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跳岛FM
跳岛FM
Claim Ownership

跳岛FM

Author: 中信出版·大方

Subscribed: 847Played: 9,372
Share

Description

跳岛FM(Talking Literature)是一档文学播客,一份可以听的文学杂志。节目每周三更新,由中信出版·大方出品。入选“苹果播客2020年度编辑推荐”。
214 Episodes
Reverse
“要是我死了,你就吃了我,当作我在人世间做的最后的施舍。” 这是电影《雪豹》中一句让人印象深刻的台词。仿佛阴郁的预言,去年五月,这部作品的导演万玛才旦猝然离世。这位从文学系转行的电影人有着很多头衔:“藏地新浪潮”电影的领军人物、中国百年影史藏族母语电影的开创者......而用万玛才旦自己的话来说,他是一个写小说、拍电影,讲故事的人。 最近,《雪豹》走入院线公映,万玛才旦的遗作小说集《松木的清香》和翻译作品《如意故事集》也即将出版。本期「乒乓台」,于是和竞菲从《雪豹》观后感谈起,与我们共同回顾万玛才旦留下的那些未完待续的故事。 正如阿乙在《如意故事集》的推荐语里所说:“故事就像星星。星星可能已损毁,但它发出的光还在到达我们的路途上。”或许,万玛才旦所做的一直是在不同的世界观之间转译的工作。在他的文字和镜头中,藏地终于得以挣脱被景观化的猎奇书写,回到在地者那些真实的生活细节——男与女、人与豹、种羊与iPhone手机和谐共处;跳出二元对立的僵化框架,万玛才旦寻找的,是现代人共同的母题。 【本局单打选手】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本期书影】 《如意故事集》 编译:万玛才旦 《雪豹》 导演:万玛才旦 上映时间:2024-04-03(中国大陆) / 2023-09-06(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本局精彩回合】 02:28 万玛才旦电影遗作《雪豹》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04:36 传统与现代的对峙是万玛才旦创作中一贯的主题 07:26 作为译者的万玛才旦和他的藏地版“一千零一夜” 12:36 《我是一只种羊》《老狗》:万玛才旦作品中的动物视角 22:20 中国电影史中的藏地题材电影 32:22 “万玛才旦的语言,是对当代写作过于修饰性的一种反拨” 39:09 藏地“新浪潮”的浪还能更大一点吗? 42:34 万玛才旦对现代性的批评是在二元对立的框架之外的 51:54 为什么有人评价万玛才旦是中国的阿巴斯? 58:12 推荐环节:《樱桃的滋味》&《雪豹,或最后的诗篇》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金巴(1985-):藏族新生代电影演员、诗人,进修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 厄休拉·勒古恩(1929-2018):美国科幻、奇幻与女性主义与青少年儿童文学作家。 德格才让(不详): 藏族,来自安多藏区 。先后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录音系、西北民族大学藏语言文学系。 独立电影人、电影录音师、作曲、编导。 江洋才让(1970-):男,藏族。青海作协理事。曾就读于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作家班。 久美成列(1997-):中国内地导演、编剧,2021年,执导悬疑警匪电影《一个和四个》,万玛才旦之子。 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1940-2016):生于德黑兰,是伊朗革命后最有影响力和最引起争论的电影导演、编剧和制作人之一,也是过去20年国际上最著名的伊朗导演之一。 陈丹青(1953-):生于上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 田壮壮(1952-):中国著名男导演。北京人,是著名电影演员于蓝和田方的儿子。1978年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的导演系,与陈凯歌、张艺谋等人是同学,是第五代导演之一。 吴天明(1939-2014):自学成才的导演。1979年与滕文骥联合执导《生活的颤音》崛起影坛,独立执导《没有航标的河流》而受人注目。《人生》是他的代表作,《老井》、《变脸》成就了他艺术创作的高峰。 顾长卫(1957-):中国内地电影导演、摄影师。 侯孝贤(1947-):台湾电影导演。父亲原本为当地的教育科长,1948年全家移民到台湾,属外省籍客家人。侯孝贤喜爱使用长镜头、空镜头与固定镜位,让人物直接在镜头中说故事,是他电影的一大特色。 杨庆祥(1980-):原籍安徽省安庆市宿松县,现居北京。诗人、批评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松太加(1974-):生于安多藏区,著名藏族导演、电影摄影师,编剧。曾以美术和摄影身份参与拍摄《静静的嘛呢石》《寻找智美更登》《老狗》等获奖影片。 东主才朗(1983-):青海贵德人,制片管理、演员。 小津安二郎(1903-1963):生于东京都深川。早期他广泛的拍摄各类影片,其中又以青春喜剧类居多。战后则主力于以一般庶民日常生活为主的小市民电影,尤其以《晚春》、《东京物语》为他一生中的代表作。 ·书籍 《乌金的牙齿》《故事只讲了一半》《松木的清香》《如意故事集》万玛才旦 《雪豹,或最后的诗篇》江洋才让 ·影视 《静静的嘛呢石》《气球》《老狗》《寻找智美更登》《塔洛》万玛才旦 《旺扎的雨靴》拉华加 《樱桃的滋味》《如沐爱河》《合法副本》[伊]阿巴斯·基亚罗斯塔米 《盗马贼》田壮壮 《冈仁波齐》《皮绳上的魂》张杨 《阿拉姜色》松太加 《独生子》[日]小津安二郎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制作】茄汁鱼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眺望当下的世界,伊以两国乱局再启,俄乌之间战火未熄,地区之间的高墙正在重新矗立,当分裂成为一种常态,边界是否仍有消融的可能? 身为写作者的柏琳,用新作《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给出了自己的回应。本期「独上阁楼」,她将与北京大学历史系的罗新教授一起,从这部作品出发重新审视巴尔干地区及其背后世界性的分裂问题,并且讨论如何通过非虚构写作探寻观念的边界,找到指向未来的答案。 事实上,20年前解体的南斯拉夫,早已消失在了大多数人的记忆里。在当下的语境里谈论巴尔干地区,我们到底在讨论什么?历史的猎猎回音里,当下的写作者可以给出哪些新的答案?边界的诱惑既是外部世界对城内人的致命吸引,也是筑城者对构建壁垒的强烈欲望,而当我们书写边界,便是从底部扣问高墙存在的原因。罗新教授对历史写作的认知也提示着我们,没有人有权垄断历史,非虚构写作本身便是一种观念的反叛。只是在此过程中,我们仍需警惕书写的边界,在宏大的观念与具体的个人之间找到执笔的平衡。 【本期嘉宾】 罗新,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暨历史学系教授,著有《漫长的余生》《从大都到上都》《有所不为的反叛者》等。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时间轴】 02:53《边界的诱惑》该如何分类?旅行文学or社会纪实? 10:10 中国人对南斯拉夫的两种印象:中年人怀旧,年轻人猎奇 18:30 边界的诱惑:被关住的人想翻墙,关人的人却总想把墙筑得更高 23:24 火药桶,血与蜜之地……“巴尔干”为什么总是一个贬义词? 26:17 作为东西方之间桥梁的巴尔干,和巴尔干内部各种各样的桥梁 33:35 前南地区的教训对今天的我们有何启示? 40:19 关注远方时,如何把握共情的边界?什么是“不对称的共情”? 46:09 我们为什么应当警惕“斯拉夫精神”等类似表达? 01:01:57 民族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吗?为什么说民族感情是政治教育的产物? 01:11:23 要做一个“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有哪些事不可为? 01:17:22 岛屿空间介绍:泉州芥子书屋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玛丽·伊迪丝·达勒姆(1863 - 1944),英国人类学家、旅行作家,以书写20 世纪初阿尔巴尼亚生活而闻名。她对阿尔巴尼亚地区的关切为她赢得了当地人的拥护,被称为"高地女王"。 埃斯库罗斯(前525年 - 前456年),古希腊悲剧诗人,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并列为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有“悲剧之父”的美誉。 书籍 《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柏琳 《从大都到上都:从古道上重新发现中国》《漫长的余生:一位北魏宫女和她的时代》《有所不为的反叛者:批判、怀疑与想象力》罗新 《黑羊与灰鹰》【英】丽贝卡·韦斯特 《边境:行至欧洲边缘》【保】卡帕卡·卡萨波娃 《反潮流》【英】以赛亚·伯林 影视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桥》 词汇 Balkanisation / Balkanlization(巴尔干化):一个常带有贬义的地缘政治学术语,可以被定义为:一个较大的国家或地区分裂成较小的国家或地区的过程,这些国家或地区关系紧张甚至处于敌对状态。 Jugonostalgija(南斯拉夫怀旧/南斯拉夫情结):一种政治和文化现象,大部分存在于前南斯拉夫。它指的是对过去分裂的南斯拉夫的一种情感渴望、对战争的悲伤以及再次团结的期望。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Viann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崔崔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各的不幸——自从伯格曼以《婚姻场景》为家庭情感剧写下原点,大银幕小荧幕上的婚姻故事就似乎再没有脱离背叛、指认、怨怼和彼此折磨的晦暗主题。 乍看之下,去年的戛纳金棕榈奖获奖影片《坠落的审判》也是这样一部有情人终成怨偶的悲剧,然而,法国女导演茹斯汀·特里耶想让观众看到的远不止失衡的亲密关系。 2024 年,中法建交 60 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 「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 特别企划。系列第三期,我们请到了曾在《坠落的审判》中国首映礼上担任翻译的电影学博士 缴蕊,和她聊了聊近年来法国和其他国家的婚姻家庭剧中值得关注的新鲜变化,以及这些变化背后正在撼动的成见与现实。 走进婚姻的女人,只能拥有贤妻和怨妇两种可能的角色吗?除了吵架,我们还能在家庭剧里看什么?大幕落下,没有人的生活经得起审判,但透过镜头,作为观众的我们也在学着用另一种性别的视角,用小孩子的视角——甚至是像《坠落的审判》中那样,用狗狗那无言却宽容的目光来看待自己和他人的生活。正如缴蕊在节目中所言,婚姻家庭剧不是听道理的地方,爱的伤口终究需要爱来弥合。 或许我们需要的,并不是那被排除在现实主义之外的“每每相似的幸福”,而正是质疑和反思“美满夫妻”的神话,想象另一种幸福的能力。 【本期嘉宾】 缴蕊,电影学博士,研究领域为欧洲电影,电影史论,文化研究。现任教于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本期主播】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时间轴】 01:36 缴蕊分享受邀陪同特里耶导演翻译的经历 04:53 为什么不能说《坠落的审判》是传统家庭模式的"性转版"? 11:53(剧透预警)对电影结局怎么看?自杀,他杀,还是意外? 18:54 婚姻即地狱,原来是因为我们语言不通! 33:36 为什么现在大家都爱拍"女强男弱"? 36:14 “人夫”的胜利,是英雄主义叙事的破产 47:44 特里耶对伯格曼《婚姻场景》的评价让缴蕊很震惊 53:53 《坠落的审判》让我们重新发现家庭叙事中缺失的儿童视点 62:22 另一位法国导演米娅·汉森-洛夫对“新女性”形象的探索 72:32 婚姻一定如围城吗?有哪些电影里的夫妻值得向往?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爱丽丝·门罗(1931-), 加拿大女作家,被誉为“加拿大的契诃夫。2013年,以“当代短篇小说大师”的成就,成为第一位加拿大籍女性诺贝尔奖得主,也是第13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性作家。代表作有《快乐影子之舞》《公开的秘密》等。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1941), 英国作家,被称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代表作有《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自己的房间》等。 朱斯蒂娜·特里耶 (1978-),法国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有《坠落的审判》《索尔菲雷诺之战》。 恩斯特·英格玛·伯格曼(1918-2007),瑞典电影、戏剧、以及歌剧导演。代表作有《第七封印》《野草莓》《假面》《呼喊与细语》和《芬妮和亚历山大》。 陈朗(1981-),耶鲁大学宗教研究系博士,哈佛大学神学院神学研究硕士。2023年,她在丈夫、著名学者徐晓宏逝世后发布了一篇悼文,其中涉及到现代女性婚姻生活中结构性困难的部分引发了广泛共鸣与讨论。 上野千鹤子(1948-)。日本社会学家,著名研究女性解放理论的女性主义者,著有《厌女》《父权制与资本主义》《从零开始的女性主义》等作品。 米娅·汉森-洛夫(1981-),法国新锐派电影导演、编剧与演员,代表作有《爱情未来》《伯格曼岛》等。曾与法国导演奥利维耶·阿萨亚斯有过一段婚姻关系。 奥利维耶·阿萨亚斯(1955-):法国90年代新锐派电影导演、编剧,代表作有《双面生活》《私人采购员》《五月之后》等。曾先后与演员张曼玉、导演米娅·汉森-洛夫有过婚姻关系。 米夏埃尔·哈内克(1942-),奥地利著名导演、编剧,代表作有《钢琴教师》《白丝带》《爱》等。 书籍 《斯通纳》[美]约翰·威廉斯 《局外人》[法]阿尔贝·加缪 《堂吉诃德》[西]塞万提斯 《法国大革命前的畅销禁书》[美] 罗伯特·达恩顿 戏剧 《一个夏日》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芙?》 影视 《婚姻生活》《婚姻故事》《同义词》《合法副本》《索尔菲雷诺之战》《好久没做》(《LTNS》)《可怜的东西》《史密斯夫妇》《克莱默夫妇》《晒后假日》《偶得回响》《年会不能停》《情深深雨濛濛》《闪灵》《伯格曼岛》《将来的事》《晨光正好》《过往人生》《爱》《火山挚恋》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Viann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茄汁鱼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即将到来的4月4日,是玛格丽特·杜拉斯110周年诞辰。隔了一个世纪的距离,这位传奇女作家却好像永远不会过时。 2024 年,中法建交 60 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特别企划。这一系列的第二期,我们再次请到作家、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毛尖一同重温这期试图理解杜拉斯,“生擒”杜拉斯的节目。在这个性冷淡的时代,再读杜拉斯,重新召回迷恋、疯狂和热情。 玛格丽特·杜拉斯用一生体验了所有文艺青年梦寐以求的事业,将勃发的生命力奢侈地灌注到自己的文本和生活中。她忽冷忽热的写作态度、过剩的自我意识让万千读者又爱又恨。我们究竟为何迷恋杜拉斯?她究竟是因疯狂而迷人,还是因足够迷人而有了豁免权? 和不少同代的文艺青年一样,毛尖曾见证了杜拉斯被引进中国后所经历的急速经典化历程。她那肆无忌惮的浪费美学,让一代读者在肉身的痛感和心理的爽感中欲罢不能。在毛尖看来,在商品社会将爱欲降维的年代,杜拉斯重新阐释了“奢侈”的含义。然而,“物质”“情爱”等等小资标签也一度遮蔽了杜拉斯在“外面的世界”留下的足迹。纵览杜拉斯的创作谱系,她始终如地母般关怀着弱势者。人们只看到她以“情人”的名义反复重写人生,却忽视了那一众构成“情人”概念的形象之间,存在着强烈的政治意识造就的厚度和温差。 对杜拉斯而言,“写作”或许是唯一严肃的议题。在冷寂的绝望和沸腾的欲望之间,在写作的暗房中,笔耕不辍,恋爱不止——这是我们永远的杜拉斯。 【本期嘉宾】 毛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作家,著有《非常罪,非常美:毛尖电影笔记》《有一只老虎在浴室》《夜短梦长》《一寸灰》《凛冬将至》等二十种。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0:58 在渐冷的时代里,重温永不过时的杜拉斯 04:36 即使会被“烦死”,我们也永远忍不住要去关注杜拉斯 14:23 杜拉斯的“浪费美学”:将商品社会中只能用金钱买到的奢侈感肉身化 19:00 “不把你当外人,但又对你毫不在意”:如何看待杜拉斯与读者之间的关系? 25:12 “杜拉斯可以一代代烦死我们的主要原理是她把‘情人’变成了一种世界观” 34:30 她穷极一生证明了自己就是“大一号的人”,我们也因此必须欣赏她的“疯狂” 40:09 “外面的世界”构成了杜拉斯在私人写作之外的另一面,没有政治感的“情人”不堪一击 48:47 “杜拉斯现象”实际是一种终极革命,她刷新了小说及整个世界 57:38 岛屿空间介绍:昆明·璞玉书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阿兰·维贡德莱(1947-):法国著名传记作家,杜拉斯的生前好友。代表作《杜拉斯传:一个世纪的穿越》。 阿兰·罗伯-格里耶(1922-2008):法国“新小说派”代表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小说《橡皮》《窥视者》,电影《欧洲快车》《不朽的女人》。 娜塔莉·萨洛特(1900-1999):法国当代著名的新小说派作家及理论家。代表作有《童年》《天象馆》等。 米歇尔·布托尔(1926-2016):法国新小说派重要代表作家,代表作有《米兰弄堂》《时间表》《变》《程度》等。 劳拉·阿德莱尔(1950-):法国作家、历史学家、记者。代表作有《女性主义伊始》《杜拉斯画传》等。 阿兰·雷奈(1922-2014):法国大师级电影导演,“新浪潮”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夜与雾》《广岛之恋》等。 让-保罗·贝尔蒙多(1933-2021):法国男演员。《精疲力尽》男主角。2016年9月获得第7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终身成就奖。 埃玛妞·丽娃(1927-2017):法国著名女演员。《广岛之恋》女主角。代表作有《寂寞的心灵》《爱》等。 莫里斯·梅洛-庞蒂(1908-1961):法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知觉现象学的创始人。代表作有《直觉现象学》《可见与不可见的》。 迪奥尼斯·马斯科罗(1916-1997):杜拉斯的情人之一,被杜拉斯称为“美男子”,也是杜拉斯儿子让·马斯科洛的父亲。 埃德加·莫兰(1921-):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法国社会科学院名誉研究员、法国教育部顾问。代表作有《伦理》《电影或想象的人 : 社会人类学评论》。 让-吕克·戈达尔(1930-2022):法国和瑞士藉导演,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奠基者之一。代表作有《精疲力尽》《随心所欲》等。 弗朗索瓦·特吕弗(1932-1984):法国导演。代表作有《祖与占》《四百击》《日以继夜》。 虹影(1962-):著名英籍华人作家、诗人,中国新女性文学的代表之一。代表作有《饥饿的女儿》《K:英国情人》《上海王》。 林白(1958-):著名作家。代表作有《一个人的战争》《说吧,房间》等。 作品 《情人》《广岛之恋》《琴声如诉》《抵挡太平洋的堤坝》《伊甸影院》《中国北方的情人》《外面的世界》《战时笔记及其他》[法]玛格丽特·杜拉斯 《生擒杜拉斯》毛尖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李小马 【后期制作】KIMIU 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玛丽昂
作为2021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拒绝每一个既定标签。他深谙后殖民理论,却从不迎合西方对殖民叙事的刻板期待;他书写故乡,却不断质疑着迁徙年代我们对家园的想象;出乎所有人意料获得诺奖,却依然按照自己的节奏笔耕不缀,丝毫不受“诅咒”的影响,甚至刚刚写完了一本书。 2024年3月,古尔纳受邀来到中国。本期节目,跳岛将呈现古尔纳在上海思南文学之家与著名中国作家、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孙甘露的对谈。 在古尔纳获得诺奖之前,鲜有中国读者听过他的名字,而被问及对中国文学有何印象时,他则坦言“在英国书店庞杂的翻译门类里找到来自中国的文本并不容易”。某种程度上,这次对谈也是两个生生不息的写作传统在“世界文学”版图边缘的一次相遇和对视。 时至今日,当背井离乡成为无数人共享的命运,文学对离散者和异乡人的书写更应该回归他们的复杂世界。一片跨越海洋的碎瓷曾将两个如此不同的文明牵系一处,阅读和写作也会让我们涉足地球另一端、被历史放逐的人生。 📌特别说明:本场对谈以中英双语进行,针对古尔纳的音轨我们为岛民们准备了中文配音版和英文原声版两个版本,请大家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需求,点击下方对应时间轴收听。 【本期嘉宾】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有《天堂》《海边》《来世》等。 孙甘露,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创意写作研究院院长。著有长篇小说《千里江山图》《呼吸》等。作品曾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等。 【特邀主播】 黄昱宁,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总编,英语文学译者,小说及散文作家。 【时间轴】 (中文配音版) 04:41 今天再回望写作的起点,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09:04 “当我写作的时候,我从不想象读者” 11:32 “后殖民”标签之外,如何概括古尔纳的创作特色? 17:59 从非洲到英国,古尔纳怎样书写“故乡”? 20:56 莎士比亚&一千零一夜:哪些叙事传统影响了大作家们的写作? 27:15 文学奖是诅咒吗?会让作家“写不出来”吗? 32:50 答读者问:没有“一个”作家能代表复杂的非洲文学和文化 (英语原声版) 41:00 Beginning of the writing career 45:32 “I never imagine the reader.” 48:34 Reading Gurnah’s complexity 54:41 The theme of homeland in Gurnah's writing 57:37 The narrative traditions that have influenced great writers 63:57 Is the Literature Prize a curse? 69:02 Q&A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维·苏·奈保尔(1932-2018):英国印度裔作家,200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与拉什迪、石黑一雄并称“英国文坛移民三雄”。代表作有《米格尔街》《河湾》和“印度三部曲”。 书籍 《呼吸》《千里江山图》孙甘露 《赞美沉默》《多蒂》《天堂》《海边》[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现场翻译】董梅 【后期剪辑】KIMIU 【配音】刘照坤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当“丧”成为一种文化,“Emo”成为一种风格,“发疯文学”成为年轻人的解药,精神问题不仅是个人困境,更成为一种社会状况。本期【私人阅读史】,主播方岩邀来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工作的心理咨询师张青。在工作中每天阅读“人”的张医生,也在书影世界里时刻转换医者和学者的视角,反思技术与伦理的边界。 精神症候,也从来不只是纯粹的病理问题,文学影视里反复描绘戏剧化的“失常”,哲学家们不断追问“存在”、解构“疯癫”——推开心理咨询室的门,会有《心灵捕手》里罗宾·威廉姆斯一样的心理咨询师咆哮着喊出大段人生金句吗?走进精神病院,还会有人会像《飞跃疯人院》中的麦克墨菲一样被套上电击仪器,实施“脑前额叶切割术”吗? 在那本被封为精神科医生必读却少有人能真正读懂的《普通精神病理学》里,我们仍能读到雅斯贝尔斯的忠告:“回到体验本身”,关照具体、真实又复杂的人。 【本期嘉宾】 张青,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办公室主任,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心理咨询师,主要研究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新兴技术在脑科学研究中的伦理治理。 【本期主持】 方岩,文学博士,《思南文学选刊》副主编。 【时间轴】 03:15《心灵捕手》:“情绪垃圾桶”心理咨询师如何保持职业边界感 13:40 《飞越疯人院》:精神外科的黑暗历史“脑前额叶切割术” 20:04《美丽心灵》:用另一种方式抵达和解 28:50 用脑机接口治抑郁症是在让渡主体性吗? 45:43《普通精神病理学》:通向理解的心理学 51:14 “医生,我到底是精神病还是神经病?” 55:43 技术时代,我们更需要回到体验本身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物 安东尼奥·埃加斯·莫尼兹(1874-1955):葡萄牙人,基于脑前叶切除对某些精神病人有效的假说,实施了脑白质切除法,为此获1949年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 约翰·纳什(1928-2015):提出纳什均衡的概念和均衡存在定理,是著名数学家、经济学家,电影《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主要研究博弈论、微分几何学和偏微分方程,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之一。 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1883年-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精神病学家。雅斯贝尔斯主要在探讨内在自我的现象学描述,及自我分析及自我考察等问题。他强调每个人存在的独特和自由性。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德国哲学家、作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学说深深影响近代西方哲学,并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和康德主义等诸多流派。 汉娜·阿伦特(1906-1975):德国犹太人,20世纪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著有《极权主义的起源》。 让-保罗·萨特(1905-1980):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倡导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作品 《普通精神病理学》《时代的精神状况》《论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德] 卡尔·雅斯贝尔斯 《黑暗时代的人们》 [德] 汉娜·阿伦特 电影 《心灵捕手》 《飞越疯人院》 《美丽心灵》 其他 Neuralink:是一家由埃隆·马斯克创立的公司,成立于2016年,研究对象为脑机接口技术。脑机接口就是将极小的电极植入大脑,利用电流让电脑和脑细胞“互动”。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我相信,等我们再活上一个世纪……等我们每个人每年都有了五百英镑和自己的房间;等我们习惯于自由无畏地写出心中真实的想法;等我们稍稍逃出了那间共享的起居室……” 这是1928年伍尔夫向剑桥大学的女学生们发表的演讲。距离伍尔夫的“百年之约”还有五年的时间,本期节目,主播肖一之请来了两位老朋友,任教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许小凡和编辑顾真,以新书《弗吉尼亚·伍尔夫传:作家的一生》中文版上市为契机,重新回顾这位女作家的生命轨迹,思考她给我们留下的精神遗产。 生前和身后,弗吉尼亚·伍尔夫都难以逃脱被符号化的宿命:她是性侵的受害者,是家学深厚的贵妇人,是神经质的现代小说家——是的,她时常生病,但别再说她歇斯底里。受惠于诸多女性文学先辈的她,又成为了后来者难以逾越的高峰和批评的箭靶。 一种纯属于女性的美学是可能的吗?文学究竟要追求怎样的真实?她并未确切地回答这些问题,而只是用潜在的可能性鼓励所有人都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在这个为纪念女性的斗争和成就而设的节日里,跳岛衷心祝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够不被性别和庸常的社会习俗框定,自由地成为未知的自己。也欢迎大家关注跳岛本轮春季招聘,跟我们一起拓展岛屿和生活的边界! 【本期嘉宾】 许小凡,英语文学研究者,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师。译有《T. S. 艾略特传:不完美的一生》。 顾真,文学译者,上海译文出版社编辑。 【本期主播】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时间轴】 01:34 500镑年金与女性写作:有钱才能写or为了钱才要写? 07:03 伍尔夫的“女性问题”:何为女性特质? 11:53 如果多活几十年,伍尔夫的女性主义立场会更激进吗? 15:01 从伍尔夫与亲友的书信昵称看她的文体意识和表演欲 18:20 从弗吉尼亚到伍尔夫:当一位女性主义者走入婚姻 36:43 如何理解代表作《到灯塔去》中的形式探索? 43:05 “走在路上的人都是合起来的书,我们只能看到封面” 47:47 为什么说伍尔夫的很多作品是“维多利亚版《老友记》”? 52:27 批判传统的传记模式,以心灵和情感重溯人生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伦纳德·伍尔夫(1880-1969):英国政治理论家、作家、出版商和公务员。 凡妮莎·贝尔(1879-1961):英国著名后印象派画家,弗吉尼亚的姐姐。 莱斯利·史蒂芬(1832-1904):英国作家、批评家、历史学家和传记作者,是《英国人物传记词典》首任主编。是弗吉尼亚·吴尔夫和瓦妮莎·贝尔的父亲。 艾德丽安·里奇(1929-2012) :美国著名诗人,散文家和女性主义者。代表作有《女人所生:作为体验与成规的母性》。 杰拉尔丁·朱斯伯里(1812-1880):长居于伦敦的英国小说家、书评家和文学家。 简·卡莱尔(1801-1866):苏格兰作家,一生中无正式发表的作品,以书信写作闻名。与朱斯伯里是好友。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继艾米莉·狄金森和伊丽莎白·毕肖普之后最重要的美国女诗人。代表作有《巨人及其他诗歌》《钟形罩》等。 特德·休斯(1930-1998):英国诗人。代表作有《雨中鹰》《乌鸦之歌》等。 伊莱恩·肖瓦尔特(1941-):美国著名的女性主义学者。代表作有《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妇女小说家》《女性疾病:妇女、疯狂与英国文化,1830—1980》等。 玛丽安·摩尔(1887-1972):美国著名现代诗人、批评家、翻译家。代表作有《观察》等。 维塔·萨克维尔-韦斯特(1892-1962):英国作家、诗人、园艺家。伍尔夫的同性情人。 鲁珀特·布鲁克(1887-1915):英国诗人。代表作有以一战为题材的组诗《一九一四年》。 书籍 《弗吉尼亚·伍尔夫传 : 作家的一生》[英] 林德尔·戈登 《依然疯狂》[美]桑德拉·吉尔伯特&苏珊·古芭 《英国主要航海、航行、交通和地理发现》[英]理查德·哈克卢伊特 Virginia Woolf by Hermione Lee Virginia Woolf's Nose: Essays on Biography by Hermione Lee 文章 《伍尔夫的鼻子》林晓筱 影视 《时时刻刻》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春节档刚刚过去,由贾玲导演、讲述女拳手脱胎换骨故事的《热辣滚烫》斩获超30亿票房,成了最大赢家。 本期「乒乓台」特别番外节目,竞菲和于是邀来了一位曾在现实生活里经历过“热辣滚烫”的女拳手Daisy。同样曾遭受过体重歧视的她,通过拳击逐渐找到了生活的节奏。等到那个被婚姻磨损的女孩终于再次神采奕奕,朋友夸她太“励志”,她却说,这不是励志,是“恢复出厂设置”。 作为亲历者,Daisy如何看待《热辣滚烫》的诸多本地化处理?台上台下,女拳手的现实处境如何?抛开减肥励志等等噱头,《热辣滚烫》又为何让我们感动呢? 从《洛奇》到《百元之恋》,盘点一圈影史经典拳击片,我们发现每个故事总在借题发挥讲人生。或许正是因为生活的暴力没有规则可言,我们才会被拳台上的搏击吸引:至少在这里,你不用对空气挥拳。即便被打败,也总有下一局重新开始的机会。体育电影能教会我们睁眼面对恐惧的勇气吗?要如何打出K.O关键一拳,为自己赢得“看心情”的权利? 【本局对打选手】 Daisy,TacoTaco主理人,拳击爱好者。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斯蒂芬·金、丹·布朗、珍妮特·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竞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高级讲师,电影史研究者。 【本期书影】 《热辣滚烫》 导演:贾玲 上映时间: 2024-02-10 制片国家/地区:中国大陆 《百元之恋》 导演:武正晴 上映时间: 2014-10-25(东京电影节) 制片国家/地区:日本 【本局精彩回合】 02:45 学会拒绝,讨好型人格……《热辣滚烫》为何打动我们? 09:09 Daisy经历过的“热辣滚烫”:拳击让我恢复出厂设置 23:56 从“好想赢一次”到“我赢了”:丧丧的《百元之恋》如何本地化? 33:53 《洛奇》《气垫传奇》……:每一部体育电影其实都在讲人生 42:10 生活没有擂台,但“被打败的心情”常常存在 46:25 同是男教练,雷佳音和《百万美元宝贝》里的伊斯特伍德有何不同? 54:30 竞技体育的观赏性:女性拳击不如男性拳击好看吗? 67:53 什么时候开始,对春节档电影的期待只是“乐呵乐呵”了? 【节目中提到的作品】 影片和剧集: 《百万美元宝贝》[美]克林特·伊斯特伍德 《洛奇》[美] 约翰·G·艾维尔森 《弱点》[美] 约翰·李·汉考克 《国王理查德》[美] 雷纳尔多·马库斯·格林 《点石成金》《狐狸猎手》[美] 贝尼特·米勒 《气垫传奇》[美] 本·阿弗莱克 《美国小说》[美] 柯德·杰弗森 《惠子,凝视》[日] 三宅唱 《摔跤吧,爸爸》[印度] 涅提·蒂瓦里 《奈德》[美] 伊丽莎白·柴·瓦沙瑞莉 / 金国威 人名: 安藤樱(1986-):日本演员,1986年2月18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是著名演员奥田瑛二与安藤和津之女。2006年参演电影《长い散歩》出道,并凭借《爱的曝光》、《健太与纯与加世的国度》获得一系列奖项。 三浦友和(1952-):日本山梨县盐山市出身的日本演员。东京都立日野高等学校卒业,现住在东京都。 妻子是著名日本歌影视明星山口百惠。 克林特·伊斯特伍德(1930-):被称为是“城市牛仔”,是美国影坛最受欢迎的硬汉明星。同时他又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导演和制片人。1986年他当选为卡梅尔市市长,成为继里根之后又一位电影明星出身的政客。 【出品人】蔡欣 【节目编辑】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制作】Viann 【音乐】Ray ZHAO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许多女性主义者认为,作为一个固有的女性领域的家已经衰落,而作为一种伦理、一种情感、一种审美和一种公共领域的家则得到了平反。” 春节假期结束,回完老家,跳岛编辑部的几位都对《阿尔戈》里的这段话有了新的体悟。漂泊在大城市、未能置业的我们,如何在春晚小品式的标准家庭图景之外,营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和广岛乱再次拉上运营编辑黄鱼和老朋友文化记者栗子,一起聊聊我们对“家”的想象。 去年年底,厌倦了和房东斗智斗勇的栗子开始尝试“沙发客”的生活方式。仔细审视了自己和物品之间的关系,她发现一个20寸的行李箱就能装下必要的生存物资。没有一个固定的家是怎样的体验?孤独的城市里,无产者们可以想象一个公共而非私人的、流动而非资产的家吗? 家是我们在血肉和衣物之外的第三层皮肤,如果它只能通过租赁或购买来得到确认,那么居无定所的我们是否仍然赤裸?当预制菜熄灭了炉灶的明火,宜家统一了地球两端的锅碗瓢盆,我们要到哪里寻找不可复制的生活?当家的商品化越发不可阻挡,或许我们更应该重新思考家务的意义:营造一个家,终究需要双手的温度。 【本期潜水成员】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黄鱼,跳岛FM运营,猫爬架,播客《鱼雷》。 徐鲁青(栗子),记者,街溜子,豆瓣ID:chestnut炸号了 【时间轴】 01:43 老家,是一个爷爷家姥姥家舅舅家……的嵌套系统 08:14 对小空间的偏爱:“阁楼和地窖是庇护梦想的地方” 15:10 一家人坐在一起看电视,是现代人的篝火晚会 17:46 和陌生人共享沙发:居所一定要和金钱绑定吗? 25:51 租房和搬家会让人开始反思自己和所有物之间的关系 36:43 猫、绿植、灶台……:什么会让你觉得有一个家? 44:58 把家的功能让渡出去:城市客厅、公共钱汤和食阁 53:02 当代家居界“秦始皇”宜家:标准化可复制的家 57:46 她们说家里要有光,于是才有了光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黄灿然:著名诗人、翻译家。代表作有《黄灿然的诗》,译有《死亡赋格:保罗·策兰诗精选》《致后代:布莱希特诗选》等。 书籍 《阿尔戈》[美]玛吉·尼尔森 《空间的诗学》[法]加斯东·巴什拉 《写在身体上》[英]珍妮特·温特森 《住宅读本》[日] 中村好文 《东京八平米》[日] 吉井忍 《六论自发性》[美] 詹姆斯·C. 斯科特 《论家用电器》汪民安 《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美]简·雅各布斯 《非地点:超现代性人类学导论》[法]马克·奥热 影视 Frances Ha LTNS 《漫长的季节》 《寄生虫》 《怪奇物语》 《詩》 《甄嬛传》 歌曲 《喜帖街》 《新的家》 《搬家》
【导语】 本期主播:包慧怡、姜林静、陈杰 2024年,中法建交60周年之际,跳岛FM与法国驻华大使馆共同推出「法兰西特派!La dépêche française ! 」特别企划,用6期节目带领中文听众领略法国文学的独特魅力。本期节目是这个系列的第一期。 “春天,十个海子全部复活。”——春天向来是属于诗人的季节。在法国,“诗人的春天”这一活动已经举办了四分之一个世纪。本期「沙仑的玫瑰」专栏也将献给诗歌,复旦大学外语学院的三位老师包慧怡、姜林静和陈杰会各自分享一首自己偏爱的新年诗。在这个“五十年不遇”的寒冬,让我们一起用关于新生的诗歌,召唤春天的到来。 1963年2月11日,经历漫长的挣扎,美国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留下一个黑色弹簧活页夹,里面是四十首诗作的手稿。第一个单词是“爱”,最后一个单词是“春天”。 法国诗人兰波则在19岁结束的时刻意识到,埋葬过春天的大地是自己的栖居之所:如果说灵魂指向天空,那么要想“自如地在一个灵魂和一副身体里拥有真实”,就也必须“拥抱粗粝的现实”。 当冬日沉沦,20世纪德国诗人玛丽·路易斯·卡施尼茨用一首短诗迎接春日的复活,“有时我们起来/我们起来复活/日头正中/我们的头发充满活力/我们的皮肤正在呼吸。” 起身,向上——当严冬稀薄的日照投下死的阴影,这是诗人们留给我们的箴言。如果说下坠是肉身必须承受的诅咒,那么每一次起身,就是我们在日常中不断迎来新生的微小尝试。 【客座主播】 包慧怡,爱尔兰都柏林大学中世纪文学博士,复旦大学英文系副教授。著有《我坐在火山的最边缘》、文集《缮写室》等。 陈杰,索邦大学法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法语系副教授。著有《十七世纪法国的权力与文学》《法国古典主义诗剧批评本》。 姜林静,海德堡大学德语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德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德语文学中的政治神学,德奥文学与古典音乐的关系。 【时间轴】 点击链接,跳转查看节目中提到的三首诗歌的原文和译文。 02:40《过冬》的创作背景:天才女诗人普拉斯人生的最后几年 12:03 “一切蜜蜂都是女人”:普拉斯诗作中关于蜂房的隐喻 22:01 蜂群的性别分工:20世纪女诗人为何纷纷为蜜蜂着迷? 32:45《言语炼金术》:兰波在19岁对诗人生命的回溯 42:25 “醉舟”与“醉船”:兰波如何革新了我们对诗的认知 49:12 迷人的法语未完成过去时:当下是由每一个过去的瞬间组成的 59:20 《复活》:想象一种属于日常的新生 64:00 历数诗歌和历史中那些被召唤“起身”的女儿们 71:50 用起身,抵抗万物死亡阴影之下的严冬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诗人。诗风凝炼,比喻尖新,常置格律以至语法于不顾。生前只发表过10首诗,默默无闻,死后近70年开始得到文学界的认真关注,被现代派诗人追认为先驱 西尔维娅·普拉斯(1932-1963):美国自白派诗人的代表,1963年她最后一次自杀成功时,年仅31岁。这位颇受争议的女诗人因其富于激情和创造力的重要诗篇留名于世。 泰德·休斯 (1930-1998):英国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他与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婚姻曾经非常轰动,但是却以悲剧结束,普拉斯的自杀使他备受指责。 弗丽达·休斯 Frieda Rebecca Hughes(1960-):英裔澳大利亚诗人和画家。迄今为止,出版了七本儿童读物、四本诗集和一本短篇小说,并举办过多次展览。休斯是诗人西尔维娅·普拉斯和泰德·休斯的女儿。 保罗·策兰(1920-1970):本名保罗·安切尔,法国籍布科维纳犹太诗人、翻译家。出生于布科维纳切尔诺夫策,是二次大战后最重要的德语诗人之一。 英格博格·巴赫曼(1926-1973):奥地利女作家。其主要成就是抒情诗创作。她于1953年因发表处女诗集《延迟的时期》而一举成名。 保罗·魏尔伦(1844-1896):出生于法国梅斯,法国诗人,象征主义派别的早期领导人,与马拉美、兰波并称象征派诗人的“三驾马车”。 阿蒂尔·兰波(1854-1891):出生于法国夏尔维勒,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超现实主义诗歌的鼻祖。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法国诗人,象征派诗歌之先驱,现代派之奠基者,散文诗的鼻祖。代表作包括诗集《恶之花》及散文诗集《巴黎的忧郁》。 玛丽·路易斯·卡施尼茨 Marie Luise Kaschnitz (1901-1974)出生于卡尔斯鲁厄市的一个军官家庭。在魏玛受过良好的教育,学习图书贸易,先后在慕尼黑和罗马出版社供职。二战中,她亲历了法兰克福市的沉沦,促使她的艺术观发生了极大转变,由早期抒情诗中理想化的艺术风格,转变为对现实生活的悉心关注,开始了内心流亡。 罗泽·奥斯兰德 Rose Ausländer(1901-1988):德国女诗人,德国20世纪流亡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希尔德·多敏 Hilde Domin (1909-2006):德国当代著名犹太裔女诗人,她的诗是战后德国流亡文学的重要代表。 奈莉·萨克斯 Nelly Sachs (1891-1970):德语诗人、剧作家,1966年与阿格农共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布莱希特 (1898-1956):德国戏剧家、诗人。他的剧作在世界各地上演。布莱希特创立并置换了叙事戏剧,或曰“辩证戏剧”的观念。 书籍 《爱丽尔》[美] 西尔维娅·普拉斯 《地狱一季》[法] 阿蒂尔·兰波 《灵光集》[法] 阿蒂尔·兰波 《卡拉马佐夫兄弟》[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罪与罚》[俄] 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本期岛上主播:于是 很多通过简体中文认识村上春树的读者都听过这样一个说法:“台湾译者赖明珠的译本才是最好的中译本。”作为将村上春树推介至中国台湾的第一人,赖明珠认为翻译应当“如同无色透明的白开水,将不同咖啡的原味表现出来”。在很多人看来,她的语言活泼灵动,能够贴切地传达人物性格。 而在大陆地区,自1989年《挪威的森林》中文版面世以来,是林少华辞藻优美的译文陪伴了一代代年轻人走过或颓丧或浪漫的青春时代。一直以来,有关村上春树两套中文译本的评议绵延不绝,最近,“赖译本”村上终于在大陆地区出版发售,我们也得以不再雾里看花。本期节目,主播于是邀来两位日语译者夏殷和海带岛,从选词句式到性别意识,对“林译本”和“赖译本”展开了一次细致的比对。 赖明珠的翻译果真更忠实于日文原著吗?不同的翻译策略折射出了怎样不同的村上世界?选择译本的时候,译者的文笔有多重要?身为读者,当我们比较译本时,我们到底在比较什么?又在追求什么?自己也是资深译者的村上春树,对于翻译和创作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本期嘉宾】 海带岛,日语译者,图书编辑,电影媒体撰稿人。译有《邂逅》《氛围驾驶员》等。 夏殷,日本大阪大学近现代日本文学硕士。前日语编辑;日语译者,译著有吉田修一《犯罪小说集》、稻泉连《做书这件事》等;小红书id:书籍骑着竹马来,是夏殷啊。 【本期主播】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时间轴】 07:16 赖明珠译本引进大陆背后的故事 10:53 村上春树的中文译介史以及林、赖二人在其中扮演的特殊角色 15:45 村上的中文译者有很多,林赖二人刚好处于两个极端 17:50 用几个例子来体会“白开水”赖译和“炼字癖”林译的风格差异 32:12 从性描写的翻译策略看赖译为何观感更“清爽”? 37:47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原著和译本在性别意识上的落差? 46:36 借林译之争聊一聊:译者的文笔好不好重要吗? 49:18 比较译本的意义是什么?仅仅在于选出最好的译本吗? 55:05 作为资深译者的村上春树:自带“翻译腔”的文字怎么译? 「村上春树的小说世界」系列节目由跳岛FM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共同策划。 经过漫长的等待,“村上春树作品赖明珠译本系列”(第一辑)终于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引进大陆地区。尚未公版的世界顶级作家作品,在一个地区同时出版两个译本——这在世界范围内几无先例。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村上热潮”席卷中文世界以来,林少华和赖明珠便始终是中文世界最重要的两位村上译者。十多年来,关于两种译本风格的讨论从未停歇,这令更多村上书迷产生了好奇,也希望能一睹赖明珠译本的风采——因此,上海译文出版社决心实现这一愿望,为读者提供更多译本选择。 从夏天到冬天,跳岛FM用三期节目陪你一起潜入村上春树的“冷酷仙境”,到“世界小镇”里追寻这位明星作家的创作轨迹。 往期节目收听链接: 156 陪跑过诺奖,村上春树也跑过你和我的青春|库索&沈念 162 一起读《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不被当作一流作家也没关系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赖明珠(1949-):毕业于中兴大学农经系和日本千叶大学园艺学部,是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的著名翻译者,也是引介村上春树进入台湾出版界的早期推手。 林少华(1952-):国内著名的翻译家,尤以翻译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而为大众熟悉。 园子温 (1961-):出生于日本爱知县丰川市,日本电影导演、编剧兼诗人。 涩泽龙彦(1928-1987):日本现代著名小说家、评论家。是对三岛由纪夫、寺山修司等人影响甚深的“暗黑美学大师”。 川端康成 (1899-1972):世界知名的日本新感觉派作家,文学批评家,活跃于大正至昭和年间。 陈德文(1940-):又名陈英湲,字乐水。书斋名苦居斋。南京大学教授,日本文学翻译家。 菲茨杰拉德(1896-1940):美国小说家,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 柴田元幸(1954-):出生于东京。美国文学研究者、翻译家、东京大学文学系教授。 书籍 《用电影燃尽欲望》[日]园子温 《毒药手帖》[日]涩泽龙彦 《雪国》[日]川端康成 《翻译夜话》[日] 村上春树、柴田元幸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前不久,跳岛FM的几位主播一起去看了场音乐剧:来自伦敦西区,大名鼎鼎的《玛蒂尔达》。虽然早就知道这个经典儿童故事肯定少不了小观众,真的走进剧场,看到四周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的小朋友时,几个人还是悬起了一颗心。好在,随着大幕拉开音乐响起,大孩子小孩子们齐齐进入了剧情,一个个笑到前仰后合,想象中的喧扰和吵闹并未发生。 从什么时候开始,自己看到小孩子就会紧张?回程的地铁上,一边审视这不自觉的微妙厌童情绪,一边回想起刚刚舞台上校长把“熊孩子”当铅球抡的惊悚画面,肖一之和广岛乱决定拉上从事儿童戏剧教育的朋友耽于,来聊一聊《玛蒂尔达》的原著作者,一位塑造过无数“讨厌小孩”的非典型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 你或许并不熟悉这个名字,但你大概率刷到过改编自达尔作品的院线新片《旺卡》,看过其前传《查理和巧克力工厂》。著名导演韦斯·安德森也是他的粉丝,把《了不起的狐狸爸爸》拍出来还不过瘾,去年直接改编出4集“有声书”……这些捕获无数人的奇思妙想背后,是怎样的精彩人生?他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写淘气小孩和他们的“熊家长”?同样的故事,为什么小时候看了开心尖叫,长大后却直接“大型崩溃现场”?终于成为了大人,我们似乎却失去了为“简单的诡计、笑话和谜语等幼稚的东西”发笑的能力。如今总是在不停地收拾残局的我们,还愿意原谅小时候那个喜欢搞破坏的自己吗? 【本期嘉宾】 耽于,儿童教育戏剧实践者。小红书:觅予EXPLORER 【本期主播】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时间轴】 01:42 与罗尔德·达尔的初遇:谁会不羡慕拥有巧克力工厂的查理! 05:55 最好的儿童文学作家也厌童吗? 12:34 达尔的奇异人生:从王牌飞行员到好莱坞传奇女星的丈夫 19:54 不屑权威的达尔:“学校里讲的都是骗人的鬼话!” 25:53 在小孩的世界里,他是那个愿意弯下腰的“巨人” 33:05 从狄更斯到J. K. 罗琳,在英国文学传统中理解达尔的创作元素 42:22 达尔创作中“虐童”情节和“黑童话”的关系 56:46 达尔的故事从不“哄小孩”:如果我是老鼠你还爱我吗? 60:46 什么样的作品“适合小孩看”?——儿童文学生产中的“审核焦虑”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蒂姆·波顿(1958-):美国导演、编剧、制片人。代表作有《剪刀手爱德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等。 韦斯·安德森(1969-):美国著名导演。代表作有《布达佩斯大饭店》《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等。 C.S. Forester(1899-1966):英国历史小说家和记者,二战期间在英国和美国担任宣传员。代表作有The Happy Return和The African Queen等。 E.M. 福斯特(1879-1971):英国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和批评家。代表作有《看得见风景的房间》《小说面面观》《印度之行》等。 约翰·洛克(1632-1704):英国著名启蒙思想家。代表作有《政府论》《教育漫话》等。 尼尔·波兹曼(1931-2003):美国著名的媒体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代表作有《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 厄休拉·勒古恩(1929-2018):美国著名的奇幻文学、女性主义和儿童文学作家。代表作有《黑暗的左手》《地海传说》等。 帕德里夏·妮尔(1926-2010):美国著名女演员,曾获第36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与罗尔德·达尔有一段长达三十年的婚姻。代表作有《原野怒汉》《地球停转之日》《昔日玫瑰》等。 书籍 《玛蒂尔达》《巨大鳄鱼》《亨利·休格的神奇故事》《查理与巧克力工厂》《女巫》《圆梦巨人》《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詹姆斯与大仙桃》《男孩》[英]罗尔德·达尔 《尼古拉斯·尼克尔贝》[英]查尔斯·狄更斯 《童话的魅力》[美] 布鲁诺·贝特尔海姆 《爱弥儿:论教育》[法]让·雅克·卢梭 《青年艺术家画像》[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黑暗之心》[英]约瑟夫·康拉德 《向一切告别》 [英] 罗伯特·格雷夫斯 影视 《故园风雨后》 《旺卡》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我讨厌当个刺儿头,”汉娜·阿伦特曾说,“但恐怕我确实是个刺儿头。”因为“平庸之恶”,她的名字为无数人所熟知,却少有人了解求真的勇气曾为她招来过多少攻讦。 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将和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的王炎教授一起,走近“邪恶女人”阿伦特的思想世界。 在王炎看来,阿伦特可能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思想家。她的作品矛盾重重,一方面背靠深厚的古典哲学传统,又无时无刻不在与传统背离:她如何继承了老师海德格尔的理论,又为何与他分道扬镳?作为纳粹反犹政策的受害者,亲历过集中营的她为何被犹太世界指为“叛徒”?晚年的她对“沉思”的批判态度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当“爱”已经成为一个过于宽泛的词语时,她又为何会说“我从未爱过任何民族或集体,我只爱人”? 在这个已经被冷战、核威胁和人工智能技术彻底重塑的时代,我们愈加迫切地阅读这位曾从至暗时刻幸存的思想家,渴望得到解答。不过,她一定会反对我们以她的作品来类比今日世界的种种危机。正如她以生命向我们展示的那样,思考绝非少数人的特权,我们只需成为“我们所是”。毕竟,照亮黑暗时代的不是象牙塔内的理论火炬,而是无数不愿随波逐流之人的莹莹微光。 【本期嘉宾】 王炎,北京外国语大学外国文学研究所教授,博导。开设文化媒介、电影、西方古典等课程。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作家,北京外国语大学巴尔干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边界的诱惑:寻找南斯拉夫》。 【时间轴】 01:54 为什么说阿伦特是“被误解最深的一位思想家”? 06:42 阿伦特如何继承了老师海德格尔,又如何与他分道扬镳? 10:06 阿伦特背离哲学传统,拒绝“透过现象看本质” 12:51 如何理解阿伦特的“行动”理论?“行动”和“劳动”“工作”有什么区别? 26:02 古希腊的公共生活是否被阿伦特浪漫化了?今天我们如何参与公共生活? 33:22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让阿伦特成了饱受争议的“邪恶女人” 38:01 抵抗“平庸之恶”的武器,就藏在阿伦特的未竟之作《心智生活》里 41:34 ChatGPT有问必答的时代,我们为什么更加需要保有判断力? 44:11 理解阿伦特的关键问题:怎样去爱“复数的人”? 50:38 阿伦特的幸存哲学:想象力如何帮助我们抵御邪恶和黑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阿道夫·艾希曼(1906-1962):纳粹德国高官,大屠杀“最终方案”的主要执行者。1961年,因反人类罪等十五项罪名被起诉,最后于1962年6月1日被处以绞刑。 马丁·海德格尔(1889-1976):德国著名哲学家,存在主义的创始人之一,也是20世纪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曾支持纳粹政权,1945年盟军占领德国以后,他因此被禁止授课。1959年退休后,他避居在家乡黑森林的山间小屋,极少参加社会活动。代表作有《存在与时间》《同一与差异》等。 埃德蒙德·胡塞尔(1859-1938):德国著名哲学家,现象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现象学的观念》《逻辑研究》等。 卡尔·雅斯贝尔斯(1883-1969):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神学家和精神病学家。代表作有《时代的精神状况》《历史的起源与目标》等。 克洛德·朗兹曼(1925-2018):导演、作家、哲学家,法国知识分子圈的重要人物,主编由萨特创办的《现代》杂志。代表作有《浩劫》《活人路过》等。 埃里希·奥尔巴赫(1892-1957):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比较文学学者和评论家。代表作有《摹仿论:西方文学中现实的再现》《但丁》等。 书籍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极权主义的起源》《人的境况》《心智生活》《论革命》[美]汉娜·阿伦特 《耶稣传》[法]欧内斯特·勒南 影视 《浩劫》 《君特·高斯对汉娜·阿伦特的访谈》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本期岛上主播:何润哲 2023年的最后一天,美国女歌手泰勒·斯威夫特的演唱会电影在粉丝们的翘首企盼中终于登陆内地院线。去年,这场“时代巡回演唱会”(The Eras Tour)不仅席卷了社媒热点话题,还以创纪录的票房收入直接拉动了地方经济。年底,美国《时代》杂志将她评选为“年度风云人物”。在这份挤满了政客和企业家的长名单里,泰勒·斯威夫特紧随马斯克和泽连斯基之后,用格格不入沉默地证明着她的影响力。 这是美国流行工业的又一次胜利吗?年轻美丽的女艺人那么多,为什么偏偏是泰勒·斯威夫特?本期跳岛,主播何润哲拉来同为霉粉的好朋友,青年钢琴演奏者何卡卡与文化记者尹清露,一起从泰勒出道以来10张专辑中的风格转换聊起,试着解开这位女歌手之所以让无数人一再爱上的秘密。 在年度风云人物专文中,《时代》杂志写道:“她创造故事,也身在其中。”正如泰勒本人反复强调的那样,她引以为傲的叙事天赋从来都在回应和放大万千听众的共同经验。但时至如今,当刚刚年过三十的泰勒成为无数粉丝口中的“妈咪”,单纯的最大公约数逻辑已经无法解释她为何脱颖而出。或许我们更应该探讨的问题是:为什么当“爹”成为贬义词,“妈妈”反而成为对女明星魅力的至高评价?是什么促使一位如此在意个人形象的偶像愿意袒露自我厌恶的午夜梦回?从什么时候开始,女武神也可以温柔多情,不必阉割自己的敏感触角? 【本期成员】 尹清露,记者,人类学的学徒(微博:@清露) 何卡卡,青年钢琴演奏者,博士一年级新鲜人,噪音制造者。(小红书B站ID:钢唢师傅何卡卡)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时间轴】 04:50 邻家女孩/亿万富翁/浪漫少女/精明商人:泰勒·斯威夫特到底是谁? 12:35 甩一个前男友写一首歌?用这种方式污名化女性创作已不新鲜 20:50 泰勒歌曲中的小镇少女成长史:曾经渴望出走,如今学会回望 25:21 观看演唱会连番“小剧场”的快乐背后,是一种微妙的女性欲望心理学 38:45 "Mother is mothering!"——叫女明星妈咪是一种怎样的心态? 47:20 与少女时代的耻感和解:“喜欢艾薇儿跟喜欢泰勒又有什么区别?” 53:18 为什么偏偏是泰勒·斯威夫特?作为时代巨星,她太“白”了吗? 63:23 泰勒的反英雄叙事转型:“别人都是性感宝贝,只有我是山顶怪物”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文章 《美国幻梦、反英雄与女性心绪:泰勒·斯威夫特为何如此重要?》 影视 《芭比》 《美利坚女士》 人名 西尔维亚·普拉斯(1932-1963):儿童作家出身的美国天才诗人、小说家及短篇故事作家。 泰德·休斯 (1930-1998):英国诗人和儿童文学作家。他与美国著名女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的婚姻曾经非常轰动,但是却以悲剧结束,普拉斯的自杀使他备受指责。 书籍 《蝴蝶梦》Rebecca [英] 达夫妮·杜穆里埃 《西方文论关键词》赵一凡 张中载 李德恩 主编 《局外人》[法] 阿尔贝·加缪 《变形记》[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公众号:跳岛FM Talking Literature 跳到更多:即刻|微博|豆瓣|小红书
2023年的进度条即将见底,各大平台的“年度总结”开始井喷。关键词层出不穷,个体的生存状态却无法再被语言锚定。在“电子榨菜”霸榜精神食谱、“文化体力和财力”通通告急的时代,阅读似乎不再是安慰剂,而成了焦虑源。 本期「自由潜水」特别版年度阅读盘点,跳岛的常驻主播于是、肖一之、钟娜、何润哲和广岛乱在回顾一年来的阅读与生活时,不约而同地发现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正在努力“康复”中:说好要拥抱不确定性的肖师傅还没扶起前年的flag;去年在读“如何形成良好习惯”的钟娜今年开始研究“怎么把握时间”;于是的阅读计划随出版计划一同顺延;结束了fuji rock之旅的广岛一头扎进了市井生活中;翻译了两本新书的润哲也借助笔记软件实现了系统阅读的小目标。 或许,“读不下去”是因为人和书的相遇也需要对的时间——既然能反复爱上的初恋作者不可多得,就要接受当初挚爱变得索然无味的失落。而在变幻莫测的时代里,总有一些作品的真诚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说好的摸鱼大会整整录了三个小时,嚷嚷着没读多少书,但每个人谈起自己的心选时都滔滔不绝。涉过时代的潮水,上不了岸的我们只能在岛与岛之间跳跃。回顾这身心劳碌的一年,我们已无法再对岛屿的地基视而不见:在成为读者之前,我们每个人都是劳动者。既然总有更好的书将与我们相遇,那么请先务必照顾好自己疲乏的肉身。 感谢每一位素未谋面的岛民朋友,新的一年,跳岛将继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可能! 【本期潜水成员】 于是,作家,译者。译有珍妮·温特森、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等作家的作品。著有《查无此人》《你我好时光》等。 肖一之,文学研究者,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讲师。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时间轴】 PART1 2023年,我们的年度关键词? 02:38 深呼吸!走进三十岁/四十岁之后的陌生感 06:48 复健:护照还是过期状态,仍需重新适应生活 08:49 脑雾弥漫:明明干了很多事,但怎么什么都想不起来? PART2 非典型年度阅读回顾 11:12 flag检阅环节!去年信誓旦旦地说要读的书都读了吗? 17:25 古希腊哲学的疗愈时刻:不要让想象中的糟糕情况主宰当下 23:17 超链接笔记法:在八竿子打不着的书之间建立了关联 28:30 书读不下去,是我的问题还是书的问题? 36:05 爱德华时代的英国小说就谈过文化焦虑了! PART3.1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写在我们的心尖上 40:07 钟娜的年度心选:让艾丽丝·默多克来教教你们(男的)什么是哲学小说! 44:04 于是的安利时间:这位前南作家还有很多惊喜是大家不知道的! 48:47 肖一之的两本最佳:用一个人记录20世纪的苦难,再读一本快乐的文学理论 53:19 《鼠族》:广岛失忆了一整年,但还记得看到本书最后一页的瞬间 58:19 “祖先三部曲”:润哲对卡尔维诺一读钟情,不是没有原因的! PART3.2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讨论度很高! 69:31 《翦商》《太后西奔》《镜与光》:历史书的很多种不同写法 75:44 《巴别塔》与Yellowface: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楼塌了 81:39 《我在北京送快递》:打破底层互害逻辑,直抵劳动者原生态的真诚 PART3.3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应该有更多人看到! 92:29 “天才鹦鹉在黄昏起飞”:诚挚的反思会战胜“语速压倒”的辩术 97:17 从《体无完肤》到Minor detail:也许我们都是大历史里的小虫子 104:41 润哲的广告时间:来和法国姐妹一起吐槽父权制吧! PART4 展望2024 106:22 完成书架流动计划,继续发掘一些“很新的”老作家 109:27 不再给自己设置额外的挑战,拒绝flag也拒绝失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PART2 非典型年度阅读回顾 David Graeber & David Wengrow The Dawn of Everything丨艾兹拉·庞德《涉过忘川:庞德诗选》丨玛丽·德·拉赫维尔茨《慎重:庞德——父亲与师长》丨辛波斯卡|西蒙娜·薇依《重负与神恩》《工厂日记》丨Seneca How to Have a Life丨波拉尼奥|Clarice Lispector The Passion According to G. H丨大卫·格雷伯《规则的悖论》丨松本哉《世界大笨蛋反叛手册》丨米兰·昆德拉《帷幕》丨《是,大臣》|詹姆斯·C. 斯科特《六论自发性》|马伯庸《太白金星有点烦》丨阿特·斯皮格曼《鼠族》丨黎紫书《流俗地》丨胡安焉《我在北京送快递》丨颜歌《平乐县志》丨戴安娜·阿西尔《未经删节》丨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多谢不阅》丨乔治·奥威尔《巴黎伦敦落魄记》丨罗伯特·穆齐尔《没有个性的人》丨E. M. 福斯特《霍华德庄园》丨Richard Hoggart The Uses of Literacy PART3.1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写在我们的心尖上 Iris Murdoch The Bell丨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疼痛部》《狐狸》《无条件投降博物馆》丨蒂亚·奥布莱特《老虎的妻子》丨Aleksandar Hemon The World and All That It Holds 丨特里·伊格尔顿《文学批评的革命者》丨《穿条纹睡衣的男孩》丨伊塔洛·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分成两半的子爵》《不存在的骑士》丨《天窗》|户川纯《邂逅》 PART3.2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讨论度很高! 波利娜·阿尔芒热《我,厌男》 | 闵智炯《她厌男,她是我女友》丨谭木声《太后西奔:帝国晚期的仓皇与动荡》丨李硕《翦商》丨周思成《隳三都:蒙古灭金围城史》丨希拉里·曼特尔《镜与光》“2017BBC Reith Lecture” Giving up the Ghost丨匡灵秀《巴别塔》Yellowface丨翁贝托·埃科《大学生如何写毕业论文》丨A.S.拜厄特《影之书》(或译《占有》)丨沃尔特·特维斯《后翼弃兵》《知更鸟》|《朗读者》 PART3.3 明珠与遗珠:这些书应该有更多人看到! 海伦·麦克唐纳《在黄昏起飞》丨小林尚礼《梅里雪山:寻找十七位友人》丨本·勒纳《我拒绝成为天才鹦鹉》丨玛吉·尼尔森丨蕾切尔·卡斯克丨丽莎·T·萨拉索恩《体无完肤:我们与害虫的战争,一部社会和文化史》丨德博拉·利维《生活的代价 : 论女性与家庭生活》《我不想知道的事 : 论女性写作》《自己的房子 : 论女性与私人财产》丨珍妮特·温特森《橘子不是唯一的水果》丨Adania Shibli Minor Detail丨 玛蒂尔德·拉雷尔《去他的父权制》 PART4 展望2024 伊丽莎白·鲍温丨托马斯·哈代丨丽贝卡·韦斯特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本期节目的诞生,得益于一场未能如期举办的线下活动。感谢这次阴差阳错,让这场连接了欧洲、美洲和亚洲三个大陆,从深夜聊到清晨的长谈以播客的形式转录下来,在跳岛封存了2023年最坦诚也最动人的几个时刻。 一起聊天的钟娜、颜歌、何雨珈共享很多标签:她们都是四川人,成长于小镇,并在离开故乡后,分别经历了从方言到普通话再到英语的几番穿梭,直到那个年少的四川话人格和有关家乡的回忆一同被层层包裹起来,成了不敢轻易碰触,一碰就要泪流成河的洋葱心。这次的聊天也理所当然地从四川的小镇“平乐县”启程,向着远方的“elsewhere”漫游。 她们聊到自己为何总在迁徙,聊到为何父母的期待总是与我们的轨迹错位,也聊到一个出走了的女性,要怎样在两套语言系统的夹缝中找到自己的声音。 十年前,面对着城乡结合部街边火腿肠要“走向世界”的豪言壮语,颜歌写道:“可是我哪里都不想去”。而在钟娜眼里,小镇的“普罗旺斯小广场”象征着对世界最朴素赤诚的向往。虽然在成都建立了自己的“附近”,雨珈仍然会羡慕那些生在了自己最钟爱之地的幸运儿——但那终究不可能是她们的状态。 十年之间,颜歌移居海外,从事英文写作,也成为了母亲。这些变化让她意识到,自己从未褪去生命中不安的底色,灵魂深处躁动的痛感,永不可能抚平。驻留和出走,两种生命状态被不同语言的创作巧妙地穿凿。她总玩笑般说《平乐县志》是“告别作”,接下来她要专注地“到英文里搞破坏”。至于什么时候、以怎样的方式回归,她也不知道。但用雨珈的话说,“反正不会去卖茶叶蛋的!” 【本期嘉宾】 颜歌,双语小说家,生于四川成都。著有《我们家》《平乐县志》,英文作品Elsewhere等,并入选《纽约客》2023年度图书榜。 何雨珈,自由译者,撰稿人。有一只完美小猫。热爱荒野。 【本期主播】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2:12 四川话人格的关键词,可能就是“欢欢喜喜坚持到底” 14:18 城乡结合部的精髓就是宋体字的“香奈儿”招牌 28:13 用文字留住故乡,就像海外游子从零开始复刻钵钵鸡 35:03 意料之外的黑历史大起底和忆当年环节 42:21 远方的可能性,是小镇文学和小镇青年都必须面对的命题 50:48 女青年的“文艺病”,并不会因为生了孩子就自动痊愈 54:32 《平乐县志》中的女性:“泼”是父权社会规训下为数不多的反抗 63:44 《平乐县志》中的父母辈角色:时代裂痕如何影响了亲子关系 83:19 作为理论爱好者的小说家颜歌:理论让我嗨到想唱歌! 99:23 “在英文里,我不用再必须假装自己是一个男性的叙事者”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1889-1951):20世纪著名作家、哲学家,分析哲学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 书籍 《关河》《五月女王》《我们家》《平乐镇伤心故事集》《平乐县志》颜歌 Falling Awake[英]Alice Oswald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本期岛上主播:宝婷 我们的时代,用“emo”概括微妙心情,以MBTI界定差异个性,用“情绪价值”衡量吸引力,拿“situationship”代指一段看情况的关系。****越来越多关于情感的语汇被创造出来,可是,每每情动于中,语言却总显得贫瘠苍白,让人陷入言不由衷的尴尬境地。 有意无意地回避个体间深度的情感共鸣,是因为当代人普遍“爱无能”,还是由于情感本身就常常落入失语的境地? 本期跳岛,主播宝婷请来了两位分别来自文学和人类学领域的嘉宾——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金雯,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宋红娟。从近年来学术界的热门话题“情感转向”说起,在书页间,在田野中,共同探微情感与情动,凝望那些难以名状的心绪。** 情为何物,情感与情动之别何在?情感,究竟是身体的自然反应,还是语言与文化的产物?亦或是二者的复杂交织?负面情感的书写实践,如何能帮助我们完成治愈的功能?要如何打破习以为常的话语,重新建立自我与他者的联系,寻觅契合自己的小宇宙? 【本期嘉宾】 金雯,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与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双聘教授、博导,著有Pluralist Universalism和《被解释的美》,译有《众多未来》等。 宋红娟,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情感人类学、人类学与启蒙哲学。著有《“心上”的日子》《非物质文化遗产志》。 【本期主播】 宝婷,《不可理论》播客主理人,自由作者。(豆瓣和微博ID:tifanie) 【时间轴】 03:00 “爱无能”的时代,阅读如何治愈我们的负面情感? 07:31 MBTI, rizz, situationship…情感新词层出不穷,是因为“长期稳定”已成奢望 13:18 女性主义等社会平权运动让学术世界看到,情感不只是一种症候 18:13 男性天生更不善于表达情感吗?男性的情感行为模式一定更被动吗? 24:10 姗姗来迟的情感人类学,起源于对西方“理性/感性”二元对立的反思 27:53 “情动”是什么意思?不同语言中表达情感的词语有什么差别? 34:00 用人类学的方法研究“悄悄话”:被风俗习惯压抑的情感表达 44:55 18世纪以来,西方作家们都如何书写情感? 58:00 荐书环节:田野间,书页里,创作与研究中的“百感交集”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斯宾诺莎(1632—1677):荷兰哲学家,17世纪理性主义先驱,启蒙时代及现代圣经批判学的开创者。 圣托马斯·阿奎那(约1225—1274):欧洲中世纪经院派哲学家和神学家,自然神学最早的提倡者之一,托马斯主义的创立者。 吉尔·德勒兹(1925—1995):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著名作品有《差异与重复》、《反俄狄浦斯》、《千高原》等。 米歇尔·德·蒙田(1533—1592):法国哲学家,北方文艺复兴时期人物,以《随笔集》三卷留名后世。 雅克·德里达(1930—2004):法国解构主义大师,当代最重要亦最受争议的哲学家之一。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波兰裔英国小说家,被认为是用英语写作的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 汪民安(1969—):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的文化理论和批评理论,代表作品有《罗兰·巴特》、《身体、空间与后现代性》、《论爱欲》等。 费孝通(1910—2005):江苏吴江人,中国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米歇尔·福柯(1926—1984):法国哲学家、思想史学家、社会理论家、语言学家、文学评论家、性学家,对文学评论、哲学、历史学、科学史等有重大影响。 弗吉尼亚·伍尔夫(1882—941):英国作家,二十世纪现代主义与女性主义的先锋,以《达洛维夫人》、《到灯塔去》等作品而闻名。 马苏米 Brian Massumi(1956—):加拿大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研究领域涵盖艺术、建筑、文化研究、政治理论和哲学 利斯 Ruth Leys(1939—):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人文学院荣誉教授,早年在牛津大学学习生理学和心理学,后在哈佛大学学习科学史并取得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托马斯·库恩、福柯,以及德里达。 亨利·菲尔丁(1707—1754)英国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品《汤姆·琼斯》对后世影响较大。他的妹妹莎拉·菲尔丁后来也成为了著名作家。 书籍 《正常人》[爱]莎莉·鲁尼 《焦虑的中国:内在革命与心理治疗的政治》Anxious China: Inner Revolution and Politics of Psychotherapy 张鹂 《“心上”的日子》宋红娟 《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英]雷蒙·威廉斯 《奥特朗托城堡 哈里发沉沦记》[美] 贺拉斯·瓦尔浦尔 / [英] 威廉·贝克福特 《动情的观察者:伤心人类学》[美]露丝·贝哈 The Hundreds [美]Lauren Berlant, Kathleen Stewart Feeling in theory [美]Rei Terada Veiled Sentiments [美] Lila Abu—Lughod 文章 情动与情感:文学情感研究及其方法论启示 金雯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最近,一个挂在热搜上的新名词“文化体力”为王小波的这段慨叹给出了更为具体的阐释:所谓文化体力不足,指的是没有精力参与较为深度的文化艺术活动。一个个曾经的文艺青年,上班“受锤”几年之后恍然发现,自己看独立电影想睡,读大部头犯困,想去看展嫌挤,想去看剧嫌贵……“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不知不觉间,文化体力值就见了底,连带对文艺与远方的美好向往,也在日复一日的循环中褪为淡淡的倦怠。 本期「自由潜水」闲聊专栏,何润哲、广岛乱拉上久居幕后的运营编辑黄鱼和身为文化记者的朋友栗子,从最近因二创而翻红的电影《花束般的恋爱》聊起,评估了彼此的文化体力值。像片中男主角麦那样,从塞尔达降级到消消乐,曾经翻墙都要看的演出,今天也悻悻然提不起兴趣,当真单纯是因为老了吗?无功利的审美活动为何越来越没有吸引力? 🎙️正在听跳岛的你,文化体力如何? 【本期潜水成员】 何润哲,跳岛FM策划人,译者。缓慢社会化中。(社交平台ID:烧酒哲) 广岛乱,跳岛FM策划人,影像创作者,小红书/豆瓣ID:广岛乱。 黄鱼,跳岛FM运营,猫爬架,播客《鱼雷》。 徐鲁青(栗子),记者,街溜子,豆瓣ID:chestnut炸号了 【时间轴】 01:40 在伦敦/北京/上海/长沙谈“花束般的恋爱”是怎样的体验 15:15 何谓“文化体力”?文化体力等同于鉴赏力吗? 23:12 依照昆德拉的艺术史观,短视频的原罪在于重复 30:55 从安东尼奥尼到土味老爹,上班之后文化体力槽快速见底 35:40 出卖了灵魂,又想买回曾经那个自己的影子 40:21 年轻的时候,就是会因为“品味好”喜欢一个人 54:10 作为一种消费的公共文化生活:文艺变贵了吗? 59:51不再读书,也可能是因为“现实总比虚构更荒诞” 66:20 投票环节:谁是本期的文化大力士?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出生于俄罗斯,毕业于彼得堡军事工程学校,俄国作家,俄罗斯文学“三巨头”之一。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生活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捷克小说家。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4部短篇小说集和3部长篇小说。 卢米埃尔兄弟(1862—1954;1864—1948)即哥哥奥古斯特·马里·路易·尼古拉·卢米埃尔和弟弟路易·让·卢米埃尔,是法国的一对兄弟,出生于欧洲最大的制造摄影感光板的家族,是电影和电影放映机的发明人。 米兰·昆德拉(1929—2023)捷克裔法国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生活在别处》、《玩笑》、《小说的艺术》等。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1932—1986) 前苏联电影导演、编剧,毕业于莫斯科国立电影学院,代表作品《伊万的童年》、《乡愁》等。 安德烈·巴赞(1918—1958),法国《电影手册》创办人之一,二战后西方最重要的电影批评家、理论家,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电影之父”。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1912—2007)意大利导演。20岁之前很倾心建筑模型,后来着迷戏剧。曾经试图拍摄精神病院的纪录片,这一经验使他后来作品提倡内在的写实主义,同时也预示着他以后的作品将关注人的精神状态的病态和异化。 陈丹青(1953—)美籍华人油画家。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詹建俊、靳尚谊。从事油画、壁画的创作,业余也发表文艺评论与随笔。 保罗·克利(1879—1940)瑞士裔德国籍画家。他曾在慕尼黑美术学校学习画画,并制作了许多以黑白为主的版画和线画。 阿尔贝托·贾科梅蒂(1901—1966),瑞士存在主义雕塑大师,画家。代表作品有《超现实表》、《笼》、《鼻子》等。 亨利·马蒂斯(1869—1954),法国著名画家、雕塑家、版画家,野兽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作品 《花束般的恋爱》[日] 土井裕泰执导,坂元裕二编剧,菅田将晖、有村架纯主演 《塞尔达传说》[日] 任天堂自1986年起制作发行的系列游戏 《帷幕》[法] 米兰·昆德拉 那不勒斯四部曲 [意] 埃琳娜·费兰特 跳岛168 专访唐诺:当我走入老年,世界依旧年轻 伦敦生活 Fleabag [英] 菲比·沃勒-布里奇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李小马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片头音乐】AURA.Pote 【片尾音乐】AURA.Pote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你再怎么写,也写不到美国的主流社会里。” 二十多年前,赴美攻读免疫学博士的李翊云放弃科研,转而投身英文写作的时候,一位老同学曾出于好意这样告诫她。 二十年后的今天,坐在普林斯顿的校园里,面对着已经出版过五部英文长篇小说,三部短篇集,一部散文集,获得过美国“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多个重要奖项,正在向英语母语者教授创意写作的李翊云,这句预言很难不听上去像个笑话。 不过,李翊云的写作史远非一目了然的成功学剧本,正如她笔下的人物,总爱挑战和改写陈词滥调:市面上流行讨喜的女性角色,她偏偏最看不上;主流期待会“折腾”,有主动性(agency)的人物,她却为被动辩护,认为“犹豫是一种被低估的美德”;她书写被科技巨头占据之前的加州,并以外乡人独有的清明指出,纽约就是个大农村,所谓的“都市”值得商榷,尽管她的中国同行会说:“国内已经没人这么写了,乡土文学已经过时了。” 今年八月,李翊云首部中文小说译作《我该走了吗》筹备期间,我们带着好奇和敬慕对她进行了一次专访。同为在异乡创作的写作者,钟娜向这位前辈问起她驯服一种全球化语言的经验:怎样把英语变成“自己的”?什么样的语言可以“陈年”,经历时间的考验?她们也谈到李翊云写作中一以贯之的主题:自我、情感、亲密关系,以及人如何面对过去。 李翊云说,当一只蝴蝶飞过的时候,有一类作家会把蝴蝶抓住,钉在板子上,把翅膀展开,让色泽一览无余;而另一类作家,会在扭头的瞬间,捕捉蝴蝶的影子。如同柳宗元的那句“潭中鱼有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理想的写作,需要捕捉影子。 【本期嘉宾】 李翊云,美籍华裔作家,现任普林斯顿大学刘易斯艺术中心创意写作教授。已出版五部长篇小说、三部短篇小说集、一部回忆录。 【本期主播】 钟娜,中英双语写作者,译者。译有《聊天记录》《正常人》。(豆瓣ID:阿枣) 【时间轴】 02:41 用英语写作会遇到哪些困难?如何把英语变成自己的语言? 10:27 为什么会选择《我该走了吗》作为第一本面向中文读者的作品? 14:40 研究俗语和陈词滥调,可以成为一种语言的考古学 23:57 最反感“女性角色一定要讨喜”,所以写了一个带刺的女人 26:38 我感兴趣的是“缝隙”里的美国,比如被科技巨头占领之前的加州 32:50 《我该走了吗》中的亲子关系:每一个母亲都是失败的 37:11 “藏也没有用”:自我和写作有什么关系?作家一定是自恋的吗? 45:01 不写那样“主动把控命运”的人物,是我对美国当代的反抗 60:04 中文的最高境界,应该是“皆若空游无所依”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俄裔美国小说家、诗人、翻译家和鳞翅目昆虫学家。代表作有《洛丽塔》《微暗的火》等。 伊丽莎白·鲍温(1899-1973):爱尔兰作家,曾被批评家誉为“当代奥斯汀”。代表作有《心之死》《炎炎日当午》等。 玛丽安·摩尔(1887-1972):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评论家和翻译家。代表作《观察》等。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新西兰出生的英国作家,文化女性主义者,新西兰文学的奠基人。代表作有《花园酒会》《幸福》《在海湾》等。 菲利普·拉金(1922-1985):继T·S·艾略特之后最有影响力的英国诗人。代表作有《高窗》《爵士笔记》等。 托马斯·哈代(1840-1928):英国著名诗人、小说家。代表作有《德伯家的苔丝》《无名的裘德》等。 书籍 A Thousand Years of Good Prayers Where Reasons End:A Novel Must I Go Kinder Than Solitude Dear Friend, From My Life I Write to You in Your Life The Book of Goose 《与托尔斯泰为伴》[美]李翊云 《小团圆》张爱玲 文章 To Speak Is To Blunder,But I Venture[美]李翊云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KIMIU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十月以来,世界再一次为无解的巴以冲突而揪心,却鲜有人再提及那位二十年前离开了我们的“恐怖分子教授”——爱德华·萨义德。他是巴勒斯坦利益的捍卫者,出入纽约的知识分子圈,却没能彻底扎根于任何一种文化,终身在流亡中寻觅自由;他与萨特交往甚密,又看不惯晚年被捧杀的他;喜欢加缪,但不留情面地批评《局外人》里的帝国主义视角;欣赏德里达,后来又指责他缺乏历史感……这位“刺头”似乎看谁都不顺眼,但他始终保持着一种愤怒且温暖、不自洽却很诚实的批评精神,绝不会从人格上诋毁他的朋友或敌人,并且在批评对方的过程中,也不断审视自己。 知识分子的友谊是怎样的?互不认同却尊重彼此,这样的友情是可能的吗?本期「独上阁楼」,主播柏琳请来了被她戏称为“真正的知识分子”的好友、单读主编吴琦。节目刚开始,吴琦就对柏琳的“抹黑”提出了抗议——当然,这只不过是两位老友之间的小小玩笑。也正如他所说,这些玩笑与萨义德存在着某种遥远的关系。越发紧缩的世界里,大国的政治游戏早已将昔日的思想挤到边缘——这或许是萨义德极力捍卫的世界对他的报复。但那有什么关系?萨义德早就明白自己投身的事业是无望的,只是他坚持怀抱希望而已。 知识分子有什么用?节目的最后,两人再次面对这个灵魂发问,还是回到了萨义德的遗产。即使像他那样的“刺头”在世,知识分子和人文学科能深度参与公共生活的社会环境也早已不复存在。比起期待和信任知识分子的声音,更重要的或许是我们每一个业余者都保留反对和批评的勇气,在主流之外守住自己的叙事权。 【本期嘉宾】 吴琦,单读主编,播客「螺丝在拧紧」主播。 【本期主播】 柏琳,独立记者,青年作家。著有《双重时间:与西方文学的对话》,目前正进行巴尔干半岛历史文化的系列写作。 【时间轴】 02:31 巴以问题上,萨义德扮演过怎样的角色?如今无人提起他,这说明了什么? 12:55 把自己作为方法:一个知识分子要如何平衡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 22:02 把刺头当成生活方式,意味着“绝不把团结置于批评之上” 29:25 不追求自洽,也不用自洽要求别人 36:07 知识分子如何抵抗象牙塔的舒适圈和主流力量的诱惑? 44:36 不受欢迎的“恐怖分子”:饱受争议是“公知”的命运吗? 50:39 快乐的流亡:流离失所,也可以是一种自由 56:07 知识分子有什么用?——萨义德给了一种可能 68:27 “每一个业余者都应该保留自己的反对意见” 75:30 岛屿空间:上海三联书店·READWAY(武汉店) 【节目中提到的人名和作品】 人名 诺姆·乔姆斯基(1928-):美国哲学家,著名左翼知识分子。代表作《现代希伯莱语语素音位学》《句法结构》《支配和约束论集》等。 莱昂内尔·特里林(1905-1975):美国著名的文学与社会文化批评家。代表作有《自由的想象力》《诚与真》《现代世界里的思维》等。 雅克·德里达(1903-2004):当代法国哲学家、文艺理论家,解构主义思潮的开创者。代表作有《声音与现象》《书写与差异》《马克思的幽灵》等。 C·L·R·詹姆斯(1901-1989):特立尼达历史学家、记者、社会主义者。代表作有《超越界限》《水手·叛徒·流浪者》等。 西奥多·阿多诺(1903-1969):德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代表作有《最低限度的道德:对受损害生活的反思》《否定的辩证法》《美学理论》等。 书籍 《萨义德传》[美]蒂莫西·布伦南 《东方学》《文化与帝国主义》《报道伊斯兰》《格格不入:萨义德回忆录》《知识分子论》[美]爱德华·萨义德 文章 《巴以问题的历史、现状及其特征》昝涛 【出品人】蔡欣 【制作人】何润哲 广岛乱 【文案编辑】阁楼客 【运营编辑】黄鱼 不理 【后期剪辑】Viann 【音乐】钱子恒 【视觉顾问】孙晓曦 【视觉指导】汐和 【平面设计】心心
loading
Comments (1)

isynch

太别扭了,应该有个直接听何伟讲的版本

Sep 24th
Reply
loading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