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john lee的朗讀(佛法)
john lee的朗讀(佛法)
Claim Ownership

john lee的朗讀(佛法)

Author: leemuch

Subscribed: 0Played: 1
Share

Description

EmS1Kzn4kUULAUSCA02wP1h554u1

我是leemuch,剛開始練習的地方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聲明:本站為在『共學資訊』複習用,如有發現文章侵權

請透過郵件 leemuch@gmail.com 與我取得聯繫

接到通知後會立即刪除

祝願大家 學法無障礙 順緣增長 違緣淨除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293 Episodes
Reverse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 三、講解完結分三:一、如何著作此論。二、造論的善業迴向成為教法廣弘之因。三、由 誰、如何撰寫此論。初中分三:一、說明教授的殊勝。二、著作具足此殊勝論典的目的。 三、說明此論的內容從何教授傳承而來的依據。初中分三: 一、總說有「一切顯教經典現為教授」的殊勝。 佛說顯密二種道 其中顯教諸經論 能予無畏大辯才 速易通達為教授 二、特別是有「明白闡示顯密共道一切要義」的殊勝。 亦能闡明密所說 大乘共道淨相續 三、並有「清楚說明共內外道修定的方法,所以能免除瑜伽師們修定時會誤入歧途」的殊勝。 特於內外大小乘 二種大乘及諸續 二次第等所共需 正修妙三摩地法 如智者論已善說 能除行者諸歧途 二、著作具足此殊勝論典的目的。 為利諸欲解脫者 重著菩提道略論 三、說明此論的內容從何教授傳承而來的依據。 甚深見及廣行道 是由彌勒及文殊 龍樹無著與寂天 相繼傳來三法流 匯於具德阿底峽 而成殊勝妙教授 二、造論的善業迴向成為教法廣弘之因。 願此所得諸善根 迴向眾生利樂本 如來聖教廣弘揚 永離一切諸垢染 三、由誰、如何撰寫此論。 此菩提道次第中總攝一切佛經要義,是龍樹及無著二大車之道軌,乃勝士夫趣向一切種智地之法範,完整開示三種士夫一切修持次第。此是聽聞由袞巴瓦傳授內蘇巴及由慬哦瓦所傳之二種傳承,及博朵瓦傳授夏惹瓦與博朵瓦傳授鐸巴之諸教授義,從《廣論》中此復略攝。 最初,阿底峽尊者將道次第的傳承隱密地傳授給種敦巴大師,種敦巴大師則對大眾宣講,進而形成三種傳承:「噶當教典派」,此由博朵瓦傳給夏惹瓦與鐸巴;「噶當道次第派」,此由袞巴瓦傳給內蘇巴;「噶當教授派」,此由慬哦瓦傳給嘉裕瓦。之後,宗大師從虛空幢上師座前獲得「噶當道次第派」及「噶當教 授派」的傳承,從法依賢上師座前獲得「噶當教典派」的傳承,從那之後,道次第的三種傳承匯集成一,稱為「三流匯一」。 多聞比丘修斷行者宗喀巴善慧稱揚著於甘丹山。吉祥圓滿。 三界法王宗喀巴大師所造的《菩提道次第中論》 或稱為《菩提道次第略論》的科判,只有原文的部分,在此之前尚未見、聞比原科判更細緻的解釋,所以心想如果能像《廣論四家合注》的科判來作仔細的解釋,實為善哉。因此發起增上意樂,以《四家合注》的科判清楚、相同的部分為基礎;因次第的不同或廣略的差異,容許變動之處,於其段落作刪減、補充,以奢摩他及二諦等章節為例,須新增的科判,也作了完善的編排。 作者先後分別從至尊上師具足無緣大悲哲蚌寺 多門僧院菩地金剛持洛桑耶謝丹貝堅贊吉祥賢,以及總集三世皈依處之體性、恩德無邊遍主金剛持帕繃喀吉祥賢二位尊前獲得《菩提道次第略論》的講說教授深廣法恩,然而卻以懶惰、懈怠度日,是位修持低劣的虛行親教師,以甘丹赤江為生名者洛桑耶謝丹增嘉措,在藏曆二九○三年,西元一九六六年,著於印度 喜瑪拉雅 八德省管轄達蘭薩拉,於此若有錯誤、遺漏、多餘三種污垢,祈願諸位中立智者予以斧正。 勤此善根願於生生中 不離圓滿無謬殊勝道 遍持一切勝者妙法理 並獲救拔群生大威力 去年和今年我非常榮幸能夠來到臺灣,搭配第三世赤江仁波切所造的輔助科判,將《略論》的講說引導傳承傳授給各位。當初,我在印度首都德里於赤江仁波切的座前親獲此珍貴教授,記得當時在場還有洛確仁波切、帕繃喀大師的轉世等五、六位弟子,能有那次的聞法機緣真的非常難得。 目前,宗大師所造的《廣論》、《略論》都已陸續譯為中文,如果《廣論》的內容對於某些人來說過於繁多、不易掌握,可以先從《略論》開始著手,等到熟悉道次第的整體架構之後,再繼續深入學習《廣論》。這兩年的課即將在此告一個段落,各位回去之後,應該抽空將學過的內容重新複習,並將所了解的道理付諸實踐,不要只停留在聞、思的階段,這很重要。近來,雖然佛法逐漸式微,但是在這樣的時間點,如果我們能夠認真學習佛法,並且努力實踐,這不僅有助於教法的住世,還能利益許多眾生,而自己在這過程中也能快速地累積廣大的資糧。 最後我們一起迴向:祈願佛陀的大寶聖教久住世間;以尊者為首、不分教派的大善知識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世界上的各種天災人禍、戰爭、疾病皆能早日平息! 普為出資及讀誦受持 輾轉流通者迴向偈曰 願以此功德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福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及與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人各習禮讓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穫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希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 辛二、特學金剛乘之理分五: 一、教誡「定須進入密乘」。 修學顯密二者之共道後,無疑應入密乘,因密乘道較諸餘法更為珍貴,並能 迅速圓滿二種資糧。 在修學顯密二者的共道 波羅蜜多乘後,假使條件具足,應該趣入密乘, 因為密法比其他法更為殊勝,並能迅速圓滿二種資糧。 二、入密乘時依師極為重要。 若入密乘,應如《道炬論》中所說,於初令師歡喜,較前所說尤須增勝;又 此是於能具密乘所說最下之德相者。 進入密乘之後,依師的標準更為嚴格,所以從一開始就要仔細觀察,選擇一 位具備密乘經典所說各種德相的善知識,如理依止,作師所喜。 三、接受灌頂,入密乘門,守護誓言、律儀極為重要。 次應先以清淨續部所說灌頂令己相續成熟,其後聽聞、了知爾時所受誓言律 儀並作守護;若犯根本墮罪,雖可重受,然於相續生道功德極為遲緩,故應勵力 不為所染。又應勵力莫犯粗罪;若有染犯,亦應作諸還淨方便。彼等皆是修道根基,若無彼等,則如地基塌陷之破屋也。 《文殊根本續》云:「佛於毀戒人,不 說能成密。」此說全無上、中、下品三種成就;並於無上瑜伽續中,亦說不護誓 言、灌頂下劣、不知實性三者,縱修亦無任何成就,故若不護誓言、律儀而說是 修道者,此是流於密法之外。 想要入密乘門,就必須先接受灌頂,藉此讓自己的相續成熟,並在灌頂之後 學習灌頂期間所受的誓言、律儀,認真守護;若是違犯根本墮罪,雖可重受灌頂 使其恢復,卻會大大延緩相續當中生起地道功德的時間,所以應該盡力避免違犯 根本墮罪。 此外,也要避免犯下粗罪;萬一有所違犯,也要透由還淨方便迅速懺 悔。為什麼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呢?因為持守誓言、律儀是修學密法不可或缺的關 鍵,修密行者一旦缺少這個部分,就像地基塌陷的破屋,即使畢生修學密法,也 不會有絲毫成就;無上瑜伽續中也說:修密行者若是不護誓言、灌頂方式粗劣、 不知密法實性,縱使長時修學密法,也不會有任何成就,所以若不守護誓言、律 儀而自詡為修密道者,那種行為只是流於形式,實際上已背離了密法的精神。 在眾多密續的經典中都曾提到:獲得灌頂之後,即使在那一生沒有機緣深入 學習密法,但如果能認真持守密乘律儀,死時帶著清淨的戒體離開,藉此因緣, 最慢也能在十六世之內成就佛果;由此可知,守護誓言、律儀十分重要。 四、修學成熟解脫道的方式。 能護誓言、律儀而修密乘道者,以下三部而言,應當依次修學有相、無相二 種瑜伽;若以上部而言,則應依次修學二次第之瑜伽。於此僅以彼等之名略為顯 示入密之理,廣則須從《密宗道次第論》中了知。 能夠如理守護誓言、律儀而修密乘道者,若以事部、行部、瑜伽部而言,應 該依次修學有相、無相二種瑜伽;以無上瑜伽部來說,則應依次修學生起、圓滿 二次瑜伽。 五、如此能使暇滿人身具足大義。 若如此學,便是修學總攝一切顯、密要義之圓滿道體,是故能令所獲暇身具 足義利,亦能令聖教寶於自、他相續上增長廣大。 如果能以上述的方式來修學總攝一切顯、密要義的道次第,就能使得暇身具 足義利,也能令佛陀的大寶聖教於自、他的相續上增長廣大。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 二、在修持時有無獲得要領的差別,並仔細觀察自身相續。 又此須修下下道時,於上上道漸增欲得之心;聽聞上上道時,則於下下諸道 漸增欲學之心。修彼等時,亦須修練自心,令心平等:若於引導入道之善知識敬 心微薄,則其善妙根本已斷,故應勤修依師之理;如是若於修行歡喜漸減,則應 修學暇滿法類;若於現世貪著漸增,則以修習無常、惡趣過患為主;若於所受制 限心生散漫,則以修習業果為主;若於輪迴厭離微弱,則求解脫唯成空言,故應 思維輪迴過患;倘若任作何事,為利有情之心微弱,則其大乘根本已斷,故應修學願心及彼之因;受持菩薩律儀、學諸行時,若見相執束縛力強,應以理智破壞 相執所執之境,修學如空、如幻空性;若心不住所緣而成散亂之僕,則以修學一 心專注之住分為主,此是諸多先覺所說。 當我們在實修道次第裡下下的法類時,應該對於上上的法類生起更強猛的希 求心,例如在修習暇滿時,透由體認暇滿的重要性,進而更想藉此獲得念死無常 的證量等眾多功德;在學習上上的法類時,認知到若想獲得上上的證量,必須先 將下下法類的基礎打穩,於是更加重視下下法類的修持,如此才能掌握修學道次 第的要領,而不是學到後後的法類就將前前的法類擱置一旁。 此外,在修學道次第的每一個法類時,都要仔細反觀自心的狀態,針對自己 欠缺的部分作加強,讓自己對於下、中、上的所有法類都能有一定程度的體認, 不應特別偏重某個法類:當發現自己對於善知識的敬信心薄弱,由於這會導致一 切善樂的根本消失,所以應該勤修依師之理;當察覺自己想修行的歡喜心逐漸減 弱,就要多思維暇滿的道理;假使對於現世安樂的貪著逐漸增強,則應該以修習 念死無常、三惡趣苦為主;若是發覺自己輕忽所受的戒律而未認真守護,就應該 以思維業果為主;如果對於輪迴生不起厭離,想要追求解脫只是空話,所以應多思維輪迴過患;假如覺察平時自己在做事時,鮮少生起利他之心,如此一來,大 乘道的根本就不存在,所以此時應多修學願心及慈悲心;受持菩薩律儀、修學菩 薩行時,倘若發現自心已被相執束縛,應以理智破壞相執所執之境,修學如空、 如幻的空性;當發現內心無法專注、一再地被散亂干擾,此時應多修學住分,設 法讓心保持專注。 三、教誡「不要成為片面的修持」。 以此為例,諸未說者亦應了知。總之,莫偏一方,須令相續堪修一切善品。 以此類推,對於其他沒有提及的法類也應如此修持。總之,在修學時不應偏 重某個法類,應該讓自己的心有能力修持一切善法。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 二、總攝道的整體內涵分三:一、整體道次的前後關聯。 今當略說道之總義:最初,道之根本即是依師之理,故應詳加探究其義;次 於閒暇若起真實取心要欲,便能由內策發令修,為生此心,應修暇滿法類;次若 未滅希求現世之心,則於後世不能生起猛厲希求,故應勤修人身無常、不能久住、 死後漂泊惡趣之理;爾時因生真實憶念怖畏之心,故於三寶功德由衷生起定解, 並住共同皈依律儀,修學皈依學處;後於一切白法根基 業果,由多門中生勝 解信,令其堅固,精勤修學取捨善惡,恆常安住四力道中。 最後,將道次第的內容作個總結:首先,由於依師之理是一切道的根本,所 以初學者應該詳加探究其中的內涵,這是修學佛法的外緣;再者,若能由衷生起 欲取心要之心,就不需要他人從旁督促,而會策勵自己認真修學,所以應該修學 暇滿的法類,這是修學佛法的內緣;接著,假使不能降低希求現世之心,就無法 對於後世的安樂生起強猛的希求,因此應該修學人身無常、不能久住、死後漂泊 惡趣的道理;思維之後,若能對於三惡趣苦心生恐懼,就會為了尋求依怙而對三 寶生起信心,至誠皈依三寶,精勤修學皈依的學處;爾後為了成辦後世的安樂, 應以各種方式對於一切善樂的根本 業果 生勝解信,進而努力行善、斷惡,並在造作惡業之後立即透由四力懺悔。以上是屬於下士道的法類。 若能完整修學下士法類,應多思維輪迴總、別過患,於總輪迴遮止其心;次 觀輪迴從何因生,明辨惑、業,生起真實欲斷之心,總於能脫輪迴之三學道、別 於己所受之別解脫戒,應勤修學。 以我們目前的現狀而言,雖然有幸生於善趣,但這仍是輪迴的一部分,所以 它的本質依舊是苦,為了跳脫輪迴、獲得解脫,在完整修學下士道的法類之後, 應該持續思維輪迴的總、別二苦,策發希求解脫之心;之後經由深入探索,發現 煩惱和業是形成輪迴的主因,而這兩者當中又以煩惱為主,於是生起想要斷除煩 惱的決心,並且為了斷除煩惱,應該依次修學戒、定、慧三學,尤其是要謹慎持 守自己所受的別解脫戒,盡力避免違犯戒律。以上是屬於中士道的法類。 若能完整修學中士法類,作意思維:「猶如自身墮於苦海,如母有情亦皆如 此。」修習以慈悲為根本之菩提心,並應勵力隨力令生,因若無有此心,則六度 及二次第等皆如無地基之樓房。若能於此略生感受,則由儀軌受持其心,精勤修 學發心學處,隨力堅固所發願心;次應聽聞諸偉大行,了知取捨之諸界限,於彼 生起欲學之心。 若能生起此心,便由儀軌受持行心律儀,修學六度 令自相續成熟,及四攝等 令他相續成熟;特應捨命防護根本墮罪,並勤防護莫為中、 下品纏及諸惡作所染,若有染犯,應勤還淨。後須特學最後二度,故應精通修習 靜慮之法而修妙三摩地,並於相續隨力生起清淨二無我見,得已即住見上,了知 修習之理而修。於此靜慮、般若二者安立止觀之名,除此二外別無餘者,故此是 由受持菩薩律儀並修彼之學處而生。 在完整修學中士道的法類後,接著思維:「猶如我正深陷輪迴苦海,如母有 情也是如此。」而對一切有情修習以慈悲為根本的菩提心,並且盡力發起此心, 因為若無此心,布施等六度及生圓二次第等大乘法就像沒有地基的樓房。在此, 宗大師又再次提到「以慈悲為根本的菩提心」,由此可知,慈悲是能否發起菩提 心的關鍵,因此我們應該格外重視慈悲的修持;如果平時沒有經常串習慈悲,只 是憑著念誦「皈依發心偈」,而在心中生起「為利有情願成佛」的念頭,是不可 能發起菩提心的。 若能對於菩提心生起些許的感受,應在了解願心學處之後,透由願心儀軌受 持發心,精勤修學願心學處,讓所發的願心持續增長;之後學習菩薩律儀,了解 當中的取捨,策發想要效學菩薩的心,再由儀軌受持行心律儀,精進修學六度、四攝,使得自、他二者的相續能儘速成熟;尤其對於所受持的菩薩律儀應該捨命 防護,避免違犯戒律,若有染犯,也要按照還淨儀軌迅速懺悔。 在六度中,應該特別學習後二度,明白修學靜慮的方法而修三摩地,並且透 由思維正理而生起清淨的二無我見。 對於初學者來說,想在短時間內了解無我的 道理確實不易,假如一時無法掌握《廣論》當中毗婆舍那的內涵,可以先從《略 論》、《安樂道論》或是《速疾道論》著手學習,並在學習正見的過程中,特別 針對「明辨所破」的部分,仔細分辨各宗各派所要破除的所破為何,再以離一異 及緣起等正理加以破除,以此學習正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 四、成辦雙運時間點的依據。 《修次下篇》亦云:「若時遠離沉掉,平等、任運而轉,於真實性心極明晰, 爾時應緩功用而修等捨;當知爾時已成止觀雙運之道。」由獲真實毗婆舍那,始得雙運。 關於成辦止觀雙運的時間點,宗大師引用《修次下篇》作為依據:一旦內心 不須依賴正念、正知,也能不被沉掉干擾,不必刻意提起心力,就能隨心所欲安 住、觀察諸法實性,內心極為明晰,那時就不應該再以正知觀察沉掉,而要將心 放緩、安住現狀,如此便能獲得毗婆舍那,成辦雙運。 五、由觀察修引生奢摩他時,止觀二者同時相互雙運的依據。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亦云:「次緣有分別之影像,若時彼心續流無有間 斷,由其作意之續雙證二者,爾時名為止觀雙運之道。止觀為雙,運為具足,此 即相互繫縛而轉。」言「無有間斷」,謂不須捨觀修,別修無分別住,而由觀修 便能引生無分別住。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也說:成辦奢摩他後,內心緣著有分別的影像(在 觀察的情況下所趣入的所緣,又稱為毗婆舍那的所緣),持續觀察對境,無有間斷,直至以觀察修引生輕安,屆時分辨諸法的觀與一心專注的止將會同時運轉, 那就稱為止觀雙運。雙運中的「雙」是一對,在此是指止與觀是一對的;「運」 為具足 同時具足止觀二者的本質及作用,此時止觀相互繫縛,兩者同時相應 於同一個心王而運轉。 文中「無有間斷」這一句話,是指依著奢摩他長時觀修所緣境後,最終不須 捨置觀修、刻意讓心保持專注,單以觀修的力量便能引生一心專注的奢摩他。 六、止修、觀修前後二者雖不同時,仍能安立止觀雙運的道理。 「雙證二者」,謂證「緣無分別影像之奢摩他」與「緣有分別影像之毗婆舍 那」二者;言「作意之續」,謂能思擇之觀與思擇後安住之止二非同時,然以思 擇之力引生真實奢摩他時,緣如所有之擇法觀與堅固、專一住於如所有之三摩地 止相應而轉,爾時止觀融合、平等而轉。於此須得修所成之證悟,故若不壞堅固 住分之無分別,兼能思擇無我之義,猶如小魚游靜水中,於此僅可立為隨順止觀, 全無真實止觀雙運之義。 此外,所謂的「雙證二者」,是指同時證得「緣著無分別影像的奢摩他」與 「緣著有分別影像的毗婆舍那」;「作意之續」,是指獲得奢摩他後,雖然「透由觀修思擇所緣」與「思擇之後安住於止」二者不是同時形成,但以觀修之力引 生奢摩他時,「思擇如所有的觀」與「一心專注於如所有的止」還是能夠同時運 轉,而且二者互相融合、力量均等。從中我們可以得知,原文中的「思擇之觀」 並不是指真實的觀,因為行者在那個階段還未生起真實的觀,所以只能將它解釋 為「隨順的觀」或是「觀修」。 由於行者在止觀雙運的階段必須獲得修所成的證悟,所以在此之前縱使心中 擁有堅固的住分、沒有一絲的雜念,同時又能思擇無我的內涵,猶如小魚在澄淨 的水中游動,那也只能算是隨順的止觀,而不是真實的止觀雙運。 二、斷除誤解,教誡「應如清淨教典所說而知」。 止觀雙運之理,應如此等清淨教典所說而知,絕不可信遠離此法妄捏造者。 若想確實了解止觀雙運的內涵,應以之前所引用的幾部清淨教典作為依據, 不應隨便採信背離清淨教典、憑空捏造的論述。 三、廣泛的道次應從《廣論》了知。 菩提道次第中,正理辨析、所依經教、修習之理,廣則應從《廣論》了知。 菩提道次第中,更為詳細的正理辨析、經教佐證、修習之理,應從《廣論》了知。 長久以來一直有人主張:由於觀修會導致內心更加散亂,所以想要修行的人 只要止修、讓心專注即可,不必觀修。對此,宗大師在《廣論》及《略論》中引 用相當多的經論,並且結合正理加以破斥。大師認為止修只是修行的一部份,不 能以偏概全,就像不應該從一堆穀物中取出一粒麥子,就說所有穀物都是如此。 甚至更進一步來說,在道次第的眾多法類當中,除了奢摩他之外,其他法類都應 該以觀修為主:以「依師之理」為例,想要生起依師的證量,就要先去除不恭敬 師長等相違品,為此必須反覆思維依師的利益、不依的過患等道理;思維「念死 無常」則是為了去除認為自己還不會死的常執,為此必須一再深思死亡無常的內 涵,才有可能生起強烈、持久的感受,進而藉此轉化內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 四、以觀察修引生輕安時,也能引發堅固的三摩地。 若由自力能引輕安,亦能引發心一境性,故由各別觀察之觀察修,以其自力 能引奢摩他者,此是於前已得奢摩他之功德。 之前在介紹奢摩他時曾經說到,若能藉由自力引發輕安,也能引發一心專注 的奢摩他,因此能以觀修的力量引發輕安,使得內心更加專注,這完全是之前已 獲得了奢摩他的一種功德;若在之前沒有獲得奢摩他,單憑觀察修是無法引發奢 摩他的。 五、不應誤解此義。 已善成辦奢摩他者,縱以觀修亦能生起勝奢摩他,故不應執凡作觀修便令住 分減少。 由此可知,對於已經成辦奢摩他的行者來說,縱使透由觀修也能生起殊勝的 奢摩他,所以不應對此產生誤解而說「只要是作觀修,就會危害住分,導致內心無法專注」。 寅 三 、 止 觀 雙 運 之 理 分三:一、正說。二、斷除誤解,教誡「應如清淨教典所說而知」。 三、廣泛的道次應從《廣論》了知。初中分六:一、想要止觀雙運,必須獲得止、觀二者。 如前成辦止觀量時所說,若未獲得止觀二者,無可雙運,故雙運時定須先得 止觀二者。 如同之前在解釋成辦止觀的標準時所說,若是沒有獲得止觀二者,就無從雙 運,所以想要成就止觀雙運,必須獲得止、觀二者。 二、「獲得毗婆舍那」和「證得止觀雙運」是同時的。 又此初得毗婆舍那,即得雙運。此中道理:由依前所得止而作觀修之力,若 能如前奢摩他時所說,無須作行便能獲得任意運轉之作意時,即成雙運。 獲得奢摩他後,若能進而以觀察修引生輕安,當下便能成辦毗婆舍那,同時 也能證得止觀雙運;由此可知,並非先依次獲得止、觀,之後再證得止觀雙運, 而是獲得觀時就能證得止觀雙運。 之所以會如此安立的原因是:以奢摩他為基礎,透由觀修的力量,最終若能 如同之前介紹奢摩他時所說,不須刻意防備、對治沉沒與掉舉,便能任運觀察其所緣境,那時就成辦了毗婆舍那,而這種狀態即是「止觀雙運」。 三、止觀雙運時必須二力平等運轉的論證。 《聲聞地》云:「如何能令止觀融合、平等而轉,由此而名雙運道耶?獲得 九種住心當中第九住心 等持心已,依此圓滿妙三摩地,精勤修學勝慧,思擇 諸法,爾時思擇諸法之道任運、無有功用而轉,如同奢摩他道無作行故,毗婆舍 那極為清淨、柔和、隨奢摩他、為樂所攝,是故止觀二者融合、平等而轉,此名 止觀雙運之道。」 對此,《聲聞地》說:如何能讓止觀互相融合、平等運轉,因而獲得雙運之 道?最初,當行者獲得九種住心中的第九住心(等持心)之後,藉此引發身、心 輕安,成辦奢摩他,並且依此勤修勝慧,思擇諸法,一旦思擇諸法的心如同奢摩 他般,能在不須刻意防備沉掉的情況下任運觀察對境,就能獲得毗婆舍那,當下 止觀二者互相融合、平等運轉,名為「止觀雙運之道」。 文中「極為清淨」等是在說明毗婆舍那的特點:毗婆舍那遠離沉掉,極為清 淨;毗婆舍那沒有些許的不堪能性,極為柔和;接續奢摩他後而生,隨奢摩他; 透由觀修引生輕安樂受,為樂所攝。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 三、修持的前行和結行等差別。 於修觀時,六加行法、正行、結行、座間應如何行,尤應遠離沉掉而修之理, 皆應如前所說而知。 在修學毗婆舍那的期間,關於六加行法、正行、結行、座間應如何行,尤其 在正修時應該如何遠離沉沒、掉舉等內涵,都可從之前所介紹過的內容得知。 卯四、由修所成毗婆舍那之量分五: 一、說明以觀察修生輕安時,便能成辦毗婆舍那。 以觀察慧思擇而修,於未生起前說之輕安前,皆是隨順毗婆舍那;生輕安已, 則為真實毗婆舍那。輕安之體性與生起之理,皆如前說。 在奢摩他的基礎上,以觀察慧思擇而修,直到還未生起由觀察修所引發的輕 安之前,都是屬於「隨順的毗婆舍那」;若能生起由觀察修所引發的輕安,便能 成辦「真實的毗婆舍那」。關於輕安的體性以及生起輕安的方法,都與之前在奢 摩他時所介紹的內容相同。 二、只有奢摩他的輕安是不夠的。 又此是已得奢摩他並無退失,亦有由彼所引輕安,故非僅有輕安即可。若爾, 為何?若能由觀修力引生輕安,方成毗婆舍那;緣盡所有與如所有之二種毗婆舍 那皆同。 當行者以奢摩他為基礎而修學毗婆舍那時,由於之前所成辦的奢摩他並未退失,所以心中仍有由奢摩他所引發的輕安,這就表示光有輕安尚不足以成辦毗婆 舍那。既然如此,成辦毗婆舍那所需的輕安為何? 在奢摩他的階段,是由止修引 發輕安,若想進而成辦毗婆舍那,就必須透由觀修引發輕安,而這兩種輕安相較 之下,後者的力量更勝前者;上述的道理,不論對境是盡所有或如所有,生起毗 婆舍那的方式都是相同的。 三、如此安立的依據。 《解深密經》云:「世尊,若諸菩薩於未獲得身、心輕安之前,於內作意所 善思維彼等諸法即三摩地之行境影像,其所作意應名為何?慈氏,彼非毗婆舍那, 是名與隨順毗婆舍那之信解相應。」《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亦云:「彼獲身、 心輕安,安住於此,後於所思之義,信解、觀察內三摩地之行境影像,於未生起 身、心輕安之前,是名隨順毗婆舍那之作意;若時生起輕安,爾時則名毗婆舍那。」 宗大師如此安立毗婆舍那的依據為何?《解深密經》中說:假使菩薩尚未獲 得由觀察修所引發的身、心輕安,縱然針對三摩地的所緣境詳加觀察,這種作意 也只是隨順的毗婆舍那,而不是真實的毗婆舍那。 這段經文中說到「三摩地之行境影像」,當中的「行境」是指三摩地的所緣境;「影像」則是指心在緣著對境之後,境在心中所顯現的影像。(詳細內容請 參閱本書第 頁) 此外,《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中也曾提到相同的觀點。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 二、這些修持的內涵是阿底峽等大班智達和成就者們所說分二: 一、噶當派的先賢解釋阿 底峽尊者的意趣。 彼等修習之理,昔諸道次教授當中亦如此說,如博朵瓦之《藍色手冊》云: 「有人於聞思時,以理抉擇無性;修時唯修無別,別修無關空性,故此不成對治。 是故修時亦以,緣起離一異等,修何即當觀察,亦略住無分別。此修能治煩惱, 尊者弟子所許,欲行到彼岸法,此即修慧之理;又先修人無我,次法如此隨轉。」 對此,噶當派的博朵瓦大師在《藍色手冊》當中說到:有一類人在聞思時, 以正理來抉擇無自性的內涵,但是在正修時,卻只修持無所作意;由於聞思與修 持的內容毫無關聯,所以縱使長時如此修習,也無法對治心中的實執。因此,在 修學空性的道理時,應先反覆思維、觀察緣起及離一異等正因,之後一旦對於無 自性的道理生起定解,就要設法將心安住於此,遮止散亂、保持專注,如此才能 對治煩惱。這種修持方式是阿底峽尊者及其弟子所共同承許的,所以想要到達解脫的彼岸,應該遵循此道修無我慧;而在兩種無我當中,一開始應該先從補特伽 羅無我著手,之後再修法無我。 二、阿底峽尊者在唯識、中觀二派當中,特別讚歎龍樹父子,他的教授也與蓮花戒論師相同。 阿底峽尊者亦云:「由何能證空,如來記龍樹,現見法性諦,弟子名月稱, 依彼傳口訣,能證法性諦。」此引導法,如尊者於中觀教授所說,此與蓮花戒論 師之意趣相同,唯稍廣述。 阿底峽尊者也說:想要證得空性,必須追隨佛陀親自授記、又已現證法性的 龍樹論師,以及與他擁有相同成就的弟子 月稱論師,依循他們所造的中觀論 著,以及傳承祖師們相繼傳授的口訣教授,才能明瞭諸法的實性。我們在修學空 性的教義時,應該遵循阿底峽尊者所傳授的中觀教授而修,而其內涵與蓮花戒論 師的意趣完全相同。 文中「唯稍廣述」這四個字有兩種不同的解釋方式: 一、蓮花戒論師在《修 次論》中主要破斥的是支那和尚的見解 無所作意,並在破除之後強調應該依 著教理反覆思維、觀察,才能了解真實性的道理;這與阿底峽尊者的主張完全相 同,只是尊者以更詳細的方式對此來作解釋。 二、宗大師認為:雖然阿底峽尊者 與蓮花戒論師所持的見解不同 前者是持應成派的見解,後者則是持自續派的 見解,但對於應該如何修學空性的看法是相同的;而大師只是將兩位祖師的論述 詳盡地詮釋出來。我個人認為第二種解釋方式或許更貼近原文的意思。 對此,宗大師在《廣論》中曾經提到:藏傳佛教的前宏期,曾有蓮花生大師 及靜命論師等諸多先賢前往西藏弘法。 當時,由於蓮花生大師已獲得大圓滿的極 高證量,所以在針對某些具器弟子傳授甚深空性的道理時,提出在不作意的情況 下便能通達諸法實性的主張,這就跟之前曾為各位介紹「獲得圓滿次第的行者, 可以單憑止修就證得緣空的止觀雙運」的道理相似;不過,後期有很多人在學習 大圓滿或類似的教授時,對此產生誤解,進而擅自主張「修學真實性時,完全不 須作意,便能證得實性」。蓮花戒論師在《修次論》中主要就是破除這個觀點, 阿底峽尊者也對此提出相同的主張,而大師在《廣論》中將這個部分更清楚地解 釋出來。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 八、《入無分別陀羅尼經》的文義也是說「應以智慧觀察,令心安住無有實執所執之境, 非僅不作意」。 《修次初篇》云:「《入無分別陀羅尼經》云:『由無作意斷色等相』,此 中是說以慧觀察,見無所得,即不作意,而非全無作意。如同入無想定,雖能暫 伏無始以來貪著色等作意,然非永斷。」凡經中說修不作意能斷相執,皆是先以 如理思擇之慧觀察,見無塵許實執所執之境,於所通達之義,安住定中。 過去,支那和尚以八十種「讚歎無分別」的經文作為依據,提出了「無所作 意」的主張,認為在修行時,不必以觀察慧思擇無我,只要遮止一切念頭、不去 作意,便能斷除我執。 例如,在《入無分別陀羅尼經》曾說:「由無作意斷色等相」,從字面上看 似是說「透由修持無所作意,便能斷除執著色等為諦實的相執」;但在《修次初 篇》中將這句話解釋為:以觀察慧如理思擇,一旦發現諸法沒有些許自性可得之後,應該將心安住於此,不再作意色等世俗諸法,一心專注修學空性,最終便能 斷除相執,而不是指從一開始就不去作意。 就像行者進入無想定時,雖能暫時調 伏無始以來貪著色等諸法的念頭,但是無法將它徹底斷除。由此可知,凡是經典 中說「修不作意能斷相執」,都應該以上述的方式來理解其義。 九、《修次論》引《寶雲經》說「於空性義作觀察修才能趣入無相,非僅不作意」。 《修次中篇》亦引《寶雲經》云:「凡為心者,於尋求後了知為空;次更尋 求能知心者所有體性,亦知為空。由知此義,便能趣入無相瑜伽。」並云:「此 說須先周遍觀察,方能趣入無相;亦明白說若唯棄捨作意或不以慧思擇法性,定 不能趣無分別性。」此說倘若未先如理思擇而得真實性見,則定不能於真實義無 分別轉。 《寶雲經》說:只要是心,透由正理觀察之後,就能了解其本質為自性空; 以此類推,之前「了知心無自性的智慧」也是自性空,由此便能趣入無相瑜伽。 《修次中篇》引述《寶雲經》的原文並作解釋:若想趣入無相瑜伽,必須依據正 理縝密思維;如果僅是棄捨作意,或是不以觀慧思擇法性,必定不能趣入無分別 性。對此,宗大師說:最初如果沒有經由如理思擇而獲得真實性見,就不能以無分別心現證實性。 十、必須了解《修次論》破支那和尚的邪說 承許「斷除作意,便能趣入無分別中」。 《修次下篇》亦云:「經中宣說『不可思議』、『超心境』等,是為破除妄 執唯由聞思便能通達深義,故說彼義唯是聖者自證,餘人難思維等;又此為破非 理思維 妄執甚深義為諦實,非破以觀察慧如理思擇,若破此者,便違無量經 教、正理。」又云:「此修雖是分別為性,然是如理作意之性,故能生起無分別 智;欲求彼智,應依此修。」此等是破支那堪布妄說「縱不依止教理抉擇實性而 求正見,然由全無作意而住定中,亦能通達實性」,了知此理極為重要。 《修次下篇》也說:佛經中所謂的「勝義諦不可思議、超出心境」,是為了 破除「僅由聞思,便能通達甚深空性」的論述,所以特別強調甚深空性的道理唯 有聖者能夠如實了知,凡夫則是無法想像;除此之外,也為了破除「執著甚深空 性為諦實」的非理作意,而不是要否定以觀察慧如理思擇真實性的這一點,否則 就會違背諸多的經教、正理。又說:初學者在初期雖然是以分別心去觀察實性, 但由於是依循正理如理作意,所以透由長時串習,最終就能生起無分別智,現證 實性。 以上這些經論的內容,都是在破除支那和尚所提出的邪說 縱使不依教理 抉擇實性而尋求正見,但只要能全無作意並且安住於此,便能通達實性;對此詳 加辨別極為重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五、經中所謂「行相」的意思,也是指諦實之相。 《攝頌》云:「菩薩若執五蘊空,行相非信無生處。」《佛母經》云:「若 行色空、無我,即是行相,非行般若波羅蜜多。」此皆是說執空等為諦實。 雖然在《攝頌》及《般若經》的字面上都曾說到:執持五蘊為自性空,或是 執持色空、無我即是「行相」 執著諦實之相;但實際上這些經文所要表達的 意思是「若將空性、無我執為諦實,即是行相」,而非修持般若波羅蜜多。 六、若非如此,則與經典當中讚歎「以慧觀察空性」相違。 若不爾者,說「非信無生處」則不合理,因於彼處生信亦應成行相故;又彼 經云:「遍知諸法無自性,是行殊勝般若度。」又云:「若時有為無為黑白法, 以慧破已不得塵許時,於世人說趣入般若列。」《三摩地王經》亦云:「若觀諸 法即無我,於觀察已善修習,此因能得涅槃果,餘因不能得寂滅。」又《般若波 羅蜜多心經》亦云:「舍利弗問:『菩薩欲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應如何學?』 觀自在菩薩答曰:『應正觀察五蘊自性皆空。』」彼與眾多經典所說皆成相違。 如果不以這種方式解釋文義,那在《攝頌》中說「非信無生處」的這句話就 不合理了,因為當說執持五蘊為自性空是行相、而不是對於無生處生信時,表示若能不以這種方式執持對境,才能對於無生處生信,然而對於無生處生信也是分 別心,所以理應也是行相才對;此外,《攝頌》中也提到:透由思維眾多正理, 能以不同的角度通達無自性的道理時,即是在修般若波羅蜜多;又說:不論有為 法或無為法、黑法或白法,經由智慧抉擇之後,一旦發現諸法沒有些許的自性, 佛說此時便能進入修學般若的行列中。 由此可知,「以慧觀察空性」不應列入相 執當中。 《三摩地王經》也說:如果能以智慧觀察諸法無我的道理,並且長時修習, 便能以此因緣獲得涅槃妙果;在《心經》中,當舍利弗問:菩薩應該如何修學甚 深般若波羅蜜多?觀自在菩薩回答:應以智慧觀察五蘊自性皆空。假使觀察空性 的智慧是執著諦實的相執,就會與上述經典的內涵產生相違。 七、龍樹、月稱論師都讚歎「觀察、思擇無我義」是解脫之因。 是故,《法界讚》云:「最勝淨心法,則為無自性。」又云:「由執我我所, 假立諸外境;若見二無我,即滅三有種。」《入中論》亦云:「故見我我所皆空, 諸瑜伽師得解脫。」應如所說而修無我及無自性。 因此,《法界讚》說:修學無自性是最殊勝、究竟的淨心法門。 又說:我執以顛倒的方式捏造不符合事實的境,並且引發各種煩惱,導致眾生流轉輪迴;相 反的,若能澈見兩種無我,便能滅除三有種子,獲得解脫。《入中論》裡也提到 相同的內涵。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二、思擇能生無分別智,僅斷作意則不能生。 《修次中篇》亦云:「瑜伽師以智慧思擇,若時不執諸法體性勝義,爾時能 入無分別定,亦能通達一切法無體性;若不以慧觀察諸法體性而修,唯修棄捨作 意,終不能滅彼之分別,亦不能證無有體性,無慧光故。如世尊云:從正觀慧能 生如實了知真實智火,燒分別樹,猶如鑽木之火。」 《修次中篇》也說:瑜伽師以智慧觀察諸法的體性,不執諸法有其自性,以 此趣入無分別定,通達諸法無有自性;假若不以智慧觀察諸法的體性而修,只是 設法遮除雜念,就算生起了堅固的奢摩他,也無法徹底滅除心中的分別,更不可 能證悟實性,因為當下心中沒有智慧的光芒,所以無法去除無明的黑暗。 三、因果二者若要任何方面都相似的話,則太離譜。 若不爾者,則不應有從有漏成為無漏、從世間成為出世間、從有情成為諸佛 及從凡夫成為聖者,因其因果二法不相似故。 因果二者若要任何方面都相似的話,就不該有從有漏成為無漏、從世間成為出世間、從有情成為諸佛、從凡夫成為聖者等情況發生,然而事實卻非如此;由 此可知,所謂的「因果是否相順」,是指因是否具備生果的能力,而不是指因果 之間必須完全相似。 四、龍樹論師在《釋菩提心論》等論中斥責執著能觀、所觀等分別,是為破除執彼等為諦 實,並非破除善觀察慧。 《釋菩提心論》云:「若見有分別,彼豈有空性,諸如來不見,能所觀分別, 若有能所觀,彼即無菩提。」此說執著能觀、所觀為諦實者,不得菩提;若僅是 破善觀察慧及能所觀,則與彼論說由多門觀察、抉擇實性應成相違;若佛不見彼 二,應成無有。又彼論云:「世尊說無生、空性及無我;修下劣空性,彼者非修 空。」此亦非破緣無自性生之空性、無我而修,是破修下劣空 執彼等為諦實。 如《出世讚》云:「為除一切執,佛說甘露空,若復執著彼,佛說極應斥。」《寶 鬘論》中亦云:「我與無我法,真實不可得,故大能仁遮,見我及無我。」此亦 是說我與無我皆非真實成立,故遮見彼二為真實,而非遮見無我,因如前引《迴 諍論》云:「若非無自性,即成有自性。」 過去,有些人曾引用《釋菩提心論》中「若見有分別」等這幾句話來否定應以分別心觀察法義的重要性,但那些人並未確切掌握論中的文義。 例如論中所謂 的「若有能所觀,彼即無菩提」,並不是說以分別心觀察諸法就無法獲得菩提, 而是若將能觀心與所觀義視為諦實,就無法證得菩提;否則論中為何不斷提到應 以各種角度觀察、抉擇真實性呢?「諸如來不見,能所觀分別」,也不是指如來 不見能觀、所觀二者,而是指如來不見這兩者的諦實,因為假使如來不見能觀、 所觀二者,這兩者就不存在了。 此外,《釋菩提心論》中「世尊說無生」等這個偈頌,也不是要破除「緣著 無自性生的空性、無我而修」,而是要破除「修下劣空」 將空性執為諦實。 此如《出世讚》所說:世尊為了去除眾生心中的實執,宣說猶如甘露的甚深空性 之理,如果行者在正修時反將空性執為諦實,世尊說這種惡見難以挽救;《寶鬘 論》中也說:由於我與無我二者皆非真實成立,所以必須遮除執著這二者為真實 成立的實執,而不是遮除無我正見,這就如同之前所引的《迴諍論》所說:「若 非無自性,即成有自性。」一法的狀態只有無自性與有自性兩種,所以在破除我 有自性之後,就必須成立我無自性,而這即是無我,既然如此,便無法遮除無我 正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四、認為「一切分別心都是執著諦實的相執」而破觀修是不合理的。 如此思擇而修習時,妄執「一切分別皆是執諦實之相執」而破除者,不合道 理,因實執分別僅是分別之一分,此於前已多成立故。 過去,支那和尚大力主張「一切分別心皆是執著境為諦實的實執」,認為無 論善念、惡念都要遮除,所以在正修時應該修持「無所作意」,不要生起任何念 頭;近年來,也有不少人是以這種方式在修行,但實際上那種見解並不合理,因 為實執是顛倒的分別心,所以它只是眾多分別心當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見,不是 所有的分別心都是實執。相關內容已在之前介紹過了,不再贅述。 五、於世俗法雖不如此承許,但認為「執取勝義的心都是相執」也不合理。 若見凡分別心所執皆為正理所違害者,此是正理所破太過之損減見,並已成 立此非經教之義;若念:「雖於餘法不如此許,然心執取法性之時,一切皆是執 諦實之相執。」此亦執持之理有過,並非一切所執皆爾,因經論說求解脫之凡夫, 須由教理多門探究真實性故。 有一類人否定支那和尚的看法而說:假使所有的分別心在對境時都是執著境 有諦實,由於「境有諦實」已違反正理,所以就無法安立正確的分別心,如此等 同是在破除諸法有諦實時一併推翻諸法,墮入斷邊,但是這種見解並不符合經教 的內涵;進而主張:當分別心在面對世俗法時,不一定會生起實執,但如果是緣 著諸法的實性,就一定會成為實執。 從這樣的論述當中,便能得知對方並不明白心對境的狀態,因為不是所有緣 著實性的分別心都是實執;在經論中也一再提到凡夫為了追求解脫,必須透由各 種教理了解實性,而既然是凡夫,就表示他無法現證實性,只能透由分別心在思 維正理後而理解實性,假使所有以實性為境的分別心都是實執的話,那凡夫該如 何追求解脫呢? 六、破除問難分二:一、問難。 若生此念:「若修實性是為引生無分別智,則由觀察應不生彼,因果二法須 相順故。」 有人質疑:既然修學實性是希望最終能夠生起「現證實性的無分別智」,加 上因果之間必須相順才行,那以觀察實性的分別心應該不能生起無分別智,因為 前者是分別心、後者是無分別心,兩者的體性截然不同。 二、回答分十:一、透由觀察能生無分別智。 世尊於此清楚回答,《迦葉請問品》云:「迦葉,譬如二樹為風所吹,相互 摩擦便能生火,其火生已,燃燒二樹;迦葉,如是若正觀察,便能生起聖者慧根, 聖慧生已,燃燒觀察。」此說觀察能生聖慧。 對此,世尊在《迦葉請問品》中清楚回答:譬如在氣候炎熱、乾燥的地區, 相鄰的兩棵樹會因強風吹動而摩擦生火,所生的火持續燃燒,最後就會將兩棵樹 燃燒殆盡;相同的,最初透由思維、觀察各種正理,以分別心了解諸法的實性, 之後經過反覆串習,最終便能生起無分別智,屆時分別心則隨之消失。 譬喻當中,雖然樹與火在外表或功能上都有明顯的差異,但由於樹能生火, 所以兩者之間還是有因果關係;相同的,觀察實性的分別心與無分別智,即使前 者是分別心、後者是無分別心,但因前者能生後者,因此兩者依然能成為因果。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辰三、正示依止而修觀之理分二: 一、必須獲得正見。 若未獲得無我正見,任如何修,彼修終不住於真實義故,須先獲得彼見。 在生起通達無我的毗婆舍那前,必須先獲得無我正見,否則不論如何修持, 心都無法安住在真實義上,所以獲得正見是首要目標。對於初學者來說,縱使無 法立即獲得正見,但至少也要對於無我的道理有正確的理解。 二、總攝修持的要點分三:一、正修之理。二、這些修持的內涵是阿底峽等大班智達和成 就者們所說。三、修持的前行和結行等差別。初中分六:一、必須具備止觀雙修。 縱有彼見,然修真實性時,若不憶念彼見、不住見上而修,則不能成修真實 性,故若先思正見一遍,後令其心無有所思,此亦非修真實性也;縱憶彼見,令 心安住見上而修,此亦僅是前說修奢摩他之理,故此仍非宣說別修毗婆舍那法之 教義。 縱使透由思維正理而獲得無我正見,然而在修真實性時,若不憶念正見、不 將自心安住見上而修,當下的狀態就不是在修真實性;以此類推,在前行時先將 正見思維一遍,在正行時卻不作意任何法類,這也不算是在修真實性;即使在正 行時憶念正見,但只讓心安住見上、保持專注,那也只是在修奢摩他,而不是在 修毗婆舍那。 二、止修、觀修必須交錯修習。 是故於無我義,應如前說,以慧各別思擇而修;倘若僅作觀修,則昔所生之 止將退失故,應乘止馬思擇而修,不時間雜作止住修。 因此,若想獲得通達無我的毗婆舍那,必須先以奢摩他為基礎,再以觀察慧 仔細思擇無我的道理而修;然而在過程中若只著重觀修,之前所生的奢摩他恐將 退失,所以必須交錯修習止修、觀修。 對此,宗大師在《菩提道次第攝頌》中也曾說道:「是故應以斷定實義智, 騎乘堅固不動寂止馬,手持離邊中觀正理劍,摧滅一切邊執所緣境。」 如同古代 士兵要上戰場打仗,必須騎乘強壯的馬、手持鋒利的兵器,才能消滅敵人;相同 的,如果我們想要滅除心中的煩惱,應該騎乘奢摩他馬,手持中觀正理寶劍,才 能摧滅煩惱大敵。 三、若因觀修太多使得住分減少,便應止修;若因止修太多而危害到觀察時,則須觀修。 又若觀修太多而令住分減少,便應多作止修,恢復住分;若因止修太多,不 欲思擇,或縱思擇然不稱心,自然趣入住分,則應多作觀修。止觀若能均等而修, 其力最大,故應如此而行。 《修次下篇》云:「若時因修毗婆舍那,慧力增強, 爾時奢摩他力劣故,如置燭火於有風處,其心動搖,不能明見實性,故於爾時應當修止;若奢摩他力量增盛,如睡眠人,亦必不能明見實性,故於爾時則應修慧。」 在正修時,倘若觀修的比例過多,以致內心無法專注、住分逐漸減弱,就應 多作止修,恢復住分;假使止修的力道過重,導致不想思擇所緣,或是即便思擇 也無法盡如人意,自然而然會想尋求住分,這時就要多作觀修。止修、觀修的力 量若能保持均等,修行的進展才會快速、力道也會更加顯著,所以應該以這種方 式來修。對此,《修次下篇》也提到相同的概念;其中的描述易懂,在此就不多 作解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辰二、此法是以大小何乘、何道為主分三: 一、說明此法是共大小二乘,密教下三部也是如此。 若爾,前說止觀依次生起之理,是以大小何乘、顯密何教為主而說?此是聲 聞、獨覺、波羅蜜多大乘及四宗所共,亦與密教之下三部相同。 各續與其諸大論 師所許,已於《密宗道次第》中說訖。 之前提到「應該針對某個所緣而先修止、後修觀」的道理,是顯教聲聞乘、 獨覺乘、波羅蜜多大乘、四部宗義所共同承許的;此外,密教下三部也一致認同 這個主張。關於各續與其諸大論師對此如何說明解釋,已在《密宗道次第》中詳細介紹,在此不再贅述。 二、無上瑜伽部承許以緣唯心及真如等止修、觀修的瑜伽成辦止觀。 無上瑜伽部中,《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引《密集經》云:「善觀察自心, 諸法住其中,法住空金剛,無法及法性。」《楞伽經》中亦云:「應依止唯心, 勿觀察外境。」此等中說三種瑜伽之地:一緣唯心、二緣真如、三無相。初二地中, 以止修、觀修成辦止觀之理如前所說,故於相續生起緣如所有之止觀理,亦許相 同。 至於無上瑜伽部,《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引《密集經》等經典而說三種瑜 伽之地:緣著唯心、緣著真如(唯識宗所主張的二取空)、無相瑜伽之地;前二 地中,以止修、觀修依次成辦止觀的道理如前所說,由此可知,從《般若波羅蜜 多教授論》的角度而言,無上瑜伽部也是承許「必須依次生起緣著如所有的奢摩 他及毗婆舍那」。 三、無上瑜伽時引生正見的方式,也要依照中觀的論典;圓滿次第的行者在根本定時必須 安住見上,但不作觀修的細節。 自宗則說於無上瑜伽時,亦應如同中觀論典所說而引正見。修習之理:於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之後得位時,偶有思擇、作意實性,然於其身要處已得能力之 圓滿次第者,於根本定修實性時,雖亦定須安住見上而修,然不須如餘論所說毗 婆舍那之觀修。故於爾時,捨置觀察修後,勿兼棄捨安住正見專修實性。可如此 修習之原因,於此不便明說,故此僅說餘道須如前修之原因也。 以自宗的角度來說,就算是在修持無上瑜伽,仍應依循中觀論典當中所說的 道理,才能引發正見。修習之理:在生起次第與圓滿次第的後得位時,有時也要 思擇、作意真實性的內涵,然而對於已經生起圓滿次第的殊勝行者來說,在根本 定修真實性時,雖然也須安住見上而修,但在此時僅由止修、不必觀修便能成辦 毗婆舍那;簡言之,單憑止修就能同時生起緣空的止與觀。 因此,在這個階段, 放掉觀察修後,必須令心安住正見專修實性。至於圓滿次第的行者能如此修習的 原因,由於牽涉到密法,在此不便明說,所以此處主要介紹的是大、小乘所共許 的「先修止、後修觀」的概念。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四、成辦奢摩他已,相較於只作止修,若作觀修更能成辦具力、專注的三摩地。 已成奢摩他者,較於如前僅作止修令止增長,若能於如所有或盡所有隨所修義,以慧分辨而作觀修,其後能引一心專注之殊勝三摩地。由此所成最極大力、 一心專注之三摩地,由前不能成辦,故讚觀修。 一旦成辦奢摩他後,相較於專作止修而令奢摩他持續增長,如果進而能以智 慧分辨當下所修的對境,不論如所有或盡所有,著重觀修,之後便能引發一心專 注的殊勝三摩地。這種三摩地是僅由止修所無法成辦的,因此在諸多經論中都一 再強調觀修的重要性。 五、這種修法是「雖於同一所緣,但能形成止觀兩種不同修法」的原因。 此修習理,是先求止,後依止而修觀之理,故如無我,雖是單一所緣,然有 止、觀二種不同修法,原因即此。 這也是為什麼之前不斷強調「先修止、後修觀」的原因:止、觀並不是從所 緣境來區分,而是緣著同一個所緣境後,以不同的方式來修持 最初應以止修 成辦奢摩他,之後在此基礎之上,以觀修來成辦毗婆舍那;由此可知,想要生起 緣著無我的毗婆舍那,必須先生起緣著無我的奢摩他。 六、修習粗靜行相及無我相的毗婆舍那力量極大。 分辨上下界之功過而修粗靜行相之毗婆舍那,與以觀慧思擇無我之義而修無我相之毗婆舍那,尤須定解猛厲、堅固,以此斷除各別所斷乃具大力。 不論是由分辨上下界的功過而修粗靜行相之毗婆舍那(詳細內容請參閱本書 第 頁),或以觀慧思擇無我而修無我相之毗婆舍那,都必須具備猛厲、堅固的 定解,才能產生斷除所斷的強大力量 前者能暫時調伏現行的煩惱、後者能徹 底斷除煩惱的根本,所以在此之前生起一心專注的奢摩他極為重要。 七、也有其他緣盡所有的毗婆舍那。 又緣盡所有之毗婆舍那,非僅是修粗靜行相,暫伏現行煩惱;如《般若波羅 蜜多教授論》中所說,分辨十八界相之觀修亦是緣盡所有。以此為例,應知餘凡 分辨盡所有義之毗婆舍那亦爾。 緣著盡所有的毗婆舍那,除了能暫時調伏現行煩惱的粗靜相道外,如同《般 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中所說,分辨十八界(所緣六界、所依六界、能依六界)相 的觀修也是緣盡所有。以此為例,在修奢摩他時的「淨行所緣」 貪欲熾盛者 與瞋恚強猛者所應修的不淨觀及慈悲等,也能成為毗婆舍那的所緣境。 八、不同於《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中所說的次第,此處是如寂天論師等人的主張而說。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中雖說生起緣如所有之止觀前,應先生起《瑜伽師地論》中所說緣盡所有之止觀,然於此處應如寂天與蓮花戒論師等所承許,先生 任一之奢摩他,次生毗婆舍那,又此意指緣如所有之毗婆舍那。 《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中雖然曾說「在生起緣著如所有的止觀之前,應先 生起緣著盡所有的止觀」,但是這種論點在此並不適用,因為生起緣著如所有的 止觀之前,不一定要先生起緣著盡所有的止觀。對此,寂天與蓮花戒等論師的主 張是:如果想要生起緣著如所有的毗婆舍那,必須先生起緣著如所有的奢摩他, 而不必先生起緣著盡所有的奢摩他。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三、總攝類別分二:一、四體性中包含三門及六探求。 初說四種毗婆舍那,其門有三、探求之理有六,故三門與六探求為前四所攝。 最初所提到的四體性之毗婆舍那,趣入對境之門可分三種、探求之理分為六 種,所以三門與六探求皆被統攝在四體性中。 二、此中包含四種作意。 於前所說「勵力運轉」等四作意,《聲聞地》說是共止觀,故毗婆舍那中亦 有四種作意。 之前在介紹奢摩他時,曾提到「勵力運轉」等四種作意,《聲聞地》說這是 止觀所共有的,因此毗婆舍那中也有四種作意。 卯三、修習毗婆舍那之理分三: 辰一、顯示經論中說依止修觀之義。辰二、此法是以大小何乘、何道為主。 辰三、正示依止而修觀之理。 辰一、顯示經論中說依止修觀之義分八: 一、眾多經論都說須以如此次第而修。 如《解深密經》說應先修止,其後修觀;至尊慈氏所造諸論、《菩薩地》、 《聲聞地》、清辨、寂天、蓮花戒論師之《修次三篇》及《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 等多教典亦如此說。 對於止、觀生起的次第,如同《解深密經》所說:應先修止,之後修觀;對 此,應成派與自續派的論師見解相同。 二、這些經論當中並不是說「先生起緣盡所有的奢摩他,後緣無我而修即是毗婆舍那」。 此諸經論中之意趣,非說不先緣無我義,任緣一種所緣生奢摩他,後緣無我 而修即為毗婆舍那,因止觀二者不由所緣作區分故;《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中 亦說緣二取空之真實性,先生奢摩他,後乃緣彼所緣,以觀察修生毗婆舍那故; 聖者無著亦說有緣盡所有之毗婆舍那,又說須先生止,其後依止而修粗靜行相之 毗婆舍那故;又說彼是內外二道、聖者凡夫二者之共道故。 有些人認為應該從所緣境來區分奢摩他與毗婆舍那:奢摩他的所緣境是盡所 有的世俗法;毗婆舍那的所緣境則是如所有的勝義法。 對此,在經論中一再提到「先修止、後修觀」,這不是說最初緣著某種世俗 法而生起奢摩他,之後緣著無我而修便能成辦毗婆舍那,因為止、觀並不是從所 緣區分;《般若波羅蜜多教授論》也說:設法讓心緣著唯識宗所承許的空性,以止修的方式先生起奢摩他,之後緣著相同的所緣,以觀修的方式生起毗婆舍那; 聖者無著也說有緣著盡所有的毗婆舍那,又說生起止後,可以依著止而修粗靜行 相的毗婆舍那,那種毗婆舍那的所緣也不是如所有;又說粗靜行相的毗婆舍那是 共內、外道,也是聖者、凡夫二者的共道。由此可知,毗婆舍那不一定是證得無 我的智慧。 總而言之,止觀二者應該是從「心如何緣著境」的角度來分析,而不是從所 緣境來區分。 三、初修奢摩他時,必須一心專注於所緣境,不應多作思擇。 是故,昔未得止而新修者,除專注任一所緣外,不可於其所緣多作思擇而修, 因如前修,便能成辦;若如後者,必不能成奢摩他故。 對於從未得到奢摩他的人來說,最初在修奢摩他時,應該選定某個所緣(例 如佛身),設法讓心保持專注,不要過度思維、觀察,因為過度觀修容易導致內 心散亂,反而成為修止的阻礙。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六、探求理者,理有四種: (一)觀待之理。謂生諸果,觀待因緣;又由各別門 中探求世俗、勝義及其所依。 (二)作用之理。謂一切法各有作用,如火有燃燒之 作用等;又此探求此是其法、此是能作、此法能作如此作用。 (三)證成之理。所 立之義不違正量,此即探求於此義上,有無現量、比量及聖教量。 (四)法性之理。 謂火熱性、水溼性等,其法性為世間所共許之法性,並於不可思議之法性及安住 之法性心生信解,不思其餘道理而作探求。 六、探求理者,藉由下列四種正理探究諸法。 觀待之理:四部宗義共同承許「果的形成必須觀待眾多因緣」;在這之上,由於應成派主張諸法唯由分別假立、全無自性,進而承許不僅果必須觀待因,因 也必須觀待果,也就是因果二者是互相觀待而成,這個部分較於其他宗派所提出 的看法更為細微。在探究觀待的內涵時,可以從世俗、勝義及兩者的施設處等各 種角度多方觀察。 作用之理:一切有為法都有各自的作用,例如火有燃燒的作用、水有溼潤的 作用等;以前者來說,「火」是所探究的法,「燃燒」是其特點,進而成立「火 有燃燒的作用」;以此類推其餘各法。 證成之理:無論安立何法,都不能違背正量,也就是存在的法都必須被正量 證成。以「繩子是蛇」與「真蛇是蛇」為例,由於前者違背正量,所以是不存在 的;後者能被正量證成,所以是存在的。 安立境的「正量」有三種:現量、比量、聖教量。之所以將正量分為三種, 是因為境可以分為現前分、隱蔽分、極隱蔽分三大類:其中,現前分必須被現量 證成;隱蔽分必須被比量證成;極隱蔽分則必須被聖教量證成。因此,當我們在 探究一法存在與否時,應該從這三個角度來分析。關於這一點,文殊菩薩在指導 宗大師時,也曾特別提醒大師:「在學習中觀時,要重視世人所共許的名言,不可推翻世俗。」而能否安立世人所共許的名言,關鍵就在是否能被正量證成。 法性之理分三:一、世人所共許的法性,是指世人所共同認定的自然法則, 比方火熱性、水溼性等。二、不可思議的法性,例如細微的業果法則、令人無法 想像的佛功德,甚至未來的科技進展等,都會令人感到不可思議。三、安住的法 性,是指諸法的空性。對於上述三種法性,初者不須加以說明便能了解;後二者 則難以言說、思議,縱使詳細解釋,依舊不易確實掌握,然而我們對此仍要培養 堅固的信念,不可因為一時無法理解而妄加否定。 三、此六以所緣分三。 如此安立六種探求,諸瑜伽師所應知者定有三種:言說之義及所知中盡所有 性、如所有性。以初者而言,立第一探求;以第二者而言,立探求事與探求自相 二種;以第三者而言,立餘三種與探求共相。 瑜伽師在修學毗婆舍那的期間,所應了知的法類可以略分為三:言說之義、 盡所有性、如所有性。 前面提到的六種探求,可以總攝在這三者中:其中,言說 之義是指探求義;盡所有性中包含探求事與探求自相;如所有性中則包含其他的 三種探求及探求共相。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卯二、毗婆舍那之類別分三: 一、修學毗婆舍那所需資糧。 依止前說修學毗婆舍那所需資糧,獲得通達二無我見,爾時便應修習毗婆舍 那。 具足之前所說修學毗婆舍那所需的條件後,一旦獲得通達兩種無我的正見, 屆時便應修習毗婆舍那。 二、主要說明凡夫所修的毗婆舍那。 若爾,有幾許毗婆舍那耶?此處非以登地之毗婆舍那為主,是以凡夫位時所 修毗婆舍那為主而說。 既然如此,有哪幾種毗婆舍那呢?在此將要介紹的毗婆舍那,並不是以登地 以上的菩薩所要修持的為主,主要是以凡夫所要修學的毗婆舍那來作介紹。 三、正說類別分三:一、簡略說明。二、詳細說明。三、總攝類別。 一、簡略說明。 其毗婆舍那之完整分類有「四體性之毗婆舍那」、「三門之毗婆舍那」及「六 探求之毗婆舍那」。 凡夫所要修學的毗婆舍那可以分為三大類:「四體性之毗婆舍那」、「三門 之毗婆舍那」及「六探求之毗婆舍那」。 二、詳細說明分三:一、 四體性即《解深密經》所說「能正分辨」等四。此中,能正分辨,謂緣盡所 有性;最極分辨,謂緣如所有性。初者中有周遍尋思、周遍伺察二種;二者亦有 尋思、伺察二種,此為思擇粗、細之義。此四之義如《聲聞地》及《般若波羅蜜 多教授論》等所說。 首先,「四體性」是指《解深密經》當中所說的「能正分辨」等四種毗婆舍 那。其中,「能正分辨」是指緣著盡所有性,「最極分辨」是指緣著如所有性; 這是以所緣來區分。這兩者又可各別分為尋思、伺察兩種:「尋思」是指在對境 時粗略思維,「伺察」是指在對境時仔細觀察;此則是以心如何緣境的方式來區別。 二、以入毗婆舍那之門為主而說三種。 三門:《解深密經》說有一由有相所生之毗婆舍那、二由遍求所生之毗婆舍那、 三由觀察所生之毗婆舍那三種。此三之義:以無我義為例,初者,謂緣已了知之無 我,作意其相,不多抉擇;二者,昔所未知,為了知故而作抉擇;三者,於已了 知之義,如前思擇。 「三門」是指《解深密經》當中所提到的「由有相所生之毗婆舍那」、「由 遍求所生之毗婆舍那」、「由觀察所生之毗婆舍那」三種。以無我為例,這三者 的內涵分別是:一、緣著之前已了解的無我,心中顯現無我之相,不作過多的思 維觀察。二、對於之前不清楚的無我道理,為了明瞭而作抉擇。三、對於之前已 理解的道理,更進一步地深入思考。 三、說明六種探求分三:一、略說「依所緣分六種毗婆舍那」。 六種探求:遍探求一義、二事、三相、四品、五時、六理。於探求已,亦作觀察。 「六種探求」,探求的境分六:義、事、相、品、時、理。 二、各別說明。 此中一、探求義者,探求此文之義即此;二、探求事者,探求此是內事、彼是外 事;三、探求相者有二,探求此是自相、彼是共相,或共與不共二相;四、探求品者,由過失及過患門中探求黑品,由功德及利益門中探求白品;五、探求時者,探求於 過去時已如此生、於未來時將如此生、於現在時是如此者。 首先,探求義者,從文義中探究法義;二、探求事者,針對某些法類,探究此是內事、彼是外事;三、探求相者分二:針對某些法類,探究此是自相、彼是共相,或是探究共與不共二相;四、探求品者,透由思維黑法的過失、過患而生厭離,透由思維白法的功德、利益而生希求;五、探求時者,從過去、現在、未 來三時的角度探究一法的狀態。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酉三、釋二諦之數量決定分三:一、正說。 倘若肯定一事虛妄、欺誑,則須否定彼不欺誑,故欺、不欺誑是「互相排除之相違」。互相排除之理遍於一切所知,故無第三類法,是故應知於所知中二諦數量決定。在此的「互相排除的相違」是指「直接相違」,也就是當心中肯定一法時,就必須否定另外一法。例如:當我們肯定一法是「瓶子」時,就必須否定這一法是「非瓶」,所以瓶與非瓶二者是「互相排除的直接相違」;相同的,當我們肯定一法是欺誑的,就必須否定這一法是不欺誑的,因此欺誑與不欺誑也是互相排除的直接相違。 當兩種法的關係是互相排除的直接相違時,那兩種法即包含一切所知,而此處的欺誑是指世俗諦,不欺誑是指勝義諦,所以二諦涵蓋一切所知,也就是說假使一法不是世俗諦,就是勝義諦,反之亦然,由此可知不會有二諦以外的第三諦,所知當中二諦的數量是決定的。 西藏前期某一派的論師,由於不甚理解無自性的道理,加上誤解龍樹論師的論典中時常出現的「非有、非無」等字眼,因而恣意主張「諸法非有亦非無」,但這是非常不合理的。因為「有」和「無」也是互相排除的直接相違,也就是當肯定一法是有,就必須否定這一法是無,相反過來也是如此,所以不可能會出現「非有亦非無」的情況。 二、依據。 《父子相見經》亦云:「如來明瞭世俗、勝義二諦;所知亦唯世俗、勝義二諦而盡。」此說一切所知唯二諦盡;《聖者決定真實三摩地經》亦云:「謂世俗勝義,而無第三諦。」此中明示二諦數量決定。 關於二諦數量決定的這一點,《父子相見經》中說:世尊明瞭世俗、勝義二諦;所知當中也只有世俗、勝義二諦。《聖者決定真實三摩地經》也說:所知中除了世俗、勝義二諦之外,沒有第三諦。 三、證成必須通達二諦。 有說若能了知二諦差別,便於佛語不生迷惑;若不了知,則不能解聖教實性。又此應如怙主龍樹所作抉擇而知。《入中論》云:「遠離龍樹論師道,更無寂滅之方便,彼失世俗及真諦,失此不能得解脫。 名言諦為妙方便,勝義諦是方便生,不知分辨二諦者,因邪分別入歧途。」是故欲解脫者精通二諦極為重要。佛法中基、道、果的論述涵蓋了所有佛法的教義:「基」是指二諦世俗諦及勝義諦;「道」是指二道方便道及智慧道;「果」是指二身佛的色身及法身。假使在基位時不能確實安立二諦之間互不相違、相輔相成的關聯性,就無法生起雙運的方便、智慧二道,如此便無法成辦佛的色身及法身。 若能真正了解二諦的差別,就不會對於佛陀的言教感到迷惑;相反的,若不清楚其中的差異,便無法理解聖教心要真實性的究竟涵義。想要明瞭二諦的道理,必須依照龍樹論師所採用的教理來分析、抉擇;假使背離龍樹論師的意趣,是無法獲得了脫生死的解脫,所以對於追求解脫的行者而言,精通二諦非常重要。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更多佛法完整的課程可以看下面 【如來法性影音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cL81Q7idwmC-AIFGtKt8Pg 《菩提道次第略論講記》PDF電子檔 菩提道次第略論: https://tinyurl.com/yckckmms 略論講記上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25x8yt9s 略論講記下册(簡體版): https://tinyurl.com/55fbnxeh 略論講記第一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mw8u9bp 略論講記第二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yckz4fts 略論講記第三冊(繁體版): https://tinyurl.com/4sfme6xp 【造 論】宗喀巴大師 【釋 論】日宗仁波切 【譯 者】如性法師 【內容簡介】如性法師以日宗仁波切講授的《菩提道次第略論》音檔,配合翻譯的文字檔逐字校對,並針對有疑慮處進行修改、補充,期以最精準的方式,保留日宗仁波切的完整開示。內容涵括宗喀巴大師的原文及科判、赤江仁波切的輔助科判、日宗仁波切的開示;如性法師參閱其他論著後,亦將相關的部份以附註的方式加入其中,並在每個法類之後加入相關的問答,藉此讓大家更清楚了解道次第的內涵,進而有助實修。 八、前期論師依照極無所住的中觀師所許勝義的方式而說,是不合理的。 於現象上破所破戲論中,有否定與肯定二種,任何大中觀師,皆不承許「後 者為比度知所量之義」為勝義諦。由此道理,亦應詳知《菩提道次第廣論》中所 說此等之論述也。 極無所住的中觀師認為:在諸法上破除所破,可以分為否定與肯定兩種,後 者是比度知所證得的境,為勝義諦。然而,任何一派的中觀師都不承許此為勝義 諦,因為在破除所破時,假使心中生起了肯定的感受,就表示當下所對的境是非 遮法,而真正的空性應該是「僅遮所破的無遮法」。 九、「破除勝義生等」雖不是世俗,但與說為世俗中有並不相違。 《二諦論自釋》說破生等為順勝義後,又云:「餘者唯執真實,亦字即是攝 義。若以正理思擇,則唯世俗。何以故?所破非有故,破亦無真實。」此說餘唯識宗,於所破事破除法我,許彼空性為真實有;自宗則說因無所破法我,故破彼 者亦非真實。故論中說「破除勝義生等為世俗」者,亦是「世俗中有」之義,非 說是世俗諦。 《二諦論自釋》在介紹完「破除勝義生等為順勝義」後,接著提到:以唯識 宗的角度來說,在一法上破除法我的空性為圓成實,它的本質是真實成立的;但 以中觀派的角度而言,由於所破的法我是不存在的,所以破除法我的空性也不是 真實成立的。因此,論中所謂的「破除勝義生等為世俗」,是指破除勝義生等在 世俗中是存在的,而不是說破除勝義生等為世俗諦。 十、論中說「眼知見青色時,即能見其諦實空」,是以非遮的角度而說,所以與「青色的 諦實空為勝義諦」並無相違。 又彼釋中敘外難云:「如見真實生等有法,不見彼故,是倒世俗;如是破除 真實生等亦應成倒世俗,因見所破有法不見彼故。」答云:「非不能見,因與有 法體性無異。」此說見青色時即見彼之諦實空者,非說眼知等心能見唯遮有諦實 者,是以非遮而說,故此雖是世俗,然與唯遮諦實之空為勝義諦並無相違。 在《二諦論自釋》中又提到:「緣著青色的眼知見到青色時,也會同時見到青色的諦實空。」這不是說眼知能見到唯遮所破諦實的空性(此為無遮),而是 指當眼知見到青色時,也會見到諦實空的青色(此為非遮),所以雖然「諦實空 的青色」為世俗諦,但是這與安立「青色的諦實空」為勝義諦,前後並無相違。 十一、如前所說各別安立無、有分別之理智及境為真勝義及順勝義。 《中觀莊嚴論》云:破除勝義生等雖屬正世俗,然與勝義相順,故名勝義。 其勝義者,說為遍斷有事、無事等一切戲論網。此戲論網,如《二諦論自釋》云: 「是故此非空、非不空有無、非生非不生,世尊如此說。」又云:「何以故?此 無戲論,因真實性遠離一切分別之網。」此說分別網為戲論網。又於現證實性之 前滅彼網故,為真勝義;未能如此之理智及境,則為隨順之勝義等,如同前說。 又破真實生等,有能破之理智與其所量二者,故屬正世俗理亦應於彼上而了知。 前說遠離一切二諦戲論網理,此乃多處之所共需。 之前曾經提到,《中觀光明論》在說明「色等諸法無勝義生」的內涵時,將 其中的「勝義」解釋為緣著空性的聞、思、修三種理智,也就是指色等諸法在三 種理智前無生、無滅;這三種理智本身雖然是正世俗,但是與真勝義 現證空 性的根本智 同樣是以空性為境,所以取名為勝義。 總之,不論境或有境,真勝義必須同時遠離諦實、二相兩種戲論,所以只有在現證實性的根本智前才能如 此,至於有分別的理智及其對境則為順勝義,這在之前已介紹過。 由此可知,《中觀光明論》在提到「破除勝義生等、破除真實生等」時,可 以從「能破勝義生等的理智」與「理智的境」兩種角度來分析,所以《中觀莊嚴 論》說「破除勝義生等為正世俗」,是指「能破勝義生等的理智」是正世俗,而 不是說「理智的境」是正世俗,這個部分若未仔細分辨,容易混淆。 之前一再提到遠離世俗(二相)、勝義(諦實)兩種戲論的道理,這在很多 地方都會使用得上,應該謹記在心。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loading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