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使命門徒
使命門徒
Claim Ownership

使命門徒

Author: 世界華福中心CCCOWE

Subscribed: 258Played: 3,260
Share

Description

《使命門徒》是第一個關注全球華人教會趨勢的基督徒Podcast平台。在這裡,您將會聽到跨代、跨界和跨文化的聲音。每一集,我們會與一位來自全球不同城市的華人基督徒領袖對話,一起探索當代關鍵的議題和挑戰。我們期待透過聆聽來認識不同的文化,透過了解彼此的差異,重新反思自身處境,並學習以多向的思維去看待事物,激蕩想法、前膽未來!放眼世界,洞悉時代;觀看上帝作為,回應福音整全使命! 每週持續更新。
226 Episodes
Reverse
🎙️嘉賓:基甸宣教士(散居華人事工與文字事工) Q:華人教會文字事工該如何策略轉進? A:基甸宣教士帶我們看見,近代宣教史中,當福音看似受阻時,常是「轉進」的契機。不論是19世紀宣教士創辦的報刊,或疫情加速的數位轉型,道成肉身的文字事工是一種靈活的謙卑,願意主動走入人群、真實地聆聽,並產出優質的內容與當代互動,同時不忘抱持鷹架精神,與下一代同行,在陪伴中見證他們的成熟。 Q:如何讓華人原創成為普世的祝福? A:華人教會長期領受翻譯作品的餵養,這誠然是恩典。而基甸宣教士鼓勵我們看見華人原創的呼召,分享所領受的祝福。 1. 回歸本質:求真的優質內容 要在資訊混亂的當下成為祝福,我們需要持守「求真」的原則,即便閱讀習慣改變,我們從自身文化土壤與生命掙扎中成長出來的真實見證,仍然吸引人心。 2. 原創目的:在神國度中互補同工 原創是成熟的標記,當我們分享自身的思考與實踐時,能讓神的國度更多元豐富。除了與中文世界共享資源,我們更積極與英文的宣教媒體建立夥伴關係,將華人的聲音傳遞出去,也將普世的洞見帶進來。 這份原創的呼召,邀請我們將華人的聲音,謙卑地融入普世教...
🎙️嘉賓:崔殷成牧師(華人宣教動員協會 CWMM ) Q:華人教會如何在宣教中重新定位? A:普世宣教是上帝的心意,也是教會的使命,崔牧師邀請我們辨識神託付華人教會的恩賜,在轉變中重新領受宣教呼召。 1. 活用文化恩賜,發揮神的預備 華人教會具備語言彈性、文化適應力與營商能力,特別適合深入多元與封閉地區。這些恩賜不是偶然,而是神為這世代預備的宣教資源,讓我們能建立更深的連結。 2. 突破模式複製,發展處境化策略 單靠模仿西方模式,已無法回應當今禾場的複雜與挑戰。我們需要建立合乎自身處境的差派與支援系統,如培育雙職宣教士、發展營商平台、從宣教前輩的經驗中學習智慧,建造能夠跨文化協作的團隊。 重新定位,不是否定過去,而是更堅定神對華人教會的心意,在這變動的時代中,謙卑尋求,勇敢回應、全心參與! Q:如何放下焦慮,實踐分辨與安息? A:我們常以為把教會顧好就夠了,但要突破本位主義,首先需將眼光從內需轉向「萬民」,崔牧師分享,我們可以從聯合短宣、跨文化交流與區域協作等具體行動開始...
🎙️嘉賓:溫永勖老師(McMaster Divinity College) Q:如何超越行動主義,活出召命? A:福音派的行動主義原意是要我們積極傳福音,卻常演變為要「做更多」的焦慮與壓力。溫老師指出,要超越行動主義,不是停止行動,而是回到上帝對我們獨特的召命;教會合一,不在於人人做一樣的事,而在於各按恩賜,彼此幫補,建立基督的身體。如此,我們才能跳脫比較的重擔,在恩典中活出神所賜的呼召。 Q:整全的基督論如何更新福音派神學? A:十架與赦罪誠然是真理的核心,然而,然而福音不止於此,溫老師提醒我們需要恢復對基督全貌的敬拜與跟隨。 1.⁠⁠ 不只十架捨命,更看見整個基督 我們所信的不只是「祂為我們死」,而是耶穌整個生命的救恩:道成肉身、生活、死亡、復活、升天與再臨,每個階段都揭示了救贖恩典,讓我們看見福音的全貌。 2.⁠⁠ 用整全基督論更新信仰核心 當我們不再簡化,而是擁抱耶穌整全的身份與行動時,我們會發現祂的每一步都塑造我們的信仰核心。生活與工作不再與信仰脫節,升天與再臨也不再邊緣。這樣的轉向,引導福音派更深對焦在基督本身。...
🎙️嘉賓:Kevin Chen(Gateway Seminary) Q:如何貫通新舊約,超越片段引用? A:聖經不是零散的教導,而是一個完整的救贖故事。 Kevin 透過「文本互涉」,幫助我們發現神貫穿新舊約的救贖計畫。 1.⁠⁠文本互涉:重新發現聖經的整體性 經文彼此呼應,並非獨立存在。例如,福音書引用以賽亞書 7:14,顯示基督降生是舊約預言的應驗。當我們看到這關聯,就能從單一引用轉向對經文整體的理解。 2.⁠⁠Nexus Passages:救贖歷史的樞紐 有些經文被頻繁引用,好比國際機場的「轉運站」,貫通了舊約與新約的核心信息,例如創世記 1-3 章,和撒母耳記下第7章(大衛之約),Kevin 稱這些經文叫做 Nexus Passages,因為它們連接聖經的重要主題,共同呈現出救贖歷史的脈絡。 發現經文間的關聯與聖經的整體性,讓我們心被恩感,更珍惜神的救贖心意。 Q:資訊爆炸時代,如何重建專注力? A:我們每天接受大量的資訊,科技的快節奏,帶給我們一種「速成」的錯覺,然而,真正的智慧來自於「晝夜思想神的話語」(...
🎙️嘉賓:歐雨虹老師(美國基督工人學院) Q:如何用耶穌的方式面對、處理情緒? A:華人文化中,情緒常被視為軟弱,但耶穌卻流露真摯的情感,讓情緒成為愛神愛人的力量。以下兩步幫助我們效法祂 1. 重新認識耶穌豐富的情緒 耶穌哀哭、憤怒、喜樂,祂的情感真實且平衡,從與孩童互動到在墳前哭泣,主的榜樣讓我們認識到,情緒本身並非負面,是與神和人建立深刻連結的恩典途徑。 2. 操練與耶穌同行的情感默想 我們可以透過想像力將自己置身於聖經場景,例如與耶穌一同在客西馬尼園,感受祂的憂傷與掙扎。這樣的默想操練能幫助我們內化耶穌的情緒視角,並將之轉化為我們面對生活挑戰時的生命力。 情緒不是軟弱,而是與神同行的橋樑。透過認識並操練耶穌的情緒,我們能在事奉與生活中蒙受更新,活出主的生命樣式。 Q:崇拜如何更新我們的信仰與情感? A:崇拜是更新信仰與情感的核心場域。歐雨虹老師指出,透過貼合會眾處境的創意設計,例如為兒童設計的聖餐禮儀(從創世記到最後晚餐的感官體驗)或切合時局的啟應文,崇拜能讓抽象的信仰具體化,並塑造群體共同的記憶與價值觀...
🎙️嘉賓:吳國安老師(台灣神學院) Q:華人教會如何超越基要主義的侷限? A:基要主義如同華人教會的家族史,值得我們深入理解其歷史背景與貢獻。在持守聖經權威及核心信仰的同時,我們也認識上帝在多元處境中的工作,並珍惜不同視角的神學反思。當我們積極聆聽並參與文化對話、尋求與彼此合作的可能時,就能跳脫基要主義反智、分離主義的侷限,在世俗化的社會中,見證神國的影響力! Q:為什麼今日的教會需要歷史神學? A:歷史不僅是回顧過去,更是深化牧養與講台信息的重要資源。學習歷史神學能幫助我們連結信仰根基,找到前行方向。 1.⁠ ⁠連結千年傳統,深化講台信息 歷史神學將堂會歷史置於基督信仰的千年傳統中,幫助我們接續脈絡,根植於不斷演進的教義與歷代教會的實踐智慧,避免斷章取義,使信息更具深度和歷史厚度。 2.⁠ ⁠以歷史智慧洞悉時代,澆灌牧養現場 歷史神學引導我們在歷代的神學資源中學習,理解信仰如何在文化與時代中被詮釋;這不僅能建立我們洞悉時代的能力,還提供我們應對後現代處境的方向,幫助我們將歷久彌新的智慧活用於牧養現場。 歷史神學是帶領教會應對當代挑戰的重要資源,能幫助我們深化牧...
🎙️嘉賓:戴永富老師(創欣神學院) Q:教會如何擺脫人情壓力,活出恩典? A:華人教會中,人情壓力常使服事變質。要活出合乎聖經的恩典觀、避免功利交換的思維,戴老師提供了兩帖良方。 1. 恩典源頭在神,而非人際回報 上帝的恩典如活水,白白從祂而來,經我們服事流向他人,最終回歸祂。以榮耀神為動力的恩典循環,超越了人際回報的期待,釋放我們自由服事、回應上帝的愛。 2. 實踐恩賜團契:共享與款待 教會是恩典的家,恩賜是共享資源;當我們接納不同世代與背景的成員,並以款待文化在屬靈、物質及情感上彼此支持時,資源更能有效分配、恩典從內流動向外。當我們實踐共享與款待時,教會就成為了無人缺乏、甚至有餘的恩賜團契 我們以神為中心、互相服事,實踐恩典循環,讓教會成為恩典湧流的恩賜團契。 Q: 教會如何在世俗化社會中忠心見證? A:戴老師指出,教會要在世俗化社會中活出忠實見證,首先要以款待與服事取代奪取權力的對抗。我們的門訓需緊扣福音敘事,才能幫助彼此認識恩賜,並以愛心發揮,慷慨地服事鄰舍。如此見證能避開強勢征服與同流合污的陷阱,且更能展現多元且合一...
🎙️嘉賓:李泉老師(愛丁堡大學) Q:如何面對教會內部的衝突與分裂? A:教會分裂常源於資源不均、神學分歧或缺乏對話空間...李泉老師帶領我們以基督為中心與哀歌的視角,回應衝突根源。 1. 動力:以基督為中心的和解視角 衝突的根源或許複雜,但和解的基礎卻很單純:基督已在十字架上成就了和解大工。這意味,處理分裂的我們並非孤軍奮戰,而是參與到基督已經完成的工作中。 2. 修復:與民同在的「中保哀歌」 哀歌是在苦難中與上帝對話,如同耶穌受苦中保的形象,一手牽著上帝,一邊陪伴受苦百姓,向神代求,這也是我們實踐和解的方向。同時,我們也學習更宏觀地洞察教會內部問題與社會不公義間的關聯。 透過以基督為中心、效法中保的服事,我們可以在修復裂痕的過程中,見證並經歷到基督已成就的合一。 Q: 該如何實踐「文化宣教」? A:文化宣教的核心是基督信仰與文化的雙向溝通。李泉老師指出,當我們放下單向的批判,帶著與神的相遇的經驗與建立關係的期待,聆聽並參與在公共領域的對話中時,基督信仰尤能為我們身處的文化帶來生命境界的提升,不僅展現信仰中獨特的救贖視角,更讓參與在跨文化溝通中每個人,都有機會...
🎙️嘉賓:陳劍光牧師(香港基督教中華傳道會) Q: 如何在忙碌的事奉中找回靈命活力? A:現代教會強調事工成效,但忙碌常使我們與上帝的關係疏離。陳牧師提醒我們重拾沙漠教父的靈修智慧:靈修並非逃避世界,而是進入內心,面對老我與黑暗面。即使忙碌,我們仍可將日常經歷帶入禱告,並安排獨處時間進行內在反思,與上帝進行真實的對話。透過適合的方式、恆心的操練,我們可以找回屬靈的活力! Q:領袖的靈命塑造如何影響教會發展? A:在教會的發展過程中,領袖的靈命塑造至關重要。陳牧師指出,教會的成長與穩定往往來自於領袖靈命的成熟度。 1. 領袖的「心胸」決定教會的發展空間 教會的成長與突破並非單靠人為的策略或工具,成熟的領袖能放下過去的成功模式,勇於嘗試新事物,在過程中善用資源與工具應對挑戰,促進教會的健康發展。 2. 放下恐懼,抵禦權力和利益的試探 為了將人領到神面前,靈命成熟的領袖願意放下對改變的恐懼,信任聖靈的工作,勇於嘗試新的事工或牧養方式。而當我們面臨權力和利益試探時,穩固的靈修能幫助我們回到主面前省察內心,持守正直。 我們願意在靈命上扎根、抵禦試探,信任聖靈的引導、嘗試...
🎙️嘉賓:應仁祥弟兄(校園書房出版社) Q:如何讓門徒培育更貼近生活? A:應仁祥弟兄與我們一同反思,門徒培育不僅是堂會內的訓練,更關乎我們如何在教會外的實際生活中改變與成長。 1. 從堂會走向生活 門徒培育旨在幫助信徒在日常生活中活出整全的生命,不僅限於堂會內的服事角色,也涵蓋職場見證,面對人際挑戰,處理情緒,甚至在挫折中成長等真實情境。 2. 看見人性的豐富與可能性 門徒培育需要在神論與人論之間找到平衡。我們持守上帝的主權,也不忽略人性能反映上帝的形象,例如能夠建造社會與文化的語言能力,還有創造力、思考力和情感等豐富特質。當我們挖掘實踐這些特質,就能在各領域活出豐盛的生命見證。 門徒培育不僅是信仰知識的傳遞,更要幫助我們面對實際生活,活出整全的生命。 Q:出版社如何透過出版資源支持牧養? A:應仁祥弟兄指出,校園書房出版社堅持聖經權威,卻不局限於單一神學聲音,讓讀者有機會在多元視角中深化信仰。 1. 多元神學聲音的引介 出版社挑選不同神學家的作品,即便存在某些爭議,仍對華人教會具有啟發性。我們可以透過這些資源拓展視野,...
🎙️嘉賓:陳培倫牧師(Petra 健身房教會 & iM 行動教會) Q:為何鍛鍊身體是件屬靈的事? A:鍛鍊身體不僅是為了健康,還直接影響我們的靈命成長。若要忠心回應神的呼召,可以從以下兩方面開始操練: 1.⁠⁠看重身體,整全看待靈命塑造 上帝創造了我們的身、心、靈,三者密不可分。當我們平衡鍛鍊身體時,能提升抗壓力,幫助我們應對生活與服事中的挑戰,以更高的品質、持久地事奉神。 2.⁠⁠忠心事主,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 我們常說願意為主放下生命,但真正的順服,往往體現在改變飲食和作息等細微習慣上。為了榮耀神,我們選擇健康的食物、進行規律運動,因為這正是對神忠心的具體表現。 鍛鍊身體是對神美好創造的回應,我們透過訓練與改變生活習慣來操練敬虔,提升抗壓力與事奉品質,將榮耀歸給神。 Q:健身如何成為新型牧養與福音策略? A:當健身房作為「無牆教會」,打破了傳統教會的空間限制,無論參與者是否為基督徒,都能透過共同面對身體的挑戰與突破,建立深厚的「革命情感」。這樣與彼此的連結,能讓參與者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下,自然接觸福音,我們可以在健身...
🎙️嘉賓:蔡怡庭(Christianity Today 今日基督教) Q:如何融合多重身份,忠心事奉? A:蔡傳道受到奧古斯丁的啟發,指出基督徒蒙召在「地上之城」參與公共生活,同時要心懷「上帝之城」的永恆價值。因此,無論是教會事工,還是多元的職場角色,不同的身份並非彼此衝突,而是侍奉的不同面向。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參與職場、家庭和社會,關愛鄰舍時,就是在忠心地回應並見證基督的愛。 Q: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公共神學? A:不同於「聖俗二分」的觀念,蔡傳道認為神學不應停在抽象思考,而要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影響每個決定。因此,我們不僅在教會內虔誠,更可以從聆聽開始,積極參與公共領域並持續自我反思。當我們以基督的教導來省思和調整自己的動機與生活方式時,將更有勇氣與溫柔去連結不同群體,回應當代的挑戰。 Q:從媒體解讀,華人教會在關注什麼? A:根據在 Christianity Today (今日基督教) 的工作經驗和後台數據,蔡怡庭傳道觀察到簡體中文讀者更關注苦難、受迫害和弱勢群體相關的議題,而繁體讀者則更關注性別、倫理(尤其家暴、婚姻、LGBTQ+...
🎙️嘉賓:郭偉聯教授(香港浸會大學 宗教與哲學系) Q:如何在撕裂的世代中「栽種和平」? A:當社會充滿對立,郭老師提出,我們可以透過「減法」與「加法」創造一個安全的對話空間。減法旨在減少衝突中的傷害,緩解並協助受傷者重建自我;加法則是培育社群資產,提供機會與培訓,支持人們成長並自立。同時,靈性操練幫助我們將傷痛交託給上帝,與彼此同行、重建信任,在和平的實踐中見證上帝的工作。 Q:華福運動如何在悔改中尋求更新? A:華福運動在過去曾成功地服事華人教會,但如今正面臨挑戰。郭老師的研究發現,引導我們在悔改中尋求更新: 1.⁠ ⁠悔改的起點:認識過去的活力與成功 早期的華福運動充滿年輕活力、勇於突破傳統,成功地跨越宗派藩籬、化解群體間的對立,然而,隨著華福成為高層領袖的象徵,年輕一代的參與度逐漸流失。 2.⁠ ⁠更新的契機:重回福音、找尋定位 今日的華福運動必須回歸福音,重新思考我們的使命定位。因我們不僅是連結的平臺,而是要成為一個活出使命的群體。具體來說,我們需要為年輕世代創造參與的空間,在實踐中推動跨代的合作與對話。 悔改與更新密不可分,華福運動的未來取決於我們能...
🎙️嘉賓:徐西面博士(英國愛丁堡大學) Q:為何 AI 令人焦慮?它反映了什麼? A:人工智能( AI )不只是工具,徐博士帶領我們探討其本質,並歸納了以下兩點: 1. 人工智能反映了人類的需求與慾望 人工智能的本質是一面鏡子,反映了人類的多重需求。從開發商利益、設計者理念和使用者需求,AI 匯集了人類的慾望與期待。我們需要意識到 AI 不僅是工具,更是人類價值觀、需求和慾望的投射。 2. 令人焦慮的原因:AI 的不透明性 AI 的運作過程對大多數人來說是個「黑箱」,我們無法掌握它是如何作出決策,這樣的不透明性可能讓人感到不安,加上 AI 強大的運算能力可能讓我們擔心自己某些功能會被取代,進一步加劇了焦慮。 AI 既反映了我們的需求與慾望,其不透明性與高效能,更引發了人類被取代的擔憂,是我們今日需要正視並應對的挑戰。 Q:在 AI 時代,如何理解上帝的形象? A:在 AI 時代,若人的價值僅限於效率和功能,我們將如同資本主義所驅動的科技發展般,逐漸被取代。然而,人是按著上帝的形象被造,是整全的存在,包括身體和靈魂,這是 AI 無法複製的。我們需要擁抱自身的獨...
🎙️嘉賓:高亞雯姐妹(Logos 聖經軟體) Q: 如何在有限時間內提升事奉效率? A:在繁忙的事奉中,科技能幫助我們有效節省時間。透過數位工具,我們可以快速檢索原文資料、查閱工具書,AI 技術更能摘要書籍、生成講章大綱,大幅提升研經和講道預備的效率。同時,雲端同步功能讓我們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研究,靈活利用零散時間,使事奉更具彈性。 Q:如何兼顧屬靈反思,平衡使用 AI ? A:我們知道在 AI 時代,科技雖然能輔助事奉,也能節省時間,但它不能取代我們在神面前的屬靈反思。解經與講章的深度仍取決於我們的禱告、默想與研究。因此,我們可以將科技節省的時間用於靈修,同時保持批判性思維,才能平衡科技應用與屬靈深度。 👍董牧師提問💬 聽完訪談後,您會如何看待 AI 對研經效率的提升?同時,我們該如何避免過度依賴 AI ,保持屬靈的敏銳度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分享你的想法或提問喔! 🔗 https://forms.gle/R6p4MQBHtxok5TSw9 📚延伸資源💡 1.⁠ ⁠ Logos 聖經軟體中文官方網站 🔗 ...
🎙️嘉賓:彭盛有老師(台灣浸信會神學院) Q:為何教會需要重新發現「美」的價值? A:神學美學的核心不僅限於藝術表現,而是上帝藉由「美」來啟示自己。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重新發現「美」的價值: 1. 美,上帝的自我啟示 上帝的啟示超越文字教義,更在創造、藝術與五感中彰顯。基督的十架看似醜陋,卻恢復了秩序與美善、重新定義了美,並讓我們感知到神的臨在,是至美的救贖。 2. 美,活化深層的信仰連結 上帝透過「美」與我們建立深層連結,美的經驗開啟我們的心,使我們進入禱告並回應祂的呼召。同時,「美」如同一座橋樑,其公共性讓我們能與他人展開對話,引導我們見證上帝的真善美。 重新發現「美」將幫助教會更新敬拜、禱告和傳福音的方式,激發更深的靈性渴望,促使我們更深刻地經歷上帝的臨在。 Q: 為何「美」是門徒訓練中重要的一環? A:原來「美」不只是知識傳遞的輔助,彭盛有老師指出,神學美學正是門徒訓練本身。因為美能增強信徒對上帝啟示的感知力,開啟愛與禱告的能力。更重要的是,美能培養信徒的分辨力,在複雜的世界中辨別真理與美善,並在生活中實踐出來。將「美」融入門徒訓練,能促進我們的全人發展...
🎙️嘉賓:黃偉仁牧師(馬來西亞神學院) Q:為什麼我們需要「使命型教會」? A:後疫情時代,如何讓教會重拾影響力?單靠活動吸引人來聚會,效果有限。黃牧師指出,「使命型教會」並非取代傳統教會,而是裝備信徒在多元社會中活出「整全福音」,不只在意靈魂得救,更回應全人的需要。透過裝備和賦權,讓每位基督徒都能在職場、家庭、社群中,成為福音的見證,為了神的使命而散、而聚! Q:如何透過社會關懷,活出整全福音? A:傳統的社會關懷,往往只有少數人參與。使命型教會則是讓每位信徒都參與在服事中。就像黃牧師的長輩小組,每月固定探訪戒毒中心,學習陪伴和聆聽,讓原本封閉的邊緣人漸漸感受到溫暖與接納,願意敞開分享、建立關係。當我們真實地關懷他人需要,福音能為彼此的生命帶來更新的火花,門訓也在不知不覺中發生! 👍董牧師提問💬 黃偉仁牧師提到,使命型教會強調信徒參與、社會關懷、以及活出整全福音。在聽完他的分享後,您有什麼啟發?您會想在自己的教會中嘗試哪些改變,讓福音的影響力,從教會走進社群呢? 歡迎你透過以下連結來和我們...
🎙️嘉賓:劉育仁牧師(馬來西亞新山 Oasis JB ) Q:門徒訓練為什麼需要「客製化」? A:面對多元時代的需求,劉牧師提醒我們,今日的門徒訓練需要「客製化」,才能夠面對未來的挑戰。 1. 效法耶穌生活化的門訓,不盲目複製 耶穌的門訓不侷限於課程與活動,也沒有複製所謂的「成功模式」,反而,祂帶領門徒學習與不同背景的人吃飯、相處,將信仰量身訂做地活在門徒的生活情境中。 2. 主動接觸未信者,自然地發揮影嚮力 「客製化」的門徒訓練關注門徒的全人發展,不只是被動接受知識,而是主動在生活中與不同背景的未信者互動,並在各領域發揮恩賜、活出信仰,進而影響社會。 為了迎向神國度的未來,我們用心陪伴,不再追求單一的標準答案,而是看重陪伴門徒在生活與信仰中經歷成長和蛻變。發展出量身訂做、生活化的門徒培育。 Q:教會要如何成為所在城市的祝福? A:每個城市都有其獨特的文化底蘊和資源,但同時也存在著文化缺口,我們可以積極發掘並填補這些缺口。就像綠洲教會看到了當地缺乏戲劇藝術資源,開始與不同領域連結合作,積極推動藝術教育。當我們面...
🎙️ 嘉賓:李志秋老師(新加坡神學院華文神學系) Q:初代教會為什麼被逼迫? A:初代教會因堅持信仰耶穌基督,拒絕參與當時普遍的多神與君王崇拜,被視為對傳統信仰和當權者的挑戰,而各種刻板印象和不實指控,加劇了社會的恐懼,使他們成為攻擊目標。但值得注意的是,初代教會面對逼迫的回應並非單一,不論是勇敢、退縮、妥協或堅持,都反映出他們在逼迫下的複雜處境和多元思考。 Q:今日教會該用什麼態度回應逼迫? A:李老師從她的新約研究中,驚喜地發現,「同理心」是初代教會應對逼迫的關鍵力量,也值得今日教會效法。 1. 新約敘事:多元回應的空間 初代教會對逼迫的回應並非單一,除了堅守到底的忠誠,他們更嘗試理解反對者、釐清誤解,並以智慧與彈性回應。因此我們也可以堅持信仰,同時理解與溝通。 2. 「同理心」是面對逼迫的關鍵力量 在逼迫的環境中,受苦的基督徒群體所需要的,未必是指導性的語言,李老師梳理了新約聖經中多處的敘事,指出耶穌同樣可以體會受逼迫的苦,而「同理心」正是新約作者用以陪伴...
🎙️嘉賓:黃大熊宣教士(西宣學院) Q:門徒培育的「三大痛點」是什麼? A:少數民族的跨文化門徒培育經驗,讓我們發現了當代門訓的三個痛點:聽不懂、學不會、用不出來。因為文化與生活經驗的差異,學員其實未必能領會教導者的想法,單向的知識灌輸看似讓我們記住了神學詞彙與概念,卻沒有學進心裡,導致不能活用、無力將信仰落實在生活中。 Q:如何培養「帶得走」的信仰? A:要培養出「帶得走」的信仰,黃大熊宣教士建議我們可以從三方面開始著手: 1. 以「為父為母的心」來牧養 當放下權威,不再以「知識傳授者」自居,我們成為了一個陪伴、引導者,可以自然地貼近他人的生命經驗與需要,這心態的更新,恰好是有效教學模式的起點。 2. 在實踐中,以多元的方式學習 在真實情境中學習,透過「做中學,學中做」與彼此互動,我們不斷觀察、反思和模擬、實踐,以多元的方式強化,讓知識緩慢而紮實地內化為自身的能力。 3. 用接納與聆聽,建構「身分認同」 一旦我們用心聆聽,感受彼此內心世界,真實的接納能讓我們在資訊爆炸的時代中,找到基督裡那穩固的信仰身份認...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