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非主流 ALT.WAVE
非主流 ALT.WAVE
Author: 非主劉
Subscribed: 1Played: 0Subscribe
Share
© 非主劉
Description
🎧非主劉
在集體意識洶湧洪流下,離開主流的喧囂是挑戰,也是不容易的選擇。
試著回到小眾個體的感性與聲音,找尋那些不被淹沒的思緒與感受。
2020 年代,非主流開始站上舞台,從邊緣走向幕前,
它是一種理解世界的多元能力,也是一種與社會共舞的姿態。
非主流不代表對立,是尚未被定義、正在萌芽的觀點等。
在這裡,我們聊宇宙內外的主觀意見與客觀事實,也交換日常生活裡的片刻感受。
在每一次對話中,繼續感受對世界的好奇。
補充說明:
節目為即興對話形式,可能會有口誤或語境上的模糊。將盡力尊重各方觀點,也希望內容能貼近當下時空背景的政治正確性。
另外,目前常以連線的方式進行,受到訊號上的外力介入,難以避免👽(我的意思是會斷訊)
在集體意識洶湧洪流下,離開主流的喧囂是挑戰,也是不容易的選擇。
試著回到小眾個體的感性與聲音,找尋那些不被淹沒的思緒與感受。
2020 年代,非主流開始站上舞台,從邊緣走向幕前,
它是一種理解世界的多元能力,也是一種與社會共舞的姿態。
非主流不代表對立,是尚未被定義、正在萌芽的觀點等。
在這裡,我們聊宇宙內外的主觀意見與客觀事實,也交換日常生活裡的片刻感受。
在每一次對話中,繼續感受對世界的好奇。
補充說明:
節目為即興對話形式,可能會有口誤或語境上的模糊。將盡力尊重各方觀點,也希望內容能貼近當下時空背景的政治正確性。
另外,目前常以連線的方式進行,受到訊號上的外力介入,難以避免👽(我的意思是會斷訊)
24 Episodes
Reverse
#親人離世 #情感支持系統 #體驗主義本次與好友 John 進行了一場從未有過的深度對話。原以為只是輕鬆聊聊對好樂團與音樂的喜愛,卻意外延伸到生命中最沉重的課題:親人的離世。John 首次深度分享了父親在 21 歲到 25 歲期間,與癌症奮戰直到離世的經歷。驚訝的是,我們發現彼此的父親都在成長過程中因癌症離世,但面對「最後一刻」卻截然不同:在場的衝擊: John 陪伴父親度過心跳歸零的那一刻,那樣的畫面與感受至今仍深植腦海。不在場的遺憾: 非主劉兒時則被親戚的安排「不搭救護車」,錯過了父親的最後一口氣,這成為他成長過程中難以釋懷的遺憾與不理解。這段經歷讓 John 從過去深信「沒有什麼是努力沒辦法做到」、渴望掌控一切的狀態中徹底解放。他體悟到,有些事情是「再怎麼努力都無法改變」的。這場生命的洗禮,讓他放下了控制,最終擁抱「盡力就好」的生存智慧。經歷種種,現在我們來到了25+,John也從追求物質轉向將金錢、時間花在演唱會、旅遊等生命體驗上。
#高溫假 #氣候變遷 #勞工權益本次聚焦臺灣社會的時事議題——「高溫假」立法院交通委員會提案修正《氣象法》,預計在 11 月納入「高溫」為災害性天氣,作為制定高溫假的法源依據 。位處暖化重鎮的西班牙,在慘痛的洪災教訓後,已通過「氣候帶薪假」政策,勞工在發布風險警報時可申請最多 4 天帶薪假 。然而,單純放假就能解決問題嗎?我們探討了「高溫假」可能帶來的社會公平挑戰:工作類型差異:高溫假對在室內工作的多數人影響不大,主要受惠的可能是戶外藍領階級 。日結薪資的困境:對於工地或打零工(如外送等)的勞動者 ,放假可能形同損失薪資(無薪假)。成本轉嫁與風險:若調整上班時間到晚上,會增加照明和安全的成本,尤其在臺灣容易「便宜行事」的環境下,晚上作業將增加額外風險 。市場機制與人命價值:若以提高外送費的方式(如 1.5 倍)來鼓勵外送員冒險工作,雖是市場機制 ,但政府的責任應是避免生命風險 。
#集體歡騰 #BLACKPINK #演唱會經濟學那天決定提前上臺北充滿了後悔 。一路觀察到粉絲們從捷運站到高鐵站,展現出的滿滿能量與齊全準備 。演唱會中觀眾的能量,其實是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應該要留在世運外,感受漏音和Blackpink 演唱會後氛圍(想起朋友說不一定有下次機會,各種FOMO)。對話中,引發博士田以社會學切角,引用了法國社會學大師Emile Durkheim 的理論,將這種粉絲的狂熱類比為古代宗教儀式中的「集體歡騰」(collective effervescence)。在當代社會,當宗教影響力瓦解後,人們透過音樂祭典、演唱會等活動來尋求群體的感受,重建與社會的連結和歸屬感 。然而,粉絲「追星」是為了逃離主流社會嗎?援引 George Simmel 的觀點,闡述了「自由與限制」的同時產生:成為粉絲賦予你一種特殊的身份和團體內的「自由」,但同時也要求你遵守群體內的潛規則,例如”Swifties“交換手鍊的行為 。
#中國國民黨 #鄭麗文 #轉型正義十月成為年度新歡月份🥳三次假期輪流登場。進入讓博士田更多抑揚頓挫的😆正題前,先問兩個問題:1️⃣政治是否需講究「忠誠」?2️⃣政治更重要的是「價值」?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上週落幕,如題,這集分享了我們身為一般民眾的想法。從鄭麗文的崛起與較清楚論述路線,試著觀察藍營未來可能走向,是會讓市場有清晰的新選擇,還是潛在著更大的風險?同時,也延伸談到「光復」與「中正堂改名」的轉型正義議題。在歐洲,年逾九十的納粹士兵仍被帶上法庭接受審判;而臺灣呢,我們有清楚的受害者名單,卻未見更多加害者被揭露。錄製時間 2025/10/28後來,鄭主席接受德國之聲專訪提到:「普欽不是獨裁者」,感覺...有點危險,更認同博士田的某些觀點。
#家人 #眼鏡猴 #skinny-dipping #善良不經意又有了刻板印象,還好沒有因此錯失認識美國大叔的機會。我通常會詢問旅人們(如果當下我狀態很E),對人生階段或某些議題的想法。當我聽到他那句「Living in the moment」,一記當頭棒喝!我被再度啟發,這就是我這場旅行最大的收穫。如果旅程是一首詩或是散文,這句話一定是題目。剽悍的美國大叔:「這是他12年最快樂的一夜,我們都是他的家人。」我們擁抱彼此,那一刻,彷彿身處玩命關頭的場景。突然,荷蘭女生提議,還是要「Skinny-dipping」?我沒能聽懂並請她解釋,原來是要裸奔大海😂這是出乎意料、好玩有趣的9天 !
#宿霧 #薄荷島 #獨旅 原本以為是一趟「靜一靜」的菲律賓宿霧薄荷島旅程,只要完成以下三大任務就算圓滿:1️⃣奧斯陸(Oslob)鯨鯊共遊2️⃣薄荷島(Panglao)沙丁魚風暴3️⃣水肺體驗(這時候就要來個「但是」)沒想到遇到來自荷蘭、印度、美國、中國與臺灣的旅人,重新啟動了社交能量,改變整個旅程走向。近期我正煩惱越活越I的生活,真是一場久逢甘霖:)*教練表示🤿記得一吸一吐好好呼吸。點醒了我,在陸地上也要「好好呼吸」
#傳產人情味 #中秋連假 #海島之旅 中秋連假第一天,參加一場在高雄工業區旁的傳產家族烤肉,見識到復刻的熱情與文化(超愛自製油桶烤肉架😆);再趕去聽滅火器的現場,大正說送給花蓮「晚安台灣」,到「長途夜車」,再到最後「島嶼天光」響起、台灣旗被高舉,第一次親臨的Wayne也被觸動。我最喜歡他詳細解釋新歌「公賣局的酒香」,從老員工到加入WTO導致米酒價飆升九倍,整首歌曲的情感太豐沛了!節目裡也聊到海島行前的猶豫與整理:到底該不該帶筆電出門?要幾套衣服?希望好好體驗這趟宿霧與薄荷島的海島之旅。另外,博士田也分享波士頓的假期:哈佛、紅襪球場、秋天轉紅的楓葉,還有與老師與朋友重逢的喜悅與交流。我們也聊到近況、MBTI的小變化、對自我彈性的理解,以及「放鬆」其實也是一種練習。最後,博士田提到September這首歌 :「十月,新的季節,也是一段新旅程的開始。」這也是我的愛歌~*錄完就前往機場。
#公館圓環 #肇事第一 #正交路口2025 年 9 月 13 日,台北市政府正式啟動公館圓環拆除工程,填平地下公車專用道,改為正交路口設計。這個連續 7 年事故率全市第一的交通路段,市府宣稱拆除後可望將事故減少六成,但也伴隨不少爭議。在這一集裡,分享了不同使用角色的經驗——從騎車、開車到搭公車與步行,每一種交通方式都在這裡的感受。同時,也討論了公共治理的角度:究竟應該透過標線優化逐步改善,還是以拆除來展現決策魄力?當政府選擇直接行動,似乎缺乏與民眾充分溝通時,這場拆除是否也反映出台灣在城市治理上更大的挑戰?公館圓環不只是交通設施,它承載著城市的記憶,也折射出台北治理方式的轉變。這次的拆除,是一個進步的開始?如果這次的所有經驗(包含各種利害關係人),能夠成為未來台灣公共建設的借鑑,好像也非壞事?
#FAPA #華盛頓 #台美關係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 https://fapa.org/) (唸起來像臺灣話的「喊打」),中文名稱為「台灣人公共事務會」,從 1980 年代由海外台僑成立,推動民主化與台灣獨立,到如今成為美國最大的台灣倡議組織。每年成員們齊聚華府,親自進入國會辦公室,向議員們遊說台美關係相關法案,讓台灣議題持續被看見。除了政治層面的交流,他也聊到美國台灣社群的活力,例如舉辦「台灣夜市」(Taiwan Yes)推廣文化,甚至把臭豆腐、牛肉麵搬到美國。這些活動不只凝聚僑民,也讓當地人更認識台灣。而在華府的所見所感,博士田深刻體會到「政治菁英」運作的現場樣貌,以及台灣在國際現實下如何被定位。從國會辦公室的氛圍,議員立場異與同,再到政策討論的直接性,這是截然不同於學術圈的另一種體驗。這次經驗分享,了解台灣人如何在海外持續發聲,也謝謝這群人,在美國的政治場域裡努力讓台灣被看見。
#海外生活 #新加坡 #多元文化睽違不到一年,又在星國與 my singabros 重聚。趁著這次海外研習的機會,我找了 John 和 Will 敘舊,聊聊他們在新加坡的生活日常、文化觀察,以及作為海外工作者/學生的真實感受。John: 新加坡種族多元,但大家會想常待久留嗎?常聽到的寒暄是「你還想再待幾年?」Will: 大學飛來NUS參加創業比賽,一見鐘情申請了碩士。如果可以給過去的自己message,會是「想到什麼就多做,彎路有彎路的好」
#九三閱兵 #歷史解釋權 #民族復興2025 年九三閱兵,習近平講話從 2015 年的「和平必勝」轉變為「民族復興勢不可擋」。這樣的語言轉向,是單純的政治修辭,還是中國在重塑「歷史解釋權」?本集我們分三個角度討論:歷史:國共抗戰的真實角色,台灣去中化 vs 中共繼承中華文化符號。地緣政治:中國軍事秀肌肉,台灣作為第一島鏈的突破口,2027–2035 的潛在風險。美國:川普帶領回到現實主義外交策略,,美國是否仍能以價值凝聚盟友?最後,參與了美國外交官在台灣的演講,他提到台灣是MVP,想問台灣是所謂先發球員?還是被交易的潛力新興?
#普發現金 #升級版的基本人權 #UBI無條件基本所得立法院通過全民普發一萬元現金的修法過程,從一開始的反對到最後的拍板定案,背後牽涉的是程序爭議、財源問題,還是單純的政治考量?回顧過去從消費券、三倍券到 2023 年的 6,000 元現金,再到這次的 1 萬元,普發政策在台灣的脈絡是什麼?是否真能刺激消費,還是只是把錢存起來?討論中也延伸到「要不要排富」、「全民基本收入」的想像,以及台灣社會在稅收結構、財政信任上的挑戰。最後,我們也交換了對於政府施政、公共財政透明度,以及年輕世代如何看待「納稅人的錢」的觀察。
#公投落幕 #海外研習 #論文撰寫本集談到核三公投的落幕與社會觀察,再分享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參加一週永續金融研習的體驗。新加坡的綠化程度在全球名列前茅,美觀又舒適!某天下課後,在校園裡閒逛,意外遇到一個針對不同國家的人做刻板印象投票的小活動,卻發現裡面沒有台灣,接著與主辦方有趣互動。最後,田博士分享對於研究生的學習建議,帶來啟發。#公投落幕 #海外研習 #論文撰寫本集談到核三公投的落幕與社會觀察,再分享前往南洋理工大學商學院參加一週永續金融研習的體驗。新加坡的綠化程度在全球名列前茅,城市環境兼具美觀與舒適,令人印象深刻。某天下課後,我在校園閒逛時,意外遇到一場針對不同國家進行「刻板印象投票」的小活動,卻發現其中沒有台灣。這也引發了一段與主辦方之間有趣的互動。最後,田博士帶來對研究生的學習建議,包含選課及論文撰寫。好懷念NTU學餐的大杯泰式奶茶...
#區域關係 #國家安全法 #摩爾定律晶片戰爭的時代,技術不僅是商業機密,更是國家安全的核心資產。近期,台積電工程師涉嫌將 2 奈米製程機密外洩至日本,並以《國家安全法》偵辦,在核能佔據媒體版面下,重新凸顯國際間對尖端技術的爭奪。我們注意到的是,日本展現重返半導體領導地位的強烈企圖?過去,台積電突破英特爾制定的「摩爾定律」,難道是台灣特有的「補習文化」與「先修觀念」,推動優秀工程師跳級打怪,讓TSMC登基加冕、稱霸國際?恩,別再對傳統教育指指點點了:)
#立場轉彎 #標籤 #符號意見與立場,會隨著心境與環境改變而調整,這是正常、健康的過程。但必須正視「為何改變」。媒體和正方提到「小女生」,這張標籤是吳亞昕會想要的嗎?前陣子大罷免時,有人把同意與否與「智商」掛鉤。這次,黃士修奪回「智慧」財產權,把同意延役與「聰明」建立新的連結。另外,他也提到核廢料並非廢料,而是下一代的資源,更是循環經濟的最佳體現。至於延役與除役後的電力成本,雙方依舊各有數據,為何沒有一個唯一的權威數字?因此,也許在投票時,這一點可以暫且擱置,參考其他判斷依據。
#能源韌性#能源自主 #屏東人 #媒體shìdú週六的第二場公投意見發表會,這次以比較輕鬆的心情收聽(怪罪於週末),整體內容感覺不如首場扎實,但仍有幾個記憶點。正方延續不少首場葉教授的觀點,但論述給我一種「再生能源與核電只能二擇一」的印象(雖然可能非其本意),並對綠能有些負面評價,這點我並不樂見。能源多元是好事,綠能更是全球趨勢與事實。正方同時強調核電是「乾淨、便宜、穩定的能源」。反方則將論點與 COP 及聯合國的主張或價值進行連結,強調核能成本應納入核廢料處理,且這成本不只金錢,還包括長期的社會與環境影響。引用「Leave no one behind」,以屏東人為例,提醒能源轉型不應讓特定地區或族群承擔過多風險,並指出核電延役還涉及鉅額保險問題(我之前沒想過)。反方提到台灣的人才與年輕世代有能力推動改變(雖然我一聽到時想到,這可以被誤解為要年輕人承擔責任?但相信並非原意)。事後查資料(https://ec.europa.eu/commission/presscorner/detail/en/ip_22_711) 發現,歐盟將核能列為「過渡性能源」必須符合一定條件(歐盟官方說明),而天然氣若達到相關條件,也可被視為過渡性能源。
#核能安權#氣候轉型#社會責任公投發表會第一場後半,正反雙方延伸補充:正方強調行政部門遲未授權相關檢驗,公投是推動唯一途徑;反方則認為必須在科學驗證完成後,再由民意決定。🟢 下半場正方意見行政機關未授權台電啟動延役檢驗,因此才需要公投推動。大潭9號機延遲商轉,反映備援機組們完工落後。台電使用未拆燃煤機組作為緊急備用,部分違規運轉案例也被指出。指出台電董事長未積極面對延役議題。現行電價未反映高昂的天然氣成本。再生能源須交台電輸配,買價成本過高(風電6.5元/度、太陽能4.8元/度)。行政院繼續撥補台電1000億,卻不選擇較低成本的發電選項。公投通過後,台電才能有所依據啟動實質作為。美國密西根核電廠成功完成延役並取得執照。台電仍保留不能運轉的燃煤機組,顯示電力緊張。 強調主張行政單位應積極作為,希望一年內透過管制機關驗證,讓核電廠恢復成停機待命的狀態,並沒有說一定要開始發電。🔴 下半場反方意見燃煤儲量實可達30天,也是列為國安備站的機組。台電啟用緊急備援並無違法,且使用率不到1%。非核家園為環境基本法中明定目標,核四停建也是過去共識。賴總統支持核能三前提:核電安全、廢料處理、民意支持。核安單位上週已經公告安全檢查辦法,台電將依法執行自我安全檢查。核能不能簡化成非核或擁核之爭,重點是負責任的永續處理。各發電專案均需經環評,台電需改善社會溝通機制。過去五次公投,董事長均為反方代表,強調安全需完整透明程序。要達到100%安全,成本與效益間須取捨並爭取民意支持。台電正積極推動高階核廢料選址立法,擔起責任。對方輕描淡寫重啟成本與難度,是對台電第一線人員不公平。從字句間聽到台電腹背受敵的壓力,辛苦。身為董事長,在這樣的平台讓民眾知道並感受到是好事之一。最後,董事長提到第一線是他的同仁,也是葉教授(正方)的學生。哇,動之以情,結尾很有趣。
#核三重啟#能源安全#國際潮流2025/8/23,台灣將舉行「核三重啟」公投。當能源變成一場政策與價值觀的拔河,究竟該先確保電力來源,還是先確認安全無虞?或是其實有雙贏的解決方案?我們對於題目的解讀就意見相左,也認同投同意與否,不代表就100%使用核能。工作上遇到的香港顧問表示驚訝 :「欸,你們臺灣怎麼一直在投票?」以下提供個人筆記 (盡可能避免超譯),供參考:🟢 上半場正方意見(支持核三重啟)國內外智庫、美國前海軍將領與駐台代表皆建議台灣應保有核能。能源安全:燃煤可撐36天、天然氣7–11天,核燃料可撐18–36個月。解放軍軍演曾鎖定高雄永安天然氣站為攻擊目標。烏克蘭戰爭中核能占70%,確保基本電力。交戰國不會直接攻擊核電廠,因負面外溢影響太大,反而是一種國安保障。一座核電廠可穩定供應5–6%電力,6%大約等於軍方、醫院與政府用電。台灣核電廠40年無地震造成的大事故,且全球無單因地震造成重大毀損案例。核三場耐震0.72G,接近台北101耐震兩倍(0.37G);根據美國標準,即使達1.384G也可安全停機。福島事故原因是12公尺海嘯灌入爐芯(防波提緊僅5公尺高),台灣核三場地勢15公尺高,預估極端海嘯也不超過10公尺。美國80多座40年核電廠已延役。年限是當時美國為反壟斷設計,並非只能使用40年,且延役電廠只需更換零件,無需大改造。雖僅占3–6%發電量,但電網已吃緊,發電穩定性關鍵,南部供電不足需中電南送。🔴 上半場反方意見(反對核三重啟)現階段討論無法實質驗證核電延役可行性。題目「主管機關確認無安全疑慮」的程序與標準未明確說明。需先完成科學上安全驗證後再談公投。過去機組設計未必符合現代標準,需重新檢查。正方舉的案例都來自國外。台電目前已有效調度機組,除役也屬計畫性的政策。2016–17 年備轉容量是最低的,當時核二、核三未除役,低於6%有100天。最近幾乎沒有發生日尖峰,夜尖峰也小於10天。火力發電空污是被監管、監控,台電火力機組自2016年起空污已減少七成。新建天然氣電廠(如大潭、通霄)已上線或將啟用,還有幾個機組明後年將陸續上線,也將減少南電中送的情況。延役應由科學驗證與工程評估決定,不應以公投直接決定。葉教授提到國外的案例中,哪些電廠是有詳細檢查,哪些是一年內就完成檢驗的。第一場後半請詳EP.04。
#長照改制#資本主義#在臺移工 「政策放寬,不一定等於照顧公平。」114/8/1本島放寬外籍看護申請門檻,只要年滿80歲就免評量量表即可申請。如此長照資源更容易取得,但若供給不變、需求大增,反而讓「誰有資本、誰搶先」的市場經濟更加明顯。當看護或居服員變成一場競標,失能與否不再是照顧優先的依據;使否變成在社會裡比較誰更快、誰更有錢、誰更有人脈。身為主流制度下的非主流,我們該怎麼看待「照顧」這件事?是權利?是商品?還是社會責任?另外,本島居民對「外籍移工」友善與否?當然,其他國家也有類似情況。
#海外求學#社會觀察#文化適應 博士田:「進步不等於褒或貶。」在首集節目中,邀請到目前正在美國德州攻讀社會學博士學位的好友——博士田,他分享在異地生活與學習的感受,如「出國後的觀點轉變」、「政策變動下的影響」、「與美國文化的互動碰撞」。身為主流社會下的非主流,如何建立舒適節奏與共處的頻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