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公事好好說

216 Episodes
Reverse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游婷婷(基督教芥菜種會/南區助人網中心副處長)
張簡卉筑(基督教芥菜種會/培育成長專員)
阿萍(南區習藝所培力學員)
弱勢族群在面對就業挑戰時,往往不只需要一份工作,更需要的是陪伴、培訓與被看見的機會。本集《公事好好說》,將走進基督教芥菜種會旗下的「南區習藝所」,看見非營利組織如何用行動翻轉生命,讓「樂熱心」這個品牌成為希望的象徵。
習藝所的核心精神,不僅是傳授技能,更是幫助學員重建自信、重新連結社會。在副處長游婷婷的專業推動下,加上專員張簡卉筑的耐心陪伴,每位學員都有機會透過課程、培力與生活支持找到自我價值。節目中,我們將聽見習藝所的日常運作與挑戰,更有培力學員親自分享真實生命故事,傳遞「只要有人相信,就能勇敢站起來」的力量。
推動弱勢就業絕非易事,過程中需要跨部門合作,也仰賴社會大眾的理解與支持。正因如此,「樂熱心」不只是品牌名稱,而是一股凝聚愛與希望的力量。未來,為能發展更多元的方向,邀請更多人參與,共同為弱勢族群搭建自立的平台。每一份支持,都是翻轉生命的養分;每一顆被種下的希望種子,都能長成改變人生的大樹。
敬請鎖定收聽高雄廣播電臺《公事好好說》—讓公共事務變得好懂、好近、好有感!
主持人:林晉禾(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來賓:張翠蘭(台灣可可與巧克力產業協會理事長)
說到台灣的農業,許多人第一時間會想到水果王國,想到鳳梨、芒果、蓮霧,卻少有人知道,在屏東,還有一顆顆被譽為「上帝食物」的可可果,正悄悄地在土地上生長。這些年來,隨著農民的嘗試與堅持,以及農業改良場與學校的投入,屏東逐漸發展出一條獨特的可可產業鏈,甚至催生出「Tree to Bar」的在地品牌。從種植、發酵、烘焙到製作巧克力,農民親手把握每一道工序,只為讓世界品嚐到屬於台灣的風土滋味。
屏東可可的努力並非默默無聞。近年來,屏東出產的巧克力在國際大賽中屢獲肯定,這不僅是對品質的認可,也是對農民與地方價值的讚賞。然而,在掌聲背後,農民仍面臨許多挑戰。氣候變遷帶來更強烈的颱風與乾旱,病蟲害讓耕作壓力倍增,勞動力不足與設備成本高昂,使生產更加艱辛。更關鍵的是行銷與品牌推廣的困境,如消費者對台灣可可認識有限,多數優質產品難以被看見,市場接受度依然不足。因此,屏東可可的故事不只是甜蜜的巧克力,更是一個關於永續與地方創生的課題。本次節目將深入探討,如何讓消費者理解台灣可可的獨特價值?如何透過產品創新與在地故事行銷拓展市場?又該如何吸引年輕人返鄉,將這份甜蜜產業延續下去?
為此,本節目特別邀請台灣可可與巧克力產業協會理事長張翠蘭,張理事長長年投入屏東可可產業推廣,見證了農民從摸索、堅持到在國際舞台發光的過程。她不僅陪伴農民走過種植技術與市場開拓的難關,更致力於推廣台灣巧克力品牌,讓更多人看見屏東的可可力量。期望這段關於屏東可可的故事。從土地到國際舞台,這不只是巧克力的滋味,更是台灣農業在轉型路上的希望與未來。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湯詠瑜(高雄市議員)
顏名宏(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
高雄市立美術館自1994年設立,作為南部第一座公立美術館。近年來,透過組織調整提升營運效能,強化公共性與可及性,更推動園區生態轉型與多元展演,營造融合參與、導覽與體驗的文化生活圈,讓藝術真正走入市民日常。
新任館長顏名宏於8月1日起正式接任,其長期關注藝術如何融入社會與公共空間。面對當代美術館日益強調參與性與社會連結的趨勢,他提出四大發展方向,包含強化地方文化特質、美感教育向下扎根、與學校社群協作推廣,以及推動國際文化交流,期許高美館能以更開放的姿態連結在地與國際,拓展藝術的公共價值與生活影響力。
然而,在強調與社會對話、共振的當今,當代藝術的隱約的不容易理解與親近的DNA,也是民眾卻步美術館原因之一。高美館如何以藝術來詮釋地方?從過往推動公民美學、藝術介入空間的經驗,高美館有哪些侷限性與可塑性?
本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議員湯詠瑜、高雄市立美術館館長顏名宏,共同討論「南台灣藝術殿堂—美學與城市共創新篇章」,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主持人:魏君穎(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王海玲(台灣豫劇團藝術總監、臺灣國寶級戲曲藝術家)
謝文琪(台灣豫劇團美聲公主)
台灣豫劇深耕寶島已逾七十年,如今已成為台灣重要的戲曲藝術形式,這段悠久的發展歷程,見證了傳統與創新的完美融合。位在左營的豫劇團,也是高雄文化地景重要的一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歷史記憶與藝術傳承。九月一日,公事好好說將邀請台灣豫劇團藝術總監、國寶級戲曲藝術家王海玲老師,以及被譽為美聲公主的謝文琪,與魏君穎助理教授一同探討「深耕70年:台灣豫劇的傳承與創新」的精彩主題。
節目中,將邀請兩位老師分享豫劇在台灣這片土地上如何發展出獨特的藝術特色,展現出有別於大陸豫劇的台灣味道。在九月,劇團即將推出兩個重要製作,完美詮釋了傳承與創新的雙重意涵。不僅由「王海玲經典傳承計畫」的年度演出「唱秋—豫見青主角」,包含《花園贈金》、《戰馬超》和《八仙過海》三齣經典劇目,由新生代演員擔綱主演,展現豫劇人才培育的豐碩成果。同樣令人期待還有在高雄中山堂的跨界力作《白水》,這是台灣豫劇團與秀琴歌劇團攜手合作的創新之作。以田啟元的代表劇作為基底,融合豫劇唱腔、歌仔戲唱腔及西洋聲樂合唱,在王海玲老師的藝術總監指導下,由導演林明霞重新詮釋經典《白蛇傳》的精彩篇章;不僅保持各自藝術特色,更結合當代多媒體影像藝術,創造令人驚豔的舞台效果。
傳承是豫劇發展的根基,台灣豫劇團多年來致力於經典劇目的保存與人才培育。從前輩藝術家的薪火相傳,到新生代演員在舞台上的精彩演出,每一個環節都見證了台灣豫劇人才培育的用心與成果。面對現代社會的挑戰,劇團透過創新的演出形式和跨界合作,讓古老的藝術形式在新時代中重新綻放光彩,成功吸引年輕觀眾重新認識豫劇之美。不論您是戲曲愛好者,或是對台灣文化發展有興趣的朋友,本集節目都將為您帶來豐富的文化饗宴。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李橙安(高雄巿鳳山社區大學校長)
莊毅冠(大樹文史協會理事長)
高雄市大樹區,擁有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舊鐵橋濕地教育園區、義大世界等多元景點,更是鳳梨、荔枝(玉荷包)、白玉苦瓜等農特產品的重要產區,並以舉辦「鳳荔文化節」、「佛光山平安燈會」等活動聞名。這裡結合宗教、農業與文化的魅力,是南部少見的慢遊型鄉村地區。根據交通部觀光署統計,高雄市2024年1至11月最受歡迎景點中,第8名是義大世界(遊客人次約433萬)、第10名是佛光山(遊客人次約237萬)。
然而,在大量觀光人潮流入特定景點的同時,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流量,是否真正為大樹區的整體發展帶來動能?看似熱鬧,但這樣的觀光人潮,真的對大樹區整體發展有帶來吸引力嗎?當遊客走進景點,是否也能深入認識地方、留住足跡與記憶?
今年,大樹區公所展開以「公民參與」為核心的遊程共創行動,邀請在地居民、團體、業者等多元角色共議地方該如何被看見。透過世界咖啡館討論方式參與地方觀光再造,重建在地價值、重新思考觀光的意義。盼望讓觀光走出景點、深入社區與日常。
本集《公事好好說》邀您一同走進大樹,聆聽地方的聲音,看見觀光如何從流量轉向深度,共同打造屬於土地的風景。如何透過參與,讓整個地方留下溫度與永續的可能?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梁錦淵(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
林智鴻(高雄市議員)
台灣年均降雨量約為2500毫米,為全球平均的2.5倍。然而受限於降雨時節分布不均及多山地形的影響,每年近75%的雨水往往迅速流入海洋,導致水資源的再利用率偏低。
隨著高耗水產業如半導體、石化業等陸續進駐,高雄用水總量與供水穩定性之間的問題日益顯著。除了工業用水,農業灌溉與民生用水也需保障,形成「三方競水」的局面。水資源開發與調度面臨許多潛在挑戰,政府啟動跨區水源調度、建設再生水廠等多項措施。
根據《再生水資源發展條例》,自2025年2月1日起,用水超過2萬噸的大戶,須使用至少50%再生水。高雄市近年亦積極推動再生水計畫,楠梓、鳳山溪等再生水廠將陸續擴大供應量。
為了推動水資源循環與城市永續,政府該如何利用政策誘因、技術支援與跨部門整合,建構出高效率、循環利用的用水體系?還有哪些措施或補助推動水資源開發?進而達到水資源供需平衡,是我們本集將共同探討的重要議題。
本集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水利局副局長梁錦淵及高雄市議員林智鴻,共同討論「解產業的渴,平衡供需的智慧用水」,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主持人:林晉禾(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來賓:
鍾采珍(明德台灣駐地協調員)
張莘昕(高雄特殊教育學校老師)
今天的職場上,一個日益浮現的現象正引起企業與組織的高度關注,就是中階主管的斷層危機。無論是公部門還是私部門,許多組織都面臨同樣的困境:願意承擔主管職責的年輕世代愈來愈少。尤其是Z世代工作者,對於「升職」不再抱持期待,反而視其為壓力與責任的代名詞。升遷代表更多工作、更多責任,但不一定伴隨合理的報酬與支持,讓主管職位逐漸失去吸引力。
這樣的趨勢,若未能妥善應對,可能導致組織出現人才斷層、領導斷鏈與執行力下滑等連鎖效應。在沒有足夠中階管理者承上啟下的情況下,不僅影響整體營運效率,也使組織文化難以延續與更新。更嚴重的是,優秀基層員工若對升遷感到無感或排斥,也會降低他們的長期投入與留任意願。
本集我們邀請明德台灣駐地協調員鍾采珍與高雄特殊教育學校教師張莘昕,從職涯觀察與教育現場的角度,探討年輕世代為何對升遷卻步?主管角色在制度設計與文化期待下,是否已變質為一種「無聲的懲罰」?以實務經驗出發,拆解升遷制度中的隱性壓力與文化預設,思考在當代職場中,「主管」這個角色該如何重新定義與設計。制度與文化是否能同步調整,讓願意承擔責任的人也獲得對等的支持與回報?透過這場對話,我們希望激發更多關於「職涯動機再設計」的社會共識,讓主管不再是孤軍奮戰,而是組織轉型與世代溝通的重要橋樑。
主持人:魏君穎(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曾芳玲(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部主任)
吳念澄 (高美館展覽部助理策展人)
美術館的策展人每天都在做什麼?這次我們邀請到高雄市立美術館展覽組曾芳玲主任,與吳念澄助理策展人為大家揭開美術館的神秘面紗。策展工作不只是掛畫這麼簡單,從概念發想到展覽呈現,策展人如何串連藝術作品與觀眾的對話?在節目中,將請來賓們分享策展工作的酸甜苦辣,以及如何透過展覽說出動人的故事。同時,我們也要探討高美館獨特的「大南方多元史觀特藏室」,它不只是典藏空間,更是重新書寫在地歷史的重要據點,從展覽如何重新詮釋高雄與南方的文化脈絡,讓我們從多元角度認識這片土地的豐富面貌。
「美術館很嚴肅,我看不懂怎麼辦?」這是許多人的心聲,但美術館真的那麼遙不可及嗎?在節目中,我們也將討論如何讓美術館變得更親民,無論你是藝術小白還是資深愛好者,都能在美術館找到屬於自己的觀展樂趣。高美館不只是南台灣的藝術重鎮,更是連結在地文化與國際視野的重要橋樑,透過多元史觀的策展理念,重新檢視過往被忽略的聲音,讓高雄的文化故事在世界舞台上發光。
主持人:林晉禾(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來賓:
王志綱(高雄市政府交通局主任秘書)
伊藤佳代(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助理教授)
近年來,「行人地獄」這個詞頻頻出現在媒體與社群中,如人行道不連貫、路邊違停嚴重、斑馬線成了死亡陷阱,行人每一步都得提心吊膽。在台灣,走路不僅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甚至成了需要勇氣的選擇。尤其對長者、孩童與身障者而言,外出更像是一場危機四伏的挑戰。然而,在同樣高密度、車流量龐大的日本城市街頭,行人卻能安心過馬路、享有完整的人行空間。從「紅綠燈有時差設計」到「人車分離動線」、從「全民交通教育」到「駕駛的自律意識」,這些制度與文化的落實,讓行走變得理所當然,也成為一種人本價值的體現。
本集我們邀請高雄市政府交通局王志綱主任秘書與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伊藤佳代老師,從專業與生活的雙重視角出發,深入對談台日在人行空間、交通教育、法規設計、社會文化等面向的異同。伊藤老師長期觀察台灣社會,也曾在日本接受完整的交通教育,能為我們提供對比式的深度剖析。如果我們真的想讓台灣成為「行人友善社會」,該從哪裡開始?該優先改革什麼?是交通教育、空間設計、執法手段、還是深層的價值觀?行人不是弱者,而是城市文明程度的指標,期待這場跨國視角的討論,成為推動改變的起點。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李雅慧(高雄市議員)
楊佩琪(梅琴洋行負責人)
眷村,曾經是無數家庭的安身立命之所,如今卻面臨閒置、荒廢與文化斷裂的命運。為了翻轉這樣的困境,高雄市2014年推動「以住代護」政策至今已近11年,從鳳山黃埔新村到左營建業新村,已有逾百戶進駐,讓老空間重新迎來新住民—用居住延續記憶、用生活實踐守護。透過公開申請與空間媒合,眷村成為創作者、文史團體、青創團隊的共生基地,也為文化保存開創出嶄新模式。
不只高雄,台北四四南村以轉型活動展演空間保存眷村文物再生;桃園憲光二村為全臺唯一全區保留的憲兵眷村,透過委託文史團體進駐,藉由社區擾動來活化;新竹空軍眷村則透過策展與社區協力保存聚落精神。各地做法各異,卻有同樣的核心:讓空間活起來,讓文化留下來!
本集節目將聚焦「以住代護」的政策實踐與在地經驗,從制度設計到生活日常,帶大家一起思考:當歷史空間變成公共資源,眷村會成為誰的故事?又該如何邁向永續未來?
敬請鎖定收聽高雄廣播電臺FM94.3《公事好好說》—讓公共事務變得好懂、好近、好有感!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楊欽富(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局長)
白喬茵(高雄市議員)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與都市高溫挑戰,高雄市政府自2014年起率先推動「高雄厝」計畫,並以環境永續、反映在地自明性、居住健康三大核心,致力打造適應高溫的宜居城市。從2014年1.0到2022年啟動的4.0版,「高雄厝」不斷升級,推動迄今綠化面積已達55萬平方公尺,每年減少1.1萬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然而,在高房價時代,大坪數陽台不僅成為購屋者的壓力,亦被視為閒置空間。對居民而言,房價體感大過氣候變遷時,我們應如何思考「高雄厝」的意義?政策又該如何兼顧都市降溫與居住品質呢?
本集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政府工務局局長楊欽富及高雄市議員白喬茵,共同討論「當高溫成為日常,高雄厝如何雄蓋涼?」。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高宗永(高雄市政府環保局副局長)
王月娥(高雄市活躍老化促進協會常務理事)
你知道嗎?根據統計,2022年全球被丟棄的食物高達10.5億噸,其中近六成來自家庭,相當於每人每年平均浪費約79公斤食物。而在台灣,環境部指出每年來自家庭、餐廳、農產品及商品剩食的廚餘回收量平均高達62.2萬公噸,若以廚餘桶堆疊,其高度竟可達1,000座玉山。這些從農場到餐桌、再從餐桌到垃圾桶的食物,不僅耗費水、電、勞力,更排擠了原可照顧弱勢的社會資源。剩食問題,不只是「吃不完」這麼簡單,而是涉及都市永續、環境保護與食物正義的重大挑戰。
在前次主題「惜食進行式(Ⅰ)」中,我們邀請青年團隊介紹「惜食地圖」如何以科技與創意翻轉剩食命運。本集,我們將視角轉向高雄在地行動,邀請市府環保局與社區代表,深入剖析家戶、學校與餐飲業的剩食現況。從政策推動的「惜食餐廳」、「廚餘資源化」,到社區發起的「共享冰箱」、「銀髮共食」,一同探討如何讓惜食成為全民行動。在這場對抗浪費的行動中,政府與社區如何攜手合作?又該如何突破制度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敬請鎖定收聽高雄廣播電臺—讓公共事務變得好懂、好近、好有感!
主持人:林晉禾(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來賓:
陳寶蓮(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暨人力資源管理所所長)
李林坡(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暨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在少子女化與教育制度劇烈變動的交織下,台灣高等教育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危機。除了學生人數驟減帶來的招生壓力,更令人憂心的是教師人力的流失與斷層。長期以來,大學教師需同時承擔教學、研究、行政與評鑑等繁重任務,但薪資待遇相較於歐、美、日、韓、新、港等國較低許多。當具備相同學歷與能力的學者在海外可享有數倍薪資、更完善的研究資源與更高的學術自由,越來越多優秀人才選擇出走,甚至不再回頭。
台灣是否正在用制度與低薪,將最優秀的一代學者推向海外?而選擇留下的教師,又是否在高度勞動與資源匱乏中逐漸失去教學熱忱?從EMI(全英語授課)政策所帶來的語言與教學壓力,到過度量化的評鑑機制,教師早已難以專注於真正的教學與學生互動,導致教學品質與專業尊嚴雙雙滑落。在這樣的環境下,不僅難以吸引新血投入,更出現「不敢教」的現象。近期發生的學生毆打老師事件更讓社會省思。當學生成為「寶貝」,老師是否反成為制度下的犧牲者?若無法保障教師合理待遇與基本權益,台灣高教體系該如何永續發展?
本集《公事好好說》特別邀請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陳寶蓮教授,以及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理事李林坡,共同深入探討「高教人才不只缺,還怕教」的現場困境。陳教授長期耕耘於大學第一線,深刻了解當前高教環境的種種挑戰;而李理事則長年於公私立大學擔任兼任教師,亦是高教工會資深幹部,對於政策與勞動現場具有獨到觀察。我們將從教師待遇與國際落差談起,延伸至人才外流趨勢、教學現場的風險與制度盲點,進一步反思,台灣社會究竟如何看待教育的價值與未來。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歐建志(高雄巿政府政風處處長)
黃元冠(臺灣高雄地方檢察署檢察長)
張春暉(臺灣橋頭地方檢察署檢察長)
2050淨零排放不只是口號,而是推動產業轉型與城市永續的關鍵挑戰。高雄近年積極發展太陽光電,統計截至113年11月,備案容量已達1,084MW,超越年度目標、備案件數為全國第一!但在台灣推動能源轉型時,也出現不法行為,成不可忽視的風險。
隨著中央淨零政策加速推動,高雄光電發展邁入新階段。如何簡化流程、強化法規,讓申設更順利、民間更安心?在開放與防弊之間,該如何取得平衡?更重要的是,市府如何攜手檢警調,建構跨域聯防機制,讓綠能發展有效率、有秩序,成為城市永續的穩固引擎。
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政府政風處歐建志處長、高雄地檢署黃元冠檢察長、橋頭地檢署張春暉檢察長,共同討論「淺談健全綠能產業發展的風險防制對策」,歡迎市民朋友收聽!
主持人:魏君穎(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江宜真(文化ESG專業經理人暨獨立製作人)
2023年,瑞典民族誌博物館一場「WE ARE SEEDIQ」特展,讓賽德克族重新詮釋自己的文化,也啟發了江宜真的夢想。她與賽德克族青年創作者Teymu Ukah德伊木合作,開始倡議「用藝術創作倡議原住民族文化,說自己的故事,擴大社會影響力。」
本集「公事好好說」,邀請到文化ESG專業經理人暨獨立製作人江宜真,從過去教育中對台灣認識不足的成長經驗,到投身原住民文化推廣。她觀察到當代原住民青年創作的多樣性,不只是傳統文化的保存,更展現跨領域的創新能量。Teymu Ukah的族語創作與戲劇作品,正是這股趨勢的代表。
入圍KEEP WALKING夢想資助計畫的「Sediq Balay賽德克文化入校計畫」,預計在全台執行4場演出及4場教師研習,目標提供非原民族群一個接觸了解原住民文化的機會,開啟更多對話,也希望讓社會大眾看到當代原住民族青年跨創作的多樣性。期待您一起收聽!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2025’ATCC-REAL團隊代表─林俐瑜、陳佳妤
你知道嗎?根據環境部統計,臺灣每年來自家庭、餐廳、農產品及商品剩食所產生的廚餘回收量平均約達62.2萬公噸,若以標準廚餘桶堆疊,其高度相當於1,000座玉山的高度 。這背後不僅是食物的浪費,更牽動環境與社會永續的挑戰。
本集《公事好好說》邀請到2025 ATCC全國大專生商業個案競賽REAL團隊的三位青年代表,來談談他們如何用創新思維對抗都市剩食問題。從新北市出發,他們打造了一款結合即時更新、地圖定位與社群互動的創新平台「惜食地圖」,要讓剩食不再只是被丟棄的命運,而是成為連結商家與消費者的永續橋梁。不只是撿便宜,還能參與一場改變消費習慣與社會結構的運動。
這一集,帶您看見青年如何用行動實踐永續理念,也讓我們一起思考:吃不完的,不一定要丟掉。敬請鎖定收聽高雄廣播電臺FM94.3週一下午5:30至6:30《公事好好說》——讓公共事務變得好懂、好近、好有感。
主持人:林晉禾(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副教授)
來賓:
簡煥宗(高雄市議員)
陳靜宜(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
在資訊爆炸與碎片化閱讀並行的時代,一條「誘餌式」標題只需幾秒,就能吸引你的目光,也可能在瞬間撼動你的世界觀。當股市因一則假新聞劇烈波動、房市因謠言掀起搶買狂潮,政治與經濟議題的討論早已超越事實,演變成「真相」與「感官真相」之間的拉鋸戰。
假新聞的影響力無所不在,宛如一種隱形病毒,透過誤導性標題與社群演算法的聯手放大,它不僅能左右選舉、擾動資本市場,也讓社群分裂加劇、使公共衛生防疫步履蹣跚;在個人層面,更引發焦慮、不信任與資訊疲乏。隨著深度偽造(deepfake)技術日趨成熟,真假消息的邊界愈發模糊,辨識難度也持續攀升。唯有從制度面強化事實查核機制、從教育面提升全民媒體素養,並在個人層面鍛鍊批判思維,我們才能在這場資訊風暴中守住理性與信任的最後防線。
本集節目特別邀請高雄市議員簡煥宗,以及國立高雄科技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系助理教授陳靜宜,共同深入探討假新聞的真相與影響。簡煥宗議員長期關注資訊真實性與媒體識讀議題,陳靜宜老師則長期研究假新聞對台灣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具備深厚的學術基礎與實務觀察。節目將從假新聞的生成機制切入,揭露最常見的造假手法,包括刻意扭曲的數據圖表以及深度偽造的聲音與影像。在面對資訊爆炸與真假難辨的時代,我們如何建立全民的「資訊免疫力」,攜手打造一個更加透明與可信賴的社會。
主持人:郭瑞坤(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教授)
來賓:
黃盟惠(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
黃飛鳳(高雄市議員)
在高雄偏鄉地區,少子化與人口外移可能讓許多小學走向廢校或併校的命運。然而當校門關上,真的只是「換個地方上課」那麼簡單嗎?
離開熟悉的校園,孩子們不僅面臨跨區就學與生活適應的挑戰,更可能面臨學習環境的落差,家長也同時承受著交通與生活照顧的額外壓力。學校的存廢決策,是否能兼顧學生的受教權與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轉學後的孩子,常需面對適應新環境的挑戰,能否獲得妥善的安置與支持,成為關鍵課題。一所小學的關閉,往往不只是教育現場的改變,更可能為社區帶來問題與挑戰,加深人口流失與地方衰退。
學校的命運,難道只有黯然退場一途?從「學校轉型」到「社區共學」,各地正積極探索新的可能。面對不可忽視的人口變化,偏鄉教育該如何走出自己的路?政府角色、社區的力量,該如何在退場與共生之間找到新的平衡?
本節目由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郭瑞坤教授主持,邀請高雄市政府教育局副局長黃盟惠與高雄市議員黃飛鳳,共同探討「學校該留?還是該廢?──偏鄉教育在裁併校浪潮下的抉擇」,歡迎聽眾朋友收聽。
主持人:魏君穎(國立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謝鳳儀(津洲工作室主理人)
王學翎(中山藝管所校友)
當藝術走入社區,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一個社區藝術行動,如何從「陌生人」到「夥伴」的轉變?
本週「公事好好說」由魏君穎老師主持,邀請到津洲工作室主理人謝鳳儀以及中山藝管所校友王學翎,一同探討藝術如何成為社區對話的媒介。
在中洲這片土地上,從最初的文史調查、田野走訪,到居民逐漸參與的藝術行動,團隊面臨了許多挑戰與驚喜:「光是要停車在鄰居門口就是件不容易的事,更何況是涉入更深的參與?」如何透過常態性的社區走動、長輩陪伴、社群媒體互動,一步步建立信任關係?
節目中,我們將深入討論藝術如何打開社區對話之門,探索建立信任的藝術過程中從陌生人到社區夥伴的轉變,分享跨界合作如何豐富社區藝術行動,並比較「先藝術、再公共」與「先公共、再藝術」兩種策略的差異與成效。
從社區刊物的發行、LINE社群的互動,到與學術研究者的跨界合作,中洲津餘祭的經驗不僅是藝術行動的紀錄,更是社區共創的寶貴歷程。
邀請您一同收聽,探索藝術與社區的共生之道!
主持人:謝政勳(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
來賓:
宋世祥(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黃雨婷(財團法人瑞儀教育基金會專員/永續發展課高級管理師)
鹽埕區,作為高雄歷史文化的重要據點,長期以來承載著城市發展的記憶與脈動。面對時代變遷,區域樣貌歷經調整與轉型,展現相當豐厚的歷史積累與空間潛力。這幾年為深化地方創生,促進街區活化與文化永續,由大學機構、企業單位及在地社區共同合作,推動多元創新行動。透過學術研究、地方走讀、創意市集與文化策展,整合專業知識與社會資源,活化場域特色,提升區域能量,讓鹽埕區展現出歷史與現代並存的新面貌。
本週節目將聚焦於學企攜手共創的過程,深入剖析策略規劃與實踐成果,呈現地方創生的多元樣態與實質成效。邀請聽眾朋友共同來認識鹽埕區在創新與傳承交織下,開啟的新篇章。敬請鎖定收聽高雄廣播電台FM94.3週一下午5:30至6:30,與我們一同見證老街區的新力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