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科学龙卷风

科学龙卷风
Author: 科学龙卷风
Subscribed: 7Played: 27Subscribe
Share
© 科学龙卷风@喜马拉雅FM
Description
科学龙卷风是面向大众,以生命科学为中心,同时涉及数学,化学,物理学的一档科普栏目。更新频率大约为每周1次。
首先我们有一个主打的《科学那些事儿》节目,目前的选题是维生素那些事儿。这个节目会相对较长,估计会有20-30分钟。其次就是《生活漫谈》和《科技热评》这两档节目,时长估计在10-15分钟。话题随机,有可能是一时兴起,也有可能是听众的一些问题。此外,我们还有一个《科学思维短视频》节目,时长大概是一分钟。所有的节目音频会在喜马拉雅进行首发。文稿会在微信公众号放出。
微信公众号:科学龙卷风
作者:陆鹏
学位:东京大学应用生命化学博士 | 浙江大学园艺学硕士
职业:东京大学农业与生命科学研究科助理教授 | 科普作者
主讲人:小夜
学位:东京大学应用生命化学博士 | 浙江大学遗传学硕士
职业:名古屋大学生命农学研究科研究员 | 日本理化学研究所访问研究员
26 Episodes
Reverse
上一期节目,大家已经见识了皮肤的多才多艺,但还有两个才艺还没向大家展示,一个是肤色,一个是指纹。人类的肤色其实极为复杂,有120多种基因参与调控皮肤上的色素沉积。人类进化到今天,形成了黄皮肤,黑皮肤,白皮肤,主要是因为太阳光的影响。皮肤当中最重要的一种色素叫做黑色素(melanin),它是一种绝佳的天然防晒品。无论我们属于什么种族,其实所有人都拥有数量差不多的黑色素细胞,导致我们肤色不同的是,黑色素细胞受太阳光照的影响,生产的黑色素的量不同。
如果问大家“人体最坚硬的器官是什么?”,可能大部人都知道是牙齿。那么“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呢?”我就不给大家卖关子了,这一期节目,就让我们开始了解一下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没错,皮肤其实是一个器官。那么提到皮肤,大家会首先想到什么呢?你可能会觉得,它将我们人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隔绝外界的灰尘乃至细菌,病毒。皮肤赋予了我们痒,疼痛等这类触觉。又或者,你觉得皮肤的恢复力很强,稍微割破了,几天它自己也就长好了。我想,大部分人对皮肤的第一印象,大致是如此吧!这些都没错。只不过,皮肤的奥秘远不止如此。
我们《科学龙卷风》团队决定开始一个新的系列《生命知多少》,基于英国皇家学会院士比尔.布莱森的著作《人体简史》进行改编,让我们来一起全方面地认识生命,并且了解我们的身体。
1805年10月21日,拿破仑统治的法国海军联合了西班牙,与英国海军经历了将近两个月的周旋,终于在特拉法尔加角相遇。一场恶战不可避免……很快,英国海军就对眼前的景象感到兴奋不已。他们通过望远镜观察到,敌人们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虚弱不堪到基本丧失了作战能力。再加上英军在战术、指挥和训练上更胜一筹,法西联合舰队遭受到了致命性的打击。这场决战仅仅持续了5小时,便以英军大获全胜而告终[1]。大家好,我是小夜,欢迎来到《科学龙卷风》。熟悉这段历史的小伙伴可能知道,我刚才描述的正是著名的特拉法尔加海战。这场战役之后,法国海军精锐尽丧,从此一蹶不振。拿破仑也被迫放弃了进攻英国本土的计划。与此同时,英国海上霸主的地位得以巩固,也开始了100年的大英帝国全盛时期。大家可能会好奇,同样是在海上长期作战,为什么英军并没有任何身体不适,而法西联军却如此虚弱?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500年前的15世纪末开始讲起。[1] https://www.britishbattles.com/napoleonic-wars/battle-of-trafalgar/
大家好,我是小夜,欢迎来到本期的《科学龙卷风》。上一期我们讲述了太阳光的益处。有观众就跟我私信,说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在炎热的夏季,我们还是会在皮肤上涂抹防晒霜,以防止晒伤。那么这个防晒霜到底是不是智商税呢?
动物并不像绿色植物那样,能够利用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自身合成能量来维持生命活动。那么阳光对于动物来说是不是就无关紧要的呢?大家好,我是小夜,欢迎来到科学龙卷风。我们经常会听家里老一辈的人说,买房租房,一定要选朝阳的。难道只是为了晒衣服方便吗?今天我们从营养健康的角度来聊一聊,朝阳对于我们人类身体的影响。
“流动的晶体!这不是矛盾吗?我们对晶体的印象是刚性有序的分子系统。读者对本文的标题很可能会提出以下问题:‘如果是流体,那这样的系统如何达到达到有序的晶态结构?’实际上对于流体,用热力学通常是这样解释的,无序且迅速的分子群通过反复平移和旋转运动,来达到流体的内部和外部运动。”
大家好,我是小夜,欢迎收听《科学龙卷风》。上期我们说到,一个新的挑战出现在了布拉格父子的面前。那就是“大分子物质的晶体该如何解析?”大分子物质与离子、原子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是有自己的形状的。大分子物质的晶体不像原子或离子晶体那样,最小单位可以被近似地看作是一个点。我们只要解出点与点之间的距离,就能知道原子或离子晶体的结构。而如果要解析大分子物质的晶体结构,他们就必须在解出分子间距离的同时,还要解出大分子的形状。
如何对X射线衍射现象做出一个令人信服的解释?这项任务就落到了布拉格父子的肩上。回到剑桥之后,劳伦斯·布拉格就开始着手研究照片上的衍射黑点与晶体内部结构的关系。当时,劳伦斯·布拉格刚从剑桥大学物理系毕业,他对光学,结晶学,波动学和数学的理论知识都都记忆犹新,所有的数学公式和物理理论仍然萦绕在他的脑海里。当时,也正是他思考谜底的黄金时刻。
上集我们说到,莱尼泽观察到了胆固醇神奇的变色结晶和二次融化现象。他写了一封信给晶体学家雷曼。但是,想要完全理解这些现象,您还得耐住性子,听我讲讲一般的固态晶体和研究晶体结构的利器——X射线。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廉·伦琴(WilhelmRöntgen)在研究阴极射线管的时候,无意间发现了具有一定穿透能力的X射线。一名34岁的英国科学家威廉·亨利·布拉格(William Henry Bragg)立刻对这个X射线产生了兴趣。1896年5月29日,澳大利亚第一次有记录的医用X光照记录,正是亨利·布拉格拍摄的他五岁儿子劳伦斯·布拉格(William Lawrence Bragg)的手臂。当时的劳伦斯·布拉格不小心从三轮车上摔了下来,摔伤了胳膊。当地医生仅凭经验并不能判断伤势的严重程度,但是亨利·布拉格用他的X射线发生装置,成功地拍下了儿子骨头受伤的照片……
本期文稿是由《科学无双》作者——朱文靓授权提供。欢迎大家关注。无论是坐在沙发上看着电视节目,或者坐在电脑前办公,又或者躺在被窝里刷着手机,在我们面前的都是一种叫做“液晶”的显示器。现代人的生活,一天当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对着它。大家好,我是小夜,欢迎来到科学龙卷风。大家可能都听说过,物质可以有固态,液态和气态。那你有没思考过液态晶体这种特殊的物质状态是如何被发现的呢?这竟然是一个植物学家和胡萝卜之间的有趣故事。
上一集我们说到,19世纪的营养学家们,几乎已经把维生素A缺乏的临床表现与“眼部疾病”画上了等号。但是仍有小部分科学家认为,我们其实并没有彻底了解维生素A。它还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潜在特性。大家好,我是科普作者小夜。欢迎来到本期科学龙卷风。今天,我们继续来讲述维生素A的故事,帮助大家更加深入地理解维生素A。19世纪30年代,两位来自英国谢菲尔德大学(The University of Sheffield)的科学家格林和梅兰比向世人宣布。说维生素A除了预防视紫红质不足的眼部疾病以外,还有一定的抗感染效果。这个结论可不是随随便便就得出的。在当时,格林和梅兰比也是综合分析了一系列临床实验数据,经过同行审评之后,发表在了著名的英国医学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BMJ上[1]。[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774205/
1860年10月的下旬,法国战斗舰康妮莉(La Cornélie)号从土轮(Toulon)港口出发,开始了她的初次航行。康妮莉号是一艘造型优美的三桅轻型护卫舰。新刷的油漆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与她那二十二门大炮的钝铁相映成趣。搭乘康妮莉号的是一支经验丰富的海军部队。他们当中年纪最小的海员埃利·莫林虽然只有24岁,但也有过航行南太平洋的经历。包括指挥官雅克 · 普莱(Jacques Plée)在内的其余255名航员更是身经百战,几乎都习惯了长期的海上生活。为了对大家的身体健康负责,普莱指挥官特意雇佣了一位名叫乔森内特(Chaussonnet)的医生来监督每一位船员的健康状况。凛冽的海风鼓起了船帆,引领着康妮莉号向南驶入地中海的深处,然后向西穿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大西洋。经历了四个月的时间,康妮莉号一路向西南方向航行到达了南美洲,绕过合恩角,穿过太平洋,一路到达了新喀里多尼亚、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乔森内特医生一直对疑似脚气病和坏血病的症状保持着高度警惕。好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一切都平安无事。乔森内特医生也在自己的日记中满意地写道:“船员们都很健康,船上没有一例病例。”1862年年底,康妮莉号计划再次横跨太平洋,途径智利海岸,向北航行至墨西哥。这一次,康妮莉号将在海上漂泊更长的时间。然而,在这一次航行中,乔森内特医生所记录的内容与两年前的景象完全不同。时不时地会有船员来到乔森内特这儿抱怨,说自己在晚上根本无法工作。到了晚上,连甲板上的绳索都看不清。而且诡异的是,船员们在白天就没有任何视力问题。乔森内特医生虽然对这个症状并不陌生,但是在船上大规模发病这个现象对于他来说却是第一次遇到。想不到自己一直提防着的脚气病和坏血病没有出现,却碰到了这种晚上看不见东西的怪病。
我们的人体就像一台超级复杂的机器。想要维持这台机器正常运作,需要各种各样有机物质互相接力,完成许多复杂的生化反应。在这些复杂的生化反应中,有一种叫做“酶”的生物大分子物质起着“催化反应”的作用。它就像相亲时候的媒婆,让原本可能不来电的两个人最后走到了一起。但是随着维生素的发现,尤其是对维生素B2的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认为,还有一类辅助因子也是必不可少的。它们在酶催化反应中承担着传递电子、原子或基团的角色。主要起到激活酶的活性的作用。这类辅助因子便被称为“辅酶”。辅酶的名字中虽然也有一个“酶”字,但辅酶其实是小分子有机物。大家好,我是科普作者小夜。前一段时间我忙着搬家,所以将近一个月没有更新节目了,还望大家多多包涵!这一期我们来聊聊很多听众都感兴趣的一个话题,那就是目前活跃在保健品市场上的“辅酶Q10”。
上一期我们说到,格尔吉在库恩的帮助下成功地验证了“未知物质”其实是一种“促生长因子”,而并非“抗糙皮病因子”。而学有机化学出身的库恩,却并不满足于现状,他非常迫切地想知道“促生长因子”到底是什么,它又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大家好!我是科普作者小夜。欢迎来到本期的科学龙卷风。接着上期的故事,我们继续来揭开“黄绿色荧光色素”的神秘面纱。
沃伯格在论文中描述了一种呼吸作用中的氧化酶。这个氧化酶是在啤酒酿造过程中由酵母菌分泌的,呈现黄绿色。如果通过透析的方法,是可以把氧化酶的黄绿色洗掉的,但随之这个氧化酶的活性也就消失了。库恩读到这段话的时候,突然眼前一亮。这个“黄绿色物质”,不正是自己研究了多年的核黄素嘛。“这绝对是一次伟大的发现!”意识到这一点的库恩立刻与沃伯格取得了联系,告诉他这一次的发现足以载入史册。并且有必要立刻召集各路专家,就沃伯格的这次发现开展一次学术会议。
人工智能正在各行各业中逐渐代替人们的工作。它的到来,毫无疑问为我们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便利,但势必也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无论我们接不接受它,人工智能的迅速崛起已经是正在发生的事实。然而,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去神化人工智能。在报道相关新闻的时候,依然需要保持理性的科学思维。2020年12月初的时候,我的朋友圈就被各种关于Alphafold2的推送刷屏了。也有小伙伴直接私聊我,说谷歌旗下的Deepmind公司开发的一个人工智能,名字叫做Alphafold2(以下简称AF2)。它可以精准地预测蛋白质结构,问我怎么看待这件事情。
最近,我收到了观众的提问,说他在红酒的外包装上看到了防腐剂,他觉得红酒明明含有酒精了,为什么还需要添加防腐剂呢?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还是先得声明一点。酒对我们的健康是百害而无一利的。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酒归为1类致癌物质[1],并且证据确凿,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当今社会,对于许多人来讲,酒已经成为了社交生活的一部分。在我国,特别是在知名度较高和社会影响力较大的人群当中,酒桌文化就显得尤其重要。马上就要过年了,家人们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助助兴,也在所难免。红酒中为什么含有防腐剂,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尽管葡萄酒中含有酒精,但是酒精浓度比较低,即使葡萄完全发酵了,细菌仍然有可能生长,所以防腐剂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次文稿的全部内容可在微信公众号:“科学龙卷风”中获得。[1] https://iarc.who.int/wp-content/uploads/2018/07/WCR_2014_Chapter_2-3.pdf
1951年5月31日,在英国米德塞克斯医院中,一位中年妇女焦急地填写着问诊表。在她的身旁,站着一位男孩。这位男孩的名字叫做艾迪·哈特纳普(Eddie Hartnup)。他一直低着头,看上去十分胆怯。时不时地会挠一下自己的手和脖子。他的面部通红,皮肤也极其粗糙。很多人第一眼看到艾迪,都会觉得他是一位年迈的老人。但事实上,他却只有12岁。小艾迪从出生以来的12年里,一直被母亲悉心照料着。平时虽然会挑食,但是和别的同龄人也差不多,并没有出现任何营养不良的症状。接诊医生在对艾迪做完所有必要的检查后,并没有发现什么特殊的地方。身高,体重,血液的各项指标都处于正常范围。除了有点运动平衡失调外,神经系统也没有受损的迹象。虽然搞不清原因,但是多年来的从医经验告诉接诊医生,小艾迪患的是糙皮病。正当医生决定用普通糙皮病的药方给小艾迪开药时,一位名叫凯克威克(A. Kekwick)的教授阻止了他。凯克威克教授建议让小艾迪做一下尿检,并且吩咐尿检医生,要特别注意一下样品中氨基酸的含量。尿检后,医生们惊讶的发现,小艾迪尿液中的氨基酸含量极高。尤其是色氨酸含量,几乎是正常人的30倍。很快,小艾迪的病因就引起了医生们的重视。大家都意识到,这位小男孩儿并不仅仅是糙皮病那么简单。医生们用小艾迪的姓氏“哈特纳普”,命名并报导了这一病例,希望和更多的医生探讨分析[1]。不过要完全搞清楚小艾迪的病因,我们的故事还得再往回倒100年。[1]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cet/article/PIIS0140-6736(56)91914-6/fulltext
最近,我的一位小师妹跟我说,家里的亲戚经常让她带一个叫做“纳豆激酶”的保健品回家。亲戚们都坚信来自日本的这个东西可以抗血栓。她去药妆店看了一下之后,发现这个“纳豆激酶”还不便宜。一瓶基本上就要花掉5000日元左右,大概人民币300多元。于是,她就想问我这个产品到底靠不靠谱。本次文稿的全部内容可在微信公众号:“科学龙卷风”中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