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相逢‧有詩
相逢‧有詩
Claim Ownership

相逢‧有詩

Author: 徐凡, Rti

Subscribed: 29Played: 538
Share

Description

臺灣的新詩發展,稍晚於中國新詩和胡適。1923年5月,追風(謝春木)以日文創作〈詩の真似する〉(詩的模仿)四首短製,才開展了臺灣新詩的序幕。當時臺灣受日本統治,追風接受日本教育,受到日本新文學的影響,使用日文寫詩。所以,臺灣新詩發展前期是在日本新文學的壟罩下,以日文書寫開始,這是殖民地文學的主要特色之一。



從1923年追風發表〈詩の真似する〉開始,直到今天,近100年間,臺灣至少出現了一千位詩人吧。百年來,臺灣詩人對應於不同的時空、場域,創作不懈,發揮想像,已經寫出非常豐富而又多樣的作品。這就是《相逢有詩》未來要介紹的對象。



前往>>央廣華語節目粉絲團 | Facebook

聽友來函: 17rti@rti.org.tw



 

56 Episodes
Reverse
作家 向陽 本節目《相逢‧有詩》今天播出最後一集完結篇。 女詩人李蘋芬的詩作〈往返〉,暗示的意義有三層,一是人間情誼的有來有往,二是時間從冬到夏的往返輪替,三是跨越不同空間的來與去,相當細膩、綿密,並通過情節與對話,敘說一段舊日情誼,如詩如歌,鉤描出一段滄桑而又美麗的回憶。 詩人陳去非的詩作〈風雲情歌〉,以多情浪漫的語調娓娓細訴一對戀人的愛情,從充滿熱情的熱帶暖風寫到絢爛的彤雲,以及想愛又不敢愛的卻步、猶疑。首尾對照,情意纏綿;用韻自然,節奏動人。此外也有寄深情於生身的台灣的深層意涵。 詩人楊小濱的詩作〈向日葵花海賞花指南〉,寫台北河濱公園的花海景觀,呈現夕照之下整片向日葵花海的美麗與壯觀氣象,黃澄澄的畫面中、夕陽、花海、波光,四處閃耀的美景,在想像和意象運作上,無論寫景、寫情或寫意,都洋溢賞花的幸福感。(本詩由詩人親自朗讀) 感謝海內外聽眾的支持和愛護,由於主持人之一的向陽榮任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董事長,業務繁雜,無法繼續,下一集同時段將改由名詩人鴻鴻與徐凡一起主持,一樣談詩、讀詩,並以全新型態播出,敬請大家繼續支持。 感謝向陽老師這三年來,節目從寫作這條路到相逢有詩,每每撰稿至深夜為的就是給予聽眾朋友們優質的節目與文學賞析。雖然節目暫告一段落,但朋友們仍可以在podcast,spotify線上收聽之前的節目音檔。再次感謝向陽老師並且祝福老師。
作家向陽 本節目播出時,虎年將過,玉兔來臨,恭賀聽眾朋友,鴻兔大展、揚眉兔氣! 紀小樣的作品〈四季迴旋曲〉,寫從春到冬,又從冬到春,迴旋不斷的時間輪替,整首詩的意旨總綰於最後三行:「雪就是冷冷不說/ 所有的季節都/ 納藏於一顆種子」。種子發芽,方才有春天花開、夏日蟬鳴、秋天結果。只有落地的種子,才能讓萬物生成,而非時間,頗具深意與哲思。 王姿雯的作品〈臘月二十九〉,以超現實的手法,寫即將過去的舊歲荒涼、冷寂,通過跳躍的意象,隱喻大地正在等待春雨澆灌,舊日的錯誤和悲傷有待彌合。最後收攏於「永遠的孩子/ 在這裡被收下」,寫出對舊日已除,新的生命即將展開的期待,深刻而耐人咀嚼。 楊子澗的作品〈若像今生到來世〉以台語寫成,是一首浪漫的情詩。這首詩用春天的雨水、漫山的櫻花形容昔日戀人的風采,寫老來對已逝年華的追憶,歲末念故情,略帶蒼茫與感傷,但詩人把對戀人的愛,賦予來世美好的期待,則為這首浪漫的情詩帶來溫熱的幸福感。
作家 向陽 新年過後,處處人潮,移動人口大增。本集介紹三位相當優秀的女詩人的詩作。她們筆下的題材不盡相同,但是都觸及到「移動」(驛動)這個主題,或寫國境之間的移動、或寫時序的移動、或寫流亡的移動,都相當深刻感人。 何雅雯的作品〈候鳥〉,寫她獲聘到韓國大學擔任教授後,往返於台北──首爾兩個城市間的心境,宛如候鳥一般,既寫實,也寫意,呈現了候鳥南飛,與時間競逐的急切心情,鮮活寫出了海外遊子回鄉,聽到熟悉鄉音的安全和舒適感。詩作隱含「移動即是居所」的人生感悟,寓意深刻。 然靈的作品〈畫花〉,寫詩人(同時也是插畫家)畫花的過程,短短三段,都以畫面呈現。她先營造「枯萎靜寂的鄉間小路」的冬日荒涼情景,再以末段進行翻轉,冬日的荒涼,在畫作完成之後,猶如鯉魚躍出池塘水面、扶桑花開,象徵春天的來到。語言鮮活,表現時間的挪移和大自然的景觀變化,相當高妙。 陳思嫻的作品〈無名之二〉,是詩人進入西藏(圖博)流亡政府所在地,北印度「達蘭薩拉」山城所作,相當細膩地表現了藏人流亡異國的悲哀。整首詩意象鮮明,模擬西藏民族歌謠,傳達流亡者的悲歌。最後一段則猶如誦經文一般,則把流亡的無國籍者的「無名」心境寫得透徹淋漓,感人十分。
作家 向陽 2023年,「相逢有詩」又翻開了新的一頁,恭賀所有聽眾朋友,新年快樂,在嶄新的一年中,每個人都健康平安,喜樂連連! 詩人羅葉作品〈我願是你的風景〉,寫詩人對於台灣,特別是花東地區的美麗和讚嘆。詩人藉由Google Earth的視角,俯瞰花東,寫出對出生地濃厚的感情,題目「我願是你的風景」隱喻詩人對台灣這塊土地至死不渝的愛情。新年讀這首詩,更添一分溫暖,更有信心大步前行。 詩人詹佳鑫作品〈邀請函:雨滴的旅行〉,用「雨滴的旅行」寫台灣,具有創意和想像力。詩的背景是老師在課堂上對孩子說話,邀請孩子們放下手機、電玩,和他一起翱翔天空,俯瞰並認識生活的土地,有童話的美感,毫不刻板,洋溢著對下一代以及台灣熱切的期許,引人深思。 詩人許悔之作品〈航向福爾摩莎〉寫於2000年,以整齊的形式、美麗的節奏和適度的押韻,表現出對台灣進入21世紀新氣象的頌讚。整首詩意象晶瑩、聲韻動人,飽含對台灣人民深切的期許,洋溢開朗、壯闊的氣派,寫出了新世紀新時代台灣的願景,值得一讀再讀。  
作家 向陽 年終歲末,舊的一年即將過去,新的一年就要來臨,先祝福所有聽眾新年快樂、日日好日。本集特別推出「辭別舊歲」主題,介紹詩人詩作。 元老詩人張默寫的兩首短詩,〈無調之歌〉用「○○漏下○○」的動作句式貫串全詩,運用頂真、有排比、層遞與對偶的修辭技巧,形成如「歌」的綿密韻律,展現時序流轉的惆悵;〈鞦韆十行〉寫時間與歲月的擺盪,揭櫫「終點也就是起點」的哲理。都值得歲末咀嚼。 旅居加拿大的詩人傅詩予的〈昨日之歌〉,寫已經流逝的舊日,從青年時期的夢想和惆悵,寫到重啟舊日夢想的歡暢與喜悅,賦予「昨日」全新的意涵。昨日已去,但只要願意,今天就能延續昨日之歌,而無須扼腕長嘆。結構、聲律、情境和內在思想都有可觀。歲末讀來,更加動人。 詩人賴文誠的〈跨年夜〉,以強烈的對照畫面寫跨年心境,都市的跨年狂歡,對照家居者恬淡;遠方歡慶跨年的煙火落幕,對照桌上保溫杯遺留前一年的熱度;夫妻一方對於跨年夜的無感,對照另一方對已去之年的眷念。三組對照,寫出了人們對待跨年的不同心境,語言鮮活,喻義深刻。
作家 向陽 本集介紹三位原住民詩人的作品。 布農族詩人卜袞.伊斯瑪哈單.伊斯立端用布農語寫的〈年輕〉,由詩人親自以布農語朗讀。卜袞以具有高度想像力的語言、布農族的生活環境和神話傳說,寫出布農孩童和天地、大自然緊密靠近的生命力。整首詩語境優美,展現了布農族文化強健、勇敢、開朗的特質,以及布農孩童的健康形象。 排灣族詩人、歌手達卡鬧的作品〈祈求〉,寫於俄烏戰爭爆發後,看到小孩子獨自從家園逃離、有人在戰場上舉行婚禮、孕婦在醫院死亡等畫面引起的震撼。主調是排灣語,輔以台灣原住民族16族的「死亡」發聲,傳達了戰爭帶來的悲劇,令人動容。這首詩譜成歌曲之後,榮獲今年「臺灣原創流行音樂大獎」,演唱錄音經達卡鬧同意於本集播出。 混血第二代原住民詩人嚴毅昇的詩作〈在我身體裡的那座山〉,是榮獲本屆台灣原住民族文學獎之作,由詩人親自朗讀。這首詩以詩人的阿美族、噶瑪蘭族血統及其認同下筆,通過地誌、飲食和文化的描繪,追索台灣原住民的族群關係與移動。意象繁複動人,寫出了第二代原住民努力重建民族命名權的深刻意涵。  
作家向陽 本集為「人權之詩」第三集,人權議題乃普世價值,詩人關注人權,發而為詩,為言論自由、人權價值抒發心聲,都值得重視。本集介紹三位詩人分別是江文瑜、王麗華和宋尚緯。 江文瑜的詩〈脫落的蔻丹〉,主要在表現對於白色恐怖時期施加於人民的政治迫害的嘲弄與反抗。詩人以後現代諧擬與反諷的手法,跳開一般政治詩的舊格局,新詮霸權宰制本質,寫出對白恐年代政治受難人的人權關懷,諷諭之後,更見悲痛。 王麗華的詩〈這是自由的國度〉,發表於1980年代戒嚴時期。詩人以反諷的手法直刺當時的黨國統治體制的獨裁集權,全詩用獨裁者的口吻敘述,赤裸裸地揭露戒嚴體制任意妄為、侵害人權、踐踏民主的問題,極具批判力道。 宋尚緯的詩〈我們沒有武器〉,是為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寫的詩,曾獲極大迴響。儘管反送中運動(以及前不久的白紙運動)終歸都遭到壓制,但這首詩作傳揚的追求民主、自由與人權的聲音,通過詩人的筆彰顯的無畏於鐐銬、寧死不屈的精神則將被永遠記住。(特別情商宋尚緯親自朗讀詩作)    
作家 向陽 11月下旬,中國各地、各大學爆發「白紙革命」,引發全球矚目。這一集我們特別製作專輯,邀請台灣詩人親自朗讀他們為「白紙革命」寫的詩,以台灣廣播界首見的「空中朗讀會」,聲援為自由民主與人權走上街頭的中國青年。  參與朗讀的詩人及詩作,依序如下:  鴻鴻,〈白紙革命〉。深刻寫出白紙革命的啟蒙意義,並對中國民主賦予期待。 陳胤,〈送你一張白紙〉(台語)。以台灣剛結束的選舉,對照中國青年追求民主自由而不可得,台灣人民擁有自由卻不知珍惜的現狀。 邱一帆,〈儕儕一張白紙〉(客語)。肯定中國青年追求民主自由與人權的無畏精神。 吳錦發,〈一張白紙〉。以四言詩和抗爭畫面的蒙太奇處理,傳揚中國青年向天呼告自由的無奈與悲愴。 向陽,〈給我一張白紙〉,以悲歌的形式,寫在羅網漫天、鐐銬遍地的嚴酷環境,試圖用一張薄薄白紙喚醒人民,明知不可而為的悲壯。   
作家 向陽 被關了17年的詩人柯旗化(明哲),詩作〈綠島的濤聲〉,寫他在綠島監獄中半夜聆聽濤聲,思念妻兒的孤獨心境,也寫對獨力養家、照顧子女的太太的愧疚沉痛的告白。字字血淚,絕望和孤寂,在字裡行間如濤聲起伏,綠島政治犯呼天不應的悲愴,寫得深刻動人。 詩人吳晟寫給政治犯楊逵之子楊建的詩作〈和平宣言──致楊建〉,寫楊逵因為〈和平宣言〉被關押綠島之後,楊家家屬天倫夢碎與遭到社會隔離的苦痛;等到父親獲釋、平反,在榮耀曾為人權奮鬥的父親的同時,仍然最近有一部敘述威權年代綠島女思想犯故事的電影《流麻溝十五號》在全國各地上映,引起各界關注,迴響甚大。本集為聽眾介紹三首與綠島政治犯有關的詩作,其中兩首出自曾被關押在綠島的詩人之筆。必須承擔整個家族「暗沉沉盤據的歲月陰影」。是一篇少見的為政治犯家屬說話的詩。 被關押綠島10年的詩人曹開,詩作〈鐐與銬〉,以政治犯遭到手銬腳鐐囚押的切身之痛,採取反諷筆法,揶揄自身可能要與手銬腳鐐纏綿一生的悲運,笑中帶淚;嘲諷威權統治者只能依靠鐐銬被統治者維持穩定,只要被統治者掙脫鐐銬,威權統治就無所施展。短短六行,隱喻深沉,力道萬鈞。
作家向陽 最近世界宗教博物館發展基金會邀請佛教與伊斯蘭教、猶太教、基督教等亞伯拉罕信仰系統的宗教代表、學者及科學家,對談生態危機,顯示宗教界對日漸惡化的地球生態的高度關心。本集為您介紹三位1986年出生的台灣青年詩人所寫有關生態危機的詩作。  湯舒雯的詩作〈守夜〉,寫她聲援「2011.1.26反國光石化青年學子燭光守夜行動」,捍衛台灣海岸生態的熱情和意志。這首詩以動人的筆調、高明的隱喻和反諷手法,諷諭當時的政府視經濟發展重於生態保育的決策,以「白海豚不會轉彎;我們就不會轉彎」宣示青年世代的決志,力道萬鈞。  陳少的詩作〈山羌的眼睛〉,以異於一般生態詩的寫法,讓已被饕客吞落腹中的山羌說話,警告饕客(人類)肆意愛吃山羌的後果是自掘墳墓。詩作以魔幻、驚悚的畫面,寫進入人體的山羌如何把自己拼湊起來,並透過人的眼睛,看到人的死亡。這首虛構之詩,不幸預言了這幾年來SARS和武漢肺炎的肆虐。  利文祺的詩作〈紅毛猩猩〉,以一部紅毛猩猩在雨林遭到破壞後無家可歸的紀錄片畫面為前言,對照由紅毛猩猩主訴的詩作,形成兩者(互為文本)的參照結構,強化詩人為紅毛猩猩請命、譴責人類破壞生態的訴求。詩人善用疊詞疊句,強化紅猩猩的神傷,讀來更讓身為人類的我們倍感慚愧!  
本節目第8集曾介紹江文瑜、利玉芳、張芳慈和顏艾琳四位女詩人詩作。本集以「女性身影」為主題,介紹周盈秀、姚時晴和羅思容三位女詩人詩作。 周盈秀作品〈我姊姊住臺北〉,以幽默諧趣的生活語言,表現北漂女性的台北經驗,詩中的「姊姊」與「台北」融為一體,能考掘女性面對生活考驗時的幽微轉變,在平淡的日常中顯現不平淡的現代感,寫出一個自信、對未來抱有夢想的女性身影和姊妹深情。 姚時晴作品〈時間〉,表現女性對時間的纖細感覺和抗拒,詩人以回環復沓的修辭手法,深化女性對時間(包括青春、愛情、回憶)的敏感性。從扒光分針秒針到扒光樹木的葉子、果實、夏日蟬聲……,成為枯枝,既寫出女性面對時間的思維,也有繁華落盡見真淳的蘊意。 羅思容的作品〈測量〉,刻繪客家女性撫育下一代的身影和心情,詩作以象徵手法,描寫在南瓜田裡工作的母親對於孩子的愛和憂心,誕生和死亡在詩中形成張力。在一切皆可測量的年代,母親對孩子的愛則是無法測量的,也是生命中最可珍惜的力量。(本詩由羅思容親自演唱)    
作家 向陽 上一集以「漂流的語言」主題談弱勢族群語言傳承問題,本集介紹三位客語詩人寫的詩,並特邀三位詩人為聽眾朗讀詩作。  陳寧貴的詩作〈共樣〉,以兒時、青少年時期到長大出外的三種情境,表達人生階段不同的等待心境:幼時親情,青春時期友情或愛情,成長後進入社會,則是尋覓個人的何去何從?要成為怎麼樣的人?走向何方?透過具有象徵意涵的畫面,寫出人生課題,也展現了值得深思的人生哲學。 邱一帆的詩作〈空凳仔〉,透過三個畫面呈現對阿伯姆(伯母)的憶念,詩人從實景到虛境,寫出了伯母等待親人的綿長之愛,也寫出我對伯母的懷念,深刻動人。最後三行:「這張空凳子,擺到何時,也是空空的凳子」,讓我們看到人去凳空,只留下悠悠思念的深情,饒富意味,值得咀嚼。 羅秀玲的詩作〈戀戀萬巒〉,係描寫屏東萬巒的地誌詩,詩人先從萬巒開拓起源地仙人井切入,寫萬巒美食萬巒豬腳和「面帕粄」,接著切入客家人文和風俗,最後寫萬巒地景萬巒吊橋,以及望遠可見的大武山。情感與內容相互映照,描繪出了典型客家庄的純樸、醇厚和風華。  
作家 向陽老師 本集介紹杜潘芳格、辛金順、李長青三位詩人所寫與語言議題有關的詩作。  杜潘芳格作品〈聲音〉,以自身走過兩個殖民政權國語政策的切身體驗,寫客家母語失掉原有聲音的悲哀,凸顯遭到踐踏的殖民傷痕,見證壟斷性語言政策的錯誤;詩的最後,則寫出儘管母語看不到出口,詩人未嘗灰心喪志,仍然每日期待下一代用客語寫出新的聲音,可以看出她對母語復興的堅定信念。 辛金順作品〈注音〉,寫身為馬華作家透過注音學習華文的艱苦語境,以及在不同語言與國族之間徬徨、拉扯、擺盪的辛酸,細膩動人。詩人從國語注音符號ㄅㄆㄇㄈ切入,具有創意,且能生動地呈現母語在國語政策下的破碎處境,以及力圖重建語言主體性的意念,「一生,都在別人的語言裡」一句,尤其動人。 李長青作品〈隱喻〉,是詩人和奈及利亞作家阿奇貝對話之作,詩中對照阿奇貝小說中伊博族文化、政治的分崩離析,寫出曾經同為殖民地的台灣,在殖民帝國結束統治之後,依舊殘喘土地的沉默,充滿帝國語言和母語的撕扯。既與國際文壇對話,也隱喻台灣後殖民時代的歷史失憶與文化失語現象,深刻耐讀。     
作家 向陽 本集介紹林宗源、鄭烱明、陳斐雯三位詩人所寫與地球議題有關的詩作。  林宗源的台語詩〈一支針補出一個無仝款的世界〉,使用乾淨清潔的台語,是一首具有世界觀的好詩,這首詩以母親縫補弟弟拆破的地圖,沒想到卻將美國與中國縫在一起,將蘇聯、中東、日本、德國補到一塊,導致世界地圖大亂。詩人以母親的地圖,隱喻母愛跨越國際藩籬,和平與愛才是世界共通的語言,動人心弦。 鄭烱明的名作〈誤會〉,觸及「世界觀」的差異,具有深刻哲理。詩人以幽默筆調,描述賣藝人在廣場上的表演,分別從賣藝人、我、賣藝人夥伴三種視角,寫賣藝人倒立身姿的不同解釋,隱喻不同的人,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就會是不一樣的圖像、認知。充滿趣味,也充滿哲理,隱喻世界觀不同,理解的世界就大有差異。 陳斐雯的名作〈地球花園〉,以豐富的想像力,連結「地球」和「花園」,呈現出對地球的花園想像。詩人以童話般的柔美語言、誇飾修辭,訴求愛花人保育生態的急切心情;傳達「心中有花,無處不美」的哲理。愛花的人不摘花,世界就是一座處處充滿愛與和平的花園。    
作家向陽 本集以「雨聲說些什麼」為主題,介紹余光中、渡也和唐捐的詩作。 余光中的詩〈雨聲說些什麼〉,掌握了夜雨和地理空間的關係,進行情境的鋪排,詩中的雨聲由近而遠,又由遠至近,形成聽覺和視覺之美,寫出雨夜燈下人的心境。詩人巧用類疊、排比、層遞、頂真與設問等多重修辭手法,營造出絕佳的音樂性。 渡也的詩〈旅客留言〉,以早期車站常見的留言板為題材,舖陳車站的離別意涵,又通過錯落的旅客留言,明示旅人來去,也暗示人生逆旅的命題。情節鋪排宛如一幕幕戲劇,畫面鮮明,結尾從我留話給車站到地球留話給茫茫的宇宙,更具多義延展的想像空間。 唐捐的詩〈微雨〉,詩分為三節,每節以整齊的形式表現,卻能脫出形式的束縛,以跳躍性的思維,諧擬和諷喻的筆法,寫出因為微雨引發的情傷,戲謔曾經思慕過的人。此詩透過意象的翻轉、置換,營造出對世俗愛情的嘲諷,充分顯示了唐捐的既冷且酷的獨特詩風。      
作家 向陽老師 本集延續「時間的印痕」主題,介紹葉莎、鄭智仁和達瑞的詩作。 葉莎的詩〈我們都誤會了舊日〉,以情景互涉、虛實相襯的筆法,寫舊日舊情的細密轉折。這首詩以雲遮中秋月的情境為背景,寫孤獨的人獨處的心境,舊日舊情已去,唯有回憶長存;但回憶卻也因為時間,終究變形扭曲,相當具有創意。 鄭智仁的詩〈時間的節拍〉,以赴美旅行,行經洛杉磯奧維拉街(Olvera Street)所見入詩,寫一條充滿墨西哥風情的老街,對照不遠處洛杉磯的現代都市景觀,凸顯「時間」留駐洛杉磯這座國際大城兩百多年的滄桑,深刻可讀。 達瑞的詩〈獨處〉,寫一人獨處時對時間的體悟,往日的情愛已去,只留下「陰暗」、「未曾發出的簡訊」和「放空的衣架」的孤獨落寞,世界照樣運轉,時間也照樣運轉。詩從昨日、今日寫到明日,寫活了獨處時面對時間的悵然心境。      
作家 向陽 本集以「時間的印痕」為主題,介紹敻虹、鯨向海、楊佳嫻三位詩人的作品。 敻虹的詩〈水紋〉寫的是相思和懷念之情。相思和懷念,總是從分手後開始,所以也標記了時間的印痕。這首詩以細膩柔情寫舊情的思念和傷感,就像遠去的船,船邊的水紋,漣漪不斷;隱喻逝去的感情,就像時間一樣,過去了不再重返。 鯨向海的詩〈通緝犯〉以極具創造力的想像,透過在公布欄上貼出的詩,作為美好和名聲被看到的背景,引申也隱喻我們人生中的所作所為,無論善舉或惡行,都無法逃脫眾人的眼光,在時間的糾舉下也無從逃避,既諧趣也充滿哲思。 楊佳嫻的詩〈你的聲音充滿時間〉寫夢中對遠遊人的想念之情,詩人通過聲音和顏色意象,形造曼妙瑰麗而又迷濛的夢中世界,寫死亡的憂傷,也寫不可企及、又難以擁抱的憂傷,以及「準備和每一個夢中的你相遇」的深情,晶瑩剔透,可供咀嚼。    
作家 向陽 繼上一集播出詩人郭水潭〈秋心〉、楊牧〈戲為六絕句〉和瘂弦〈秋歌──給暖暖〉三位詩人的秋日詩作之後,本集為大家介紹白靈、陳黎和陳胤的作品。 白靈的〈秋芒〉以秋天的芒花寫山中小徑撐傘同行的情侶心境,鮮活生動,其中將紫色的花穗轉化成紫色的傘,營造出秋日戀情的華麗感。此詩情與景交融,既寫出芒花開遍的美麗秋色,也成功轉喻一對情人的浪漫心情。 陳黎的〈秋歌〉,也是以秋天的景象、情侶的愛情入詩的作品。此詩從開始到結束,時間從夏天到秋天,從鬆手到回憶,寫出結束戀情之後的亦悲亦喜,美麗不再,忠貞不再,一如秋日的成熟和凋零同在,相當巧妙。 陳胤的台語詩〈秋夜,月影〉,寫鹿港龍山寺秋夜的月亮,頗有「古月照今人」的情境,語境柔美、高雅,也將台灣民間信仰與秋月巧妙連結,讀來有恬靜溫暖的平安感。台語運用純熟,既表現台語之美,也寫出秋夜古寺的古樸之美。    
作家向陽 中秋之後,秋意漸濃,本集為大家介紹三位詩人寫秋日之詩。 日治時期鹽分地帶詩人郭水潭的作品〈秋心〉,寫的是秋天之心的兩種意涵,其一是秋日的高曠和宏偉、寬大而慈祥的心;其二是仰看秋空頓覺我的渺小以及悲傷的心。無論是哀傷憂愁的秋天的心,或是澄清而深奧的秋天的心,都是秋天的心,都是我們必須招呼、學習的對象。 詩人楊牧的詩〈戲為六絕句〉,仿擬杜甫詩作題目,以六段四行詩組成,透過秋天的自然界生態,隱喻詩的創作及詩藝追求的理想境界。此詩從第一句「但或許入秋以後我們/ 就漸漸熟悉這樣的旋律」開始,到最後的「大雁在天上書寫/ 一首風煙蒼茫的四行詩」,表達詩人對詩與自然應該相契相和的理念。 詩人瘂弦的詩〈秋歌──給暖暖〉,全詩只有十五行,包括副標題,總共出現了五次「暖暖」,無論閱讀或朗讀,都能感受到一股股暖意湧上心頭。這首詩不少古典意象,如「砧聲、雁子、馬蹄、落花、山徑、琴韻、寺院」等,都展現了唯美的古典語境,讓秋天宛如水墨般,那麼遼夐、美麗和幽寂。    
中秋剛過,秋風送爽,本集為大家介紹三位詩人寫的與樹木有關的詩。 陳秀喜的〈樹的哀樂〉寫悲喜中年心境。以「樹」喻「人」,是詠物詩,也是哲理詩。整首詩以樹和光影的對照,寫出對於人生之路的感悟。當陽光被雲遮蔽,樹影跟鏡子消失,孤獨的樹才理解到,作為一棵樹,「扎根在泥土才是真的存在」;也只有認識自己,樹的心才會安下來不必理會光與影的把戲。 初安民的〈白千層〉也是以白千層自喻的好詩。整首詩著重在「白」的色彩。詩人通過「白千層」的白隱喻人生最易受到的傷害和考驗,帶入人生的感悟。以白千層比喻人從出生的純白到成長後接受社會形形色的浸染的過程。詩末強調 「平靜的綻放出一勺小白花」,更讓此詩有了曠放的禪悟。 林彧的〈一棵樹〉,從首句「每個人的心中都要有一棵樹」到末句「一棵樹。因你而生。/ 一棵樹。因你而死。」頭尾呼應,喻示了心中的這棵樹與生命的相依相賴,樹有千種,人也一樣,都得面對生老病死,都各有華彩。詩人以一顆樹傳達歲月會讓人墜落,時間會催人老去,但生死都在一念之中的旨趣。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