鲸吞万象

很有野心但执行力低下的啥都聊节目,读书偏重,女性含量稍高

多大的烦恼,要去沙漠里静默十日?

今天的播客邀请到了Hila老师——我朋友圈里唯一一个真身去了十日内观营的牛人。Hila可能是我最佛系、最没烦恼的熟人了,居然是她先去给我们踩点儿,着实有点神奇。当然,Hila是带着科学家的观察技能去做实地考察的,假设-实验-结论三步走,其经验观察适合我们这种俗人管中窥豹、看看没收手机十天的日子到底能不能过。00:00 开场:什么是内观冥想营 Vipassana?02:00 为什么去:4年前的播客种草,机缘巧合 + 等待名单居然排上了06:00 出发前的担心:孩子们问真的不是“人口贩卖”?09:00 到达现场:沙漠里的静修生活,全靠志愿者免费运转15:45 吃喝住行:“Prison cell”小宿舍,素食惊喜、过午不食、重新认识“Mindful eating”25:03 一天的作息:4点半 起床、10点睡觉,打坐,吃饭,散步,规律又极简的生活节奏33:00 前三天:观呼吸的挣扎,“找不到鼻子”激起了学霸的实验精神44:30 后七天:内观+身体扫描- 从努力到“感受 nothing”到躺平而“全身放烟花”的顿悟55:59 平等心:接受无常,不贪恋好的、不抗拒坏的,但是只有闻慧,思慧还不够,得修!1:10:00 回归日常:从静修营到 Costco,在人流中我感觉自己像个树懒1:16:00 修行不止是打坐,日常生活也能停一下,在每一个决定和反应的瞬间修行

10-04
01:16:52

千千万万个小雪和小帕:复杂性创伤应激后遗症, 《What my bones know》

今天的标题很烂,因为听了脱口秀小雪和小帕的采访,急切地想聊聊《What my bones know》(《我的骨头知道》)这本书。很多成人的“别扭”,是烂在骨头里的创伤流出脓来。了解复杂性创伤应激反应,其实是打开了一扇共情和理解的大门。谁都背负过去,但舍弃不是答案。这期播客主要聊书、尽量干货,希望能帮助到一些需要的朋友。00:00 小雪:非爽文式受害者自述,是照见旁观者无力感的镜子03:38 《我的骨头知晓》为什么出版即大火?创伤性叙事,就是有普世性啊08:36 书籍内容概述:与创伤共舞,回忆躯体化,影响的不仅仅是个性也有行为10:03 本书的Trigger warning 可能引发不适的内容:童年虐待、忽视、遗弃、惊恐发作、解离、suicidal thoughts11:50 自传作者Stephanie Foo的童年经历回溯:施暴的母亲和缺席的父亲;CPTSD(复杂性创伤应激障碍)概念的介绍,维护施暴者,是受害者内化创伤的结果19:53 青少年经历回溯:母亲再嫁,作者叛逆反抗导致父亲继续回避,事实性遗弃;厌食症与自虐行为,偷窃及暴力行为——一个问题少女的典型道路21:54 成年经历:浴火重生,事业有成,与父亲仍然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直到父亲抑郁,试图从女儿身上找到友谊和理解。背叛后的利用。25:07 与父亲另一个家庭的会面,让Stephanie意识到自己从来是外人,父亲对自己的诋毁在看不到的地方从未停止。施暴人扮演受害者。28:48 爽文结局吗:男友的救赎,创建新家庭,与父亲决裂;然而性格的缺陷无法扭转——让人很难同情的受害者29:26 我对高光叙事和爽文结局的莫名不适感33:06 复杂性创伤应激障碍的症状:情感依赖;工作狂;逃避行为;个人成就其实是症状。35:48 打碎重塑,可能是鱼死网破。小雪和小帕,一个还看得见网,一个已经在网外面长出一层皮来。38:35 心理治疗的现实困境:医疗保险、心理医生的选择40:42 “不良童年经历”ACEs 相关研究42:06 维持身体基本营养和舒适程度,是心理治疗的前提,但往往被忽视43:32 冥想与正念激活副交感44:39 EMDR疗法 (眼动脱敏)46:28 精神分析疗法。审视与治疗师的对话可以提升自我认知,写作也能起到梳理思维和暴露问题的作用。49:55 解除情绪武装的小方法:把“我伤害你了吗”换成“你哪里不舒服吗”,不要前置性认错和审判自我。数颜色数数字数形状的跳脱方法。52:40 大家都可以用的核心主题:1。接收情绪的完整光谱;2. 痛苦和折磨是有区别的,起初的痛苦是无法控制的,但后续对自己的折磨是选择。3.认识到“情感之圈”,哪些情感是自我设限的,允许感受,学习回到本我58:01 What my bones know为什么大受追捧59:12 它有为什么会让人觉得不舒服的地方?负评的声音也值得被听到。卖惨容易翻车。1:05:57 结语:一本有价值但是写早了的书,抛砖引玉,愿大家对千千万万的小雪和小帕,多一点宽容和理解

08-07
01:09:59

中年叛逆啦?有解:出本书就不逆了!

两位“功成名就”且“劳苦功高”的二胎职业女性,在中年决定写本书,你该说她们是中年圆梦?还是中年叛逆?本期嘉宾:Emma: 斜杠女青年,去年写了本英文童书,全球各大平台有售(目前销售到25个国家啦),英文名叫The Phoenix's Prophecy (by Emma Wei Kang), 国内请搜 《山海奇境》之《凤凰的预言》。英文出版之路未满一年,心情试炼已过万重山。Hila:更斜杠且更卷的女青年,《硅谷增长黑客实战笔记》作者(曲卉),自称小众专业书,结果出版第一年就拿到了豆瓣商业类前三名的战绩,谦虚了也是白谦虚。这期慢条斯理、掏心掏肺,聊了失落也聊了辉煌,剖析了一下内心,最后鼓励大家一股脑都叛逆去吧!反正人生都过半了,不管是出书还是出走,决心用一秒就能下,简单粗暴有利于心理健康。

07-19
50:12

变身为龙的女人:现代女性困境的社会语境和集体羞耻

这是一期书评,推荐一本愤怒的书:when women were dragons;但它也是一个逐渐作茧自缚的女性的反思。当女性主义被冠以各种色彩的褒贬时,它的内涵在每个女人身上都有所不同。当有人试图将女性主义描述为凶猛的攻击时,社会规训和自我规训的界限却被模糊掉了。女性究竟是完美受害者,是喷火的恶龙,还是拥有完整选择权的“自由人”,是每个女性一生的课题。00:10 关于一本“神书”的引言01:29 我对“完美一天“的定义,真真是女性说不出口的困境的写照03:46 1955年美国女性大规模化龙事件:包着玄幻外壳、写女性愤怒和觉醒09:22 “做个好姑娘,走路的时候眼睛看着地,不要望向天。“ 男人般的野心,是合格女性不被允许的社会规训。Do you feel you are bigger inside?10:58 羞耻比信息更有力量。 Shame is the enemy of truth.16:20 绳结的设定:是谁捆住了我们,又有哪种力量可以解开它?18:36 对权力的追求等于对权益的弃权。成为龙的女人,是否有资格回归家庭?20:46 女性群体的内讧,才是最可怕的父权规训的结果22:16 成书背景:Christine Ford在大法官任命听证会上的成功与失败24:10 现实中1950年代的女性沉默风暴25:10 《第二性》有没有过时,原来40岁以上才有发言权27:41 生育年龄的到来,是女性社会地位的转折点。以“爱”之名,自我规训。30:54 《女性的奥秘》:无法被命名的问题33:08  We could be dragons all along, they just didn’t want us to know. 革命过半,打回原形,女性解放的不完整,是现代女性感觉“被困住”的根源,甚至无法回答“我是怎么被困住的”。37:09 女性愤怒在现实主义的语境下无法引起共情,被迫披上玄幻的外壳39:18 我的女性主义书单:《第二性》40:01 《看不见的女性》:女性承担了大部分照顾的工作,但我们的制度却假装他们不存在41:42 《未竟的革命》:很多女性被期待像没有孩子一样在职场打拼,像没有职场一样养育儿女42:22 《我,女权主义者》:社会对性别的期待如何限制个人潜能45:03 《82年生的金智英》45:27 《使女的故事》45:52 《小妇人》46:49 还是吐槽一下when women were dragons 文学角度的缺陷吧48:21 我小小的愿景:未被允许发光的女性,请尽情发光;被盖上灯罩的女性,让我们一起把它掀开;希望我们的愤怒,不应被冠上“情绪化”标签;希望我们都可以自由选择是飞上天空,还是降落在家庭,还是时而飞翔时而降落;我们可以选择喷火烧毁一切不公,也可以美美地撸个妆。

06-30
49:49

当女人华丽转身,这世界的意义感都被重新定义

一年前的第一期播客和苏小雷聊<知晓我姓名>,一年后轻舟已过万重山,重聚聊起来,才发现原来中年女人决定转身时,软件更新力度如此之大。这一期Emma和小雷聊我们的这一年,有反思、有振奋、有焦虑、有思考,最重要的是对意义感和命运的觉察,和对慈悲与能量的开悟。女性的成长是洗掉前二三十年的规训的艰难旅程,往往三四十岁才开始,五六十岁才圆满。四十岁时华丽转身,重新定义个体的过程都是表面的风轻云淡和水面下的波涛汹涌。希望这期播客能找到同道中人,在闲聊里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能量的涟漪发射出去,更希望能接收到对岸的你的信号。欢迎大家在国内各大平台和全球亚马逊搜索Emma的新书 The Phoenix's Prophecy, 是一本以山海经为背景的英文童书,适合8-16岁生理及心理年龄的大小朋友们。

05-05
55:29

蛇年说蛇:《山海经》九大蛇神的溯源和脑洞

00:00-2:20 蛇年说蛇,溯源山海经原著。山海经是初读无趣,越延展越有趣,穿起一大串古籍。2:21-3:26 以山海经为背景的英文玄幻冒险小说, the Phoenix’s Prophecy(作者Emma Wei Kang), 在国内上市啦!海外的朋友们,有亚马逊的地方就能买到它。3:37-7:15 你怕蛇吗?我可怕了。怕蛇是生理性和社会性的人类特征,我们早就进化出了对蛇形的视觉判断力和恐惧反应。7:16-14:10 恐惧和崇拜谜样重合了,蛇崇拜、蛇图腾、蛇神创世的传说出现在了多个毫无交集的古文化种,此处列举古印度、古埃及、古中国、古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古美洲等蛇崇拜文化溯源。14:11-19:50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相柳19:51-22:41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烛龙(这段有彩蛋反转在最后哦)22:42-24:55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巴蛇24:56-29:16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肥遗29:17- 32:52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螣蛇32:53- 38:59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化蛇39:00-41:03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虎蛟41:03- 42:32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长蛇42:33 - 45:57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鸣蛇45:58- 49:42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凑数版一:禺猇49:43 山海经九大蛇神之凑数版二:轩辕国人

01-12
51:02

弗兰肯斯坦:时光穿越者为AI年代献上的预言书

《弗兰肯斯坦》,俗称科学怪人,是一本你决定听说过、但大概率无解的作品。我读过以后震撼无比,十分想推荐给所有书友。 它怎么可能是1818年的书?明明是时空穿越者观测未来后的错位解读。 诅咒之一:被消费文化装扮得不成模样,你以为的弗兰肯斯坦,并不是真正的弗兰肯斯坦,甚至都不是弗兰肯斯坦 诅咒之二:它不是恐怖小说!它是英语文学第一部科幻作品,是浪漫主义和哥特文学的混合体,划时代、跨界别的开创式文学。 三大主题之一:科学伦理,哪怕是放在今天的AGI和AI讨论上,都毫不过时;人类为何执着于成为造物者?造物者的限制在哪里,谁来限制他(他们)?造物者的责任是什么? 三大主题之二:孤独。熙熙攘攘人世间,谁才是我的伴侣?当我的上帝死去,可还有人懂我? 三大主题之三:永远的普罗米修斯。希腊神话真是写尽了人类标识物。总有一批人,前仆后继想当偷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命运也往往不吝啬惩罚。 《弗兰肯斯坦》的文学意义和衍生物

12-14
46:39

目睹了五届美国大选后,特朗普给了我政治性抑郁

Never Trumper的克制性思考,川粉勿入。1. 美国zz的割裂性与延续性2. 特朗普的独特性:MAGA党 vs. 共和党3. 我为什么是Never Trumper:zz底线的失守4. 对中国的影响:贸易战与科技封锁5. 在美华人的未来:偏见与歧视的加剧6. 税收与通胀:政策的延续性7. 华人支持特朗普的原因:慕强心理与主流意识8. 对女性主义的一记重击顺便给我的第一本英文童书做一个广告,The Phoenix's Prophecy, by Emma Wei Kang, 在全球各地的Amazon都可以买到,美国小伙伴也可以在barnes&noble网站买到。适合8-12岁的小朋友,蓝思值800-1000左右,山海经为背景的冒险小说。感谢支持!

11-07
37:03

鸡飞狗跳的琴童之路:暴躁妈妈和专业钢琴老师的对话

00:15 开场介绍:今天的嘉宾是Ariel,除了我书友的身份外,还是一名从业20年的专业钢琴老师,在加拿大授课。今天的话题是从音乐教育展开,普世地诉苦,广泛地引申:鸡飞狗跳的育儿/陪练烦恼到底怎么解?01:25 乐器教育的初衷:增加人生维度、从小培养音乐素养。选择什么乐器,最初往往和家长的“执念”相关,滤镜拉满;后面的选择才是孩子的自主产物。05:40滤镜下的梦幻泡泡只展示终点,过程往往隐身且惨不忍睹。学乐器是我育儿过程中最大的一个挑战,看到的是身为家长的教育偏差和认知缺陷,这到底是不是没苦硬吃?06:21 自推琴童,是都市神话还是真实存在?自推是1到10的起伏过程。以钢琴为例,每个阶段都有个坎儿,都有孩子和家长的博弈。11:02 学习平台期是人类学习的规律。音乐是一个载体,越往上走越需要生活的感受。感知和艺术,都是一通百通的。在概念匮乏的孩童期,乐器教育格外难。每个小朋友的创造力都不一而同,要顺势而行。15:18 没当琴童妈妈之前,完全不能理解练琴这件课外活动怎么会鸡飞狗跳,没经历才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judge他人。正向反馈逐步把家长推上贼船,尤其是东亚妈妈,很怕“万一”,很怕“丢了什么”,很怕吃后悔药。18:00陪练和练气功的过程差不多,暴躁妈妈Emma从云淡风轻到逐渐暴躁到摆烂躺平的四个阶段。21:21 妈妈不要当监工和敌人,要当孩子的盟友,坏人交给老师来做就好了。了解作业的底层逻辑,找到重点,讲求方法。音乐看上去是感性的,但练习是理性的。家长帮忙偷懒、惯孩子,是在给孩子弹性的空间,也是放过自己。24:11 神马?钢琴老师的孩子放弃了钢琴?钢琴练习是反天性的,容错率非常低,和Ariel秉持的允许孩子犯错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否定过多影响到亲子关系。再能耐的爸爸妈妈也很难教自己的孩子。28:12 孩子的启蒙年龄是不是越来越早了?在“玩”的阶段,学习是游戏,但成人的标准不游戏。音乐和乐器启蒙是两个概念,音乐可以早,乐器不宜过早。业余做音乐教育的妈妈会忽略例如“节拍”这类基础而不显眼的问题。34:02 被钢琴老师打击,激发了暴躁妈妈的“斗志”,殊不知是鸡飞狗跳的前兆。保持学习的好奇心和积极性,即便学歪了,也可以找回正确的路上来。38:12 连乐器的痛苦可以推导到任何需要大量重复训练的科目。学习的本质是试错和模仿,但模版式经验教学,不给孩子试错的机会,试错的时间成本在现代社会也代价过大。放弃比坚持更难,更需要“做决定”的积极性。41:14 会乐器不等于懂音乐,懂音乐不见得会乐器。音乐是生活,是感受。42:18 钢琴老师的超能力:都是预测琴童学习成绩的预言家。真相是,学习习惯和能力一通百通,和习惯培养一样,家长只需要从一门入手就可以了,不必事事紧盯,也不必只执着于乐器。家庭环境和对“努力”与“执着”的价值观,比“术”更重要。过程要努力,结果要随缘。47:56 陪练之路是家长的照镜子之路,甚至是疗愈的修行。感恩学琴,让Emma早早意识到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确姿势:陪伴、搀扶、放手,尊重他们作为独立个体的权利。Ariel分享无人不会出错,专业演奏者练习“错了怎么办”的技巧。55:51结束语,诚邀评论,诚邀连线。

09-10
56:57

美国百年移民史:一问都不好,一去都不回

Oscar Handlin——uprooted 的作者——说:“曾经我想写一部关于美国移民的历史。后来我发现,移民就是美国历史。”大数据追踪百年前的美国移民潮,和现在的美国移民画像,结论是惊人的相似。百年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但美国移民的组成、移民的原因,以及他们在美国的成功之路,惊人相似。与其伴随的,是美国移民政策在百年间的180度大调转,但人为设计的政策,完全无法打败社会大势。一代移民并没有实现美国梦,rags to riches,是美丽的都市传说。但他们造就了罕见的向上流动性,在两代之内将二代托举到了中产以上,如果横向比较历史同期的世界各地,这种现象十分惊人。美国移民的原因为何?移民如何攀上社会阶梯,并且呈现了怎样惊人一致的群体画像?文化融合该如何定义,怎么才算混进了“主流社会”?美国人怪罪移民增加犯罪率、抢占工作机会,这些是否有数据支持?非法移民是否应该享有福利?是种族歧视,还是利益之争、立场之争?这期节目野心勃勃又战战兢兢地试图对上述问题发表观点、罗列数据,全面肯定谈不上,公正就别想了,但希望能抛砖引玉,借古鉴今。 

08-30
44:23

为什么要学外语?因为多语言是脑容量的智子展开——来自一个多语言学习者的自白

关于学语言,我看过的最具说服力的论调,来自于最近超爱的The Power of Language这本书。大脑在语言学习中产生新路径,脑神经元在多语言环境中创建奇妙的连接,灵感、知识、智识、眼界都因此爆炸式增长。当你还在以“应用”来界定语言的价值的时候,就错过了语言的真正定义——交流的媒介以外,它也是我们认识世界和创建逻辑的工具。一种新语言,带来的是新的逻辑回路,To speak a different language is to have a new soul.

08-22
42:20

AI 进军教育圈了!老师们怕怕,家长们忐忑,创业者狂欢

00:00 教育和医疗,可能是AI左右人类命运的关键。ChatGPT上市前四个月,就开始开发教育市场。可汗教育创始人的新书,Brave New Words,讲述了第一个AI家教产品的诞生手记。01:58 前提问题:AI进军学校和教育领域,需要你我的同意吗?“理性恐惧”来自于反乌托邦小说的情节,“理智勇敢”来自于社交媒体培训出来的网络公民义务。06:16 第一批用ChatGPT作弊的学生已经成功引起教育界的反击了。老师在怕什么呢?人工智能是否会成为扼杀学生创造力的恶魔?10:52 全球公认的最有效的学习方法——定制化学习和主动式学习——唯有人工智能的加持才能实现12:24 教育平权和医疗平权,也许是AI左右人类命运的关键。让世界上所有小朋友都有私人老师、私人家教,莫不是消灭阶级的终极大杀器?15:18 大语言模型是否可以拆除教室里的信息茧房、打破偏见、塑造独立人格?23:41 目前AI的教育应用,文科最好,其中最出彩的还是伴随式写作和角色扮演。26:26 如果让ChatGPT用特朗普和苏斯博士的口吻改写美国《独立宣言》。。。29:22 AI家教的科学课程也还不错,但数学就不大靠谱了,家长谨慎31:35 人工智能的出圈功能:减少同侪压力、增强学生自信,心灵疗愈还是得靠ChatGPT啊。总结一下,AI家教头条应用守则: first pass tool,第一稿工具,质疑再质疑再再质疑36:02 AI 教育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从大学录取聊开来。中美大学录取规则,都无法做到绝对公平。AI追踪和自动加权重的方法,可否实现终极公平?还是会创造出更昂贵的作弊?41:24 我儿子参加了马斯克的线上夏令营,AI 收集资料的能力有点吓到我了43:11 如果你的孩子从小到大的所有教育资料,都由 AI 存储、整理、分享给大学录取办公室,你会担心吗? 个体的人,是否应该拥有完整隐私和被遗忘的权利?46:18 我能找到工作,多亏了马虎的人类,多亏了那时候还没有眼里不揉沙子的AI。47:43 AI 封死的可能是作弊的漏洞,也有可能是世界的微光、怪胎的出路。50:08 AI 代表你找工作,有这么好的事?更有可能的是,它会精准地决定什么人有用、有什么用。怎么样?一秒穿越到反乌托邦小说里。这个话题太好展开了吧,有兴趣的朋友们给我留言。感谢你们的支持和订阅,么么哒!

07-27
52:07

隐藏的潜能:Adam Grant新书Hidden Potential拆书,如何发掘做梦都没敢想的潜能

00:00 介绍00:53 穷小子考状元:有人星光璀璨一刹那,有人日积月累一点点05:55 “天才”:幼儿园老师才知道的真相;性格训练是终身成长的终极大杀器10:19 会说九种语言的人是怎么练出来的?神奇的“尴尬学习法”15:49 为什么优秀的人往往都是拖延症晚期患者?完美主义者喜欢挖洞,挖个自己都爬不出来的洞。21:56 不完美主义者;世界记住的是你成功的一次,而不是丢脸的一千次;送给所有完美主义者的二字箴言:Nobody cares! 28:58 第一碗鸡汤干了,下一碗在哪里,如何找到无限续杯券?学习的动力是激情还是意义感?37:37 当你被卡在了人生海滩的石头缝里,有一句名言叫“走一步看一步”;你不需要完整地图,你只需要一个大致的方向。41:40 一个人的战斗叫孤独,一群人的战斗叫几何增长46:19 如何在社会制度和教育体系的层面,给每个人都搭上成功的脚手架

07-15
52:44

《安娜卡列尼娜》|挑战全网最详细(最主观)书评

2024年3月到6月,我在小红书上和小伙伴们共读了Anna Karenina (安娜卡列尼娜的英文版)。在漫长的两个半月里,我用13个超长视频记录自己的感受。最终又汇总成了这期播客。00:00 开头01:14 安娜卡列尼娜的写作背景和历史背景07:30 第一卷30:30 第二卷44:12 第三卷57:35 第四卷70:00 第五卷81:39 第六卷93:20 第七卷104:53 第八卷 

07-07
01:54:42

搭建记忆宫殿|如何锻炼超能大脑和二倍人生

00:00:《与爱因斯坦在月球漫步》:出人意料的对记忆与意识的讨论00:57: 记忆运动员的盛会,还是卖课骗子的聚会?02:12: 记忆宫殿的始作俑者:住在凯奥斯岛上的西摩尼德斯05:11: 我们和山顶洞人的区别,只差一台时光机08:50: 内部记忆最强大的S:一个不会遗忘的人13:19: 神奇的图像记忆:2500张图像,你也能记住16:04: 搭建记忆宫殿的实验:原理虽然简单,但果然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25:26: 小鸡性别鉴别师、FBI探员、国际象棋大师和高考生的共同点:模版记忆、非显化直觉31:34: 内部记忆完全没有的EP:你以为失去的记忆,还在意识层面里影响你的一举一动35:10: 时间的幻觉,被记忆点扩充的人生37:44: 学习曲线三阶段、一万小时定律、可以练习——打破“差不多就行“的大脑魔咒40:15: 集中注意力的小窍门43:00: 完美外部记忆的实验者 VS 依赖脑补的大多数46:00 记忆无需完美,个体意识却在不完美上生根发芽

05-21
48:54

AI 的前世今生与哲学内核

随着GPT 4o的发布,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又被拉高到了一个新的技术层面。技术万变,不离其宗。这期的文理对话来自两位技术创业者和语言创业者,希望能给你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冷知识”和“深思考“。今日主播:Emma & Andy00:00-1:36 opening & 嘉宾介绍1:37: AI 都去诗和远方了,人类只能体力劳动了?2:50: AI 前世第一阶段 -- expert system, 专家系统 -- 机器人会下棋了6:50: 第二阶段 -- supervised learning 监督学习 -- 大语言模式从机器翻译开始12:30 第三阶段 -- RLHF: 基于人类反馈的强化学习 - 大语言交互模式诞生,chat gpt13:07: Co-pilot, 训练机器这件事,也分人17:56: 适应技术创新的过程就是人生的过程:质疑它、理解它、成为它20:55 一个人公司的可能性,多人团队的效率,都被AI大大提升了26:44: 程序员都是把 AI 当娃养的:从模仿到试错,从学习阅读到阅读学习29:35: 哲学内核:是好奇心杀死猫,还是刀剑无情人有情?机器智慧延展人类进化、代替人类去星辰大海?33:00: 人要成神,先要定义“意识”、“他我”、”社会属性“和“道德“40:00 AI 的陪伴属性:记忆、潜意识、人类特性的存储43:10: AGI 是个伪命题44:00:小朋友的教育思考:知识是知识,思维能力是思维能力49:30: AI 的工具属性决定了科技民主值的必然53:12: 总结陈词  

05-14
54:09

我的名字不叫“受害者”:从《Know My Name》谈女性主义与女性力量

Chanel Miller作为斯坦福案件的受害人,首次放弃匿名权出版了《know my name》这本书,在goodreads上创下了4.71分的历史记录。这反响背后,是女性对“受害者”一词的默默反抗。这一期,Emma和苏小雷从读后感聊起,延展到受害者发声、男女平权、三观风潮、乃至性别教育。本期主播:苏小雷;Emma说书00:00-00:50 片头00:50-08:00 know my name 及其背后案件的简介08:01-17:22 司法程序及司法公正:受害者的内伤如何衡量?17:23-22:27 不是所有受害者都会表达、能表达。文笔=精准表达=力量。22:28-27:30 受害者有罪论是三观论题、教育论题。27:12-33:25 她是司法上的不完美受害者,现实中的完美受害者。强大的支持系统。33:26-36:11 舆论的“张嘴就来”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三次四次伤害36:12-40:16 不典型的东亚母亲,感动+代入,羡慕+警醒40:17-47:20 你可以不提“女权”,但不能不捍卫女性力量47:21-52:34 男人们不知道的微型骚扰52:35-55:16 小说都不敢这么写:NPD和超级英雄同时出现;男性力量的真正含义。55:17-57:03 Women support women, 阴性能量强链接是现代女性的必需品57:04-1:07:38 摘抄、朗读、结尾

05-08
01:07:43

Recommend Channe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