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大愛網路電台
大愛網路電台
Claim Ownership

大愛網路電台

Author: DaaiRadio

Subscribed: 214Played: 5,147
Share

Description

手指輕輕一點 全球聽見大愛
慈悲利他的人間美善訊息,啟迪省思的證嚴上人法語,清淨溫暖,就在大愛網路電台。
http://daairadio.tw/
2722 Episodes
Reverse
一、【20250927人間菩提】同島一命馳援花蓮光復 樺加沙颱風釀災,人世間無常湧現。各地志工與救災人員把握時間馳援,盡自己最大一分心力將災情降至最低。日常生活中諸般的心動念,須時時警惕自我反省,洗滌貪、瞋、癡三念,將其污垢去除,轉化為智慧。天下人間事,也因有著大家共同來發心護持,更要透過彼此的分享,將善行傳遞下去,才能牽引更多的人往善的方向邁進。 二、同島一命馳援花蓮光復~慈濟醫療篇 花蓮慈濟醫院長林欣榮、護理部主任鍾惠君、台中慈院莊淑婷副院長、慈濟功德會黃麗馨秘書長分享 台灣東部花蓮縣馬太鞍溪上游一座巨型堰塞湖9月23日(星期二)因強颱「樺加沙」(Ragasa)帶來豪雨而溢流,洪水夾雜土石瞬間傾瀉而下,衝擊下游光復鄉、鳳林鎮等地,造成嚴重災情。 慈濟第一時間啟動醫療與慈善並行的救援行動。隔天便有二十多位醫護人員設立臨時醫療站,提供內外科、慢性病藥物、針灸及急救服務,首日三十多位就診,第二天即增至一百五十人,主要為外傷及缺藥的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甚至救治因中暑脫水的救難人員。慈濟志工不畏泥濘協助清掃,安撫受災長者,並以無人機運送藥品至交通中斷的山區。 其後慈濟再增設第二、第三醫療站,結合全國醫護與醫師公會支援,滿足龐大需求。院內26位員工亦受災,其餘同仁主動加班,讓同仁能安心返家安置,並展開社區接送與陪伴服務。醫療團隊逐戶關懷,發放醫療包,並援助獨居長者,例如一位91歲阿嬤失去家人仍獨力清理家園,慈濟即時介入陪伴。 醫療組深入災區63戶,發現多數居民血壓偏高,藥物即將中斷,醫護即時換藥並補足藥品;同時耐心處理外傷並提醒避免感染。下午志工加入打掃組,協助清理厚重泥濘。整體救援展現專業醫療與慈悲關懷並行的力量,不僅守護居民健康,也凝聚慈濟人的大愛與堅毅,實踐上人所言「災難現場即道場」。 這次的法脈宗門營改變課程,學員在重災區投入清掃,看到廚房被厚重泥漬掩蓋,房屋幾乎被洪水吞沒,卻仍憑著堅毅與合作完成任務,甚至有人能扛起冰箱,展現驚人的力量。過程中也有來自不同地區、不同國度的慈濟家人一同參與,彼此交流中感受到跨越文化與語言的溫暖大愛。
一、【20250919人間菩提】國際人醫中秋約定 「為佛教、為眾生」是 上人一生的方向。從臺灣到國際,慈濟人秉持著佛心師志,把愛的種子撒播到世界各地。每一條線上的連結,都是良田的耕耘,讓善的力量不斷延續。 人醫會三十多年來守護健康、守護生命,也守護著愛。每逢中秋,他們定回到花蓮靜思精舍與 上人相聚、同樂,這分醫者的虔誠與真心將持續傳承。好因緣一代傳一代,生生世世延續不斷。 修菩薩法,就是「拉長情、擴大愛」。唯有不斷廣結善緣,才能在人間鋪展出永恆的大愛之路。 二、 心蓮朵朵開~歡喜收竹筒,愛心成大愛 竹筒歲月的故事,常常是從一個小小的善念開始。林欣穎(Cindy)、曾瓊慧與兒子趙兆,都是在慈濟功德會的緣分裡,走上收竹筒、募愛心的路。Cindy 因同仁一句邀約,加入「募心募愛」團隊,走進店家勸募,發現每一次收竹筒不只是例行公事,而是愛的循環在眼前發生。她分享過,一位店員在收竹筒的過程中,主動詢問「你們有缺志工嗎?」這是團隊成立六年來,第一次有店家主動加入,讓大家感受到愛心不斷擴散。 瓊慧則是因孩子就讀慈小,才逐漸認識慈濟。從校園志工開始,到後來參與見習、培訓,在師姐陪伴下走上街頭,與孩子一起募心募愛。她坦言,過程中曾遇到店家拒絕,例如彩券行老闆娘因過往糾紛而不願放竹筒,但在誠懇勸說下,最後仍願意響應,讓愛重新回到店裡。這些經驗讓她體會到:雖然會有困難,但只要心存善念、不放棄,就能看見轉機。 趙兆雖然年紀小,卻樂於陪媽媽上街,甚至在書軒當小志工。他說自己是自願參加,因為覺得「很好玩」,單純卻真誠的心意,也讓這份行動更有力量。母子倆與團隊並肩努力,在歡喜中學習,在挑戰中成長。 小小竹筒,匯聚的是點滴善念;一戶戶店家、一位位志工,串連的是大愛能量。收竹筒的路上,有拒絕、有感動、有驚喜,但更多的是愛的流轉。
慈濟的故事_92 參 心蓮 壹部曲1978年始 自不量力.建院 台北能,花蓮不能_2 P44~53
❤️美國是慈濟在海外的第一個據點,自1989年以來,志工們一步一腳印,將慈濟的種子飄洋過海帶到異鄉,自力更生,就地取材,走過了超過35個年頭。 這一路走來,有些什麼樣的人?寫下了什麼樣的故事?這些珍貴的足跡,最近點滴累積、忠實地呈現在去年〈2024〉十二月出版的「慈濟美國家譜」中。 在今天的節目中,就讓我們一起來聽聽是什麼樣的願力,促成了「慈濟美國家譜」這個集體創作的殊勝因緣。 主持人:姜至真 嘉賓:慈濟美國總會文史室主任范婷 (Ting Fan) 單元主持:紀素珊
水逆不斷,諸事不順?! 想消除煩惱、混亂的人生嗎? 答案隱藏在一部千年古籍——《慈悲三昧水懺》。 這不只是古代的懺悔文,而是一帖現代的心靈解方: 👉 遇到卡關與逆境,佛法不說「衰」,而是提醒我們回首內觀,看到背後的因果。 👉 錯誤不是生命的標籤,而是成長的指引。關鍵在於三步驟:認錯 → 懺悔 → 發願。 👉 懺悔不是自責,而是勇敢面對,讓心重新清淨,願力引導生命走向光明。 📍古今映照 親身見證 🙏悟達國師與「人面瘡」糾纏,傷口能喝水吃飯,讓人痛不欲生,最後靠清泉洗滌,才化解宿世冤業。 🙏德修師父罹癌體會,呼吸都會痛,把化療藥當成「法水」洗滌心靈,將苦難恐懼轉化為慈悲願力。 德修師父提醒: 🌱 遇到惡緣,要以「知足、感恩、善解、包容」四神湯來轉化。 🌱 心念一轉,天堂地獄就在一念之間。 🌱 「錯」能引導我們。錯了,不怕;怕的是不願意面對。 《水懺》告訴我們:勇敢懺悔、真心發願,今天的自己會比昨天更清淨、更光明 【劉瑞雰副教授,慈濟大學醫技系】以電影「超人」反觀大學教師的角色 丹麥教授文章指出,大學老師身上的壓力大到外人難以想像。 「人生沒有完美,幸福沒有一百分」 老師也是會受傷的… 【醫療志工服務心得】  唐德生老師 慈大附中 千歲菩薩的關心無所不在  曾薰玉老師 慈大附中『要克服困難,不要被困難克服』  黃麗娟老師 慈大附中『急不得、慢不得,拿捏適切最了得。』 靜思小語「在人群中磨鍊、修持,將人我是非轉化成教育」
慈濟的故事_91 參 心蓮 壹部曲1978年始 自不量力.建院 台北能,花蓮不能_1 P38~44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點起心中善念之光,用我們各自專業、我們的這雙手來展現出生命的價值。 每個人心中都有屬於自己的原則,生活的原則、工作的原則,就像志工相聚在一起,同一個目標就是行善,把好事做好,也要在做的過程中學做好人,靜思精舍德勘師父和我們說說這七善法。從七個面向,來解答,在我們行善的過程中該把持的原則,還有值得學習的典範。  朱妍綸校長,杉林課輔班陪伴學習 用心更勝專業  整形外科醫師故事《刀鋒下的溫柔》見證對病人的溫柔 《藥王菩薩本事品》我今供養日月淨明德佛舍利,作是語已,即於八萬四千塔前, 然百福莊嚴臂,七萬二千歲而以供養。 《七善法》 一、時善,分分秒秒沒有離開善。 二、義善,明道理,解脫無明煩惱。 三、語善。 四、獨法,一心一志在善、利益眾生。 五、圓滿,守善,處事圓滿。 六、調柔,清淨潔白善,就如教聯老師們對學生的愛,堅持陪伴不放棄 七、無緣慈善,不攀緣。付出無所求。 【白水鑑心-楊月鳳校長】 慈濟小學創校校長。 奉獻專長,守家業、盡本分,為志業,不停歇。 靜思小語「不要怕人家說你傻,要擔心人家說你太聰明,太聰明就是狡猾。」
一、【202509人間菩提】 尼泊爾確戒喇嘛旺秋仁波切一行拜會證嚴上人,感念慈濟援助重建寺院的用心與堅持,並表達深深的感恩。交流中, 上人強調佛教徒有弘揚佛陀精神的責任,指引人們走向正確的方向,不偏離善法。 佛法並非迷信,而是人生的正道。《無量義經》更如同良藥與舟楫,幫助眾生從迷惘中走向光明。人人皆具佛性,無論貧富,只要發心付出,就能翻轉困境,成為助人的菩薩。 二、慈濟的愛一直在~茶香入心 法警的轉念之路 花蓮志工楊旻真(小真)原本因興趣接觸靜思茶道,在課堂上體會到「同樣的茶,不同人泡出來卻各有風味」,進而理解到茶中蘊含著人心的不同。這份體悟,也成為她日後在工作中轉化人心的重要啟發。 小真任職法院法警,剛進入司法體系時,她以為法律是絕對公正的象徵,但實際參與庭審後,才發現法律雖嚴謹,卻仍由人去操作,聽見許多生命故事讓她的觀點逐漸改變。隨著時代進步,司法環境也不斷改善,犯錯之人的權利逐漸被重視。她深刻體會到「世間的刑責」雖能約束行為,但人心的無形枷鎖更需要引導。 在花蓮監獄工作的兩年間,小真面對高壓與挑戰。她管理廚房的受刑人,原本用權威方式,卻常遭反抗。直到她轉念,決定「用愛代替管束」,才讓情況逐步改變。她以說故事啟發思考、舉辦趣味活動、借書研習新菜單,甚至透過遊戲輕鬆教導九九乘法,逐漸建立信任與情感。當受刑人理解到她是真心關懷,不只是「管理」而是「陪伴」,氣氛完全轉變,甚至有人因她的引導開始反思人生,積極學習。 這段歷程讓小真深知,管理的關鍵不是強硬,而是轉念與用心。她在監獄裡推廣健康、鼓勵維繫家庭關係,甚至提醒受刑人寫信關心家人。她扮演的不只是主管,更像老師、長輩,帶來正向影響。雖然環境壓力龐大,但她透過佛法與靜思語調整自己,學會在困境中轉化心境。
秋分養生指南|在忽冷忽熱中找到平衡 秋分到啦!白天熱、晚上涼,忽冷忽熱真的超考驗身體平衡⚖️。 這時候要注意: ✔️ 少碰冰飲、椰子水、青草茶,太冰腸胃會哭哭🥶 ✔️ 辛辣火鍋、烤肉別過量,太燥皮膚會抗議🔥 ✔️ 記得補水,多喝常溫水,嘴破、流鼻血、便秘都能減少💧 中秋聚會時月餅、烤肉、柚子很容易吃過頭,真的要「淺嚐即止」!不然腸胃炎找上門,急診就不浪漫了⚡️ 還有~南部朋友要特別注意登革熱,別讓積水變成病媒蚊的家。 重點 3 原則: 1️⃣ 順應氣候(穿對衣服、避免中暑感冒) 2️⃣ 飲食適度(冰火交錯真的NG) 3️⃣ 注意防疫(登革熱 & 腸胃炎都要小心) 養好身體,才有力氣迎接深秋的浪漫🍁✨
一、【20250921人間菩提】中區新芽育成計畫 過去受教育並非易事,許多父母寧可苦自己,也不願讓孩子沒有受高的教育的機會。很感謝現在有許多人存感恩心、總是無所求的付出,將愛傳遞下去。因此,慈濟志工於2018年的新芽育成計畫,助新芽學子們有翻轉手心的機會,讓更多需要者的前路上,也能有機會被照亮。 從手心向上轉為手心向下,新芽學子一路上懂得把握因緣,利用時間去精進,成為一個能夠承擔責任、發心立願的人,這便是對這些愛最好的報答。佛菩薩指引前路,讓大家能在這人生道路上碰到好人、被愛牽引,便是要好好珍惜與聞法,懂得感恩與付出,才會無愧於眾人的菩薩心。 二、 心蓮朵朵開~ 從北漂到返鄉:陳泓儒的「馬告炒麵刈包」 陳泓儒,原本是懷抱夢想到台北打拼的年輕人,經歷過金融風暴後多次轉職,卻在30歲時選擇返鄉花蓮,單純的心念是「陪伴年邁父母」。返鄉後,他投入餐飲職訓,從早餐店學徒開始,一步步學習料理與經營。因夜市改建機緣,他抽中攤位,創立了以原住民風味結合在地小吃的「馬告炒麵刈包」,雖然最初店名來自阿美族母語「帶你吧啦棒」(意為「我可以來你家作客嗎」),卻因誤會陰錯陽差,讓「馬告炒麵刈包」成為響亮品牌,成就一段「美麗的錯誤」。 返鄉創業的過程中,他不僅用心經營美食,也透過民宿協會認識慈濟志工洪雪玲等人,在多次邀請下加入「富有愛心店家」計畫,把小愛化為大愛。因緣際會下,他獲得了特別的「666號」編號,更視此為福氣的象徵。之後,他也受到鼓勵參與社區志工服務,走入原住民文化健康站,陪伴長者、協助備餐、送餐,甚至參與課程安排,讓自己的生命逐步與服務緊密連結。 如今40歲的陳泓儒,一方面持續夜市小吃經營,一方面進修空中大學,並投入社會服務。他認為每十年都是生命的轉折點:30歲返鄉、40歲進入社會關懷。
❤️捐髓救人,是生命最無私的禮物。 十八歲建檔,兩年後幸運配對成功,勇敢完成捐髓,延續了陌生人的生命;這位幸運的捐髓者就是今天的嘉賓林承誼。 同時,我們也邀請到在骨捐崗位默默付出十五年的志工張智慧,與大家分享多年來勸髓、伴髓的甘苦與感動,並送上一份溫暖邀約,期待更多人一起成為生命的希望。 主持人:姜至真 嘉賓:林承誼(骨髓捐贈者)、張智慧(彰化骨捐合心窗口) 單元主持人:姚蒔菁
為什麼我會在這裡? 為什麼人生會走到這個地方? 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要走什麼樣的路。 而同樣是年輕人,身在不同的國度文化背景,這裡的孩子苦一點窮一點,未來會是什麼樣呢? 慈濟志工走到佛陀的故鄉,在尼泊爾當地三年時間,開展了慈善教育醫療志業,實質的成果,我們看見了翻轉的希望,這次大專同學們更走到當地,看到體會到了些什麼? 又做了些什麼? 靜思精舍德格師父主持,慈青學長姊 蘇嫺、吳尚儒分享-尼泊爾 慈濟大專青年聯誼會 全球人文教育交流。  「志為人師,守護慧命」法脈宗門專題 編纂處 洪靜原主任分享 靜思小語「勿輕言「挫折感」、「無力感」,縱然困難如石,也要鑽過去。」
農曆七月諸事不宜嗎?? 七月其實是吉祥月,心正氣旺、化迷信鬼心為佛心,自然諸邪不侵,平安自在。 【上人開示】鬼月什麼都不可以嗎? 隨著心念的行動,換鬼心為佛心。佛心人人本具有,不要被鬼迷心竅,著蓋住佛心,心正心誠,誠正信實,心正邪不侵,要培養自己心正氣旺!! ※七月啟業的醫院 花蓮慈濟醫學中心是在1986年8月17日 (農歷7月12日)啟業的! 大林慈濟準醫學中心是在2000年8月13日 (農歷7月14日)啟業的! 20250816 永福里 ✦ 祖孫節 ✦ 吉祥月祈福 「吃素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信仰,而是我們不忍心殺害牠。」 善因惡果都是看得到,口業要注意,輕則聽到人說壞話讓心裡不高興,吃眾生肉、傷害生命,那份的怨又更是可怕。 「勸善容易,勸素難」 有些人會說一切隨緣,上人開示曾說「造惡因越多,受的苦果隨緣受報」 跟眾生惡緣越積越多,所報的果隨時都會出現,就如醫師分享中常聽到魚刺骨頭卡在喉嚨,現世報很容易在醫療都看得到。(後段簡院長分享) 「吃素很多時候不是因為信仰,而是我們不忍心殺害牠。」善因惡果都是看得到,口業要注意,輕則聽到人說壞話讓心裡不高興,吃眾生肉、傷害生命,那份的怨又更是可怕。 誦經不是唸佛菩薩保佑平安,了解孝道明因果更要行孝道,要學地藏菩薩發大願。福業俱足,各地方社區吉祥月,正信、推素,同時結合祖父母日感恩,從個人影響家庭,進一步鄰里社會。 早會分享  簡守信院長 台中慈濟醫院: 葷食反咬,素食最好。  鄭宜哲主任 中醫家庭暨社區醫學科: 什麼善事?可以讓一個人一輩子至少救1700條命? 靜思小語「我們最強的對手不一定是別人,而可能是我們自己。」
一、【20250901人間菩提】淨心養德修福慧 無常苦空惜分秒 盤點生命利人群 懺悔洗心除煩惱 積善養德福慧足 志工們分享,在醫療現場見證人生無常,才更懂得「施比受更有福」的真義;走入人群,習氣也能在陪伴與付出中逐漸轉變。 生命無常,卻能在付出裡找到價值。當心門打開,清淨法水注入人心,彼此同時得「德」與「福」。這不只是助人的功德,更是修行的成長。慧命無關年齡,只要保持清明與智慧,就能把握方向,續行菩薩道,福慧雙修。 二、慈濟的愛一直在~從慈中學子到青年醫療志工 郭聖杰,台南慈濟中學第八屆校友,如今就讀於城市科技大學,他的人生故事交織著宗教因緣、家庭影響與慈濟教育的養分。名字「聖杰」雖常被誤認為是基督徒所取,但其實源自父親信仰道教時向神明請示所得,而生命中許多關鍵片段——出生、父親往生——都發生在基督教醫院,讓他從小體會宗教的多元交融。 進入慈濟中學的過程,也充滿曲折。當年成績並不突出的他,抱著「隨緣」心情參加考試與抽籤,卻意外獲選入學。父親宣布錄取時,全家喜悅不已。進入慈中後,初期他對素食生活、嚴謹規範並不適應,但在師長悉心陪伴下逐漸成長,特別是班導師張宇真老師,鼓勵他「抬頭看光」,讓原本自卑、走路低頭的孩子,學會自信面對自己。這段三年的慈中教育,讓他深受人文精神薰陶,也播下服務與利他的種子。 後來,聖杰依循自身藝術興趣,選讀光華高中美術多媒體設計科,再進入大學。雖然中途曾進入職場,但最終因緣牽引,他在大學階段加入「慈青」。雖然比同齡人稍晚進入團體,但他積極投入,並因過往慈中與慈少社團的背景,很快成為大家信賴的學長。2023年起,他投入慈濟青年醫療志工行列,先在大林慈院服務,再到花蓮慈院支援。在急診病房的見習經驗中,他深刻面對無常,目睹病患急救、家屬徬徨,學習如何以慈悲與智慧陪伴。 聖杰坦言,慈濟的規範曾讓他擔心無法自在表達個性,例如長髮、外型上的選擇。但在師長與師兄姊的理解下,他找到平衡:尊重團體規範,同時保有真誠的自我。對他而言,慈濟不僅是學習的地方,更是陪伴他一路走來、給予支持與力量的家。如今,他以醫療志工身份,將這份愛傳承,陪伴更多病人與家屬走過生命關卡。 這段從慈中學子到青年志工的旅程,展現了慈濟教育對青年的深遠影響,也映照出聖杰在多元宗教背景與人生無常中,逐漸找到自我定位與人生使命。
一、【20250905人間菩提】弘揚正法利群生 「佛法在人間,道場在人群」,證嚴上人開示指出,佛教的核心不在於形式,而在於走入人群、回饋社會,以弘法利生、淨化人心為目標。無論貧富皆有苦,唯有以中道自持、心無貪念,才能體會知足與快樂。 慈濟志業的推展,不是個人之力,而是眾人合心、群策群力的成果。人人發心行菩薩道,守戒守分寸,在社區裡宣導善法、帶動鄰里,這才是真正的「入人群度眾生」。以守護健康與守護愛為核心,讓佛法精神落實在人間,讓福德廣播在人群。 二、健康100分~中風治療新科技 花蓮慈濟醫院蔡昇宗醫師分享腦中風的類型、治療與後續照護。腦中風主要分為「梗塞型」與「出血型」。梗塞型因血管阻塞造成,治療重點是及時打通血管。傳統上黃金三小時內施打溶血栓藥物效果最好,如今因影像技術進步,時間可延長至4.5小時,部分患者仍能受益。若阻塞嚴重,則需透過腦部導管進行機械性取栓。出血型則是血管破裂,輕微出血可能像淤青般自行吸收,但嚴重出血需靠神經外科手術處理。特別是腦動脈瘤破裂,症狀為突發且劇烈頭痛,伴隨噁心嘔吐、腦壓升高,死亡率高,需高度警覺。蔡醫師建議40歲以上尤其女性定期做腦部核磁共振檢查,早期發現可用導管等方式處理,避免危險。 中風治療後的癒後情形差異大,輕症患者多能恢復,重度中風則較困難,但若能及早治療並積極復健,仍可獲改善。花蓮慈濟醫院推動中西醫合療,結合中醫藥物與針灸,已獲國際肯定。復健方面,除了傳統物理、職能、語言治療,醫院更導入高階復健技術,包括機器人輔助的「機器腳」與「機器手」,幫助患者恢復走路及精細動作能力。這些穿戴式裝置可增強訓練效果,提升生活品質。目前復健仍仰賴治療師專業評估與調整,但隨著AI技術進步,未來有望自動感應患者狀況,提供更精準的個人化復健。蔡醫師提醒,腦中風是與時間賽跑的疾病,及早發現、正確治療、持續復健,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護腦部功能並恢復生活品質。
一、【20250911人間菩提】教化培德心向善 人心中都有一座「靈山塔」,象徵德行的累積。行善不是為了追求功德,而是自然、持續地去愛護與幫助需要的人。慈濟人腳踏實地,從小處著手,長期關懷苦難家庭。 唯有推動愛的循環,讓好人愈來愈多,社會才能祥和安定,地球也不致因貪欲而受害。把握因緣,守護人心與生態,才能實踐人間淨土。 二、 心蓮朵朵開~夫妻同心打造「小賴好茶」 「小賴好茶」老闆賴志青與黃佳琪夫妻檔,起初僅靠一台發財車起家,在陌生與害怕中慢慢磨練出經營之道。2000年開業以來,他們憑藉用心研發,逐步建立屬於自己的特色,許多花蓮遊子更將「小賴好茶」視為家鄉味,每次返鄉都必定造訪。 夫妻倆在競爭激烈的飲料市場中,靠著不斷創新突圍。他們研發專屬專利飲品與獨特包裝,從小孩到長輩都能找到合適的口味。 然而,經營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他們歷經花蓮大地震與東大門夜市祝融之災,一夕之間心血化為烏有,停擺將近一年。困境中,夫妻沒有放棄,而是憑藉毅力重新設計、裝潢店面,志青更以「給老婆最好的」為出發點,親手設計貼合她身高與需求的工作吧台,展現夫妻同心的深厚情感。 在疫情、地震與連鎖品牌夾擊下,夫妻始終堅持「差異化經營」,用心製作、誠懇待客,讓品牌屹立不搖。
德禪師父導讀三十七道品講述_12 八正道(二) by DaaiRadio
【真心看世界】四種人生。苦是起點不是終點。德昕法師 0912... by DaaiRadio
❤️一位擁有七位兄弟姊妹,被坊間鄰里暱稱為十全的好命女人;如何從只會為家人提菜籃的家庭主婦,蛻變成為習得十八般武藝,為天下人提菜籃人間菩薩? 今天的節目中,邀請到黃梅芳女士來和聽眾朋友們分享她一路走來的心情故事。 主持人:張詠涵 嘉賓:黃梅芳
❤️劉曉霙原本是大腦活化班學員的家屬,她是如何從一位學員家屬,成為失智症據點的健康管理師呢? 她有什麼陪伴的撇步?她又是如何用專業來陪伴大腦活化班的長輩們呢? 讓我們一起聽聽曉霙的分享吧! 愛在西拉雅本月人物專訪:高雄靜思堂大腦活化班_健康管理師_劉曉霙 主持人:王寶裕 首播時間:每月第二週 星期五14:30 重播時間: 每週五 21:00;隔週五 01:30 10:30 每週六、日 3:00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