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706线上沙龙
706线上沙龙
Claim Ownership

706线上沙龙

Author: 706空间

Subscribed: 1Played: 1
Share

Description


不逃避,探索生活的更多可能性


17 Episodes
Reverse
反生育主义(Anti-natalism)认为生育行为是不道德的,因为它伤害了被出生者。为此提供论证的当代哲学家包括David Benatar,Christoph Fehige,SeanaShiffrin, Asheel Singh,GeraldHarrison等。对谈者:包文源:哲学研究生在读,正在写讨论反生育主义的毕业论文,在媒体实习,小说写作者。Jin:目前在荷兰一所大学担任环境政策初级研究员,研究方向与中国的野生动物保育相关。对环境社会学、动物权利、悲观现实主义抱有极大的兴趣,并从事翻译工作。EG:出版机构“北京理想国”编辑,选题方向包括科普、医学、哲学,编辑有《神经的逻辑》《打开一颗心》《正午之魔》《我是谁,或什么》《生存还是毁灭》等收听节点:1:50 :什么是Antinatalism?反生育主义分为哪些理论?它在全球不同国家有哪些发展?6:55 : 生育是个人的自由吗?是否可以受到限制?11:55 : 生育伤害未出生的人。13:50 : 不生育会伤害活着的人吗?16:12 : 生育是获得生存意义最廉价的方式。18:15 : 生育庞氏骗局22:55 : 一种注定失败的理论23:18 : 反生育主义的哲学论证34:20 : 幸福与不幸的不对称性39:50 : 虚无宇宙中的快乐45:14 : 死很糟糕,活着很糟糕,永生同样也很糟糕。51:50 :生存意义是被当成哲学的心理学问题。相关书籍:《生存还是毁灭:人生终极困境的坦率指南》大卫·贝纳塔《Better Never to Have Been : The Harmof Coming Into Existence》David Benatar
主持 | 凯晶嘉宾 | 王硕 柯伯麟剪辑 | 赵舒萌文字 | 慕月统筹 | 蘭若大家好!这里是706 co-living小组制作的播客。co-living小组附属于706生活实验室项目,我们关注、研究、分析世界各地正在实践共享价值的生活模式,并组织国内外青年组织创始人进行访谈,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我们的第三期下集。本期我们请到“燕京里”项目创办人王硕,以及玖楼创办人柯伯麟和我们聊聊他们各自的共享居住空间项目的缘起、发展历程和经验感悟。上集我们请王硕和柯柯分享了他们共享居住项目的缘起、以及在他们眼中,好的共享居住空间是什么样的,公共空间起着什么样的作用,共居是否是可以被复制的模式等话题。今天的下集,我们请二位来和我们聊一聊共居场景背后的思考和设置。在co-living的过程中交到好朋友是通过服务获得还是靠机缘,筛选和协调机制在当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个体有没有办法被数据化等等。亮点收听指南:Chapter1追求完美的“模拟人生”还是看清现实的五味杂陈?(01:56~06:40)机制筛选or顺其自然?背景多样、性格不同的住户间应当如何协调呢?家庭会议、生活公约、社群经理小管家,他们通过空间和机制的的设计提供故事发生的舞台,接纳无限可能性反倒会收获出乎意料的惊喜。Chapter2 共享居住空间项目是如何找到投资的?(06:41~25:32)对缺少数据证明的初创企业来说,商业不是唯一检验指标,客群的真实需求和投资人的资源支持能让理想与概念转化为一砖一瓦的现实。相隔千里的两个组织中各有三位背景不同的合伙人,他们的共同努力让社区价值、共居形态和合适的管理模式在不断调试过程中逐渐浮现。Chapter3 后疫情时代共享居住空间的未来在何方?(25:33~48:36)疫情直接或间接地造成部分住客流失,共居空间运营不得不转向长租模式并更加积极地寻求平台合作。熟人社会的乡村人际网、丰富有层次的社区互动,自给自足的空间单元会为城市带来更顽强的生命力还是更多平行宇宙呢?打开房门,走进城市,人与人的水平网络将在城市中重现。Chapter4 补充:共居空间中的人物群像(48:37~59:11)在住客们的交谈与传说中,各形各色的住客在空间里扮演着不同角色,或城市小白,或活跃分子,或领袖大佬。年纪、行业和收入不再是限制生活方式的桎梏,他们带着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开放心胸融入进这个共同的社群之中,本期嘉宾简介:燕京里:「燕京里」是一个混合生活、工作、文化和吃喝玩乐的小社区,类似于过去的大院儿生活。当城市充满了由房地产开发的一个个小区之后,有一些东西正逐渐消逝。我们希望让年轻人住回城市里来,省掉每日两小时在路上的奔波;我们希望让有想法的年轻人来,建立一个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我们希望他们能愉快地混在一起。玖楼:“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玖楼相信,人们不只在都市工作创业、上学实习,更应该“住”进一个社群,因着室友的共同生活互动,共享空间、知识、经验与快乐。借着空间设计、管理服务以及会员制的经营,玖楼致力于提升空间居住与物业管理品质,提供市场更好的居住选择。同时我们也打造实体跨世代的共同生活空间如三峡青银共居宅,持续回应我们为自己设定的挑战;如何打造城市里更友善、更有趣、更宜居的生活体验。本期播客文字稿发布于706青年空间公众号
主持|凯晶嘉宾|王硕柯伯麟剪辑|赵舒萌文字|慕月统筹|蘭若大家好!这里是706co-living小组制作的播客。co-living小组附属于706生活实验室项目,我们关注、研究、分析世界各地正在实践共享价值的生活模式,并组织国内外青年组织创始人进行访谈,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今天是我们的第三期。本期我们请到“燕京里”项目创办人王硕,以及玖楼创办人柯伯麟和我们聊聊他们各自的共享居住空间项目的缘起、发展历程和经验感悟。亮点收听指南:Chapter1 共享居住项目的缘起(04:27~10:54)一个居住项目的创立,是遇见两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和一块恰到好处的基地的偶然,也是可以追溯至童年记忆深处的必然。或更实际地说,是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累积出的近乎理想。Chapter2 如何设计一个好的共享居住空间?(10:55~22:05)装修、定价、市场调研,从零开始创造出一个舒适的居住空间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更难的还有设计空间中的生活。Work-lifebalance or work-life fusion?硬件设施之外,新型居住空间的营造源于对都市青年生活与工作的深层思考。Chapter3共享居住空间中公共空间的价值是什么?(22:06~31:09)社区认同让共居空间产生价值,价值产生增值。低利润的居住行业里,清晰合理的收费规则下鼓励住户多多使用公共空间,是为维系生计的必要之举。他们选择拥抱科技,智能软硬件的搭配让轻运营社区找到新的生机。Chapter4共享居住空间是可以复制的模式吗?(31:10~50:58)扩张似乎是品牌成熟后的必然之举,产品化是共居社群的下一阶段吗?或许是,建立稳定的线上社群后地理空间已不再是限制;或许不是,不同时空下不同的人总会衍生出千变万化的可能性,相较于条条框框,合适的人似乎才是碰出意外火花的必要条件。本期嘉宾简介:燕京里:「燕京里」是一个混合生活、工作、文化和吃喝玩乐的小社区,类似于过去的大院儿生活。当城市充满了由房地产开发的一个个小区之后,有一些东西正逐渐消逝。我们希望让年轻人住回城市里来,省掉每日两小时在路上的奔波;我们希望让有想法的年轻人来,建立一个自由散漫的工作环境;我们希望他们能愉快地混在一起。玖楼:“房子是租来的,生活不是”。玖楼相信,人们不只在都市工作创业、上学实习,更应该“住”进一个社群,因着室友的共同生活互动,共享空间、知识、经验与快乐。借着空间设计、管理服务以及会员制的经营,玖楼致力于提升空间居住与物业管理品质,提供市场更好的居住选择。同时我们也打造实体跨世代的共同生活空间如三峡青银共居宅,持续回应我们为自己设定的挑战;如何打造城市里更友善、更有趣、更宜居的生活体验。本期播客文字稿发布于706青年空间公众号
主持 | 李维 嘉宾 | 双翅目 刘畑 导演 | 孬孬 剪辑 | 刺刺 歌单Pompei - HeimatEl Puebro Unido Jamás Será Vencido - A-Musik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中国人民大学的哲学博士双翅目和中国美术学院展示文化研究中心的副主任刘畑老师,两位老师和主持人李维将围绕着“三观为何没有宇宙观”的主题,一同深入探究。 康德说,人必须敬畏两件事,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我们对头顶的星空总是充满了丰富的想象。而这个宽广的宇宙,也总让我们难以划定想象的边界。回望历史,强调连续、动态、关联的中国“宇宙观点”,无疑奠定了我们文明的哲学基础。但是仔细想想,我们常说的三观中却并不包含“宇宙观”的存在,那么宇宙观的边界又在哪里,这或许是我们需要再反思的问题。在节目中,两位老师将谈到:三观为何缺了宇宙观?宇宙观在当下和未来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地球观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我们该如何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问题?推开边界的墙,让我们来尽情地展望。【亮点收听指南】Chapter 1 宇宙观缺席,三观为何少了它(03:40~12:33)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们说了这么久的三观,为何没有宇宙观的存在?其实,宇宙观一直是作为世界观最核心的基础而存在,想想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变化,它一直对我们的认知与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不同于三观与人主体性的紧密联系,宇宙观更是对于宇宙的认知,当我们置身于庞大的宇宙时,自然也会不自觉地受到影响。Chapter 2 宇宙观无用?它可和你脱不了干系(12:50~24:30)在科学不断试错前进的进程中,新范式的出现往往会否定颠覆人们的宇宙观,也进而对人的事业、命运乃至一生产生影响。宇宙观作为一种更加宏大、带有知识体系性质的观念,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对人生的理解与选择。Chapter 3 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地球观(24:40~32:50)地球观是宇宙观的一种微观颠倒镜像,它不仅是对自己的存在和世界的一个想象,而且以多层面的方式来帮我们更好地定位自己,理解生活和世界。像“蓝色弹珠”等经典图片,作为一种图像符号,它让我们能在没有经验的情况下,从“上帝视角”更好地把握着地球的一切,建立着我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 Chapter 4 跨物种视角: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的新尝试(38:03~57:30)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将独立强大又俯视众生的独裁式自我意识推上了顶峰。而当我们将目光投向更加丰富的动植物时,通过观察去思考它们之间的互动、群落模式和智能关系,这其实就已经是去人类自我意识中心的新视角。要知道,地球上并非只有人类,更加丰富的物种智能或许能成为我们未来发展的新路径。 Chapter 5 我们究竟该怎么从个人角度去做环保(57:53~75:16)埃博拉病毒,新式流感、艾滋病......我们被各种病毒所包围,却又习惯性地忽视了它们的存在与影响。面对这些“房间里的大象”,我们更需要思考怎样将它们带入共情的模式中,让个体跟周围产生关系。尤其要克服大众文化所形成的英雄叙事的幻象,这种封闭式的人类整体主义叙事,反而会成为一种景观化的封闭状态,进而阻碍生态环保工作的进展。
对谈人 | 阿宋 Rik Sati 导演 | 孬孬 剪辑 | 阿宋 小熊歌单Hugarian Dance No.1 in G MinorTogether - Sia 从印度被卖到尼泊尔的女孩们因为毒品和暴力的束缚而无法离开妓院,韩国千千万万个“金智英”在压抑中噤声、痛苦,在非洲库鲁马尼的女性接二连三被狮子杀死、拉丁美洲的男女刻板印象依然长期保持,性侵、家暴乃至谋杀事件频出......在西方的女性主义者谈论话语权和语言歧视的时候,世界上也有很多地区的女性正在为简单的”活下来“而挣扎冒险。 本期节目,围绕“女性生存状况”这一话题,阿宋、Rik、Sati三位女性嘉宾将从文学的视角切入,用“交叉性”的眼光带我们了解世界各地女性生存状况,并且进一步思考,如何引进多元主体合作,打破西方中心主义。 本期节目中,三位嘉宾将探讨:为什么需要了解其它地区的事情?如何从现实多维交叉的角度去理解女性主义?世界上弱势地区的女性又是何种生存状况?无论如何,我们一直希望每个人都能时刻保有同理心,在实践中成为一名更包容的女性主义者。亮点收听指南Chapter 1 性别不能成为理解女性的唯一法则(02:45~13:50)当我们谈论女性主义时,更应该从整个社会的宏观层面出发,看到种族、贫困等众多问题交织形成的无形网络。性别不应成为限制女性主义想象与实践的桎梏,相反,我们应看到性别与其他问题的勾连,用更宏观的视角进行一种反思。Chapter 2 话语失落:女性无法言说的伤痛(27:25~34:13)酒精依赖症、目标丧失闭塞症......这些精神问题的背后,恰是折射出女性在家庭与社会上“双重失语”的尴尬处境。当疾病成为了性别问题的一种表征,我们更应将目光投射在日常生活中,揭露女性被社会遮蔽的种种“顽疾”。Chapter 3 被忽略的边缘:牙买加的女性状况(39:20~45:50)长久以来,西方中心主义让我们天然地以欧美等地为女性想象,而忽略了其他地区地女性状况。认识牙买加这一边缘化的存在,不仅是对世界女性生存状况的重要补充,更是突破西方中心主义天花板的有利一击。 Chapter 4 交叉目光,理解女性主义的新视角(48:15~52:03)黑人奴隶被污蔑强奸了白人女性,再多的证据也无法挽回死刑的悲剧。《杀死一只知更鸟》中的描述再次表明,女性主义面临着多重复杂性的交织。用交叉目光审视社会权力,反思性别话题的种种,也许能够帮我们更好地理解女性话题。 书单:1. 《天空的另一半》,尼可拉斯·D·克里斯多夫、雪莉·邓恩2. 《美国夫人》,安娜·波顿,瑞安·弗雷克,阿马·阿桑特3. 《印度的女儿》,雷思丽·尤德文4. 《母狮的忏悔》, 米亚·科托5. 《月事革命》,瑞卡·泽哈布奇6. 《那不勒斯四部曲》,埃莱娜·费兰特7. 《妻子们的思秋期》,斋藤茂男8. 《八二年的金智英》,赵南柱9. 《Gender Trouble》,Judith Butler10. 《The Lunatic》11. 《Cuban Color in Tourism and La Lucha》,Lorecia Kaifa Roland12. 《杀死一只知更鸟》,哈珀·李
主持 | 李维 嘉宾 | 郑永春 姬少亭 导演 | 孬孬 剪辑 | 朕明知 歌单Take me to heaven - LaibachFlambee Montalbanese - Madeleine PeyrouxMars - Feyde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郑永春老师和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姬少亭老师,围绕着“火星•荧惑天问”的主题,由两位老师为我们解开心中的疑惑。 火星,一颗遥远却又迷人的星球,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它在公元前两千年的古埃及迈入了人类的视野,又在商代末年获得了独有的名字——“荧惑”。 对于火星,我们总是充满了想象。或许那里存在着可以交流的 生命体,或许那儿将成为我们的下一片“乐土”。但现实的火星又是何种面貌?我们对火星的种种幻想与别样情愫,在现实面前又面临着怎样的无奈? 在节目中,两位老师将谈到:天问一号的发射现场有多壮观?在火星种土豆竟然是探索计划的一部分?科技传播怎样才能做好本地化工作?我们对外星人的想象又是否枯竭? 目的地火星,来与我们一同,出发! 亮点收听指南Chapter 1 天问一号发射:不可不去的人生新体验(01:10~09:40)天问一号顺利升空,两位老师也来到了现场一睹这难忘时刻。大朵腾空的蘑菇云,喷射的火焰气尾,当真切面临着这些雄伟壮丽的场景时,总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感受在我们的心中激荡。尽人类之力,挣脱地球的引力,足够浪漫,也足够难忘。 Chapter 2 经典来袭:不可错过的火星科幻(09:54~20:40)布拉德伯里的《火星边缘史》、乔治威尔斯《火星三部曲》、CBS的《星球大战》、安尼威尔的《火星救援》......对于火星的想象我们从未停下,这些经典的作品可能早已精准预言了我们未来的探索。由局长推荐的火星科幻集,科幻迷们不容错过~Chapter 3 只有土豆还不够,火星生存需要些什么?(20:50~26:44)在火星上种下土豆就能殖民火星?native!吃穿用度日常开销,如何改造火星环境,这些都是我们面临的现实困境!当理想的浪漫撞上现实的暗礁,我们对火星的想象不仅要基于现实,更要与世界建立起情感联系。 Chapter 4 关于移民火星这件事是否靠谱?(38:03~47:37)在科幻作品种如火如荼的移民火星计划,在现实中究竟是否靠谱?移民火星VS殖民火星,背后都折射出人类探索的天性。移民火星应该是一个更加严谨的工作,制度、生态、经济、食物......等想好了这些,再动身也不迟。 Chapter 5 想象枯竭?我们的宇宙想象还能再战五百年!(70:35~81:30)微信开屏的蓝色弹珠、电视荧幕上的玉兔探测、短视频里的木星影像......当我们习惯于被这些宏大叙事包围时,我们的科幻口味和想象阈值是否变得日益刁钻?科幻在未来是否还能产生巨大的感召影响?无论如何,艺术创作永无止境,精神世界的探索也从未停止,科幻的内核永远需要我们保持浪漫的想象,和一份纯粹的期待。校对:淮笙,稚喙,若彤,于同,尼可
主持 | 李维 嘉宾 | 沈辛成 胡翌霖 导演 | 孬孬 剪辑 | 刺刺 歌单Pink Floyd - Eclipse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回望历史,人类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止。当祖先们划着独木舟驶向蔚蓝深海,冒着风暴踏上新的岛屿,在石缝中插上画着部落图腾的旗帜。世界逐渐连成了一体,我们的眼光也放向了遥远的宇宙。 “征服宇宙”“殖民火星”“太空竞赛”,这些让人热血沸腾的话语不断鼓舞着我们对宇宙的向往。从向外张望,到向外探寻,我们生在飞向宇宙的时代,但我们的航向又该去向何方?我们习惯了星辰大海的宏大叙事,但是否也忽略了思索人类文明存在的意义? 本期节目,围绕着“我们将要走向何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们邀请了两位科技史领域的相关嘉宾,分别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得助理教授胡翌霖老师,上海交通大学的助理教授沈辛成老师。 在节目中,老师们将为我们介绍:探索宇宙的动力在哪?为什么宇宙探索也要警惕宏大叙事?创新一定是惊天动地的大变革吗?在这期节目中,两位老师将旁征博引,带我们一同放眼灿烂的星辰大海。  亮点收听指南chapter1 征服“星辰大海”的动力在哪里?(06:24~16:38)仅凭好奇心,是不足以探索宇宙的。好奇心仅能让我们展开幻想。经济上的回报才是探索的重要考量。当好奇心铸就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价值,也促使着人们前赴后继地去探索未知领域。商业+科学+冒险=奇珍室文化。  chapter2 英雄消逝:宇宙航天中的宏大叙事(23:22~28:34)宏大的航天故事为我们建立了一种集体上的认同,但也让我们忽略了历史长河中“人”的主体性与多样性,当我们淡化了宏大叙事的史观时,我们才能意识到自己作为平凡个体,做的小事或许也是伟大的。  chapter3 大航海时代为宇宙探索留下了什么?(41:03~43:30)开拓未知领域的大航海时代,本质是残酷的扩张,却也为后世留下了一种“寻宝精神”。它与梦想有关,为年轻人留下了希望的火种,让我们对未知领域充满了渴望。而这也是我们如今大众文化中所缺乏的东西。  chapter4 不变革,不创新?(46:41~55:30)只有惊天动地的变革才叫创新?我们认知能力的极限限制了我们对创新的理解。创新是一个过程,始于基层,成于节点。大众常忽略了酝酿的阶段,却过分关注了关键的节点。创新本身就是一个整合的结果,当理论技术和商业生产联合在一起时,创新才算完成。  chapter5 当我们在谈论科技时,我们在谈论什么?(55:35~65:44)古代的科学和技术截然分开,在迈向现代时,商业化产业化的步伐却将二者结合了起来。当我们再次拆开“科技”的盒子,我们还是能看到科学与技术,在现代是如何分离,又相互交融。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三期——“在疫情中生活:从社会到家”(三)。一起侃:疫情过后,还约吗?疫情阻隔了人们在现实空间中相见,但人与人之间的线并未断,线上社交开始彰显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线上-线下”截然二分的社交状态逐渐被打破,交叉现实状态让社交的功利性开始降低,更多高质量讨论出现在互联网空间中。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四位嘉宾:吴琦:《单读》主编;方军: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纽约时报、财新、澎湃文化专栏作者;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城市学研究生;共同探讨如何看待我们目前的线上社交?新型社交是否存在出现的可能性?后疫情时代我们应该怎样往前走?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三期——“在疫情中生活:从社会到家”(一)。 名人谈:听《单读》主编聊社会劳动与家庭劳动 疫情,是否真的将我们与整个世界隔离?人们困守在百世平方米名为“家”的空间中,在这方寸间,我们在线办公、分担家务劳动、尽量生活如常,工作与生活的边界似乎变得不再明晰。人们开始重新品味“家”的含义,而在封闭空间的长期共处,也暴露出暗藏的家庭矛盾。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四位嘉宾:吴琦:《单读》主编;方军:美国西北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候选人,纽约时报、财新、澎湃文化专栏作者;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城市学研究生; 何为“家”?家是否仍是人们的庇护所?家是否已被资本异化?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的劳动容易被忽视,家庭劳动的“价”与“值”该如何体现?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二期——“文学的空间,空间的文学”(三)。 互联网的发展对写作的改变无疑是巨大的,无数创作者一头扎进了自媒体的海洋中。从线上到线下,互联网不仅影响了创作的方式和逻辑,同时进一步扩大了读者的权利,而在看似更加民主的交流和互动的背后,金钱和政治对其中的操控变得更加明显。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宗城:小说写作者,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孙犁散文奖,作品见于《财新周刊》、《澎湃·私家历史》、《单读》等平台;董劼:《课间休息》导演,短篇小说集《迁徙的间隙》作者,作品包括短片《渡》、《子非鱼》、《马大福音》;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共同探讨了媒介空间的转化如何改变写作?在快速变化的中国,文学审美更平等了吗?我们又该如何理解文学的意义所在?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二期——“文学的空间,空间的文学”(三)。 现代城市总是营造着一种紧张、压抑的氛围。作为现代性的象征,城市中的灯红酒绿、物欲横流成为了无数现代作家的批判对象,他们试图在过去、在远方寻找一个足以寄托精神的乌托邦。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宗城:小说写作者,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孙犁散文奖,作品见于《财新周刊》、《澎湃·私家历史》、《单读》等平台;董劼:《课间休息》导演,短篇小说集《迁徙的间隙》作者,作品包括短片《渡》、《子非鱼》、《马大福音》;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共同探讨现代人的根究竟在何处?如何在现代城市寻觅一个彼方?而一代建筑大师卡尔维诺在著作《看不见的城市》中,又是如何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美好城市的未来蓝图。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二期——“文学的空间,空间的文学”(二)。 陀思妥耶夫斯基塑造了燠热、昏暗、神秘、不可知的彼得堡;卡夫卡塑造了压抑、窒息、异样的室内环境;博尔赫斯塑造了一个布满了镜子的、蛛网一般的迷宫;马尔克斯塑造了几乎像是自成一派小宇宙的马孔多...这些文学的发生场所,成为了反映作家们风格的展板。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宗城:小说写作者,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孙犁散文奖,作品见于《财新周刊》、《澎湃·私家历史》、《单读》等平台;董劼:《课间休息》导演,短篇小说集《迁徙的间隙》作者,作品包括短片《渡》、《子非鱼》、《马大福音》;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共同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中的教堂隐喻,今敏作品中时间与空间混杂而成的连续共同体,并探讨不同的作家如何展示故事的空间,如何描述意识的形状,而其中又何为真,孰为假?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二期——“文学的空间,空间的文学”(一)。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空间”这个词在文学讨论之中都是被低估或者被忽略的。写作者是其笔下世界的上帝,文学是其笔下空间的构造艺术。文学家的笔墨决定了故事将怎么被放置在空间中,而文字中所展现的空间,又往往照应着作家们所处的时代。 作者怎样去打造空间,如何去放置人物,往往体现了他怎样去理解一个人的处境。这是我们理解作者、作品的钥匙。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了:宗城:小说写作者,曾获香港青年文学奖、孙犁散文奖,作品见于《财新周刊》、《澎湃·私家历史》、《单读》等平台董劼:《课间休息》导演,短篇小说集《迁徙的间隙》作者,作品包括短片《渡》、《子非鱼》、《马大福音》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 共同探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纽约与长岛两处不同的空间,所展示等级、阶层、权力和经济地位差异,以及这样的二元对立所带来的身份焦虑。而借助《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故事,我们可以读出此后所有时代的影子,这便是文字在空间与时间的双重魔法。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一期——“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下)。 互联网的及时性似乎未能改善我们的交流,反而让人们在"即刻"的焦虑中变得焦躁,丧失耐心。海量内容的涌入,让人们被信息淹没,来不及分辨真假也无从判断优劣,深度报道陨落,优质内容稀缺而低质量内容泛滥,公共舆论的格局一路下滑。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助理教授黄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的助理教授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这一次,四位嘉宾将一起探讨探讨究竟是谁在决定内容生产?人们该如何判断优质内容?如何坚守严肃内容的阵地,维护我们的公共讨论? 收听指南:1、真诚是一切公共讨论的根基2、当真话被流量绑架,就容易堕为流氓3、优质内容才不是搞精英主义4、迷信VS论证,收获结果的不确定性5、告别民粹,拒绝反智:建立学术共同体6、媒体人的社会化生存与“拱火人”7、徐轶青:深度报道缘何衰落于中国互联网25周年?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一期——“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中)。 从web 1.0时代开始发展至今,互联网已经诞生了20年。这20年间,在互联网中所寄托关于“公共领域”6和“民主化”社会的理想,在商业浪潮、巨头垄断和参差不齐的用户素养中幻灭,取而代之是关于社会权力、技术控制和民众启蒙的讨论。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助理教授黄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的助理教授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四位嘉宾将一起探讨互联网从软件到工具到平台的过程中,人们的“交往行动”即“讨论”的变化,互联网中小圈层的兴起以及资本、权力与人在这20年间的拉扯。 收听指南:1、技术:生之初,性本中立2、技术、经济、传统文化、“圈子”:谁在影响公共空间的讨论?3、开进故宫的大奔:私人领域、原子化社会和公共领域在语境上的区别4、《娱乐至死》没有批判娱乐,它到底在批判什么?5、技术决定论背后的阴谋6、社交平台创造回音壁?人应该主动追求多元信息7、权力才最重要的影响因子,而不是资本8、靠举报排除异见,只会让讨论消亡9、法不禁止即自由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一期——“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上)。 互联网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但它并没有如最初设想那般,让世界更加联系紧密、互联互通,反而在互联网空间中,人们热衷于表态和站队、乐此不疲为彼此“扣帽子”、“贴标签”,甚至于反手就是一个举报。这些行为正在割裂我们的语境,让理性公众讨论的声音逐渐消亡。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助理教授、黄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的助理教授,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四位嘉宾将一同 探讨文字、语言和视频不同媒介之下,不同交流方式的优劣;而在迈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又是什么加剧了我们讨论中的鸿沟? 收听指南:1. 《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引发大讨论2.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交流孰好孰坏?3.线上网课造福知识传播?不一定!4.“人的理性是需要通过交往行动来构建的”,尤其是面对面的交往5.网络2.0:全民创作的时代6. 资本介入让互联网讨论与自发、理性渐行渐远7. 被互联网广告幻灭的民主8. 从软件到工具到平台到空间的互联网进化
本期播客是由706x沙丘研究所联合出品的「空间记忆语境」系列线上沙龙第一期——“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上)。 互联网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但它并没有如最初设想那般,让世界更加联系紧密、互联互通,反而在互联网空间中,人们热衷于表态和站队、乐此不疲为彼此“扣帽子”、“贴标签”,甚至于反手就是一个举报。这些行为正在割裂我们的语境,让理性公众讨论的声音逐渐消亡。 在本期节目中,我们邀请到:方可成: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助理教授、黄晨: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的助理教授,李雅伦:沙丘研究所创始人,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研究生,陈飞樾:沙丘研究所创始人,麻省理工学院城市学研究生,四位嘉宾将一同 探讨文字、语言和视频不同媒介之下,不同交流方式的优劣;而在迈入互联网时代之后,又是什么加剧了我们讨论中的鸿沟? 收听指南:1. 《中文互联网中“讨论”的消亡》引发大讨论2. “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的交流孰好孰坏?3.线上网课造福知识传播?不一定!4.“人的理性是需要通过交往行动来构建的”,尤其是面对面的交往5.网络2.0:全民创作的时代6. 资本介入让互联网讨论与自发、理性渐行渐远7. 被互联网广告幻灭的民主8. 从软件到工具到平台到空间的互联网进化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