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WūJīMāChā Dialogue
WūJīMāChā Dialogue
Claim Ownership

WūJīMāChā Dialogue

Author: WūJīMāChā

Subscribed: 35Played: 43
Share

Description

Architectural Observation, Art & Philosophy, Field Recording, Life & Work—the WūJīMāChā Dialogue documents everyday conversations in a somehow dusted but never polished fashion. Conversations are conducted mostly in Mandarin Chinese and English, supported by bilingual summaries.
Subscribe via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 RSS, Newsletter, and more.
Happy listening : )


建築性觀察、藝術 & 哲學、環境錄音、生活 & 工作——「WūJīMāChā 對話」以一種略微推敲但不曾精雕細琢的方式記錄日常對話。語言爲北方話和英文,並配有雙語摘要。
通過 Apple 播客Spotify小宇宙播客 RSS竹白微信小程序 以及更多方式來訂閲。
收聽愉快:)

55 Episodes
Reverse
[25E03] 啄木鳥聲

[25E03] 啄木鳥聲

2025-05-2509:18

林間啄木鳥聲。啄木鸟在和树交换着只有它们彼此才能理解的信息。
[25E02] 午晴鳥鳴

[25E02] 午晴鳥鳴

2025-05-1604:02

竹林犬吠百鳥鳴。布穀鳥、珠頸斑鳩、鷦鷯鳥、竹雞、麻雀、噪鵑、知更鳥、強腳樹鶯等。
[25E01] 夜雨深聽

[25E01] 夜雨深聽

2025-05-1134:45

雷響雨進蛙聲犬吠息鳥鳴
Zizheng 在一次閒聊中不斷追問他的姥爺「閉目養神」究竟爲何。老年人精神慢慢消退,自然會把它回收;這同「打坐」、「冥想」有關係嗎?追問沒有得到語言上的解答;但從豁達的態度中可見一斑。 During a casual conversation, Zizheng kept asking his grandpa what he meant by "resting with closed eyes." It seems that as people age, their energy naturally declines and they find ways to conserve it; how does this relate to “meditation”? The probing did not yield a verbal answer but a glimpse of the carefree attitude was evident.
The digital nomad identity could turn wanderers into voracious consumers - not of goods, but of life experiences. When they wield money yet spurn genuine engagement with the local land and its people, destinations commodified, cultures deteriorated. People chance slipping into the abyss of being transient guests for life, never lived. Responsible and thus sustainable tourism ensures a possibility for sincere dialogue between cultures, but it demands both visitors and locals to keep a warm and open heart. 「數字游民」這種身份,可將漂泊者變成貪婪的人生經歷而非商品的消費者。當他們手握資金,卻不願積極瞭解當地的土地和人們時,目的地就容易被商品化,文化也會衰落。人们可能會墜入深渊,成为短暂停留的过客,不曾活過。 负责任而因此可持续的旅游业为不同文化之间的真诚交流提供了可能,但這需要游客和当地人都懷有一颗溫暖友善與包容开放的心。
Mixed Recordings from Fes, Iche, Figuig, Marrakesh of Morocco: Sounds of Prayers and Life. 來自摩洛哥菲斯、伊切、菲吉格和馬拉喀什的混合錄音: 祈禱與生活的聲音。
本期聯繫往期播客,以回應譚沛然來信中文章《透明、无菌、纯粹:现代主义设计的秩序迷恋》。相較於包豪斯,文藝復興的作品擁有「movement」;因爲這種 movement,創作擁有了生命。因爲有了所堅信的而非模棱兩可的,生命力才得以爆發。建築從此不再是一個器皿,人也不再是標本。Life, such is.
筆記整理軟件的交互默認在電子設備上完成,這意味着它們或許永遠無法滿足始於紙筆的思考過程的需求。而那些在整理軟件中可以實現的整理和呈現方式,在現實中均有對應——好似一間偵探線索屋。
某種振動或許左右了樹木的形態。「物」的終極形態。希臘立柱和人體寫生。人類語言詞彙由來的猜測。「亞當」和「Om」同源。諸如此類物理現象,都是關於世界的知識。它們被宗教所提及,但它們不屬於宗教。
「你難道不覺得有一股力量在使一切變得模糊,曖昧,一種精神上的俄狄浦斯現象在廣泛發生?俄狄浦斯弒父娶母,受到懲罰,是因為他模糊了代與代的界限,讓生變得無力。上一代人吞噬了下一代,下一代回溯到上一代。這裏有些太晦澀的不能付諸言辭的東西,太不起眼的灰色,太無意義的苦難。我無法同情,只好冷眼而旁觀著……為什麼不願讓年輕人走,放他們生路呢。」 「是啊,為什麼?」「因為恐懼吧。」「什麼樣的恐懼?」 「對自身的無力的恐懼。無力再真實地表達任何含義。」
[22E04] 冰雹轉晴

[22E04] 冰雹轉晴

2022-04-1708:02

希望對生活中細微的忠實捕捉能夠爲在上海、邊境地區、以及所有因新冠疫情被限制的大家帶來哪怕只是片刻的慰藉。
WūJīMāChā Essay+ 中文版已發佈。
[22E03] "aRb"

[22E03] "aRb"

2022-03-1713:36

常聽到「亞洲語言傾向於省略主語」這樣的論點。但亞洲語言究竟省略了什麼? 「省略主語」是什麼含義呢?討論的靈感來源於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中的一段話。
爲何 WūJīMāChā Essay+ 中文版 要做正體豎排的電子雜誌?這個決定究竟是怎麼來的?編輯組首次相聚,一起回顧了「縱書卷軸」排版的誕生過程,以及團隊成員之間關於設計上的取捨。
现代建筑对于光照的大量需求,究竟来自于怎样的缺失?黑暗之中的事物能否保持清晰?Zizheng 和 Jinglong 從光的性質談起,思索著數字時代人與物的交互方式。
都市中的過渡性空間——從一座房子到另一座房子,從一家商店到另一家商店,從地鐵口到站臺,所需要經過的地方——對人們的影響與單獨建築物同樣重要,且更加潛移默化。
下午的牛群,覓食完回家。
工業精加工食品所生成的單一味道入侵味覺,使其变得麻木。而麻木則意味著無法專註於當下的覺知,以至於當蘊含豐富「風味 」的食物出現在面前,也很難品嘗,回味。麻木的味覺只能再次去尋找單一的(膩)味道。周而復始。食物烹飪和建築設計面臨相同的關於「人」的問題。
「有一種奇妙的感覺: 你在物理空間遇到的人類,就好像是你在刷朋友圈的時間軸遇到的人類。」互聯網公司線下實體商鋪將線上的虛擬交互邏輯移植到原先的線下現實空間。在如此時空,虛幻中藏匿着真實。生活因此變得更加複雜且更有挑戰性。
「(人體)形態會約束思想內容。」桌子,作爲傢俱的一種,是更貼合人體尺度的時空結構。它與傳統的「建築空間」同等重要。當我們隔着桌子坐下交流時,不論是傾聽者還是表達者,身體都被桌子一分爲二。這意味著什麼?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