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
零碳未來

194 Episodes
Reverse
【本集線上遠端錄音採訪】2050 淨零不應是口號,而是每個縣市的行動清單。這集從中央到地方協力出發,聚焦「地方自治條例如何落地」,讓減碳不只寫在紙上,而是走進日常治理。德國柏林以一年多、跨界公民參與制訂目標;日本、韓國路徑清楚、工具齊備。關鍵不是宣示,而是把不同利害關係人的需求,透過制度化對話變成政策。而在台灣的現況,全台已有八縣市將「淨零」納入自治條例。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觀察:多數仍以說明會、焦點座談為主,互動型工作坊偏少;參與對象以產業與學界為主,社區居民、原住民族、社福團體、新住民等代表性不足。亮點案例新北兩度納意見入法;台南在「會前公開、會後揭露」做得確實,讓未到場的市民也能掌握過程與結論;宜蘭依在地特性,邀青年、農友、旅宿等分眾辦工作坊,蒐集更貼地的觀點。在地策略雙北將「用電大戶」門檻降至800kW,擴大綠能義務範圍;桃園身為工業重鎮,限縮生煤使用、直指高碳排來源。做法提示:條文要補中央之不足,而非重複規範。公正轉型高雄的作法具啟發:先盤點受衝擊產業與熱區,導入市民參與做事前評估;若仍有影響,再以輔導、獎勵、補償支撐產業與脆弱族群,形成「先預防、再扶持」的完整路徑。最後,本集與綠色公民行動聯盟資深研究員陳詩婷討論實務建議:(一)先盤點:找出縣市排放熱點、難減排部門與高耗能用戶。(二)設目標:以部門別KPI(如建築、運輸、產業、農業)排時程與責任。(三)強參與:以分眾工作坊、在地語言與夥伴設計,提高弱勢與少數聲音能見度。(四)補中央:檢核現行法規,向前再走一步,避免疊床架屋。(五)邊做邊公開:會前廣邀、會後揭露,建立信任與可追蹤性。地方條例不是「我也要有」的清單,而是「我該怎麼做」的工具箱。從科學盤點開始,把產業結構、社會正義與民眾參與一起納入,讓每座城市確定自己的減碳路徑。當地方案成熟,中央就多一個可複製的政策樣板。一起把共識變成工程,把承諾化為指標,讓淨零不只在未來,而在此刻成形。________________ 企劃 | 孫聖峰製作 | 孫聖峰
【本集線上遠端錄音採訪】關於台灣地方政府推動「淨零自治條例」,目前全台約有8個縣市正在研擬或已通過;其中台北、高雄已獲中央核定,其他縣市仍在議會審議或跨局處研商。多數縣市尚未啟動,顯示推動能量與節奏仍待加速。各地減量目標差異明顯:台北市最積極,訂出 2030減 40%、2040減 65%;新北、台中以 2030減 30%為主。明確、量化且具時程的目標,有助對齊產業與市民行動。地方能源轉型是關鍵。宜蘭在條例中列出2030年200MW、2050年400MW的設置目標,雖仍可更積極,但邁出關鍵第一步。其他縣市多未明列本地再生能源量化目標,建議及早盤點:太陽光電、地熱、小水力、風能與儲能等在地潛力。在建築與交通方面,地方最能直管的兩大面向:— 建築:既有與新建物的能效標準、ESCO推動、公共建築示範改造。— 交通:市區、公車、物流與公務車電動化時程表,外加公共運輸與路網優化。清楚的時間表與未達成時的補救與責任機制,可使政策更具效力。中央定大方向,地方最懂在地產業、用電與社區樣態。自治條例能補足中央規範未及處,依地制宜提出更貼身的工具與配套(如分區管制、誘因與罰則設計),把願景轉成可執行的路線圖。節目中,我們從國際借鏡:— 首爾:通過「碳中和與綠色成長基本計畫」,以強力擴增太陽能、地熱與儲能並推動建築翻新,直指更早達成淨零的雄心。— 東京:推動「零排放東京策略」,以2030減量路徑串接長期淨零。— 柏林:訂2045淨零,並以專家論壇與百人市民委員會等深度公民參與蒐集超過千項建議,最終高比例納入正式計畫,展現決策正當性與社會共識。有效的地方條例,不是「關起門來寫」;跨域利害關係人(產業、社區、學研、青年)應被系統性納入。從願景工作坊到路徑共創、從KPI到財政工具設計,形成「訂目標—看數據—做調整」的治理閉環。從地方條例開始,把能源、建築、交通與產業一條龍對齊,才能將風險變契機。------------------------------------------企劃 | 訪綱、主題規劃:孫聖峰製作 | 錄音剪輯:孫聖峰
本集邀請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陳中舜,延續上集從「綠氫、藍氫到產業落地」全面解讀:氫不再只是口號,而是能源與製程轉型的關鍵拼圖。再生能源具間歇性,峰谷錯配導致餘電。把電轉為氫可延長可調度性,更可進入「電難以取代」的高溫與還原場景,讓減碳不只在電網端,而是走進製程核心。製氫成本高度依賴綠電價格與電解槽成本;若再經氨化、裂解,能量損失更高。因此「先把成本壓下來」或「先找最有價值的用處」,成為兩條主流策略。陳博士提醒:看總擁有成本(TCO)與三至五年期的商業回收,而非一次性補助。氫最有價值的戰場在:鋼鐵直接還原、高溫化工流程、半導體供應鏈的低碳材料替代,以及航運/航空燃料(如 SAF 與合成燃料)中的關鍵原料。這些環節電氣化不易,氫能可帶來顯著減碳邊際效益與品牌溢價。日本與韓國由「需求導入」切入(高附加價值場景、示範應用);中國與澳洲則走「供給降本」,以綠電規模與港口/儲運體系拉低成本、外銷氫與衍生物。歐美新政對藍氫態度轉趨務實:以「化石製氫+碳捕」做過渡,維繫產業連續性,待綠氫更便宜時再切換。而台灣綠電成本高、電解槽非本土強項、地質大規模儲氫有限——與其把「氫發電占比」當目標,不如把氫用在刀口例如:煉鋼還原、特定化工與半導體用氫,設定減碳/KPI與品質驗證,滾動迭代。
再生能源佔比攀升後,如何把間歇性的風光餘電變成可長期調度的能量?答案之一,就是以電解水「製氫」、再把氫導入真正需要高溫與還原力的產業場景;而非一味回灌電網。本集,中華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 陳中舜博士指出,綠氫的關鍵不在「可不可行」,而在「用在哪裡最有價值」。首先談成本:不同國家綠電價格迥異,決定了製氫單價高低;當前以綠電製氫仍昂貴,因此應優先投向無法被用電直接取代的環節──例如鋼鐵煉製的高溫還原、化工流程、以及半導體製程中追求更低碳排的原料替代。航空與航運也被點名為氫能的重要去路:永續航空燃料(SAF)與低碳船用燃料的合成多仰賴氫的介入,能明顯降低生命周期碳排,呼應國際減碳規範。至於道路運輸,陳博士提醒要務實評估:電動巴士路線固定、調度可視,旅程焦慮小,短中程更具經濟性;氫能車則可能在長途、重載運輸有機會,但仍與電池技術(如固態電池)競逐,須看整體系統成本與補給基礎建設的到位速度。簡言之,「需求口」未被清楚打開,產能與投資便難以規模化。政策與治理面,除了雲端與模型成本(若導入氫能與其數位系統需長期估算 TCO),更要同時上緊資料、資安與合規這三顆螺絲。陳博士建議台灣以「小步快跑」落地:選定高價值情境做示範場(如煉鋼、特定化工或半導體用氫)、設明確KPI與碳減量邊際成本,逐步擴大到航空/航運燃料供應鏈。下一步,鎖定三件事:穩定綠電來源、建立可驗證的低碳供應體系、串聯國際標準與市場需求。把氫用在刀口上,才是台灣邁向淨零的關鍵路徑。
本集《零碳未來》,再次邀請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環境控制組羅時麒組長,從「先節能、再綠能」談起,帶我們理解近零建築的實戰路徑:新建或增建、屋頂面積逾1,000㎡的建築,將「標配」太陽光電,政策引導自發自用,優先滿足建築自身負載,降低對外部綠電與電網的依賴;同時提醒面板不是裝了就好,維運管理要到位,才能穩定供能。只買綠電不等於淨零,必須先把殼體、設備與操作效率做到位,減少不必要的耗能,再用綠電補足不足,用得其所才不會把綠能變成「裝飾」。建築減碳更要防範「漂綠」,唯有透明揭露與可驗證數據才能說服大眾。除了用電,材料端的「蘊含碳」同樣關鍵,低碳水泥、低碳工法與「低碳建築標示」以全生命週期視角降低鋼筋、水泥等材料帶來的隱性碳排。既有建築更不該急著拆,對結構安全無虞的老屋優先整建維護與機電汰換,延壽30年遠勝過「拆了重來」帶來的兩倍碳排。未來10年,台灣綠建築將以「永續、節能、低碳、ESG、智慧」並進,綠色金融把資金與揭露機制帶進不動產,促使業者在市場競逐中,用真本事交出可驗證的減碳成績。
今天《零碳未來》聚焦在日常生活中最貼近我們的「家」——也就是「建築」。或許你和我一樣,以為碳排放多半來自交通、工業或能源,但其實,我們每天居住的房子,也是碳排放的重要來源。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環境控制組羅時期組長指出,台灣早在民國88年就建立了「綠建築評估系統」,從生態、節能、減碳到健康四大面向,逐步落實永續理念。不同於歐美的寒帶標準,台灣的系統專為亞熱帶氣候設計,走過25年,已讓綠建築普及到超過一萬四千件,數量媲美便利商店普及率。要達到2050近零碳,建築部門責任重大。新建建築物需全面近零碳化,既有建築則超過八成要完成轉型。這意味著不僅在建材選擇與施工過程中減碳,日常使用更要提升能源效率。羅組長解釋,從外牆隔熱、屋頂設計,到空調、照明與家電節能,都是必須考量的重點。然而,再怎麼節能都有上限,大約只能減少一半的耗能。剩下的能源需求,就得依靠再生能源補足。太陽能、風能搭配儲能系統,以及物聯網智慧能源管理,形成「節能、創能、儲能、控能」的完整方案,才是近零碳建築的核心思維。從專業政策到日常實踐,綠建築的推動是一場漫長的旅程。未來的城市,將不再只是鋼筋水泥的集合,而是節能減碳、智慧永續的生活場域。面對2050近零碳的挑戰,建築業如何進一步轉型,將會是一大重點。
台灣四面環海,擁有豐富的海洋能資源。為了探索如何將潮流能與波浪能轉化為永續能源,國立台灣海洋大學自2010年起便積極投入相關研究,並於2012年設置「海洋能測試場域」,成為國內重要的實驗與驗證基地。這一切源自於國科會啟動的國家型能源計畫,當時海大學者參訪英國愛丁堡大學與歐洲海洋能測試場,認識到「現場測試」對技術研發的重要性,因此著手推動台灣本土的場域建置。測試場域的選址經過嚴謹評估。除了能源潛勢,更須兼顧交通、維運、安全等條件。最終選定兩處:一是綠島,位於黑潮流經區,適合潮流能測試;二是基隆外海東北角,適合波浪能測試。基隆外海距岸僅一公里,鄰近八斗子深水漁港與造船廠,便於大型設備運輸與維修;同時能真實承受颱風與極端氣候,提供國際標準所需的長期波浪資料。從2012年起,場域持續蒐集波浪數據,至今已累積逾10年紀錄,成為台灣研究海洋能的重要基礎。目前海大測試場主要透過加拿大進口的波浪浮標進行監測,每顆造價約三至四百萬元,能即時回傳波高、週期等資訊。多年來曾測得最大波高達七至八米,週期長達十四秒,顯示台灣海域具備強大能量,但也因颱風頻繁而使設備面臨高破壞風險,成為技術開發的關鍵挑戰。與歐洲相較,台灣雖資源可觀,卻因極端氣候條件更嚴苛,亟需更堅固且可長期維護的設計。產業方面,國內已有廠商與學者投入研發,但大型示範與測試需龐大資金。相較於歐洲由大企業與基金支持,台灣企業多仰賴政府政策與補助帶動。因此,專家普遍認為政府應扮演領頭羊,投入資金與科研計畫,並簡化行政流程,讓產學界能更有效地合作,逐步建立具國際競爭力的技術。回顧台灣再生能源的發展,太陽能與風能的成功正是建立在政策大力支持之上。當這些能源逐漸成熟後,未來的重點將落在氫能、地熱能與海洋能等多元化方向。尤其台灣四面環海,海洋能的開發不僅是能源轉型的必然選擇,更可能成為技術輸出的新亮點。透過持續的場域驗證與政策支持,台灣有機會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邁向近零碳排的永續未來。
在邁向2050淨零碳排的關鍵時刻,能源轉型成為各國競逐的焦點。當太陽能與風能在台灣已初具規模,另一股來自大海的龐大能量,也悄悄成為再生能源的新戰場——海洋能。本集《零碳未來》,節目走訪位於基隆的國立台灣海洋大學,邀請河海工程學系 臧效義教授以及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 林鎮洲教授,深入剖析海洋能的定義、種類、全球趨勢與台灣現況。從波浪能、潮汐能、潮流能、洋流能,到溫差能、鹽差能與海洋生質能,海洋能的形式多樣,蘊藏潛力龐大。其中,潮流能與波浪能是全球主流發展項目,但台灣因地理條件,洋流能(特別是黑潮)與波浪能更具優勢,潮汐能反而受限於地形潛能較低。兩位專家指出,相較太陽能與風能,海洋能具備高能量密度與較高的容量因子,部分技術甚至可達24小時穩定發電。然而,海洋環境的腐蝕與生物附著,以及深水海事工程的經驗不足,使技術與經濟效益成為發展瓶頸。再加上海洋能屬高度資本密集型產業,初期建設動輒耗資數億,無論是變電站、海上平台或運維船隊,都需要政策大力扶持與產業鏈協作。節目中,也比較了亞洲鄰國經驗:韓國積極投入潮差能與波浪能研發,已建成全球規模前列的潮汐發電站;日本則受政策限制,一開始就鎖定深水開發,發展方向與台灣不同。這些案例顯示,政府策略、資本投入與海洋工程技術,是決定海洋能能否快速商轉的關鍵。在四面環海的台灣,海洋能不僅是能源多元化的選項,更是能源自主與減碳目標的重要一環。收聽本集《零碳未來》,讓我們一起認識海洋能的奧妙‧ 海洋能測試場簡介及海氣象浮標即時資訊:http://140.121.102.170:8080/
隨著全球淨零碳排壓力加劇,台灣企業對綠電的需求也水漲船高,然而「買不到綠電」成為許多企業的共同心聲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及永續電力處長李易陞 ,深入解析企業在購電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並探討可能的解方。從供應端來看,台灣綠電市場雖逐步成長,但開發政策不一致、建置端資源投入的不確定性,讓中小型屋頂型太陽能推動面臨瓶頸。而在交易端,「壓力大但價格敏感度高」的企業成為買電難的核心族群,資訊搜尋成本高、履約風險與長期綁約等問題,讓中小企業望綠電而卻步。馮執行長指出,企業購電難的四大摩擦點在於:1. 綠電CP值偏低(價格落差大)2. 資訊取得困難(需具備電力知識)3. 履約風險高(供需雙方對未來不確定)4. 長期綁約壓力(動輒20年契約)。特別是台灣企業過去對電力市場缺乏敏感度,導致面對綠電議題時,資訊落差成為首要挑戰。針對這些困境,李處長分享政府已逐步鬆綁相關法規,包括開放小型電廠進入市場、導入大型售電平台等,期望降低市場進入門檻並活絡交易機制。然而,從政策制定到執行現場,仍存在地方政府與業者標準不一的落差,例如農舍屋頂太陽能設施因主管機關認定不同,導致設備登記卡關,顯示政策與實務間仍需強化協調機制。展望未來5至10年,馮執行長強調,太陽能光電仍是台灣再生能源布局的關鍵,但若無法建立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將影響資金投入與產業發展。他呼籲政府應加速建立跨部會協調機制,並針對供應鏈壓力大、價格敏感度高的企業,提供更具彈性與誘因的購電方案。面對地球發燒的緊迫挑戰,能源轉型不只是政府的責任,更需要企業與全民的共同參與。本集從業界第一線,理解綠電採購的真實困境與市場變革,唯有透過「政策、產業、民間」三方對話與行動,才能真正邁向2050近零碳排的未來。
面對全球氣候變遷加劇,台灣也積極推動能源轉型,希望於2050年實現淨零碳排目標,並將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60%至70%。然而,這項目標並不容易實現。從政策推動到民間參與,中間充滿了挑戰與落差。本集邀請到陽光伏特家執行長馮嘯儒與永續電力處處長李易陞 ,從第一線實務經驗出發,深入解析太陽能發展的現況與困境。台灣目前最具潛力的再生能源為太陽光電,但在實際建置過程中,卻面臨三大挑戰:公部門推動缺乏統籌、基礎設施如饋線容量不足、以及民間缺乏足夠經濟誘因。在公部門方面,缺乏單一主責單位導致「多頭馬車」的現象,常見各單位重複盤點、資源浪費,甚至引發民眾反感。在私部門,雖有眾多詢問度,但實際建置率不高,多數人裝設太陽能板的動機反而來自「隔熱」與「防水」的生活需求,而非獲取租金或補助。即便政府推出「小屋頂獎勵」政策,每千瓦補助3,000元、最高補助30萬元,但對於動輒百萬的建置成本而言,僅佔5%左右,難以形成實質誘因。而在程序上,從簽約到發電收益平均需歷時近一年,流程簡化與法規解讀不一也造成效率低落。例如「違建」與「建物合法性」的認定模糊,讓許多潛在案場因舊建物找不到使用執照而卡關,凸顯政策與實務脫節。兩位來賓呼籲,推動太陽能不應僅倚賴金錢補貼,更應從民眾實際需求出發,將光電設施與生活功能整合,形成共贏模式。同時,政策制定者應強化案例導引、釐清法規標準,並與民間溝通對話,建立更接地氣的推動策略。面對碳中和的長期戰役,我們從業界角度切入,提供深入觀察與具體建議,一起思考如何跨越障礙,真正落實「屋頂上的綠能革命」。
本集《零碳未來》,由能源署吳志偉副署長帶我們深入解析台灣太陽光電政策推動現況與最新挑戰。我們從大家最關心的「小屋頂」出發,說明政府最新推出的補助方案,針對自家屋頂安裝太陽能如何簡便申請,讓投資綠電回收更有感。接著討論建築物光電強制設置規範:面對新建、改建、增建的建築法規新制,如何推動屋頂太陽能成為全民減碳行動的一環。本集也剖析建商與管委會後續維護責任,以及社區如何藉由光電設備創造穩定收益。針對較具爭議的地面型光電,我們聚焦政府如何兼顧生態與能源轉型,透過環設檢核、景觀緩衝帶及綠籬設計,平衡農漁生產與土地永續利用。台灣在漁電共生領域的國際佈局,以及推動「養殖為主,光電為輔」的一地多用策略。帶領聽眾快速了解台灣綠電市場發展,中小企業如何善用小額綠電方案,掌握RE30等最新電力購買選項。聽完這一集,將能夠更加掌握台灣太陽能政策全貌,認識如何讓綠電成為生活與產業的正向循環,共同邁向淨零目標。
【本集採遠端錄音,錄音時間 2025.07.08】面對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台灣積極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本集《零碳未來》邀請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深入解析台灣再生能源─太陽光電的發展現況與未來挑戰。國際能源總署估算2050年綠能發電需占七成以上,台灣亦設定2050年60~70%再生能源占比,短期目標2025年達20%。然而因半導體與AI帶動用電快速增長,以及風場建設延宕,再加上土地有限,台灣將目標延至2026年達成。副署長吳志偉分享,目前台灣累計太陽光電安裝量達14.6GW,屋頂型安裝量已超越原先目標,地面型則受限較多,未來推動重點會更集中於屋頂光電與土地複合利用,例如魚電共生、校園風雨球場、閒置設施活化等,兼顧綠能與原有功能。為鼓勵民間與企業參與,政府除20年保證收購政策外,亦推出小屋頂獎勵方案,針對20KW以下屋頂光電提供加碼補助,並簡化申請流程、推動線上審查。一般四口之家裝設約4~5KW即可自給自足或售電回收成本。集合住宅亦可透過管委會整合申請,兼顧環保與管理收益。面對未來AI與數據中心高耗電趨勢,能源署持續滾動檢討政策與獎勵機制,期望全民參與,從自家屋頂做起,一起推動能源轉型、邁向淨零碳排。
本集邀請 DIGITIMES 分析師 余佩儒,深度解析台灣太陽能光電的現況、挑戰與轉機。從高溫夏季談起,話題切入太陽能發電在台灣再生能源結構中的關鍵地位,並針對政府延至 2026 年達成 20GW 裝置容量目標的背景與可能瓶頸,進行務實探討。節目中指出,台灣再生能源佔比目前僅達 10.6%,距離原定 2025 年 20% 的目標仍有不小落差。太陽能雖是發展主力,但地面型光電受限於土地取得與政策整合難題,進度明顯落後。相對而言,屋頂型光電表現優異,2024 年已達 9GW,超過原訂目標,未來應聚焦於擴大商辦與工業廠房的應用場域,並導入建築整合型光電(BIPV)提升發電面積。節目最後也展望未來機會,包括AI數據中心所帶動的巨量用電需求,勢必倚賴穩定的再生能源供應。未來太陽能將與儲能、虛擬電廠、智慧電網密切結合,形成新一波能源轉型的綜合策略。政府需加快法規整合、簡化審查流程,並強化激勵機制,引導產業共創零碳未來。
在面對2050年全球淨零碳排目標的挑戰下,航空產業如何邁出減碳腳步?本集系列最後一part,華航永續長鄭智仁與我們深入分享,從企業管理到旅客參與,如何開展永續飛行藍圖。國際航空減碳的四大方向:科技創新、營運管理、基礎建設及碳抵換。華航自2008年即推動碳盤查,歷經制度建構、資源整合與文化培養,逐步建立全員參與的「環保文化」,使永續思維融入企業KPI與員工訓練制度。華航也透過「永續飛行挑戰」整合從訂票、登機、飛行到下機的每一環節,導入無紙化作業、蔬食餐點、客製化預選機餐、垃圾分類與碳抵換等作法。旅客也可透過減輕行李重量、使用電子登機證、預先下載雜誌等方式,實際參與減碳行動。更進一步,華航推動「Eco Travel環保旅程碳抵換計畫」,與國際認證機構合作,旅客可自願購買碳額度抵銷行程排碳,支持國際永續專案。企業客戶則能透過投資永續航空燃油(SAF)方案,共同推動產業轉型。在航空減碳上,華航不僅負起企業責任,也呼籲全民參與,讓每一次飛行都更接近永續。從空中到地面、從員工到乘客,每一小步都是實現淨零目標的重要力量。
《零碳未來》聚焦台灣環境保護及永續發展已久。隨著全球氣候變遷議題加劇,台灣通過《氣候變遷因應法》,訂定2050淨零排放目標,並積極推動碳費、碳權交易等政策,帶動產業、地方政府與社會全面轉型。本集邀請相關的產、官、學界專家,深入剖析碳定價機制、碳權市場運作,並探討國際趨勢下台灣的機會與挑戰。我們關注技術創新、資金流動如何助力能源轉型與產業升級,並呈現碳政策對企業經營、市民生活的實質影響。《零碳未來》以專業視角與在地觀點,帶領聽眾理解台灣如何在全球永續、減碳浪潮之中迎向挑戰,攜手共創淨零排放與永續未來。
航空業如何在飛得更遠的同時,也能走向永續未來?本集邀請中華航空公司永續長鄭志仁,深入剖析華航多年來在減碳與永續管理上的具體行動,從空中到地面的轉型策略,為聽眾揭開航空產業淨零路徑的關鍵思維與行動實踐。運輸業尤其是航空業雖佔排放比例不高,但因高空排放的輻射效應,其對氣候變遷的影響卻不容忽視。鄭永續長分享,早在2008年華航便率先展開溫室氣體盤查,並於2009年發布首份碳排報告書,逐步建立科學化、可查驗的永續管理架構。在組織面,華航成立企業環境委員會與環境部,導入ISO 14000與能源管理系統,明確劃分空中與地面的減碳目標。空中部分,華航依據國際民航組織(ICAO)政策,設定2020年後碳排「零成長」,並於2050年達成「淨零排放」;地面部分則分階段推進,包括2025年碳排較2023年減少5%、2030年減量15%、2050年達成淨零。不僅設定目標,華航也積極投入實踐行動。地面方面,從汰換冰水主機、引進太陽能板、電力回升系統,到推動維修車隊與公務車的電動化,甚至提供員工電動車充電設施,展現企業全方位的轉型決心。在再生能源推廣方面,華航成為桃園機場首家設置太陽能板的企業,更立下2030年達成自用電力10%由太陽能供應的目標。此外,華航也是台灣航空業中第一家加入SBTi(科學減碳目標倡議)並通過審查的公司,設定2030年碳排效率較2019年提升26%。這不僅展現國際接軌的行動力,也反映華航十多年來在氣候治理上的堅持與累積。透過KPI管理、國際評比學習、異業交流與內部創新激勵,華航打造出屬於自身的永續管理文化與策略路徑。從一張白紙出發,走出被全球永續圈看見的減碳航道。想知道航空業減碳怎麼做?華航還有什麼創新策略?敬請鎖定《零碳未來》!
🔋 核心議題:全球碳排放現況與航空業減碳挑戰華航空中與地面雙軌減碳目標國際評比、產官學合作、標竿學習經驗ESG永續治理與企業環境委員會運作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航空業作為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減碳壓力與挑戰。本集特別邀請中華航空永續長鄭智仁,帶領聽眾深入了解航空業如何在 2050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下,積極推動企業轉型、落實永續經營,並在國內外樹立標竿。鄭智仁永續長在節目中首先分享了全球碳排放的現況,以及航空業在這波減碳浪潮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指出,隨著國際民航組織(ICAO)及各國政府相繼訂定更嚴格的碳排放標準,航空公司必須加快腳步,從營運管理、技術創新到供應鏈協作,全方位推動減碳行動。華航作為台灣航空業的領頭羊,早在多年前便開始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導入 ISO 14064及 ISO 50001等國際環境與能源管理系統,確保碳排放數據的透明與精準,並逐步建立標準化的減碳流程。在實際作為上,華航推動「空中與地面雙軌減碳」策略,從飛航燃油效率提升、航機更新、航線優化,到地面運具電動化、機場設施再生能源導入等多面向著手。節目中提及,華航積極引進新一代節能飛機,並透過數據分析優化飛行路徑,有效降低燃油消耗與碳排放。此外,也在地面設施導入太陽能發電、電力回升系統等創新應用,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這些措施不僅符合國際趨勢,也展現企業對環境責任的積極承諾。華航的減碳行動並不僅止於自身營運,更進一步參與國際永續評比,與全球航空業標竿企業交流經驗,並積極與產官學界合作,推動永續技術研發與標準制定。永續長強調,企業在追求營運績效的同時,必須兼顧社會責任與環境保護,這也是華航成立企業環境委員會、強化ESG永續治理架構的初衷。透過跨部門協作與專業分工,華航不僅提升了企業內部的永續治理能力,也為台灣航空業建立了可供借鏡的實務經驗。最後,談到員工與社會大眾在永續行動中的重要角色。華航透過內部教育訓練與外部倡議活動,鼓勵員工主動參與減碳行動,並與社會各界攜手推動綠色生活。未來,華航將持續強化與供應鏈夥伴的合作,推動更多創新減碳科技,並積極回應國際永續發展趨勢,為台灣航空業的淨零轉型貢獻力量。
本集節目深入探討AI資料中心帶來的電力需求成長,以及因應未來2050淨零碳排目標,政府與產業界在再生能源規劃與碳費制度的應對策略。從IEA數據出發,說明AI運算所需能源激增,進而延伸到台灣如何以「整合資源規劃」(IRP)合理分配電力資源,達到供電穩定與再生能源發展並行的願景。梁佩芳副所長分享如太陽能、風力、地熱與海洋能的應用現況與挑戰,同時說明碳定價制度的國際比較,強調「明確政策時程表」對企業轉型的重要性。最後也提醒,減碳不只是國家與企業的責任,更需要全民共同參與,攜手創造永續未來。🔋 核心議題:AI資料中心用電成長與能源衝擊整合資源規劃(IRP)與尖峰負載管理地熱與海洋能發展潛力與限制台灣碳費制度 vs 國際碳價減碳政策透明度對企業行動的影響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工研院綠能及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梁佩芳,深入探討IEA(國際能源總署)最新「能源與人工智慧報告」,分析AI資料中心背後的龐大用電量與再生能源需求。梁副所長指出,全球資料中心集中於歐美、日韓、新加坡等地,台灣也積極佈局。2022年全球資料中心耗電約4600億度電,遠超台灣年用電量的兩倍,預估2030年將達到接近一兆度電,占全球總用電的4%以上,對各國電力系統形成壓力。目前全球僅少數資料中心完全採用綠電,像 Google積極購買再生能源憑證並承諾2030年實現全時無碳電力(24/7 Carbon-Free Energy),但多數仍倚賴傳統灰電。台灣再生能源占比約10%,資料中心用電持續增長,若無綠電供應對策,勢必加劇電網負擔。梁副所長指出,台灣現行「電證合一」制度雖確保再生能源成本透明,但再生電力與實際用電匹配度不足,尤其太陽能和風能無法全天供電,夜間電力缺口更明顯。面對資料中心及AI算力的高速發展,梁副所長提出三項策略:一是透過離岸風電及跨區海纜傳輸電力;二是建構大型儲能系統,平衡尖峰負載;三是提升用戶端的彈性,尤其是資料中心運算具備時段調整彈性,可透過AI模組,根據電力系統供需調度,將部分非即時運算工作延後或轉移到綠電充足地區,達到節能與綠電匹配的雙贏局面。此外,綠能售電業者間互融電力,與智慧電網的「需量反應」制度,也能在夜間或電力吃緊時發揮關鍵調節角色,協助用戶減少非必要用電。梁副所長特別舉例,像是超商冷藏櫃可提早降溫,在電力尖峰時段降低壓縮機運轉負載。資料中心亦能藉AI運算管理優化,透過不同地區的雲端部署,靈活調度算力,降低碳排與用電尖峰。AI與資料中心雖然耗電量龐大,但由於其運算彈性與分散式特質,反而能成為智慧調度與再生能源利用的助力。未來台灣若要吸引更多AI資料中心與相關產業投資,需從政策面優化電力結構、促進綠電發展與售電市場彈性化,確保永續發展的同時,也在全球AI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重點摘要1. 全球資料中心耗電與成長趨勢2. 再生能源使用與電證合一制度挑戰3. 資料中心與智慧電網的彈性調度潛力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2050淨零轉型壓力迫在眉睫,碳費即將上路、CBAM也將於2026正式實施,企業減碳早已不是道德選項,而是生存條件。本集邀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化工系陳奕宏教授,深入解析企業最棘手的「範疇三」碳排管理:如何掌握供應鏈碳足跡、盤查減碳潛力,並進一步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碳盤查三大範疇:範疇一為企業內部直接排放、範疇二來自外購能源,而範疇三則涵蓋原物料取得、運輸、廢棄處理與下游客戶使用等全價值鏈碳排,是企業最難掌握也最關鍵的區塊。以蘋果供應鏈為例,全球供應商早已面臨 2030碳中和的要求,促使台灣半導體業導入再生能源、改善製程、推動循環材料再利用。談到 AI應用,陳老師指出, AI雖仍在建構模型與資料庫階段,但已具潛力協助碳資料推估與策略判斷,尤其在範疇三這類資訊不透明的場域,更能補足決策盲點。此外,不少大企業也開始「以大帶小」,主動協助供應商盤查碳排並提供減碳資源,共創供應鏈合作減碳的新商業模式。陳老師強調,企業若無法提出具體數據與減碳績效,未來不只難以接軌國際,連融資、訂單都可能被拒於門外。而政府也應發揮政策與金融槓桿作用,讓更多中小企業能參與淨零轉型。節目最後呼籲,減碳雖難,但正是驅動科技創新與商業升級的機會,越早面對、越早轉型,就越能在未來綠色經濟中站穩腳步。⭐ 重點摘要1. 範疇三是碳盤查最難的一環:涵蓋原物料、運輸、廢棄處理與下游使用等全價值鏈,複雜卻關鍵,企業需從主要供應商著手盤查、建立數據基礎。2.供應鏈減碳壓力已轉化為商業誘因:國際品牌如蘋果要求2030供應鏈碳中和,企業若無碳績效恐失訂單,反之則能爭取更多合作與市場機會。3.AI與政策引導是減碳轉型助力:AI預測與資料分析正逐步導入碳管理,政府政策與金融工具亦可提供中小企業減碳所需資源,促進產業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