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张庆祥讲忠经
张庆祥讲忠经
Claim Ownership

张庆祥讲忠经

Author: 黄庭心学

Subscribed: 0Played: 10
Share

Description

《忠经》是后汉马融所著,古人说忠孝两全,马融因有感于孔子写了孝经,而独缺忠经,因而补之,使忠孝的德行得以两全。
“忠”乃忠孝节义四大圣道之一,其用处遍及任何层次的生活领域,并非只是某个特定族群的人才用得上。若有人问起,这世上最终极的治世之道是什么?有什么东西可以治好天下国家,也可以治好大大小小的企业团体,又可以导正每个人的心性呢?只有一个字——“忠”!这就是古圣先贤最终极的治道所在。
为了给“忠”正本清源,黄庭禅内心禅)创办人张庆祥讲师特意开讲《忠经》,就让我们跟随他的讲解,一窥古圣先贤的伟大胸襟与智慧吧!

23 Episodes
Reverse
14.似是而非的忠

14.似是而非的忠

2014-03-2222:01

忠的根本是什么?缺了大公无私的存心,智、仁、勇的美德都会变了味,成为谋求私利、祸害大众的根苗!当今社会四处充斥着似是而非的论调,若不仔细辨别,轻易就被蒙蔽,结果肯定是伤人害己。快快学习中华老祖宗的教诲,练就我们的慧眼吧! 第十四章辨忠章大哉,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故明王为国,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闻之者,鲜不惑矣。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则私其恩;智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是虽有其能,以不忠而败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书》云:旌别淑忒是谓乎。
15.忠的果报效验

15.忠的果报效验

2014-03-2226:03

人在做,天在看, 自古善恶终有报。作为普通人,只要时常保守大公无私的忠心,就能自然顺应天道、人道,成为上天厚爱的有福之人。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以无私感恩的心去努力奉献,每个人都可以对家、对国、对天地有最好的回报!第十六章证应章惟天鉴人,善恶必应。善莫大于作忠,恶莫大于不忠。忠,则福禄至焉,不忠,则刑罚加焉。君子守道,所以长守其休;小人不常,所以自陷其咎。休咎之征也,不亦明哉?书云,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第十七章报国章为人臣者,官于君,先后光庆,皆君之德,不思报国,岂忠也哉?君子有无禄而益君,无有禄而已者也。报国之道有四,一曰贡贤,二曰献猷,三曰立功,四曰兴利。贤者国之干,猷者国之规,功者国之将,利者国之用,是皆报国之道,惟其能而行之。《诗》云:无言不酬,无德不报。况忠臣之于国乎。第十八章尽忠章天下尽忠,淳化行也。君子尽忠,则尽其心;小人尽忠,则尽其力。尽力者,则止其身;尽心者,则洪于远。故明王之理也,务在任贤,贤臣尽忠,则君德广矣。政教以之而美,礼乐以之而兴,刑罚以之而清,仁惠以之而布。四海之内,有太平音,嘉祥既成,告于上下,是故播于雅颂,传于后世。
5.元老骨干之忠

5.元老骨干之忠

2014-03-2226:10

古代朝堂的宰相元老,现代公司的高层干部,两者听来相去甚远,实则份位相同。处在君上和下属之间,这种“夹心饼干”的境况让很多人左右为难。 殊不知,只要固守一个不变的主轴,行事可以很圆满哦! 智慧的讲解,让人豁然开朗,快来学习吧!冢臣章第三为臣事君,忠之本也,本立而化成。冢臣于君,可谓一体,下行而上信,故能成其忠。夫忠者,岂惟奉君忘身,徇国忘家,正色直辞,临难死节而已矣!在乎沉谋潜运,正己安人,任贤以为理,端委而自化。尊其君,有天地之大,日明之明,阴阳之和,四时之信,圣德洋溢,颂声作焉。《书》云:“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10.百姓之忠

10.百姓之忠

2014-03-2218:05

“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和我个人有什么关系?人与天地息息相关,只要简单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能为世界的安宁进上一份力量!兆人章第六天地泰宁,君之德也。君德昭明,则阴阳风雨以和,人赖之而生也。是故祗承君之法度,行孝悌于其家,服勤稼穑,以供王职,此兆人之忠也。《书》云:“一人元良,万邦以贞。”
12.有为之忠

12.有为之忠

2014-03-2224:06

有为之士,以“忠”为本,则忠孝可以两全;有为之君,为了国家团体的长远发展,明辨忠奸,大刀阔斧地进贤退不肖;圣贤治国,以身作则,大德如风,将百姓化育于无形!“忠”,如此灵活有作为,岂敢轻看古人的智慧!保孝行章第十:夫惟孝者,必贵本于忠。忠苟不行,所率犹非其道。是以忠不及之,而失其守,匪惟危身,辱及亲也。故君子,行其孝,必先以忠。竭其忠,则福禄至矣。故得尽爱敬之心,则养其亲,施及于人,此之谓保孝行也。《诗》云:“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广为国章第十一:明主之为国也,任于正,去于邪。邪则不忠,忠则必正,有正然后用其能。是故师保道德,股肱贤良。内睦以文,外威以武,被服礼乐,隄防政刑。故得大化兴行,蛮夷率服,人臣和悦,邦国平康。此君能任臣,下忠上信之所致也。《诗》云:“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广至理章第十二:古者,圣人以天下之耳目为视听,天下之心为心。端旒而自化,居成而不有,斯可谓至理也已矣。王者,思于至理,其远乎哉?无为,而天下自清;不疑,而天下自信。不私,而天下自公。贱珍,则人去贪;彻侈,则人从俭;用实,则人不伪;崇让,则人不争。故得人心和平,天下淳质,乐其生,保其寿,优游圣德,以为自然之至也。诗云:“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4.君王之忠

4.君王之忠

2014-03-2213:34

一说到忠,人们想到的就是要效忠长上,你可知道,身为君王也要尽忠?原来,位置越高,要尽的忠越大、越难! 一个“忠”字,囊括上下,只要君王做得来,上行下效,全天下都将尽享光明与幸福!天地神明章第一惟君以圣德监于万邦,自下至上,各有尊也。故王者上事于天,下事于地,中事于宗庙,以临于人,则人化之,天下尽忠以奉上也。是以兢兢戒慎,日增其明。禄贤官能,式敷大化,惠泽长久,黎民咸怀。故得皇猷丕丕,行于四方,扬于后代,以保社稷,以光祖考,盖圣君之忠也。《诗》云:“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在工作上小有成绩,就觉得自己功不可没,却只字不提给自己机会的上司,甚至抹杀上级声誉,归功于己,你可知这样的伤害? 怎样才是利于长远的做法?企业的团结稳定、欣欣向荣就在于你我的选择! 对上级服服帖帖便是忠吗?透过古人的生动事例,一起学习如何明辨是非。第十三章扬圣章君德圣明,忠臣以荣,君德不足,忠臣以辱。不足则补之,圣明则扬之,古之道也。是以虞有德,臬陶歌之;文王之道,周公颂之;宣王中兴,吉甫诵之。故君子臣于盛明之时,必扬之,盛德流满天下,传于后代,其忠矣夫。第十四章辨忠章大哉,忠之为道也!施之于迩,则可以保家邦;施之于远,则可以极天地。故明王为国,必先辨忠。君子之言,忠而不佞;小人之言,佞而似忠。而非闻之者,鲜不惑矣。忠而能仁,则国德彰;忠而能智,则国政举;忠而能勇,则国难清;故虽有其能,必曰忠而成也。仁而不忠,则私其恩;智而不忠,则文其诈;勇而不忠,则易其乱。是虽有其能,以不忠而败也。此三者,不可不辨也。《书》云:旌别淑忒是谓乎。
乖乖听从指令的就是忠臣?可是,为什么古代明王还要专门设置谏官? 圣贤所提倡的,是顾全大局的大忠,而不是任君上为所欲为。高明的规谏,更是深谋潜运,能防患于未然。谏言技巧,现代职场不可不学!忠谏章第十五忠臣之事君也,莫先于谏。下能言之,上能听之,则王道光矣。谏于未形者上也,谏于已彰者次也,谏于既行者下也。违而不谏,則非忠臣。夫谏于順辞,中于抗义,终于死节,以成君休,以宁社稷。《书》云:“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
7.专才顾问之忠

7.专才顾问之忠

2014-03-2218:48

在社会上身怀专业长才的人,总难免有些傲气,可知德为才之帅?懂得尽忠的百工专才,不恃才傲物,肯放下荣辱得失,时时秉持大公无私、牺牲自己为大众谋福的心态。如此气节雅量,真正让人欣赏!百工章第四有国之建,百工惟才,守位谨常,非忠之道。故君子之事上也,人则献其谋,出则行其政,居则思其道,动则有仪。秉职不回,言事无惮,苟利社稷,则不顾其身。上下用成,故昭君德,盖百工之忠也。《诗》云:“靖共尔位,好事正直。”
身为一方主管,做了很多利益百姓的事情,在下属百姓中威信极高,为什么有些反而成为古圣哲眼中的恶徒?跟随张讲师的指引来见微知著,学习如何明辨是非、顾全大局!守宰章第五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君子尽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闻也。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顺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而富之。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宣君德以弘大其化。明国法以至于无刑。视君之人,如观乎子。则人爱之,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诗》云:“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老板德行差,不值得为其服务,你会怎么办?孔夫子早已给我们做了最好的示范。一起来听听鲁君沉迷于声色时,孔子如何优雅转身! 职业经理人,你是在为公司打拼还是在笼络人心?可别一不小心沦为小人之流哦。 守宰章第五在官惟明,莅事惟平,立身惟清。清则无欲,平则不曲,明能正俗。三者备矣,然后可以理人。君子尽其忠能以行其政令,而不理者,未之闻也。夫人莫不欲安,君子顺而安之。莫不欲富,君子教而富之。笃之以仁义,以固其心。导之以礼乐,以和其气。宣君德以弘大其化。明国法以至于无刑。视君之人,如观乎子。则人爱之,如爱其亲。盖守宰之忠也。《诗》云:“岂弟君子,民之父母。”
“忠”可以用来惠及现代公司的管理发展吗?无论君王治国、武将保国,还是钦差大臣惩恶扬善、教化民风,都可以根据各自的份位灵活应用! 政理章第七夫化之以德,理之上也,则人日迁善而不知。施之以政,理之中也,则人不得不为善。惩之以刑,理之下也,则人畏而不敢为非也。刑,则在省于中;政,则在简而能;德,则在博而久。德者,为理之本也;任政,非德则薄;任刑,非德则残。故君子,务于德,修于政,谨于刑,固其忠,以明其信,行之匪懈,何不理之人乎?《诗》云:“敷政优优,百禄是遒。”武备章第八王者立武,以威四方,安万人也。淳德布洽,戎夷秉命。统军之帅,仁以怀之,义以厉之,礼以训之,信以行之,赏以劝之,刑以严之,行此六者,谓之有利。故得师、尽其心,竭其力,致其命,是以攻之则克,守之则固,武备之道也。《诗》云:“赳赳武夫,公侯干城。”观风章第九惟臣、以天子之命,出于四方,以观风,听、不可以不聪,视、不可以不明。聪、则审于事,明、则辨于理,理辨,则忠;事审,则分。君子去其私,正其色。不害理以伤物, 不惮势以举任。惟善是与,惟恶是除。以之而陟,则有成, 以之而克、则无怨。夫如是,则天下敬职,万邦以宁。诗云:载驰载驱,周爰谘诹。
现在的人一提起“忠”就有些不屑,认为是迂腐小人在拍君王马屁,可知”忠”的原意是什么? 遇到不称职的君上,古人会灵活权变,为天地正气尽责。学习经典,万万不可断章取义,曲解圣贤呀。第一章天地神明章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3.大公无私的忠

3.大公无私的忠

2014-03-2028:17

古圣先贤为何要精心制订五伦?从古至今,要推动人类和谐共处,都离不开这五个简单原则,而其核心,竟只有一个字。想要人生通达,不可不学哦! 第一章天地神明章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现代人对“忠”的误会不可谓不深,不是把它视为迂腐封建的想法,就是看成是骗人或去当走狗的伎俩,不愿践行和落实。忠的真义究竟为何?张庆祥讲师借助美国心理医生大卫·霍金斯的科学数据,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老祖宗所倡导的善恶报应,真的有科学根据哦!
现在的人一提起“忠”就有些不屑,认为是迂腐小人在拍君王马屁,可知”忠”的原意是什么? 遇到不称职的君上,古人会灵活权变,为天地正气尽责。学习经典,万万不可断章取义,曲解圣贤呀。第一章天地神明章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现在我们进入本文天地神明章第一。先解释天地神明,天就是天神,地是地祇,神明就是天神地祇之外,一切星辰山川诸神,总之就是一切无形的正神,就是这些天地神明的意思。看本文,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这个休这个字啊,休习的休,非常美好的意思,至善至美,古人就用这个休这个字来比喻。昔在至理,说从前呢在天下极为太平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极好的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一个办法,一个是风范,什么风范呢?上下一德,以征天休,说做上位的呢,做下位的都同心同德,同心同德在什么上面,在长远大体的利益上,丝毫没有偏私。因此呢感动天心,各种美好祥瑞都来相应,都降临。忠之道也,这个就是忠的力量所感召,忠的力量所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凡是天所覆盖的,地所装载的,然后人所去做出来的德性,没有再大过于忠这个字的,这莫大乎忠,能够让天地所覆载的,都能够往好的方向去前进,要行使什么德性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这个意思是将这个良心呢摆的中正,对真理,对大道,对天地之正气,对万事之子民,至公无私的意思。这要求强调不是为上位的一个人尽忠,不是为小小的一个团体的偏私目标尽忠,可以为小团体目标尽忠,但这个小团体的目标要不违背整个社会国家大体的目标,那也是值得尽忠。君臣之道如何?那君臣有什么道?古早呢,君王有道,则圣人辅之。君王呢如果呢他有道,他懂得为全体大体的利益来谋福利,圣人就辅导他,足以安邦定国啊,圣人辅佐这样的人呢就可以安邦定国了。若君王无道,圣人苦谏,不从则去,故云:“圣人从道不从君”。说忠这个字呢,界定在什么上面?我们往往会误会,误会成界定在我对君王的忠心不二。他说什么呢,我就做什么。但是圣人的智慧在看事情不是这样。如果君王无道,是不是违背了整体、国家、人民全体的长远利益,对不对,这个时候呢,我当时去为这个君王,去在他的旗下去工作,所为何来,就是为了这个长远大体的所有众生的利益着想。而有一天,我的君王却违背这个利益,那我必须有所弃的选择。所以君王无道,圣人第一步开始苦谏,如果谏了半天还是不从,则去,就是挥挥衣袖走人了。不再为你辅佐,这个时候再辅佐叫做什么呢?叫做助纣为孽,对不对?所以说圣人的忠啊是从道不从君。父子之道如何?那父子的道要怎么样的忠呢?父有义则子当孝,父若不义则不能责子之不孝,故云:“孝子从义不从父”。父子之间也有个忠,这个忠呢换个词,这个父子啊本来呢是要以孝字的,儿子要顺从父亲为第一德性,可是如果父有义的话,他做的事情啊是对大众有帮助的,那我们当然应该尽孝。如果父亲所下的指令呢是不义的,那儿子可以不听从,这父亲不能责子之不孝,所以孝子啊从义不从父,又云:“从顺命不从逆命”。父亲的命令呢是顺着天地之正理的则从,不顺着天地之正理呢是不能从了啊。这个有一个古代的典故了。古代有一个老员外,他有三妻四妾啊,其中呢有一个最小的妾啊,长得最漂亮,最年轻,他很喜欢。可是呢这个时不我与啊,老员外已经快死了,快死的时候啊,他交代他的儿子说啊,等我死的时候啊,要把这个最小的妾呀跟我一起合葬,好让我呢去这阴间的时候呢,好有个伴。然后儿子呢就答应了,然后答应的时候呢,他父亲就死了,死的时候呢,还有两个兄弟呀,然后他的大哥就把他的这个父亲棺椁呢就准备去埋了。他的小弟就说,父亲不是交代那个小的妾要跟他合葬吗?他说哎呀,那个人快死的时候讲的糊涂话,怎么能听呢?这个孝子啊只从顺命,不从逆命。那个把一个好好活活的人把她杀死,拿去合葬,算合不合天地之正理啊,那是违背天地之正理,违背天地之正理,叫做逆命。孝子为了要全了他的孝心啊,不要让他的父亲的过错带到地狱去呀,所以不能从这条命。那有智慧的人听到他这个哥哥这样讲,我们就知道说这个才是真正的孝子,对不对?所以这个忠也好,这个孝也好,就千万要把他给看活了,看活了人生才有价值,才会做正确的事情,才不会常常很多价值观不同,只能在那拔河。这样对吧?夫妇之道如何,夫妇之道也是这样的。夫有礼则妇顺从,古人讲说夫唱妇随嘛,对不对?那是怎么样可以随,怎么样可以不随呢?夫有礼则妇顺从,夫无礼则妻劝夫啊,要看这个大小了啊,如果夫错了,错了很大,当然可以下堂求去,错的很小,就劝夫嘛,夫若不从则可以下堂求去,故云:“妻子从理不从夫”,都是要讲道理的了。同样的道理呢,弟子从仁不从师。弟子跟从师傅是为了要追求什么?就是仁,就是我们的忠心,谁能够教导维护我性心命的本质的健康。那如果我今天拜了一个师傅,本来要追寻这个,结果呢他却没有。然后当我看到另外一个有这样的好的学问的时候呢,我会跟他讲,说师傅啊,那我看到了现在有一个学问呢,他可以教我们性心命怎么解脱,你要不要去啊,他说你这个不忠不义的家伙,你真敢要离我而去,对吧?那个师傅可能会这样讲,那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很多人就会很难过,我这样离去是不是不忠呢,对吧?没有。师傅说弟子从仁不从师啊。孔夫子不也讲过嘛,当仁不让于师,有没有?就是这句话的道理,弟子从仁不从师啊。所以这样的解释啊,恐怕有关忠这个字的精神啊,大多数的人都有不少的误解。因为我们一直误以为忠这个字是为某人尽忠,忠这个字是不可理喻,只要效忠的人都是愚痴的人。因为我们看过很多上面的人根本不正,而下面的人也不晓得怎么样去更改,对不对,然后呢一辈子还助纣为虐,所以现在的人,读很多书的人呢,对这个忠这个字印象不太好,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忠这个字有所误解的关系。甚至于对孔孟呢我们也有很多误解,以为孔孟呢所提倡的忠心呢只是作为君王的马前卒而已,好像孔孟提倡这个赤胆忠心,就是为了要去拍君王的马屁。很多人提到孔孟呢所谈的忠都会显现出不屑的眼神啊,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为这其实是来自于一些误会。究竟真相为何呀?不如我们来看看孔孟怎么说,我们就可以彻底了解忠这个字,在孔孟的心目中,他们所提倡的时候,他的真实的意义是为何?先看《论语》这一段啊。子路问事君。子路问事君的道理啊,事君要有什么德性,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勿欺也,说你不能欺骗他,欺骗他什么呢?不能用私欲欺骗公理。本来一个事情应该怎么做,结果你却讲了一个私欲来满足君王,让他忘了公理,这就是欺也。而犯之什么意思啊,可不可以冒犯他?可以冒犯他,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冒犯他?如果我跟他讲一个公理,那个君王却走向了私欲,可不可以跟他拍桌子啊?可以的。可不可以跟他大声的讲话?可以的。可不可以下堂求去啊?这可以的。勿欺也,而犯之,你就可以知道,孔夫子所提倡的东西是不是只是一面的拍君王马屁啊,不是的。再看《孟子》这一段。责难于君谓之恭,君王做错了君上做错了,敢去责难他,指证他,这个才叫做恭,恭敬的恭。因为你恭敬他,希望他更好,所以你这么做。陈善闭邪谓之敬,去陈述一些善良的道理,好的道理,把邪的道理呢把它给铲除了。去对你的君上做这种事情叫做敬,所以敬是什么呢?不是卑躬屈膝,不是善柔谄媚,而是呢去为我们的君上好,引导他呢去往更好的道路,更对的道路。吾君不能谓之賊,说哎呀,他就是那这样的,他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啊,跟他讲那些没有用的了,有没有?在背后批评他的君上,也不能责难于君,也不能陈善闭邪啊。就在后面背后批评,对他的君上毫无建树,这种人呢是要去辅佐他的君,却什么也没干,在背后还批评,不止叫素位尸餐呢,那还叫做偷俸禄的贼呀,各位对不对啊?好,所以你从这个原文来看呢,这个孟子赞不赞成你对你的君王什么都听从呢,而且也没有这个意思。再看《孟子》的这一段。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如果你的君上在无罪的状态下任意就挥起了刀,杀了一个无辜的士,士就是当时的最基础的公务员就是士啊。那在他下面的那个大官叫做大夫,诸侯随便杀了一个士,在他下面的大官呢大夫就可以走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已经无道到了一个没有可以忍耐的点了,可以走了。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如果无罪的状态下呢,你的君杀了一个百姓,那么呢下面的公务员呢也可以改弦易辙,你可以考虑要不要在这个国家继续辅佐这样一个人。下一段,《孟子》曰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说在国家里面呢,什么是最重要的,一切的设施一切的制度架构都是为了要为民谋福利,所以谁才是最重要的,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社稷是什么?土神为社,谷神为稷,那些神明的侍奉是次要的。侍奉神明也是为了要让他们能够效法这个忠,为天地扶持正气而已的。君为轻,这个君呢是最轻的,为什么?君是为了为百姓谋福利,奠定这个社稷的安康而设置的一个领导人,所以这三者来比呢君最轻。是故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果他为了这个社稷,社稷是比喻国家,他的作为危害了社稷的话,则变置。变置什么意思?请他下台。可不可以请他下台?当然可以,因为你坐在这个位置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百姓更安康,结果你已经违反这个方向,应不应该请你下台,下台。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如果呢按照四十八节呢对这些土神呢谷神做了祭祀,然后呢干旱水害,结果呢都闹饥荒闹水灾,然后呢百姓也都敬上了诚心呢,罪过已经不在我们了。可是他没有保佑,则变置社稷。变置社稷是什么意思啊?谷神土神拆掉,庙拆掉,不必拜了,为什么?谁没尽责?谷神土神统统没尽责。没尽责的神拜他干嘛?各位对不对?对呀,你求个什么?那所以你看啊,连神都可以把它给请下来了,不要说那个皇帝了,这样懂意思吗?等于从孔孟的思想里面,你可以发现这些轨迹。我们再看这一段呢,就更清楚。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齐宣王问孟子说,汤啊把桀给赶出去了,武王呢把纣给杀了,有这个事吗?孟子对曰:“于传有之。”说在这个书上是有写的。曰:“臣弑其君,可乎?”孟子说,那这么说来是臣弑君,臣弑君是对的吗?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说啊伤害仁德的人叫贼,伤害义理的人叫残,叫残夫啊,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伤害的仁跟义的人不配资格称为君,只是一个屠夫。闻诸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因为这个君这个字的基本意思是什么?值得效法谓之君,对吧?光明正大值得效法,谓之君。那他坐在君的位置上,不光明正大,不值得效法,还能不能叫做君啊,不叫君,叫一夫。所以呀汤也好啊,武王也好,所放所伐的是他的君还是一个屠夫啊,是个屠夫,所以不是叫做弑君呢。如此来说,孔孟啊是诸侯的马前卒吗?孔孟当然是提倡忠啊,因为忠是有一个根本意思,跟现在的认识不一样。但他所提倡的忠是至公无私的大忠,不是逢迎拍马的小忠,未曾认真的归类过孔孟的学说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误解,后面的文章里呢,我还会再举一些,所以我是要先证明啊我们对忠有误解,我们对孔孟也有误解。因此呢以至于我们听到说要讲《忠经》的时候就有一点意境阑珊,对吧,哎到底要不要去听,他能讲什么,是不是又要叫我对他尽忠?要我为他卖力啊,就凭这些吗?我们心理上还有这些疑惑。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忠字啊,不仅对你的身体有益,对国家社会更有益。所以每一个人应该放下歧见,好好的研究这个忠这个字。我们再继续看本文。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说天没有私心啊,所以啊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啊从不间断。地呢没有私心,所以呢动物植物矿土啊,万物生长啊也从不间断。人无私,大亨贞。亨是通达,贞是正确而稳固,叫做贞啊。如果人能够没有私心呢,自然是四通八达正当而稳固,任何地方啊都行得通的。这句话呢兼含着内外两个层面呢。从里面的层面来说,人如果没有私心啊,里面的频率是不是比较高,对吧?气血运行是不是顺畅,对身心是不是比较好,就四通八达正当而稳固,靠着本性来长养的健康嘛啊。那如果从外面来说呢,我们用《论语》的这一段呢来说明。子张问行。子张问说怎么样能可以到处都行得通。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如果一个人呢所说的话是忠信的,所行的事是笃敬的,笃就是踏实的,厚实的敬,就是简而言之就是忠跟敬了,忠跟敬做得好。虽蛮貊之邦行矣,虽然是那个野蛮人的邦啊,没有中原文化洗礼的邦国啊,也能够啊大行其道,这个叫做大亨贞啊,到哪里都行得通。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如果呢一个人呢常常说谎,常常欺骗人,就算在小小的邻里里面,他吃得开吗?他是吃不开的。所以在天地之间呢,在人伦之间呢,要让你最行得开的德性是什么啊?就是忠。那这样来说忠要不要学呀,当然是要学的。我们不是常常到那里是学这个技巧,学那个技巧,我们希望学很多技巧之后,然后他也喜欢我,她也喜欢我。各位是不是?外面是不是很多课程,你一直参加是不是就为了这个目的,然后我们去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学问,那个根本的学问就是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忠的道理,就是专一他的心智在真理上,一其心是专一心智在哪里上面?在真理上,真理就是对大体有利,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啊,《道德经》说的。天地最大最美好的德行就是生,生生不息,对万物都是永远要让他生生不息,对万物永远都有益,所以我们专一心智专一在哪里呀?一齐心是专注在这个对大众、对宇宙、对正气都有益的真理上,专一在国家公众体制福利上面,就是一其心之谓矣啊,这是一个非常大体的主轴,才值得我们专一。我们所专一的不是在某一个人身上,不是的。如果你专一在纣王身上可不可悲啊,那很可悲的。武王伐纣的时候,纣王的下面啊,纣王下面有一个非常有才干的宰相,叫做文太师,各位对不对?法术也很厉害。就因为文太师一个人不懂得从善如流,不懂得改贤易侧,所以周朝多死了多少人呢?很多很多人,这样懂意思吗?所以忠是好德性,一定要放在对的事情,对的人身上。我们说一其心的啊,我要举《孟子》这一段。齐宣王问卿。齐宣王问一个做卿的道理,那因为齐宣王是诸侯嘛,那卿就是他下面的人嘛,对不对?他就问一个做属下的道理。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孟子却问说,你说我是哪一种卿啊?然后呢,孟子却问说啊,王何卿之问也呀,你说的是哪一种的卿,哪一等的卿。王曰,齐宣王就说,“卿不同乎?”卿就卿嘛,还有什么分哪一种卿嘛,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说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卿做法就会不同啊。哪种不同呢?一种卿是贵戚之卿,贵戚之卿,就是说他是齐宣王的亲戚的那一种,因为跟王有亲戚关系特别关系,所以被拔擢上来那种叫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异姓是哪一种,有特殊才干而被延揽入宫的那种叫做异姓之卿。那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各位?这个战国时候是公天下还是家天下?家天下,就是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那一种叫家天下。在更古代呢就有公天下,公天下就是传有贤有德识的人,授予他王位就是禅让制度,对不对?那现在在问这个时候,因为已经家天下,家天下是同姓的人才是保有这个国家的人呢。王曰,“请问贵戚之卿?”他说哦,有这两种不同,那我请问你啊,那贵戚之卿,跟我同姓的那些,跟我有亲戚关系的那些而来当官的,那他们是应该行什么道?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哦,就糟糕了。他说同姓的卿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族的人,现在这个天下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对不对?不是你一个人的。我们都姓张,我们都姓李嘛。那我们推你出来当君王,可是你却干得不好,有了大过我们去诤谏,你反复之还不听,谏了那么多次还不听。那我们的这个家产家业总不能被你一个人败掉,各位对不对?好,那我们集合起来商量,找一个人把他换掉,叫做则易位。他讲给谁听?讲给齐宣王听,他大不大胆?真的要很大胆的。各位,你要知道战国时代伴君如伴虎的,动不动人头就要落地。王勃然色怒,勃然就是血脉喷张啊,很盛怒了,脸色又变红了。曰:“王勿易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说齐宣王请不要怀疑,因为你问我,所以我不敢不用正理来回答你,天地的正理就是这样。那他想一想啊,平息一下,这也有道理啊。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那异姓之卿什么个侍奉王的道理啊?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这很好,这一条很好,怎么样很好法?国君有过错,违反了当时我来侍奉他的正理,违反了我当时来侍奉他所专注的唯一的目标。各位,我们今天国家成立一个体制,唯一的目标是什么?为百姓谋千万年的福啊,各位对不对呀?违反这个目标的时候,你当这个官还有没有意思啊,没意思了。则谏可以谏啊,不是马上去啊,马上去是不是度量太小了,太小了嘛,他犯一点错误,我就挥挥衣袖走人嘛,那个度量很小,先谏反复之,就是要好几次,谏一次就走了,是不是度量很小?也很小,反复之,用各种办法不听,则去,为什么则去?因为你请我来看管你们的家,帮助你们的家,毕竟这是你们的家,各位,对不对?那我告诉你很多很多好办法才能够避免这些灾难,能够让他更好,你都不听,反正是你们家,是好是坏谁承担?你们家,你家的产业不是我们家的产业,那我走了。那刚刚呢同姓之卿为什么则易位,因为是我们是共同是公司的股东,对吧?怕你当董事长,你干不好,换个董事长总行吧,对吧各位是不是这个道理?这是合道理的。好,所以看这个孔孟他们对君王的这些文章所留下来的记录跟他们的对答,他们的思想你就知道了,他们的忠是一个大的忠,不失根本的忠,为天地正气尽责任的忠,对不对?为百姓谋福利的忠,而不是小小的忠,何来的什么马前卒之说啊。
3.大公无私的忠

3.大公无私的忠

2014-03-2028:17

古圣先贤为何要精心制订五伦?从古至今,要推动人类和谐共处,都离不开这五个简单原则,而其核心,竟只有一个字。想要人生通达,不可不学哦! 第一章天地神明章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好,我们往下看。为国之本,何莫由忠。说治国要得到根本,哪件事能够不从这个忠这个字出发呢?何莫由忠,哪件事能够不由忠呢?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说忠这个字的用处啊,能够兼顾君臣的分位,忠如果你了解了,就知道君怎么做是对,臣怎么做是对,什么情况下必须坚守,什么情况下必须改变,你可以巩固这个分位跟情义,能安社稷,能够保全国家社稷啊,社稷这两个字,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不过社稷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是指国家了。好,这是因为古代的所有的君呢,每年春秋二季都会大祭社稷的原因,所以社稷代表国家。能感天地啊,能够感格天地神明的降临啊,能够动神明,能够掀动山川神明的感格的降临,何况于人乎,这何况是寻常的一个人。如果你忠做得好,到哪里都行得通,你会感动一批人,感动很多人能够来跟你效法学习这样的德性,能够对你付出真心。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说忠这个字啊,兴于身,发端于自己一身的行持,就是大公无私的行持,抓住主轴的行持。所以忠这个字基本上是两个定义的啊,一个是主轴,一个是无私。着于家,到彰显家世的德行来,成于国,到帮助一个国家兴旺成功,其行一也,说这个名目虽然不同啊,然而所用的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样子。不论你用在身上还是那个忠,把这种精神用在家就可以着于家,用在国就成于国,并不是说你学了很多学问,用在自身一套,用在家一套,用在国一套,不是一套。学问永远都很简单,懂得守简御繁之道就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心,抓住大体长远、大公无私的这个主轴来发挥,这个忠啊就会做的让圣人让贤人呢都可以感配。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因此来说能够专一这个大公无私、长远开阔的这个主轴的中心在自己身上,就是忠的开端了。一于其家,忠之中也,能够专一,这样的心智在自己的家里,让每个家的成员都能够学习得到,你对他们呢也公平也无私都用得上,这个就是忠,已经做好一半了。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能够专一这种忠的心智在他自己的国家里面,在朝堂上应对进退,跟文武百官应对进退,跟君子小人应对进退的当下啊,都用得上,这个就是忠最伟大的一个成就。那这个忠啊用于国啊。怎么个用法,我们来看《孟子》这段里面的记载啊。太甲颠覆汤之典刑,汤的子孙太甲,没有把他祖先留下的很好的德政做好,因为他那时候还很年轻十几岁,那么他的宰相叫什么呢?叫伊尹。伊尹呢,看他实在是,圣王所留下的典型风范快被他给颠覆光了,劝也劝不听,那还好,那时候太小,才十几岁,伊尹放之于桐,把他呢放逐到桐这个地方,那个放啊,其实不是放逐,安置的意思,就好像我们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那个放,有没有?把他呢放到离开宫殿,离开指挥文武百官的地方。他虽然是君,可是此刻就不像个君,让他离开,可是离开又不是处罚,安置好旁边呢有很多文人,有很多有学问的人,有很多有德行的人,天天在教他,就是放,把他放到桐这个地方。过了三年,太甲悔过,太甲慢慢学习,学习之后终于觉得自己做错事悔过,自怨自艾,自己曾指责自己过去的错误,于桐处仁迁义三年,在那里开始好好学习啊,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已也,那伊尹也已经很老了,七八十了一把大胡子,所以看到他都非常敬重啊,当时有天下,就是因为有伊尹嘛,着商汤伐桀呢啊所以才有天下嘛,说听训于伊尹,然后呢,伊尹慢慢看,看看看,看到他已经慢慢真的回心转意,他以后的这个心智的作为,将有益于天下,不会愧对先王了啊,复归于亳,就把他请回亳,亳就是他的首都了。他当时从亳把他赶出去到桐,对不对?现在他已经改过,把他迎回来当王,当这个太甲回到亳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什么?天子。那每天朝礼的时候呢,那个伊尹呢要在什么位置上?在下面朝拜他,各位对不对?这个太甲还没有回来的时候呢,伊尹是什么?宰相。宰相,如果君王不在的时候,谁最大?宰相最大,全满朝文武都得朝拜谁?朝拜伊尹,这样各位了解吗?好,此刻我的君不适合当君,我比他适合,那他也不宣称自己是君,不过呢既然君王已经被放到桐这个地方,各位要篡位简不简单?可简单了吧,可他有没有篡位?没呀,那可见得这三年期间他一心一意还是希望他的君王能够变好,各位对不对?他的内心里没有一点点想要偷得这个名利地位的一点点私心吧,对吧?那这种忠是不是非常纯粹的,非常非常纯净。不好,我不怕你了,人头落地也不怕了,把太甲放到桐,各位,简直像革命人,你知道吗?你了不了解那种危险的。如果文武百官里有一个看不顺眼,趁着伊尹不注意的时候挥起大刀,各位伊尹的结果如何啊?这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你得要了解,可是冒着生命危险并没有一点点为着自己的利益、名利等等的吸引,各位对吧?然后等他改好了,迎回来,还是对太甲歌功颂德。这个叫做专一的,一于自己的身,一于家,一于国。如果像伊尹这样,那真是一于国的一个最好的典范呐,那叫做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说这个自身呢能够专志于这个忠,就无私的忠,那各种福禄好处呢就会自然的到来。当然很多人看到这里说为人尽忠都是付出的那种,哪有什么自身有什么好处?我举个例子来跟各位说明好了,在这个上海我认识一个梁先生啊,专门在帮人家做投资,他说投资赚非常多的钱,我说你怎么赚钱呢?我说先让对方赚钱,他去投资分红的时候呢,都大半分给对方,然后慢慢慢慢的对方就非常相信他啊,他说以诚待人呢会赚更多的钱。最后呢有什么真正好的事啊大的事啊,人家都会找他,主动又让他赚更多,他从来也不会拿多,最多是拿一半。但是呢一开始呢一点利润统统给他赚,统统给他赚,然后这个人呢也不缺钱,自自然然就到来了。这个孟子的说法是这样啊,这个修人爵而天爵从之啊,那天爵做的好人爵也会从之的。人爵就是人的仁义礼智做得好,天爵从之,上天不会亏待你的。在这个短短数十年的生命里面,能不能真的得到什么,是一回事啊。所以呢这个不可以短暂的寿命来论断的啊,所以说自己一生能够做的忠,好处跟着来,内心有忠,内心有敬,起码频率在五百以上嘛,各位对不对?好处马上得嘛,不得癌症嘛,是不是最基本的好处嘛。那个天爵老天会记,少不了你的啦。那人爵呢只是跟过去的所有的业力,这是有一点关系的啊,不可看短暂的这些。治家能够专志于忠,那六亲自然是很祥和快乐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公平嘛无私嘛,大家都喜欢这种人嘛,那治国能够专志于忠,天下百姓自然治理的有条不紊,公平了大家就服气了嘛,就不会造反了嘛。好,所以这个就是一个忠这个字,一个公平,然后大体的对全体有益的这个骨干根本要抓到。《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书啊就是《尚书》,《书经》说啊,只要能够维护着那一份精粹无私的忠,惟精惟一,这个惟是心字旁,是以心来维护维持护持,就叫做这个惟啊,那这个精一就是一点点没有私心的忠啊。信守那一份大公无私的忠叫允执厥中,从此之后呢,万事就可做,自身也可以做,自家也可以做,治国也可以做。这第一章呢我们做个全章总结。这个第一章是说天地神明及人呢,都喜欢忠心无私的人,因此呢人能够忠心就可以感动天地神明,当然更可以感动人心。马融解释这个忠这个字啊解得很精当,因为后世的人都把这个忠这个字给误会了,倾向去护持一个有位置的人,或者你上面的那个人,对你有意义的人的这个说法,而忽略了它的公理。所以《忠经》开端的第一章啊,先表明这个忠字用处所包很大,忠心用在自己身上,能够一心做个好人,大公无私,循规蹈矩,这个呢是自己的忠。忠心用在自己的家内,能够一心孝养父母,友爱兄长,那这个也是忠。忠心用在自己的国家,能够大公无私,在职位上治君于尧舜,治民于太平,辅佐长上为民谋福,那个忠呢是最大的成就的忠。在一个国家你不可能是刚好在最上面,在最上面有最上面的忠,你可能卡在中间,对不对?你下面有人,你上面有人,对不对?你如何为上尽忠,为下尽忠,为职守尽忠,为百姓尽忠,这个呢才是最大的成就。忠这个字从修身来的,从大公无私的存心来的,所以呢一于其身,是忠之始。若要将来能够忠心做国家的事,总要在现在的身心中修来,再推广到一家,再推广到一国,才算是一个有本有末的一个忠。那以下时间呢,我要来补述有关忠这个字啊,它的应用。其实五伦呢无非忠之用,把这个忠用在君臣之间,君臣有什么啊?有义啊,把忠用在父子之间,把忠用在夫妇之间、朋友之间等等。这些呢就是所谓忠的应用,而名词呢就会不同。那以下呢我来举这个尧舜的一段故事来说明忠这个字,把它简要的说是一个忠,分开细则呢,它的五个纲,则是五伦。帝尧呢举用帝舜,那么帝尧对舜说啊,“如果有贤人,只管奏来,朕任用就是”。他那时候非常相信这个舜,所以舜说:“臣见帝的胞弟,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个,都是逸群之才,”逸群就是超群的人物啦,出类拔萃人物,“可以辅佐教化,请帝任用。”这几个人不错,请帝来任用他吧。那帝尧说:“原来是他们啊”,自从先皇考殡天之后啊,就说他的这个先祖过世之后啊,由庶母羲和氏带到海外,说这几个人呢就是他的儿子啊,由庶母羲和氏带到海外,没有回来。“你怎么知道他们贤能呢?” 舜说:“他们早已回来了,有好多年了,臣个个见过,天下之民,尽知他们贤能,有‘八元’之称,这几个人都可以任用。” 帝尧说:“那你派人去把他们召来,朕立刻任用,就分在你的部下吧!”不到两个月呢,八元都到京,帝尧呢把他们分配在司徒府,司徒府就是像现在的教育部了啊,主管文案教育的。舜呢就与他们开了一个会议,舜说啊,“师徒身负教化之责,但是教化两个字啊太空泛了,”教化两个字我们天天在讲,教化是什么啊,好像听起来啊很熟悉,但是说到内涵的是什么呢?哎,实在太空泛了,究竟教什么,化又化什么啊,教他好怎样才算好,化他善怎么样才算善。这个恐怕一定要出一个标准来呀,我们大家都得朝这个方向去想,把空的教化说出个实体的办法来,各位这样对不对?哎,这就是一个能办事的人嘛,对不对?经过好多天的讨论呢,认为世界是人类所积成的,人与人无时不接触,无地不接触。那既然双方接触必须有个准绳,才能够达到相安无事的地步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都是由这些基本的细则所延伸出来的。教化之道应该从这里着手,从哪里着手啊?接触,对吧。比如我们一个事情,对还是错,都是从哪里发生的?接触,都是从这里发生的。很有道理的,才能够达到切实的可用的目标。紧接着呢他又把世界上人与人中间的关系啊,既然是接触嘛,接触就是因为很多关系嘛,把这些关系就分为五类,哪五类啊,一是君臣一类,二是父子一类,都要接触啊,夫妇一类,长幼一类,朋友一类,这个五类呢,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呀可算是包括无疑了,这个是共同讨论的结果啊,各位,这个八个人果真贤明啊,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讲起事情来呀,条条有理呀。但是呢每一类的都应该找出一个最恰当不变的准则来啊,一样一样来嘛啊,于是呢开始分头定制,再让大家来公议啊,那也就是呢制定这五类关系里面呢怎么相处才是最精当,也就是五类的忠啊。那舜呢负责君臣这一类,然后他就开始想啊,假如说这一类里面应该怎么样才能够最恰当。他说啊,因为君臣为一类,为君的往往容易擅作威福,为臣的往往容易谄媚逢迎,这是不是一个真相啊,大家都是这样的。然后呢他谄媚逢迎,以避君主之威,以邀君主之福,这种道理不搞清楚,君臣一类是永远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一个喜欢作威,一个喜欢邀福嘛谄媚嘛,所以,君臣一类的准绳,应该定一个字来规范他,这个字叫做什么?叫做“义”字。那这个义字呢就是君臣关系里的忠。义者宜也,义就是恰当的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是种种合乎当然的意思。因为君之于臣,尊卑虽疏,但是推到其当然的道理,全天下都能认同的道理,所以呢要先立一个君,所以呢要立一个臣,那无非都是为百姓谋福利而设的。各位讲这个话对不对?你是为君,为什么要设你啊?为百姓谋福利嘛。你是为臣,为什么要有臣呢?辅佐君去为百姓谋福利嘛,对不对?都是为百姓谋福利啊,这干事情啊很有根本的。既然这样,那么他们所行的事有福利与百姓的,就叫做义。就是这个作为是当然适当的,无福利与百姓的都叫做不义啊,这样义跟不义分清楚没,分清楚了。各位那黑道小弟为大哥尽的义,尽什么义啊?毫无根本,毫无意义的义。然后他就说我不管意义,我只讲义气,有没有?但是天下会乱,就是因为这种人多了。那也就是说,一个臣啊做有福利与百姓的都叫做什么?忠,对吧,就是做好臣,效忠,只要他作为,尽管他怎么样的迎合他的君王,是无利于百姓的,都叫做什么?不忠。因为君臣的组合,当初的最原始目的是什么?为百姓谋福利,这样讲对不对?这个主轴啊永远不能变,其他都可变,这就是一个忠,它就会忠的有智慧,忠的会活起来。臣子不义君主应该给他惩罚,好,应当的,不能说君主惩罚臣子的时候,做臣子的说,你看那个君在打压我。随你怎么说?你做错了,该处罚。对吧,他说哎,那这样别人会误会你,误会让他误会,该处罚,对吧?这就是抓准的方向,不能变的。君主不义,臣子也应该加以阻谏,那为什么他不叫处罚?因为臣没有这个份呢,臣没有这个职守了啊,他应该阻谏。君主不对的,不能福利与百姓应该阻谏的。假使呢同时一件事情,君主的意见呢有时和臣子不同,这个会不会常常发生,偶尔会的啊,就我们禅院上下是不是之间也会发生,偶尔会的。而利害祸福一时又看不到,那怎么办呢?大半都是这种情况了,因为事情还没有发生嘛,对不对?都在探讨阶段嘛,或者君主方面牺牲他的意见以从臣子,或者臣子牺牲他的意见以从君主,这都可以的。反正啊互不相让,在那边吵,吵得国家天下都乱,那已经完全丧失了我们君臣聚在一块的目的,各位对不对啊,既然祸福看不到,半斤八两差不多,那只要有一方让步,是不是计划就可以实施?好,那就有一方让步也就行了。君让也可,臣让也可。假使两边意见不同,而利害祸福显而易见,那么为君的可以罢免这个臣子,为臣子的,也可以舍弃这个君主。如果这个利害显而易见,臣子却看不懂,那为君就可以叫臣子滚蛋了,然后换了一个贤人来,各位对不对?那君的价值,君的职守就是专门为国家找人才,这样对不对?那不是人才的,你还在那一边,施我的人情包袱,在那一边空领薪水,那叫不叫明君呢?这就不叫明君的,就请他走路,另外安排更适当的人,因为天下国家是责任重大,不可以有一点点私我的。那如果呢君主呢昏庸,这个利害显而易见,却怎么说也说不听好,可以阻谏,阻谏不行,那怎么样?我可以舍弃这个君主,我去辅佐别的国家君主,我从鲁国到齐国到郑国,有没有?我可以去辅佐别人的。所谓道合则流,不合则去。于是呢君臣之间的义的标准就从此确定了啊,那这个义也就确定在一个大公无私的这个份位上。而大公无私,如果我们撇开君臣的关系不说,给他另外一个名词,那应该叫什么呢?忠这个字,这样了解意思吗?放在君臣的这个环节呢,就叫做义,彼此互相扶持,以便于让百姓得到最长治久安的福利。另外呢,所谓的君臣呢不限于朝廷之上的君臣,凡是百姓办事而有出令之权的,都是君之类,都叫做君。凡是受人之禄,为人办事而有奉行之责的,都是臣之类,都适用这个标准,这样君臣的意义是不是活了?比如说我现在禅院派几个小组长出去帮我来组织这些生活禅,那对这个关系来说,我就是君,小组长就是臣,这样了解意思嘛。那你呢你是一个小组长,也许呢你派了几个人帮你做什么,派出来那几个人就是短暂的臣,这样了解意思吗?就是有奉行之责的都叫臣,有行令的啊,出令之权的都叫做君。那好,比如说一个国家,董事长跟总经理的关系,那总经理是董事长的臣,那可是总经理下面呢还有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就是这个总经理的臣,关系呢也就给界定好了。所以你看古人,他们在讲这个学问呢非常根本,又非常活,很鲜明,对不对?跟我们所认识的啊是有点差距的。然后呢,伯奋负责父子一类的,那父子怎么样界定关系,让天下的父子都相安无事呢?他说啊,我认为父子方面的标准呢是父对于子应该慈,子对于父应该孝,而孝慈两个字呢还是两个字,把它弄得再简单一点吧,它总离不开一个亲字,对不对?儿子对父会亲的话,自然会孝,父对子会亲的话自然会慈。那父子天性,假使要责善毁恩,常常在打,常常在骂,那必定要分离的,因为内心会产生一点仇恨,那也就不亲了。所以父子中间的标准应该定一个亲字。不论做什么都要带着这个亲爱的感觉,都要让儿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亲爱,而儿子做什么也要让他觉得呢非常的孝敬父母,亲爱父母。无论如何,都以不失其亲为原则,那母子与父子也是一样,都适用这个标准。所以亲这个字就是父子之间的忠啊。然后呢,仲堪负责夫妇一类,他说夫妇的关系,我认为啊夫应该和,妻应该柔,一和一柔才能成家。世上夫妇相离的原因有很多种啊,而大的呢不外两端,一端呢是亲热过度啊,一开始呢就纵容狎亵,亲热过度行不行啊?也不行,纵容的太过度也不行,那无所不至,那个就是做起事情来就毫无份忌了,久而久之呢,反动的力量一生啊,两个人就不对了,就对不投了,就开始吵架了啊。又有一端呢,男子见了另外的女子都很可爱啊,女子见了另外的男子呢也很可爱,从而夫妇就产生了醋思,而产生了种种的误会,所以夫妇相敬如宾的这个敬字啊,只是用敬还不够,还不能解决问题,它的标准应该建立另外一个字身上,就是别,就是夫妇有别。就是说夫妇中间时时事事都要区分开,不能混淆,各自的地位摆正,不能胡来,其他男女关系及各种也都适合这个标准,也就是男女有别啦,夫妇有别也都适用在各种男女的身上。所以有别啦,那所以这个别这个字啊,也就是在男女份位上的忠啊。叔献负责兄弟一类,他说啊,说到兄弟关系,兄呢应该友,弟应该恭,这个是人人都知道,但是怎么样叫做恭,怎么样叫做友,不能不定一个标准。大凡兄弟这一轮呢与父子夫妇不同,怎么个不同法?父子的尊卑隔得远,而兄弟呢则是很平等的,那他只是年龄大小有一点点差异,夫妇呢,利害呢基本上是共同的,为什么?因为赚钱是我们两个共同的,亏钱是我们两个共同的,对不对?而兄弟的利害呢就常常相冲突,对不对?会不会相冲突?这个遗产是谁的?常常告到法院去的,这基本上是不同的。况且父子夫妇都是一个对一个啊,夫对妇是一个,父对子啊是一个,那简单啊,容易应付啊,那兄弟呢就多达十几个共同拼辩,少啊也有两三个,对象既多就不容易应付。所以呢兄弟中间呢定个标准呢,应该是一个序字,也就是长幼有序啊,那这个长幼有序这个序字啊,也就是兄弟间的忠。因为兄弟的名称是由年龄而来,那么种种关系发生的时候呢,都按次序去做,他有一个次序才知道谁让谁嘛,自然就不会冲突。每次兄让其弟,弟让其兄,友爱之情就自然由然而生。推而广之,想要泯灭社会上的一切争执,也无非确定长幼的顺序。譬如说乡党莫如齿,这个是《论语》里面的话,齿就是很老很老的耆老,叫做齿啊,乡党里面第一要敬的是敬谁呀?乡党里面喝酒的时候啊,参会的时候啊,庙会的时候啊,第一个先敬谁呢,就敬齿,就是有年纪的,社会呢自然不会乱,各种的辈分哪,按照辈分排下来啊。所以各种长幼相遇的时候,也适用这个标准,所以这个字就是用一个序字。社会人与人的接触不外是五种关系呀啊这五种关系都各定一个字,只要遵守这个字呢就会太平。然后季仲负责朋友一类,他说,朋友这一轮呢有广狭两义,就狭义说起来呀,同道为朋,同志为友。就广义来说啊,除开父母之外,没有不能做朋友的。天子友匹夫;匹夫匹妇,如宾如友;这个是古代也常有的字。兄弟呢互相友爱也都是个友,那么这个标准从何而定呢?应该有一个“信”字,也就是朋友有信。因为朋友之道,不外乎是交际,而交际当中,首先重要是言辞和说话,一切的情谊都由此而生。假如交际当中言而无信,或任意虚构,或行不见言,那么呢情谊呢就不能产生,而朋友之道呢也无从确立。所以啊信字最为重要啊,其他人类的交往交际,也都适用这个标准,那这个信字啊的就是朋友之间的忠就由此来确定。大家议定之后呢,第二天入朝,就把这个呢奏给帝尧,帝尧看了大喜,把这个议案定名为五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五伦啊,来表示呢对这五个关系确立下来啊的功劳的尊重。然后呢,叫舜他们负责去执行,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君臣有义呀,夫妇有别啊等等的这个五伦啊,它的由来的原因哪,特别用五典来表示尊崇。那其实我们把这个内涵呢稍微读一下,然后了解一下当时古圣先贤制定这个的苦心,如果你彻底去实施的话,确也对于社会安定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不过我们现在等于一提到五伦啊,你有什么感觉?是老八股,没有一条可以用。但是你如果你仔细去读它的内容,你会发现他们分析的非常精当,只不过现在老师并没有把这个精当的意义交给学生,所以学生就学起来很笼统含糊。那因为不了解就会变成是一个老八股,其实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一个真学问。你有没有发现他们很厉害,就是善于把复杂东西归类到最后一个字,很简单,这个字做对了就对了,对吧,不过这五个字还是有一个字衍生出来的,哪一个字啊?忠这个字。所以忠,重不重要啊?重要的。为什么说动天地动神明,为什么动人心呢?几乎所有德行的根本的归结处就在这个字上面啊,所以它是为忠孝节义排行第一,因为孝节义都是由谁衍生的呢?就忠这个字。
现代人对“忠”的误会不可谓不深,不是把它视为迂腐封建的想法,就是看成是骗人或去当走狗的伎俩,不愿践行和落实。忠的真义究竟为何?张庆祥讲师借助美国心理医生大卫·霍金斯的科学数据,让我们了解到,原来老祖宗所倡导的善恶报应,真的有科学根据哦! 今天开始,我们要来讲这个一系列的课程,忠孝节义啊,这四个字攸关重大,所以呢我准备就把这四个字的德性分成四个课程,把它加以细腻的解说。先让我们了解忠孝节义的意思,忠孝节义对我们什么影响,忠孝节义怎么行使,有什么具体可落实的步骤等等啊,我们来一一的加以说明。那首先我们所要讲的呢是《忠经》。这个《忠经》呢是后汉马融所著,那因他有感于孔子写了一本《孝经》,而独缺一个《忠经》。那这个忠孝两全呢就少一个字,对不对?为了要让后世的子民了解这个忠的意思不至于有所偏颇,所以呢特别补上了这一篇《忠经》。那为什么忠这个字一个字而已,那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冗长的文字去补述它?那是因为它极容易引起误会,它的意义极容易引起偏差。譬如我们现在的众生对于忠的意思的了解,跟古圣先贤忠的本来的意思其实是有相当大的一个落差啊,因此呢必须要一章一章的加以说明。忠是心上放个中,中华的中。把这个中放在心上,那什么意思呢?你看这个中这个字啊,两边公平,中间的一竖顶天立地,正正当当,也就是大公无私,不偏不倚的意思。不是偏向你,也不是偏向他,而是立定于世上宇宙的正理而不变,这才是这个中的意思。而这个中这个字啊也有核心的意思,比如说一棵树锯开,中间是不是有年轮,对不对?年轮是不是有一个核心,那个中间的核心呢就是中。也引申为什么呢?引申为根本的意思,好像一个地区有多大,然后他的行政中心永远在那个地域的中间,那个核心处。引申为核心、主轴、根本这个意思。那也就是说,心上时时放着一个主轴啊,一个什么主轴,心上时时不离一个有利于大众的,一个公平无私的核心主轴。永远不失这个根本,这样的精神呢才可以称为忠,就是心上放个中。因此忠这个意思啊,他所讲的并不是去侍奉一个人,或者是达成一个人或一个团体的偏私的目标而已。一旦有了偏私,就没有资格叫做忠。那偏不偏私是以什么为核心价值呢?就是以对全体的大众都有益的、有利的那个方向前进的时候,叫做大公无私。对其中一小搓的人才有利,对短暂才有利,对长远或大体是不利的,那些都不能叫做忠。我们看《大学证释》里面呢曾有这么一段话,什么叫忠啊?不二其心之谓忠,那不二其心什么意思?不二就是专一呀,专一在什么上面呢?专注在那个不变的有益全体大局的公平正义的主轴上的。专注在这个心智上叫做忠。另一句话说,忠者尽其在己呀,那尽其在己就是尽自己的力量,全心全意的注意力放在实践那个永远不变的主轴,叫做尽其在己。我们再看一下有关忠的概念啊,说忠者忠于什么?忠于天地之正气。这个正气呀,没有邪私才叫做正气。那天地之正气在哪呢?这个宇宙之间都有的,但独独在你的身上,这一份呢是最重要的。那你能够去影响的天地的气呀,正不正,那一份气质在哪里呢?就在你自己的身上。当我们的内心光明磊落,正当无私的时候啊,那就是一股正气就在我们的胸怀。所以忠是忠于哪里?时时护卫天地之这一股正气,时时护卫你可以影响的那一股正气,那也就是你心中的那一股正气。忠就是公心公正无私的心。古云:尽己之谓忠,尽上自己专注在那个公正无私的坦荡磊落的心智上,这叫做忠。那忠这个字如果不好懂,如果你要以一个简单的概念就来了解忠这个字,还有一个办法就是从反面来看啊,各位读这个中国的文章也好,研究这些经典的这些学问也好,这是一个窍门。这个窍门就是如果这个词你不懂意思,就找它的反面,反面懂了正面也就被衬托的清楚了。这样了解意思吗?比如说菩提,你不懂意思,那菩提的反面是什么?烦恼。那你了解了烦恼,其实回过头来也就差不多了解了菩提,这样懂意思吗?那忠这个字涵盖这么多,不好懂,我怎么样用一个简单的意义呢,我好懂,可以行持。那我们找他的反面意思。忠的反面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私,一个私心,当你的内在放弃了公益的全体目标,而有了一点点私心作祟,梗在里面的时候,那时候呢就不能叫做忠啊,所以忠的反面为私,没有私心,就叫做忠。那忠呢还有下列的几个等级,哪几个等级呢?忠还分等级。虽然呢大家都在说忠,可是是哪一种忠呢?第一等呢有耿耿精忠,比如岳飞这一种,他就是他的心智永远在救国救民这个主轴上,包含最后牺牲的时候,也是含着这个心舍不得,因为他不去牺牲而引起国家更大的动荡,最后呢他也选择牺牲,希望一个人的牺牲,让国家能够更和平安定啊。从他不断的为国家去打拼,到前线去杀敌,到最后呢被秦侩给陷害死了为止。这中间永远都是耿耿精忠,这是第一等的忠。第二等的忠,赤胆衷心像包公这样。包公的忠也是忠,岳飞的忠也是忠。一个是抛头颅洒热血的忠,一个是尽一己智慧,大公无私的忠,对不对?这是有一点点差异,因为有一点点差异,所以才不得不去区分它了。当然,如果包公当时有学武艺,而国家正面临危难,各位包公会不会上阵呢?也是会的。这样了解意思吗?如果岳飞他没有学武艺,而刚好呢去这个开封府啊去当官,那他会不会像包公呢?也会像包公的啊。第三等的忠,忠直硬气。比如说文天祥的忠,作正气歌啊,听天地泣鬼神,这种忠。第四等忠而不苟。指定了一件事情,不论或大或小,一丝不苟就指定那个目标,勇往直前,这是第四等的忠。还有半忠半奸的忠,为什么称它为半忠半奸呢?因为它这个忠就是常常换主轴。根本常常在换,今天为这个尽忠,明天看看不行,那个比较有利,就为那个尽忠,换来换去,内心里他还可能还觉得是在尽忠,可是忠的第一等的意义就是什么?立定那个对全体大体长远有益的方向永远不变,那个不能变的,好,那如果这个主轴放掉,然后改成小的,改成偏私的局面,那种忠,我们叫做有点忠了,但是这个也有点奸了,对吧?有点奸的成分在里面,那种半忠半奸。第六等的忠,小忠为大忠之贼,这种忠。小的忠是大忠的贼,贼就是残害的意思,小的忠会残害了大忠啊,会扭曲了大忠的意义啊,怎么样叫做小忠为大忠之贼。抓错主轴啊,各位看过那个manggan(台湾话)。他说什么叫意义啊?如果不懂意义,我只懂什么叫义气,有没有?这听起来年轻人听得热血飞扬啊,很高兴啊,大家现在这个都变口头禅,各位,做一个事情啊,义气固然重要,但是这个义气如果建立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事情上面,岂不是像一个莽夫吗?各位对不对?他要建立这样一个极有意义的事情上,然后呢去抛头颅,洒热血,去捐我们的义气,那这个就是值得可敬可佩的地方啊。如果呢义气抛头颅洒热血,用在匹夫之勇上面,是不是为君子所耻笑呀?这个就是第六的尽小忠,懂得尽小忠的人最可恶,为什么?因为他们讲起来总是慷慨激昂,总是抛头颅洒热血,总是扭转了一批人对他敬仰,可是他做的事情是对还是错呢?是错的。各位,你曾经看过这样场面,两个人吵架,会哭的那个往往会赢,对吧,为什么?因为劝架的人总是心软的,一哭的人,那个哭的如果又真的是很哀凄的话,那个全部的人都挺向他,另外一个准惨的,对吧?你还看过这种新闻吗?有个很漂亮的小偷在公车上偷东西,结果呢一开始大家抓到他之后忽然手软了,后面还有几个年轻小伙子就在怂恿说放了他吧,放了他吧,哎不放他就反而快被扁了。对啊,小偷就是错的嘛,分什么美丑嘛,对吧?像这样的事情啊,就是常常抓错了主轴,大忠被小忠所给掩盖了啊。现在的人呢,当提到为谁尽忠或者要尊敬谁呀,都会有一种吃亏的感觉,对不对呀?这自从我们老师教了《论语》《孟子》之后,我们对这个忠这个字简直是不屑,可以用不屑可言的啊,以至于不屑去执行忠这种德行。然而心里面有个忠究竟是对我们自己是有利还是有害呢?忠是一种存心,存着忠心,对一个人究竟有什么影响?一篇公布在网络上的文章可作为我们的参考,这是一个科学数据,我提供出来了,让各位来参考。以下呢就是这篇文章啊,说传统固有的人生训诲,强调呢好心有好报,但这样的教诲在科学昌明的今日社会,难道只能是一种道德教条,无法以科学方式来证明吗?直到看到美国著名的精神医师啊,大卫霍金斯,他写的一本著作,才让我们大开眼界,知道善恶报应真的有其科学的依据。这本书里面让我们知道情绪是有频率的,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的就是E=mc²,也说明了物质就是能量。物理学家已经证明了我们这个世界上所有的固体都是由旋转的粒子,震动的粒子所组成的。这些粒子呢有着不同的震动频率,我们人生当然呢一切的组成也是如此,因为人生基本上就是一股能量嘛。大卫霍金斯呢经过二十年长期临床实验,其随机选择的测试的对象横跨了美国、加拿大、墨西哥、南美、北欧等地,包括各种不同的种族、文化行业年龄的区别。累积了几千人次和几百万笔的数据资料。各位我们的讲到几千人次,你读起来没什么感觉。要做几千人次的仔细的测验,要花多少时间精力呀?还是非常大的精力呀,还有几百万笔的数据呀,经过精密的统计分析啊,结果呢让人大开眼界。他把人的情绪呢影射到一到一千啊这样的一个数据的范围。所谓一到一千其实一百赫兹就是一了啊,一百赫兹以上,一为单位,两百赫兹就是二啊这样的范围,任何导致人的震动频率低于两百呀,也就是两万赫兹的这个状态,就会削弱我们身体的能量。而从两百到一千的频率呢,则会使身体的各方面都增强,心情,免疫力全部都增强。那霍金斯的发现呢,诚实、同情和理解的意念,改变身体中的粒子的震动频率,进而呢改善身体的健康,邪念会导致最低的频率,当你想着下流的邪念,你就会削弱自己,自摘录其主要的这个项目如下,他所统计出来的项目我们往下看。第一个,当我们在羞愧耻辱的时候,我们里面的频率震动极低,就是二十;如果有恶念或者谴责他人的时候,诅咒他人的时候呢,三十,所以这个尽量不要做害羞的事啊,免得频率极低的啊;冷漠绝望的时候啊,那心情极低落,五十;忧伤懊悔的时候呢,七十五;恐惧焦虑的时候呢,大概在一百;在渴求欲望的时候呢,一百二十五;愤怒怨恨的时候,一百五十;在骄傲轻蔑的时候一百七十五。所以各位你常常看到,现在社会很多人走着路的时候都仰着下巴,有没有啊?颐指气使。这种人懂不懂得养生啊,不懂得,对自己有利,还有害啊?很有害的啊。我自己办禅学,我知道的,每次我们禅修班里面总有三分之一是学过无数课程的心理学家,我常常在上面往下看的时候,都发现那些下巴都是抬起来的,但是对他有好处还有害处啊,是有害处的。当一个人进入勇气跟肯定,提起勇气的时候啊,是两百,但这个两百呢还未接近中间值,还差一点点。在信赖的时候呢,界定为两百五,这个两百五的这个频率呢是中性,就是刚好在不好不坏的状态下。那接下来呢总超过两百五都是好的,这些好的心情像是什么呢?温和的,希望的,乐观的三百一十;宽恕原谅的三百五十;在理性的谅解的是四百;关爱的,尊敬的是五百;安详平静的是五百四十。各位,当我们观照实相的时候,静坐的时候非常平和的时候,是哪一项啊?最起码会在安详平静这一项,对吧?就是你不必提起什么刻意的勇气,提起勇气的同时表示背后有个怯懦,各位对吧?勇气是好词,为什么不会放在一个频率很高的地方呢?也就是人类拔河之下的产物了啊,那安详平静,最起码到达五百四十非常有益的。喜悦快乐的时候呢,到了六百。不过这个话说回来,各位你能不能整天喜悦快乐啊,那也不行,那个脑血管会爆掉的。但是呢在喜悦快乐的时候去测它呢是六百的。在开悟正觉的人呢身上所测到呢大约是七百。那他所测过最高是七百啊,那后面呢推到一千是拟推的啦,还未曾测过就是了。那我们就可以了解了这些所谓的正向的情绪呢。都有很高的这个频率,以至于对我们所有的免疫系统,我们的身心呢有非常非常好的帮助。那这么说来,古人强调做人呢要宽恕,要有爱心,要尊敬他人,这个都是有一个很深切的道理的,各位这样对不对?所以古人讲忠、讲敬、讲宽恕,这个都是非常非常好的。那么看完这个道理之后,你便能够了解古人为什么要叫我们心怀忠?心怀敬?为什么要我们满怀的感恩跟宽恕,那这个心情频率呢常常在两百五十以下的人,这些人都得癌症啊,这个我们要时常注意的,因为它的代谢非常慢,它的震动非常慢。存着敬、存着忠嘛,起码呢已经在五百以上,就对身心的有莫大的好处。那我之所以提这一篇,我是要告诉各位什么呢?就是我刚刚所讲,现在人只要提到说要尊敬他人,你马上反映说他为什么不尊敬我,对吧?我们说我们作为一个人,要有忠要有义,为什么我要忠有义,他为什么不要有忠有义?不过当在做的时候啊,假如我们是发自内心的,第一个得益处的是谁呀?其实是自己。而当我们在做忠的时候啊,有没有人吃亏,其实没有。因为忠这个字的意义已经是界定在全体大体长远的利益上,对不对?对任何人都有好处的啊,那有百利无一害,我为什么不做呢?
现在的人一提起“忠”就有些不屑,认为是迂腐小人在拍君王马屁,可知”忠”的原意是什么? 遇到不称职的君上,古人会灵活权变,为天地正气尽责。学习经典,万万不可断章取义,曲解圣贤呀。第一章天地神明章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现在我们进入本文天地神明章第一。先解释天地神明,天就是天神,地是地祇,神明就是天神地祇之外,一切星辰山川诸神,总之就是一切无形的正神,就是这些天地神明的意思。看本文,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这个休这个字啊,休习的休,非常美好的意思,至善至美,古人就用这个休这个字来比喻。昔在至理,说从前呢在天下极为太平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极好的治理国家、治理社会的一个办法,一个是风范,什么风范呢?上下一德,以征天休,说做上位的呢,做下位的都同心同德,同心同德在什么上面,在长远大体的利益上,丝毫没有偏私。因此呢感动天心,各种美好祥瑞都来相应,都降临。忠之道也,这个就是忠的力量所感召,忠的力量所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凡是天所覆盖的,地所装载的,然后人所去做出来的德性,没有再大过于忠这个字的,这莫大乎忠,能够让天地所覆载的,都能够往好的方向去前进,要行使什么德性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忠这个意思是将这个良心呢摆的中正,对真理,对大道,对天地之正气,对万事之子民,至公无私的意思。这要求强调不是为上位的一个人尽忠,不是为小小的一个团体的偏私目标尽忠,可以为小团体目标尽忠,但这个小团体的目标要不违背整个社会国家大体的目标,那也是值得尽忠。君臣之道如何?那君臣有什么道?古早呢,君王有道,则圣人辅之。君王呢如果呢他有道,他懂得为全体大体的利益来谋福利,圣人就辅导他,足以安邦定国啊,圣人辅佐这样的人呢就可以安邦定国了。若君王无道,圣人苦谏,不从则去,故云:“圣人从道不从君”。说忠这个字呢,界定在什么上面?我们往往会误会,误会成界定在我对君王的忠心不二。他说什么呢,我就做什么。但是圣人的智慧在看事情不是这样。如果君王无道,是不是违背了整体、国家、人民全体的长远利益,对不对,这个时候呢,我当时去为这个君王,去在他的旗下去工作,所为何来,就是为了这个长远大体的所有众生的利益着想。而有一天,我的君王却违背这个利益,那我必须有所弃的选择。所以君王无道,圣人第一步开始苦谏,如果谏了半天还是不从,则去,就是挥挥衣袖走人了。不再为你辅佐,这个时候再辅佐叫做什么呢?叫做助纣为孽,对不对?所以说圣人的忠啊是从道不从君。父子之道如何?那父子的道要怎么样的忠呢?父有义则子当孝,父若不义则不能责子之不孝,故云:“孝子从义不从父”。父子之间也有个忠,这个忠呢换个词,这个父子啊本来呢是要以孝字的,儿子要顺从父亲为第一德性,可是如果父有义的话,他做的事情啊是对大众有帮助的,那我们当然应该尽孝。如果父亲所下的指令呢是不义的,那儿子可以不听从,这父亲不能责子之不孝,所以孝子啊从义不从父,又云:“从顺命不从逆命”。父亲的命令呢是顺着天地之正理的则从,不顺着天地之正理呢是不能从了啊。这个有一个古代的典故了。古代有一个老员外,他有三妻四妾啊,其中呢有一个最小的妾啊,长得最漂亮,最年轻,他很喜欢。可是呢这个时不我与啊,老员外已经快死了,快死的时候啊,他交代他的儿子说啊,等我死的时候啊,要把这个最小的妾呀跟我一起合葬,好让我呢去这阴间的时候呢,好有个伴。然后儿子呢就答应了,然后答应的时候呢,他父亲就死了,死的时候呢,还有两个兄弟呀,然后他的大哥就把他的这个父亲棺椁呢就准备去埋了。他的小弟就说,父亲不是交代那个小的妾要跟他合葬吗?他说哎呀,那个人快死的时候讲的糊涂话,怎么能听呢?这个孝子啊只从顺命,不从逆命。那个把一个好好活活的人把她杀死,拿去合葬,算合不合天地之正理啊,那是违背天地之正理,违背天地之正理,叫做逆命。孝子为了要全了他的孝心啊,不要让他的父亲的过错带到地狱去呀,所以不能从这条命。那有智慧的人听到他这个哥哥这样讲,我们就知道说这个才是真正的孝子,对不对?所以这个忠也好,这个孝也好,就千万要把他给看活了,看活了人生才有价值,才会做正确的事情,才不会常常很多价值观不同,只能在那拔河。这样对吧?夫妇之道如何,夫妇之道也是这样的。夫有礼则妇顺从,古人讲说夫唱妇随嘛,对不对?那是怎么样可以随,怎么样可以不随呢?夫有礼则妇顺从,夫无礼则妻劝夫啊,要看这个大小了啊,如果夫错了,错了很大,当然可以下堂求去,错的很小,就劝夫嘛,夫若不从则可以下堂求去,故云:“妻子从理不从夫”,都是要讲道理的了。同样的道理呢,弟子从仁不从师。弟子跟从师傅是为了要追求什么?就是仁,就是我们的忠心,谁能够教导维护我性心命的本质的健康。那如果我今天拜了一个师傅,本来要追寻这个,结果呢他却没有。然后当我看到另外一个有这样的好的学问的时候呢,我会跟他讲,说师傅啊,那我看到了现在有一个学问呢,他可以教我们性心命怎么解脱,你要不要去啊,他说你这个不忠不义的家伙,你真敢要离我而去,对吧?那个师傅可能会这样讲,那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选择?很多人就会很难过,我这样离去是不是不忠呢,对吧?没有。师傅说弟子从仁不从师啊。孔夫子不也讲过嘛,当仁不让于师,有没有?就是这句话的道理,弟子从仁不从师啊。所以这样的解释啊,恐怕有关忠这个字的精神啊,大多数的人都有不少的误解。因为我们一直误以为忠这个字是为某人尽忠,忠这个字是不可理喻,只要效忠的人都是愚痴的人。因为我们看过很多上面的人根本不正,而下面的人也不晓得怎么样去更改,对不对,然后呢一辈子还助纣为虐,所以现在的人,读很多书的人呢,对这个忠这个字印象不太好,其实是因为我们对忠这个字有所误解的关系。甚至于对孔孟呢我们也有很多误解,以为孔孟呢所提倡的忠心呢只是作为君王的马前卒而已,好像孔孟提倡这个赤胆忠心,就是为了要去拍君王的马屁。很多人提到孔孟呢所谈的忠都会显现出不屑的眼神啊,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因为这其实是来自于一些误会。究竟真相为何呀?不如我们来看看孔孟怎么说,我们就可以彻底了解忠这个字,在孔孟的心目中,他们所提倡的时候,他的真实的意义是为何?先看《论语》这一段啊。子路问事君。子路问事君的道理啊,事君要有什么德性,子曰:“勿欺也,而犯之。”勿欺也,说你不能欺骗他,欺骗他什么呢?不能用私欲欺骗公理。本来一个事情应该怎么做,结果你却讲了一个私欲来满足君王,让他忘了公理,这就是欺也。而犯之什么意思啊,可不可以冒犯他?可以冒犯他,什么样的情况可以冒犯他?如果我跟他讲一个公理,那个君王却走向了私欲,可不可以跟他拍桌子啊?可以的。可不可以跟他大声的讲话?可以的。可不可以下堂求去啊?这可以的。勿欺也,而犯之,你就可以知道,孔夫子所提倡的东西是不是只是一面的拍君王马屁啊,不是的。再看《孟子》这一段。责难于君谓之恭,君王做错了君上做错了,敢去责难他,指证他,这个才叫做恭,恭敬的恭。因为你恭敬他,希望他更好,所以你这么做。陈善闭邪谓之敬,去陈述一些善良的道理,好的道理,把邪的道理呢把它给铲除了。去对你的君上做这种事情叫做敬,所以敬是什么呢?不是卑躬屈膝,不是善柔谄媚,而是呢去为我们的君上好,引导他呢去往更好的道路,更对的道路。吾君不能谓之賊,说哎呀,他就是那这样的,他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啊,跟他讲那些没有用的了,有没有?在背后批评他的君上,也不能责难于君,也不能陈善闭邪啊。就在后面背后批评,对他的君上毫无建树,这种人呢是要去辅佐他的君,却什么也没干,在背后还批评,不止叫数位失参呢,那还叫做偷俸禄的贼呀,各位对不对啊?好,所以你从这个原文来看呢,这个孟子赞不赞成你对你的君王什么都听从呢,而且也没有这个意思。再看《孟子》的这一段。无罪而杀士,则大夫可以去;如果你的君上在无罪的状态下任意就挥起了刀,杀了一个无辜的士,士就是当时的最基础的公务员就是士啊。那在他下面的那个大官叫做大夫,诸侯随便杀了一个士,在他下面的大官呢大夫就可以走了,为什么?因为这个已经无道到了一个没有可以忍耐的点了,可以走了。无罪而戮民,则士可以徙。如果无罪的状态下呢,你的君杀了一个百姓,那么呢下面的公务员呢也可以改贤易侧,你可以考虑要不要在这个国家继续辅佐这样一个人。下一段,《孟子》曰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说在国家里面呢,什么是最重要的,一切的设施一切的制度架构都是为了要为民谋福利,所以谁才是最重要的,百姓是最重要的。社稷次之,社稷是什么?土神为社,谷神为稷,那些神明的侍奉是次要的。侍奉神明也是为了要让他们能够效法这个忠,为天地扶持正气而已的。君为轻,这个君呢是最轻的,为什么?君是为了为百姓谋福利,奠定这个社稷的安康而设置的一个领导人,所以这三者来比呢君最轻。是故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就是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如果他为了这个社稷,社稷是比喻国家,他的作为危害了社稷的话,则变置。变置什么意思?请他下台。可不可以请他下台?当然可以,因为你坐在这个位置上的目的就是为了要让百姓更安康,结果你已经违反这个方向,应不应该请你下台,下台。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如果呢按照四十八节呢对这些土神呢谷神做了祭祀,然后呢干旱水害,结果呢都闹饥荒闹水灾,然后呢百姓也都敬上了诚心呢,罪过已经不在我们了。可是他没有保佑,则变置社稷。变置社稷是什么意思啊?谷神土神拆掉,庙拆掉,不必拜了,为什么?谁没尽责?谷神土神统统没尽责。没尽责的神拜他干嘛?各位对不对?对呀,你求个什么?那所以你看啊,连神都可以把它给请下来了,不要说那个皇帝了,这样懂意思吗?等于从孔孟的思想里面,你可以发现这些轨迹。我们再看这一段呢,就更清楚。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齐宣王问孟子说,汤啊把桀给赶出去了,武王呢把纣给杀了,有这个事吗?孟子对曰:“于传有之。”说在这个书上是有写的。曰:“臣弑其君,可乎?”孟子说,那这么说来是臣弑君,臣弑君是对的吗?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说啊伤害仁德的人叫贼,伤害义理的人叫残,叫残夫啊,残贼之人谓之‘一夫’。伤害的仁跟义的人不配资格称为君,只是一个屠夫。闻诸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因为这个君这个字的基本意思是什么?值得效法谓之君,对吧?光明正大值得效法,谓之君。那他坐在君的位置上,不光明正大,不值得效法,还能不能叫做君啊,不叫君,叫一夫。所以呀汤也好啊,武王也好,所放所伐的是他的君还是一个屠夫啊,是个屠夫,所以不是叫做弑君呢。如此来说,孔孟啊是诸侯的马前卒吗?孔孟当然是提倡忠啊,因为忠是有一个根本意思,跟现在的认识不一样。但他所提倡的忠是至公无私的大忠,不是逢迎拍马的小忠,未曾认真的归类过孔孟的学说的人才会有这样的误解,后面的文章里呢,我还会再举一些,所以我是要先证明啊我们对忠有误解,我们对孔孟也有误解。因此呢以至于我们听到说要讲《忠经》的时候就有一点意境阑珊,对吧,哎到底要不要去听,他能讲什么,是不是又要叫我对他尽忠?要我为他卖力啊,就凭这些吗?我们心理上还有这些疑惑。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忠字啊,不仅对你的身体有益,对国家社会更有益。所以每一个人应该放下歧见,好好的研究这个忠这个字。我们再继续看本文。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说天没有私心啊,所以啊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啊从不间断。地呢没有私心,所以呢动物植物矿土啊,万物生长啊也从不间断。人无私,大亨贞。亨是通达,贞是正确而稳固,叫做贞啊。如果人能够没有私心呢,自然是四通八达正当而稳固,任何地方啊都行得通的。这句话呢兼含着内外两个层面呢。从里面的层面来说,人如果没有私心啊,里面的频率是不是比较高,对吧?气血运行是不是顺畅,对身心是不是比较好,就四通八达正当而稳固,靠着本性来长养的健康嘛啊。那如果从外面来说呢,我们用《论语》的这一段呢来说明。子张问行。子张问说怎么样能可以到处都行得通。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如果一个人呢所说的话是忠信的,所行的事是笃敬的,笃就是踏实的,厚实的敬,就是简而言之就是忠跟敬了,忠跟敬做得好。虽蛮貊之邦行矣,虽然是那个野蛮人的邦啊,没有中原文化洗礼的邦国啊,也能够啊大行其道,这个叫做大亨贞啊,到哪里都行得通。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如果呢一个人呢常常说谎,常常欺骗人,就算在小小的邻里里面,他吃得开吗?他是吃不开的。所以在天地之间呢,在人伦之间呢,要让你最行得开的德性是什么啊?就是忠。那这样来说忠要不要学呀,当然是要学的。我们不是常常到那里是学这个技巧,学那个技巧,我们希望学很多技巧之后,然后他也喜欢我,她也喜欢我。各位是不是?外面是不是很多课程,你一直参加是不是就为了这个目的,然后我们去忽略了一个最根本的学问,那个根本的学问就是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忠的道理,就是专一他的心智在真理上,一其心是专一心智在哪里上面?在真理上,真理就是对大体有利,说天地之大德曰生啊,《道德经》说的。天地最大最美好的德行就是生,生生不息,对万物都是永远要让他生生不息,对万物永远都有益,所以我们专一心智专一在哪里呀?一齐心是专注在这个对大众、对宇宙、对正气都有益的真理上,专一在国家公众体制福利上面,就是一其心之谓矣啊,这是一个非常大体的主轴,才值得我们专一。我们所专一的不是在某一个人身上,不是的。如果你专一在纣王身上可不可悲啊,那很可悲的。武王伐纣的时候,纣王的下面啊,纣王下面有一个非常有才干的宰相,叫做文太师,各位对不对?法术也很厉害。就因为文太师一个人不懂得从善如流,不懂得改贤易侧,所以周朝多死了多少人呢?很多很多人,这样懂意思吗?所以忠是好德性,一定要放在对的事情,对的人身上。我们说一其心的啊,我要举《孟子》这一段。齐宣王问卿。齐宣王问一个做卿的道理,那因为齐宣王是诸侯嘛,那卿就是他下面的人嘛,对不对?他就问一个做属下的道理。孟子曰:“王何卿之问也?”孟子却问说,你说我是哪一种卿啊?然后呢,孟子却问说啊,王何卿之问也呀,你说的是哪一种的卿,哪一等的卿。王曰,齐宣王就说,“卿不同乎?”卿就卿嘛,还有什么分哪一种卿嘛,曰:“不同,有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说不一样的,不一样的卿做法就会不同啊。哪种不同呢?一种卿是贵戚之卿,贵戚之卿,就是说他是齐宣王的亲戚的那一种,因为跟王有亲戚关系特别关系,所以被拔擢上来那种叫贵戚之卿,有异姓之卿,异姓是哪一种,有特殊才干而被延揽入宫的那种叫做异姓之卿。那为什么要这样问呢,各位?这个战国时候是公天下还是家天下?家天下,就是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那一种叫家天下。在更古代呢就有公天下,公天下就是传有贤有德识的人,授予他王位就是禅让制度,对不对?那现在在问这个时候,因为已经家天下,家天下是同姓的人才是保有这个国家的人呢。王曰,“请问贵戚之卿?”他说哦,有这两种不同,那我请问你啊,那贵戚之卿,跟我同姓的那些,跟我有亲戚关系的那些而来当官的,那他们是应该行什么道?曰:“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哦,就糟糕了。他说同姓的卿的话就是我们是一家族的人,现在这个天下是我们的祖先留给我们的,对不对?不是你一个人的。我们都姓张,我们都姓李嘛。那我们推你出来当君王,可是你却干得不好,有了大过我们去诤谏,你反复之还不听,谏了那么多次还不听。那我们的这个家产家业总不能被你一个人败掉,各位对不对?好,那我们集合起来商量,找一个人把他换掉,叫做则易位。他讲给谁听?讲给齐宣王听,他大不大胆?真的要很大胆的。各位,你要知道战国时代伴君如伴虎的,动不动人头就要落地。王勃然色怒,勃然就是血脉喷张啊,很盛怒了,脸色又变红了。曰:“王勿易也!王问臣,臣不敢不以正对。”说齐宣王请不要怀疑,因为你问我,所以我不敢不用正理来回答你,天地的正理就是这样。那他想一想啊,平息一下,这也有道理啊。王色定,然后请问“异姓之卿”,那异姓之卿什么个侍奉王的道理啊?曰:“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这很好,这一条很好,怎么样很好法?国君有过错,违反了当时我来侍奉他的正理,违反了我当时来侍奉他所专注的唯一的目标。各位,我们今天国家成立一个体制,唯一的目标是什么?为百姓谋千万年的福啊,各位对不对呀?违反这个目标的时候,你当这个官还有没有意思啊,没意思了。则谏可以谏啊,不是马上去啊,马上去是不是度量太小了,太小了嘛,他犯一点错误,我就挥挥衣袖走人嘛,那个度量很小,先谏反复之,就是要好几次,谏一次就走了,是不是度量很小?也很小,反复之,用各种办法不听,则去,为什么则去?因为你请我来看管你们的家,帮助你们的家,毕竟这是你们的家,各位,对不对?那我告诉你很多很多好办法才能够避免这些灾难,能够让他更好,你都不听,反正是你们家,是好是坏谁承担?你们家,你家的产业不是我们家的产业,那我走了。那刚刚呢同姓之卿为什么则易位,因为是我们是共同是公司的股东,对吧?怕你当董事长,你干不好,换个董事长总行吧,对吧各位是不是这个道理?这是合道理的。好,所以看这个孔孟他们对君王的这些文章所留下来的记录跟他们的对答,他们的思想你就知道了,他们的忠是一个大的忠,不失根本的忠,为天地正气尽责任的忠,对不对?为百姓谋福利的忠,而不是小小的忠,何来的什么马前卒之说啊。
3.大公无私的忠

3.大公无私的忠

2014-03-2028:17

古圣先贤为何要精心制订五伦?从古至今,要推动人类和谐共处,都离不开这五个简单原则,而其核心,竟只有一个字。想要人生通达,不可不学哦! 第一章天地神明章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征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载,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无私。天无私,四时行;地无私,万物生;人无私,大亨贞。忠也者,一其心之谓矣。为国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一于其家,忠之中也,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好,我们往下看。为国之本,何莫由忠。说治国要得到根本,哪件事能够不从这个忠这个字出发呢?何莫由忠,哪件事能够不由忠呢?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动神明,而况于人乎?说忠这个字的用处啊,能够兼顾君臣的分位,忠如果你了解了,就知道君怎么做是对,臣怎么做是对,什么情况下必须坚守,什么情况下必须改变,你可以巩固这个分位跟情义,能安社稷,能够保全国家社稷啊,社稷这两个字,社是土神、稷是谷神,不过社稷这两个字连在一起的时候,往往是指国家了。好,这是因为古代的所有的君呢,每年春秋二季都会大祭社稷的原因,所以社稷代表国家。能感天地啊,能够感格天地神明的降临啊,能够动神明,能够掀动山川神明的感格的降临,何况于人乎,这何况是寻常的一个人。如果你忠做得好,到哪里都行得通,你会感动一批人,感动很多人能够来跟你效法学习这样的德性,能够对你付出真心。夫忠,兴于身,着于家,成于国,其行一焉。说忠这个字啊,兴于身,发端于自己一身的行持,就是大公无私的行持,抓住主轴的行持。所以忠这个字基本上是两个定义的啊,一个是主轴,一个是无私。着于家,到彰显家世的德行来,成于国,到帮助一个国家兴旺成功,其行一也,说这个名目虽然不同啊,然而所用的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样子。不论你用在身上还是那个忠,把这种精神用在家就可以着于家,用在国就成于国,并不是说你学了很多学问,用在自身一套,用在家一套,用在国一套,不是一套。学问永远都很简单,懂得守简御繁之道就是一个大公无私的心,抓住大体长远、大公无私的这个主轴来发挥,这个忠啊就会做的让圣人让贤人呢都可以感配。是故一于其身,忠之始也。因此来说能够专一这个大公无私、长远开阔的这个主轴的中心在自己身上,就是忠的开端了。一于其家,忠之中也,能够专一,这样的心智在自己的家里,让每个家的成员都能够学习得到,你对他们呢也公平也无私都用得上,这个就是忠,已经做好一半了。一于其国,忠之终也。能够专一这种忠的心智在他自己的国家里面,在朝堂上应对进退,跟文武百官应对进退,跟君子小人应对进退的当下啊,都用得上,这个就是忠最伟大的一个成就。那这个忠啊用于国啊。怎么个用法,我们来看《孟子》这段里面的记载啊。太甲颠覆汤之典刑,汤的子孙太甲,没有把他祖先留下的很好的德政做好,因为他那时候还很年轻十几岁,那么他的宰相叫什么呢?叫伊尹。伊尹呢,看他实在是,圣王所留下的典型风范快被他给颠覆光了,劝也劝不听,那还好,那时候太小,才十几岁,伊尹放之于桐,把他呢放逐到桐这个地方,那个放啊,其实不是放逐,安置的意思,就好像我们高高举起轻轻放下的那个放,有没有?把他呢放到离开宫殿,离开指挥文武百官的地方。他虽然是君,可是此刻就不像个君,让他离开,可是离开又不是处罚,安置好旁边呢有很多文人,有很多有学问的人,有很多有德行的人,天天在教他,就是放,把他放到桐这个地方。过了三年,太甲悔过,太甲慢慢学习,学习之后终于觉得自己做错事悔过,自怨自艾,自己曾指责自己过去的错误,于桐处仁迁义三年,在那里开始好好学习啊,处仁迁义三年。以听伊尹之训已也,那伊尹也已经很老了,七八十了一把大胡子,所以看到他都非常敬重啊,当时有天下,就是因为有伊尹嘛,着商汤伐桀呢啊所以才有天下嘛,说听训于伊尹,然后呢,伊尹慢慢看,看看看,看到他已经慢慢真的回心转意,他以后的这个心智的作为,将有益于天下,不会愧对先王了啊,复归于亳,就把他请回亳,亳就是他的首都了。他当时从亳把他赶出去到桐,对不对?现在他已经改过,把他迎回来当王,当这个太甲回到亳的时候,他的身份是什么?天子。那每天朝礼的时候呢,那个伊尹呢要在什么位置上?在下面朝拜他,各位对不对?这个太甲还没有回来的时候呢,伊尹是什么?宰相。宰相,如果君王不在的时候,谁最大?宰相最大,全满朝文武都得朝拜谁?朝拜伊尹,这样各位了解吗?好,此刻我的君不适合当君,我比他适合,那他也不宣称自己是君,不过呢既然君王已经被放到桐这个地方,各位要篡位简不简单?可简单了吧,可他有没有篡位?没呀,那可见得这三年期间他一心一意还是希望他的君王能够变好,各位对不对?他的内心里没有一点点想要偷得这个名利地位的一点点事情吧,对吧?那这种忠是不是非常纯粹的,非常非常纯净。不好,我不怕你了,人头落地也不怕了,把太甲放到桐,各位,简直像革命人,你知道吗?你了不了解那种危险的。如果文武百官里有一个看不顺眼,趁着伊尹不注意的时候挥起大刀,各位伊尹的结果如何啊?这是冒着生命危险的,你得要了解,可是冒着生命危险并没有一点点为着自己的利益、名利等等的吸引,各位对吧?然后等他改好了,迎回来,还是对太甲歌功颂德。这个叫做专一的,一于自己的身,一于家,一于国。如果像伊尹这样,那真是一于国的一个最好的典范呐,那叫做忠之终也。身一,则百禄至;家一,则六亲和;国一,则万人理。说这个自身呢能够专志于这个忠,就无私的忠,那各种福禄好处呢就会自然的到来。当然很多人看到这里说为人尽忠都是付出的那种,哪有什么自身有什么好处?我举个例子来跟各位说明好了,在这个上海我认识一个梁先生啊,专门在帮人家做投资,他说投资赚非常多的钱,我说你怎么赚钱呢?我说先让对方赚钱,他去投资分红的时候呢,都大半分给对方,然后慢慢慢慢的对方就非常相信他啊,他说以诚待人呢会赚更多的钱。最后呢有什么真正好的事啊大的事啊,人家都会找他,主动又让他赚更多,他从来也不会拿多,最多是拿一半。但是呢一开始呢一点利润统统给他赚,统统给他赚,然后这个人呢也不缺钱,自自然然就到来了。这个孟子的说法是这样啊,这个修人爵而天爵从之啊,那天爵做的好人爵也会从之的。人爵就是人的仁义礼智做得好,天爵从之,上天不会亏待你的。在这个短短数十年的生命里面,能不能真的得到什么,是一回事啊。所以呢这个不可以短暂的寿命来论断的啊,所以说自己一生能够做的忠,好处跟着来,内心有忠,内心有敬,起码频率在五百以上嘛,各位对不对?好处马上得嘛,不得癌症嘛,是不是最基本的好处嘛。那个天爵老天会记,少不了你的啦。那人爵呢只是跟过去的所有的业力,这是有一点关系的啊,不可看短暂的这些。治家能够专志于忠,那六亲自然是很祥和快乐的。为什么?因为这个公平嘛无私嘛,大家都喜欢这种人嘛,那治国能够专志于忠,天下百姓自然治理的有条不紊,公平了大家就服气了嘛,就不会造反了嘛。好,所以这个就是一个忠这个字,一个公平,然后大体的对全体有益的这个骨干根本要抓到。《书》云:“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书啊就是《尚书》,《书经》说啊,只要能够维护着那一份精粹无私的忠,惟精惟一,这个惟是心字旁,是以心来维护维持护持,就叫做这个惟啊,那这个精一就是一点点没有私心的忠啊。信守那一份大公无私的忠叫允执厥中,从此之后呢,万事就可做,自身也可以做,自家也可以做,治国也可以做。这第一章呢我们做个全章总结。这个第一章是说天地神明及人呢,都喜欢忠心无私的人,因此呢人能够忠心就可以感动天地神明,当然更可以感动人心。马融解释这个忠这个字啊解得很精当,因为后世的人都把这个忠这个字给误会了,倾向去护持一个有位置的人,或者你上面的那个人,对你有意义的人的这个说法,而忽略了它的公理。所以《忠经》开端的第一章啊,先表明这个忠字用处所包很大,忠心用在自己身上,能够一心做个好人,大公无私,循规蹈矩,这个呢是自己的忠。忠心用在自己的家内,能够一心孝养父母,友爱兄长,那这个也是忠。忠心用在自己的国家,能够大公无私,在职位上治君于尧舜,治民于太平,辅佐长上为民谋福,那个忠呢是最大的成就的忠。在一个国家你不可能是刚好在最上面,在最上面有最上面的忠,你可能卡在中间,对不对?你下面有人,你上面有人,对不对?你如何为上尽忠,为下尽忠,为职守尽忠,为百姓尽忠,这个呢才是最大的成就。忠这个字从修身来的,从大公无私的存心来的,所以呢一于其身,是忠之始。若要将来能够忠心做国家的事,总要在现在的身心中修来,再推广到一家,再推广到一国,才算是一个有本有末的一个忠。那以下时间呢,我要来补述有关忠这个字啊,它的应用。其实五伦呢无非忠之用,把这个忠用在君臣之间,君臣有什么啊?有义啊,把忠用在父子之间,把忠用在夫妇之间、朋友之间等等。这些呢就是所谓忠的应用,而名词呢就会不同。那以下呢我来举这个尧舜的一段故事来说明忠这个字,把它简要的说是一个忠,分开细则呢,它的五个纲,则是五伦。帝尧呢举用帝舜,那么帝尧对舜说啊,“如果有贤人,只管奏来,朕任用就是”。他那时候非常相信这个舜,所以舜说:“臣见帝的胞弟,伯奋、仲堪、叔献、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八个,都是逸群之才,”逸群就是超群的人物啦,出类拔萃人物,“可以辅佐教化,请帝任用。”这几个人不错,请帝来任用他吧。那帝尧说:“原来是他们啊”,自从先皇考殡天之后啊,就说他的这个先祖过世之后啊,由庶母羲和氏带到海外,说这几个人呢就是他的儿子啊,由庶母羲和氏带到海外,没有回来。“你怎么知道他们贤能呢?” 舜说:“他们早已回来了,有好多年了,臣个个见过,天下之民,尽知他们贤能,有‘八元’之称,这几个人都可以任用。” 帝尧说:“那你派人去把他们召来,朕立刻任用,就分在你的部下吧!”不到两个月呢,八元都到京,帝尧呢把他们分配在司徒府,司徒府就是像现在的教育部了啊,主管文案教育的。舜呢就与他们开了一个会议,舜说啊,“师徒身负教化之责,但是教化两个字啊太空泛了,”教化两个字我们天天在讲,教化是什么啊,好像听起来啊很熟悉,但是说到内涵的是什么呢?哎,实在太空泛了,究竟教什么,化又化什么啊,教他好怎样才算好,化他善怎么样才算善。这个恐怕一定要出一个标准来呀,我们大家都得朝这个方向去想,把空的教化说出个实体的办法来,各位这样对不对?哎,这就是一个能办事的人嘛,对不对?经过好多天的讨论呢,认为世界是人类所积成的,人与人无时不接触,无地不接触。那既然双方接触必须有个准绳,才能够达到相安无事的地步啊。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都是由这些基本的细则所延伸出来的。教化之道应该从这里着手,从哪里着手啊?接触,对吧。比如我们一个事情,对还是错,都是从哪里发生的?接触,都是从这里发生的。很有道理的,才能够达到切实的可用的目标。紧接着呢他又把世界上人与人中间的关系啊,既然是接触嘛,接触就是因为很多关系嘛,把这些关系就分为五类,哪五类啊,一是君臣一类,二是父子一类,都要接触啊,夫妇一类,长幼一类,朋友一类,这个五类呢,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呀可算是包括无疑了,这个是共同讨论的结果啊,各位,这个八个人果真贤明啊,你们有没有发现他们讲起事情来呀,条条有理呀。但是呢每一类的都应该找出一个最恰当不变的准则来啊,一样一样来嘛啊,于是呢开始分头定制,再让大家来公议啊,那也就是呢制定这五类关系里面呢怎么相处才是最精当,也就是五类的忠啊。那舜呢负责君臣这一类,然后他就开始想啊,假如说这一类里面应该怎么样才能够最恰当。他说啊,因为君臣为一类,为君的往往容易擅作威福,为臣的往往容易谄媚逢迎,这是不是一个真相啊,大家都是这样的。然后呢他谄媚逢迎,以避君主之威,以邀君主之福,这种道理不搞清楚,君臣一类是永远不会有好结果的。因为一个喜欢作威,一个喜欢邀福嘛谄媚嘛,所以,君臣一类的准绳,应该定一个字来规范他,这个字叫做什么?叫做“义”字。那这个义字呢就是君臣关系里的忠。义者宜也,义就是恰当的意思,那是什么意思呢?是种种合乎当然的意思。因为君之于臣,尊卑虽疏,但是推到其当然的道理,全天下都能认同的道理,所以呢要先立一个君,所以呢要立一个臣,那无非都是为百姓谋福利而设的。各位讲这个话对不对?你是为君,为什么要设你啊?为百姓谋福利嘛。你是为臣,为什么要有臣呢?辅佐君去为百姓谋福利嘛,对不对?都是为百姓谋福利啊,这干事情啊很有根本的。既然这样,那么他们所行的事有福利与百姓的,就叫做义。就是这个作为是当然适当的,无福利与百姓的都叫做不义啊,这样义跟不义分清楚没,分清楚了。各位那黑道小弟为大哥尽的义,尽什么义啊?毫无根本,毫无意义的义。然后他就说我不管意义,我只讲义气,有没有?但是天下会乱,就是因为这种人多了。那也就是说,一个臣啊做有福利与百姓的都叫做什么?忠,对吧,就是做好臣,效忠,只要他作为,尽管他怎么样的迎合他的君王,是无利于百姓的,都叫做什么?不忠。因为君臣的组合,当初的最原始目的是什么?为百姓谋福利,这样讲对不对?这个主轴啊永远不能变,其他都可变,这就是一个忠,它就会忠的有智慧,忠的会活起来。臣子不义君主应该给他惩罚,好,应当的,不能说君主惩罚臣子的时候,做臣子的说,你看那个君在打压我。随你怎么说?你做错了,该处罚。对吧,他说哎,那这样别人会误会你,误会让他误会,该处罚,对吧?这就是抓准的方向,不能变的。君主不义,臣子也应该加以阻谏,那为什么他不叫处罚?因为臣没有这个份呢,臣没有这个职守了啊,他应该阻谏。君主不对的,不能福利与百姓应该阻谏的。假使呢同时一件事情,君主的意见呢有时和臣子不同,这个会不会常常发生,偶尔会的啊,就我们禅院上下是不是之间也会发生,偶尔会的。而利害祸福一时又看不到,那怎么办呢?大半都是这种情况了,因为事情还没有发生嘛,对不对?都在探讨阶段嘛,或者君主方面牺牲他的意见以从臣子,或者臣子牺牲他的意见以从君主,这都可以的。反正啊互不相让,在那边吵,吵得国家天下都乱,那已经完全丧失了我们君臣聚在一块的目的,各位对不对啊,既然祸福看不到,半斤八两差不多,那只要有一方让步,是不是计划就可以实施?好,那就有一方让步也就行了。君让也可,臣让也可。假使两边意见不同,而利害祸福显而易见,那么为君的可以罢免这个臣子,为臣子的,也可以舍弃这个君主。如果这个利害显而易见,臣子却看不懂,那为君就可以叫臣子滚蛋了,然后换了一个贤人来,各位对不对?那君的价值,君的职守就是专门为国家找人才,这样对不对?那不是人才的,你还在那一边,施我的人情包袱,在那一边空领薪水,那叫不叫明君呢?这就不叫明君的,就请他走路,另外安排更适当的人,因为天下国家是责任重大,不可以有一点点失误的。那如果呢君主呢昏庸,这个利害显而易见,却怎么说也说不听好,可以阻谏,阻谏不行,那怎么样?我可以舍弃这个君主,我去辅佐别的国家君主,我从鲁国到齐国到郑国,有没有?我可以去辅佐别人的。所谓道合则流,不合则去。于是呢君臣之间的意义的标准就从此确定了啊,那这个义也就确定在一个大公无私的这个份位上。而大公无私,如果我们撇开君臣的关系不说,给他另外一个名词,那应该叫什么呢?忠这个字,这样了解意思吗?放在君臣的这个环节呢,就叫做义,彼此互相扶持,以便于让百姓得到最长治久安的福利。另外呢,所谓的君臣呢不限于朝廷之上的君臣,凡是百姓办事而有出令之权的,都是君之类,都叫做君。凡是受人之禄,为人办事而有奉行之责的,都是臣之类,都适用这个标准,这样君臣的意义是不是活了?比如说我现在禅院派几个小组长出去帮我来组织这些生活禅,那对这个关系来说,我就是君,小组长就是臣,这样了解意思嘛。那你呢你是一个小组长,也许呢你派了几个人帮你做什么,派出来那几个人就是短暂的臣,这样了解意思吗?就是有奉行之责的都叫臣,有行令的啊,出令之权的都叫做君。那好,比如说一个国家,董事长跟总经理的关系,那总经理是董事长的臣,那可是总经理下面呢还有副总经理,副总经理就是这个总经理的臣,关系呢也就给界定好了。所以你看古人,他们在讲这个学问呢非常根本,又非常活,很鲜明,对不对?跟我们所认识的啊是有点差距的。然后呢,伯奋负责父子一类的,那父子怎么样界定关系,让天下的父子都相安无事呢?他说啊,我认为父子方面的标准呢是父对于子应该慈,子对于父应该孝,而孝慈两个字呢还是两个字,把它弄得再简单一点吧,它总离不开一个亲字,对不对?儿子对父辈亲的话,自然会孝,父对子会亲的话自然会慈。那父子天性,假使要责善毁恩,常常在打,常常在骂,那必定要分离的,因为内心会产生一点仇恨,那也就不亲了。所以父子中间的标准应该定一个亲字。不论做什么都要带着这个亲爱的感觉,都要让儿子感觉到父母对他的亲爱,而儿子做什么也要让他觉得呢非常的孝敬父母,亲爱父母。无论如何,都以不失其亲为原则,那母子与父子也是一样,都适用这个标准。所以亲这个字就是父子之间的忠啊。然后呢,仲堪负责夫妇一类,他说夫妇的关系,我认为啊夫应该和,妻应该柔,一和一柔才能成家。世上夫妇相离的原因有很多种啊,而大的呢不外两端,一端呢是亲热过度啊,一开始呢就纵容狎亵,亲热过度行不行啊?也不行,纵容的太过度也不行,那无所不至,那个就是做起事情来就毫无份忌了,久而久之呢,反动的力量一生啊,两个人就不对了,就对不投了,就开始吵架了啊。又有一端呢,男子见了另外的女子都很可爱啊,女子见了另外的男子呢也很可爱,从而夫妇就产生了醋思,而产生了种种的误会,所以夫妇相敬如宾的这个敬字啊,只是用敬还不够,还不能解决问题,它的标准应该建立另外一个支撑上,就是别,就是夫妇有别。就是说夫妇中间时时事事都要区分开,不能混淆,各自的地位摆正,不能胡来,其他男女关系及各种也都适合这个标准,也就是男女有别啦,夫妇有别也都适用在各种男女的身上。所以有别啦,那所以这个别这个字啊,也就是在男女份位上的忠啊。叔献负责兄弟一类,他说啊,说到兄弟关系,兄呢应该友,弟应该恭,这个是人人都知道,但是怎么样叫做恭,怎么样叫做友,不能不定一个标准。大凡兄弟这一轮呢与父子夫妇不同,怎么个不同法?父子的尊卑隔得远,而兄弟呢则是很平等的,那他只是年龄大小有一点点差异,夫妇呢,利害呢基本上是共同的,为什么?因为赚钱是我们两个共同的,亏钱是我们两个共同的,对不对?而兄弟的利害呢就常常相冲突,对不对?会不会相冲突?这个遗产是谁的?常常告到法院去的,这基本上是不同的。况且父子夫妇都是一个对一个啊,夫对妇是一个,父对子啊是一个,那简单啊,容易应付啊,那兄弟呢就多达十几个共同拼辩,少啊也有两三个,对象既多就不容易应付。所以呢兄弟中间呢定个标准呢,应该是一个序字,也就是长幼有序啊,那这个长幼有序这个序字啊,也就是兄弟间的忠。因为兄弟的名称是由年龄而来,那么种种关系发生的时候呢,都按次序去做,他有一个次序才知道谁让谁嘛,自然就不会冲突。每次兄让其弟,弟让其兄,友爱之情就自然由然而生。推而广之,想要泯灭社会上的一切争执,也无非确定长幼的顺序。譬如说乡党莫如齿,这个是《论语》里面的话,齿就是很老很老的耆老,叫做齿啊,乡党里面第一要敬的是敬谁呀?乡党里面喝酒的时候啊,参会的时候啊,庙会的时候啊,第一个先敬谁呢,就敬齿,就是有年纪的,社会呢自然不会乱,各种的辈分哪,按照辈分排下来啊。所以各种长幼相遇的时候,也适用这个标准,所以这个字就是用一个序字。社会人与人的接触不外是五种关系呀啊这五种关系都各定一个字,只要遵守这个字呢就会太平。然后季仲负责朋友一类,他说,朋友这一轮呢有广狭两义,就狭义说起来呀,同道为朋,同志为友。就广义来说啊,除开父母之外,没有不能做朋友的。天子友匹夫;匹夫匹妇,如宾如友;这个是古代也常有的字。兄弟呢互相友爱也都是个友,那么这个标准从何而定呢?应该有一个“信”字,也就是朋友有信。因为朋友之道,不外乎是交际,而交际当中,首先重要是言辞和说话,一切的情谊都由此而生。假如交际当中言而无信,或任意虚构,或行不见言,那么呢情谊呢就不能产生,而朋友之道呢也无从确立。所以啊信字最为重要啊,其他人类的交往交际,也都适用这个标准,那这个信字啊的就是朋友之间的忠就由此来确定。大家议定之后呢,第二天入朝,就把这个呢奏给帝尧,帝尧看了大喜,把这个议案定名为五典,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五伦啊,来表示呢对这五个关系确立下来啊的功劳的尊重。然后呢,叫舜他们负责去执行,这个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君臣有义呀,夫妇有别啊等等的这个五伦啊,它的由来的原因哪,特别用五典来表示尊崇。那其实我们把这个内涵呢稍微读一下,然后了解一下当时古圣先贤制定这个的苦心,如果你彻底去实施的话,确也对于社会安定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不过我们现在等于一提到五伦啊,你有什么感觉?是老八股,没有一条可以用。但是你如果你仔细去读它的内容,你会发现他们分析的非常精当,只不过现在老师并没有把这个精当的意义交给学生,所以学生就学起来很笼统含糊。那因为不了解就会变成是一个老八股,其实是一个道道地地的一个真学问。你有没有发现他们很厉害,就是善于把复杂东西归类到最后一个字,很简单,这个字做对了就对了,对吧,不过这五个字还是有一个字衍生出来的,哪一个字啊?忠这个字。所以忠,重不重要啊?重要的。为什么说动天地动神明,为什么动人心呢?几乎所有德行的根本的归结处就在这个字上面啊,所以它是为忠孝节义排行第一,因为孝节义都是由谁衍生的呢?就忠这个字。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