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战争的硝烟散去,历史的阴影是否依然笼罩着我们的今天?在时代的巨浪与喧嚣中,个体如何守护思想的独立与人格的尊严?这不仅是二十世纪知识人面临的严峻拷问,也是当下我们每个人需要直面的现实议题。最近,上海交通大学王升远教授在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了《妥协与对抗:日本知识人的战时与战败》一书,他以深微的笔触,走进二战时期日本知识人的内心世界——从永井荷风的日记到宫崎骏的动画,重现那些知识分子在极端年代中的挣扎、妥协与不灭的抵抗。而许纪霖教授以其对中国近现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宏大洞察,将为对话注入开阔的视野与深沉的关怀。10月18日中国建投集团旗下建投书局联合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王升远教授与华东师范大学许纪霖教授同席而坐,围绕“该坚守什么——二十世纪知识人的命运与选择”这一深刻主题,展开一场围绕东亚知识人精神史、跨越具体个案与宏观脉络的巅峰对话。当“日本个案”遇上“中国语境”,当微观生命史对话思想史长河,在妥协与对抗之间,何处是底线?在喧嚣与压力面前,何以为尊严?这既是对历史灵魂的叩问,也是对当下行动的唤醒。
2025年6月,许纪霖教授为大家谈游学团在河南洛阳,结合二里头文化,讲授中国史前文明的演变1,从神话和分子生物学看中国人的起源2,从考古看中国的史前文明3,良渚文化如何证实了中国文明5000年4,二里头文化象征着中国文明的第一次突破5,张光直教授的启发:中西文明突破途径的差别
自2022年ChatGPT掀起人工智能革命的浪潮以来,AI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渗透到我们的工作、生活甚至思维方式中。文心一言、豆包、元宝、Deepseek等各种AI产品接踵而来,我们已然进入一个与AI共存的时代。然而,AI能力的迅速跃升,引发了人类的集体焦虑。“文科无用论”甚嚣尘上,人文社科的价值遭遇空前质疑。AI与文科就只能彼此取代的关系吗?一方的强盛就会加速另一方的死亡?AI时代文科究竟还有没有用?文科生该怎样面对AI大潮?2025年9月13日刘擎、许纪霖、林峰和吴晨在上海ZIWU书局有一场精彩的对话刘擎:大观学者、华东师范大学紫江特聘教授许纪霖:人文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林峰:双体实验室播客主理人吴晨(主持人):财经作家,《2049》作者其实,AI时代,人类比以前更需要人文研究和艺术创造。当算法接管重复劳动,文科的价值愈发凸显:批判性思维、伦理追问、文化共情与创造力,恰是AI难以复制的“活人感”。应对AI时代的集体焦虑,人文社科绝非旁观者,而是破局的关键力量。在AI重构认知范式的当下,我们亟需探讨:人文社科应该如何主动作为?不仅守住这份珍贵的“活人感”,更将其转化为应对焦虑、引领未来的核心优势。
以中国为核心的古代东亚朝贡体系,你对之了解有多少呢?朝贡体系并非简单的“臣服-赏赐”关系,其表象之下隐藏着错综复杂的政治计算、经济利益与文化博弈。最近,张宏杰教授在岳麓书社出版了《朝贡圈: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非常好看,非常长知识。本书通过九种不同的朝贡类型案例——如朝鲜的“思明与仇清”、琉球的恭顺贸易、日本的游离态度、越南的“内帝外臣”策略等——揭示朝贡制度背后的真实运作机制。例如,琉球以朝贡之名行国际贸易之实,从中赚取巨额利润;日本虽受中国文化影响却始终保持若即若离的姿态;明朝甚至出现“三个国家有一百五十五个国王”的冒牌贡使乱象……这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正是理解朝贡体系“表与里”“名与实”的关键。本书作者张宏杰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著有《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简读中国史》等多部畅销作品。其作品兼具学术深度与通俗表达,深受大众读者喜爱。《朝贡圈》是张宏杰继《简读中国史》《饥饿的盛世》等畅销作品后,再度推出“简读中国史系列”第三部——《朝贡圈》。张宏杰五年潜心之作,全景呈现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朝贡体系。本书以朝贡体系为线索,深入剖析两千年来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如何通过一套独特的礼仪制度,构建出一个统一文字、统一价值观的“文明世界”。张宏杰以五年时间潜心研究,融合多国史料与前沿视角,为读者呈现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国际秩序的内在逻辑与复杂真相。这是一部颠覆认知的东亚史力作。朝贡体系,作为美丽旧世界下的野心与计算,为什么今天仍需了解朝贡?朝贡体系不仅是历史课题,更与当代东亚政治、文化认同密切相关。近年来,诸如“韩国身份证汉字名渊源”“琉球历史地位争议”“中越关系演变”等热点话题,均与朝贡历史深度关联。本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帮助读者理解东亚各国如何在这一体系下形成共同的语言、时间与政治标准,又如何在一元化秩序中保留各自的策略与野心。9月8日的萤火虫夜谈第12期,主理人许纪霖邀请张宏杰教授,围绕这本新书,对话古代东亚世界中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体系。朝贡体系,是一把解锁东亚文明基因的钥匙。读懂朝贡,才能读懂中国与东亚的过去与未来。
我们正站在一个文明纪元的裂点之上。当AI时代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我们不仅会看到人为自己造的神,还会看到AI为人造的神——算法通过大数据分析人的偏好、兴趣、习惯和品位,用推荐算法向人推送机器为人造的神。幸运一点,我们会被各自隔绝在这些茧房里,动弹不得;不幸一点,我们会被无数神明挑唆得彼此搏杀,血流成河。亚洲图书奖得主、新锐科技史学者张笑宇,继“文明三部曲”之后,带来了全新作品《AI文明史·前史》。在书中,张笑宇推演了AI对人类未来的冲击:智力劳动将被全面冲击,知识面临价值重估,权力从政治精英转向技术精英,一切知识生产方式都将被根本性地改变。但与许多陷入技术悲观论的人文学者不同,他在AI的挑战中发现了新希望。这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既有诞生,便会有消亡,人类自然也不例外。即便将来有一天人类会毁灭,我们也可以欣慰地说,我们已经看到了新文明的样子。这不是末日预言,而是一场庄严的交接礼。AI文明,究竟是人类价值的黄昏,还是崭新的黎明?我们能否设想一种人机共生的“新文明范式”?面对AI的挑战,我们应该培育怎样的“人文精神”来回应这个时代?8月31日(周日),上海上生新所茑屋书店联合中信出版集团,邀请《AI文明史·前史》作者张笑宇,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澎湃新闻·上海书评》执行主编郑诗亮,共同带来了这场深邃的思想远征。
在流量如洪、算法如刃的当下,公共空间被一次次刷新,知识分子的身影却愈见稀薄——他们曾是广场上的篝火,如今却退守为暗处的萤灯。当“热搜”取代“沉思”,当“转发”替换了“转述”,我们该如何重新点燃那盏灯,使思想再度照进公共生活?最近,许纪霖教授的新作《刺猬与狐狸:中国知识分子十论》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部斩获首届文津图书奖的经典之作,历经三版磨砺,锋芒不减:十把思想的柳叶刀,自晚清一路剖解至今,既剜出知识分子在时代腹地的隐痛,也缝合他们在公共领域的裂口。新版更纵身当下——“帝都”与“魔都”的文人气质如何分野?新媒体的巨浪怎样淘洗“公共性”的河床?当边缘成为常态,知识分子又该怎样在幽暗处重新编织与社会的经纬?书中皆有刀刀见骨的回答。8月28日晚上,主理人许纪霖教授、与资深媒体人马国川执灯对谈,共话“知识人与公共空间”。那一夜,两位嘉宾循着历史的回声,探照未来的去路——既为知识分子招魂,也为公共空间筑基。这场对话成为了一次精神的校准,让我们在喧嚣的尘世上空,再次辨认那群“以笔为炬”的人,以及他们不曾熄灭的责任与星光。
许倬云先生去世之后,自媒体和社交媒体,围绕着对他的评价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很多人为许老的道德文章和人格魅力感动,也有人不以为然。如何看待这些分歧? 本月13日晚上,许纪霖教授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唐小兵教授,对话许倬云先生以及有关的争议。他们两位与许老有多次的深入交往,读过他的书,写过他的研究,也在许老先生去世之后,第一时间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次对话,涉及到这些话题:许老先生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被称为史学大师? 大家写小书,是知识启蒙呢,还是大才小用?许老先生晚年最痛心和遗憾的,是“但悲不见九州同”,如何理解那代知识分子的故国情怀?许老先生对中国文化的眷恋和解读,与对美国霸权和精神堕落的批评,是看错了世界文明发展大方向了吗?经历过战争苦难的许老先生,为何反对任何以崇高名义发动的战争,为何将个体的生命和尊严视为最高的价值?许老先生为何在年轻一代当中有众多粉丝,他那些带有生命体温和个人经历的言传身教,为何没有让年轻一代反感的“爹味”,反而有一种爷爷般的亲近感?
1912年,帝制终结;1928年,硝烟渐息。这十六年,是古老中国迈向现代的关键转折。辛亥革命、五四风雷、军阀混战、思想启蒙、民众觉醒……每一次震荡,都在重塑这个国家的命运。著名历史学家、澳门大学王笛教授的新著《中国记事(1912-1928)》,为我们推开了一扇特殊的窗: 他聚焦于六位深度参与或观察这段历史的美国人——外交官芮恩施、记者鲍威尔与阿班、作家赛珍珠、教育家司徒雷登、军官史迪威。他们以记者之笔、外交官之眼、学者之心,留下了关于那个剧变时代中国的第一手记录。这本书的价值在于: 多元视角: 汇集《纽约时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等主流及各类西方报刊报道,展现不同背景下的中国观察。 关键见证: 从《二十一条》签订、袁世凯称帝,到五四运动爆发、中国参与国际和会、五卅风潮、北伐烽火,亲历者笔下的重大时刻。 细节温度: 不仅记录政治风云,更捕捉社会变迁、市井生活、普通人的挣扎与希望。 影像重现: 48幅珍贵历史图片,将文字化为可触摸的记忆。这些来自大洋彼岸的记录,是历史的“第三只眼”。 它们或许带着异域的眼光,甚至偏见,却真实折射了那个年代中国在世界眼中的形象,那些历史中的重大事件: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巴黎和会、南京事件、临城劫车案、都在这些文字与影像中留下了另一面的真相痕迹。为什么值得关注?理解他人如何看我们,是认识自身的重要维度。这些尘封的记录,为我们理解辛亥后的社会激荡、事件真相与政治诡异,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照。7月23日(周三)晚,著名学者许纪霖教授将与作者王笛教授,围绕《中国记事》,在许纪霖文化说的萤火虫夜谈,展开了一场深度对话。这不仅是一场新书分享,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观察。跟随两位学者的导引,借助亲历者的目光,重回那个决定中国未来走向的激荡年代,感受历史深处的脉搏与回响。以史为镜,可知兴替,亦可观自身。
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大家一定非常熟悉:《新青年》、《新潮》、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傅斯年……但你知道吗,还有另一个五四:地方视野中的五四,一个下沉世界中的五四?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瞿骏教授的新书:《大风起兮:地方视野和政治变迁中的“五四”(1911~1927)》(社科文献出版社2024年10月版),独辟蹊径,从地方视野,特别是江南区域考察新文化运动,呈现出另一种五四的叙事。新文化运动,是一个从中心到边缘的等级性网络,那些“联结性人物”,是如何将京沪与省城、省城与县城、县城与小镇之间衔接在一起的?新文化的传播网络,除了联结性人物,还有载体性的报刊和社团。人物、报刊和社团,是否构成了“三位一体“?新文化运动只是一个从中心到边缘的单边扩散过程吗?边缘和地方又是如何反过来影响中心的?在地方的下沉世界,是否还有另一个五四?假如有的话,又与大家所熟悉的五四有何异同呢?地方上的小镇青年,在新文化运动当中,通过什么渠道实现“阶层的跃升“?反过来,向下沉沦的知识人,又如何成为了革命的播火者?五四是一个“话语权势”转移的时期,谁拥有了白话文和新知识,谁就拥有天下的话语权,这一世代交替是如何在“老新党”和“新青年”之间发生的?老新党们虽然失去了话语权的C位,但是否依然在地方上拥有千丝万缕的社会权势,而新青年们只是游离地方社会、高高在上的文化精英?白话文运动的迅速胜利,仅仅是《新青年》一家之功吗?还是教育部、《新青年》、商务印书馆政学商三大合力的结果?从历史反观今日,自媒体、社交媒体的平台上,流行的是年轻一代非常喜欢的网络语言。而替代学院知识人和媒体知识人的,是一批在下沉世界中拥有巨大流量的网红知识人。这是一场新的白话文运动吗?网络世界的话语权势的转移,将给中国文化带来什么样的变化?6月17日萤火虫夜谈第8期。两位华东师大历史系的教授,许纪霖与瞿骏对话,与大家聊聊一个你所陌生的关于五四的地方叙事,一同感受大时代的风起云涌。
你知道吗?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有一所梦幻般的私立大学:光华大学?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震撼了全国同胞,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们为了抗议校方对爱国运动的压制,毅然出走,在社会各界的资助下,在上海成立了著名的光华大学。光华大学历经26载春秋,最后成为985高校华东师范大学的前身。光华的故事,是私立大学在时代巨浪中求存求变的缩影,也承载了一代学子理想与浪漫的情怀。当年的光华,大师云集,群星璀璨:胡适、徐志摩、张东荪、钱基博、钱钟书、吕思勉、罗隆基、潘光旦、田汉、萧公权、叶圣陶等在光华执掌教鞭;学生群中诞生了储安平、邓拓、穆时英、张芝联、何炳棣、夏济安、杨宽、周有光、赵家壁等众多名家。光华,有光华的风采,光华,有光华的精神。光华为华东师范大学留下了人文的基因,光华塑造了丽娃河、樱桃河的灵魂。一所私立大学的发展,离不开商界和社会的支持,也需要与政府权力有抗争也有妥协。然而,战争和暴力摧毁了中国的商业力量和市民社会,也让一所拒绝被国家收编、坚守独立与民间的私立大学举步维艰。从辉煌到衰落,不过短短的20年光阴,生生死死,皆是国运的缩影。今年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了韩戍的《私而不立:变动时代中的光华大学》一书,这部得到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的著作,并非传统意义上平铺直叙的校史,而是一部动态立体式展现近代中国政学商错综复杂关系之中私立大学时代命运的优秀学术专著。5月27日,值此光华大学百年华诞之际,萤火虫夜谈邀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许纪霖和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韩戍,一起回溯光华大学曾经的光荣与梦想、经历过的历史沧桑。
关于动物,或许你也有许多日常思考已久却没有答案的问题:把猫狗关在家里当宠物,有没有违背他们的天性?我有权利给宠物绝育吗?如何看待动物实验?动物内部也分等级吗,为什么狗是宠物,猪是食物?要想解答这些谜团,我们必须回到源头——动物为什么构成道德问题?这也是政治哲学研究者钱永祥写作《人性的镜子:动物伦理14讲》的思想缘起。这本书刚刚获得新周刊刀锋图书奖2024年度好书,“它是一部讨论动物伦理学的动物之书,更是一部人性之书”。5月13日晚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许纪霖与《人性的镜子》作者钱永祥,在萤火虫夜谈直播间里,一起对话人与动物的那些事儿,我们应该如何思考和对待动物?作为“铲屎官”的人类从宠物身上学会了哪些事?什么是真正的爱动物?本场播客,讨论的话题有:1, 宠物在人们的生命之中,具有什么样的位置和价值?动物让你对生命、人生和世界的理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2, 对待宠物,是按照主人自身的意愿,还是应该尊重动物的天性?比如是否要对宠物绝育?是否必须圈养在家?3, 对宠物的爱到对动物的普遍关怀,这之间需要一个什么样的跨越?人类中心主义乃是将自身作为主体,动物作为客体,从“我与它”到“我与你”的关系变化,是理性的认知还是情感的伦理?4, 西方道德观的革命,乃是18世纪情感主义的兴起,从理性的思考转向肉身的感知,人类文明进步的尺度是暴力与痛苦的减少,动物也有感知痛苦的能力,动物伦理学因此而诞生。假如以感知痛苦的能力作为衡量的尺度,不同的动物与人依然有差序格局吗?平等对待与差序格局如何平衡处理?5, 辛格的《动物解放》出版50年,今天的动物保护蔚成潮流,从思潮到立法,哪些国家在这部分做得更好?6, 动物保护主义者必须不吃肉吗?您的“量化素食主义”基于什么样的道德尺度?
2025年4月29日,徐蓓导演做客许纪霖直播室“萤火夜谈”第5期,畅谈卢作孚。2024年8月,徐蓓导演新作《卢作孚》播出,迅速登上纪录片热度飙升榜第一位,位列蓝鹰平台热播电视纪录片融合传播指数榜第一,引起业界内外热议。卢作孚,重庆合川人,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民营企业家,民国时期最著名的长江船运之王。他从教育救国、地方自治起步,曾经步入官场,后来以创办民生公司出名。抗战爆发之初,他组织的的宜昌大抢运,被称为史诗级的“中国敦刻尔克大撤退”。新中国建立之后,卢作孚从香港回到内地,民生公司试行中国第一个公私合营。1952年,他的自杀,留下了众多谜团,也令国人为止扼腕。卢作孚的一生,折射出一个民营企业家,与他所经历的大时代的复杂纠缠。民企的命运,与国运同步。民企盛,则国运盛,民企衰,则国运衰。让我们记住卢作孚的遗言吧:“如果只顾眼前的问题,不顾世界的方法,必定做出许多错误的事体。”内容:1, 你是如何想起拍卢作孚片子的?除了是乡贤之外,还有什么亮点激起了你的兴趣?2, 在民国,四川是一个地方性文化权力网络非常深厚区域,卢作孚在办教育、乡村建设和实业过程之中,是如何借助这些资源的?3, 支持卢作孚的,前后有杨森、刘湘等这些四川将领,过去的史书,都将他们视为四川军阀,现在回过头来看,是否应该改变过去的刻板印象?4, 卢作孚担任过四川建设厅厅长、航管处处长、交通部次长、全国粮食局局长等官职,但他弃官不做,创建民生公司。在权力与市场之间,卢作孚是如何在平衡中保持自己的独立性的?5, 卢作孚统一川江航运,与外商太古等竞争,不是靠行政手段,而是经济的优化模式和优质的服务,这是中国民企的成功之道吗?6, 卢作孚之死,令人扼腕和悲痛。历史不该重复,今人可以从历史中获取什么样的教训?
4月8日,许纪霖教授在上海财经大学为大学生讲座,畅谈90-00后的后浪文化,并与学生们讨论了大学阶段自我成长的三要素1,当代中国的三代人2,代际比较视野中的90-00后与后浪文化3,在不确定时代如何找到确定的自我4,自我成长的三要素:发现自我、确定自我有小目标、也有梦想智情意商、全面提升
南京大学传媒学院杜骏飞教授,长年以来在微信公众号开设《杜课》,与青年学生交流人生的经验,帮他们分析和解决内心的各种疑惑和焦虑,继《常识》一书之后,最近又出版了他的新书《觉悟》。生命在于觉悟,思考决定人生。4月1日,许纪霖教授邀请杜骏飞教授在线上对话,围绕以下话题,深度交流:1, 杜老师为什么会在微信公众号上做杜课,出版这本《觉悟》的,想法和感受如何?2, 我们都在985高校任教,学生的智商都是一流的,但情商似乎有待提升,杜教授学生的对话,会更多地侧重于情商的提升吗?3, 与人的交往是寻找互相欣赏的,还是诤友?如何避免信息茧房,与不同意见的朋友相处,又能够理性对话?4, 刷朋友圈、短视频和短剧如今成为许多青年朋友克服焦虑和躲避孤独的重要途径,有更好的战胜焦虑和孤独的方式吗?5, 我们希望年轻人爱自我,同时又希望他们有共情能力,这两种能力可以同时成长吗?6, I人是宅男宅女,E人是重度社交。一个健康的人格,如何在二者之间保持平衡?7, 在《觉悟》一书中,有一句金句:“人只会喜欢自己擅长的事物,同时会日见擅长自己喜欢的事物,好奇也是如此。”这是找到自我的不二法门吗?
2025年3月9日下午,借亚洲图书奖得主张笑宇的新书《世界之中》出版之际,许纪霖教授与张笑宇,在《上海书评》主编郑诗亮主持之下,在上海图书馆东馆进行了一场对话。你是否想过中国为什么叫中国?你能想像遥远的古希腊文明曾深深影响古代的我们?或许,5000年前的陶寺、石峁文化就注定了我们与世界的连接。你是否认真思考过中国历史朝代更迭背后的机理?你想过刻板印象和历史真相之间的关系吗?在看似熟悉的历史背后,“中国”或许又因幅员太过辽阔、文化太过丰富而让你感到陌生。继“文明三部曲”之后,独立学者,亚洲图书奖、文津奖得主张笑宇又一部充满想象力的重磅作品——《世界之中》。从尧舜时代到清末民初,张笑宇以十段鲜为人知的历史片段,呈现给读者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是被世界多元力量共同塑造之中国,没有世界就没有我们熟悉的中国。这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身份认同之书,更是一段中原文明与世界互动视角下的宏大记忆。
2025年3月4日,在萤火虫夜谈第2期,许纪霖教授与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副教授严飞对话1,互联网媒体的C位移位,是如何从公共知识分子到网络意见领袖到今天的网红的?2,流量为王的底层逻辑是反智主义的吗?3,今天还有可能重建理想的公共对话吗?需要什么样的约束性条件和话语方式? 4,知识分子的启蒙在一个流量为王的时代,如何与时代和解?在坚守与流量之间保持适当的平衡?5,AI全面介入网络,会给公共对话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许纪霖老师与毛尖老师,日前在萤火虫夜谈第一期,做了一场关于动画片哪吒2的对话1,哪吒2为何如此火爆?集合了各种类型片,必有一款适合你2,片子中的父子两代关系,被儒家化了,消解了原著中反抗父权的叛逆精神3,哪吒与孙悟空的比较:悟空想当土皇帝,哪吒更多的是捣乱性格4,与民国人物比较:鲁迅有哪吒的捣乱性格,傲丙是破落的富家子弟,更容易倾向革命
许纪霖教授在春节期间随上海交大人文学院游学团考察埃及,这是第二场讲座1,托勒密王朝与埃及艳后2,被殖民化的历史:阿拉伯人、奥斯曼人和英国人3,阿拉伯世界的领袖:纳赛尔主义4,萨达特:埃及和以色列如何实现历史性的和解5,穆巴拉克与茉莉*革命5,革命后的第二天:军人重新执政6,埃及两种社会力量的冲突:穆斯林兄弟会和世俗主义7,为什么古老的埃及文明至今没有第二次崛起?
春节期间,许纪霖教授随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游学团考察埃及,在尼罗河畔为学员们讲5000年的埃及历史。这是第一讲古埃及历史1,为什么古埃及是早熟的文明?2,从金字塔时代到古典时代和帝国时代3,古埃及文明的5个要素4,没有古埃及,就没有古希腊5,《黑色雅典娜》:西方文明的源头之一,来自古埃及文明6,从环地中海文明看古埃及与西方文明的关系
1月15日晚,许纪霖教授在马国川的《文化客厅》第1期直播间,从他的新书《前浪后浪》谈起,讨论了几个有意思的问题1,晚晴和民国几代知识人的世代更替2,同代知识分子的分化3,不同代知识分子的隔代遗传4,如何超越除意识形态史学和粉丝史学5,什么是真知识分子,什么是伪知识分子6,知识分子不再是燃灯者,做萤火虫就好
ID2613862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