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DK Opinion
28 Episodes
Reverse
繼上一篇【動態策略】從隨機性陷阱談到飛輪效應(2/2)中,提到「潤滑劑」的這個概念之後,很多人發現這點似乎是整個飛輪要轉得快又好的關鍵。
沒有「潤滑劑」一樣可以推動飛輪,但用了它,就會讓軸心和輪盤間有個較容易施力的間隔和依據。
所以,為了說明「潤滑劑」的用法和概念,以下再用三篇案例,簡單地說明如何應用政府法規、遊戲規則、人性法則,讓客戶更容易/願意付錢買單。
當我們談到飛輪效應的時候,往往都會舉 Amazon 作為一個成功的例子。
我也不例外,而且,還會再舉另一個成功的例子:微軟。
有些人會一聽到微軟和Amazon 相提並論,就會大罵地跳腳起來指責我,怎麼可以把這兩個企業相提並論?一個是靠著持續推動的飛輪崛起,另一個則只不過是財大氣粗的剽竊者。
真的是這個樣子嗎?
「看似有規律、有依據的循環,其實只是隨機變化中的小樣本型態,別被事後諸葛的分析給騙了。」
在社群中,朋友們談論起最近資本市場的動態變化時,我隨意地丟出了描述個人感想的這段話。
這段話,出自於我對「隨機騙局」(見最下方的註解)這本書的理解與看法。
其實簡單來說,那段對資本市場的描述,可以用更白話的一個故事來說明與解釋。
「故事是這樣的…
話說,有一個賭徒和別人對賭,如果他躑硬幣正面的話,就贏對方10元,但如果躑到反面的話,就輸對方1萬元。
如果是個正常人的話,這賭局很簡單,跟他賭了就對了,反正硬幣再怎樣都有 1/2 的機率會躑到反面,那就贏 1 萬元了。
這時候,你會賭嗎?廢話,當然開賭了!
但是,等等…不覺得事有蹊蹺嗎?這麼簡單的道理,為什麼這個賭徒敢這麼傻蛋地跟你賭?
不對,不對,這其中一定有問題。我們得要好好思考、檢查、質疑、提出疑問、調查這其中是否有詐。
嗯~左看右看,上查下查,看起來都沒問題,而且就算跟他賭了,他再怎樣運氣好連贏個10來次,我就不跟他玩了,100多塊錢,沒啥損失。
那就跟他賭下去吧!
故事…就到這邊先暫停一個段落。」
什麼是僕人式領導?
講到僕人,直覺就會想到管家、傭人甚至是奴隸,但這些印象和傳統的「領導」卻有著極大的差異。
相對於站在頂點、劍指登高的傳統領導,僕人式領導指的是抱著服務眾人的心,用誠信以身作則,用同理心理解每個人,用熱情鼓舞大家,在團隊背後支持著眾人,滿足團隊成員的不同期望,鼓勵每個人成長茁壯。
僕人式領導並不是團隊的保姆,反而更像是團隊的牧羊人;在遇到外界攻擊時,運用技巧轉危為安;遇到內部爭執時,也能從中協調、勇於決策與擔當。
領導者面對不同的成員,也會有著不同的面貌。
有些人期望領導者具有霸氣,才能帶給他們安心感;有些人期望領導者謙虛傾聽,才能讓他們擁有歸屬感。
僕人式領導者要能融合不同面向的心態、技巧,甚至是暫時戴上面具,以適合的方式引導不同的成員,朝著相同的目標前進。
面對有限的資源與時間,無論是企業還是個人,都得在自身的未來找到自己的定位
關於好市多的商業模式,從它一成立開始,就不斷地被媒體、學者們放大檢視並討論。
最近,黑鑽卡在台灣啟動之後,又掀起了另一波小小的討論熱潮。
而討論的內容,不外乎很像是好市多的新聞稿照念一樣,離不開「金字塔頂端2%的消費者」,「提升會員體驗」、「好市多全台 300 萬會員」等等字詞。
這些有跟沒有一樣的論點,看完報導都快睡到流滿整片的口水。
畢竟,大家都知道「會員費其實是好市多的主要利潤來源」這件事,增加更高等級的會員費,幾乎等於提高利潤,不是嗎?
嗯?如果真的是如此的話,那我就不需要寫這篇「一樣會讓人睡到流口水」的文章了。
人人都想受到歡迎,就像是內急的時候,都想搶到一間廁所一樣,是個真理。然而,產品能受到歡迎的關鍵是:「它的商業價值足以讓人從口袋裡掏出錢來。」這裡的兩個關鍵字,一個是「商業」,另一個是「價值」。
而透過需求管理,我們就可以在伸手不見五指,名叫「商業」的礦洞中找到那條「最有價值」的黃金礦脈。
企業的基礎建設是「人」,但「人」在企業中扮演的角色是什麼?我們真的有認真地把人當「人」看嗎?
沒有意外的,每一次當我談到「策略」兩個字的時候,坐在會議室裡的所有人,都會開始神情呆滯、眼神恍惚,就只差一點沒留著口水聽我說下去了。
這可不是一場「喪屍會議」,而是一場攸關公司明年生死存亡的策略會議,然而,我站在台上放眼望去,皆是一片死寂…
我深切地希望,你從來沒看過這樣的場景;至少,不要像當時的我一樣,被這個場景給震驚住;雖然,現在回想當時的人物與情節,已經是模糊到只剩依稀的印象了。
如果,按照一般的心靈雞湯文章套路,這時候我應該跟你說,後來我們透過了什麼方法,激勵了士氣,扭轉了乾坤,讓所有人振作起來挽救了公司。
但很可惜的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的簡單和順利,在那次會議過後沒多久,這間公司就這麼消失在茫茫的大海之中,再也沒有人提起過了。
這就是我印象最深刻的一次策略會議,因為我就是台上的那個主角。
時間從遙遠的過去拉回到現在
回想起來,當時,年輕的我們做錯了什麼事情?又做對了什麼事情?其實,講再多都是馬後砲,一點用都沒有,即使想從失敗中汲取經驗,都已經是時過境遷的空談了。
因為,當時的我,認為整個公司的運作,就是一個專案疊上一個專案,只要把專案內每個階段的事情,都條條順順做得妥妥當當就行了。
也因為視野都只專注在專案的層級上,使得我沒能看清公司和環境的變化,並建立起能夠撐過這些變化的「思維架構」。
沒了這樣的「思維架構」,我只能在忙碌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夾殺之下,被淹沒在一波接著一波的茫茫專案大海之中了。
這裡講的「思維架構」究竟是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一張思考地圖,可以幫助自己在忙碌又充滿變化的生活中,見樹又見林,完整地掌握每一個應該與不應該,還有完全意料之外的事。
過去的我就是缺少了這張地圖,才讓自己在忙碌的生活中,見樹不見林,導致產品與資源佈局的錯誤,進而造成整個公司的失敗。
在「【競爭分析】只有你把競爭者當成敵人的時候,他才會變成真的敵人。」之後,我一直覺得還是應該講些簡單工具,可以用來釐清企業之間的競爭情況。
雖然,我在上一篇的開頭,已經留下了8組可用來分析競爭態勢的工具,但簡單的一兩句話,其實很難將每個工具的使用方法講個清楚,而更不用說,要你自己去其他網站看資料學習了。
所以,想來想去,總覺得自己在競爭分析這個議題上,講完了內在的態度,應該要再補充個工具才行,不然,我都覺得自己太混了。
因此,因為以上總總的原因,所以才會有今天這篇Podcast,講白了,其實只是我不想對不起自己的良心而已….
那麼,話說回來,既然發現自己居然還有良心存在,那麼至少要介紹一個從很多很多年前,就一路用到現在的競爭分析工具。
我不清楚有沒有正式定義的名稱,但我都叫這個工具是「價值鏈競爭力分析」。
------
這個工具要怎麼用呢?很簡單。請想像你面前有張 Excel 表,縱軸是價值鏈,橫軸是每間你想分析的公司,包含你自己和其他競爭對手;當然啦,橫軸也可以換成產品、產業、國家或區域等等,想用什麼範疇來做分析,就用什麼範疇,只要符合 MECE 原則就好。
註:MECE 原則−每個項目之間 100% 獨立且互相不涵蓋。
而交叉在表格中間的區域,就是每間公司(或其他範疇)在每個價值鏈上的競爭力分數。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因為如何算出這個分數並沒有官方定義,因此估算這些分數的時候,一定要用相同的標準。
畢竟這張表是給你自己評估現狀、產生策略用的,所以,越誠實、越謹慎,對擬定出來的策略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還記得前幾個禮拜才剛過完新年,我寫了篇文章,給預定要在年後轉職的朋友們,果不其然,這幾天真的就有朋友找我聊聊,關於他該如何選擇未來想該去的公司。
而他的選擇困難,則讓我看到不同人,面對「舒適圈」的不同態度。
一般來說,一篇好的文章應該先聊聊什麼叫做舒適圈,順便講些大道理之類的;但今天我不想多說廢話。
就讓我們直接切入主題。
商業上的競爭只是個幌子,沒有真的競爭、也不會有真的合作,所有的一切都只視乎你怎麼想、怎麼看,而讓整場變局擺盪在兩個極端之間。
因此,今天這篇 Podcast 的重點在於,希望透過介紹商場上的「競爭」本質,讓你瞭解該怎麼去分析、探究甚至是利用競爭者,來為你的企業或產品增加價值。
找工作還是找對人?其實只是想知道這個坑有多深,這個人佔不佔得了這個坑。
讓我們用「30秒話術」作為基礎架構,在緊張又刺激的跳槽轉職過程當中,順利地度過「面試難關」。
無論你有沒有參加這場座談會,期望這些問題與答案能帶給你一些啟發與價值。
這個 Podcast 是 2020-0121 與長宏專案管理顧問公司合辦的商業分析線上分享會的轉錄音檔,對商業分析有興趣的朋友可以來聽聽看。
在這個分享會中,除了說明什麼是商業分析之外,也用創業者、中高階主管、產品經理、業務經理等角色,舉了一些應用商業分析技術的親身經驗分享,當然,還有一些 QA 是我在另一個 Podcast 中已經分享過的。
對商業分析有興趣朋友們,歡迎來聽聽、多多指教,有任何問題或討論的話,更是歡迎留言給我。
如果覺得聽不清楚的話,影片位址在:https://youtu.be/edEBkJPPluo
===為了轉錄分享,以下不免俗的也幫忙長宏打一下廣告...XD===
數據時代來臨,可不僅僅代表一個龐大的數據資料庫,它代表的是無限的機會與商機。根據市場預測,到2020年,全球大數據和商業分析的收入將從2016年的1,301億美元增長到2,030億美元(來源:IDC)。
而這其中,關鍵的「商業分析」到底是什麼?為什麼一位「商業分析師」的薪酬可以達到年薪美金74,000(台幣約220萬)?
想成為有牌的商業分析師,了解更多長宏 PMI-PBA 培訓: https://www.pm-abc.com.tw/Training/PBA
自我感覺良好,可以很爽;但可能會害你看不到前面該走的路。
======
每次站在辦公室的窗邊,看著夕陽落下的時候,總是覺得…一天又過了。
嗯?這不是廢話嗎?難道,時間會重新回到一早上,剛進公司的那一瞬間?
事實上,很多人總是埋頭忙著工作,而忘記時間飛逝的速度是超乎我們想像之外的,一天過著一天,然後,不知不覺一年又過了。
還記得去年的公司尾牙誰喝到吐得滿廁所都是,也還記得自己沒抽到大獎時,心裡那一點點小小的落寞嗎?
我寫這篇文章的時間,大約是 2020年的農曆新年前夕,所以,恭喜你,尾牙、年終獎金就快到了,再撐一下,對,再撐一下就是你的了。
然後,你就…解脫了?我猜,大多數在看這篇文章的你,並不是這麼想的。
「找到並緊抓住獨佔顧客」永遠是每間企業最想要的。
要做到這件事,首先,你得知道和顧客息息相關的四個面向:市場、產品、通路和定位;而這四個面向中,「市場」則是一開始必須關注的方向。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如果沒有找到足夠支持企業存活、發展並壯大的市場,即使你有再好的產品、強大的通路和鮮明的定位,也沒有人願意付你錢。
無論是哪種企業,沒有人願意付你錢,那你就算喝空氣也活不下來。
想了好久好久,我在思考究竟該不該講這篇 Podcast。
因為今天要教你如何抹黑栽贓別人。
畢竟,在人人稱讚「正面思維」的時代,講一篇「如何抹黑別人」的話術文章,可不是一件很聰明的事。(被取消追蹤可是件大事呢~)
但也許,我就是天生反骨、不怕死吧?
今天這篇 Podcast 不會太長,但也不致於短到讓你聽不懂。
因為,等你把這篇 Podcast 聽完,馬上就能了解,要抹黑別人或被別人抹黑,然後還講不清、洗不掉,是一件多麽簡單的事。
我期望,當你真的聽完 這篇 Podcast 之後,不要去學這樣的做法!
而是開始張開眼睛看看我們這個世界,看看有多少這樣的資訊到處流竄。
相信我,你會驚訝且驚恐地發現,究竟這個世界變成什麼了?
究竟這些年來發生什麼事了?
在「【30秒話術】只需要 30 秒,就能傳達任何你想表達的事」這篇文章中,我介紹了如何在 30 秒內,能夠清楚表達任何事情的方法。
說穿了,其實這個方法不過就是先說明「未來可以得到的好處」,再描述「過去的證明」,然後才談到「現在要做的事」。
那麼,如何將短短的 30 秒,應用到比較長~~一點點的「簡報」上呢?讓我很簡單很簡單地告訴你,一樣只要三步驟:
一、確認簡報目的:為什麼而做這場簡報,目標對象是什麼類型的人。
二、分配內容長短:不同的目的,寫的內容重點就不同。
三、提出結語金句:餘音繚繞的「標籤」,讓人容易在日後回想起來。
那麼該怎麼做呢?讓我們一步步地看下去。
在商業分析的過程中,不論是要做產品規劃或市場調查,其中一項絕對避免不了的工具就是客戶訪談。
在看過、經歷過也指導過的無數次的訪談經驗中,我看到各種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在大部分情況下,客戶永遠不會講出你想知道的事,但你想知道的事都藏在各種閒聊和話家常之中。
那,這該怎麼辦?這種時候,通常都是由業務、市場調查人員,甚至由產品經理從客戶或消費者的各種訪談紀錄裡,挖掘各式各樣的「重點」,然後嘗試拼湊出他們真正想要的東西,在產品規劃、管理與分析領域當中,稱這樣的「重點集合」叫做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
但,很無奈的是,這種拼湊出來的使用者故事(User Story),往往帶有訪談人員自身的濃厚個人色彩,因而呈現出來的規劃和結論,其實多半都只是滿足訪談人員的個人期待而已,大部分都並非客戶的真實期待。
那麼,有沒有什麼工具或技能,可以把真正的 User Story 完整呈現,並盡力消除個人色彩呢?在消除個人色彩之後,又能以什麼樣的方式,讓我們了解客戶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呢?
當然有的,但並不是新的技巧,而只是調整 User Story 的使用和解讀方法之後,馬上就可以看到客戶或消費者想要的是什麼。
參考文章:https://lihi1.com/aoVlj/EA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