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第二次世界大戰已經結束超過七十年,但到了今天,香港仍然保留了很多鮮為人知,富有歷史價值的軍事設施,包括炮台,堡壘,機槍堡,戰壕及掩體等,這些都是我們重要的文化遺產。 香港是一個高度發展的地方,因此一般人可能都不會想到,原來在我們的四周,現時仍然留有不少的軍事遺蹟,好像是海岸炮台和機槍堡等,香港歷史研究者高添強認為,香港現存的軍事遺蹟數量可能是東南亞之冠呢! 位於鯉魚門魔鬼山的防禦工事,於二十世紀初建成,主要包括魔鬼山碉堡,歌賦炮台及砵甸乍炮台。整個軍事建築群位於鯉魚門海峽北岸,跟南岸的鯉魚門...
不同俗群的人皆有其唱歌文化,他們會因應其生活環境而形成獨特的歌謠。廣為人知的有客家山歌;而較少人認識的有水上人的嘆歌。嘆歌又稱為漁歌、鹹水歌及蜑家歌,但鹹水歌及蜑家歌這名稱都帶有負面意思。漁歌是主要在人生禮儀上嘆唱,包括結婚和葬禮,而內容偶然會配合場景加入即興元素。 隨著社會改變,水上居民遷居岸上,漁歌民化在香港幾近消失。上岸多年的黎帶金女士因為希望漁歌文化得以保留,所以在公園義教其他人嘆歌。來學習的多是滿頭白髮的老婦,她們來學嘆歌是為了年老父母的往生作準備,希望盡一點孝道。由於上一輩的水上人多不識...
薄扶林村是港島南區一條擁有二百多年歷史的鄉村,早於清嘉慶年間(1819)的《新安縣志》已有薄鳧林的記載,後來因為牛奶公司選址薄扶林建立牧場,提供大量就業職位,再加上巴黎外方傳教會的療養院及印書館,令到薄扶林村的人口急升,也培育出薄扶林村獨有的生活文化特色。 隨着時代更迭,社會發展,薄扶林村亦無可避免地面對政府收地的危機,於是村民開始團結組織起來,守護這一條港島歷史最悠久的鄉村。 2009年成立的,主力推動薄扶林村及週邊古蹟的保育運動。村民蕭昆崙及黃廣長都是小組核心組員,透過建立香港第一個社區檔案...
飄洋過海,尋訪自己的武術根源,陳俊利和他的徒弟 Diana,遠道從澳洲來到香港,就是要學習更多客家功夫的文化。 客家功夫有着數百年的歷史,隨着人口的遷移,早在二十世紀以前已植根香港,在香港的客家村落發揚光大,藉着各種節慶和社交禮儀的互動,客家文化充斥着香港每一個角落,由於政治及地緣關係,香港亦成為了客家功夫匯集之地。 客家人族群意識強,客家功夫傳統上傳男不傳女,並只傳給同村子姪,不傳外人,但隨着時代的發展,客家功夫已漸漸流傳出去,甚至外國非華裔人士,也有人學習客家功夫。 由於缺乏土地,租金昂貴...
烏頭魚和基圍蝦,可能是其中兩種常常出現在香港人飯桌上的食物。 位於香港西北面的米埔及內后海灣濕地是自然保護區,有著淡水漁塘和基圍。早在四十年代,大量內地新移民帶著基圍的技術來港定居,基圍漸在香港發展,出產基圍蝦。六十年代,河道污染,漁民由經營基圍轉售利潤較多的淡水魚,到現在已沒有人經營基圍。七十年代是養魚業的全盛時期,直至九十年代,本地養魚業面對種種問題,養魚業開始式微至今。 事實上,米埔及內后海灣濕不單提供食物給人類,更是每年五千萬隻遷徙水鳥重要的中途站及越冬地。世界(自然)香港基金會管理米埔自...
現今的大澳是一個深受遊客歡迎的旅遊景點,其獨特的水道、兩旁的棚屋再加上三面環山,本身就是一幅美麗的風景畫。這個現時常住人口不足三千人的小社區,曾經是居住了兩萬多人的集鎮。大澳獨特的生態和地理位置,促成了早年魚業、鹽業、農業和商業發展,吸引了不同族群的人定居。大澳居民多年來發展了獨有的社會文化傳統,而這些傳統就起了連繫大澳人的作用。 大澳端午龍舟遊涌傳承至今已超過百年,既是祭祀活動,亦起了凝聚社區的功能。龍舟遊涌活動由三個魚業行會舉辦,分別是扒艇行、鮮魚行及合心堂。以往的活動經費會由各行會捐資支持,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