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亲子共读丨给孩子的唐诗故事
亲子共读丨给孩子的唐诗故事
Claim Ownership

亲子共读丨给孩子的唐诗故事

Author: 腾讯成长守护平台

Subscribed: 9Played: 72
Share

Description

关注

记得点击“关注”!感谢你的支持^^



唐诗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文化遗产之一,通过亲子共读,不仅可以增进与孩子之间的感情更可以提高孩子的才情。

本张专辑,主打唐诗三百首,通俗易懂,每首古诗约3分钟,每周定期更新,欢迎关注订阅!


35 Episodes
Reverse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送方外上人 / 送上人[唐] 刘长卿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收听。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江南逢李龟年[唐] 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更多精彩内容,欢迎点击收听~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寄人[唐] 张泌(碧)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更多内容,欢迎点击收听~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登金陵凤凰台[唐] 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欢迎点击继续收听~
欢迎订阅/关注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寒食[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欢迎点击继续收听~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秋夜寄丘员外/秋夜寄丘二十二员外[唐] 韦应物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详情内容欢迎点击收听~
欢迎订阅/关注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竹里馆[唐] 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详情内容欢迎点击收听~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 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详情内容欢迎点击收听~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曲)[唐] 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详情内容 欢迎点击收听~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登乐游原[唐] 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详情内容欢迎点击收听~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哦!春望[唐] 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 更短,浑欲不胜簪。更多详情内容欢迎点击收听~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静夜思[唐] 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详情内容欢迎点击收听~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哦!乌衣巷[唐] 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首诗用现代白话文的解释就是朱雀桥边冷落荒凉长满野草野花,乌衣巷口断壁残垣正是夕阳斜挂。当年王导、谢安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飞进寻常百姓家中。我们是第一次分享刘禹锡诗人的诗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朗州就是(今湖南常德)。《乌衣巷》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感慨藏而不露,寄物咏怀的名篇,是组诗《金陵五题》中的一篇。诗人此前尚未到过金陵,始终对这个六朝古都怀着憧憬,正好有友人将自己写的五首咏金陵古迹诗给他看,他便乘兴和了五首。乌衣巷原是六朝贵族居住的地方,最为繁华,如今有名的朱雀桥边竟长满野草,乌衣巷口也不见车马出入,只有夕阳斜照在昔日的深墙上。这首诗写诗人对盛衰兴败的深沉感慨。朱雀桥和乌衣巷依然如故,但野草丛生,夕阳已斜。荒凉的景象,已经暗含了诗人对荣枯兴衰的敏感体验。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哦!赋得古原草送别[唐] 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这首诗用现代白话文的解释就是原野上长满茂盛的青草,每年秋冬枯黄春来草色浓。野火无法烧尽满地的野草,春风吹来大地又是绿茸茸。远处芬芳的野草遮没了古道,阳光照耀下碧绿连荒城。今天我又来送别老朋友,连繁茂的草儿也满怀离别之情。《赋得古原草送别》作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公元788年),作者当时只有十六岁。此诗是应考习作,按科考规矩,凡限定的诗题,题目前必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这首诗中 大家较为熟悉的是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以草木之茂盛显示友人之间依依惜别时的绵绵情谊。情深意切,所喻尤为巧妙,也不愧为白居易的成名作。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的动力哦!宿建德江[唐] 孟浩然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这首诗用现代白话文的解释就是把船停泊在烟雾弥漫的沙洲旁,日暮时分新愁又涌上了心头。原野无边无际,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江水清清,明月仿似更与人相亲。这首诗是公元730年的时候,孟浩然离开家离乡赶赴洛阳,再漫游吴越,借以排遣仕途失意的郁闷。《宿建德江》就是在其漫游吴越时写下的,与《问舟子》是同一时期的作品。这是一首刻画秋江暮色的诗,是唐人五绝中的写景名篇。作者把小船停靠在烟雾迷蒙的江边想起了以往的事情,因而以舟泊暮宿作为自己的抒发感情的归宿,写出了作者羁旅之思。诗人曾带着多年的准备、多年的希望奔入长安,而今却只能怀着一腔被弃置的忧愤南寻吴越。此刻,他孑然一身,面对着这四野茫茫、江水悠悠、明月孤舟的景色,那羁旅的惆怅,仕途的失意,人生的坎坷……千愁万绪,不禁纷至沓来,涌上心头。诗中虽只有一个愁字,却把诗人内心的忧愁写得淋漓尽致~
欢迎关注/订阅 内容每周更新。您的支持,是我们动力哦!枫桥夜泊[唐] 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用现代白话文的解释就是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江边枫树与船上渔火,难抵我独自傍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寒山古寺,半夜里敲响的钟声传到了我乘坐的客船。先来简单介绍一下诗人,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根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的进士。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著名的诗是就是这首--《枫桥夜泊》。而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这首七绝以一个“愁”字统起。是一首情与景交织在一起的古诗,全诗除了“对愁眠”外,其余都是刻意绘景。它不是直抒胸臆,而是通过描绘秋江月夜的美景,间接而自然地把诗人旅途寂寞的 愁思寄托于景物而抒发出来,大家可以细细品读几次哦~
关注 记得点击“关注”!感谢你的支持^^  江雪[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首诗用现代白话文的解释就是 所有的山上,飞鸟的身影已经绝迹,所有道路都不见人的踪迹。 江面孤舟上,一位披戴着蓑笠的老翁,独自在大雪覆盖的寒冷江面上垂钓。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此诗作于永州期间(公元805年—815年)。唐顺宗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发动的永贞革新运动,改革很快失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流放十年。险恶的环境压迫,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把人生的价值和理想志趣,通过诗歌来加以展现。 柳宗元笔下的山水诗有个显著的特点,那就是把客观境界写得比较幽僻,而诗人的主观的心情则显得比较寂寞,甚至有时不免过于孤独,过于冷清,不带一点人间烟火气。这首《江雪》正是这样,诗人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描绘了一幅幽静寒冷的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上,一叶小舟,一个老渔翁,独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钓。 诗人向读者展示的,是天地之间是如此纯洁而寂静,一尘不染,万籁无声;渔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渔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 其实,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当时那个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会而创造出来的一个幻想境界,比起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人物,恐怕还要显得虚无缥缈,远离尘世。
关注 记得点击“关注”!感谢你的支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用现代白话文的解释就是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出生于西域碎叶城,4岁再随父迁至剑南道绵州。李白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传世。762年病逝,享年61岁。其墓在今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都有着李白的纪念馆。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公元730年,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也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单纯是写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诗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多了点诗意,少了份伤感。
关注 记得点击“关注”!感谢你的支持^^  相思[唐] 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诗用现代白话文的解释就是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诗人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为丈夫战死边疆,思念亡夫太甚哭死在了树下,此后化为了红豆,在春天的时候生长发芽。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豆,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而“相思”不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最后一句“此物最相思”只因红豆是最能表达相思之物。中国人常说,睹物思人。这“物”可能是他吃过的、穿过的,也可能是他看过的、听过的;可能是他喜欢的,也可能是他厌恶的。只要是与他有关系的,哪怕只有一丝关联,都能激起思念者敏感的神经。诗人所希望的,是友人每每看见这最能代表相思之意的红豆,就能想起正在相思的“我”。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这首诗语浅情深,还是当时的流行的名歌。
关注 记得点击“关注”!感谢你的支持^^   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用现代白话文的解释就是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听到人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鹿柴是王维在辋川别业的胜景之一。唐天宝年间,王维在终南山下购置辋川别业。辋川有胜景二十处,王维和他的好友裴迪逐处作诗,编为《辋川集》,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写一座人迹罕至的空山,一片古木参天的树林,意在创造一个空寂幽深的境界。第一句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无人迹,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冷。之后紧接第二句境界顿出,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第三、第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