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文史杂谈 | 山南海北随便说,主打一个“陪伴”
文史杂谈 | 山南海北随便说,主打一个“陪伴”
Claim Ownership

文史杂谈 | 山南海北随便说,主打一个“陪伴”

Author: 严知有理

Subscribed: 7Played: 78
Share

Description

个人作品,涉猎广泛,天南海北,文史海洋,曲艺杂谈,随性而为。

83 Episodes
Reverse
    夏天到了,骄阳似火着实让人难受。不知您怎么样啊我这人不怕冷,怕热,因为冷咱能添衣服,热你怎么脱,哼不能扒皮把肚子豁开凉快凉快吧?又没拉锁,对不对?所以每到夏天,我最感谢两个人,一个是发明空调的,名叫威利斯·开利,美国工程师、发明家,于1906年发明了现代空调系统,被誉为“空调之父”。第二个我最感谢的,就是发现西瓜能吃的人。    只可惜发现西瓜的伟人我遍翻史书,就是找不到。那西瓜是从哪里来的呢?顾名思义,西瓜西瓜,打西边来的。崇祯年间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内阁次辅兼农学家、天文学家和数学家的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明确指出:“种出西域,故名。”西瓜是西边来的种,所以叫西瓜。    目前普遍认为西瓜原产非洲,埃及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经开始种植,因为埃及的墓葬中就出土过西瓜籽,壁画上也描绘过人们吃西瓜的场景。    那怎么传入的中国呢?有两种可能,一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将西瓜带回中原;二是比西汉晚点,唐代,传入了新疆地区,后来契丹崛起,攻打回纥,得到了西瓜的种子,契丹开始广泛种植。    第一种说法没有史料支持,只能算推断;第二种说法有史料支持,见于欧阳修的《新五代史·四夷附录第二》,说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属于五代晚期,再过几年北宋就建立。广顺三年,有个叫胡峤的汉人从契丹跑回中原,说他在平州,就是今天的唐山,吃过一种叫西瓜的玩意,特好吃,甜着呢!原文是:“遂入平州,多草木,始食西瓜,云契丹破回纥hé得此种,以牛粪覆棚而种,大如中国冬瓜而味甘。”当年契丹攻打回纥,得到了西瓜的种子。注意啊,回纥在唐代宗广德元年时改名为回鹘,所以“契丹破回纥hé得此种”说明唐代的时候西瓜就已经在新疆地区广泛种植,肯定是经“丝绸之路”带来的,唐代通过战争传入了契丹。而且这段史料还有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就是契丹人发明了全新的种植方法——“牛粪覆棚”法。因为契丹生活在东北,西瓜原产于热带,不耐寒。所以为了能吃到又香又甜的西瓜,契丹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用牛粪覆盖,利用其发酵时产生的热量促进秧苗生长,要不怎么说除了战争,对食物的追求也是促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呢。    这段史料,是现存有关中原人认识西瓜最早的记载。90年代考古人员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羊山一号辽代墓葬的壁画中,就发现了西瓜的形象。    可惜这个叫胡峤的虽然吃过西瓜,但却并没把种子带回中原。直到女真消灭了辽,跟着又灭了北宋,才将西瓜的种植推广到中原地区,随后又传入南宋。怎么传入南宋的呢?    公元1129年,南宋建炎三年的五月,高宗皇帝派洪皓假礼部尚书衔,出使大金。结果被金朝扣押14年,直到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金熙宗喜得贵子,大赦天下,才将宋朝使者放回,这时,他已经55岁了。滞留金朝期间,他坚贞不屈,始终守护着汉人的节操,被称为第二个“苏武”。晚年,他著书立说,写成《松漠纪闻》一书。这本书,原为扣留期间所做,详细记载了在金国的风土人情、政治制度、社会问题和经济情况等方方面面,可以说是非常富有价值的情报。结果临走时怕被金人发现,搜出来的话那就谁也别走了,咬了咬牙,干脆,付之一炬——全烧了。回了国,他凭记忆重新整理,去世后两个儿子又进行校对补充,使这本《松漠纪闻》终于面世。书中明确记载,就是他,将西瓜从金国带回的南宋,原文是:“予携以归,今禁圃、乡囿yòu皆有。”我带回来之后,皇家和普通百姓家开始广泛种植。所以,如果您爱吃西瓜,请一定记住他,南宋名臣洪皓。    洪皓归国后27年,公元1170年,南宋乾道六年,孝宗皇帝命资政殿大学士、左太中大夫范成大出使金国。在金国,他写了首诗,叫《西瓜园》    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    形模濩huò落淡如水,未可蒲萄苜蓿夸。    范成大可不是一般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南宋四大家” 。此次出使,他沿途共写了72首诗和一卷日记,这首《西瓜园》便在其中。“碧蔓凌霜卧软沙,”说西瓜的藤蔓是绿色的,抵抗寒冷冰霜,在沙地生长。“年来处处食西瓜,”说明金国境内西瓜非常普遍,家家户户都吃。“形模濩落淡如水,”行状圆圆大大,一敲中间是空的,瓜瓤吃起来水足,味淡。“未可蒲萄苜蓿夸,”这句说明范大人不喜欢西瓜,不爱吃,他觉得都是舶来品,相比起来不如蒲萄和苜蓿。估计他吃的那个种儿不行,不怎么甜。这首诗的前面他还写了个注:“味淡而多液,本燕北种,今河南皆种之。”西瓜这东西味道很淡,汁水丰富,本来生长在燕京北部,现在河南地区广泛种植。由此可见,南宋中期,西瓜在黄河以南已经非常普遍了;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中国历朝历代的史书、文学作品包括农业书籍,西瓜屡见不鲜。    有人说:不对,我听说汉代古墓就发现过西瓜籽,而且曹魏时期还有很多描写西瓜的文学作品呢,所以肯定早在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就已经把西瓜带回来了。    我跟您说这个目前已然推翻了,因为汉代古墓,至今没有发现西瓜种子的实物,只发现了葫芦或瓠瓜种子,还有粉皮冬瓜籽。不仅汉朝,五代以前出土的墓葬,也没发现任何有关西瓜的遗存。至于那些文学作品,比如“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写过《瓜赋》;魏晋时期名臣、文学家、思想家傅玄,也写过《瓜赋》——我在《英雄的三国》专辑里讲过他;还有西晋的张载,他们都写过《瓜赋》。这些瓜,其实是甜瓜,不是西瓜。明朝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西瓜早就有,唐代时候叫“寒瓜”,寒冷的寒。这也不对,因为在南北朝和唐宋诗歌中,“寒瓜”非常小,一个5岁幼童就能托在手里把玩,西瓜哪有那么小?柳宗元还在诗中写到:“风枝散陈叶,霜蔓缒寒瓜。(《同刘十二院长述旧言怀感时书事》)”听见没有,这寒瓜不是长在地里,是从藤蔓上坠下来的,能是西瓜吗?但由于李时珍名气太大了,《本草纲目》影响力也太大了,所以至今把寒瓜误认为是西瓜,在此,我也做一纠正。    那问题来了,哪儿的西瓜好吃呢?由于西瓜生长在沙漠地区,所以哪的温度高,气候干燥,日照强烈,往往哪儿的西瓜就好吃,比如新疆、甘肃兰州、宁夏、山东的德州、江苏溧阳等等地区。我是北京人,北京西瓜刚刚讲了,从契丹开始,至今已有一千两百多年的历史,最有名的,要属大兴庞各庄的西瓜。大兴区庞各庄镇,在北京的南郊,由于永定河的冲积,形成了沙带地貌,导致土壤特别适合种植西瓜,元、明、清三朝都是往宫里送的。    我小时候,每到夏天,胡同里大街上总能看到庞各庄的瓜农赶着马车叫卖西瓜,所以老北京都说:“庞各庄的西瓜叫京城”!其中北京人最熟悉的品种,就是“黑绷筋”。现在“黑绷筋”几乎已经没了,老品种没人种了,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更好吃、更优秀的品种,比如“京欣一号”、“京欣二号”、“京欣三号”,还有“红小帅”、“黄小帅”、“墨童”等小型品种,有籽的无籽的随你挑。现如今,庞各庄西瓜已经不仅“叫京城”了,在全国都叫的响,当之无愧的“中国西瓜之乡!”    非常有幸,咱们一位听友家里就是瓜农,就在庞各庄,刚刚开棚没几天,我都已经快递买五箱了确实不错真甜,家里亲戚全尝了纷纷竖大拇指,要是范成大吃了他们家西瓜刚才那首诗肯定得改写!上周我还介绍几位朋友前去现场采摘,带孩子体验了体验劳动的快乐,也颇具教育意义。如果您爱吃西瓜,有这方面需求,甚至想组织公司团建去采摘,随时可以联系他,微信手机号:185 130 67626。声明啊我这可不是带货,跟我也没有任何利害关系,地不是我家的瓜不是我种的他也不是我亲戚,纯粹是觉得人家瓜好吃,种地又不容易,大热天的多辛苦啊,风吹日晒蚊虫叮咬,我在屋里吹着空调码字儿耍嘴皮子再怎么着也比人家舒服多了,所以才力所能及的帮帮忙。记住啊,185 130 67626,验证信息写“严老师介绍”即可。    好,今天就到这儿,祝您做个愉快的吃瓜群众!
提起西周,我们马上会想到“烽火戏诸侯”的故事。但周幽王为博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是否属实还不确定,能确定的是西周已经有了防火干部——“更夫”,西周时叫司烜。据《周礼》所载,周朝设有专管火政的官员,分别叫:司烜、司爟和宫正。
公元1023年,仁宗皇帝赵桢登基的第二年就下旨,在京城成立专门从事灭火救援的消防机构——军巡铺;其组织严密、器械齐全、制度完善、叹为观止,而且很讲人性,尊重人权。看来,说大宋是一个站在近代门槛上的王朝,此言不虚啊!
台湾电影《周处除三害》以刘义庆所撰《世说新语》中的典故为蓝本,将久远传说与今日之社会现实两相映照,呈现出一部内涵复杂、形式创新的作品。该片不仅借古讽今,更是对当代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切反思。(本期节目改编自西安欧亚学院教师刘黑娃的作品,经授权后创作,特此鸣谢。)
1930年5月,中原大战爆发,吴佩孚觉得时机到了,决定东出四川。5月30日,他率领人马离开河市坝,刚过绥定就被刘湘的部下旅长许绍宗带兵拦住去路。
1927年12月27日,蒋介石以南京国民政府的名义,对吴佩孚发布了通缉令。杨森反应很快,1928 年元旦就派轮船把吴佩孚及其家属随员和亲兵卫队接到大竹县暂避一时。蒋介石虽没跟杨森撕破脸,但还是给他下了家伙……
前几天,梅西去香港了!在机场,主办方准备了大阵仗的欢迎仪式,结果梅西落地后压根没搭理,在司仪的一再挽留中拂袖而去,咱们的热脸贴了冷屁股。这还不算完,在与香港队的友谊赛中,梅西一分钟都没上,特别是在最后的颁奖中,他竟然无视颁奖领导,绕道而行,拒绝握手!——能不能上场?梅西居然说:没戏!请梅西喝酒,结果人家把桌子掀了!
当玉帅正在和冯玉祥的部队死磕之时,1926年7 月 9 日,北伐开始了。今天,咱们就讲讲这个北伐怎么回事。
郭松龄起兵造反,前有张作霖和日本人联手,后有冯玉祥背叛,最终兵败,与夫人双双殒命。与之相反,冯玉祥可是声势大涨,风头远远盖过了张作霖。张作霖多精啊,马上放下身段,转变策略,打算联合吴佩孚的直系,对抗冯玉祥。但别忘了,就在一年前,第二次直奉战争,张作霖把吴佩孚打得一败涂地,吴佩孚好不容易才借着湖北的地盘,打着反对奉系军阀的名义东山再起,如此苦大仇深,吴佩孚能同意吗?
郭松龄为何反叛张作霖;冯玉祥为何背叛郭松龄;张作霖又为何屈尊拉拢吴佩孚?张作霖到底反不反日?日本侵略军早在1925年12月就已经被张作霖引狼入室!且听我细说原委。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吴佩孚战败,主力基本被消灭,无奈乘船南下,准备东山再起。因为他虽然战败,但只损失了北方的地盘和军队,长江流域仍是直系的天下。理论上讲,吴佩孚来到长江流域,就应该像回一样家,江苏督军齐燮元、浙江督军孙传芳、湖北督军萧耀南等等必会拿出所有家当重振旗鼓,跟大帅杀回北方。而实际上,这只是痴心妄想。
11月中旬,印度不甘示弱,公然叫嚣:“不惜与中国战到最后一兵一卒”!鉴于此,中央军委决定:给予印军更大的惩戒,中印边境战争的第二阶段就此开始。师长帕塔尼亚少将下令——撤退。第4师的正面抵抗,就此全部结束。第4拉吉普特营如同无头苍蝇般仓皇后撤,等跑到普利亚东后,眼前出现了一个岔口,营长阿瓦斯蒂决定取道“拉噶亚拉”喇嘛庙,继续南逃。由此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1962年10月20日的拂晓,中国边防军在中印边境东西两线,同时对入侵的印军展开了自卫反击战。在东线,主要反击方向是克节朗地区,盘踞当地的印军第4师第7旅,瞬间土崩瓦解。解放军乘胜渡过克节朗河,突破了“麦克马洪线”,直取藏南重镇——达旺。虽然印军早在1959年就侵入了达旺,并且经过长期经营,把它变成了重要据点,但在得知克节朗的印军被歼后,达旺的印军就如同惊弓之鸟,10月23日、24日纷纷逃跑,达旺获得了解放。就在解放军攻占达旺的当天,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和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东线解放军随之集结在达旺河以北休整待命,暂停对逃到达旺河以南敌军的追击。达旺兵败,印度政府非常生气,所以面对中国愿意和谈的信息,根本不想就此罢手,而是琢磨怎么能在军事上扳回一局。印军总部紧急抽调部队增援“麦克马洪线”以南的“东北边境特区”(NEFA,即被印度非法侵占的中国藏南)。由于担心巴基斯坦会在背后插刀,借机对印控克什米尔发动进攻,印军不敢从西部调动师级战斗单位,而是从别的地方调兵。当时,以第4军第4师为主的印军东北特区作战体系,是沿着两道山脊从北向南延伸展开的:第一道山脊,主要据点是靠近不丹的色拉(Se La),它的纵深防御依托于东面100千米外的邦迪拉(Bomdi La),而邦迪拉就是第二道山脊的核心据点。在这两个据点之间,还有个小镇,叫:德让宗(Dirang Dzong)。这三个地方遥相呼应,形成拦阻解放军南下收复失地的三道屏障。不过,首战惨败,让印军总部惊慌失措,没法正确评估中国军队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所以发出的命令往往自相矛盾,朝令夕改,比如:印军原计划将第62、65旅的5个营,设防在最靠近解放军前沿的色拉山口,结果又临时把第65旅(旅长G.M·萨伊德准将,G.M.Saeed)安排到德让宗布防,导致色拉守军只有一个旅,实力大大削弱。从10月25日到11月中旬,中国方面按兵不动,只是不断向达旺增兵。印军也抓紧时间调整部署,由于达旺到色拉以及邦迪拉只有一条公路可走,两边多是险峻高山,机动性大打折扣,印军就认为解放军南下必定选择这条路,所以让第4师沿公路部署防御兵力,全力扼守色拉、德让宗和邦迪拉三个山口;而咱们的主人公——从南部卡纳塔卡邦贝尔高姆(Belgaum)调来的第4拉吉普特营,就配给了驻邦迪拉的第48旅(旅长格巴兹·辛格准将)指挥。由于仓促上阵,第4拉吉普特营连个正经营长都没有,只好由特里洛克·纳什少校(Trilok Nath)代行指挥权。印度当时沿袭了英国殖民时期的兵役制度,将一些“善战民族”的男子,分别组成部队,被印军视为主力,比如锡克族、贾特族、拉吉普特族和廓尔喀族等等,哪儿的战斗最激烈,哪儿就有他们的身影。可实际上,这种按民族划分部队的方式,严重影响了印军内部的团结和士气,对作战指挥也构成了不良影响。当时,第4拉吉普特营有8名军官,18名士官和575名士兵。按计划,他们应该驻守邦迪拉山口左侧,另一支部队——第1马德拉斯营驻守山口的右侧。结果10月23日,第4拉吉普特营刚赶到邦迪拉附近,突然接到命令,让他们改赴德让宗北边,归入第65旅节制,原因是新任印军第4师师长A.S·帕塔尼亚少将(A.S.Pathania)决定将司令部设在德让宗,需要加强防御兵力。这下可乱了,您想想那会儿运输能力严重不足,造成了你争我抢的状况,为数不多运载量仅一吨的印军卡车,不停的来回穿梭,而且得优先运送辎重物资。相比之下我军早有准备,已然修好了从后方到达旺的公路,各项准备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因此印军的处境,可想而知。最终呢,第4拉吉普特营的大部分人马,都是徒步前往德让宗,先到的是P.L·库克雷蒂少校(P.L.Kukrety)指挥的D连,师长帕塔尼亚亲自安排他们在师部左翼设防,还要求他们三天内,在距德让宗30公里的当西克普村(Dangsikpu)构筑好防线。由于行军路上翻山越岭、跨溪渡河,人马疲惫,30公里的路程,D连花了28个小时才到。等到了防区,他们就按照命令马上开始挖壕掘地,修筑工事,携带的布伦式轻机枪和3.7英寸口径的榴弹炮,也进入了防御位置。为了保险起见,师长帕塔尼娅命格萨尔上尉(Ghosal)带领一支山炮分队,在距D连阵地一公里外隐蔽驻守,随时提供炮火支援。随后的几天里,D连亲眼目睹了开头咱们讲的那些从克节朗河谷溃散下来的印军第4师第7旅的散兵游勇。他们经过阵地时狼狼狈不堪,要不怎么叫兵败如山倒呢!连长库克雷蒂心里不由得一惊,担心手下人的士气会受到影响。后于D连抵达德让宗的是C连,他们分配的任务是保护第4师师部。师长帕塔尼亚还从C连抽出一个排,由纳伊卜·萨贝达·兰吉特·辛格中尉(Naib Subedar Ranjit Singh)率领,去为格萨尔上尉的山炮分队提供掩护。现在我们明显的发现,好好的第4拉吉普特营,被分的七零八落,根本攥不成拳头,形成有效合力。就是这个混乱的当口,第4拉吉普特营总算迎来了正式指挥官——布拉马南德·阿瓦斯蒂中校(Brahmanand Avasthy)。本来他要去第2拉吉普特营当营长,没想到下达任命的时候,第2拉吉普特营已然被解放军歼灭在达旺了。话说这阿瓦斯蒂被认为是当时印度最好的军官之一,他本人也这么认为,性格上有点自负。到任后,他先去D连的阵地转了转,调整了一下机枪和榴弹炮的部署,然后回去又给负责后勤的军官们集体训话,让他们做到保障有力、提高效率。D连到了C连也到了第三个到德让宗的,是A连,由奈尔少校(K P P Nair)指挥,他们的任务是沿纽克马东小道行进,在3011高地东部设立据点,阻止解放军向德让宗的后方迂回。这么做的目的一来是保证物资给养的畅通,二来万一打不过要撤退,得走得了啊!部署虽然无可挑剔,但可苦了A连的兄弟们,因为您听这地方啊——3011高地,那可是海拔三四千米的高山啊,因此行军途中,A连饱受缺氧的折磨,走的又都是不到一米宽的羊肠小道,浓雾弥漫,能见度最多5米。更要命的是,强征来负责帮忙运输物资的当地民夫啊,早就跑没影了,A连的士兵只能自己扛,自己挑,种种因素叠加,导致行军非常缓慢。与A连同行的,还有印军第6野战炮团的一个前沿观察员——查德里少尉(Choudhary)。这个查德里明显是个新手,没打过仗,行军途中A连的指挥官奈尔少校发现他很害怕,畏首畏尾,所以根本就不指望他能帮上什么忙,还得靠自己。走了好几天,11月12日,A连终于抵达3011高地东部的3446高地。按计划得赶快设立据点,搭建阵地。但这附近植被太厚,没法燃烟给后方的炮兵指示目标,所以A连就无法得到及时准确的炮火支援,只能靠随身携带的迫击炮了。这时候,身在营部的第4拉吉普特营营长阿瓦斯蒂得到情报,说在德让宗北郊的鲁古长村(Luguthang)发现了解放军的行踪!哎呦,阿瓦斯蒂不敢怠慢,马上安排人去摸清楚具体位置好将其歼灭——我这刚上任怎么着也得来个开门红!他用手点指地图,发现距离最近的是A连,于是命A连派个侦察分队带着前沿炮兵观察员去打探消息,务必获得详实准确的情报。接到命令,A连的指挥官奈尔少校不由得皱起了眉头,他倒不是觉得自己怎么着,是担心旁边这第6野战炮团前沿观察员不怎么样,刚才咱们说了这查德里少尉太嫩,根本指不上,难免出岔子。奈尔少校赶紧给营部请示,那意思我们自己去行不行别带炮兵观察员了,现在还用不上炮兵呢他去了也没用。营长阿瓦斯蒂没搭理,让他别那么多废话赶紧执行命令。奈尔少校没办法,派了队人马连同观察员查德里少尉,一起去打探情报。哪儿那么好找啊,巡逻队到了德让宗北郊的鲁古长村,连解放军的毛都没摸着,早就消失得无影无踪,还等着你?那就回吧!去的时候查德里哆哆嗦嗦不敢多说,这回来,他可来精神了:哎没看见解放军啊,非常安全,啥事儿没有!兄弟们也挺累的了,都歇会儿,休息休息,冲杯茶喝,喝完了再走。巡逻队队长纳伊卜·拉伊·辛格少尉(Naib Rai Singh)表示反对,说现在你觉得安全其实一点都不安全,咱要是发现解放军了倒踏实,起码知道他们在哪儿,可眼下踪迹全无,指不定在哪儿呢,万一生火煮茶再把他们引过来,那真是凶多吉少!“哎!你多虑了!担心的有点过!难不成他们还能从天上掉下来?”“不是,我跟你说……”“行了行了,出事儿算我的,大家都歇会儿,就地休息喝完了茶再走!”“我……”辛格少尉这个气啊,整个儿一二百五!但自己的军衔与查德里平级,都是少尉,没有绝对的话语权,所以没办法只得停下脚步,煮水喝茶。看着士兵们忙着烧柴做水,查德里一时忘记了战争带来的恐惧,优哉游哉的享受美好时光,翻开随身带的挎包,先拿糖、再拿奶粉,一样都不能少,多有情调。他哪知道,此时,解放军已然被烟吸引了过来,悄悄把他们包围,只等一声令下,就全部歼灭!(原作载于《兵器知识》2012.11,作者:黄山伐)
1922年4月,张作霖任总司令、孙烈臣为副司令,率奉军兵分三路入关,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48岁的吴佩孚任直军总司令,将奉军打得丢盔弃甲。吴佩孚顿时声名鹊起,晋升为陆军上将,授予“孚威上将军”之名号,俨然成了当时的“中国最强者”。然而没想到达到巅峰的他,却开始走了下坡路。
  段祺瑞将湖南督军兼署省长一职给了他的嫡系——张敬尧,招致曹锟、吴佩孚的大为不满——简直捅了马蜂窝,直、皖两系的军阀,矛盾再度凸显出来。曹锟马上撂挑子,打电报给北京请辞;吴佩孚呢,1918年4月24日占领衡阳之后也止步不前,按兵不动。到了5月底,曹锟就走了,擅自回师天津。段祺瑞一看,赶忙拉拢吴佩孚,想办法补救,几天以后,6月3日,段祺瑞授予吴佩孚“孚威将军”的称号,以此来分化他与曹锟之间的关系……
1917年7月初,张勋拥清废帝爱新觉罗·溥仪复辟,孙中山极为愤怒,随即乘军舰由上海南下广州,准备组织武装,出兵讨伐。但还没到达广州呢,段祺瑞就把张勋打跑了,仅12天的复辟闹剧宣告结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冯国璋为总统。而重新掌握北京政府大权的段祺瑞却拒绝恢复《临时约法》,拒绝召集国会 。孙中山又怒了,把斗争矛头直指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阀。1917年7月17日,孙中山抵达广州,当晚就发表演说,提出打倒假共和,建设新共和,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与四川宣布脱离北洋政府,“护法运动”就此拉开帷幕。
今天我们来聊聊美国梦,对,您没听错,是美国梦,这个词儿在改革开放初期的时候特别火,因为当时有一批大学生在那时候选择去美国留学,然后这个词儿很快就传回了国内,才让美国梦,在民间流传开来。何谓“美国梦”?
“孚威将军”是北洋政府给吴佩孚的称号,孚,指讲诚信、有信誉、令人信服;威,就是使人敬畏,有气魄,威风凛凛。这位戎马倥偬的直系军阀,曾被胡适列入上世纪初,中国政治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大人物,和孙中山、段祺瑞并驾齐驱。那么今天,我就给您讲讲这位“孚威将军”吴佩孚的传奇一生。
“秘密社会”,俗称“黑社会”,提起它,我想很多人可能并不陌生,因为经常出现在影片和武侠小说当中,像什么“天地会”、“三合会”、“小刀会”、“青帮”、“哥老会”等等。但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会发现秘密社会包括秘密会党和秘密教门两种,主要是传统社会中,部分下层群众为了求得精神上的慰藉或生活上的互帮互助和自卫抗暴,而自发结成的组织。秘密社会是主流社会之外的一个亚文化群体,宣扬的教义和口号,大多具有反抗当时政府的特点,与正统的社会秩序相悖,甚至对立,所以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视其为眼中钉,经常进行严厉打击,逼得他们不得不转入地下,成为一种秘密的状态。由于秘密社会成员的成分非常繁杂,不仅有农民、小贩、手工业者、卖苦力的等等下层群众,也有散兵游勇、流民草寇,甚至包括一些有钱的士绅富商,基本上三教九流、士农工商无所不包,所以为了让组织能够团结,便于联系,更为了防止泄密,不同的会社就制定了一系列独特的暗号,最简单的就是印信、文书和标志等等,更复杂保密性也更强的,比如手势、黑话、茶阵,形成了普通人群搞不懂的“文化密码”。 到了晚清,各类秘密结社组织纷纷崛起,导致了各种密语暗语趋于完善,比如,天地会密语、三点会密语、哥老会密语、青帮密语等等,体系完整、数量庞大。说起天地会啊,这可是个历史久远的组织。它最早使用的隐语暗号,是“三指诀”和“洪字暗号”,所谓“三指诀”,就是成员相见,都会伸出三根手指,然后口称“五点二十一”——您看“洪”字左边三点水右边一个共,三点水加上共底下那两点正好是五点,共的上半部分正好是汉字的二十一,“洪字暗号”。据乾隆年间两广总督孙士毅的奏折,说天地会成员:“取烟吃茶,俱用三指,及木立斗世等暗号(《军机处录副奏折》 乾隆五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两广总督孙士毅奏)”,正所谓“开口不离本,出手不离三(《广西会党资料汇编》)”。而且天地会的人只要出门,穿什么衣服、钮扣怎么系、发辫怎么盘、路怎么问,都很讲究,一听一看,自己人。 这些秘密组织最常出没的,您猜是哪儿?对喽,就是茶馆,茶馆是他们往来交接、传达信息以及日常娱乐的重要活动场所。时间长了,出于稳妥和安全的考虑,也随之形成了一套与茶相关的独特秘语符号系统,比如,茶诗,茶阵——用茶杯摆阵;如果你不是组织成员,看着还挺好玩,有意思;如果是自己人,马上就找到组织了,可以说兼顾联络和娱乐之功能。茶诗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洪门。洪门,管茶叫“半夜巡”,估计是茶喝多了容易失眠夜里净溜达的意思;茶碗叫“莲蕊”、喝茶叫“收青子”、茶馆叫“混子酒”、茶杯叫“灭清”、茶壶叫“洞庭”,洞庭湖的洞庭。 洪门的人请茶时,会念四句诗:“天高地厚古今同,山高水秀两相分;记得金兰洪家事,青莲举起奉义兄。”如果对方是自己人,接茶的时候,会用右手拇指扣住茶杯沿儿,食指一兜茶杯的底,这是向倒茶的人致谢;然后左手成“三把半香”形:小拇指是第一把香,无名指是第二把香,三指是第三把香,食指和大拇指接连成个圈,代表半把香,第一把香叫仁义香,取羊角哀和左伯桃的典故;第二把香叫忠义香,桃园三结义的典故;第三把香叫侠义香,纪念的是梁山泊一百单八将;半把香叫有仁无义香,是秦叔宝和单雄信的典故——时间关系咱们就不展开说了,如果本期节目播放量过万我会把这四个故事好好给你们讲讲。左手成“三把半香”形,指尖冲着茶杯上方还是放在右手下面,或者其他什么地方,要看在洪门的地位了,等于通过杯茶,请茶的不仅找到了自己人,连对方在洪门处于什么身份全知道了。此外,冲茶、问茶、奉茶、转敬茶等等,都有专门的手势和礼节,也有专门的诗——其实就是暗语暗号。喝茶结束还得来一句:“清朝天下转明朝,莲(通联)盟结拜把兵招;心中要把清朝灭,茶(通查)出奸臣定不饶。”“茶阵”最有特色的是天地会,因为天地会的故乡是闽南,闽南的功夫茶华夏闻明,在此基础上,就发展成了“茶阵”。茶阵非常复杂,将语言与行为相结合,灵活多变,不仅有茶杯、茶壶和茶盘,连抽的烟筒也能纳入阵中布局。少的话,1个茶杯就够,多的10个打不住,名字还特有意思,什么“忠义阵”、“患难相扶阵”、“梁山阵”,好家伙听起来跟打仗似的。哎,您还真猜对了就是跟打仗一样,每个“茶阵”都有破阵之法,破了阵,就知道是自己人。各种茶诗、“茶阵”名目繁多,每一位成员入会之后都要勤加练习,熟练掌握,几乎等同于领创一套交流方式,而且一些复杂的诗和阵,只有身份、资历较高之人才会。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帮会的活动逐渐公开化,不少茶诗、茶阵也开始在社会传播,给老百姓的生活增添了不少乐趣,同时也是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好,今天就讲到这儿,由于时间关系,其他还有很多,像什么“会钱”,一种非流通的货币,会社组织的“信号钱”,等等这些咱就不说了。总之,秘密社会组织由于活动的隐蔽性,造就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化密码”,不少都蕴含了反应忠孝仁义的历史故事、人物和事件,还是非常有意思的,同时,也能作为一扇窗口,让我们了解在当时特定环境下,这些秘密组织的生存状态和心理特质。(改编自《百科知识》2007,7,作者:迎风)
1953年2月, 特务郭长升,化名“周长奎”, 跟“513”侦查员一起,回到了长春,在秘密据点安顿下来。出乎意料的是郭长升自从到了长春,秒变宅男,足不出户。“08”侦查员急坏了,因为你啥也不干,没有破绽怎么抓你呀!“不行,我得想办法催催他。”于是,“08”侦查员就开始给吴文蘅做工作。一来二去,吴文蘅被怂恿得沉不住气了, 天天给郭长升吹枕边风,同时,也为了给自己表功,夸大其辞地说什么“形势很乐观、组织很壮大,咱们应该尽快展开行动,稍加时日就能让东北变色!”有媳妇的都知道这枕边风可厉害呀,很快郭长升就给吹迷糊了,跟马保国似的真认为自己很牛了,真敢上擂台去比划比划了。怎么比划的呢?他先是用随身携带的特务经费办了一家照相馆, 以此为掩护,开展行动。随后,成立了个组织,叫“东北工作委员会”, 自己任主席,下设委员、秘书、联络员等等,还拟订了政治纲领、组织原则和活动计划,伺机要进行武装暴乱。郭长升当主席,姘头吴文蘅和“08”侦查员出力最大,功不可没,自然当上了委员。接到任命,“08”侦查员开心得不得了啊,热泪盈眶,表示为了党国一定肝脑涂地!喝——干劲儿这个足啊,不惜冒着风险四处活动, 根据主任郭长升的指令,频繁出没于东北各地, 网罗关系, 发展下线。仅仅两个月,成果斐然,郭长升赶忙用电台向香港的上司邀功请赏,在吉林、沈阳、哈尔滨等地建立了6个情报站, 游击队员多达1000多人,赶紧给我空投枪支弹药、电台和医疗药品等等物资,我们这儿好转入游击战了!可香港方面却迟迟不作回应。 郭长升很着急,决定派“513”侦查员再去一次,向上司当面请示汇报。1953年3月28日, “513”侦查员二入虎穴。特务头子苑崇毂听完汇报,立即表示:妥了,没问题!不就空投物资吗,马上安排!不过呢,为了保险起见,“513”侦查员必须先到长白山勘察地形, 确定好空投的具体方位,还要绘制详细的地图,不能乱扔啊对不对。“513”侦查员欣然应允,转头就向东北公安部汇报了。公安部连夜研究,指示长春市公安局立即行动, 尽快做好“诱饵”,让敌人上钩,这诱饵便是“空投的图纸”。长春市公安局先后两次派人,帮助“513”前往长白山新开岭,翻山越岭、风餐露宿、历尽艰险、测绘地图,最终,完成了这项工作。怀揣着这份地图,1953年11月5日, “513”三入虎穴。没想到一进香港, 接头的人换了,叫关世明,不认识了!哎哟,什么情况?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