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自我否定
自我否定
Claim Ownership

自我否定

Author: 自我否定

Subscribed: 14Played: 21
Share

Description

「自我否定」Never Say No!

一档新兴的泛人文、艺术和生活话题的独立中文播客节目。其实有在积极面对生活!

自我否定是当代人议题讨论的「流行病」:这或许是被自身浅薄困扰,也或许是信息不完整带来的虚无感,也可能是用于抵御可能到来的争辩和抬杠,但总之我们决定肯定和正视这种情绪/习惯的存在,并努力分享可能的思考和经历。
3 Episodes
Reverse
2023年,我进入了人生的30岁,所谓的「年纪焦虑」并未有想象里不可接受般的沉重,或许接受自己现状的过程既是一种心理的自我保护机制,也是「成熟」的体现。而即将30岁的小罗,一边陷入对待学术的拖延症,一边又沉迷于「健身」和营建「良好的生活方式」,而这究竟是对「年纪焦虑」的反映,还是一种转移注意力的「逃避」?这期节目,我们分享了彼此对「年纪焦虑」的体验和感受,以及试图剖析出「年纪焦虑」背后更根源的问题所在——是欲求不满,还是对自己认知的错位?无论年纪焦虑来源于自己的「社会时钟」还是「生理时钟」,人生阶段论(在东亚)是否真的可以从自己的意志中摒弃?如果年龄状态是一种想象,那么面对人生的千头万绪,我们真得很难下定决心走一条自己的路。BTW,人总是擅长欺骗自己,并美化自己欺骗的行径。【本期目录】01:15 - 30岁时发现,不同的关注点反映出年龄焦虑真的存在03:50 - 社会时钟和生理时钟,男女焦虑“标的”的差异?06:20 - 30岁,开始意识并接受人生的平庸10:10 - 面对周期性的焦虑,行动比耽于幻想更加有用15:00 - 基因检测筛查出一对阿尔兹海默症基因,加重了我的焦虑17:54 - 对衰老的焦虑其实是一种对生命的贪心21:52 - 面对焦虑,你习惯于向外求助,还是自助26:00 - 焦虑的终点:对自身认知的错位&不会更好29:40 - 年少成名,一种被神化的「枷锁」32:35 - 结构性的压力,真实和想象相互叠加的困境【本期嘉宾】主播 / 萨尔_诗歌活动(灌木区)音乐媒体(進化耳朵)嘉宾 / 小罗_比较文学Phd候选人【本期音乐】Léo Ferré - C'est le printemps Billianne - Que Sera Sera
【本期简介】漂泊在外,父母是否常常劝你“少吃外卖,不健康,有空自己多做饭呐。”但以前我们只会潦草回答一句“知道了”,然后打开手机的外卖APP。而最近,因为疫情防控的限制,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在外卖之外开始尝试自己做饭。从做饭小白到尝试一些颇考验厨艺的“大菜”,我们发现做饭的乐趣并不止于厨房。这是一期和“做饭”有关的节目,我们的话题从自己做饭,外延到和食物有关的许多话题,食物从来都不只是生存的必需品,它更是我们生活的精神和记忆之寄托。【本期目录】02:00 - 放下手机放弃外卖,年轻人拿起炒勺自己做饭的门槛并不高做饭的成就感,与做饭小白踩过的雷。08:04 - 从0到1时,我们都尝试过做什么菜品?做菜的灵感从哪里继承——家乡口味?烹饪类App?日常的饭菜与生活仪式感之间的距离。15:00 - 女孩对烘培的热爱终止于空气炸锅?佳艺:空气炸锅真的太好用了!蔡真:我对空气炸锅还有疑问!黄尧:我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空气炸锅。19:57 - 因为开始做饭,我们重新发现了身边的菜市场北方菜市场摊主其实也可以帮你切好!菜市场砍价的意识继承于父母。22:20 - 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面对两个甘肃人,不得不提的新消费赛道……川菜、粤菜、东北菜,沙县小吃、兰州拉面……食物是「家乡」概念的外延吗?25:30 - 食物和做饭对中国人来说是否具备超验的精神寄托《西南联大日记》和《巨流河》中对于食物记忆的描写。6块钱一颗的刀鱼馄饨买给我妈后,她知道价格暴跳如雷但吃得蛮香!文和友,餐厅对复古和怀旧概念的套用和糅合。35:05 - 潮汕牛肉火锅竟然是我们共同最喜欢的食物聊做饭又聊起了远方的朋友和亲切的回忆(跑题了);喜欢潮汕火锅里的胸口油,但对沾水的偏好各不相同;重口味是因为食材不够「鲜美」?广东的「鱼有鱼味」与长三角的「鱼米之鲜」西北的「冰抓羊羔肉」。【创作团队】主播 / 蔡真 黄尧 佳艺视觉 / Karma
【本期简介】少年时我们都有自己内心崇敬的职业,以及关注到在这个领域内颇有影响力的榜样,他们曾像一个坐标或者灯塔,在成长的一些阶段指引我们。成年后,我们对生活有了更丰富的理解,而这些榜样是否还具有影响力和权威性呢?本期节目与其说是在谈论“榜样”,毋宁说是在谈论成年后面对更复杂的迷茫感,怎样去寻找内心的坐标。【本期目录】00:56 - 少年时代的榜样在成年后是否依然成立09:05 - 成年的我们是否更加刻薄,面对别人常常居高临下?对他人的“爹味”批评是时代病吗?12:45 - 职业化后的内心矛盾媒体人普遍“杂学家”的身份尴尬,希望自己有能力去影响他人?21:22 - 进入细分行业,成为螺丝钉后,以什么作为评价自己工作意义的维度?通过不断地“自我否定”为自己设置更高的工作目标是否是一种内耗?25:20 - 成年人社交的目的有哪些?社交型人格对“在场”的执着:“观察人类是一种非常好玩的事情”也许只是社交生活的迷思。过多的社交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新意?对比人生,编织出自己的坐标?朋友之间的相互激励是如何实现的。31:30 - 回观青少年时的偶像,对成年生活有哪些影响。以”麦田里的守望者”“死亡诗社”“荒野求生”为例。【创作团队】主播 / 蔡真 黄尧 佳艺视觉 / Karma
Comments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