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孤独国会客厅 | 会上瘾的影评集
孤独国会客厅 | 会上瘾的影评集
Claim Ownership

孤独国会客厅 | 会上瘾的影评集

Author: 主播相心

Subscribed: 3Played: 3
Share

Description

从光影世界的喜怒哀乐,看尘世间的贪嗔痴态。

从虚构的故事里,体会真实世界的复杂与变换万端。

在这里,与你一起静静的讲打动我内心的好片子。

借由这一瞬光影的回照,讲述你我普通人的生活。

16 Episodes
Reverse
(一) 死于非罪罪乃真,真作假时难辨分——设局人:许一城       许一城生于民国乱世,一身正气,奈何一己之力焉能与时代抗衡,左右腾挪,苦思辗转,也只得舍命设局。       此一局,他已料想到后续种种,堵上的不只是三尺之躯,更有一世声名,他当然晓得,这累世骂名,将祸及子孙。       当时,日本人和老朝奉都想得到武则天的明堂玉佛头,若佛头落在日本人手上,则未来国宝外流,回归无期。若佛头落入老朝奉彀中,则真宝或毁,赝品传世。乱世中想保存一方真品,手头没有枪杆子是不行的。五脉保不住玉佛头,许一城只得设下一个真中有假,假中藏真的局。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他先把真佛头外包了一层玉,并在雕刻制作过程中故意留下了种种破绽,令后人怀疑佛头为赝品,这样真佛头才有机会在战乱平定后归国。但看似赝品的佛头又如何赢得日本人的信任呢?        在老朝奉的人看来,这是一颗明显的假佛头,故而他们不会想从日本人手中盗取它。而日本人觉得,许一城因为倒卖真佛头而被杀,成为了人人喊打的卖国贼、汉奸,若这佛头为假,许一城大可拿出真佛头自证清白,无谓为了一颗假佛头赔上性命和身家清白,故佛头必然为真。       将真佛头作假以蒙蔽老朝奉,将假罪做真以证实佛头乃真佛头来蒙蔽日本人。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二)千难万险得虚宝,血雨腥风梦中人——设局人:许和平        如果说许一城是针对木户有三和第一代老朝奉设的局。那么待许和平长大,明白了父亲守护国宝的真相后,达成父亲许一城的遗愿,成了他需要背负的责任。让真佛头重新踏上归途。为此,他同样不惜付上惨痛的代价。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许和平首先远离了年幼的许愿,他不想把危险带给孩子,同时身在暗处也更方便行事。他写信给木户有三的后人木户加奈,指出佛头为赝品,并给出了种种不可置疑的证据,这就为后面佛头归还搭好了路。再通过木户加奈的指定,将儿子许愿引入局。        与许一城所要面对的问题一样,许和平需要解决的是两方势力,一方是日本人,一方是后来的老朝奉继承人。日本人归还佛头之时,必然是老朝奉希望借许家后人找到真佛头之日。所以许和平明白,在一路上给儿子留下种种线索,让其勘破真假佛头的原委的同时,这一路上除了许愿,老朝奉的人肯定也会如影随行。所以这一局,不只是需要一个当众揭开真相,使得许一城得以平反,玉佛头重新归国的契机。更需要一个陷阱,一个假的诱饵。使得真佛头可以暂被大家忽视,从而更加安全的等到真相可以昭示天下的那一日。       辨别真伪,去伪存真的摩斯密码也好,天干地支和围棋棋局也罢,一路打怪升级,为的不过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一招儿请君入瓮,就把一杆子为了钱不要命的人一锅端了。       血雨腥风中,可惜老友付贵为了保护自己的儿子许愿送了命。在他说自己象小马哥一样,拿着双枪,我就有种预感,他即将舍生取义。因为小马哥就是为了救老友而全身弹孔,死得伟大而悲壮。       这场战役,死得不只是付贵(葛大爷演的,很自然很逗很悲壮),还有那些做梦会发1个亿财的人,和那些老朝奉派来的“敢死队”,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他们到死也不知道,拼命争夺的也不过是个假佛头。        在许和平设的局中,其实有一个局中局,所谓假佛头,其实也是真古董,正宗唐朝货,是当时薛怀义请能工巧匠设的饵,想必其在天之灵必不会预料到,当初的饵竟能在千年后再次刮起一阵血雨腥风。(三)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设局人:黄克武、药不然        黄老爷子主持五脉多年,这些年,真的也变成了假的,假的也成了真的,五脉在这些后辈手里啊,早就不是当初的五脉咯!        此次迎佛头归来,真可谓是古董届邦交级的盛事,若是此时曾经的五脉之主许一城的后人许愿借此机会出头,黄老或将大权旁落,丧失了权力便也丧失了巨大的财力。权力寻租变现向来是钱权唇齿相依的公开秘密。所以这位老谋深算的黄老爷子,选定了被逐出五脉的药家后人药不然替代许愿,一来药家在五脉中权势已去,需要依附自己才能有所发展。如此相差悬殊的实力对比,使得黄老爷子从未曾把药不然当成潜在敌人。而是作为可能会为己所用的寒门子弟而加以笼络和培养。        哪成想,这寒门子也曾是贵门种,一遭困厄,心有不甘,长年累月去记录高位者的把柄,就等一日将其掀翻在地,再踏上一脚。       说到这里,我们或许觉得黄老爷子自以为棋高一着,没想错眼识人,实际上,他一朝惜败,却是败于自身。药不然能掀翻上位者,是因为他手中有足够的把柄,有一本黑账,而不只是黄老看玉佛头是否走眼。如果黄老爷子没有以权谋私,药不然再有野心,苍蝇叮不到无缝的蛋。能叮无缝的蛋的人,必然不可能是失势的寒门子。只有权力能够凌驾于真假是非之上,指鹿为马,颠倒黑白。       药不然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想改变目前五脉与老朝奉犹如一丘之貉的古董届混沌现状,犹如天地初蒙时,既看不到黑,也看不到白,万物犹如混沌一体。而后出现秩序,尘归尘,土归土,清气上扬,浊气下降。上有天,下有地。有了善恶是非黑白。而后,每一段时间,总有狂风怒号,沙走风行,天地再次混沌。万物再不清明。灰色居多,黑已隐秘,白亦不见。药不然如果想改变现状,必须得获得权位,所以他一早盯上的,就是黄老的椅子。只有黄老自己对此懵懂无知,犹自对自己的谋划沾沾自喜。       马伯庸的《古董局中局》我是先看了小说,再看了剧版,最后是最新上映的电影版。受限于影片时长,编剧做了很多改编,孰优孰劣暂时且不论,但还是可以看到编剧在其中有很多想法,而不是只把书版压缩了事。这种做法在我看来还是值得鼓励的。
  是否写这一篇文章我考虑很久,也拖延很久。还剩下最后一集大结局,我却不太想看完。或许多少了解些历史,可以想见再往下发展,对于林楠笙这样的理想主义实干家将面临的故事。比牺牲来得更残忍的,是牺牲的无意义,或者就让他一直停留在这段热血而悲怆的历史里吧,像那些满怀理想与热情的志士一样,对于黎明和明天充满希望。--- ---题记  言归正传,话不多说,来聊聊林楠笙是如何一步步成为了叛逆者?  (一) 以暴力为威慑,只要他们想,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敌人,从而被剥夺一切生而为人的权利。  第一集里还显稚嫩和青涩的林楠笙,刚刚从学校来到了大都市上海,上司对他极为赏识,却是利用他属于青年人独有的那份满腔赤诚的爱国热情。然而第一集,在审讯室,看到了那个惨叫连连,不断受刑的少年人。此刻起,林楠笙的双眼,开始经历鲜血的洗礼。那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郎,还未有成熟的体魄,却可能再也看不到明天。陈默群让林楠笙尽快适应,抛掉恻隐之心,敌我矛盾的复杂,容不得心软,不论是老人、孩子、朋友乃至亲人,每一个普通人都有可能是共党分子。  然而,什么是敌,什么是我,所谓敌我矛盾,无非是顶层的一场权力斗争。今天,他们可以把一部分人认为是自己人,抓另外一些人进行拷打。明天他又可以从“自己人”中再分割出来一批,依然可以以敌我矛盾的帽子,对其中一部分人加以迫害。只要暴力的威胁在,那个受刑的人,其实可以是任何人。  林楠笙愿意加入国民党,其抱有的热情是在那个战乱的时代,保护弱者:保护老人、孩子、妇女。让普通人于乱世,可以有个普通而安稳的生活。然而他第一天看到的情状是,自己刚刚加入的组织,恰恰是加害者而非保护者。他曾经想保护的弱者,正在受刑凳上,鲜血四流。  (二)同门相残,彼此提防。毫无手足之情,为蝇头小利相互下药。  从第二集开始,随着故事的发展。一幅国民党军统的群像,在我们眼中徐徐展开。从站长陈默群,到下面的附属小吏。人人谨小慎微,不信任任何人,每个人都有可能随时被审查而坐上那令人可怖的审判席。今天还是手执皮鞭的人,明日可能因为成为了被怀疑的对象,而被鞭笞的皮开肉绽。在这样毫无安全感的内部环境下,人们过得压抑而现实。尽快获得足够多的钱,然后随时准备跑路。在这里找不到志同道合的同志,看不到理想能够开花结果的土壤,容不下一丝丝人性的悲悯。有的只是对上的俯首帖耳,对其他人的虚套有礼而又冷酷漠然。陈默群对副站长王世安的信息隔离做得滴水不漏,以至于即便在王世安以个人前途为赌注,向南京方面立下了军令状,才把王志转移过来,但王志已死的消息,王世安依旧被瞒了个密不透风。甚至陈将王变成了诱共的诱饵,随时可能因为护送假王志而牺牲。任何热气腾腾的人心,在这样冷酷的环境下,要么心灰意冷的离开,要么有了其他的志向,比如爬升或者搞钱。为革命之理想,为四万万同胞重建新中国,为未来的理想生活而奋斗终身,这些,全都不存在的。  互害这种事,有来就有往,有了陈默群对王世安的利用,就有了王世安借日本人之手,将陈默群逼到选择死亡或者选择成为汉奸的后续故事。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同行路上,都是权位的竞争者,少一个就多一份成功的可能,你不仁休怪我不义,大家彼此彼此,谁也别说谁。  组织内部的大环境决定了什么样的人能够生存的好,决定了什么样的行为会被提倡,决定了它能够凝聚什么样的人不断融入。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国民党的腐败行为,戴老板三令五申都不能禁止,与此密切相关。  (三)屡禁不止的贪腐和无所不在的私利关系网,官商勾结,以权谋私,上行则必下效。  贪腐屡禁不止,其源头通常出在下面两个方面。  第一,无有效的权力监督与制衡。  第二,组织内部从根上烂掉了,最下面的吸普通百姓的民脂民膏,最上面的层层盘剥下面的官吏拿孝敬。顶层即为贪腐的最大保护伞。  顾慎言从一出场,就用各种进口紧俏货,把上上下下打理得人和事顺。好酒、好茶、好车,针对不同层级的人,给不同的好处,甚至无须偷偷摸摸,仿佛某种约定俗成。从一开始,就把国民党内部的贪腐文化展现的明明白白,不能以理想为凝聚力,能让人上上下下甘于听命,唯有以利诱之。  利益其实是个中性词,包括金银、袁大头或者金条。他们本身不代表罪恶。我们都知道,不谈钱只谈理想的老板那是耍流氓。  利益是好是坏,背后还关联几个词,公平、公正、合理、合法。以及对于利益获得的有效监管,特别是对上位者,当权者。  这种通过私利编织的关系网的描述,在顾慎言给王世安出招儿,通过他亲戚的一个工厂,为朱孝先和周耀庭搭桥,分干股给周耀庭,又借由陈默群对顾慎言和王世安的怀疑,让他撞破这场钱权交易,从而使得陈默群被迫退出军统的上海舞台这一段,达到顶峰。  地方通过金银与中央(京官)达成人情关系网, 既收到上面的荫蔽,又源源不断的为上峰提供利益,从此休戚相关,各得其所。  翻阅历史,历朝历代,这样的关系屡见不鲜,并非国民党所独创。权力通过成为保护伞来获取利益,行贿者通过上缴利益来获取对非法行为的权力保护。下面受贿的官员,又通过把部分受贿利益传递给上峰,而获得更高一层的保护,一层层如此递进,直到顶峰。然而,究其原因,必是顶峰开了这样的口子,下面一层层的荫蔽方才有效。否则不会屡禁不止。上行则必下效。光是喊口号,或者杀几个倒霉蛋是不能够从根本上杜绝此类贪污腐败和官官相护的。  深度潜伏于国民党的顾慎言和后期的林楠笙,都深谙此道,做得自然而然又不动声色。后期的林楠笙经过血与火的洗礼,越来越有顾慎言的样子,给宪兵队长官送车送得那叫一个让人舒服。在层层贪腐的组织里,唯有染上这层墨黑方能生存和发展。所有洁身自好者,于此倒变得格格不入。彼此拿着彼此的把柄,才能让染墨的人安心。否则一群浓墨着身的人,如何容得下周身如雪的人身处其中,映照得自身可鄙可憎。  (四)于国有功之臣得不到应有的尊敬与妥善安置,于国有罪之人摇身一变又在担任重职  乱世中的美丽女人,犹如浮萍一般漂泊,零落成泥碾作尘。  蓝小姐,有样貌,有手腕。乱世之中,深处红粉舞池之中而能游刃有余。这女人绝不简单。但有能力如她,却也需要更强者的保护,比如前期的陈默群,她的国军丈夫还有林楠笙。  她并不想卖笑花池,旁人看着是灯红酒绿,纸醉金迷,个中悲苦,如鱼饮水。她最终选择了一个普通的小军官。虽然俸禄不多,但足够爱她。她要的也不过是个安稳。然而世事如棋,他们还未体验新婚燕尔,丈夫便在战争中阵亡。留下了孤儿寡母的她。儿子还小,她唯有勇敢活下去。为母则刚,哪怕是沦落风尘,也要养活儿子。她作为抗日遗属,竟只能卖笑而活。国军同袍们诸多闲话,无人怜悯或敢于反问一句,对于烈士的家属,一份口粮尚且时有时无,又有什么权力去讥笑她卖笑为生?国军俱乐部里,喝着进口的红酒、可乐,挥霍着随时能养活起一家人的物资。而烈士遗属的口粮,却无人落实,无人问津。蓝小姐至少还能靠自身风流的韵致养活孩子,乱世中又有多少家庭,卖儿鬻女艰难求生。  讽刺的不仅仅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于国有功之臣,没有得到妥善的安置,但成为汉奸,身负累累血债的陈默群,却摇身一变,又再次获得了国军的高层委任状。  正如林楠笙向顾默言谈到的那样,如果做了坏事的人可以被轻易原谅,而且是在敌方官儿做得越大,越是有了雄厚的谈判资本。即出卖党国出卖战友越彻底,越是能够在谈判中获得优势。一旦此例一开。未来难以想象。  (五)真相、公平、正义毫无立足之地,所需要慎重的,唯有个人的前途  顾慎言被王世安摆了一道,押送至重庆审查其贪腐问题。林楠笙闻讯赶忙从香港赶至重庆营救。怀揣理想的人心中的那份义,于一众精致的利益主义者眼中,充满了不合时宜的呆。  那时的他,对于国民党大概还存有希望,那时的他还会做一些我们现在看来满是冲动和傻气的行为。  顾慎言死后,林楠笙一瞬间成长为可以与老顾并肩的人物,他不再冲动,他于党国内部,迎来送往,攀附钻营的路上,可谓是日进千里。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然则所谓的成熟和成长,必以理想主义者部分甚至全部的心如死灰为代价。如果说陈默群的叛变,让林楠笙忽然失去了信仰的方向,那么欲救顾慎言而不得,则彻底让他对于投奔国军,为救国图存奉献一生的信仰整体崩塌。  他不分昼夜赶制出来的长篇证据链,犹如烫手山芋。上峰或是师长语重心长劝导他的,是要他珍重自身有可能坦途一片的前程。  他不甘心的越级上报,高一层,又再高一层,人人自保,无人出面。  不出面的人,不是不知道顾慎言贪污一案有冤屈,只是他们体念戴老板急需找到一个标准贪污样板来杀鸡儆猴,谁都不愿意引火烧身,自讨没趣。  大家在乎的,只有自身的前途,什么真相,公平,正义,在一己私利面前,一文不值。  甚或,戴老板本身也未必在乎真相、公平、正义,他想要的,大概也只是一个合格的,引颈待戮的符号而已。  (六)人分三六九等  同样怀疑是共党分子,朱怡贞可以毫发无损的从审讯室活着走出来,而普通家的孩子,裁缝铺的小伙计福安却为此受到更多的刑讯折磨,直到一枪毙命。  其原因就是朱怡贞有个了不得的爹,金融巨擘朱孝先。  不同的待遇不仅是说明了,有钱能使鬼推磨,更多想要展现的是,当时的国军高层与商界大佬一向是过从甚密。权力与金钱互为表里的关系,并非是后期的权力腐化,而是在林楠笙初初加入党国时,便已是如此。  也就是说,照此发展下去,即便有一天,抗战胜利了,底层百姓并不能获得理想中的胜利果实,不过是换了同一国籍的奴隶主而已。  (七)牺牲你们来,嘉奖我来领  顾慎言未牺牲之前,林楠笙作为行动队队长,与当时身为站长的王世安,有过多次正面刚的冲突。  双方核心的矛盾点在于,林楠笙珍惜手下兄弟们的命,觉得王世安为了捞取政治资本,让自己下面的兄弟们犹如自杀般的执行任务,却又管不住内部信息的一次又一次泄露。  然而对于王世安而言,人命轻于鸿毛,若果能令其于上海取得功绩,牺牲个把兵将的性命不算什么。  王世安言必称党国利益, 林楠笙一个讲事实的,当然说不过一个讲大局观的。  然,牺牲那么多人,也只换得王世安暂时坐稳了上海站站长的位置而已。一将功成万骨枯。  (八)向侵略者举起屠刀我肝胆惊惧,向自己人背后插刀我游刃有余  顾慎言曾说,什么是汉奸?所谓汉奸,都是无节操趋利的人。  陈默群是如此,王世安更是如此。  他们之所以成为汉奸,不过是贪生怕死,像林默笙说的,走不过生死这一关。  殉国,成就了国家的利益而于己却得不偿失。  而插刀则不同,每一刀所换取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个人利益。  所以问题来了,理想主义者和精致的利益主义者,谁能赢?  历史告诉我们,当理想主义者聚在一起,由于其无私心的道德光芒,能掀起惊天骇浪。但若是理想主义者身处精致的利益主义者包围之下,则无路可走,必死无疑。  (九)为己,可跪行千里;为国,早早举起白旗  第40集里,王世安早早的就跟党内好友探讨起退守台湾,财产转移问题。而此时国民党还未全面失守,然则国军高级将领的心,却都早早地为后路做准备。有人问,为何抗战8年,而内战只有3年,曾经百万雄师的国民党就兵败如山倒,不得不退守台湾。  其答案就在前面所罗列的种种原因当中,因为这样的组织氛围和行为规范,只得吸引这样的国军“人才”。这样的人才,以利聚,利尽则人散。不同部队原本是收编而来,各自为战,谁都不愿意先把自己的士兵打没了,今后没有了手上谈判的砝码,于是你推我,我推你,谁也不主动奋战。同样的行为模式,由上至下,每个将领军官也都心领神会,只求贪利务尽。哪管国将不国。  还记得王世安,一次又一次对上峰弯下的脊梁吗?  生死关头,谁能信任弯曲脊梁的人,会有超越生死之勇?  (十)以谎言铸就的党国,必得靠谎言维持下去  孟安南有句台词这么说:别听国民党每天吹得凶,真实情况应该是,他越说形势大好的地区,越是兵败如山倒。这新闻,反着听就是对的。
  看完了电影,专登找了原著来读。双雪峰老师的短篇小说集《飞行家》中的一篇《刺杀小说家》。  原著读罢,发现电影和小说并不完全相同。细想想,也能明白这样改编的缘由。一方面意识流的文字如果用影像呈现,需要更加商业化娱乐化的一些手段。一方面是太多隐喻的故事,总要更加隐晦些才安全。  双雪峰老师是辽宁沈阳人,大头雷佳音是辽宁鞍山人。同为辽宁鞍山人,莫名有些骄傲,并不是乱攀亲故,因为本身也没啥关系。只是对于故乡,有些双向冲突的观感,但同时又是不能舍弃的故土。尚余一些不能言说的情愫。总之,很骄傲。  原著小说里,借着小说家写的故事,对现实中的事儿做了一个还原。我们会留意到,在路空文的小说里,有两个人久藏(空文)和小橘子,都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他们抱团取暖,彼此照顾。小说最后的结局,久藏报了父仇成为了侠客,小橘子找回了家人。赤发鬼(庙里的大佛)被杀头,那个虚构的城,不再过着满是死亡的日子。  回到电影中来,雷佳音饰演的父亲因为孩子被人贩子拐了,6年来坚持寻女。房子卖了,婚也离了,精神常常处于崩溃的边缘。为了得到女儿的讯息,他选择接受一个杀手的任务,一命换一命,杀了小说家换女儿的平安归来。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他慢慢的转变了。  路空文写的小说,实际上是自己的故事,父亲在年幼时,便被曾经的兄弟赤发鬼所害,只留下孤儿寡母,艰难求存。姐弟二人一直在躲避追杀。一介凡人,为何竟敢弑神?不是因为他傻小子睡凉炕,全凭火气壮。而是反抗是他唯一的生路。斩草除根便是赤发鬼无法磨灭的杀心。只有反杀过去,才能活着。  为何老板一定要杀了一个小说家,说什么小说中赤发鬼死了,老板也会面对不好的结局,完全是蒙人的扯淡。老板要杀了小说家,和赤发鬼的理由一样。留下仇人的后代,就留下了报仇的隐患。小说家发表在网络上的小说,让老板看到复仇的欲望,激发了他不可磨灭,必要斩草除根的杀心。  寻女的父亲为何从要去杀害小说家,变成了小说家的同谋者?回忆一下这样一个片段。当雷佳音找到了当初拐卖他女儿的凶手,他血气上涌,要毙命此贼时,还未叛变的杨幂为何拦住了他?甚至不惜把他打昏送回酒店?这个拐子背后的势力是谁?跟杨幂的老板是什么关系?  为什么杨幂最后叛变了?  在任务执行过程中,她一次又一次的发现了谎言。当信任崩塌后,真相便露出了真身。  为什么用较长的篇幅,展现大Boss的演讲戏份?想说的是什么呢?  科技+谎言 = 令千万人疯魔的XX  大庙是什么?有句古诗叫做“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居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为什么赤发鬼是庙宇里的一个金身大佛?  为何他金身之下,是丑陋而扭曲的面容?  对照令万千受众疯魔追随的老板,精英的成功人士气质之下,实则是只为诛心就能杀人的恶魔。  被万民拥戴的赤发鬼为何一夕之间覆灭?  他的谎言被揭穿了,他依靠(保利)维护的(筒子)基础瓦解。原来宵禁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禁令,他的军队在夜晚无法动弹,他有着致命弱点的命门,必得以谎言来维护。  为何他要让不同区域的人互相残杀?  想想为何领导不愿意让下属间关系太好,总是制造竞争的紧张气氛?  为何人们会互相残杀?  争夺稀缺的生存物资,利用赤裸裸的人性。  为何生存物资会稀缺?  去看看《哪吒重生》里,敖丙的台词:只要把刚需转变为稀缺资源,就可以掌握了万千庶民。  综上,赤发鬼害怕的,不是久藏(空文)是否有杀他的能力,而是他是否有一颗不屈从的心。不屈从本身,即是对他(全为)的挑战。恐惧才是(筒子)的必备神器。而谎言则是双生的神兵。  击破谎言,打败恐惧,赤发鬼不击而溃。  初一当天,连看三部影片《人潮汹涌》、《唐探3》、《刺杀小说家》,如果你问我,只看一部?强推这部戏。  不仅仅是隐喻,还有奇崛想象力的画面还原,大头雷佳音的超水平演技。如果孩子就是希望,那么救救孩子,救救未来,就是寻女父亲全部的生命依托。  原著不长,45分钟可以阅毕,建议大家找来看看,不会失望。
  昨日深夜,《新封神:哪吒重生》点映观罢,有惊喜,有赞叹,当然也有遗憾。  追光动画对于民国风赛博朋克场景的用心营造,细节里都见得到质感。随风轻摆的旗袍,霓虹闪耀、歌舞不歇的百乐门,能说会道、机敏而又讨人喜欢的报童,纵横飞驰、马达轰鸣的机车,运动自如的钢铁龙筋、机械臂,同一个世界里底层人民的苦难与上层统治者的奢华生活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对照……  宏大场景如滔天海啸、哪吒与海龙王、龙三太子的鏖战,画面都十分精美且极具想象力。  单从画面而言,已经值回票价。  但看完全片,也会有遗憾,这遗憾要慢慢讲来。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这样一段话:  “纵观中国古代神话,能担得起离经放纵四个字的,一是大闹天宫的石猴子,一个是闹海屠龙的哪吒。称得上悲剧的,约莫也只有这两个——一个五行山下压了五百年,揭了封印却又戴上了金箍,无悲无喜,拜佛西天,唤作孙悟空;一个是剔骨还父,削肉还母,重塑莲身,踏上火轮,无怨无恨,南门封神,号称三太子。这尘世最擅长的事,大抵就是抹杀疏狂者的落拓,磨平豪纵者的傲骨,斩灭叛世者的孤妄。”  《哪吒重生》的故事,脱胎于1979年《哪吒闹海》的精神内核,并延续了这个故事,在3000年后,此一世哪吒元神的继承者是一位技术高超的机车手李云祥。讲述了他身处水深火热的东海市,一身傲骨且坚持正义的他,在这个充满黑暗的污糟世界里,自然是麻烦如影随形。而他体内的哪吒元神也在逐渐苏醒。  1979年惊艳于世的《哪吒闹海》的故事,不同于封神榜原著,动画影片中的哪吒是因为不满于龙王倒行逆施,鱼肉百姓,要吃童男童女,且令陈塘关大旱三年,百姓民不聊生。为了替庶民百姓出头,才扒了龙王三太子的皮,抽了他的筋。哪吒,他是反抗者,是悲剧英雄,他敢于反抗强权,去维护弱者的利益。却也因囿于亲情之困,最后剔骨还父,削肉还母,自刎殉难。  鲁迅说过“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在《哪吒闹海》中,海龙王发怒,如果不交出哪吒,就要水淹陈塘关,要所有无辜百姓陪葬。  在《哪吒重生》中,海龙王对哪吒无能为力,却要将伤害遍布给他的青梅竹马,哥哥、父亲以及工友。  在《哪吒闹海》中,哪吒单枪匹马,不惧万千虾兵蟹将,无非是一条血路,拼杀出来便罢!  在《哪吒重生》中,李云祥依旧是一个人一身废铁盔甲,誓不回头跳入深海,要救东海市所有庶民。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能做事的做事,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就在哪吒一腔孤勇,不惜以身殉难的背后,他所要营救的人,是如何待他的呢?  当听说,海龙王要水淹陈塘关,那些被保护的庶民,加入了逼死哪吒的队伍,要求他不要连累无辜。  当看到,德家的家将将医院,工厂以暴力捣毁,他们对是否跟李云祥划清界限产生了犹疑,甚而为了金银出现背叛者。  勇者为保护弱者,向更强者抽刃。而被保护的弱者怕被牵连,急急将勇者捆绑了,送到了加害者的肉案之上。吴思的《血酬定律》里,管这个叫做【出售英雄】。  于是,只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少年心气,尚会去做这吃力不讨好的英雄。随着时光的流逝,看遍了人世冷暖。心死了,也就成长了。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谋杀了曾经的自己。就此,齐天大圣变成了好像一条老狗的悟空。而哪吒变成了有形无神的傀儡,成了人形战斗机器,甚至听从调令去剿灭花果山水帘洞那个最像曾经的自己,一样无法无天的自由灵魂——石猴。到最后,他们全部都皈依了体制,又或者原本就没什么复活。石猴被压已死,哪吒殒命已死。活过来的,不过是行尸走肉罢了。  历史中最令统治者津津乐道,而又令人憎恨的就是株连和连坐。因一人之“罪”株连他人。分散他们可能团结的力量。海龙王若罪哪咤一人,本无话可说,毕竟杀人偿命,天经地义。而陈塘关千万民众何罪?何以要被牵连?  海龙王一道旨意,便成功了分化了为庶民出头的英雄和胆小怯懦的庶民。哪吒的义愤变得孤立无援。  还记得快递小哥与购买者谁是谁非的争论吗? 制度和规则,可以将矛盾转移,而弱者不敢向强者抽刃,只得相互挥刀,从而形成了底层互害。  此时,谁又敢出来做那个哪咤?  现实的苦难里,没有对抗,只会越来越糟糕,没有李云祥,东海市因无水渴死的人会越来越多,而人是会越来越麻木的。  从来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不存在李云祥与哪吒合二为一,就能够打倒海龙王这一邪恶势力的结局。  只有千千万万的李云祥觉醒了,想要结束这“无水”的生存苦境,不惜以命相搏,万万千千的人挺身而出,方才有神之力能够扭转乾坤。而弱者若无法凝结,必然是一击即溃的散沙,无能为自己争取半点权益,哪怕现有的也要被夺去。  其实权力的篡夺,不过是极少数个体的私欲膨胀,却以普罗大众的牺牲为供养。  影片中,三太子敖丙说得好,只要把刚需转变为稀缺资源,就可以掌握了万千庶民。不能够给他们太好的待遇,太好了就难以管理。  古往今来,皆是如此。愚民、弱民、分化。三板斧被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奉为圭臬。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天地君亲师,层层等级下去约束个体。将生而自由的灵魂磨圆,自甘被奴化,去供养,且要教育后代如此,不惜以亲情做筹码。可恨也!  所以李靖要拿大义来灭亲,少时不教子,遇祸推出去。所谓父恩,尚不及哪吒想为父亲搞一条束带的深厚与纯真。  所以李云祥的父亲在死之前,从无颜施,没想到临死,竟有善言。  怯懦,并要求别人一起怯懦,否则不惜先杀之以自保,恰恰是悲剧最终走到无法回头的原因。因为没有改良的空间,只有抵达无法生存后的拼死一搏。而科技的发展,将抵抗的难度又增加到一个神级难度系数。  哪吒为何要剔骨还父,削肉还母?便是要告知上位者,你的株连已经失去了道德高地。他自绝于父母,便无从牵挂,也就无从株连。重生后,变成了抛弃一切羁绊的神。  我的遗憾在于影片2/3都在酷炫的打斗,其画面之精美,令人瞠目结舌,却在故事和哪吒的精神内核上浅尝辄止,甚至远不及《哪吒闹海》时的心气。  尽管有失望,但依然不失于一部过年期间值得一看的国漫良心之作。
     《小伟》作为青年导演黄梓的长篇处女座,有着令人惊艳的生活本身的细节还原,而恰恰是这种贴近生活的讲述,在观影之余,让我们反思自我与家庭的关系。  这部电影以导演自身的经历为原型, 有着浓浓的个人印记。他以父亲的名字命名了影片,又在结尾放了真实一家三口的视频片段,作为对父亲的追忆,过往的反思,和希望通过影视来完成未能够在现实中真正发生的某些缺憾,从而与自身和解。  最近接连看了3部讲述癌症的片子。《送你一朵小红花》、《缉魂》,与前兩者相较,《小伟》没有把故事的重心放在讲述癌症本身,而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凸显这种特殊的情境里,家人、朋友、亲戚之间的关系,并不断的对这些关系做出反思。       母亲慕伶最初选择了向患病的丈夫和刚刚成年的孩子隐瞒真实病情,由自己来背负所有的哀伤。这样的选择在中国家庭中并不罕见。女性对于苦难的耐受性和抗压力方面,往往有着与柔弱外表不相称的坚韧力量。       有太多病人在得知自身身患不治之症时,并非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恐惧。和很多人赞同和要求病人要有知情权看法不同,我认为是否让病人有知情权,要看病人自身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家人告知的方式。在心理承受能力弱,或者当下病人无力负担更多的心理压力时,告知实情,可能是一道催命符。       保障病人的知情权,实际上真正要保障的是病人拥有选择自由,即他在得知余生不多时,想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再去做些什么才能降低自身的缺憾。而不是由其他人代替病人去做选择。那么,如果病人内心无力承受打击的时,在适当的隐瞒下,病人是否依然可以达成拥有选择自由的权利,有哪些方案,哪些方法,什么样的语言诱导,才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讨论的。  告知的方式和时间也很重要,随着病情反反复复,日益严重,病人总会猜测到真相,甚至可能为了避开家人在绝望下互见的情况,即便知道也假装不知。  如果一件事本身的结局几乎无法扭转,将所有需要经历的过程,找到痛苦程度最低,可接受度最高的方案。即在告知一件绝望事实的同时,不让恐惧压垮病人自身,看到伤害的边界和程度,而能有应对苦痛的信心。  希望不是真正绝望的解药,不恐惧才是。       作为父亲的伟明患病后,母亲慕伶一个人担起了这个家。然而影片中几乎看不到来自儿子一鸣或者丈夫的感激。有人说这是丈夫和儿子对妻子付出的漠视和不理解。  以个人经历过的感受而言,真相很可能是恰恰是相反的。  当一个无法解决的悲剧笼罩在一个家庭的时候,就像是永远不会散开的乌云,无法穿透的阳光永远只在乌云以外,不希望个人情绪的爆发引发家人的伤悲,拼命的隐忍却恰恰令气氛变得更加压抑。  母亲希望担负起家的重担,照顾好丈夫、儿子,但是太沉重太沉重,所以她会突然崩溃,没有人能够分担她的悲伤。  儿子在出国留学前夕,面对家庭巨变,一方面是自己的希望、未来和新生。一方面是父亲的疾病、衰败和死亡。不同情绪氛围里,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在痛苦的死亡的黑色压抑之下,他不懂得应该如何提出原本计划好的出国方案。他寻找不到一个突破口去宣泄自己的情感,他想逃避真实,来避免直面伤痛。  母亲想要让原本由疾病带来,即将和支离破碎的家,努力搞得如同之前一样。她努力照顾父亲的病,给孩子准备餐食。甚至极力避免提及病情的真相。但这种让一切如常的努力,在极限压抑的氛围里,往往不能够如愿。就像无法在孩子的年岁上,理解为何不让父亲直面真相,为何已经变化的世界,要装作什么都没有发生,如常的睡觉,吃饭。他看上去母亲是自欺欺人,却恰恰是成长后才明白的,那是对于人生之苦,他人之痛的悲悯。然而这种年少的无知实则并非一种需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呵斥的原罪。为其求真,敢拼,才是少年的天性和能量。没有人与生俱来就能够如同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一样,可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温柔。甚或有些人一辈子也未尝明白半点。  父亲当然了解母亲的痛,但为其了解,才会不断自责。自己如何从一家的顶梁柱,变成了所有人的负担。除了悲伤和压抑,自己还能够给家人带来什么?除了自身面对病痛的折磨和对未知死亡的苦痛。家人越懂事,越努力,越拼命,其带来的自责感越强。他一个一手改变家庭阶层,令孩子可以有机会出国留学的男人,在失去了健康的身体,无力为家庭带来帮助,且会给家人带来负担的时候,所体味的又何止是病痛那么单纯。他为什么会降低智商去相信广告中的不合规药品,是因为他太希望能够尽快好起来呀,他太想去分担妻子的辛劳,让孩子能够出国有个更好的前程,他太想重新去担负起家庭的责任。成为家里个子最高的那个支撑,再度为妻儿遮风挡雨。然而,如今的他,却无能为力。  爱到至深反而无法言说,进而失语,看着似乎疏离。  可是想一想,我们为什么可以与陌生人共情,甚至洒泪。也愿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做一些善事去帮人。我们会在一个可怜人离去后大声疾呼,会在朋友受困时不断安慰。  能说出口的,恰恰情感参与的,没有那么深。      王源有一首歌叫做《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在他《我是唱作人》的舞台上唱到哽咽。人们很容易对这首歌的歌名感到共鸣,却未必能够在困扰他的问题上,有相同的感受。  在困顿中的人们,需要的其实是理解、支持,而非同情和自以为是的关心。  父亲伟明和母亲慕伶,同时选择以谎言来遮盖发生在自身家庭的变化,以应对近邻的关切问候。  成人会更懂得自我保护,这世上看热闹的人多,愿意真的伸手的人少,愿意长时间的支持的,更是寥寥无几。他人的苦难,更多变成他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活在世间,生而为人的尊严, 使得他们不愿意看到他人的同情,成为被怜悯者。所以母亲在见到小学同学时,拒绝了后续的联系,并转身跑掉。  而少年的世界却又不同,他会将自己的故事讲给死党。虽然于事无补,但少年人间的关怀更为真切和单纯。与成人世界里满是人情和付出回报的利益权衡相比(电梯里关于探病果篮价格的对话,和母亲不让姑姑下次买果篮费钱的行为),少年的世界里,呈现出某种理想化的色彩。    在影片第三部分,超现实的影像讲述里。父亲最终回到了小岛上,与关系疏离的哥哥、母亲和解。那时哥哥与母亲尚在人世,他吃了一碗母亲亲手做的朴素的粥和馒头,跟着寡言的哥哥去看看父母的坟。儿子一鸣却在那个小岛一个废弃的旧屋中,看到了衰老的母亲面容,经历了父亲当初离家时,祖母为父亲裁制衣裳的旧日过往。结尾处,父亲离世后,一鸣向母亲索要了那件黄色的衬衫,然后穿在了身上。都是年少时有着改变世界的梦想,追梦归来的少年走到垂老的日暮,开始想念和寻根。成长中代际间的理解,往往在时间上是错位的。这种错位导致很多人长大后,对过往无法重来的故事,总抱着某种缺憾。导演选择拍一部这样近乎自述的故事,期待完成的便是弥补缺憾的圆满。即便它只是在影像当中。  作为一部导演长篇处女座,它并不完美,却又瑕不掩瑜。细碎的生活细节和贴实的生活记录,让这部片子带给人们一个自我生活窥视的机会。生活在广东十几年的我,看到熟悉的属于广东人幽默而又浑不吝的对于苦痛的消解,感叹导演对于本土生活特质的神准情节、语言抓取和还原。在普通话一统江湖的影院里,对于粤语本土的风情越来越买少见少。可惜的是影片的影院排片量很低。
         看完《迷雾追踪》后,一度对所有的新剧提不起热情。只沉迷于探案剧的我,在豆瓣翻翻捡捡,最终还是选择了这部8.2分的《暗黑者》。  周浩晖的原著小说《死亡通知单》我在2014年读过,《暗黑者》这部剧集也曾在某个无聊的午后点开,随即被扑面而来的戏谑和细节上的粗糙与荒谬劝退。这次重新打开,在看完第二个案子后,开始慢慢懂得欣赏这部剧戏谑风格背后所要讲述的内容。  可为什么它可以是8.2分的高分剧集呢?直到19、20集看毕,被小小震撼了一下的我,方才明白它藏起来的难得。这第10号案子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Darker自命为正义的裁决者和执行人,打破了既往一个案子一个死亡通知单的模式,此次一个案子有5个被执行人。他们分别是:  1/5 艾建国,新城区城市管理执法局城管。  2/5 贝宝,跨国公司老板的秘书。  3/5 陈全,急诊室医生。  4/5 栾英,董事会高层。  5/5 雷刚,普通公交司机。  5个完全没有任何关系的人,因为一个流浪汉的死亡联系到了一起。随着警察罗飞层层抽丝剥茧的案情重现,我们了解到流浪汉老人临死前发生的一系列令人激愤的场景。  像往常一样,这个满身补丁的老人,骑着一辆三轮车,车上放着两大袋今天捡拾到的空塑料瓶,夜了,他在地边摊吃碗便宜的酸辣粉填饱肚子。这是他一天最享受的时刻,他大口吞咽着,艾建国和其他城管同志就在此时出现了,不容分说的就把老人的三轮车强行拿走,送上了执法车,还打了老人。  老人无奈,只得提着满满两大袋等人高的拾荒袋,往公交车站走,想搭乘特9公交车回家,赶上最后一趟末班车,不曾想公交司机雷刚拒绝了老人的乘搭。因为他不想搞得一车味道还得洗车,耽误下班和老婆孩子吃饭。  老人悲感莫名,抿着嘴,拖着两个大口袋往回走,没有抬头看路的董事会高层栾英一头撞到了老人身上,却恶人先告状,将老人骂了个狗血淋头,说他活该一辈子捡垃圾。  老人气急,心脏病突发晕倒,栾英的咒骂却并没有停止,她看着老人倒下后,骂骂咧咧又趾高气扬的径直走远了。  老人倒下后,整整半个小时,没有一个人扶起他,没有一个人报警。唯有一个不满8岁的小男孩天真的跑过去,却又被他妈妈快速的拉走。  老人后来自己醒转,昏昏沉沉向第一家医院走去,护士遇到了瘫坐在医院门口的老人,想着还有一个空床位,打算赶紧给老人办手续进行救治,却被当晚急诊室主治医生陈全给拦住了。  陈全说:“回来回来,谁让你去安排了,赶紧的,拉走拉走,我们不收他。”  护士:“为什么不收?”  陈全:“你看看他,有身份证吗?有钱吗?这要是出了事,一大帮穷亲戚来闹。有什么麻烦你负责呀?”  护士:“那这老伯怎么办?”  陈全:“走啦,走啦,走啦,爱怎么办怎么办。”  不被收治的老人,没办法又来到了第二家医院,东山医院。却遇到了贝宝正在大闹急诊室,要求所有当值医生全部去救治她的上司——长城集团的大老板,区长的小舅子。她放言,若她老板有任何闪失,你们这些小虾米吃罪不起。  于是,仅仅是喝酒喝得有些气喘的大老板,旁边围着所有的当值医生在治疗,而已经被耽误如此之久的心脏病发老人被晾在一边,默默等待死亡。  这位日日出来捡垃圾的老人是谁呢?  樊远扬,退休教师。靠着退休金和每日捡拾废品,资助了上百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他的事迹在上面一系列事情发生之前,媒体是曾经作为好人好事进行过报道的。然而这位感动天地的老人,却并没有获得同样的善意。  樊老不幸离世后,媒体再次报道了他的感人事迹,却对他死前曾经遭受的一切讳莫如深。当然,这些不够正能量的现实,都会被悄悄抹去,否则所有寒了心的好人,还会不计回报的去解决他者之困吗?  第10号案子,震撼我的不仅仅是主线故事,还有旁支上众多的细节。  在讯问公交司机雷刚时,警察问讲讲你拒绝上车的那个老人。  雷刚:“那不是个老人。”  警察:“那是什么?”  雷刚:“一个流浪汉呗。”  在艾建国、贝宝、陈全的尸体和死亡通知单都被发现后,当时警方的推论是,这是根据姓氏ABC的无差别杀人案。  警局精英二队队长请战,丁局长说:“我有更重要的任务交给你。”  什么任务呢?作为下一位D字头可能的被害人,丁局长要求精英二队全员保卫自己。  贝宝在大闹医院之前,刚刚跟下属车震结束,去了李总的酒局,因为李总喝多了气喘,就直接给了酒店服务员一巴掌。她认定无权无势的服务员除了躲在厕所哭,并不能把她怎么样,因为在她眼里,低贱的服务员根本无处说理。  警察在询问艾建国的城管搭档,当时收缴樊老三轮车的情况始末,他的搭档们脸不红心不跳的在那里说谎,被拆穿后理直气壮的问,你们都知道了你们还问。他们管这些底层老百姓赖以为生的工具叫做作案工具。他们说自己是文明执法,万一把人给打了,那是因为老百姓暴力抗法。  恶行累累的艾建国,在他的上司那里变成了“艾建国同志常年工作在第一线,他兢兢业业,鞠躬尽瘁,舍小家为大家,他可不能死的不明不白呀?”  他上司说:“我们的工作在一线执法,或多或少会有群众不理解,发生点矛盾,那要是因为这点事儿,就让我们的同事失去宝贵的生命,这对建国同志来说,这是对他一生工作的全面亵渎。再也不要让我们人民公仆伤心呢?”  罪案接二连三发生后,丁局除了关心自己的安危,最关注的是坊间影响,而不是人命本身。他教训了一通他的下属后,作为丁局下属的二队队长出门,也向自己的下属发威:站好了,精气神!  在外面不顾樊老尊严的女董事栾英,在董事局会议上,一堆老男人们肆无忌惮的对她开着擦边的黄色玩笑。甚至有可能就是过往事实。她的尊严亦无人在乎。当收到Darker生命威胁时,看着人模人样的企业高管们,争先恐后要划花她的脸,从而保全自我。  像这样的细节还有很多……  我在想,假如拾荒老人不是舍己为人的樊老,而只是一个拾荒老人呢?  他靠自己的双手吃饭,没去偷没去抢,怎么就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了呢?  城管、医生、企业高管,公交司机,没有人把他当做一个老人,只当他是流浪汉。自食其力的流浪汉,不配活着吗?不配上公交吗?不配得到救治吗?没错也要被骂吗?  在笑贫不笑娼的社会中,人们争相恐后的往上爬,对上,都是一副笑脸,对下永远是一个屁股。人们习以为常的去欺负比自己弱的人,因为他们无力反抗,自己没有丝毫损失。同时自己被更上位者欺负时,往往凑上一副笑脸,只为不滑向更低谷的深渊。  樊老就这样死了,他离去后我不知道上百名困难学生的资助是否还有其他好人会理一理?  作为一个认同程序正义的人,我当然无法认同Darker 的做法。但同时也需要承认,假如没有Darker的参与,这些案件背后的隐情将会被永远尘封。  为什么有人不断期待Darker,甚至认同Darker,我想看过《罪恶之城》的人会明白,越是黑暗,越是期待超级英雄,就像蝙蝠侠所在的哥谭市。  如果法规没办法对所有人一视同仁,选择区别对待。那么其正当性就已然不存,成为了彻彻底底的工具。  如果底层人民没有办法有尊严的生存,那么个体悲剧的背后一定会酝酿更大的群体性悲剧。  越来越缺乏同情心的社会里,究竟谁是受害者?  后记:  我母亲在少年的时候,有一次送满手是血的姥爷去医院,结果无人理,从那时起,她默默发誓要做一个好医生,她长大后果真成为了一名好医生,对待工作格外的认真,丁是丁,卯是卯。也正因为此,她始终在做基层。  她兢兢业业,从未拿过一分额外的灰色收入,也被其他随波逐流的同事所不理解。我在上学的时候,因为没有钱给老师送礼,经常被穿小鞋。但我不怪责母亲不去追随大流,我以她为傲。做医生,难道不就应该本本分分的为病人服务,提供靠谱的诊断意见吗?何以到今日,变成了一个利润丰厚的产业链,甚至很多莆田系医院层出不穷?  我很敬仰的一位领导,他杀伐决断,要言不烦。有着种种上位者的优秀。但是有一点,他经常向服务人员发脾气。身处他的位置肯定有着很多的压力,他不能够展现在下属面前,他不能够向家人开火,他不能向上司抗议。他选择了最为安全的方式,一点点不满意,他就会将服务人员呵斥得狗血淋头。  我后来听说,曾经的同事,因为连续性加班,有一天在工位上晕倒了,被120送去医院,就在她在医院抢救的同时,她的新领导正在跟其他同事开会,说她没经历过互联网公司的训练,体力不行,这样注定被淘汰。她后来愤而辞职。  另外两个同事,被公司违法对待,所以选择依法诉讼,结果公司靠搞黄他们新的工作机会来逼他们停止诉讼,搞黄一个再去搞下一个,直到他们选择放弃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有人觉得电视剧只是一种戏剧化的演绎,那只可能是他经历得故事还不够多,现实比电视剧还要残酷。而且并不会有一个Darker去引导警察查出真相,还世界以公道。
(一)自我的执念与身份焦虑一体两面的患癌家庭镜像。人活于世,不是被欲望牵扯,如走兽般行事,不断蝇营狗苟的求存,求名,求权,求利。就是被执念控制,为在乎的人,在乎的事,在乎的规则与理想,抛掷一切,不惜将灵魂抵押给恶魔。所以烧香拜佛者众,离苦得乐者寡。切断外在这些诱惑和联系,人就变成了绝对的人,或许可以证得般若波罗蜜,而此间得道者,古来有几人?富者,今日的我要杀死昨日的我,为何?使人念起《彗星来的那一夜》,女主最終选择了在获得最好的那个平行时空里,杀死了平行时空中的自己,并取而代之。通过杀死自己来获得自身的合法身份。身份是什么,是亲情,友情,爱情里所扮演的人物角色,是个人外在拥有所有物质的合法授权,是社会阶层,是管理头衔,是分工责任。无人可以独立于世间而存在。必得有了以上种种,形成种种羁绊与酸甜苦辣,方才磕磕绊绊的走下去。所以不论是本片中,集团董事长王世聪(李燕)的选择,或者是《彗星来的那一夜》女主艾米丽的选择,还是《盗墓笔记》中,小三爷的朋友老痒发现了被复制的自己之后的选择,他们如此的如出一辙,恰恰是因为这才是人性本身对自我的执念和身份焦虑。其实,不论是家财、身份地位、名望,亦或感情。都是外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但如果把人剥离了以上的外物,变回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个体,也就切断了与这个灯红酒绿的凡尘的联系。凡尘几无羁绊,生与死就变得同一而无意义。佛家是因有着更高的超脱六道轮回的理念,方才去悟空。尘世苦,苦就苦在难以与外物切割,难以心无挂碍,心外无物,只得精疲力竭的为了外物去挣扎,不惜杀死自己,毁灭灵魂。如果说,灵魂与肉体可以完美切割,影片似乎讨论了一个关于忒修斯之船的问题。逐片逐片的去复制原有灵魂,当新的灵魂凝聚,“他”还是原来的“他”吗?还是新的“旧灵魂”因为脱离本体,已经有了“自性”?李燕记得王世聪的情感,却将其认为是前世的孽缘与错误。为情感的执念放弃为人原则和伦理纲常的万宇凡在亲耳听到这一事实时崩溃了,想要玉石俱焚来结束所有自身造就的罪孽。或许,每一个灵魂当其感知到自身独立性的时候,自我就产生了。即便是对于旧灵魂的复制,当其与旧有意识切割后,也会产生新的自我。并将旧有情感与历史,以新的认知来合理化。自我的产生,或许恰恰是个体能够存活的前提条件,所以“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在对紧缺的生存资源争夺中,往往劣币驱逐良币。个体需要自存,才能惠人。需要先掌握权力,才能影响世界。然而,稍不留神,很容易就迷失了初心,在丛林社会中,只记得去争夺资源,却忘了得到后的最终目的。(二)生存的尊严与何时该放手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不断强调健康之于幸福的重要意义。通俗来讲,就是我们常说的,健康是1,其他各项不过是后面的0。1存在,0才有意义。他说,不要为了任何其他的原因,消耗健康,那是得不偿失的。最近(润肺)姑娘和外卖小哥的不幸遭遇,在警醒人们对于健康和职场劳动保护的关注之余,也会令人感叹身为庶民,如何抗衡强大的外在力量,从而为生存求得一份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来?在不幸降临之前,极力避免失去健康,不论是个体的抉择权衡,取舍基准,还是对于外在应有权益的争取,都值得深思和践行。然而,若不幸的失去了健康又如何呢?尽管影片使用极为克制的镜头语言,去表现癌症晚期病人所遭遇的种种境况。却还是能够看到疾病带给人的不仅是快乐的剥夺,苦痛的碾压,还有尊严的丧失。越来越先进的医疗手段,使得人类寿命在不断地延长。家人也好,爱人也好,往往不惜倾家荡产,也希望尽力给病人医治,以免将来悔恨。我却总在反思,过度医疗真的好吗?耗尽家庭未来,将数人数年的财富积累(甚至背负巨债,耗尽未来)付诸于临终病人,带给病人的究竟是幸福,还是自我愧疚与痛苦。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盲目的追求时间的长短意义何在?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放手,让病人可以减少痛苦(止痛剂、临终关怀)体面的去面对死亡?当我们已经无法自主的去感受生命的荣光时,是否能够选择体面的离去,而无谓耗费过多的资源,感受更多的苦痛,再面对相同的结局?(三)更阔光谱接纳不意味着消灭不同LGBT话题,这几年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地被讨论。一方面能够看到喜人的社会认同,一方面却又担忧当它成为一种zhengzhi正确的时候,就会异化为一种有利可图的符号,从而走向扭曲。一方面,当社会更具宽容度的时候,即便王世聪内心的天平里,权力与金钱的重量依然远高于情感。他也未必会选择亲手炮制一系列婚姻、育儿、爱情的悲剧。接纳他人的不同,恰恰是放过自己。接纳少数群体的个性需求,就会极大减少虚假的形式悲剧。但接纳意味着消灭不同,将所有能够体现出差别的特点转化为无差别吗?佩洛西提出的,用parents代替motherandfather等,从而消弭男性与女性的两性偏见。为了避免两性偏见,避免种族偏见,避免少数性群体偏见,他们选择用消灭不同来实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君子和而不同”,其重点不在“和”而在“不同”,保留不同却依然能够“和”,这才是人类进步的方向,是个体获得更阔的光谱接纳,从内心认同“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而非表面消灭了所有歧视的可能,却造就更大的两极分化。从而形成群体撕裂。当一种需要逐步被了解被接纳的进步认知,变为了某一种zhengzhi正确的表演。其所酝酿的悲剧怕是比影片中的母子尚要悲惨。强制化的趋同,恰恰是保留了歧视,造就了对立。(四)张震减重25斤来适应角色,我们为什么心疼?就如同这篇很散的影视随笔一样,导演想表达的太多,却也受困于这种取舍的失衡。使得张震的角色在每一个点虽然都有令人称道的演绎,却总因四下横出的枝叶,打散了应有的共鸣。就像一篇文章被创作者书写结束后,往往不能够决定读者看到的是怎么样的哈姆雷特。对于群体创作的电影来说,演员能够控制到的部分,相较于写作者更是少得可怜。人们都说,一个人的命运,要看在人生的几个关键时刻,当事人的发挥。可惜的是,对于当事人来说,并不知道哪几个时刻是他的命运关键时刻。于是只能凭直觉对几乎全部好的机会全力以赴。所以“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只不过,当我们付出过后,再看它是否值得这样的全力以赴,往往都只能是事后诸葛亮的分析与评判。心疼张震,恰恰是看到了全力挥拳向虚空的自己。但那个认真挥拳的自己,难道不值得掌声吗?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欢迎关注。打破自我孤独的边界,寻求来自于远方的共鸣。感谢您的收听。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 两个星期之前,我们谈到了《迷雾追踪》的第一案,关于吴念生的悲剧。今天我们想谈谈迷雾追踪的第二案,关注下留守儿童的问题。 看第一案的时候,我以为剧组是写实主义。看到第二案结尾我才明白,剧组其实是某种程度上的理想主义。 用24集,两个令人绝望的案子,想引人关注和深思的是已经存在良久的一些社会问题。这些问题不是个人问题,是群体问题。由城乡发展不平衡引发,由城乡二元体制引发。 不可否认的是不论是第一案的“吴念生”,还是第二案的“袁晓东”,他们都选择了用偏执过激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这是他们的“罪”,是明罪。明罪的背后,为什么这些“罪犯”能够让绝大多数的观众共情,至少理解,是因为下面埋藏了一个在迷雾后面的“暗罪”。 片名“迷雾追踪”,是追踪罪犯吗?每个案子还未到最后一集,前几集就已经知道了到底谁是犯罪嫌疑人,谁是最后的凶手。真正透过迷雾追踪的,恰恰是凶手背后的故事。透过个体的故事,揭开一个群体所面临的的困境和由此可能衍生的悲剧。 为什么一定要用这种血淋淋的方式,去揭开这些群体问题呢?很悲哀的是,如果不是这耸人听闻的故事,不是这跌宕起伏的情节,这些群体说面临的共同挣扎,在公众视野里几乎是消失的,在公众舆论中几乎是失声的。在关注这些问题的,其实只是很小的一撮人。他们在整个人口占比上只是非常小的比例。 知乎上、豆瓣上谈留守儿童问题的好文章很多,关注的却不太多。而我们却更少在朋友圈看到这些文章被转发,或者是茶余饭后听周围的人聊起。一个偶然的机会,跟一个进城务工的女性聊天。谈起孩子,猝不及防的她就哭了。我不知道怎么安慰,只能抽了纸巾给她,耐心的听她讲。 她一边抽噎一边谈起她们两口子今年又省吃俭用省下了多少钱,明年可以让孩子在离家远得很的学校周围租住了。她说老人不怎么帮他们带孩子,妯娌们对孩子由老人管还有很多怨言。最近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的厉害,也不知道怎么让他们的心思收一收,放到学业上,将来也好有个发展。我问她,“怎么不让孩子过来这边一起住啊,小点就小点呗,凑合凑合至少一家人在一起,也方便教育。”“搞不了呀,”然后她讲了一系列的原因,听起来很复杂。涉及到户口,更多的学费,没名额不接收……因为不是很有逻辑的讲述,加上我对这块本身一知半解,最终我没明白是没有可实现路径,还是个人原因。又问她,“那为什么不回去呢?等孩子到高中都住校了,再出来?”“种一年的地,都不够供一个孩子,不出来不行呀。”于是,她的孩子和很多村里的其他孩子一样,成为了留守儿童。讲她的故事,是想说,为什么杨洋的母亲最后还是去找“钱钱”了,其实她也是个可怜人,她在可以找钱钱的地方,白天筋疲力尽的忙完了,夜里或者会失声痛哭。 留守儿童是不是一定会像“袁晓东”一样,当然不是。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标签,并无法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只不过人之为人,本身是有共性的。童年的遭遇,会在今后的人生里带来一些影响。 我童年的很长一段时间是跟着祖辈一起生活的,后来十几岁的时候看到了一张当时拍的照片,恨不得马上把它撕碎。因为照片上的孩子,身上穿的衣服一片一片脏兮兮的,全是油污,油污上挂着灰。从幼儿园到小学,喜欢跟我玩的孩子不多,有的也是一些其他被排斥的孩子。那时候,挺自卑的,也不太明白为什么其他小朋友不喜欢我。可如果我不是那个时候的我,我是其他的孩子,大概也不想和那时候脏兮兮的自己玩。后来虽然明白了所有这些,却从此喜欢独处,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并不是说社交能力不足,只是更喜欢在自己的世界里,不太会寻求帮助,怕被拒绝吧,我猜。 为什么父母要把我交给祖辈照顾呢?他们也是没办法。我们当时住在郊区,房子是上一代传下来的。但是我的学籍却在市中心。所以当时父母轮流用自行车载着我天天长途跋涉的从郊区赶往城市,日日如此。由于睡眠不足,年少又特别嗜睡,经常在父母自行车的后座上就睡着了。好在是遇到了很多很多好心人,看到我在哪里打盹儿,就不停的提醒我父母,孩子睡着了,快下来看看,别掉下来了。于是下来走一段,精神精神,再坐上去往家赶。时间长了,大概他们也心疼我,就把我寄养在离学校近的祖父母家里。但当时祖父母家还有其他人在住。 那时候我经常重复做一个噩梦,甚至我长大了还在想,这个噩梦到底预示着什么呢?梦里我坐在爸爸自行车的后座上,他像往常一样奋力的往前骑着,我们不知怎么的,骑进了一个巨大的肋骨当中,肋骨一个楞一个楞的,骑在上面很颠簸。我紧紧地搂着爸爸的后背,可还是没能够抓住,癫得飞了起来,重重的摔在肋骨上,硌了一下,很疼很疼。我大声的喊爸爸,但他好像什么都听不到,还在奋力的骑,离我越来越远,直到看不见。每到此刻,我就吓醒了。这个梦,我做了很多年。 其实寄养在别人家并不舒服,这跟是否被善待无关。祖父母待我很好,但我没有归属感。有一年新年,其他叔叔伯伯姑姑嫂嫂姐姐妹妹都来了,一家人一家人的,一起吃糖,一起嗑瓜子。我穿着上一年的衣服,就在门口等,等我父母来,等了好久好久,见谁都问,我爸妈怎么还不来呢?被我絮叨的烦了,大人们也都不耐烦起来,没好气的让我跟其他同龄的孩子一起去吃瓜子去,不要烦。然后大年三十的下午,我一个人偷偷躲到了每人的楼道里哭了。后来父母终于来了的时候,我狂哭的吼他们怎么现在才来,怎么现在才来,怎么现在才来?当时所有人都愣住了,不知道我是怎么了,所有人都待我很好,怎么搞得像是受了多大委屈了一样呢? 讲这个故事是想说,孩子的内心其实是很敏感的。看着别人都有自己没有的时候,会很容易掉入到一些不可解的情绪中去。所有这些都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地影响一个人生活、工作、择偶。父母不在身边,会让幼小的孩子怀疑自己是否被无条件的爱着,只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的爱不够,远远不够,因为他们会更看重缺失的,如果长久的缺失,他们会先觉得自己不够好,然后恨父母,最后有可能恨所有。 其实那段时间,我父母经常来看我,我每周也都回家一次。所以我几乎无法想象留守儿童的遭遇和心理感受到底是什么? 没人管的孩子会不会更容易被校园暴力伤害,当然。老师会更倾向于看顾那些家长有正反馈的学生,毕竟一个老师要照看50多个学生,她关心不过来。甚至有些更丧失师德的老师,会为了故意讨好某些权贵的贵子,在他们作贱校园暴力受害者时视若无睹,在需要有人出来背锅的时候,把没人管的孩子拎出来当替罪羊。一句老话怎么说的“柿子要挑软的捏”。伤害这些孩子,几乎不会受到相应的惩罚。只有这些被伤害的孩子,终身背负伤口。 以上,我都经历过。所以才总是跟祥林嫂似的,见到其他的孩子有可能经历这些的时候,去和他们父母絮叨这些陈年往事。初心大概和剧里的“袁晓东”不想让表弟杨阳成为第二个自己差不多吧,不过是没那么极端罢了。都是在做对自己没什么用,别人也未必感激、理解,没准儿还能惹人讨厌的事儿,唉。 所以,看完第二案,会感觉很无力。你无法指责杨阳的妈妈,也无法就简单的给袁晓东贴上一个坏人的标签。只能默默的期待杨阳坚强,希望未来长大的杨阳能够穿越时空抱抱当初弱小的自己,告诉他很多很多心里话。 而这明罪背后的暗罪,即便是知道了,我们又能够去做什么呢?只能是跑去豆瓣或者知乎,转发一些关注留守儿童的人写的文章,期待可以有所作为的人,不要像那个没有师德的老师一样视若无睹。 为所有的留守儿童祈祷:未来,你终将遇到一个强大的自己,能够看懂曾经看不懂的谜团。不要把所有的错误都归罪于自身,选择做对的事情。也许你等不到一个童话里从天而降的英雄,但可以为自己做一个挺身而出的凡人。 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感谢您的收听。我们将持续关注当前影视,透过影像观察讲述你我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和悲欢。期待您,点赞,转发,收藏我们的专辑。我们下次再会。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欢迎关注。打破自我孤独的边界,寻找来自于远方的共鸣。感谢您的收听。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 三天前看了港片《拆弹专家2》,看到评论区一片盛赞,我却有些不同的想法,在这里和你一起聊聊。以下是我写给本片导演和编剧 邱礼涛先生的一份 长篇吐槽。 污名化一个被“既有规则”抛弃的人,比无原则的歌颂“既有规则”的一切,更为令人齿冷。——题记 潘乘风(刘德华 饰),一个为了救人可以命都不要的前拆弹专家,你告诉我他就为了无法继续在前线做救命救人的工作,而变成了一个置数万无辜生灵而不顾,想毁灭一切的恐怖组织头目?你当你在写漫威漫画人物大纲吗? 你以为,他为啥一定要去前线,为啥拼了半条老命,在因公失去右腿的情况下,硬是锻炼成超出前线警员标准的过硬质素,是因为文职工作钱少,他养不起他女朋友啊?还是不能出外勤,所以没办法呃OT呀?你以为,他就是个人英雄主义,如果自己不是王者,就要世界为之毁灭啊?你以为,他每次都选择自己善后,把更安全的那条生之路留给他的死党董卓文(刘青云 饰),是因为他有着自己高于一切的认知啊?你以为,他带上黑色Mask,举起黑色条幅(香港警察忘恩负义,用完即弃),追求公义,追求真相,就是为了在整个港岛放烟花啊? 你可以说他性格不稳定,不按照规章制度办事,难搞,不好管理,所以警队Leader上升的位置,永远没他的份儿。OK,收货,人无完人,世态如此。但你说,一个每日搏自己的命,来换取市民生的可能的拆弹专家,就因为自己遇到了不公义就要无辜者陪葬,你当一个有原则有梦想有坚持的人,可以时不时魂穿啊! 魂穿要是那么容易,这世界就没有纠结于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人了。就算潘乘风会黑化,无法在既定的规则里拿到想要的结果,就算他选择了一条偏激的路。我打赌,一个自律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猛将,一个能把残缺的自身练到所有健全的有训练的香港警察在他面前全部战斗力渣渣的人,一定会把矛头瞄准了需要对此负责的靶向的人,而不是向无辜的更弱者开火。真正走极端,不把人命当人命,愿意让摧毁一切给自己陪葬,却伤不到真正始作俑者分毫的人,不会是这样一个勇于直面人生的强者。卑微的懦夫,才会将自身的悲剧转化成他人的悲剧,从而获得不孤单的快感。 恐怖组织全员准备杀身成仁,玉碎香港,为了啥,为了大场面,为了后期修复重建,他们能成为后期的包工头得到一份市场份额?组织老大一样选择以身殉难,全员Game over的去放一场大规模烟花,你当他们像你一样痴撚线,啥逻辑没有就为了当好反派代表,这样很威水呀? 说什么比“无间道”更反转,更人性,怕是半点不明白“无间道”好在哪里?无间道难道是好在一个人一会儿想做个坏人,一会儿想做个好人,像个神经病一样,让整个世界陪着他癫狂?《无间道》的难得是,在讲命运无常,人在命运里挣扎的身不由己。不是疯狂无脑的反转。植入记忆也好,失忆也好,要么什么都记不起来,该记起来的时候又都记起来了,让不可控的无常成为强行推动剧情反转,人物反转的那个神奇按钮。你还不如直接给潘乘风一个哆啦A梦,或者让他自身直接成为上帝,还更符合逻辑。 真搞不懂,这样一部比爆米花更恶劣的电影,如何就能在豆瓣拿到7.9分的高分。黄霑曾经说过,不信人间耳聋。 知乎第一高赞的答案,字里行间暗示什么身份纠结,什么暗喻。要么他是对他以为的暗喻完全无知,要么他是为错误的引导推波助澜。后者比前者更可恨。不屈从于“既有规则”,敢于向其挑战的人,是还存有希望的人,对世界抱着更大的善的期待的人,不是要毁灭一切的人,而是防止一切走向毁灭的人,他们尽管蚍蜉撼树,但不该被污名化。不应该把世界变成简单的二元独立,把不合作的一方安置到一个“全民公敌”的位置。那样,不会解决问题,只会带来仇恨。 再者,潘乘风因公负伤,对于警队取消了他上前线的资格,他可以求助工会,求助媒体,甚至找律师去法院告状,要求公开审理。他为什么要扯横幅来等待记者拍摄。你以为你在拍《巡回检查组》里的上访大妈啊,摔! 有人说,潘乘风黑化并且无辜者开火很正常。不要认为潘乘风是神。我想做如下回复:其实并非没把潘乘风当人,把他当神。而是恰恰把他当人。但是人性是很复杂的。不是一个人不满于现状,走极端就会做出与之前完全不同价值观的事儿。我说的不是潘乘风不会走极端。他当然可能会。所以我说“就算潘乘风会黑化,无法在既定的规则里拿到想要的结果,就算他选择了一条偏激的路。我打赌,一个自律到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猛将,一个能把残缺的自身练到所有健全的有训练的香港警察在他面前全部战斗力渣渣的人,一定会把矛头瞄准了需要对此负责的靶向的人,而不是向无辜的更弱者开火。”这个是我想表述的核心。一个人物如果立得住,首先其内里的东西要保持一致性。人不会一下子改变所有。可能会改变性格,改变人生路径,甚至对待事物的价值,但是不会从一个人变成完全相反的人。人物应该有其本身的逻辑,而不应该让所有的不合理强行为剧情和立意服务。我比较生气的点是,很明显《拆弹专家2》是先确定了潘乘风要黑化,要反转,要做个不断自我否定自我的复杂反派,他最终要死。然后才去设计剧情把这些结果串联起来。而好的电影,当一个人物立出来,应该有其内在的自洽逻辑。剧情是自助去演进,而不是为了设定的目标去构造。将人性单纯划分为黑与白,将被体制抛弃的人设定成无恶不作的反向,其实不能够让人对很多不合理有更多的反思。这个是我想要反对的。 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感谢您的收听。我们将持续关注当前影视,透过影像观察讲述你我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和悲欢。期待您,点赞,转发,收藏我们的专辑。我们下次再会。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欢迎关注。在孤独的世界里找寻同道,在智识的共鸣里寻求欢喜。您好,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那些触动我柔软内里,让我反思良久的影片,我想在这里静静的讲给你听。 今天向您讲述的是刚刚上映的由易烊千玺主演的影片《送你一朵小红花》,影片讲述了一个特殊群体,抗癌家庭,如果说影片前半段我们在电影院里,笑得多么没心没肺,那么后半段就哭得多么狼狈。让我们泪流满面的,不是疼痛与苦难,而是不敢言说的青春之爱,亲子之爱,家庭之爱。 韦一航,十几岁的高中男孩,生命中最热血的年纪,本应有着若有似无的情感萌动,与如海的试卷奋斗在青春张扬的印记中。而他,得了脑癌。开颅手术后,他的脑海中不断浮现一个从未到过的湖泊,他不知道那是不是未来的一瞥。 一次重大疾病,不仅会改变一个病人,也会改变一个家庭。自从他生病后,家里再没有增添一件新物什,已经摇晃不停的桌子,不断地垫纸板,也还能凑合着用。父亲周末会去做兼职专车司机,母亲下班回来要做额外的净菜工作补贴家用。生日宴上,在他离席的间隙,家人们在讨论如何凑足后续的医疗费,奶奶说要把自己住的老房子卖了,去住养老院。爸爸说要卖也卖自家的。叔叔说,没事儿,要是还不够,我们顶上,肯定得把孩子的病治好。平日里一脸慈爱,乐观积极的爸爸瞬间失控泪崩。 韦一航不说话,但他其实都看得见。他知道父母并不希望让他知道这些事,都瞒着他背地里做。他也不捅破这层窗户纸,但心里难受。每一个病人,大概心里都会积累越来越深的愧疚。对于爱人,对于家人。他们惭愧于自己带给家庭的苦难,就像是个无法填满的无底洞。他们不愿意做家庭的拖累,忿恨自身的存在。到最后,开始有放弃的念头。既然最终要面对失去,又何必人财两空呢? 疾病改变的不仅是家庭的经济状况,还有家庭的生活重心。不论是病人的,还是亲属的。曾经的梦想与计划,被迫搁置。身边发生的所有事,开始围绕着全力治病、拼命省钱和快速筹钱展开。母亲为了省下5元钱,磨破了嘴皮子,放下尊严,陪着笑脸,不惜偷奸耍滑。韦一航对母亲的不认同其实背后是深深的自责。他并不愿意亲人们过这样的日子。然而话到了嘴边,却成为了伤人的利剑。有些话不堪一说,有些情只宜心照。相爱的家人,反而经常陷于这种语言和情感错配的怪圈当中。 疾病让身边的交往圈子也在悄悄变化,病友们相互取暖,互相鼓励。而原来的圈子可能会渐渐远离。因为人们对于苦难,会抛洒眼泪,但之后,大概率选择敬而远之。能真正感同身受,愿意出钱出力的,往往是曾经或正在经历苦难的人。好在影片没有再过多的渲染苦难,它给了我们一个温情的视角。给镜头包裹了一层柔软的滤镜。 在病友群里,韦一航遇到了马小远。 马小远,脑癌,5岁开始不断进出医院,却能够更乐观积极的面对病魔与人生。她拉着拽着韦一航走出封闭的自我,帮他慢慢放下身上的盔甲。我想,是因为她明白,为什么韦一航的日常表现如此别扭,手足无措又故作淡定的外表下,有怎样的绝望和哀伤。所以她愿意一次又一次的去冲击这座冰山,直到住进了韦一航心里,点亮了他自卑、敏感只得不断退缩的人生。 然而,乐观或者消极都是相对而言,就像病友群群主的爱人那样,那么乐观的一个人,鼓舞了很多很多一起抗癌的病友,但在自己爱人外出赚医疗费的空隙里,无意间瞥见了癌症病情复发的通知书,毫无征兆的,他选择了自杀。人们见到一个自杀者,往往随便就贴上了脆弱的标签。不理会当事人本身经历的困苦,不去了解他们的在病痛之余还要承受自己是拖累家庭进入债务深渊的根源的绝望。其实,自杀是非常需要勇气的一件事。而不是没有勇气面对所以选择自杀。自杀的背后,是无计可施,愿意牺牲自身给所爱的人一条轻松一点的生路。而这悲剧不是个人的情感脆弱,却要反问是什么让他们无路可走,为什么一个疾病要毁掉一家人,甚至十几口人共担债务,去换取多一段时间的辛苦陪伴。病人就是根源吗?这一切的悲剧一次次发生在不同人,不同家庭身上,背后的始作俑者究竟是什么? 消极的韦一航不会料到,乐观的马小远最终走在了他的前面。生命的最后,她也会逃避,也想一个人面对终点。女儿离去以后,韦一航看到,老马这个像孩子一样玩世不恭的父亲,变了一个模样。所有的大大咧咧,浑不在意,爱玩各种Magic不过是让重病的女儿可以更开心的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天。他最终离开了伤心之地,将车行转手。 我们看不到他的大哭悲泣,但能感觉到这位如山般的父亲承受的重压与内心的颤动。 这部剧,我给4颗星,4颗星全部给演员。老戏骨们的演绎自不必说,不论是夏雨演绎的更为内敛的父亲,还是高亚麟、朱媛媛演绎的乐观又深爱孩子的父母。所有细节里的情绪传达,日常琐碎里平凡而又鲜活的市井气息。因为那份真实可感,瞬间将人带入到故事的情境里,所以电影院里,一片默默的抽泣之声,直到影片落幕也没有停歇下来。 反而青年演员,易烊千玺和刘浩存的演技出乎我的意料,大概是由于曾经的偏见,其实说是偏见,更多的原因却是缺乏了解。他们演出了这个青春期就经历病魔的孩子,内心的勇敢和绝望,对生活的期待和对病魔的无奈。他们既有同龄人的活泼,天真、想象力与行动力,又因为不知无常何日到达,生命究竟能存在几时?而在所有的光亮之处,都能看到背后的一截乌压压的阴影。 这样的人物因为非单向性的特质,所以需要很多的细节,很微妙的情感变化,演绎起来并不轻松。没想到可以完成的这么好。 其实,昨晚刚刚看到影片,哭得不能自已的时候,曾经很激动的想给影片五颗星。因为太多的影片演绎流于表面,没有深刻体味角色本身的情感内核。而这部戏由头到尾,将每一个人未必完美的行为背后动机刻画的淋漓尽致,这种对故事和人物的深刻理解,我相信是这个剧组一次次深入现实研读的结果。 然而,结尾字幕出来以后,左侧屏幕里不间断的播放着抖音热播的短视频,集中了所有平凡生命里,普通人经历困苦时,个人默默承受的故事,传达个人要勇敢要坚强的信念。勇敢和坚强都是好的,然而当现今文化不断地把这种苦难记录后,停留在对于个人勇敢和坚强的鼓励里,甚至去歌颂苦难,奉献和牺牲,就让人生出了一种强烈的不适感。 没有任何一种苦难值得歌颂,每一个苦难的背后,应该深挖它的原因,避免苦难的重复发生。这样才会有更好地医疗制度保障,更先进的医疗治疗技术发展,更包容的更具人性的社会氛围。反之,只要求个人勇敢与坚强,无视那些倾家荡产救人后,沦落为更下层的家庭将要面对的一切,只会让越来越多的悲剧发生,甚至,在苦难中如果个人未能够表现出旁观者以为的坚强和勇敢,还会受到无端的指责和抨击。 流泪之余,很久很久前读到的一句话忽然浮现:“人生就是一场长久的告别”。不断的告别祖辈、父辈、同辈,最后以吻回别这片土地,自己走入最后的目的地。带着一辈子的记忆,期待在死后与相爱的人可以再次相遇。所以人老了以后,近期的事儿反而记不住了,越是久远的记忆,倒越是清晰了起来……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欢迎关注。在孤独的世界里找寻同道,在智识的共鸣里寻求欢喜。您好,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那些触动我柔软内里,让我反思良久的影片,我想在这里静静的讲给你听。 真正能将人从虚无,颓废、悲伤、抑郁和困顿中拯救出来的,不是单单活在当下,而是对于生活本身的好奇与热爱。----题记 今天向您讲述的是一部正在影院上映的皮克斯动画电影《心灵奇旅》,影片以创新的视角讲述人的灵魂, 相对于肉体是从生到死,在两个站点往返来去。灵魂多了2个空间,“生之来处” (the Great Before)和“往生之地”(The Great Beyond)。人的肉体死亡以后,灵魂会进入到往生之地。那里是死去灵魂的超度之所,不同的灵魂经过肉体的死亡后,平和的排队走在长长的透明天梯上,直通一片绝对的光明之中。这光亮背后是什么,是亘古永恒的喜乐,还是会进入最后的审判,影片并未有详细叙述,而是让我们跟着主角乔伊·加德纳的步伐,进入了“生之来处” (the Great Before)。乔伊是一位小学兼职音乐老师,他对爵士音乐的钢琴演奏有着极大的兴趣,并奉为毕生的追求。然而理想和现实的差距,使得在影片的故事未开始之前,他只能过着乏味的人生,在学校里与绝大多数并不热爱音乐的学生们,负责任的进行周而复始的枯燥教学。30+的年龄,一份糊口的职业,也仅仅是兼职。就在影片的一开始,一个好消息终于到来, 学校认可了他的能力,提供给他一份全职的工作:专职乐队老师,包括就业保障、医疗保险和养老金。他的生活有了更好的凭依,更高的抗风险能力,和更安心的晚年退休生活。就生活而言,是绝对不容易的进步,但似乎乔伊并未因此变得多么开心。好在,双喜临门。就在同一天,乔伊接到了曾经的学生库里的电话,即将获得与爵士乐传奇人物,自己的偶像多萝西娅·威廉姆斯同台演出的机会。这是盼了小半辈子的机会,却让他在狂喜中,一个不留神,一脚踏入深井,生死一线。他的灵魂来到了“往生之地”,他人生最光辉的时刻马上到来,怎么就这样结束了呢?他拼命往回走,想要逃离对死亡的确认。来到了“生之来处”。原来在来到人世之前,所有的灵魂都会在“You Seminar”(心灵学院)中,跟随着自己的心灵导师养成性格,然后在“hall ofeverything”(万物殿堂)中,找到自己的“Spark”(火花),灵魂方能获得前往地球的通行证。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千百年来,拒绝前往地球的古老灵魂,22号。影片后半段中,22号灵魂找到了她的火花Spark,经历了千百年,终于决定踏出第一步,去地球上经历一个完整的人生。却被乔伊·加德纳的一席话,浇灭了刚刚开始燃烧的小火苗。如果对生活放弃希望,就会进入颓废和虚无,以玩世不恭、对抗所有的无意义。如果升腾起希望,就有可能面对失望,付出愈多,信仰愈坚,到希望破灭时,就越痛越伤,越难以面对和复原。当乔伊终于完成了他的执念,和偶像爵士乐传奇人物多萝西娅·威廉姆斯同台演出后。发现曾经以为可以改变一切的人生高光时刻,不过是之后每一天一成不变的重复。他从自己衣服口袋中,掏出了激发22号灵魂对地球生活感兴趣的东西,一块香肠、一片树叶,一根棒棒糖……生命最初的感动,激发了他的手指在黑白相间的琴键间穿梭,流淌出源源不绝的美好音符。当他进入“心流”,却意外看到了已经和尘土融为一体的灵魂22号。 他愧疚的进入了22号灵魂此刻的灰暗世界,听到她内心的声音席卷耳膜。那是四面八方袭来,无法平息也无法静音的自我贬低和自责的声浪。看到这一幕,我相信所有曾经经历或者正在经历抑郁情绪的人会觉得是那样熟悉,或是已在不知何时,泪落腮边。影片以创意十足的视角,想跟我们聊聊,到底什么是人生,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乔伊·加德纳,一所小学的兼职音乐老师,每日重复的枯燥教学任务,试图激发百无聊赖的学生们的音乐梦想。然而只有微薄的收入、不完善的福利待遇,没有期盼的明天,所有的一切,除了他心中爵士乐演奏家的梦想外,都是一片颓败的灰色。22号灵魂翻看他生活展览时,简直无法理解这样平凡乏味的人生,死亡难道不是解脱,为何还要千方百计的拼命赶回人间。然而,就是这乏味的3行字就能写完的人生里,千百年都没找到火花的22号,找到了愿意尝试去生活的理由。获得了通往地球的通行证。人生的意义,对于每一个独特的灵魂来说,或者都是不同的,他人的蜜糖或者是我们的砒霜。乔伊即使没有心中的爵士梦,也未必就会去欣赏看看天空,走走路,吃一块比萨,一口香肠,一根棒棒糖,捡起一片树叶的美好。22号灵魂今天可以以无尽的好奇去体味每一样新鲜的感知,不论是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感觉中的哪一种,对于这个第一天做人的新鲜灵魂来说,都充满着无限可能和有着饶有兴味的吸引力。但十几年后,被生存的压力所挤压的22号,能否可以持续重拾今日的初始者视角,保持好奇,保持热爱?影片试图告诉我们,关注身边每一点小确幸,活在当下。火花(Spark)不是天赋,不是人生使命,不是一项技能。是在漫长而又短暂的人生中,授予个体可以生存和愿意持续生存的驱动力。它是对生活本初爱的方向。但影片为着这种活在当下的生活基调,将故事情节和主角情感强行升华了,以一瞬间的转变烘托当下的可贵,却失之真实。乔伊·加德纳参加了一场表现得淋漓尽致的乐队演出,当晚的演出可以说是成功极了。他的偶像给予了他极高的评价“你将度过非常愉快的一个夜晚”。 而他感知的是什么都没有改变,因此郁郁寡欢。明天,新的演出即将开始,他可能有机会加入到这个乐团,从而获得不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更多的满足。所谓明日演出的一成不变,将复杂的故事简单化了。他已经走进了他想进入的圈子,他也有博得关注的才华和能力,未来或许他可以拥有逐步进阶的更广阔空间。这并不是梦想实现后,重归空虚。他那一刻的心情,不过是演唱会归来,躁动激动的心,和周围热闹全部散场后的孤寂所带来内外不同步的巨大失落感而已。明天早上醒来,他将会重新投入到激情与梦想当中。一瞬或者一时的感受,并不代表永恒。所以不论是乔伊的失落或是22号的惊喜,都不能借此感受生命的真谛。最近读到的一片文章,记录了北京疫情确诊者最近的行动轨迹。展开了社会都市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切片:34岁,男,每日往返50公里工作,晚上复习考研,临考3天被安排出差,无法拒绝,只能等待下一次。32岁,女,白天一份全职工作外,晚上还要去一家物流公司在大件中转场兼职,从22点到凌晨2点,如此周而复始。40岁,男,网约车司机,每天连续工作17小时,三餐无定时。……对于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来说,讲述活在当下容易,但谁给他们时间去感知生命的美好,去体味自然的奇迹。赚钱养活一家老小,让家人们都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有钱看病、吃药,有钱学习进步是他们的全部使命。他们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而重复自己用命换钱的悲剧。他们不想让一生都过得不容易的父母,老来病无所依,辗转哀号,早早地抛下自己。唯一能够由他们自己控制的,只有自己的肉身。不敢病,不敢懒,不言苦,不痛哭。奋力去担起一份几乎无力承受的重担。他们忙到没有时间去追问生命的意义,有这个时间还不如打一个盹,补补少得可怜的睡眠。所以关于乔伊的故事线,我没办法找到更多的共鸣。简化了的苦难中,虽然有着对生命本质的深思,却欠缺了对于苦难的真实关注。他获得了心心念念的演出,而得到过后是空虚。但因为多萝西娅一句话,刚刚得到就又失去了这次演出机会的罗伯特,他将如何面对?又将经历什么呢?至少他不能够云淡风轻的在得到以后说,不过如此。罗伯特这个名字,我找了很久才找到,一个连头都没露出的角色,几乎不会有人去关注他的心情和怅惘。而他毕竟还有排在第二的候选位置的机会,而等待的一溜长排里,我们是排在第几位呢?原本就是生存在同一世界的不同平行宇宙当中,谁又能说清楚谁的苦痛?或者它只是在生活的喘息里,以美化的画面,提醒我们别只顾着赶路,记得嗅嗅路边的花。而真正的赶路人,怕是连看部电影的时间都未必有。再看22号灵魂的故事线,触动我反思了很多。明知道人生的苦,愿不愿意为了一点点甜,来体验一遭呢?她拒绝出生,拒绝了千百年,是一种懦弱和不勇敢吗?她应该把别人的评价放在心里吗?如果已经深陷入苦痛的抑郁中,被扑面而来的低落情绪所包裹,要如何自救呢?出生这件事儿,无从选择,不论是好是坏,都已经来到了这个世界。跟随大势固然可以水涨船高,趋利避害,但也没人规定,如果自身不认同,也要趋同于时代。说到底,无论怎样的经历,无非只有由生到死一条路而已。虽然它很长又很短。来到这个世界,就背负有责任,即便未必一定有要用命换钱的那种责任,至少背负了让亲人免于痛苦的责任。这种牵绊往往是最后最深层次能够令人挣扎于人世去继续奋斗的拉绳。这种牵绊到底是好是坏,我目前无从评价。每一天,是什么把我们从睡梦中拉起来,收拾自己,然后开始面对新的一日。是生存的压力,奋斗的激情还是对于未来的恐惧?如果根本无力站起来,要如何呢?影片中,22号看到带给她对于生活热爱的一片落叶,抖落了束缚隔离自身与生活的尘埃。而现实中这一步骤要艰难得多。需要经历的时间也更长。那些打满鸡血的加油哦,并不能够起到丝毫作用。就一步一步,从一个又一个小事做起吧,从晚上洗个澡,早晨洗把脸,涂上香香的面霜和口红开始。从将一件一件物品恢复原位,逐步逐步将空间整理整齐开始,一点一点去做,什么都不要多想,给自己时间,让眼睛和感知看到变化。我们只是受伤了,并非一朝丧尽了所有的可能。记得吗?每一个灵魂离开“生之来处” (the Great Before)的时候,都有被注入不同的特质,我们只是易感和同理心注入的多了一些,这并不是我们的错,任何一种特质都是一把双刃剑,更多的情绪感知,会让我们更容易了解别人的苦痛,会在生活中做到一个很好的治疗者,当然,同步的,在遭遇悲伤的时候,也容易感受更沉重的痛苦。想讲一个关于我的偶像张国荣的故事,哥哥有一天晚上很晚归,在几无归人的路上,看到了一个悲伤的女子。他怕她想不开,做傻事,所以停下车劝了她一整夜,一直守候在她旁边,直到觉得她没事了方才离开。这就是更敏感的人所拥有的强大共情力量,这种特质会让他持续善良。然而又不可否认,这种特质也会让他在遭遇不公义,不公平的境遇里,感受到加倍的挫折和苦痛。记住那些生活中,让你觉得感动的瞬间吧,让自己拥有一些超越生活自身的兴趣追求,或许在悬崖的边缘,它们会救回自己。还记得你凌晨3点起身,想看看山顶冉冉升起的旭日吗?还记得你辗转30公里,只为尝尝一碗正宗新鲜牛肉汤的滋味吗?还记得一抬眼,天已变蓝,你揉揉酸痛的脖子,还不愿意放下手中书籍吗?还记得在蔓草轻烟,林木掩映的山间,呼吸到第一口山野清新的味道吗?……还有尚未上映的影片,你在默默期待吧?还有还未出版的新书,你已经早早关注了?还有即将要新开铺的小店,你约了好友准备打卡?……有些真实的戏,还不知道最终的结局,更糟糕或者会变得更好?那些付出了青春的孩子,未来会否面临更为艰辛的人生,还是会有不可预知的转机?那些倒数了近一年,却依然没有音信的人,还会回来吗……2020年,我不断看到疾病或者其他不可抗力所带来的死亡,不论是年老的、中年的,还是幼苗初成的青年。生命无常,天道无常,道理难讲。2020年,我近距离看到衰老和病痛是如何改变一个人的曾经年轻的肉体和精神,促使其变得陌生而不可辨认。人性深处究竟是什么,我产生了模糊。2020年,我以为在上一年已经坏无可坏的故事里,又增添了更为悲凉的新故事,固有的即将消散,新增的无所期待。今天是2020年的最后一天,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还未开始。影片带来了对美好的柔光返照,却又在复杂现实面前无力自圆其说。然而,时间照旧大江东去,它激励我们更为勇敢,保有对生活本初的那份热爱和好奇,试着去走一遭这瞬息万变的花花世界。 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感谢您的收听,我们2021年再见。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欢迎关注。在孤独的世界里找寻同道,在智识的共鸣里寻求欢喜。您好,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那些触动我柔软内里,让我反思良久的影片,我想在这里静静的讲给你听。 今天向您讲述的是香港电影《叶问:终极一战》,导演邱礼涛。影片从1950年,咏春派一代宗师叶问与妻子张永成同儿子叶准到澳门生活开篇,继而到香港谋生中发生的故事。展现的不仅是晚年叶问在武术上仍然卓然的功夫,更是做人做事的准则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甄子丹的《叶问》《叶问:宗师传奇》,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我都看过。甄子丹“叶问”系列,除了精心的武打设计让我叹为观止,就只剩下撩拨民族情绪的俗套技俩。看完只赞武指。王家卫的《一代宗师》有头无尾,尽管画面帧帧考究,梁朝伟一举一动,眉宇眼梢的醇厚和明净依然,单论剧情,只托起了章子怡扮演的,骄傲倔强,对自己够狠够决绝的宫二小姐。《叶问:终极一战》讲的确实是叶问后半生的故事,自然没有年轻时代的热血方刚。于是有人叹这道叶问中老年的大菜,味道不够劲,只留下吃饭、吃饭、再吃饭的戏份。而这戏确实要从吃饭说起。《叶问:终极一战》里面要讲的,还得从黄秋生刚抵达香港,吃的第一碗饭开始。他说:切磋可以,先得吃饱了饭。叶问隔海渡到香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日本侵略者毁了他佛山的家,乱世难为,民生多艰,他要搵食。市井小民也好,宗师也罢,都得先寻口饭吃,另有一家老小需要给养。这是武侠小说里面很少涉及或细描,但人活于世必须首先解决的现实问题。片中说:太有个性的人,越发难找到合适的工。有所坚持的人,必然会遇到更多的磨难。叶问四海漂泊,靠一身真功夫将咏春发扬光大。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黄秋生干净利落的开场秀,一张报纸方寸之间令对手再无辗转腾挪之功,让梁双叹服不已,当即决定拜师。有真功夫,口碑人气都不难积累。难得是找准徒弟。他曾跟曾志伟扮演的吴师傅说:人家说徒弟找到好师傅难,其实师傅找个好徒弟更难。他后来的徒弟里面,有学了半瓶水,就在对面以咏春的招牌开馆收徒的、有喜欢寻事斗殴的、有依附于强权,行走在灰色地带的……叶问最后讲:做人应当以树为楷模,根固而随叶摆。做事应该学钱的样子,内方还得外圆。他有原则,明是非却不强求。他的徒弟,寻衅滋事。他以游泳论,习游泳是为能游于水,而绝不是推人下水。罢工运动,徒弟分立两派,他简单一句:别外人还没闹先窝里斗起来,自己人得团结一块儿。邓声在金钱诱惑与是非黑白间挣扎时,他一碗无糖龟苓膏,将想说的都放在里面了。吴师傅受难,他不因帮派相隔,为正义保吴师傅平安归来。徒弟打擂台被陷害,他不顾自身,带着徒弟们独闯无人敢动的九龙寨。他凡事不爱求人,不论是同学故旧,还是徒弟们。一双被,一间屋,可以他都想自食其力,无求于人。他苦痛,老朋友要卖儿鬻女方得生存,而他无力相帮。他走在旧时的香港街衢,乱世之中,总免不了难堪之事,而他行走的稳,每一步都能踏得实,立得住!什么是宗师气质呢?是台上一朝胜利,扬眉吐气,所有观众掌声如雷,受万千拥戴之时么?什么是宗师气质呢?是徒子徒孙满堂,尊享礼待拥护之时么?我想,所谓宗师气质,我更欣赏无论经历什么,行得稳,踏得实,立得住!遵从自己的初心,有着旧时人们一生坚守的行为准则。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有活下去的勇气,也有助人的善心。 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我们将不断推出原创深度影视评论,欢迎关注。我们下次再会。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欢迎关注。在孤独的世界里找寻同道,在智识的共鸣里寻求欢喜。您好,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那些触动我柔软内里,让我反思良久的影片,我想在这里静静的讲给你听。 今天向您讲述的是徐克导演的《狄仁杰之通天帝国》,主演可谓大牌云集,有刘德华,梁家辉,刘嘉玲,李冰冰。影片讲述的是武则天登基之前,修建了高达三百尺的通天浮屠。竣工之前,却先后发生命案。狄仁杰受命须要在限期内勘破此案。影片借由对探案的描写,深入讨论了武朝时期,女性掌权后所面对的特殊政治环境。这篇影评刚刚好是我在10年前写就。十年过去了,我的初心并未更改。所以才有了这个专栏集,才有了我们在这里相遇。这是一条特殊的影评,您也可以将此当做一篇夫子自道。让我们来谈谈这通天帝国。 最后,屡破奇案,驱除邪魅,正光明行的一代神探狄仁杰终于只能在鬼火幢幢的幽冥鬼市里优游余生了。一切浮尘种种皆梦幻泡影,激烈的,惨烈的,崩裂的都行过如烟消云散。所以它只是一场奇幻梦,好在它不是只悬浮在天马行空,因为历史上确有其人,而后来的野史传奇对他也都多有描绘。所以在虚虚实实,是幻是梦的边缘上,这题材太适合徐老怪去发挥了。我不知这是不是徐老怪妙想中建筑的世界,壮观摄人如通天浮屠,云波诡谲如幽冥鬼市,街市,酒楼,歌舞欢场。大唐繁华的初起华美如斯。然而,华美中焚身烈火,烈火中挣扎的身躯,就这样在眼前极快又极慢的化为焦尸。一个,两个……这就是这个故事的缘起,狄仁杰在焚字牢里“读满八年的奏折”,得到获释的缘由:查“焚尸案”。不论是高罗佩的《狄公案》还是后来的电视剧版狄仁杰,破案才是它的吸引力,它的独特在于总是游走于魑魅魍魉,阴阳交界的地段,虽然最后证明都是人做的,但是作案的手法,破案的经历,太传奇,犹如同鬼打交道。而影片对这种氛围抓得太好了。那气氛不似金庸的武侠,它像古龙的多些。刘德华被形容:他演什么都是靓的。他言笑晏晏说他不是故意的。不知是不是这种原因,于是片中男男女女,君君臣臣都一并带上了一层暧昧的色彩。尽管刘嘉玲把武则天的隐忍和气势表现的并不失分,然而或许是曾经的形象在我脑海太过于根深蒂固。看着她,我总想到另外一个更加适合的人选,惜伊人业已远游。可叹是梁家辉的戏份太少了,但是即便如此,你从一开始就能从他的眼中体味到哑忍压抑的深深的恨意。直到最后烈火中惊人的表情,闭上眼还仿似看得到那份不甘心。能留下无字碑,武氏的气魄和见识都可见一般。求生存,为逃过种种生关死劫,她一步一步变得刚强和坚硬。论治国的得失,她好过历往朝代那些毫无争议的君主太多。然而她的酷吏政治也一直为人们所诟病。所谓名不正言不顺,女权如此低落的年代里,想以女子之身继承大统的她,想获得士大夫,特别是传统而保有德行的士大夫的支持是如此之难。并非士大夫迂腐不堪,社会环境和认知在那里。此路不通,只能借助其他手段来达到“治”的目的。在如此困难的境地里,竟没能演化成乱世,武氏的手腕有几个须眉可比。然而,这也许并不值得夸耀,问题在于,一个好的制度,一个正途畅通无阻的结构,才能够使得君主垂拱而治,而人才不被淹没。那么即便是不精明的帝王有了各安其位的大臣也可以成就盛世。怕只怕人心欲求不满,往往都喜欢越俎代庖。武氏的制造舆论的法子是智,然而却也是邪。上有行,则下有效仿。祸端也就易发,治世便难以长久。我想这也是一些大臣极力阻止武氏登基的原因吧。 最后写点给自己的话:若有人可以在焚字牢里畅读奏折,可以在黯无天日的鬼市迎风昂首,可以无计周围环境而安心做自己的事,走自己的路。即便我总是感叹前路茫茫,无所归。即便漂泊依旧,归处,心安处即是。仅自勉。 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我们将不断推出原创深度影视评论,欢迎关注。我们下次再会。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欢迎关注。打破自我孤独的边界,寻找来自于远方的共鸣。感谢您的关注。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叫相心。 今天向您讲述的是一部现在正在优酷平台独家上线的探案剧《迷雾追踪》,西南一个小城发生了数起迷离命案。童年女神蒋勤勤饰演女警林雨虹。剧组主创团队通过对案件层层抽丝剥茧,和现实纷繁复杂的写实描绘,展现了女性双重社会身份带来的个体苦痛,和凶案背后引人深思的社会根源。 让我们就从12集那缓缓流动,无声处听惊雷的结局开始聊起吧。吴念生最终没能杀死另外一个加害人李思琪,也没能够揪出幕后更多的权贵黑手。他死在17号之前三天,一个人在隐蔽之所,无声的离去了。他苦痛的十年中,杀掉了弓虽女干他女儿的司机赵长松,打烂了始作俑者李佳佳的脸,饿死了合谋害他女儿的周灿、李子欣。他一步步将所有人都三缄其口,避而不谈的案件,靠一人之力,查了个水落石出。氵去律不能够给他的公道和真相,他只能自己去拿。           他引导警察一步步查清了案件的真相,他跟警方斗智斗勇,跟疾病殊死抗争。他的时间不多了,他希望有一天,他女儿的沉冤可以昭雪。         然而,若他还活着,现实会令他仰天哀嚎,长歌当哭。他死以后,已经真相大白的案件并没有公之于众,弓虽女干并逼迫他女儿自杀的赵长松,他的女儿仅仅以为父亲的被害是因为遇到了变态,目前凶手已死。那些背后既得利益的大佬们潇洒庆功,不曾被追究任何责任。死去的赵长松、周灿、李佳佳、李子欣,还有活着的李思琪,包括那些既得利益者们,随着吴念生的病逝,他们的罪恶又再次被掩埋,媒体、执法部门对于事实真相讳莫如深,一切都恢复了岁月静好,世界又变得禾口谐万分。         看到这里,我将4改到了5,弹幕里有人说,追了这么久,结果结局不尽如人意,感到失望。有很多人点赞,我见到却觉得悲凉,大体我们看剧只是想做一个白日梦,太接近现实,反而令人无法接受。剧组的人说,他们想尽可能的贴近现实,展现真实感,他们做到了,我希望未来会有更多的人这样做。        但这部剧只想讨论结局的悲哀吗?远非如此。        弹幕里很多人认为李思琪该死,如果当初躲在厕所的她选择报警,或许就不会发生后来一连串的悲剧。这话讲起来,当然轻巧。可换做我们是李思琪,是否真的会报警呢?          我们知道,在娱乐界或者舆论圈,一个负面消息的危害,报警的结果是,这个投资几百万,几千万甚或更多的节目将会被舆论曝光,一旦节目被毁,有太多人会将责任怪罪到他的头上。吴念生只为寻找真相尚且被人打到垂死,她报警之后,真的能够全身而退吗?         当初,她也不同意给胡怡婷拍裸照,因为李佳佳威胁她,因为她知道了所有的计划,如果不参与就会被一起做掉,她才不得不就范。她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就像现实中的你我一样。因为自身太渺小,哪里敢惹了不得的人。她选择了不作为,选择了保全自身。她懦弱,自私。可是,那些现实中不懦弱,不自私的人,有多少得到了善终,有多少抛家舍业,最终他们的名字都不被人所知道……         有人觉得李佳佳、周灿该死,她们确实不值得同情,只是她们是这出戏里最后的恶人吗?她们为什么不能够放过最优秀的胡怡婷,因为她们和她们的家庭都为此付出太多,她们输不起,她们无路可退。为了能够让她们走出去,离开这个一眼就能够望到头的小城市,她们的家人可以说是倾其所有,甚至债台高筑。然而可笑的是,实际上她们以为的希望,原本只是一桩谎言,一场虚妄。             从来没有什么去北京的机会,不会有什么电影、杂志、出碟的机会,只是当地的饲料厂,想要拍一个广告。可是为什么这些女孩的家里人会相信这样的骗局,为什么他们要投入那么多,直到输不起,要去害人?        理由有两个:        其一: 城市间发展不平衡,导致小城镇出生的孩子机会少,发展难度大,有了机会就不愿意放过。        其二:这场骗局,是由当地电视台做了背书,虽然最后电视台方面打起太极,将责任一推了之。        一个普通的广告公司,可以在电视台上不顾事实的出言诓骗,不仅仅让这些漂亮的女孩子去陪一些有权有势的人,还让他们的家人倾其所有。倚靠的就是电视台的背书,电视台为什么会背书,不过是一场互利交易的权力寻租。然而电视台的那位老领导,自始至终,我们连一面都没见过。他拿到了他的利益,却害了一个卓有才华的花季少女,酝酿了一个家庭的悲剧,引发了后面一连串的血案。然而他,连一丝污垢都没有沾上,就这样消失了。         什么开路能够让这位电视台的老领导愿意以电视台做背书呢?我想我们都知道那是什么。这也是这一整套悲剧里面,林总和魏总的作用。他们可不仅仅只是派了打手使得吴念生垂死。结局最后,喧嚣起来的尘埃又再寂寞无声,无非是开路的东西又发挥了作用罢了!         新闻背景声里,散发着血色的悲哀: “像这样惊人的谋杀案件,的确会给我们广大市民朋友带来很多担心和顾虑,有时候我们甚至不知道,人为什么会犯罪,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才是最可怕的。不过有句话说,天网恢恢疏而不漏,随着案件的侦破,凶手得到了应有的惩罚,我们也相信,当歹徒不断被制裁,正义不断得到伸张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也会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安全,越来越和谐。”         鲁迅喜欢将人描写得入木三分,对人性之恶有着深刻的洞见,然其实,不论人是性本恶或者性本善,不论是愚鲁或者聪颖,更多的要看当时所在的大环境。         为什么现在年轻人不敢扶老人了呢?怕被讹。为什么没做错事会被讹呢?因为当初一个判例,乐于助人的人没有得到应得的赞誉,反而使得自身陷入了困境,而后来这样的案子接二连三,不停发生。人们被动的学乖了。           所以,我们不该只是觉得李佳琪该死与否?而应该问问,为何她不敢为了正义站出来!是什么阻止了她去做正确的事。我们不应该只是觉得这是一个连环杀人案最终告破的故事,而应该问问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最终悲剧的内核?哪怕我们只是在心底,悄悄的问上一问。         最后,感谢剧组的写实主义。 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相心,感谢您的观看。我们将持续关注最新影视,透过影像观察讲述你我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和悲欢。期待您,点赞,转发,收藏我们的专辑。我们下次再会。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欢迎关注。黑暗中的光影荧幕里,不间断播放这人世间的悲欢喜乐。每一个孤独个体,穷其一生求索一份理解与共鸣。您好,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那些触动我柔软内里,让我反思良久的影片,我想静静的讲给你听。 今天向您讲述的是一部香港电影《无间道2》,对于这部电影,我一直有一个放不下的执念。那就是吴镇宇对倪永孝这一角色的演绎和诠释,简直令人惊为天人。然而却没能够得到香港电影金像奖,在最接近奖杯的那一刻失之交臂,败给了刘德华的《大只佬》,每每想起就令人扼腕。 分析阿孝何时开始怀疑阿仁—《无间道2》        看到无间道贴吧里大家在讨论究竟倪永孝什么时候知道陈永仁是卧底,是最后阿孝跌倒在情不自禁扑过来扶住他的永仁的怀里无意间看到窃听器的时候,亦或者是阿孝对罗鸡清理门户,反而对着永仁的方向说话的时候呢?           我的想法是,倪永孝一直在怀疑,但是一直不去确认。        理由如下:         倪永孝给自己的女儿办生日会的时候,他凝神看了张黄色的纸条,然后笑着撕了去,丢到了果皮桶,之后施施然向玩的正开心的孩子们走去,接下来的马上给了个永仁的镜头,他正看向永孝的方向,这里有两个意思,一个就是阿孝丢的字条他看到了,之后永仁来到了离阿孝和那班大佬聊天最近的一间屋,我们注意,下面阿孝同那班大佬聊天的音频,最后的一句:“以后大家得闲就常聚下咯,像今天这样,多好。”同前面的声音是不同的,而且不像是人的嘴里发出,开始不明白这样的音频疏漏怎么会明晃晃的出现在如此大制作中,后来想明白,那不是正常的声,那把声在电影中只一个人听到是这样的,陈永仁!那是阿孝同大佬聊天通过窃听器传到他耳膜的声音。之后再出去,永仁就走到果皮箱,借着丢空杯的机会,想拣返那张碎了的纸。正在这时,倪永孝喊他过去一起影张像。        开始没注意,以为倪永孝好在乎家里人,对这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也都不错,后来翻来覆去看了很多遍,发现不是这样,倪永孝的眼神不对。        阿孝对着别人的时候,要么没什么特殊的表情,看不出悲喜,很温文尔雅。要么,微笑的好礼貌,仿佛老友那样。那种感觉让人觉得很悲很压抑,仿佛这个人已经不在了,他没为自己活着一样,但是他对着陈永仁的时候,一次是要罗鸡找永仁来谈,希望他来参加自己女儿的生日会,这次,阿孝讲到,“你真的这么不钟意同我讲话?”听到永仁答:“不是。”他托了托眼镜,笑得很温暖,那是即使生日会,回归宴上更明朗的笑容都不能比的,因为那笑容里没有叹息,不是为了礼貌,是真的很开心,在倪永孝整个生活都充满了压抑的世界里,一下子就打动了我。另一次就是阿孝丢黄纸,而永仁正看着,而恰巧阿孝丢完也看向永仁。我开头说有两个意思,现在就是讲这第二个,阿孝看到永仁,冲他又是那样的笑,又托了托鼻梁上的镜架,没看漏的话这是整部片唯有的两次托镜架,都朝着他这个同父异母的细佬。          但是倪永孝看到永仁揭开盖把手伸进果皮桶的时候,他大声喊了句“永仁”,然后又恢复了之前温文的口吻:“过来影像。”他喊永仁那阵,表情好似发现什么那样急切,没了之前两兄弟间虽然奇怪但是有些许温暖的眼神。我不知道永孝丢那张黄纸到底是不是为了试永仁。但是我认为从那时起他就已经怀疑永仁了,甚至更早……        之后他同永仁讲,“以前阿爸做每一件事都是为了这个家,我都是,希望你也是。”他要永仁回家帮手,约定一起去谈单生意。        但是这个是什么生意呢,我们大家都知了,演了一出戏,转移警方的视线,同时有了自己最好的不在场证明。        “别这么讲,我要多谢你们的配合。”开始我以为只是说黄sir和陆警官的配合,后来想这你们里是不是也包括陈永仁。         这段太像三国演义中周瑜识破蒋干,将计就计,反而借蒋干之口除去了曹营中蔡瑁、张允两个大患。        永仁告诉黄sir,一单生意倪永孝要同自己一起去,有个镜头表示,阿孝的车刚刚驶过路口,路口停着的三叔的车见到阿孝驶过,马上发动了,计划中的行动开始。当晚发动的当然不仅仅是三叔,还有大把人,这么大阵仗,为什么黄sir和陆sir单单要跟着倪永孝的车不放?        原因之一当然是黑社会内部冲突,在警察眼中,打死活该,死多点更好,免得麻烦。        之二就是,他们从永仁那里得知永孝还有个很重要的生意要亲自去,黄sir同陆sir好大可能认为黑帮内讧是转移他们的视线,永孝这条线才是会有大收获的。         跟住,陈永仁,罗鸡,倪永孝,一起到差馆。阿孝揭发黄sir教唆杀人的好戏,永仁从头看到尾。你怎知不是倪永孝一早安排好,要永仁恨黄sir,让他对警察到底是不是就是好人产生怀疑,毕竟黄sir杀死的也是永仁的亲爹。同时,罗鸡是差佬,永孝已经知道了,放他们到一起,不是更容易识别些所谓蛛丝马迹。         所以我认为杀罗鸡时讲的话,确实是说给陈永仁听的。        自从永仁知道了黄sir杀死了他老爸,黄sir就一直都没敢也没面再找永仁。从而让永孝认为永仁同警察已经没联络了。         就算是永仁是卧底,要永孝杀他的弟弟,对他来讲也都好难。他尽管城府深,果决利落,但并不滥杀,很重情义,他问三个底下的小喽罗收了韩琛的女人多少钱,我以为他心底也不愿意把这件事同韩琛背叛连在一起,毕竟道上和差佬都知道,韩琛对倪家的忠诚,但是杀了韩琛最爱的女给自己老爸报仇,不杀韩琛等于留下了颗定时炸弹,杀韩琛的时候,他都一再一再挣扎,要不是如此,也不会是黄sir先打爆他的头,至少死的会有两个人。        再者,即使杀了永仁又怎么样,死了个卧底,警方一定会再派一个来,到时候,即使阿孝再聪明,也都要费脑思量究竟谁是卧底的。         这两年来,一直没有人同阿仁联络,这让阿孝很欣慰的,他一直期盼哪天能把家族事业由黑转白,他把他的理想说给阿仁听,“今晚劳工体育会请吃回归饭,我们全部政协候选人都会去, 如果这次被我搞定,我们倪家以后就可以抬头做人。”说完这话,他抿嘴望向天空。        我觉得好悲情,就像是一个一直一直努力达成一个目标的人,终于看到希望,忆起曾经为了这个目标拼博的一件件旧事时的那种心情,而更悲的是,这马上到终点的最后一件事,因为韩琛返来指证佢,而功败垂成……我记得阿孝对韩琛讲,        “我为什么要杀你,我不做这种事好长时间了……”        “阿爸时常都话,出来行,迟早要还……”         有人说最后阿孝发现阿仁上衣中的窃听器是愤怒的,死不瞑目的。        我觉得不是,如果如此,为何最后他又把窃听器的一面翻过去,像帮阿仁掩饰一般。他看着阿仁的表情似乎在问:“点解啊?”他探进阿仁的怀,一滴泪流下了,他有抬眼看阿仁,还是那副受伤的表情“点解啊?”        自己把什么都给了这个家,也都无法照应这个家周全,聪明如他,必然从警铃想起的那刻,便料到了结局。如果警察不来,是不是他有机会救返他的家人我不知……他一直不愿意相信,也都不曾再去试探和寻查的细佬,原来到如今依旧是警察的人,甚至在阿仁知道他杀父仇人是谁之后,依然如是,如阿孝曾经所讲“这是咩世界啊!”          阿孝的最后的一个镜头,他空空地瞅向地面,已经没了气息。但是面容是平静的,我不觉得他是死不瞑目,因为那眼睛并非怒目圆睁,而是空洞的,悲伤的,好似放弃般,是深深受伤,反而有了种逃离这出悲剧的意味。后来再有什么他都经历不到,他可以不再费心想,不再担心紧,可以不再用原本温文的说话声中加了深深叹息的腔调来生活,经营,拼搏一个由黑到白的梦!        这一世,他用尽了他的全力了,尽管他的家人最后依然……        这一世,原本就没希望,只是用尽心力从一次一次的危险中拯救这个家,而今离去,只能空空望着,细佬也是卧底,他可以有什么期望……         阿孝与阿仁的的纠葛,我讲完了,讲的很啰嗦,但是我想多啰嗦两句。        我不信阿仁对阿孝没感情的,没这个可能。        我仲记得,办完老爸的吊唁,阿仁先瞧见马路上开过的飞车杀手,立马扑倒阿孝,因而胳膊负了伤。        我仲记得,阿仁一向不多话,总是沉默着,当阿孝看向他时笑着托了托眼镜,我看到阿仁转过半边身,开心的牵起嘴角。        我仲记得,阿孝被黄sir打爆头的时候,阿仁想都没想第一个扑过去,扶住阿孝。被强迫拉起时,愤怒的眼死死盯着黄sir。   阿仁的身世,即使曾经对倪家有恨,心里都是渴望亲情和归属的。这样的阿哥他没理由不动情。         所以我怎么都想不通阿孝死后,他为什么还要给黄sir做卧底!!! 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首发于公众号(孤独国会客厅 i_guduguo),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开白,公众号以外转载须经本人授权。欢迎关注。黑暗中的光影荧幕里,不间断播放这人世间的悲欢喜乐。每一个孤独个体,穷其一生求索一份理解与共鸣。您好,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那些触动我柔软内里,让我反思良久的影片,我想静静的讲给你听。 今天向您讲述的是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一部老片子《大红灯笼高高挂》,借由巩俐饰演的三太太颂莲的讲述,展现了高墙大宅内,太太们的悲喜人生。在这所封闭一切的大宅中,老爷就是天,是神,他主宰一切,说一不二。而太太、仆人们在这所大宅中,只能奋力去争取想要得到的一切。这部影片就想一种隐喻,借着小小的宅院,反思生命中种种不得已、不得不的挣扎,和最后不可解的循环悲剧。 点灯、灭灯、封灯——《大红灯笼高高挂》 苏童的原版小说我没看过,不知道他笔下的人物,会与电影声像里有怎样的不同。然而,毫无征兆地我被那节奏的敲击声震撼了。那是可以骗自己,骗别人的本钱;是在这深宅大院里,被别人高看一眼,维持这似人非人太太命的砝码。 走入这大院里的女人,全都走进了相同的命运。伺候老爷,等管家在自己的院子里点灯。这灯点起来了,就什麽都有了。有专门服侍的下人给洗脚,捶足。有了饭桌上单点自己个儿喜欢的菜肴的资格。有了给老爷生个儿子,为自己今后命运铺路的机会。 颂莲(巩俐饰)最后似乎疯了,也许,从一开始,所有院子里的女人就都疯了。从太太到丫头再到老妈子,都疯了。也许疯了的还不止是她们。太太们疯了。 大太太想通过念佛获得一份心灵的宁静,可是她得到过么?她也是从颂莲那样年轻轻的时光里一点一点磨过来的。看尽林林总总,朝朝暮暮朝朝都不曾消停过的暗斗。她的面容渐渐平静,神情慢慢麻木。但是心里依旧颤动。那古老的规矩,本就是要了命的规矩。 二太太,笑里没有自己的喜悦,哭里又怎会有自己的悲声。有的只是看着那红灯笼摆在自己面前,知道那些暗地里坑脏的劳神子都还会继续的理由。 三太太,一个戏子,会给自己找乐子的戏子。早已看透这院子里的生活,不管它像猫也好,像耗子也好,都得象演戏一样演下去,活下去。但是她没想过她这出儿是个彻底的悲剧,戏还没完,她已经谢幕了。  四太太,她若是不疯,恐怕此刻也随着三太太去了。  丫头们疯了,丫头做着太太梦,以为有天会飞上枝头。也有了站在门口等点灯的机会。她们看不见太太们的苦,以为做成了太太就是苦的终点了,费劲心力,出卖良心换来的是自己冻死自己,空让家人伤心的结局。其实,整个院子都疯了,从几代前就疯了,消失了自我,只剩下灯笼,红灯笼。  红灯笼背后的是暗夜里零碎,见不得光的勾当;是闲言碎语里随风倒的墙头草,是巴结,是自贱,是自己不把自己当人的悲剧。  影片最后,老爷又娶了五太太,这戏还得继续演下去…… 这里是孤独国会客厅,我是主播相心,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次再见。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