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歧义 La politique
歧义 La politique
Claim Ownership

歧义 La politique

Author: Evan

Subscribed: 86Played: 701
Share

Description

我们从来不是在理解世界,而是理解让我们以特定的方式参与世界。非典型青年学者们从日常生活和流行文化的角度思考性别、阶级、族裔与权力的问题。
55 Episodes
Reverse
这一期节目,我们从温迪·布朗(Wendy Brown)在《受伤的依恋》(Wounded Attachment)一文中对身份政治的诊断谈起,回到自由主义政治的内在矛盾:它一边以承认来纳入差异,一边又通过同质化和规训消解差异。布朗借用尼采的对怨恨的批判,指出身份政治往往把能动性建立在过去的伤口上,结果陷入受害者话语的自我循环。但在今天,我们看到这种“受伤的依恋”不仅是边缘群体的困境,它甚至能跨越阶级、种族和性别,把各种恐惧和不安投射到他者身上,形成新的怨恨联盟。我们既回顾布朗的洞见,也反思她的局限,追问:当伤口被转化为政治资本,谁的痛苦被放大,谁的死亡无人哀悼?我们又如何在创伤、怨恨与欲望之间寻找别的政治可能?嘉宾:一块红布(豆瓣同名),花果山上主播主播:Evan,文化研究学者时间轴:00:00:19 社交媒体上的受害者身份政治00:03:43 身份政治与自由主义的内在矛盾00:08:46 治安秩序与政治的区别00:11:55 中产阶级作为政治想象的框架00:15:57 布朗与福柯权力观的差异00:23:21 布朗借鉴尼采对怨恨政治的批判00:30:40 布朗模棱两可的老左派立场00:35:23 布朗的理论中的主体姿态00:45:06 缺失的情动视角00:57:10 受害者身份的不等价01:01:56 哀悼的政治延伸阅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男性认为自己是受害者? https://mp.weixin.qq.com/s/52KBu8WBu24dBmRRYqfTgA脆弱不安的生命:暴力、哀悼与政治 https://mp.weixin.qq.com/s/3hT0UvtUoReOwMfI3N4yBA情感的文化政治:感受你的道路 https://mp.weixin.qq.com/s/PzRgu3BQ-LO3KWinkYnIRQ本期配乐:祁紫檀 - 后青年启示录
这是「歧义 La politique」与「见树又见林」的串台节目,我们希望从两起近期在中文互联网上引发广泛讨论的性/别事件出发,探讨性羞辱、国家想象与身体欲望是如何交织并重塑社会认知的。第一起事件中,南京的焦某,一位性别指派为男性、性别认同未明的性工作者,在网络空间中以女性身份行动,并因偷拍与多位男性发生性关系的视频并传播,被警方立案调查。与此同时,大连工业大学的李同学与乌克兰电竞选手Zeus的亲密视频在未经同意的情况下流出,拍摄者为男方本人。然而,作为偷拍受害者的李同学,却遭学校以“有损校誉与国格”为由开除学籍。当我们将这两起事件并置时,会发现两种相对的叙事结构:在李同学一案中,女性作为被偷拍者却成为被处罚的对象,承担“集体耻辱”的象征性负担;而焦某一案中,明知对方假借女性身份行动且自愿发生性行为的男性却迅速被建构为“受害者”——不仅被描述为遭遇“诱骗”,更获得了来自社会对其“父权角色”预期的移情式同情。这种叙事反转引发一系列关键问题:谁拥有“合法”受害者的资格?谁的身体被视为可“被理解”的?谁的性行为被赋予正当性?李同学的身体成为了网民投射性化的民族主义文化焦虑的载体;焦某的性别表达则触发了有关“女性身体即欺骗”的道德恐慌和性别洁癖。与此同时,我们也观察到舆论正在发生细微但重要的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问:李同学的身体究竟属于谁?为何她的私人性行为需为国家形象负责?焦某所扮演的“女性身份”如何如此迅速地激活男性的性欲?所谓“直男”欲望的稳定性是否只是被某种性别表演结构制造出来的幻象?这些疑问进一步推动我们思考:在异性恋规范的深层运作中,何为“好”的性?何为“可被欲望”的身体?而我们的性幻想与性道德,是如何被建构并内化的?这一期节目不仅聚焦于两则社会事件,更希望借由它们思考性别、权力、情动与身体如何在公共领域中被生产、规训与反抗——并尝试想象一种更开放、多元、非规范化的欲望政治。🎧 本期嘉宾Lyn|见树又见林主播,文化研究系讲师Evan|歧义主播,文化研究博士在读苏芳|跨性别律师Perci|社会学学生📖 主持 / 文案 Echo(性别研究学学生)✂️ 剪辑 Lu, Perci, Echo🎵 音乐 柯泯薰《旅鸟》⏱️ 时间线:00:01:57|事件回顾:南京焦某与大连工业李同学00:03:11|学校对李同学的行政处分是否合法?00:08:01|比例原则与处分正当性00:16:16|焦某事件中的外貌羞辱与妖魔化叙事00:17:18|偷拍与隐私侵犯的法律困境00:19:19|郑灵华的抵抗与网暴机制00:24:27|直男博主为李同学发声,却遭围攻00:27:00|Easy Boy?男性如何在兄弟文化中被赞誉00:28:35|什么是“好的性”?阶序如何设定欲望00:30:25|焦某的性为何被两边排斥?00:33:52|身体之“好”与“美”如何被定义?00:39:07|性与族裔的交叉规训00:40:38|从慰安妇到李同学:民族主义如何操演性暴力00:43:34|情动与欲望的扁平想象:狭隘性道德如何禁锢具体生命00:49:56|为何“失败男性”对女性发难?00:53:35|30元可解的“直男属性”?00:55:29|公众治理的异性恋性 vs. 拒绝治理的酷儿性00:59:20|理论与实践的张力:身体如何成为自我工具?01:00:34|情动中的自我技术与权力理解01:02:16|什么阻碍我们“欣然活出自我”?01:05:17|从郑灵华到李同学:抵抗性羞辱的声音正在变大01:06:30|从“满江红”到李同学:国家叙事中的性与耻辱01:07:31|学历、优绩主义与底层的错位📚 本期推荐阅读:Lorde, Audre. Uses of the Erotic: The Erotic as PowerRubin, Gayle. Thinking sex: Notes for a radical theory of the politics of sexuality女权人物 bell hooks:个人和权力被放得越来越大,而她是一个小写的人 mp.weixin.qq.com我们不打算嫁给“正常生活”的乌托邦 https://mp.weixin.qq.com/s/9IdvFyfIOdIimUiWN9W5XQ谁在害怕性/别? https://mp.weixin.qq.com/s/gyQ5ztn_d0wcC66H4XI8rw幻影女性主义与性的无尽生命 https://mp.weixin.qq.com/s/N2Sh_Z-Ji3c1hpeVQ84KrA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1. 对“工作”的去自然化2. 劳动的性别化与全球分工3. 工作的时间与空间政治4. 工作的道德化5. 中国的反工作文化6. 另类生活方式的可能 本期嘉宾:Vicky,劳工与文化研究学者,研究方向为数字文化、反工作文化。(如果有现在在做全职儿女、数字游民和FIRE的朋友们,欢迎联系Vicky的微信naspecial) 本期讨论作品:[英] 威尔·斯特朗 / [英] 凯尔·刘易斯,《星期五不上班》,上海文艺出版社(拜德雅出品)[英] 大卫·弗雷恩,《对工作说不》,上海文艺出版社[英] 阿梅利亚·霍尔根,《在工作中迷失》,上海文艺出版社(拜德雅出品) 延伸阅读:[英] 盖伊·斯坦丁,《朝不保夕的人》[德] 玛丽亚·米斯,《父权制与资本积累》[意] 西尔维娅·费代里奇,《凯列班与女巫》[英]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美] 大卫·格雷伯,《毫无意义的工作》Weeks, K. (2011). The problem with work: Feminism, Marxism, antiwork politics, and postwork imaginaries. Duke University Press.Thompson, E. P. (1967). Time, Work-Discipline, and Industrial Capitalism. Past & Present, (38), 56-97.日本NHK特别节目《女性贫困》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 我们各自的学术幻灭史 为什么说文科学术界和其它“行业”没有区别? 圈子文化和学术资本的再生产 教育与阶级再生产 学术话语的商品化和学术人的社会角色转变 什么是“学术韭菜”? 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说“文科已经完了”?本期主播:Evan、Moon、Cathy延伸阅读:[法] 布迪厄《继承人》、《再生产》[美] 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Al-Gharbi, M. (2024). We have never been woke: The cultural contradictions of a new elit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Littler, J. (2018). Against meritocracy: Culture, power and myths of mobility. Routledge.
相关单集:Vol. 30 受伤的依恋、自由主义与受害者的身份政治本期节目你将听到:1. 男性如何在数字空间中构建"男性作为性别秩序真正受害者"的情感认同?2. 中国特色的失败者叙事与同时作为依恋与负担的男性气质3. 男性网络情感表达中的厌女修辞与他们现实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之间的关系4. 二元性别对立的修辞是否忽视了男性群体内部的矛盾与排斥性经验?本期主播:Alice,社会学与文化研究学者Keith,文化研究学者Evan,性别与文化研究学者延伸阅读:Ahmed, S. (2014).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Berlant, L. (2022). On the inconvenience of other people. Duke University Press.Chouliaraki, L. (2024). Wronged.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Liang, C. (2024). Abstinence for the sake of modest success: A Chinese anti-masturbation group’s path to individualisation. 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25(3), 366–385.Wu, H., & Zhang, Y. (2025). Wounded hearts: The affective making of misogynistic male victimhood under the familial sexual contract in precarious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Studies, 28(4), 814-830.
本期节目你将听到:1. 对《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著作权的争论遮蔽了什么?2. 为什么“书写他者”本身就是一种政治?3. “苦痛的商品化”如何服务于学术资本的再生产?4. 从特朗普的胜选中,反对特朗普的人需要反思什么?5. “故事”为什么重要?“情感经济”为什么成为了当代政治的核心?6. 为什么需要整体性地反思我们写作的“语言”?本期对谈嘉宾:雯雯:主要是个创作者,目前在做非虚构写作的伦理研究。(小宇宙@雯雯Cassie)微博:甘草雲weibo.com網易雲音樂人:Cassie Wen個人網站:apparitionalism.montaigne.io延伸阅读:Lilie Chouliaraki. (2006). The spectatorship of suffering. Sage Publications.Illouz, E. (2007). Cold intimacies: The making of emotional capitalism. Polity.Laclau, E., & Mouffe, C. (1985). Hegemony and socialist strategy: Towards a radical democratic politics. Verso Books.[法]皮埃尔·布迪厄,《学术人》,上海文艺出版社本期配乐:Pulp - Born to Cry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一位听众来分享ta作为一名职校生、酷儿以及双相“患者”的经历,在ta的生动讲述中,我们能够逐渐感受到个体的性/别(不)麻烦以及正常/非正常的模糊边界,这些多样而复杂的经验正是理论的真正寓所。同时,这些经验也揭示了权力如何以规训的方式将我们制造为“正常的”性化主体与“合格的”的社会人——世界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本期制作-嘉宾:思缠采访:Evan,Lemon编辑:Coda-时间轴-00:02:40 童年时期关于性/别的认知00:10:39 酷儿身份以及与酷儿群体交往的经历00:12:40 跨性别群体:pass or not pass00:15:20 职高中的性少数群体00:21:15 抑郁漩涡:“空”的感觉、治疗、家庭00:27:11 双相情感障碍:诊疗经历与自我感受00:33:04 住院日记:那所精神病医院及规章制度、时刻表00:41:18 住院期间的人与事:形形色色的“病人”与“医生”01:02:40 世界是一个巨大的精神病院:制造正常01:08:30 理论内在于经验之中-思缠的图像表达-家中墙壁涂鸦在病院中的创作护士隔离病区平面图-延伸阅读-Tsang, A. K. T., & Ho, P. S. Y. (2007). Lost in translation: Sex and sexuality in elite discourse and everyday language. Sexualities, 10(5), 623-644.Plummer, K. (2019). Narrative power: The struggle for human value. Polity Press.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米歇尔·福柯《对活人的治理》(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米歇尔·福柯《精神病学的权力》(法兰西学院课程系列)-本期配乐-汪峰 - 地心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长期研究当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宋老师,围绕前段时间成为焦点的姜萍事件,我们尝试超越简单的“天才论”与“阴谋论”的叙事,把注意力拉回到职校生的现实处境问题,重新反思职业教育整体的困境,并由此讨论职业教育资源、政策的不足以及职校生污名化的结构性根源。对于职业教育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于个人努力,而是要看到教育困境中的结构性因素,切实地去思考职校生群体所需要的社会支持与帮助。-本期嘉宾-宋鑫淼:香港大学社会学博士,长期关注当代中国的职业教育和青年就业问题。-本期主播-Evan编辑:Coda-时间轴-00:03:00 从姜萍事件出发思考职业教育困境00:06:19 姜萍为什么能够成为热点?00:08:38 “天才传奇”叙事的正反面00:16:38 将注意力拉回职校生的处境:他们是谁?从哪里来?00:22:10 难以将学习作为第一要务的职校生00:27:05 职业教育不是个人生产的问题:他们从小就在靠自己00:30:40 职业教育资源与政策的不足:市场对接与技能认证00:37:24 职业教育特殊在哪?对职校生的社会污名化的思考00:43:39 偏见与不熟悉:不断被抛离视线的职校生00:56:00 职校生更需要社会支持与帮助01:03:10 职业教育里的学生工制度:校企协作的困境01:13:17 职业教育真正需要什么?教育是育人还是育“人力资源”?-延伸阅读-宋鑫淼(2024)看见职校生:职业教育的广袤森林里,每一棵树都有价值,澎湃思想市场 mp.weixin.qq.com宋鑫淼:看似“混日子”的职校生,有不为人知的伤痕与拼争,正午访谈(界面新闻) m.jiemian.com潘毅等(2012),《我在富士康》,知识产权出版社布尔迪厄、帕斯隆(2021),《继承人》,商务印书馆盖伊·斯坦丁(2023),《朝不保夕的人》,浙江人民出版社-本期配乐-丢莱卡WastedLaika - 年轻的士兵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历史学者王晴佳老师,围绕王老师的新作《什么是情感史?》展开了对于情感史研究的讨论。从认识论到具体研究的范式与方法,我们探讨了情感史研究对传统史学方法论的挑战与突破,并进一步说明“情感转向”为突破近代史学“就一分史料说一分话”的窠臼及推进更多跨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性。-本期嘉宾-王晴佳:美国罗文大学历史系杰出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兼职讲座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长江讲座教授。主要从事比较史学史、史学理论与思想文化史研究。Alice, 爱老师(公众号:她译),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兴趣:情感、性别、文化政治。《残酷的乐观主义》译者。主播:Evan编辑:鸽鸽-相关阅读-王晴佳(2024)《什么是情感史?》,光启书局贺萧(Gail Hershatter)(2017)《记忆的性别》,人民出版社Shih-Diing Liu & Wei Shi (2024). Affective Spaces.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时间轴-00:01:50 为何转向情感史研究:个体情感与研究旨趣的交织00:09:06 情感史得以出现的历史语境00:12:45 黑格尔历史哲学中理性与情感的交织00:15:45 事实性与现实性何者为“真”:从“慰安妇口述史”看史料的确证问题00:22:15 对情感的重视使我们走出“分科之学”的窠臼00:26:00 具体研究中情感史的研究思路与框架00:31:33 史料的不确定性为我们打开可能性的空间00:33:06 贺萧《记忆的性别》对史学方法论可能性的探索00:37:40 情感史书系出版计划与情感史研究的三大路径00:45:36 记忆研究、数字人文的史学研究意义-本期音乐-玉置浩二 - 夢のつづき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聊学术作为一个复杂的场域在当下网红学院知识分子盛行却从不被提起的“那些事”。我们从个人身处其中的困惑与挣扎聊到了作为社会政治经济链条一环的知识生产和学术产业所环绕着的权力场域,试图通过一种“不可能”的反思来重新锚定我们自身的信念和位置。-本期嘉宾-雯雯:主要是个创作者。学术路径从国内中文系到LSE性别文化传媒再到香港做非虚构研究。(小宇宙@雯雯Cassie)微博:甘草雲weibo.com網易雲音樂人:Cassie Wen個人網站:apparitionalism.montaigne.io-主播-Evan-时间轴-00:01:39 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和个人困惑00:10:50 “青椒之死”背后高压的学术职业环境00:19:48 对“纯粹学术”的祛魅:知识分子无法置身于政治之外00:26:40 从“理论的界定”看普遍性与权力的关系00:35:20 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考核标准和学术劳动体制00:43:35 学术知识生产:何种知识是可见的?知识如何被估价?00:48:31 当代语境中后殖民理论与民族主义的接合00:57:58 在权力网络中,抵抗性话语生产的可能性01:03:18 学术劳动产品(知识)的流通过程与私有化01:16:59 学术是中产俱乐部吗?01:23:27 为什么选择留在学术界:对自身位置的反思-节目中未解释的名词-Positionality: 一个人相对于其各种社会身份(性别、种族、阶级、民族、地理位置等)而言所处的位置,这些身份的组合及其交叉形成了我们接触和理解世界与他人的方式。Intermediality: 作为表达和交流的手段,不同的媒体或明或暗地相互参照和依赖,它们作为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相互作用,同时又是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的组成部分。Lyricism & Epic: 抒情、史诗的两种文学传统Activist Capital:借助展演自己社会运动家的角色或自己参与社会运动的“成果”以完成“文化资本”的积累,这一积累可以直接被商品化交换成货币收益或仅仅作为运动家社会地位再生产的条件。-提到的相关阅读-南林宋凯新闻 mp.weixin.qq.com缅怀晓宏|陈朗:请君重作醉歌 mp.weixin.qq.com被剥削的博士生与大学使命的变质 mp.weixin.qq.com项飙: 当学术发表变成对青年学者的驯化方式 mp.weixin.qq.com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 mp.weixin.qq.com开放权限宣言 weibo.com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吉尔·德勒兹《差异与重复》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迈克尔·桑德尔《精英的傲慢》《成功的反思》克里斯托弗·卡特林《离开学术界》胡安焉 《我在北京送快递》Gayatri Chakravorty Spivak, Can the Subaltern Speak?Wendy Brown, Regulating Aversion: Tolerance in the Age of Identity and Empire纪录片 The Internet's Own Boy: The Story of Aaron Swartz(互联网之子)-本期配乐-X JAPAN - ENDLESS RAIN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了爱老师来和主播们共同讨论情感/情动研究的话题,首先我们从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一种基于具身性的情动所处的位置以及传统的知识生产对于情感/情绪的偏见,并由此探讨了情感研究在当代社会科学中的重要角色。从爱老师的博士论文对农村老人的研究作为切入点,我们进一步讨论了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之下人们普遍遭遇到的“日常的残酷性”。面对这样的现状,一个研究者应该如何革新知识的生产范式?个体又可以如何理解自己在“历史的当下”的处境?一起来听这期节目吧!本期主播:Evan、Lemon本期嘉宾:Alice, 爱老师(公众号:她译),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博士,研究兴趣:情感、性别、文化政治。《残酷的乐观主义》译者。大家可以通过爱发电支持我们的创作afdian.net-时间轴-00:01:36 为什么情感/情动研究是重要的00:09:40 “科学主义”对情绪/情感的偏见00:13:16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身体与情感00:36:55 从“人”开始的研究——对农村老人群体的研究00:47:00 农村老人对完满家庭的幻想——一种“残酷的乐观主义”01:05:10 文化研究对无产阶级的“去神话化”01:19:21 翻译《残酷的乐观主义》时的个人思考与感受01:35:36 危机的日常化与日常生活的“日常性”01:50:08 当下社科学术场域中研究者的个人困境02:02:50 情感/情动并非已然确定之物-爱老师翻译作品-劳伦·贝兰特. 2023. 残酷的乐观主义. 中国工人出版社Sara Ahmed | 情感及其对象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4OTcyNDQ5OA==&mid=2247484757&idx=1&sn=036b1f3bb1fef049cda4d33f4c586d6a&chksm=ec2b8468db5c0d7e301c02f231edd3f06bf5276a04518b42e8f66ff780884ebefda5851bed9d&token=483089109&lang=zh_CN#rd-其它本期参考文献-Ahmed, Sara. 2014.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Butler, Judith. 2012. Subjects of Desir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Brown, Wendy. 2015. Undoing the Demos: Neoliberalism’s Stealth Revolution. Zone Books.Harding, Jennifer, and E. Deidre Pribram. 2004. “Losing Our Cool? Following Williams and Grossberg on Emotions.” Cultural Studies 18 (6): 863–83.Illouz, Eva. 2019. The End of Love: A Sociology of Negative Rel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Jaggar, Alison M. 1989. “Love and Knowledge: Emotion in Feminist Epistemology.” Inquiry 32 (2): 151–76.Turner, Bryan S. 2008. The Body and Society. Sage.萨拉·艾哈迈德. 2023. 过一种女性主义的生活. 上海文艺出版社郑艳姬. 人类学视野下的“身体感”研究: 观点与脉络. 广西民族研究, 2019, (04): 57-65.冯珠娣, 汪民安.日常生活、身体、政治. 社会学研究, 2004, (01): 107-113.赖立里, 张慧. 如何触碰生活的质感——日常生活研究方法论的四个面向. 探索与争鸣, 2017, (01): 104-110.-其它与情感/情绪研究有关的中文出版物-阿莉·霍克希尔德. 2020. 心灵的整饰. 上海三联书店罗斯·哈克曼. 2024. 情绪价值. 中信出版集团赫尔穆特·舍克. 2024. 嫉妒与社会. 理想国(上海三联书店)彼得·斯特恩斯. 2024. 羞耻. 光启书局-本期音乐-Patti Smith - My Generation文字编辑:鸽鸽
本期节目从对“性与性别”作为概念本身的反思出发,谈了谈“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作为社会话语的“权力-知识”谱系,并由此分析“性/别”如何作为权力运作的中介而存在。伴随着上世纪末开始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相应的性/别生命政治也在被不断重构。在对性/别治理与抵抗的历史性回顾中,重新思考性/别身份是如何在当下参与到组织我们社会生活的“真理体制”中去的,借此反思个体经验与集体身份间的矛盾以及与此相关的团结政治实践的困境。主播/制作:Evan文字编辑:鸽鸽大家可以通过爱发电支持我们的创作 afdian.net-时间轴-00:02:18 重新思考性别范畴:我们怎么被指派为某一性别?00:04:00 对“生理性别”的反思00:06:28 “Gender”的话语谱系与“性别指派手术”00:11:11 作为治理手段的性别规范00:15:12 猎巫运动与资本主义原始积累00:19:10 发达工业社会下劳动力再生产问题与“照护”的市场化00:21:20 自由主义女权的界限00:30:15 女权运动中女性群体的分化与交叉性的提出00:33:56 新自由主义性别主体化工程00:41:30 中国“性别-人口”政治的变化00:46:25 生命是权力技术治理的对象00:48:56 什么是身体00:52:02 权力创造了性别而非性别创造了压迫00:56:05 大写“女人”能指在异性恋体系中才有效01:00:02 身体的意向性:可欲望之物与恶心01:07:10 性别身份认同是重复操演的产物01:14:01 女权主义逐渐变为一种纳入性政治01:15:10 “女性偶像”与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01:18:55 集体身份的僵局与团结政治的困境-延伸阅读-我,而不是你:主流(白人)女性主义的问题 https://mp.weixin.qq.com/s/cXSnQ_bsc29Niucx18xfiQ朱迪斯·巴特勒《性别麻烦》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西尔维娅·费代里奇《凯列班与女巫》西尔维娅·费代里奇《超越身体边界》玛丽亚·米斯《父权制与资本积累》McCall, L. (2005). The complexity of intersectionality. Signs, 30(3), 1771-1800. https://www.journals.uchicago.edu/doi/abs/10.1086/426800Repo, J. (2013). The biopolitical birth of gender: Social control, Hermaphroditism, and the new sexual apparatus. Alternatives, 38(3), 228-244.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abs/10.1177/0304375413497845Rottenberg, C. (2014). The rise of neoliberal feminism. Cultural Studies, 28(3), 418-437. https://www.tandfonline.com/doi/abs/10.1080/09502386.2013.857361-本期音乐-Kesha - Rich, White, Straight Men
本期节目我们从面对生命政治的大问题出发,探讨了住房、生育问题给我们带来的困境。现实的处境不禁让我们思考,在这样一个生命政治的大结构下我们是否能够做出什么改变?我们进一步探讨了commons在当下社会的可能性,这样一个基于各自的需要而达成一致的联盟虽然是偶然而松散的,但也能够使得我们在结构的高压下得以生存。当代人在面对着结构时难免感到无力而迷茫,但在这种处境之下更重要的是带着对自身和他人需求的思考,在行动中去寻找各自的生存之道。-制作人员-主播:Evan、Lemon、萧萧、墨季声音设计:Wren文字编辑:鸽鸽大家可以通过爱发电支持我们的创作afdian.net-时间轴-00:02:10 面对生命政治的问题我们能够做什么?00:03:30 “家”与贫穷的再生产00:07:35 住房是冰冷的“指标”还是生活空间?00:12:43 生命政治与女性的“生育损伤”00:19:20 “驱逐”与贫困关系网00:24:28 大结构下的个体能够做什么?00:25:30 学者能够做出什么改变?00:31:30  commons的可能性00:35:05 城市commons的例子:韩国的“消费合作社”00:38:40 基于需求的数字common与文化common00:47:05 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信息交换的联盟”01:01:35  commons与community的不同之处01:06:40 “搭子”文化01:10:18  朝向生存问题去行动01:18:00  个体的迷茫与需求-延伸阅读-[美]马修·德斯蒙德 《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理想国纪实系列Elinor Ostrom (2015) Governing the Commons: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Ac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论可能生活》赵汀阳《恐惧与战栗》索伦·克尔凯廓尔黄盈盈等 《我在现场:性社会学田野调查笔记》-本期音乐-John Lennon - Imagine
本期节目我们从讨论宗教研究范式的问题开始,聊了聊祭祀活动作为历史与文化交汇点的复杂性。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讨论了宗教祭祀中理性与非理性的问题,并在符号学的视角下对宗教的意义进行了解读。同时我们将视角拉回当下,现代“赛博巫术”的兴起,似乎与科学的“时代主题”相悖,但正是在这样一种张力中,我们得以发现其中隐藏着的现代性贫乏与现实政治经济关系。-制作人员-主播:墨季、萧萧、Evan文字编辑:鸽鸽音频编辑:Wren大家可以通过爱发电支持我们的创作https://afdian.net/a/disagreement-时间轴-00:01:14 宗教研究范式的问题00:04:47 当代中国农村的传统祭祀仪式00:09:52 祭祀是历史与当下的交会点00:17:20 现代西方人的信仰生活:以犹太宗教到文化的转变为例00:19:12 “祭神如神在”——仪式与神的“如在”00:23:25 理性与非理性划分的问题00:34:08 符号学视角下的意义问题与宗教仪式00:38:05 现代“赛博巫术”的兴盛:象征的贫困00:46:05 宗教仪式并非迷信00:51:05 符号、客体与物的三元组视角下的仪式00:58:25 冥想——一种控制而非解放01:02:22 “梗”:虚幻的组织形式与实在的意义交换01:07:00 赛博祭祀是高度政治化的活动01:12:40 明清时代的女性宗教行为-延伸阅读-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中国宗教社会学研究》赵世瑜《狂欢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王斯福《帝国的隐喻 中国民间宗教》李天纲《金泽 江南民间祭祀探源》埃利亚斯《文明的进程》侯旭东《什么是日常统治史》谢林《哲学与宗教》先刚 译阿尔都塞《论再生产》Talal Asad, Geneaologies of ReligionDipesh Chakrabarty, The Time of History and the Times of GodsThomas Blom Hansen, Cool Passion The Political Theology of ConvictionSaba Mahmood, Feminist Theory, Embodiment, and the Docile Agent: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Egyptian Islamic RevivalHussein Ali Agrama, Ethics, tradition, authority: Toward an anthropology of the fatwa-本期配乐-珂拉琪 万千花蕊慈母悲哀
本期节目两位主播以个人的异国经历为起点聊了聊“离散”的多重意涵,以此为基点讨论了流散中的语言和个人身份的问题。在全球右转的背景下主播们重新反思了曾经所谓全球化的“黄金时代”,在此基础上作了对殖民主义历史的反思。而面对着个人身份难以安置的现实,我们应当如何在未完成的历史中重新思考个人与当下,反思自己具身化的“中国性”?大家可以通过爱发电支持我们的创作 afdian.net-本期嘉宾-曹徙南 (微博 @曹徙南,微信公众号:不太平广记) 自由撰稿人,欧陆流民,新传混子-制作人员-主播:Evan文字编辑:鸽鸽声音编辑:Wren-时间轴-00:03:15 为何离开故土:什么使我们离散(diaspora)00:11:45 中文表达的迟疑与自我审查:母语的“创伤”00:15:55 语言的“离散”:母语羞耻与英语的霸权00:21:00 英语能力为何是一种“优势能力”?00:26:16 身处异国的“中国人”的体验00:31:23 站在异乡看故乡00:34:58 自我内化的“东方主义”00:39:28 “右转”背景下对全球化“黄金时代”的回顾00:47:30 媒介技术的“去蔽功能”00:52:00 离散中如何安置我们的身份00:56:10 如影随形的“华人”问题01:02:50 具身性的而非宏大叙事的“中国性”01:08:03 历史的沉积、个人身份与当下01:17:40 巴以冲突中的“离散与故土”——移民神话的破灭01:22:05 离岸与在地的割裂——学术界的“国际友人”-本期配乐-Anthony Hamilton,Elayna Boynton - Freedom-延伸阅读-Elaine Lynn-Ee Ho. Citizens in motion: Emigration, immigration, and re-migration across China's borders.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Mae Ngai. The Chinese question: The gold rushes and global politics. (WW Norton & Company, 2021).Shelly Chan. Diaspora's homeland: modern China in the age of global migration. (Duke University Press, 2018).Edward W. Said. Orientalism. (Pantheon Books, 1978).Stuart Hall. Cultural Identity and Diaspora. In Colonial discourse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pp. 392-403). (Routledge, 2015).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聊精神病学、心理学和精神分析的历史,并进一步探讨其作为一门知识话语在社会结构中充当的变化着的角色。我们还聊了最近几年在中文互联网上火起来的MBTI,大家也可以在评论区积极发表自己为什么会相信或使用MBTI的话语,我们也希望通过此来更进一步了解每个人选择MBTI来自我叙事和自我理解的差异化的动因。-本期嘉宾-Vista(微博@维司塔),哲学本硕,研究方向为心智哲学、心理学哲学、精神病学哲学,目前兴趣领域为女性主义理论爱发电:多重视野小宇宙播客(筹备中):多重视野-制作人员-主播:Evan编辑:鸽鸽声音设计:Wren大家可以参加我们的爱发电付费课程会员计划https://afdian.net/a/disagreement-时间轴-00:03:53 西方心理学的起源00:04:57 疯癫与精神病学的历史00:17:58 精神分析产生背景:性别及社会再生产00:20:30 精神分析对女性的“性”的规训00:24:39  19世纪法国社会的背景下的女性歇斯底里症00:26:57 弗洛伊德理论的起源:歇斯底里症与性虐待00:30:28 “反求诸己”的心理学知识话语00:32:50 同性恋运动与精神病学的反思:何谓精神病又何谓正常?00:36:15 “疯癫骄傲”:精神病治疗的“幸存者”的民权运动00:42:09 精神病学的边界与权力问题——DSM(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的修订00:45:35 中国的精神病学发展史00:50:20 我们为什么愿意接受精神病学诊断?00:54:00  MBTI与心理测试的起源00:56:45 智力测验的偏见与测验的自我循环验证01:05:38 组织工业心理学的发展01:09:25  MBTI人格测试有用吗?01:11:56 人格心理学的问题:存在稳定的人格吗?人格多大程度是“独立”的?01:13:57 我们为什么热衷于MBTI测试?01:22:25 心理咨询师的反思:心理问题与社会结构-参考文献-疯癫史:[法]福柯《疯癫与文明》精神分析:[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以工资反对家务劳动》,中文版收录于《对女性的恐惧:女巫、猎巫和妇女》[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与哲学、心理学和恐怖主义一起: 将身体改造为劳动力》,《英美性工作的起源与发展》,收录于《超越身体边界》Fraser, Nancy. “Crisis of care? On the social-reproductive contradictions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in Social Reproduction Theory, ed. Tithi Bhattacharya (Pluto Press, 2017): 21-36.[法]露西·伊利格瑞《他者女人的窥镜》[美]朱迪思·赫尔曼《创伤与复原》疯癫骄傲运动:Seth Farber, The Spiritual Gift of Madness: The Failure of Psychiatry and the Rise of the Mad Pride Movement (2012)Clare Allan, Misplaced Pride, The Guardian (27 Sep 2006)Amelia Abraham, Remembering Mad Pride, The Movement That Celebrated Mental Illness, Vice (18 Nov 2016)医学人类学:[美]凯博文《苦痛和疾病的社会根源:现代中国的抑郁、神经衰弱和病痛》MBTI:Merve Emre, The Personality Brokers: The Strange History of Myers-Briggs and the Birth of Personality Testing (2018)(纪录片)Persona: The Dark Truth Behind Personality Tests (2021)Jessie Yeung and Yoonjung Seo, How Koreans fell in love with an American World War II era personality test, CNN (July 27, 2022)心理学:[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Jerry M. Burger, Personality, 10th Edition (Cengage Learning, 2018)Paul E. Levy, Industrial /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Understanding the Workplace (Worth Publishers, Macmillan Learning, 2017)心理咨询:杜梦薇《不确定的环境,心理咨询有用吗?》GQ报道(2022年11月2日)扩展阅读:珍妮特《找回疯癫》,维司塔译,见爱发电主页“多重视野”Allan V. Horwitz and Jerome C. Wakefield, The Loss of Sadness: How Psychiatry Transformed Normal Sorrow into Depressive Disorder (2007)Joanna MoncrieffCritical psychiatryNick Walker, Neuroqueer Heresies: Notes on the Neurodiversity Paradigm, Autistic Empowerment, and Postnormal Possibilities (2021)鸣谢老师:Derek Bolton-本期配乐-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Martin Jacoby - Preludes, Op. 28: No. 4 in E Minor
本期节目我们聊了聊女性主义各个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争论,主要展开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关于父权制和国际劳动分工的观点,并进一步应用到对于中国本土的女权实践的分析上。本期节目发出24小时后评论区点赞数最高的两位将各获赠一本《父权制与资本积累:国际劳动分工中的女性》。大家可以参加我们的爱发电付费课程会员计划https://afdian.net/a/disagreement-本期主播-Evan、Lemon、00-参与讨论嘉宾-77、Laura编辑:鸽鸽音频设计:Wren-时间轴-00:03:25 关于女权主义各流派的概述00:12:36 对自由主义女权的澄清00:14:19 文化女权主义与女性气质00:16:32 激进主义女权及其对性别秩序的颠覆00:23:40 马克思主义女权与性别劳动分工问题00:31:13 全球资本主义分工与女性主义00:34:26 性别问题上历史叙事带来的麻烦00:42:10 性产业中的女性的分层00:49:30 成为女性劳工还是家庭主妇?00:56:35 女性家务劳动——“不被视作劳动的劳动”01:02:05 谁在生产蕾丝而谁在消费蕾丝——劳动的家庭主妇化01:09:42 印度的“嫁妆谋杀”与中国的“天价彩礼”01:15:55 对中国女权主义运动的思考01:29:05 从性骚扰问题透视社会话语权的不平等01:37:33 现实家庭生活与女性主义及其实践01:46:40  “Lisa疯马秀”事件下的女权问题思考-延伸阅读-我,而不是你:主流(白人)女性主义的问题 https://mp.weixin.qq.com/s/cXSnQ_bsc29Niucx18xfiQ[德]玛丽亚·米斯《父权制与资本积累》[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凯列班与女巫》[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超越身体边界》Holmes, M. (2007). How Can Gender Best Be Explained? In What is gender?: Sociological approaches. (介绍女权主义各流派的)Lorber J (2012) "Night to His Day":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In Feminist Frontiers. (性别建构论的理论逻辑)-配乐-The Philadelphia Orchestra,Yannick Nézet-Séguin,Florence Price - Symphony No. 4 in D Minor:II. Andante cantabile.
本期节目我们从养老问题延伸到社会责任的分配问题,进而探讨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普遍性”缺失的情况下,失去联结基础的我们还有行动和改变的可能吗?-本期制作人员-主播:Evan、Lemon嘉宾:墨季,LSE 人类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宗教人类学编辑:鸽鸽音频设计:Wren-时间轴-00:02:53 老龄化问题与养老问题概况00:10:42 “老”的界定及“老化”的三个维度:生理、心理与社会适应00:12:28 微观中的养老问题00:13:55 作为一种治理话语的“生老病死”00:16:20 身载历史:身体之于历史是被动的还是能动的?00:27:30 西医与中医对身体的不同态度00:30:39 谁是养老“责任人”——养老责任的划分问题00:42:23 “陌生人社会”:社群的缺席与随之凸显的养老问题00:45:24 阶级意识:斗争中形成的对于共同处境的自觉00:49:17 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中的主体与身体00:53:25 传统与现代的共谋00:54:58  “一与多”的视角下对于资本逻辑的抵抗-延伸阅读-【美】葛玫《谁住进了养老院:当代中国的“银发海啸”与照护难题》凯博文《照护》埃利亚斯《临终者的孤寂》安玛莉·摩尔《照护的逻辑》周柯含,黄盈盈:“人以舞分”?论社会变迁广场舞中的社会与阶层;老化中的主体“性”——对老年女性之身体与性的研究黄盈盈:性/别,身体与故事社会学Sangren《汉人的社会逻辑》福柯《临床医学的诞生》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福柯《生命政治的诞生》余成普《地方生物学:概念缘起与理论意涵》(article)聂丽平《60岁的她们,还在养老院当护工》(解法Solution)Judith Farquhar, Appetites, Food And Sex in Post-Socialist ChinaJudith Farquhar and Margret Lock, Beyond the Body ProperTurner Bryan, The Body And Society-音乐素材来源-专辑:《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罗大佑爱发电平台:afdian.net
本期节目通过另类角度重新向听众们介绍了发源于欧洲19世纪中后叶的“颓废主义“文学运动,旨在破除其在中国的文艺批评传统中的刻板定论,并通过分析其在20世纪伴随着东北亚殖民史的接受史来提出一种“文艺抵抗”的可能性主张。进一步来说,我们希望挖掘这样一种文艺思潮如何能在当下被扩大理解为一种抵抗绩效逻辑和“积极”逻辑的普遍生存策略的可能性。-本期制作人员-主播:Evan嘉宾:Dee。英语文学学者编辑:鸽鸽音频设计:wren-时间轴-00:03:12 颓废主义运动是什么?00:11:51 颓废主义的背景与发生:保守性的自我感动还是超越性的反抗运动00:19:45 “大众品味”的辨析00:23:17 文化研究视角下的文本:作为意义的中介00:31:23 颓废主义在中国:新文化运动中的京派与海派之争00:43:10 东北亚(朝鲜半岛)殖民史与颓废主义00:47:20 颓废主义在东亚的传播00:55:30 日本殖民扩张中的颓废主义——作为文化殖民的工具00:59:48 历史语境下的文化思考01:08:05 殖民地颓废主义作家的抵抗01:19:25 颓废主义对于当下的意义:作为一种抵抗的无所事事与游手好闲-延伸阅读-文学作品Charles Beaudelaire, Les Fleurs du Mal:(1861). BoD-Books on Demand, 2023.Joris-Karl Huysmans (trans. Robert Baldick, Patrick McGuinness), Against Nature (Penguin, 2003)Oscar Wilde,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 (first published 189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8Walter Pater,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the Renaissance (first published 1873;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0)Arthur Symons (ed. Roger Holdsworth), Selected Symons (Carcanet, 1974)Harold Acton, Peonies and Ponies: A Novel.  (Chatto & Windus, 1950).Kim Tongin, Sweet Potato: Collected Short Stories by Kim Tongin. (trans. Grace Jung, Honford Star, 2017).Jun'ichirō Tanizaki, The Tattooer (kindle edition, Japanese)文论作品Kostas Boyiopoulous, Yoonjoung Choi, Matthew Brinton Tildesley (eds.), The Decadent Short Story: An Annotated Anthology (Edinburgh University Press, 2015)Linda Dowling, Language and Decadence in the Victorian Fin de Siècle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Kate Hext and Alex Murray (eds.), Decadence in the Age Modernism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19)Philip Hoare, Wilde's Last Stand: Decadence, Conspiracy, and the Most Outrageous Trial of the Century (Arcade Publishing, 2017)Kristin Mahoney, Literature and the Politics of Post-Victorian Decad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Michele Mendelssohn, Making Oscar Wilde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20)Alex Murray (ed.), Decadence: A Literary Histor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0)Matthew Sturgis, Passionate Attitudes: The English Decadence of the 1890s (Pallas Athene, 2011)David Weir, Decadence: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8)Liang Luo,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Staging Salomé in China,” Staging Decadence.Di WU, Oscar Wilde in East Asia (1890–1945), The Oxford Handbook of Oscar Wilde, (Eds.) Hext, Kate & Murray, Alex (2024). Oxford UP. [forthcoming in 2024]Di WU, Oscar Wilde in Sinophone Cultures, Global Encyclopaedia of LGBTQ History, (Eds.) Chiang, Howard (2019). Charles Scribner’s Sons Press. pp. 1721–1731「肌色」の憂鬱:近代日本の人種体験 (《 “肤色”的忧郁 : 近代日本的人种体验》),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 2021), 73–187.韩炳哲《沉思的生活,或无所事事》,中信出版集团-背景材料--本期音乐-Quatuor Végh,Sandor Vegh,Sandor Zöldy - String Quartet No. 13 in B-Flat Major, Op. 130: II. Presto
本期节目我们借助哲学史的认识论脉络系统性地反思了时下流行的几个“有毒”的知识话语,包括“独立思考”、“存在主义”、“心理咨询”、“人间清醒”。-时间轴-00:04:30 对“独立思考”的反思:“我思”的哲学史回顾00:18:10 “缸中之恼”的迷思与胡塞尔“意识的发生学”00:27:05 交互中的一致——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00:31:20 海德格尔与拉康:交道世界是意识产生的前提——无意识是在大他者的场域结构起来的00:37:40 海德格尔:哲学史就是存在的遗忘史00:47:47 生命的沉沦倾向——对存在发生史的冷漠00:49:20 福柯的知识考古学:知识并不是“无辜”的00:53:40 “独立思考”的不可能性:独立思考即对不可能独立思考之必然性的自觉00:57:40 无根的存在主义:绝对自由的自为01:03:03 什么是心理咨询——一种生产“合格主体”的治理技术01:06:49 向死而在——海德格尔对资本主义拜物(知识)教的反思01:17:58 摆脱沉沦:对存在史保持反思、面对生命的可能性01:19:15 心理治疗——可能性的抹杀01:20:58 “人间清醒”的陷阱:知识的普遍化与思想殖民01:28:35 如何真正地进行“反思”?-延伸阅读-勒内·笛卡尔《第一哲学沉思集》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埃德蒙德·胡塞尔《现象学的观念》莫里斯·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雅克·拉康 《无意识中文字的动因或自弗洛伊德以来的理性》(拉康选集)米歇尔·福柯《认知的意志》(性经验史第一卷)路易·阿尔都塞《论再生产》-本期音乐-Oda Balsborg,Hetty Plümacher,Ira Malaniuk - Das Rheingold, WWV 86A / Scene 1:"Wallala! Lalaleia! Leialalei!"-本期主播-Evan, 萧-萧-本期编辑-鸽鸽
loading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