理解,可以选择跳过)01:12:51 以《碟中谍8》为例,讲解“连通器”和普通多线叙事的区别01:15:27 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悲情的恶棍:伏屋01:20:46 胡姆酋长:被残暴掠夺的原住民01:23:39 鲍妮法西娅:被人为制造的孤儿01:26:53 老琴师安塞尔莫:皮乌拉的传奇01:29:13 略显暗淡的配角们01:30:40 结语本期图书:《绿房子》🇵🇪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孙家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ps:本期节目参考书目《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路易斯·哈斯《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巴尔加斯·略萨正序时间线文字版📢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奥内蒂是路易斯·哈斯笔下的拉美十圣之一,作为一个“木法多”(永远消沉的人),他的作品风格阴郁,充满绝望的细节,令人一不小心就会深陷消极情绪里。这部作品并不好读,虽然故事的主线还是明晰的,主角布劳森的现实生活有一个勉强算做坚实的基础。但布劳森不停创造出的一个个幻想世界则令人难以进入。隔壁的盖卡是现实和幻想的模糊地带,那里有着无比抽象的“它们”,和一个十分具体又邪恶的虚构分身阿尔塞。纯粹的虚构世界便是圣玛利亚,迪亚斯·格雷在这个世界里被不断重写,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成为现实。无数个支线的幻想世界,都是布劳森们逃避真实命运的洞穴,只不过这些幻想都没有真正的,能够让命运被改写的出口。从现实滑入幻想,幻想逐渐成真,这可能是本书最容易被抓住的一条线索了。时间轴:00:24 参考书目说明02:34 奥内蒂生平简介08:09 奥内蒂,既像个异类,又有拉美的印记10:51 如果以略萨为坐标来认识奥内蒂14:05 故事梗概和细节评述20:22 防止混乱,总结一遍结构22:13 关于书中人称的使用38:06 奥内蒂的观感:追求理解或许注定失望40:16关于“绝望”的论述,或许是角色性格的线索45:04 布劳森空虚、幻灭的精神世界本期图书:《短暂的生命》🇺🇾胡安·卡洛斯·奥内蒂/侯健(译)作家出版社2024ps:本期节目参考书目《我们的作家:拉美文坛十圣》——🇨🇱路易斯·哈斯《不止魔幻:拉美文学第一课》——🇨🇳侯健《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巴尔加斯·略萨📢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这期录制时有些感冒,请大家多多包涵~这本薄薄的小书,是一本读书人的嘴替合集,几乎全部都是能让读书人会心一笑的隐秘又真实的小心思。对待书的方式,阅读中的习惯,阅读的目的,丈量阅读的方式,甚至是“读书”这个词原本的定义,都在日复一日的习惯中变成了被我们忽略的“天经地义”。把这些内容再翻出来咂摸一下,才发现原来依然回甘悠长。当然,也有一些内容并不赞同,甚至体验截然相反,但作者是个资深爱书人却是毫无疑问的。后记中“读书”这个词的含义令人印象深刻:“不同于研究调查和考试学习,暂时离开现实,让精神遨游于未知世界,为了确立坚定的人生观而不受时间约束地阅读书籍。”多么朴素又真实。时间轴:02:35 有关阅读方法07:39 一本书的前言和后记11:17 如何对待一本实体书18:18 不同的阅读场所,不同的阅读体验22:51 中心思想?有这个必要吗25:25 阅读能给我们留下什么29:31 关于重读这件事34:48 阅读是否可以被量化40:02 书是不是一定要读?42:17 原初的问题:“读书”的定义是什么?本期图书:《书怎么读都有趣》🇯🇵青山南/马文赫(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未读2025📢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ps.最近越用越喜欢的圆点贴。
书票夹改版啦!今后将从固定的半年度阅读总结,转换成不定期发布的,每100个小时一次的阅读总结,预计每年至少4期。时间轴:00:58 《海洋与大地的故事》——🇨🇴阿尔瓦罗·穆蒂斯05:16 《给麻风病人的吻》——🇫🇷弗朗索瓦·莫里亚克07:30 《平面国》——🇬🇧埃德温·A.艾勃特09:42 《权力与荣耀》——🇬🇧格雷厄姆·格林10:47 《读库2500》——🇨🇳张立宪(编)15:55 《简单的激情》——🇫🇷安妮·埃尔诺17:15 《献灯使》——🇯🇵多和田叶子19:56 《雅各布·冯·贡腾》——🇨🇭罗伯特·瓦尔泽24:06 《血与蜜之地》——🇨🇳刘子超29:14 《在地狱阅览室里》——🇨🇱罗贝托·波拉尼奥30:14 《告别“第二性”》——🇨🇳李石33:54 《“我们赞成差别对待”》——🇰🇷吴赞镐37:50 《为动物的正义》——🇺🇸玛莎·C·努斯鲍姆43:20 《猫鱼》——🇨🇳陈冲47:56 《羊奶煮羊羔》——🇷🇺尤里·波利亚科夫播客文字版祝大家收听愉快,阅读愉快!📢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母亲的生活是一条隐形的轨道,女儿试图逃离这种限制,却绝望地发现自己总会在不经意间撞上相同的路障。母女眼中的对方或“陈旧”或“疯癫”,在“工作至上”和“爱是一切”的理念之间彼此拉扯,彼此仇视,又彼此依恋。二人在时光流逝之后慢慢发现,女儿也会在恋情再次终结的深夜,渴求某种情感的链接。母亲则会在回溯人生时,想要怒斥曾把自己困在家中的亡夫,并后悔自己的妥协。她们嫉恨自己没能过上理想中的生活,并一度躲在一套叙事之后,拒绝审视自己真实的模样。失败固然令人痛苦,但那种痛苦令人感到确定和安全。这种复杂和纠结的关系或许无需被评价或者被改变,戈尔尼克只是试图用准确而深情的文字把它呈现出来。时间轴:00:28 引子:“激烈的依恋”01:58 情节的简要概括04:25 亲密关系的边界焦虑09:30 三个切片,展现母女的分歧与相似点25:35 独特而自由的内蒂,是母女二人之间的隐形纽带本期图书:《你为什么不离开我的生活?》🇺🇸薇薇安·戈尔尼克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文学2025更正:本书于作者51岁时出版,而非节目中提到的45岁(来自原文相应片段,造成了误解)。📢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十种人生,像一本无所不包又细致入微的图鉴,拓宽我们的想象。但其实这里面的大部分人,也都是沿着自己的既定轨道生活罢了,只是这些轨道和“主流”生活有较大出入。市集中的旧书店、十九年才完工的艺术建筑、“无可选择”的福岛居民、传承四代充满侠气的雕佑西……他们中的大多数,并不是思维活跃、善于打破常规的“聪明人”,甚至很多是在日复一日的专注和重复之中,才能逐渐找到这种活法的独特魅力。这种魅力带着时间的尊严,不是略显哗众取宠“格外”所能概括的。不得不感慨,这些文字读起来沉甸甸的,而能窥到这些人生又是多么幸运且难得的一件事。“知道了,这事本身附带有一种责任……一旦知道这些事和人,某种程度上你我也就成了其中的一部分。”时间轴:00:25 并非聚焦于“多元”,而是更关注“深度”03:12 市井里的二手书店“乌拉拉”06:39 漫才演员和垃圾清理员09:53 前华人暴走族“怒罗权”创始人13:00 驻日美军基地周边生态18:45 拾遗本期图书:《格外的活法》🇯🇵吉井忍文汇出版社2025📢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在这本评论文集中,我们可以读到马里斯坦笔下那个疯狂阅读、写专栏、写书评的口无遮拦的波拉尼奥。第一视角的天马行空,各种奇妙的比喻,对自己作品的简要评价,以及对三个故乡的爱与感伤。书评的阅读门槛较高,但字里行间那种棱角分明的态度和见地,那种知识分子刻薄的正义感与自嘲,那种属于优秀诗人特有的浪漫和敏锐,都从书页中满溢出来。疾病无情,或许是上帝不想让人看到他灵魂衰老时的样子。时间轴:02:26 波拉尼奥为什么与众不同09:44 现实以下主义19:08 波拉尼奥对诗歌和文学的看法31:37 波拉尼奥对故乡智利的情结本期图书:《在地狱阅览室里》🇨🇱罗贝托·波拉尼奥晏博(译)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纪文景2024其他参考书目:《波拉尼奥的肖像》——🇦🇷莫妮卡·马里斯坦《波拉尼奥:最后的访谈》——🇨🇱罗贝托·波拉尼奥📢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简单的激情,由那些沉甸甸的快乐和痛苦所见证。那个令人魂牵梦萦的男人只存在于肉体的快感以及写作时的想象中,存在于那件温存后临时穿着的浴袍,和她刻意准备而他却从未注意的新披肩里。他存在于一切具体的细节中,却唯独不存在于他自己的生活中。无数个日夜的思念里,陪伴她的只有感官上的痛苦与甜蜜又苦涩的回忆。他成了她和感官世界之间的桥梁。与之相比,那个男人究竟是谁都显得毫无意义。她试图为了他而放弃全世界,却发现在他不在的日子里,她越过了自己与世界的边界。本期图书:《简单的激情》🇫🇷安妮·埃尔诺袁筱一(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
格林是天主教徒,却不是天主教作家。他只相信人内心的上帝,并总是对笔下这些忠于内心却身陷困境的角色展现出特有的悲悯。他试图解释一个酗酒通奸的胆小鬼为何也能是一个殉教者,一个义愤填膺的军官如何为了平民而杀死平民。在这片被基督战争的死亡气息笼罩的潮湿土地上,产生了尖锐的价值观碰撞。这场无关军火和教义的战争出现了两个输家,一个人失去了生命,一个人失去了生活的动力。本期图书:《权力与荣耀》🇬🇧格雷厄姆·格林傅惟慈(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
下半年总结,同样是每月选1-2本喜欢的书推荐给大家,音频内容不包括往期节目介绍过的书目,后方链接的文字版则包含。各位听友也可以根据show notes里的链接跳转到感兴趣的书目收听。祝大家圣诞快乐,跨年快乐,阅读快乐!明年见~本期图书:02:07 《可能的世界》🇨🇳杨潇04:11 《文学的读法》🇬🇧特里·伊格尔顿06:05 《文学批评入门》🇨🇳汤拥华08:58 《不止魔幻》🇨🇳侯健11:03 《基本粒子》🇫🇷米歇尔·维勒贝克12:56 《智人之上》🇮🇱尤瓦尔·赫拉利14:15 《我用中文做了场梦》🇮🇹亚历16:00 《物托邦》🇵🇹若泽·萨拉马戈17:42 《荒野之境》🇬🇧罗伯特·麦克法伦读书总结文字版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并非是时隔40年对《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的续写,而是一部与前者呈并置关系的独立作品,就像两本书中不断重复的本体和影子的意象一样,而谁是影子谁是本体又并不重要。双线叙事不如前作那般泾渭分明, 时间的流动之中,也不再有前作那般满满当当的现实细节。甚至连小说的主旨,也从某种犬儒的消极现实,变成了某种纯粹、可贵的希望。40年的时间并不像小城一样是静止的,它洗刷掉了小说里许多乏味冗长、过犹不及的段落,保留了村上文字中宝贵的剔透的纯真。一生的大部分都在罗曼蒂克里度过,真是个令人嫉妒的老头。Timeline:05:05 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14:30 小城和影子18:52 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29:00 小城和影子的全新隐喻本期图书:《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小城与不确定性的墙》🇯🇵村上春树赖明珠/施小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4
本书极其清晰地阐明了父权制的特征与陷阱,既精准地剖析了现实问题,又对其背后的原理做了详尽的分析,理论和实际都非常扎实。分析和批判父权制这种充满控制欲和对失控的恐惧感的体制,不仅是在挖掘男女对立的根源,也是在试图挖掘所有特权制度的根源,讲解体制与个体之间相互形塑的微妙关系,最终落脚到我们人人都有能力拒绝的“最小阻力路径”上。最难能可贵的是,身为白人男性,作者深知自己和真正女性感受之间的隔膜,他只是更善于倾听和接受。这本书适合所有男性阅读,指责父权制不是在指责男性,而是在解放男性。timeline:02:45 何为父权制?11:39 男人为什么讨厌父权叙事,为何对女性主义充满敌意?17:30 为什么父权制如此隐蔽?22:19 最小阻力路径26:37 女性主义者?30:56 女性主义就是厌男主义?33:00 “女权男”并不存在?35:02 “典”!40:38 真正能做的有什么?本期图书:《性别打结》🇺🇸艾伦·约翰逊杨晓琼(译)中信出版社2024📢本节目已开通豆瓣页面,欢迎标记、订阅🎤也欢迎在网易云、苹果播客、bilibili、Substack订阅本频道(节目内容一致)
本书是拉美“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恩特斯的代表作,和另外三位名家的代表作类似,同样不是线性的叙事顺序。在三种人称的切换中,在不同章节、不同时段的拼接中,时空和生死的界限被模糊了。天真的孩童和腐臭的老者,热血的民兵和无耻的政客,忠贞的情人和欲望的俘虏,多对矛盾的形象之间的分界也被模糊了。阿尔特米奥的一生变换了太多的形象,经历了太多的历史事件,病榻上模糊的触感和清晰的回忆,把死亡拉得无比漫长。本期图书:《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卡洛斯·富恩特斯亦潜(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