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106說故事

106說故事
Author: 全國廣播FM106
Subscribed: 8Played: 20Subscribe
Share
© All rights reserved ⓒ mradio 2023
Description
中西交融的新編京劇、神秘色彩的家將陣頭、熱鬧歡騰的北管音樂...在《106說故事》中,你們可以認識到臺灣各類民俗藝陣、傳統表演藝術及民俗音樂,節目邀請各類藝術文化工作者與專家學者,藉由輕鬆活潑、淺顯易懂的方式,帶領大家認識我們不可不知的臺灣在地文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100 Episodes
Reverse
死亡是人生必經的路程,也是許多人避而不談的忌諱,為了讓更多人認識生命教育的各個面向,本集來賓單程旅行社社長郭憲鴻(小冬瓜)創立了「單程旅行社」生命教育平臺,旨在推廣生死教育,協助人們正視並規劃人生的最後旅程。郭憲鴻(小冬瓜)在殯葬業界擁有超過20年從業經驗,其透過多元媒介,分享殯葬知識與生命體悟,致力消除社會對死亡的忌諱。節目中將與我們分享如何以正向態度面對生死議題,從財務法律、心理諮商、生命禮儀等,暢談臺灣的殯葬文化與工作現場,細說從古至今人們的忌諱與迷思。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學族語也可以很有趣!面對都會區原住民學生缺乏自我認同、語言傳承困難等挑戰,賽夏族語推動組織計畫協同主持人lahi' a bawnay baba: i'風英輝,致力於族語教學與文化傳承15年,他曾為交受一名族語學生,不惜往返兩小時授課,高中畢業的他為了傳承族語,更是考取清華大學臺灣語言研究與教育研究所。風英輝老師將於本集節目分享其創新的教學方式,不僅讓族語教育在新北市得以延續,也讓賽夏族語在現代社會找到新的生機。他也因此榮獲原住民族語言推廣獎,成為全國唯一獲獎的原住民族語教師,並分享部落的生活、賽夏族文化、獨有服飾裝飾臀鈴與紋面等,深度認識賽夏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嘉義地區家將文化興盛,素有「家將窟」之稱,是全臺重要家將文化傳衍地區。嘉邑過溝仔震安宮振祐堂八家將約成立於1963年,因應震安宮主神玄天上帝出巡遶境,由地方人士共同禮聘慈濟宮如意振裕堂蘇金山與陳元成傳授創立,為嘉義市家將史上第二間振字脈系的家將堂館。節目邀請嘉邑過溝仔震安宮振祐堂副堂主廖政欽、面師陳建宏,震安宮振祐堂已有62年歷史,是臺灣知名家將堂館之一,以「家將坐炮」聞名全國。陳建宏自小就熱愛家將文化,現在專職擔任家將面師,延續面師葉源傳承的臉譜風格,將臉譜色彩表現之「白、黑、紅、藍」的元素,永續流傳。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鹿港青陽堂已成立20多年,主神供奉朱府千歲,小法團則在後期成立,當中有鹿港小法(澎湖法)及南部紅頭小法,對青陽堂來說這兩種小法都是非常看重的。鹿港青陽堂協興壇會長莊育銘14歲時加入青陽堂,並在2016年接任小法會長,因出外與各友宮交陪後,認識的人與團隊越來越廣泛,因緣巧合下認識了師館-嘉義福興會協興壇,在不斷努力及到南部學法的過程中,經過師館認同後,賜名鹿港青陽堂協興壇直到現在,未來仍為這塊招牌、這份傳統持續努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我們是聖貝守護的子民、日昇之地的後裔。」如此浪漫的介紹來自2014年6月正式獨立為臺灣第15個原住民族的「拉阿魯哇族」,他們過去曾被政府歸類為鄒族,經族人多年努力,才終於踏上文化復振之路。本集節目特別邀請到拉阿魯哇族達吉亞勒青年會幹事'Avi hlapa'ahlica陳思凱,帶我們認識獨特的文化與信仰,包含十二貝神、樂舞文化、鞣皮技術、建築特色等,細細講述一個不到430人的部落所肩負的文化傳承使命。面對族語和文化恐怕面臨失傳,青年們正積極向部落長者學習,透過語言教學、祭典活動與文化講座,拉阿魯哇族積極傳承文化,並透過聖貝祭在網路推廣,讓更多人認識這個來自日出之地的獨特民族。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節目邀請排灣族藝術家Reretan Pavavaljung磊勒丹.巴瓦瓦隆分享土地與文化交織的美學。磊勒丹出生於屏東三地門達瓦蘭部落,自幼受父親撒古流影響,深耕母體文化與藝術。他擅長繪畫、雕塑、金工與裝置藝術,並創立品牌「阿笛丹(ATITAN)」融合傳統與現代設計,勇於跨媒材探索,運用幽默與當代視角創作,呈現原住民藝術的多元面貌。曾於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舉辦個展,也參與挪威「RIDDU RIDDU」駐村計畫,持續在國際舞臺為臺灣原住民發聲。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邀請排灣族口鼻笛演奏家伊誕.巴瓦瓦隆、排灣族口鼻笛傳藝生陳亮到節目受訪。伊誕・巴瓦瓦隆生於屏東三地門鄉達瓦蘭部落Pulima藝匠家族,自幼浸淫排灣傳統藝文,他致力於排灣族雙管口、鼻笛傳承,獲文化部認證為傳習者,也是「斜坡上的藝術村」的藝術總監,透過藝術進駐與文化創意發展,致力於提升部落永續與就業機會。陳亮為排灣族口鼻笛傳習者,致力傳承與推廣這項瀕臨失傳的傳統樂器,兩人致力於透過展覽與教育,讓更多人認識並學習延續百年的音樂與藝術智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賽夏族文化蘊含深邃的靈性,透過豐富的歌謠與儀式,傳遞對祖靈、自然與萬物的敬畏,節目邀請到賽夏族編舞暨藝術家Taboeh a 'oebay tataysi絲釋民,分享他如何透過舞蹈作為媒介,將賽夏族的精神轉化為當代藝術的語言,讓民族文化在國際舞臺綻放光芒。
絲釋民透過當代舞蹈語彙詮釋傳統,更跨越文化界限,持續為國際舞壇開創原住民當代舞蹈的無限可能性,並成為首位將賽夏族舞蹈創作帶上國際舞臺的藝術家,他擅長融合傳統肢體語彙與當代舞蹈,足跡遍及紐約、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等地,受邀於多項國際藝術節與劇場展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鄒族音樂承載著部落的故事與靈魂,以獨特旋律傳遞世代記憶,山林間年輕創作者透過音樂找回文化的根,Naau Eucna娜塢悟吉納便是其中一位。邀請Naau娜塢到節目受訪,做為鄒族的音樂創作者,個性內向卻在舞台上展現強大能量。她將分享最初在Pasiwali創作營遇見歌手阿爆時的學習歷程,更用電影分鏡手法逐字學習族語,完成首支族語歌曲。2023年回到阿里山後,Naau擔任小學老師,並在文化健康站與長輩交流,使族語更加純熟,也讓她深刻感受到回家的價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節目邀請臺中科技大學商業設計系助理教授邱旭蓮博士,將與聽眾分享長期致力於原住民文化的影像紀錄與研究的心得。邱旭蓮曾為撰寫碩士論文,深入南投縣仁愛鄉的賽德克族靜觀部落,與當地居民共同生活,透過鏡頭真實呈現部落的日常生活與文化。這段經歷促成了她的報導攝影作品《你了解我的明白了嗎?到底…》,該書獲得美國國際攝影獎(IPA)的肯定。邱旭蓮將分享如何透過視覺藝術、符碼設計、文化意象轉譯等方式,將原住民文化轉化為當代藝術與設計元素,為文化復振與傳承提供新視角,更藉由原住民藝術設計與美學教育,讓族群文化與藝術教育結合,深化部落兒童對自身文化的認同與表達。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原住民族的人文保存不易,為推展原住民族文化,弘光科技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於2012年8月1日成立,為該校約200名原住民學生提供支持與服務。作為中部地區原住民學生人數較多的學校之一,該中心每學期規劃各類活動,促進文化傳承與交流,本集邀請到弘光科技大學原住民族學生資源中心倪當安那威老師到節目受訪,暢談中心如何關懷在地社區、帶領學生跨校文化交流活動,強化對原住民族多元文化的認識,中心也積極協助學生申請原住民族獎助學金,提供相關諮詢與服務。透過這些努力,支持原住民學生的學業與生活。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口簧琴是泰雅族重要的文化記憶,不過隨著時代變遷逐漸失傳。節目邀請臺中市博屋瑪國小口簧琴老師Temu Yehan楊振昇,他認為,口簧琴不只是單純的樂器,還有深刻的文化意涵,對應原住民生活的不同場合與需求,發展出狩獵之歌、戀愛之歌、歡樂之歌等。他除了推廣口簧琴教育,也會手工製作口簧琴,盡可能依循古法,維持泰雅族「少就是多」的傳統,以口簧琴為載體,保存祖先的精神與智慧。Temu Yehan希望自己可以「抓到以前的舌頭」,透過製古琴、奏古調,讓更多新生代認識口簧琴,傳承祖先們的深遠智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欣賞民間傳統類型的歌仔戲後,接著再來認識強調細膩身段、優美唱腔的薪傳歌仔戲劇團,由「臺灣第一苦旦」廖瓊枝創辦,其技藝精湛、堅持傳統歌仔戲的演出風格,使歌仔戲藝術持續地精緻化,本集邀請廖瓊枝文教基金會董事柯銘峰來談劇團經營想法及創新手法。
「具備高度的專業戲劇素養,深耕歌仔戲人才培育與舞臺培力」是該劇團多年來致力於演出、傳承與推廣工作所堅持的原則與理念,使薪傳歌仔戲劇團從2013至2023年間,連年獲得文化部及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評選為年度演藝團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淡水南北軒地方特色濃厚,成立初衷是為因應當時勞動社會景象為勞工朋友解勞忘憂與民間遊藝娛樂所需。初期成員以淡水港碼頭工人、攤販和人力車伕居多,今日團員來自各行各業,且加入許多年輕學子,傳續北管戲曲,是北部目前最具活力的百年軒社之一。
節目邀請到總幹事翁瑋鴻來分享北部北管音樂的發展與演變。2012年淡水南北軒獲新北市政府登錄為傳統表演藝術「北管音樂」保存團體,讓更多人看到優美、獨特的北管藝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為讓臺灣文化藝術與世界接軌,原舞曲文化藝術團以臺灣民住民各族群多元文化特色樂舞展現,節目邀請到團長陳奕安來分享如何積極把臺灣原住民文化推展至國際舞臺。
原舞曲文化藝術團是臺中在地的優質文化藝術團體,以原住民藝術帶動人文發展,落實推動文化傳承目的,多次受邀參加國際活動演出,讓世界看見臺灣原民藝術之美。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前身為國立藝專實驗國樂團的臺灣國樂團,是中華民國國家級國樂團,全團致力於傳統音樂的推廣,每年都安排到社區與校園進行公益巡演,用傳統音樂豐富民眾的生活。
本集節目邀訪臺灣國樂團副指揮周聖文擔任來賓,介紹臺灣國樂團如何致力推廣與創新國樂,臺灣國樂團長年擔任國家文化外交的大使,演奏足跡遍及歐洲、美洲及亞洲各大城市,傳遞動人的國樂樂章。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拚場(piànn-tiûnn)以臺灣閩南語發音的意思是,兩方或多方互相較勁拼博,節目特別邀請拚場藝術撞擊藝術總監李文政、大神尪x服裝造型設計師李育昇擔任來賓,該團隊是由當代藝術家、編舞家、音樂製作人、樂團、服裝造型、建築師、漫畫家、文字工作者等跨領域的創作者共同組成。
拚場的概念來自於臺灣多元文化薈萃,每種文化獨立可觀並互相影響,融會形成臺灣共同體。藉由不同領域青年藝術創作者的較勁,融合出新的在地藝術與庶民文化美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節目邀訪「震樂堂」主唱王大偉、嗩吶宋孟諱、貝斯喻楚翰、鼓手王凡瑋,以臺灣民間信仰為創作基底,並結合搖滾樂的磅礴與電子音樂的新進化,呈現跳脫的新時代道法演教,帶給樂迷最本土的宮廟搖滾。
首張專輯「拜拜呦」於2021年發行,從臺灣在地民間信仰出發,將搖滾音樂加上北管鬧廳風格,再結合請神咒語另類歌詞,蛻變出法師饒舌新革命,在東西文化衝擊下,震樂堂帶出前所未見的當代音樂體驗。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上集的解說讓大家對宋江陣歷史脈絡與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接著介紹宋江陣演藝團隊鳳武薪傳-西螺鳳山館,邀請理事長陳建中、副理事長程泓福到節目中分享該陣頭特色。
鳳武薪傳-西螺鳳山館於2023年全國創意宋江陣頭大賽奪得亞軍,其以西螺農工螺陽武術社為中心,目前除原本鳳山館武藝外,也有學習其他武館,如武野館、勤習堂、同義堂的功夫,除了傳承,也將武術融合多項元素,讓武術呈現不同的樣貌,該團隊目標為傳承傳統武藝,並發揚光大,讓武術創造更高價值。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擁有國立臺南大學臺灣文化研究所碩士學位的黃名宏,投入研究傳統陣頭多年,是臺灣武當終南派建興武館宋江系統武陣教練,任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宋江陣丙級裁判,並擔任多所學校與社區的宋江陣教練,至今仍在家鄉為了陣頭文化的研究與傳承不斷努力。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