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IC之音|科技行腳
IC之音|科技行腳
Claim Ownership

IC之音|科技行腳

Author: IC之音竹科廣播|黃欽勇、温怡玲主持

Subscribed: 84Played: 1,160
Share

Description

台灣經歷中美貿易大戰、COVID-19疫情考驗,艱困的時刻半導體業展現非凡的韌性,新竹園區更扮演關鍵要角。多元分眾與跨界整合的時代來臨,5G、AI等技術與應用翻轉現今的工作及生活面貌,我們應該以更寬廣的角度,思考科技從業人員的資訊、精神面的需求。

半導體是匯聚菁英的產業,從業人員多數是高級知識份子,對於產業知識、社會變動,甚至生命價值的探索,都有不同於一般社會大眾之處。但半導體業同時是一個尊重標準作業流程,高度仰賴生產設備的行業,一旦最頂層的菁英只能按部就班,日積月累,被磨損的不會只是設備,也包括心智。如何讓半導體業的從業人員保持對行業的高度熱情,更是半導體業永續經營的基本需求。

科技業的人,在眾所羨慕的高所得背後,其實是有限的休閒與伴隨而來的高壓力。多數人的業外生活,停留在投資與旅遊。這一系列節目,也將輔以科技人的人文素養與國際視野,「萬里路、萬卷書」的概念一方面提醒自己,別成為「四處旅遊的郵差」,二方面喚醒科技人對於生命的熱誠與探索。
130 Episodes
Reverse
雖然有立委已經提出台灣的「人工智慧基本法」草案,但在此之前,或許應該先看看Facebook長期以來的各種詐騙。無論是假冒財經名人開炒股社團、假帳號、假商品……如果對於這種大家都耳熟能詳卻只能自求多福的詐騙,都無法拿出有效對策,那麼面對更難辨真假的AI,應該要如何有效管制以避免傷害?
檢視過產業歷史發展後,如何理解現況並掌握未來方向?美中貿易戰、疫情造成全球資金大幅變動、既有產業供應鏈破碎轉變、AI突飛猛進,再加上民眾生活型態的改變,對於許多新創企業來說,大環境如同雲霄飛車般瞬息萬變。要如何創造客戶需求、創造新價值,並找到企業獨特的定位,更是不容易的考驗。
4月初,台灣發生921之後的最大地震,也展現出台灣社會無與倫比的韌性與應變力,而這些能力,都是從百年動盪中淬煉出來的。如果從西元1900年看起,幾乎毫無例外,當外在環境愈發嚴峻的時刻,台灣產業就迸發出更大生命力,累積出舉世無雙的產業結構與發展路徑。到底,這是如何做到的?
很多人知道,台南躍上全球舞台、也意味著台灣開始具有世界能見度,始於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安平建築熱蘭遮城,至今正好400年。較不為人知的是,宜蘭頭城因為1924年的一場大洪水,改變了地方產業生態。面對巨變,百年頭城如何發揮韌性,突圍再起?
在新價值、新行銷逐漸成形的此刻,過去大家習以為常的商業賽局,正面對或大或小或快或慢的轉變及挑戰,這意味著舊的美好時代已經飄然遠去?當科技更迭快速超過過去的經驗與想像之後,有哪些是不變的原則?我們應該如何辨識並加以掌握?
IC之音的新攝影棚正式啟用,在傳統媒體產業面對極大經營挑戰的此刻,如此規模的硬體投資背後有哪些策略思考?從企業經營層面、產業變化,以及科技快速優化迭代不同面向切入,又有哪些價值?
從Sam Altman的7兆美元晶圓廠計畫中,我們了解到,有些過去習以為常的商業模式已在快速轉變,例如,因AI而受益的公司相對很集中,而且這樣的趨勢看起來不會改變。台灣應該如何站在制高點想像未來的改變,從過去的發展歷史中,包括韓國、中國的崛起及轉型,如何找到台灣在這盤大局當中的最佳定位點?
Open AI執行長Sam Altman 宣稱由於AI發展的算力嚴重不足,他要募集7兆元建立晶圓廠來支援AI所需要的算力,資金由阿拉伯國家挹注,晶圓廠則交由台積電來經營。雖然這只是「宣稱」的計畫,但會不會對台灣的半導體發展產生影響?可能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是風險或是機會?
很多人說台灣有許多結構問題需要改變,這應該是任何國家同樣都面臨的挑戰?那麼,如果在不受限制的情況下,台灣可以如何邁出改變的第一步?如何在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政治變幻中,找出最佳立足點、順勢而上?在2030年之前,將是無可迴避的關鍵提問。
農曆年假期剛過,年節氣氛仍濃,不過2024年的第二個月也已即將進入下旬,除了與家人團聚、休息或充電之外,相信2024年的新計畫也已經起跑。今年的發展目標,不同產業是否有不同重點?經營者、主管和年輕世代員工,又該如何為自己訂出合適的新計畫?
延續上一集的歷史視角,有人說20世紀是美國人的世紀,而21世紀則是中國人的世紀。不過,這樣的推論是合理的嗎?國力的定義在科技與政治經濟變遷影響下,產生了哪些典範轉移?台灣為什麼可以稱為「天選之國」?身為「天選之民」的我們,應該在全世界扮演什麼角色?
120年的歷史視角

120年的歷史視角

2024-02-0422:26

很多人發現,2024年冬天的上海和過去不一樣了。喧鬧的街道不再擁擠,裝潢華麗的精品店只剩下店員,靜安區的老洋房和梧桐樹,有種繁華落盡後的寧靜與沉思。如果從20世紀初始八國聯軍之役算起,這120年來的中國究竟經歷過哪些歷史轉折?與台灣之間的關係又有什麼轉變?
前段時間媒體報導,三星集團董事長來台密會某些企業家,各種揣測隨之甚囂塵上,包括多年前傳說的「三星滅台論」也重新被提起。然而,真相跟媒體報導之間始終有著遙遠的距離,從專業的產業分析角度來看,事實恐怕正好相反。那麼,究竟有哪些值得我們了解的現象與趨勢?
在台灣總統大選前三天,世界經濟論壇(WEF)公佈了「2024年全球風險報告」(Global Risks Report 2024)。雖然在選舉激情中暫被淹沒,但集合世界各國近1500位專家的看法中,AI造成的假訊息及錯誤訊息風險,仍然是2024年不可忽視的重點。對台灣而言,是否能夠開啟新的對話空間?
在邁向矽紀元的此刻,除了關注科技與產業發展的可能走勢之外,或許更重要的是同步審視台灣的根基,包括社會認同與文化底蘊,我們的現況以及可能改變?這些改變的價值主張是什麼?又應該從何做起?
社長的新書《決勝矽紀元》在元月初式出版,從一個媒體人的角度來看,究竟寫書的意義是什麼?若從產業研究者的角度來看,為什麼會從包括美、台、韓、日等國在內的「八強」寫起?為什麼會將戰場定義為「矽紀元」?作者親自說明著作背後的思考脈絡。
跨越新舊侷限

跨越新舊侷限

2023-12-3122:26

很多人說,科技的幾次重大突破,技術團隊的領導者都是台灣人,但能夠成為世界科技巨擘CEO的卻是印度裔,原因是什麼?是整體社會文化的影響,或僅只是個人表現傑出?站在新舊世界交接之處,我們如何從舊框架中突圍創造新局?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在將近八十年間,政治、經濟與產業型態經歷過幾波轉變,不同世代的不同成長經驗交錯出台灣的社會文化現況。站在人工智慧快速發展的此刻,可以想見變化速度會愈來愈快。做為世界重要供應鏈且擁有許多資源的台灣,接下來能對全球提出什麼樣的雙贏策略,將是決定下個世代價值的關鍵。
美中貿易戰、科技戰的後續是什麼?除了美中之間選邊站之外,站在2023年與2024年的交界點,台灣要思考的問題是 […]
在各種資訊唾手可得、物質豐富的現代社會中,要如何保持獨立且能綜觀全局的思考、清明的視野 ,不只是個人的問題,也 […]
loading
Comments 
loading
Download from Google Play
Download from App St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