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假杂志电台
假杂志电台
Claim Ownership

假杂志电台

Author: 听友223613254

Subscribed: 9Played: 17
Share

Description

「假杂志电台」是一个基于摄影,新闻,生活方式和艺术事件的讨论地。在此地,我们通过不同话语的讨论来扩宽文化视野,评述文化风向。

27 Episodes
Reverse
当我们去回顾日本摄影史时,得以发现“快照”一直是整个日本摄影乃至现在非常重要的一种创作类型。然而相比于指向诗意的,情绪的影像,佐内的影像风格就像他本人一样,永远是赤裸裸的,逃离意象的,甚至于沉迷“无聊”时刻的摄影。然而这也不妨碍他成为佐内正史,成为日本摄影中的一部分。
今年初,Akio Nagasawa Publishing为已故摄影师须田一政出版了绢面精装版的《关东风谭》(The Sketch of Kanto Area)。这本书汇集了他在 1983 年出版的六期《朝日相机》杂志上发表的城市快照。与须田一政其他广为流传的作品不同,这一叠快照被掩盖在了“须田调”的光环之下,鲜为人所知。于是我们邀请到了译者和日本摄影研究者林叶老师来聊聊须田一政他的影像和创作生涯。
2008年,何颖宜、王卫、姚嘉善一起在北京成立了一家独立运营的艺术空间——箭厂空间(Arrow Factory)。它坐落在北京市区中心的一条同名的小胡同里,与其他艺术空间不同的是,箭厂并不试图将自己隐蔽起来,等待同好者的寻找。这个小到只有15平米的空间,以一个呈敞开的方式与公共进行着对话。箭厂就像胡同里的橱窗,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你都可以在街面上一眼看到艺术展览的发生。在箭厂空间创建五年之后,一个更开放的“五金”诞生了,当谈到“五金”到底做什么的时候,何颖宜解释道:“对于五金来说,盈利本身并不是目的,目的是成为开启其它项目的钥匙,例如举办实验音乐演出、电影放映、酒吧夜和新书发布会。” 随着北京的城市更新,这些另类空间也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在今天的讨论中,我们希望从“箭厂”和“五金”咖啡的经验开始谈,聊一聊过去北京独立空间繁荣的窗口期。在当时,它们的存在向所有人证明了艺术领域并非仅仅是权力导向的,一切临时的空间都有着它的可能性。
欢迎收听假杂志电台,这期内容我们再次承接了第二十期《当我们回到土地》的话题,回到田野去思考。我们这次将目光从陆地转向了海洋,这个对于人类来说依旧充满神秘感的领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对于太空的探索和海洋的探索进程几乎是相同的匮乏,海洋内部到底有着怎样的肌理,它在历史中的进化如何演变?我们尚不得知。但相较于离我们更远的外太空,从人类的目光来说,我们与海洋的表层有着紧密地互动,它深切地影响着我们的生命、生产和生活。基于假杂志所处的城市——宁波,一个靠近东海沿岸的港口城市,我们也邀请到了两位关注海洋的研究者,分别是海洋学项目的策划者龙奕瑭,以及“观潮影展”的策展人陈柏麒参与其中。在聊天中,我们得以些许地透过他们的讲述把握到海洋所承载的政治、渔业、生态资源、海岛生活等等交织的线索,从更深入地了解到那些被隐秘的,在历史书写之外的个体故事,关于他们和海洋的遭遇与经验。
这期的标题也是我们在策划这期栏目时最大的困惑,这年头还谈杂志,到底能聊出个啥?这个问题有着完全泾渭分明的两种反馈,对大多数路人来说,纸媒的坟头草已经两丈高了;另一端在独立出版的领域里,杂志一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位置,甚至在这几年里,我们无论是国际上,还是国内,都看到了不少优秀的,并且能感受到一种很有生命力状态的杂志。因此我们邀请到了杂志《LOST》的主编Nelson和《BE WATER JOURNAL水象》的主编爱米,其实主编这个身份有些模棱两可,事实上从编辑、印刷、装订、出刊、发行销售再到打包发快递,他们都是一个人完成的。
这个月初摄影师林舒和塔可各自都出版了新书「塔」与「碑录——黄易计划」,这两本影像书在某种程度上都强调了摄影作为一种凝聚视线的“观”,以及图像本体的表达。在与他们的交谈中,我们离开了喧乱的当代艺术话语,屏息凝神,让自己回到图像中思考。
在艺术实践的讨论中,“土地”总是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困境之中:一方面在当代艺术的实践中,我们缺失对于土地的记忆和经验,从另一方面看,对于土地的谈论也总是趋向于一种浪漫化的想象。这几年来,受限于物理上无法流通的困局,对于“附近性”、“都市状态”的谈论形成了一种普遍趋势。为了梳理出一条更好地去理解城市的线索,本期播客我们试图从扎根和演化的土地说起——土地和村庄是使城市形成某种特定城市文化的自然发展的情境,也是它的必要条件。本期我们也讲这次的讨论整理成了文章,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公众号上搜“假杂志”读到。
世界各地的摄影书展都有什么好玩的内容?每个地区又有着怎样不同偏好的人群和氛围?哪些书展更值得花时间去参加?最近刚刚落幕了abC艺术书展和阿尔勒摄影节,本期我们邀请到了来自巴黎真姨书房的做书人石真,柏林shushushushu books的主理人陈海舒,以及宁波假杂志的出版人言由,一起聊一聊这些年里跑书展的经验和视点。(本期内容纯属个人偏见,欢迎留言加入讨论)
最近我们出版了一本学术期刊「浮屿」,在卷首语中主编何伊宁提出了一系列的发问“如何说服自己去做一本杂志,在这个知识膨胀的时代下,做一本论文集到底有什么意义?“因此,本期假电台希望藉由这一系列的发问,邀请到了台湾「摄影之声」的主编李威仪,「浮屿」的主编何伊宁,以及假杂志的出版人言由,来聊一聊一本严肃的艺术杂志在当下的立足点,以及我们如何在快速的数字时代的大环境里去回看历史,理解当下。
什么是复合空间?我想复合空间就是一个拥有很多爱好的人,他们在肉身之外的物理形态吧。本期假电台我们邀请到了三家来自不同文化风貌下的独立复合型空间,这三位主理人根植于不同的土壤,也各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性格和偏好:postpost一直以来关注全球语境下的图像实践,赤子空间则是立足于泉州强调在地化的探索,假杂志又是介于虚拟和实体两者之间切换着多重的身份……这些实践也为我们对于“复合型空间”有了更大地可以展开讨论的空间。
因为疫情的原因,我们看到很多地方面临着极限的生存困境。除此之外,暂时作为“幸存者”的我们,担心着身处隔离的亲友,面对危机的同行,以及动则“被静止”的现状,也时时刻刻反复地体会着这种焦灼、不安情绪。在这种情形之下,“此刻我们能做什么”成为了我们反复思考的问题,出于自保,我们能做什么?面对动荡的社会,面对苦难在你身边发生,我们能做什么?这个问题源自于一次叹息:我们如何被动地自我调整以适应所处的现实,以及力所能及地做些什么。本期我们邀请了单读的主编吴琦,野狗商店的主理人不二飞,以及假杂志的主理人言由,一起来聊一聊如何面对一些具体而现实的困境。
最近,我们正在开春书会筹备的最后阶段,今年的主题除了寻常围绕“艺术书”的书展之外,我们从自己在宁波的实践经验出发,试图往下去摸索对“在地”和“城市空间”的研究。在越往深思考的过程里,我们也逐渐发现,虽然我们对于自己生活的街道,城市所处的状态,以及文化上的特性有着零散的印象。但在最近的探寻中,却也发现基于在地的系统的、深入的研究少之又少。因此,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到了陈韵、周功钊、伊蔓、晨初四位在地研究领域的实践者、开拓者。以假杂志的开春书会为契机,从定海桥互助社的行动,到“待志计划”以一种传统的路径去看待混杂现实,再到“三明治”的面向个体的城市写作中,我们不断地通过行动在追问:什么样的介入是合理的,是可发展的?我们又应该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去面对时代发展下这个庞大的现实?
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到了下榻艺术节的策划人程一楠,以及XYZ的设计师邵年。在2021年年末,我们合作出版了一本装帧精巧的口袋文献集「下文Vol.1」。这本书记录下了在短短的三天展期中,二十余位活跃于世界舞台的中国现当代艺术从业者和数十家艺术机构们为公众奉上的八场艺术坊、九场艺术讲座、三场放映会及两场剧场演出。再进一步地讲,出版这本书最原始的动机,即我们深知在非艺术中心的城市中做艺术节所需要面临的困境与艰辛,因此,当下榻艺术节以一个不迎合市场,从自我出发的标准和态度出现时,我想这也是每一个身处于艺术行业同仁们的使命——去共同搭建一个可以供爱好艺术的人们发出声音和互相交流的平台。因此,我们把这短短几天里所发生的活动记录了下来,并整理成了一本文献集。正如它握在手中的体量,犹如一块小小的砖,我们希望它得以恰如其分地放置在地方艺术实践的地基之上。
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到了孤独图书馆的主编及摄影师朱墨和假杂志的出版人言由。以他们作为创作者和媒体工作者的多重视角,从影像的语言出发,讨论了当下创作者对于摄影主体性的困惑,和目前影像主流审美趋势的困境与壁垒。与此同时,七年前,当假杂志刚刚开始做出版的时候,我们就与朱墨合作出版了摄影书《空日》。除了这本摄影书所承载的这段真切的生命之外,再次翻看《空日》依旧能感觉得到初期在北京催生和维持当时的独立出版时所付出的理想与心血。
夏季最热门事件abC艺术书展即将启动!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了abC艺术书展和DREAMER FTY 夢廠的创办人周玥,与她聊了聊书展一路走来的历程,从一开始在网络社群上相识,到线下慢慢地生根和长出新的枝芽。abC艺术书展的出现,带给了那些站在边缘的艺术出版从业者和爱好者们一个结识与交流的平台,一个具象的身份认同的互联。同时,在与周玥的交流中,我们也发现有很多书展的读者们,受到艺术家和出版机构的启发,借由书展的机会,也开始自发地进入到创作中。我们正见证着这个共同体不断地壮大,变得越来越可见。
本期假杂志电台邀请到了我们一直以来都非常喜欢的杂志「Homeland 家园」的副主编许灵怡。“家园”杂志从2005年创刊到如今已经走过17年了,我们的城市、生活、流行媒介在这17年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家园」十几年来的坚持,也不禁让我们深思,一本杂志对于一个城市的关注如何成为一种可持续性的工作?如何能够真正地和本地产生连接?在福建的土壤下,「Homeland 家园」除了记录本地多元的传统文化之外,随着时间的延展,面对新生的一代,他们又有什么新的视角和尝试?
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了方志小说的发起人芬雷,与他聊了聊作为一个策划者在这几年的实践中,关于地方与创作之间的观照和感悟。面对地方的经验,方志小说的有效性在哪里?作为一个长期的、延续性的项目,方志小说能够持续做下去的动力和愿景又是什么?本期嘉宾:芬雷,方志小说联合发起人,出版与艺术策划人。联合策划“写一切:重识社会文本与艺术实践”、第11届上海双年展城市项目“谷神变”、方志小说:驻村写作联展、写作诸历史:关于当代写作生态的提案讨论会、致睡神:中法诗歌行为之夜等。
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到了流浪巴黎的艺术家、出版人石真和目前定居郑州艺术家孙彦初两位老友,他们曾在2019年合作出版了一本艺术书「不够漫长」(Even us,Even me」。在新年的伊始,回忆起假杂志与这两位朋友相遇,源于我们都热爱着艺术书。在年复一年,制作了一本又一本艺术书的过程中,不论是创作还是生活,我们都像是在一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上行走的旅人,永远寻觅着新的大陆。
本期假杂志电台我们邀请了摄影师林舒和鼹书出版的合伙人意达,最近他们一起合作了新书《对照记》。林舒再度用“画摄影”的方式尝试讨论现实、摄影与绘画三者之间本质的联系。与之间抽象的表现方式不同,这次林舒用更为细致漫长的临摹,在绘画的经验中寻找可能。
艺术出版的浪潮正在袭来!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艺术出版物向读者们传送着多元的声音,也不断地探索着摄影与纸本的边界。今年12月初,星空间推出三人展“可能的往事”,展出编号223(林志鹏)、彭杨军、孙彦初三位艺术家的摄影作品。借此契机,假杂志电台邀请到了彭杨军和编号223。他们除了摄影师的身份之外,也在这十几年的实践中一直保持与杂志和出版若即若离的关系。从摄影聊到杂志再聊到出版,期盼在这个小而宽广的世界中,能够与更多的朋友相遇。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