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over食日谈
食日谈
Claim Ownership

食日谈

Author: 食通社

Subscribed: 6Played: 4
Share

Description


我们希望在这档节目里围绕「食物」和有趣的人展开聊聊。
看见彼此,认识世界,从食物出发。
53 Episodes
Reverse
节目介绍:你愿意在餐厅里,花几十块钱点一份可能比你孩子年纪还大的冷冻西兰花吗?——最近我们也知道了,这个听上去有点荒谬的问题,居然有可能是真的。预制菜正在悄悄占领我们的餐桌,从餐厅到外卖,从超市到冰箱,它无处不在。当“锅气”可以用香精勾兑,当“现炒”只是加热料理包的代名词,我们吃下的,究竟是食物,还是工业时代的效率符号?本期《食日谈》,我们不再停留在对“预制菜”的口诛笔伐。我们想和你一起,穿透愤怒的表象,聊聊背后更复杂的真相:● 我们反对的,究竟是预制菜本身,是高昂的价格,还是被欺骗的感觉?● 从妈妈的饺子到超市的速冻饺,中间的界限在哪里?● 当整个社会都在奔向“更快更省”,那些坚持现炒的小店,还能活多久?● 疲惫的家长、孤独的留学生、忙碌的上班族……我们是否早已离不开预制菜?● 我们又该如何在便利与品质之间找到平衡?这是一期既接地气又有深度的对谈,适合所有关心“吃什么、怎么吃”的你。听完这场真诚甚至扎心的讨论之后,你会对下一顿饭,或许会有新的理解。“儿童友好”的氛围曾是西贝的营销策略之一往日摆放着气球的就餐环境近日显得冷清西贝推出的儿童餐也曾是令无数家庭驻足的原因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预制菜,或许也会出现在餐厅的后厨?小龙虾、酸菜鱼、猪肚鸡、火锅都成为了便捷的“懒人菜”留学生李晔在美国3年的生活里,冷冻柜里的预制菜是餐桌上的常客“纯预制无添加”的西班牙海鲜饭,温暖着留学生的胃食日谈播客曾邀请了嘉宾豆豆分享“家庭预制菜”这是豆豆从超市冷冻柜得到灵感,制作的自制烧卖。这是豆豆在年底做的传统预制大菜——广式腊肠!!主播介绍:晓晶 | 主播,食通社主播,关注饮食文化与可持续生活天乐 | 食通社创始编辑玉阳 | 食通社编辑李烨 | 食通社新晋项目官员、《食日谈》新任主播时间轴:01:34 面对“知名餐厅供应预制菜”这条新闻,食通社编辑们大家的第一反应是?05:42 预制菜的定义之争:“100%没有预制菜”和“这不就是预制菜吗”?为什么政府标准和消费者认知差别这么大?08:50 西贝事件为什么会引爆公众情绪?价格、口感、还是被“欺骗”的感觉?14:26 “两年保质期的冷冻西兰花比你的孩子还老?“我们是否有权知道吃的是什么?21:07 我们离现点现炒的餐饮体验为什么越来越远了?30:41 预制菜背后的劳动问题:预制菜会“解放”还是”击垮“早起做锅盔的街头小店?36:21 本地饮食文化的消失:从卤煮、锅盔到全国一样的连锁快餐39:28 留学生眼中的预制菜:是救命稻草还是乡愁替代品?43:56 家庭自制预制菜:让“劳动”自有意义,也是摆脱社会时钟的方式之一播客创作团队编辑:玉阳节目片头、片尾:岜农统筹/制作:晓晶图片/播客封面:晓晶推文设计:木又寸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节目介绍:很多人把精酿啤酒看作是一种追求个性和独特品味的小众文化。但是,在口味单一且寡淡的工业啤酒出现之前,啤酒的酿造工艺和风味本就是多种多样的。不只是风味的丧失,工业啤酒还削弱了发酵食物中本该有的微生物多样性,同其它追求“标准”“洁净”的工业化食品一道,瓦解着人们抵抗疾病的免疫能力。因此,精酿从来不该止于一种消费趣味,在这期节目中,我们请来两位在酿造与烘焙领域的嘉宾——张凯(分野酿造)与大象(火星大象实验室),一起聊聊他们所理解的精酿与烘焙,以及他们与发酵之间发生的那些故事。张凯与大象和我们分享了他们如何将酿酒与烘焙打通,用同一种谷物探索两种发酵艺术的可能。他们谈到了背后的实验精神,从清酒曲接种玉米,到面包与精酿之间的物质循环,再到如何在地球日用节能方式酿一锅“有环保使命感”的啤酒。所以说,精酿和手工烘焙到底是什么?是风味驱动的表达,还是对食物系统的重新想象?本地化只是“原材料溯源”,还是一种更具创造力的饮食生态实践?我们还聊了聊精酿啤酒的发展脉络、风味与文化的碰撞,以及国内谷物供应链中的现实挑战。总而言之,无论你是啤酒爱好者、烘焙爱好者,还是“风味探索”的行动派,欢迎一起打开本期节目,和我们一起用味觉思考食物的未来。谷物的发酵,是酿酒与烘焙共同的制造过程谷物的发酵过程麴化小麦的过程:经过麴菌“预消化”的小麦,淀粉转化为糖,更易发酵、释放复杂香气,是精酿或面包背后的秘密武器麴化大麦麴化的根茎类植物分野酿造在河北涿州的新酒厂是酒厂又像实验室每次制作“面包回收啤酒”,大象都开着车穿梭全北京“疯狂收包”从北京十余家面包店回收来的面包搭配上一批IPA酿造后残余的啤酒花,经过烘干、破碎与发酵,最终酿出一杯风味独特的精酿啤酒。一杯以“从浪费中长出来”为命题的地球日主题啤酒走入田野,分野酿造在白洋淀有机农场采集植物表面的酵母来自北京周边农场的各类老品种西红柿,是分野酿造在制作特定风味精酿时会用到的原料来自海南的可可果也是风味源之一本期嘉宾:张凯:分野酿造和金桔计划的酿酒师。尝试通过在地的酿造项目,倡导一种更可持续的享乐主义。徐鑫:me lab 火星大象实验室与谷语者联合创始人,《酸面包的细节》中文版译者。关注从谷物源头到餐桌的风味逻辑,将持续理念融入到日常研发与生产。主播:王昊:食通社编辑、食日谈主播晓晶:食日谈主播,每天都要吃面包,也爱喝点小酒时间轴:02:32 精酿与烘焙的相遇:“棕熊拉格”背后的发酵实验05:50 什么是精酿?是一种工艺还是一种文化?它与普通啤酒的区别是什么?12:27 为什么精酿酒馆里的“小甜水”越来越多了?16:51 啤酒与面包的“上下游”闭环:酿酒剩下的麦糟竟然可以做成负糖饼干?22:30如何用十家北京面包店剩面包做一款“地球日啤酒”?30:00 啤酒不只一种味道:“零浪费原料循环”做成的精酿别有风味31:22 国内精酿和烘焙的原材料依赖进口,本地原料供应难在哪?37:33 番茄、可可、蜂蜜……精酿风味的本地化尝试44:31 听说过拼配茶,原来麦子也要“拼配”?45:07 在地全麦粉的现磨尝试:为了香气,也为了稳定性48:26 全球气候变化与谷物减产:精酿面临的成本挑战57:30 麦子的发酵旅程,关于味觉、土地与时间播客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岜农制作:晓晶编辑 玉阳推文设计:木又寸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节目介绍:从6月初开始,一条标题为“从垃圾围城到垃圾不够烧,中国速度让西方看懵”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传播。把碍眼的垃圾放到炉子里痛快地付之一炬,再将燃烧释放的能量用于供电,许多人为这样“完美”的技术方案感到振奋。在听到“浙江和上海的焚烧厂去其它省市抢垃圾烧”后,不少人开始感叹:“这个消息真的能让我放松地使用过度包装的商品了,以前全是负罪感。”甚至出现了“是时候号召大家多丢垃圾”或者“别垃圾分类了,都直接拉去烧了”这样黑白颠倒的观念。鉴于该视频内容已经产生的误导性影响还在不断加强和扩散,本期播客我们邀请两位来自垃圾治理和环保公益领域的资深人士,一起来聊一聊“垃圾不够烧”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现在垃圾真的不够烧了?为什么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回答“是”与“不是”?·视频中引用了杜祥琬院士提出的“垃圾是放错位置的金山银山”,但“垃圾焚烧”是对垃圾资源合理利用的唯一方案吗?垃圾处理的原则首先应该是什么?为什么说垃圾焚烧为什么应该是最后一道手续?·现有的垃圾焚烧技术真的能在实际的处理过程中避免二噁英,以及其它有毒排放物和大气污染物的产生吗?·垃圾焚烧能够代替垃圾分类吗?为什么高效的垃圾焚烧反而离不开垃圾分类?·为什么从源头上减少垃圾既是关爱地球,也是关爱自己?很多一次性塑料垃圾都来自食品包装,你是否真正了解微塑料以及塑料添加剂对人体的危害?·垃圾的大量产生与我们的消费文化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消费者和企业,谁该为减少垃圾生产负责?为什么垃圾焚烧反而有可能阻碍社会垃圾的减量和循环利用?和其它国家一样,垃圾成为中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曾经的“垃圾围城”带来的震撼与恐惧,促使人们希望找到一种能够快速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案。图源:《垃圾围城》剧照被人们随意丢弃的大量垃圾会四散到山川和河流,也有可能沿着食物链向上回到人类的餐桌,最终进入人体。图源:毛达垃圾处理方式的优先级图源:毛达我国部分地区焚烧发电厂的分布。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中国已建成超过1000座垃圾焚烧发电厂,焚烧炉达到2172台,焚烧能力约111万吨/日。这种能力的提升使得中国的垃圾焚烧处理量远超美国、日本和欧洲的总和”图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自动监测数据公开平台垃圾焚烧可能产生的污染物。图源:天下无焚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外卖垃圾。图源:食通社生鲜超市经常见到的被过度塑料包装的各种水果和蔬菜。图源:食通社某超市收集顾客自愿捐赠、免费取用的购物袋。图源:吴晓歪为了倡导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的使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设置了需要自带容器的“散打专区”。图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邮差慢递”活动尝试为人们搭建一个可以让二手袋子流动起来的循环平台。图源:Free U Nature本期嘉宾毛达,环境史博士,深圳市零废弃环保公益事业发展中心理事长、“无毒先锋”行动发起人。二十年以来,一直参与多个环保机构的固体废物和环境健康项目的工作,目前其工作重心是化学品健全管理、电子商务绿色化、塑料垃圾污染治理以及零废弃理念的实践推广。孙敬华,自然名“莲蓬”,自然之友垃圾减量项目主任,科普图书《垃圾魔法书》主编,多年来在垃圾减量与分类、校园零废弃等领域深入开展宣传教育及科普工作。玉阳,食通社编辑,最近在思考塑料与人类之间的有毒关系。本期主播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时间轴01:00 倡导了这么多年的垃圾减量和垃圾分类,看到这条“垃圾不够烧”的短视频,心情如何?07:01 垃圾焚烧为大家带来了一种“爽感”,也反映了人们对待垃圾不耐烦的态度08:51 为什么垃圾焚烧是垃圾处理的最后一个选择?14:21 在实时监测的条件下,焚烧炉能完全避免二噁英的产生吗?18:09 中国为什么建这么多的垃圾焚烧厂?20:33 焚烧厂烧不了的玻璃瓶,还像小时候一样能被厂家回收吗?33:33 塑料包装中的“邻苯增塑剂”相当于一种人工雌激素37:44 点外卖时,明明标注了“不需要一次性餐具”,商家为什么还会坚持送?49:55 垃圾焚烧的产能过剩降低了处理垃圾的经济成本,但看不见的社会成本要由我们每个人承担55:40有哪些脑洞可以让商家减少或者回收利用一次性塑料包装?59:45如何把垃圾的减量和循环利用与自己的生活关联起来?播客创作团队音乐:岜农策划:天乐封面:晓晶制作:小葡萄编辑:玉阳版式:小树
节目介绍:本期节目是食日谈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在三元桥的线下店“集室”的一场随性对谈,我们请来了两位老朋友:康丽和金鹏。他们一个是来自云南楚雄的彝族姑娘,靠山里的蘑菇松茸一路读书;一个是东北大兴安岭的“野生食物”实践者,从城市回到林间,用采山养活自己十几年。在这期节目中,南北两位采山人聊到了野山货背后的真实劳动、与山村老人的紧密关系,还有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困境与希望。听起来好像挺“原始”的生活,其实背后有好多现代社会绕不开的议题:信任、收入、劳动力、定价逻辑,还有“吃东西到底图个啥”。这是一场没有套路的真诚对话,也是一个关于 “怎样靠山吃饭” 的故事集。欢迎收听本期节目,走进他们的山野日常。此外,这也是北京有机农夫市集15周年系列对话的第一期节目。更多有趣的对谈,敬请期待。彝族姑娘康丽康丽居住在云南的深山里,原生态的环境是野生鸡枞菌生长的好地方采菌路上风景好,背靠大山,下面是金沙江背着宝宝的采山人漂亮的鸡枞菌在大兴安岭采山15年的金鹏美丽的大兴安岭,资源丰富,远离污染,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野采产品生长在天然环境下,没有经过人工干预和管理。野生蓝莓“越橘笃斯”完全成熟的雪松仁野生白桦树木耳自然晾晒中的蘑菇黄芩玫瑰花玫瑰果采山带来的似乎不止是原始森林中的天然食物还有森林的气息、能量,以及当地采山人劳作过程中的喜悦与放松。本期主播:金鹏|目前生活工作在大兴安岭林区小镇呼源。与当地采山人合作采摘野生食材15年。热爱森林生活,喜欢进山采摘各种美味食物,同时观察记录这片干净的北方小镇。康丽|出生于1992年的彝族姑娘,高中毕业后在昆明和北京参与乡建工作,2015年底决定毕生都扎根在乡土里,于是返回云南楚雄创业,先后开办“康丽土货”和“开心家园”两个平台,以销售支持当地可持续采集和文化传承。天乐|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食通社创始编辑。时间轴:01:05 相遇回忆:15年前,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最早一批摊主02:48 为什么回到山里?两个返乡青年的选择04:04 什么是“采山”?松茸、野菌、山货的来历14;26 当地人也更爱吃野生山货吗?19:09 卖山货怎么定价?不是随行就市,而是保障采山人们的基本收入24:51 “这不是暴利”——当顾客说你卖贵了27:10 山村的现状:云南山村从100户到80户,东北小城只有2000人,谁还在劳动?33:59 近年来的气候变化对采山也有一般收入的影响?37:25 被“老板”承包的山:自由采集的困境40:15 采山回来,只完成了1/3的工作56:46 采山还能遇到熊?野生≠容易:上山采摘的风险、辛苦和讲究61:07 辛苦的采山是夕阳行业吗:内心的自由或许是一点点坚持的理由播客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岜农制作:晓晶编辑 天乐推文设计:木又寸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节目介绍: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因为屡次爆发的食品安全危机,一批中国消费者开始探索更好的农业和食材,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了最开始从事有机种植的农民。本期嘉宾曹小红就是其中一位,2008年,因为孩子的身体原因,她开始寻找食材。那时候她开始在有机平台“沃土工坊”购物时,没有小程序下单,没有微信群,甚至快递都不发达,想要买东西甚至要靠电子邮件和现金。当有机运动都从大城市兴起,身处湖南小城市的她,一步步建立了团购小圈子,一面联系各地的农民,一面带本地妈妈“跟着买”。直到今天,她都一直活跃在消费者社群中。本期的另一位嘉宾,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晓云生,也回顾了自己从消费者加入卖菜事业的经历。在农夫市集十几年卖菜经历中,也经历着诸多变化与挑战,以及怎么与全国各地的农友一起维护一张禁得住考验的餐桌。回顾过去,是一群对食物有认识、有追求,同时也有热情、有能力建立起组织的消费者,在改变大众对于农业和食物的理解,搭建起产销之间的桥梁。当直播、代发快递这些商业模式进入,我们是否能像当年的消费者一样,建立彼此间的信任?小红也分享了她在食物背后的生活观念:如何践行不焦虑的饮食态度?菜市场应该如何挑选?以及令人羡慕的理想生活:跟随父母亲身实践农耕,认识食物和自然的生活……如果你也在为全家买菜而操心,或者只是想吃得更踏实,这一期也值得你听听。四季流转中,小红父亲在乡下的作物如果有多,就做点啥。比如鸭子(3只)春季产蛋高,就做点咸鸭蛋。菜地里冒出的鼠曲草,嫩嫩绿绿的,黄色的小花,那就摘下来做糯米粑子。小红姐这几年都在做青梅露,今年的梅子是福建诏安的小白梅秋天晒红薯干小红带着华德福同学们种花生曹小红在广东丰年庆上分享她的经历。嘉宾介绍:曹小红:湖南省郴州人,成长于大山里,祖辈在族谱里记载的都是农民,直到这一代,兄妹都到城里安家。作为教育工作者,因养育孩子的原因,于2008年开始在沃土工坊购买有机食材,开始了与食物、土地、自然关系的深入之旅。晓云生:当过记者,做过业余农夫,在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卖菜十年。王昊:食通社编辑,同时也是疫情之后开始接触生态食材的消费者。时间轴00:45 初识有机圈:2008年,没有微信,一切靠邮件和信任连结。05:56 从农村“逃出来”的女孩,为什么也需要在长大后重新认识土地?17:01 妈妈团的兴起:买菜也能建立深厚友情:团长带头冲,团员闭眼跟——全国各地的生态农友撑起一群妈妈的饭桌。20:46 从父母的菜地里学到的:一颗玉米,五条虫虫,你能接受吗?23:43 从“死忠有机”到“佛系采购”:随着孩子长大,生活节奏也变了,吃饭也变得没那么“卷”。25:24 回归当地,逛菜市场是一种修行:如何分辨阿婆自家种植的本地菜?37:52 为什么直播、快递时代,消费者的信任感反倒没有比以前更强?48:42 理想是回归生活本来的样子:三餐四季、劳作与感知播客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岜农制作:晓晶编辑 王昊推文设计:木又寸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节目介绍:本期节目邀请社会企业“牧云坡”做客“食日谈”,听她们如何和村民一起探索更公平、更可持续的生产方式——既能保护自然,也能把村里的好东西卖到更远的地方,让农民获得更多收益。四川阿坝州的小金县位于嘉绒藏区,从成都开车也要五六个小时。极大的海拔跨度、多样的地形赋予这里丰富且优质的农产品。十几年前,公益机构“成都蜀光社区发展能力建设中心”来到这里,和许多机构一样,在多年开展扶贫和发展项目之后,“蜀光”开启了帮助大山里的农民卖货的道路。但他们最终走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为了经营农产品销售,2017年,“牧云坡”成立。作为一家社会企业,它不为盈利而生,而是为了社区的利益服务。通过组织村民一起采集、种植、放牧,村里活跃了起来,销售的盈余也会在年终会返还给村民小组,让公共资金重新回流社区。和传统的“农民-商贩”关系互相算计、农民受制于市场的模式不同,牧云坡看重的是信任与合作,村民小组自己决策、自己制定标准,而社会企业则在背后支持。多年努力的结果便是更优质健康、环境更可持续的产品:可持续采集的松茸和羊肚菌、生态种植的苹果和车厘子、花椒和花椒油、野放牦牛肉……在本期节目中,牧云坡的方云会和刘锡婷将与我们分享这些产品背后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这一期,我们会聊到:● 想要松茸和羊肚菌赚得多,绕开贩子有多难?● 边“采蘑菇”边保护,靠一群藏区妈妈如何做到?● 想维持牦牛传统的放养状态,需要村民们做什么努力?● 如何依靠社区的力量,在产销关系中建立信任,维持生产标准?● 销售盈余回到社区,村民要怎么用?欢迎收听,让我们一起理解食物背后的世界!羊肚菌采集小组的妇女们可持续采集小组在给当天收获的松茸分类、称重。什么是可持续采集?羊肚菌采集小组的共识是:不采集体长小于3cm的羊肚菌、不带走羊肚菌根部泥土、带回在采集羊肚菌过程中产生的垃圾。羊肚菌的泥脚品质很低,一般不会用来食用。但村民销售给贩子时,为了多卖些钱,也会一起将泥脚采下,这一点成了行业内的潜规则。造成的后果却是羊肚菌不能再继续生长。羊肚菌合作小组用提留的公共资金,给村里65岁以上老人每人送一箱牛奶。牧云坡的水果种植小组的在组织剪枝技术培训牧云坡的水果种植小组的在组织剪枝技术培训村民杨大哥在冬季补饲牦牛。受时间所限,本期无法覆盖所有关于牦牛的内容。有兴趣可以在牧云坡的公众号上自行搜索。锡锡和云会在2024年广州丰年庆,他们的产品在市集上非常抢手。本期主播:云会:四川牧云坡的一员,主内,生产品控,组织协助,陪伴村民成长。锡锡:四川牧云坡的一员,主外,喜欢游走于城市与山林间的生活。小P: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唯一的95后和人见人爱的团宠,一人身兼数职,在本期节目中她是牧云坡的下游销售者。王昊:食通社编辑。厨房爱好者,也是牧云坡产品的消费者(牦牛肉非常适合用来做卤牛肉!)。时间轴:00:52 什么是社会企业? “牧云坡”的诞生与使命:公益机构进入乡村,发现农民种得好却赚不到钱,如何破局?07:00 松茸分那么多等级,竟然是商业机密?牧云坡工作者如何从“小白”变身市场内行?15:51 好吃的羊肚菌,也可能会被采光。如何才能克服“公地悲剧”,说服村民,不让资源枯竭?28:37 羊肚菌可持续采集,为何让村里的妈妈们更有话语权了?31:58 放养VS圈养育肥:牦牛养殖方式改变,让小金藏区的传统也在随之消失38:39 花椒、苹果、杂粮……牧云坡在经营的其他农产品41:08 在缺乏信任的时代,为什么老百姓愿意跟着牧云坡改变种植方式?42:46 老品种苹果有多珍贵?村民采自家果园送远在外乡的孩子48:18 如果你也想支持可持续农业,可以怎么做?播客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岜农制作:晓晶编辑 王昊推文设计:木又寸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节目介绍:2025年春节档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豹子精申小豹,以机灵可爱的形象赢得了众多观众喜爱。然而,电影中的他身受重伤、生死未卜,让人联想到现实中濒危的华北豹(Panthera pardus japonensis)。这一中国特有的豹亚种,正面临栖息地破碎、人为盗猎、猎物减少等严峻的生存挑战。为保护华北豹,守护中国野生猫科动物的保护组织“猫盟”已经在山西和顺县的农村社区扎根10年。这两年,猫盟团队推出了“豹乡田”项目,不用化肥农药、不铺地膜,在村里搞起了生态农业,探索全新的保护方式。去年,食通社的同事们吃到了豹乡田出产的糯玉米、炒莜麦和各种杂粮。本期《食日谈》,我们请到了豹乡田项目主管Hannah,探讨保护华北豹和种地有啥关系?生态农业如何保护华北豹栖息地,又与当地社区共生?随着Hannah的讲述,我们发现:一片玉米地,竟然成了连接豹群、村民和城市公众的纽带。从村民偷玉米的乌龙事件,到野猪、狍子共享农田,再到为村民提供煤炭补贴减少森林砍伐,这场融合保护、生态农业与社区共建的实验,既是“其他有效的区域保护措施”(OECM)的范例,也为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新的思路。豹乡田的土地规划(与实际种植有出入)和地名©秘密去年6月,干旱缺水导致不得不补种玉米。老乡和杰哥(右)一起搬玉米。©王烁/猫盟2024年12月,豹乡田第三次管家会议 ©王烁/猫盟2024年11月,猫盟在饮马池村举行丰收宴,用豹乡田的产出招待老乡。©王烁/猫盟豹乡田夏日晨曦中的母豹HS2006F。豹乡田周围稳定生活着4~6只成年华北豹,它们也在这里繁殖、育幼 ©王烁/猫盟本期嘉宾Hannah:猫盟豹乡田项目主管hannah,也叫二狗,微博@天才少女哈亚纳,育有二猫。本期主播泽恩:食通社编辑,希望找回“惊奇之心”的自然观察新手,猫盟月捐人。时间轴01:32 猫盟最早在2008年来到山西和顺寻找华北豹,发现了什么?03:12 生态农业与野生动物保护有啥关系?为什么猫盟要做"豹乡田"项目?04:46 在有1.7亿人口的华北区域,人与豹如何共享同一片土地?06:44 保护机构从零开始做生态农业,难吗?18:00 村民怎么看待豹乡田?他们愿意参与生态农业吗?21:25 从偷玉米的乌龙事件,到村民帮忙收玉米,发生了什么?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让豹乡田变成了怎样的实验场?29:47 生态农业能否平衡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猫盟如何与村民一起寻找解决方案?31:50 老乡们的改变,从不打死这条蛇开始38:24 豹乡田项目未来如何实现资金可持续?50:53 未来,我们能否看到更多豹乡田?这样的模式是否可以复制到其他地区?51:44 来到豹乡田,能看到豹子吗?72:49 如果我们也想为华北豹做点什么,从哪里开始?播客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岜农策划、编辑 泽恩制作:晓晶推文设计:木又寸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想要关注更多食农内容,请关注“食通社”公众号
节目简介:大家好,欢迎来到《食日谈》!在这一期节目里,我们聊的话题有点严肃:当污染环境的大公司开始给环保组织捐钱时,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起因是我们发现,制造出大量一次性外卖塑料垃圾的企业,开始给做减塑的环保组织发钱了。我们不由担心,这是否会影响倡导垃圾减量、反对一次性塑料使用的环保组织的独立性和工作逻辑。我们也希望从食农领域切入,借此来探讨制造各种环境和社会问题的企业,与试图解决这些问题的公益组织,以及他们与政府、媒体和公众之间的复杂关系。于是,我们邀请了两位资深环保公益人士——孙姗和马天杰,来聊聊:污染企业为什么会资助环保组织?公益组织可以采取什么手段保护环境、维护社会公正?政府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公众如何去理解这些角色?企业除了出于收买的目的来资助公益组织,还有哪些手段影响公益组织?他们还有哪些舆论公关、政府公关的手段?随着环保议题愈发复杂,公益组织如何面对这种局面?在有(潜在)资助关系时,如何处理这些利益冲突?公益组织筹款有伦理吗?国内外对此有哪些讨论、案例和原则?公益组织和媒体可以如何帮助公众理解食农领域的复杂性,识破企业洗绿的宣传,做出正确的选择?例:SEE零废星球—青山公益洁净自然行动 | 第一期伙伴名单公示本期嘉宾:孙珊:生态实践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之一。2015年开始种地,体验土地、农耕、食物、生态,以及自给自足(Homesteading)的生活。现居加拿大,开办“蕺菜园生态农场(Chi Garden)与发酵厨房”。2024年和2022年分别参加了在哥伦比亚和蒙特利尔举办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16和15次缔约方大会。马天杰:环境领域的自由撰稿人。他从2004年开始从事环境保护倡导相关工作并曾担任国际环保机构负责人。他长期关注中国环境治理议题并为多家媒体撰写分析和评论。他的新书《追寻绿色中国》(In Search of Green China)将于近期出版。本期主播: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时间轴00:54 孙姗和天杰分享自己在环保领域的工作经历02:22美团等大企业开始资助环保组织,听起来像是好事?但背后又隐藏了哪些深层次的问题?06:29 企业如何开始介入议题,维护自己的利益?NGO又应该如何应对?09:07 3000多个企业参加全球生物多样性峰会,这意味着什么?13:44 环保组织应不应该有气节?为什么会出现吃软饭、拿黑钱的现象?17:00 20年前的金光纸业环保风波与民间环保组织的今昔变化22:28公益组织“与狼共舞”,节奏谁来定?26:12 公益组织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匹配28:53 房间里的大象30:01 公益组织和企业在国际上如何博弈32:09 谁来代表公共利益?35:52 公益组织应该跟谁站在一起?37:23 AI和算法39:07 媒体的角色:《南方周末》的漂绿榜和无处不在的软文41:40 雀巢配方奶粉丑闻45:44 把政府告上法庭,反对黄金大米的菲律宾人在捍卫什么?48:00 企业与公益组织在公平贸易、有机认证等方面的博弈及公益组织使命57:20 预告天杰的新书《追寻绿色中国》(In Search of Green China)播客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岜农制作:小葡萄策划:晓晶编辑 天乐推文设计:木又寸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想要关注更多食农内容,请关注食通社公众号
节目介绍:听到“预制菜”时,你会想到什么?是中央厨房加工的“工业化”校园餐?还是连锁餐厅里出其不意的“料理包大餐”?食日谈播客的嘉宾豆豆通过自己的实践,把 “预制菜” 搬进家庭厨房。在她眼中,“预制菜”这个当下谈之色变的名词,不只意味着速食文化,也可以代表一种充满智慧和巧思的“快手”生活方式。本期节目中,豆豆将与我们分享她对家庭预制菜的独特理解:她的故事从制作猫饭的灵感开始,到用心雕琢每一道慢烤牛肉、咖喱炖菜和家庭泡菜。一开始只是因为打工人时间太紧,又想自己做饭,迫不得已而为之,后来却越做越有趣——作为理科生的她相当具有实验精神,为了预制的安全、健康和美味,每一道菜都要经过她的实验和反思。在她眼中,哪几道菜是适合家庭大量预制的?作为听众的你,还可以从中转化一些意想不到的化学知识和厨艺灵感。也许时间紧张的 “牛马” 们,可以不用每天手忙脚乱,就拥有 “自做自食” 的幸福生活。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关于家庭预制菜的故事,探索饮食和生活的新可能性,那就快来收听本期节目吧!豆豆家的自制预制猫粮:内含海鱼、鸡胸、火鸡胸、猪心、猪肝、鸭心、鸡蛋。全麦吐司和麦芬面包们。切片后准备分装冷冻的乡村面包。卤2公斤牛腱子,可以吃十几顿,耗费3小时。豆豆从超市冷冻柜得到灵感,做的自制烧卖。用菠萝蜜丝(一般没人吃,会连着皮扔掉)做的菠萝蜜果酱集合!自制食物开大会用菠萝蜜果酱做的雪花面包,超好吃脐橙皮(今年吃了4箱)做的橙皮巧克力豆豆年底做的传统预制菜——广式腊肠!豆豆的最新研发成果:潮汕牛肉丸做饭是个项目管理:豆豆专门统计了做饭前要做的小决策。这还是简化版,部分决策需重复多次。本期主播:嘉宾主播:豆豆:可持续生活实践者,爱好研究不消费的生活方式。节目主播:王昊:在家也是主厨一枚。理科生,但钻研精神甘拜豆豆下风。晓晶:新手厨子,目标是学到妈妈厨艺一半程度,再融合。时间轴:00:48当我们聊“预制菜”的时候在聊什么?为什么公众这么不喜欢这个词?02:57自己在家做“预制菜”,是怎么一回事?13:30豆豆的自制预制菜灵感来源:做猫饭。20:07分享近期创新尝试:慢烤牛肉、家庭卤肉和自制腊肠。22:23什么预制菜适合新手一次性大量制作?26:47怎么保存预制菜,能长时间保持安全、健康、美味?36:57有什么是豆豆至今还没能挑战成功的家庭预制?45:57“生命体征维持餐”和“家庭预制菜”:如何不费力地完成自己做饭的任务?53:21吃“住家饭”和自制预制菜,是一种特权吗?62:52别让 “自己做饭” 成为心理负担:无论做饭、养猫、种花,只要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都可以帮我们从社会化的紧凑时间表中抽离出来,重新“成为自己”。播客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岜农制作/封面:晓晶编辑 王昊推文设计:木又寸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节目介绍本期节目,《食日谈》的主播天乐与《100种生活》Sijia进行了一场串台特别对谈。这也是天乐第一次在播客里谈到自己如何从国际新闻专业毕业的媒体人,成为一个和农业、食物打交道的公益人,以及她所理解和践行的理想工作和生活。当然,这场对话的主题还是食物。从 “胡萝卜刺身” 到 “农友的酸汤秘方”,“好生活” 与 “好食材” 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究竟有何意义?不仅自己不点外卖、上班还要做饭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是如何实现的?现代都市人如何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保持对食物与环境的关注,通过更有意义的消费行为支持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食物是我们连接自然的纽带,也是我们改变自己和未来的起点。希望这期节目能带给你一些新的视角和行动的灵感,在许下新一年愿望的时候,记得加上“好好吃饭”这个细微又重要的事项。也期待和各位听众和读者在2025年继续从食物出发,看见彼此,认识世界。2011年,北京有机农夫市集成立,志愿者们和农友数量不断增多2019年在中国农业大学举行的农友大会现场把农友、消费者、学者、餐厅经营者聚在一起讨论食物体系2020年新年大合照21年疫情期间,农夫市集依然为北京市民持续提供优质的食物。食通社工作餐由同事们轮流下厨要工作,也要好好吃饭。食通社和农夫市集开会总有东西吃时间轴:00:00 节目开场:Sijia介绍第五季主题“用绿色点亮生活”,并欢迎本期嘉宾天乐。02:30 职业转型:天乐分享从新闻媒体人到NGO的职业转型历程。08:00 对国际NGO的反思:在国外从事国际发展的经历和思考,以及回国后的职业选择。09:30 NGO与NPO的区别:深入解析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的异同点,以及食通社的工作模式。15:10 团队氛围与饮食文化:食通社团队如何通过轮流做饭营造生活气息和责任感。25:00 什么是生态小农与有机农业:科普生态农业与常规农业的区别,分享如何支持生态小农。31:00 关于食材的选择与生活方式:聊个人日常饮食习惯,强调支持本地农友的重要性。40:30 打破特供迷思:解读特供食材的真实性,并分享行业内外的挑战与反思。47:00 减少食物浪费的经验:分享如何通过规划和灵活的厨艺减少浪费。55:00 生活方式的反思与选择:如何通过健康饮食和环保行动提升生活质量,同时平衡工作和责任。59:30 结语:鼓励听众专注于自身兴趣与价值感,找到理想的工作和生活方式。本期主播:Sijia:《100种生活》播客主播,常驻都柏林的四川人,数据圈“砖员”,十年如一日搬砖不止。梦想有朝一日“靠嘴上岸”,全职追逐播客梦。常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瓦依那乐队岜农策划/制作 :《100种生活》编辑/封面 :晓晶#关于「食日谈」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食通君(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om
节目介绍:欢迎来到本期节目!当气候变化逐渐从新闻标题走进我们的菜篮子,农民的故事成为最鲜活的记录者。北京浅山的柳刚、云南返乡青年康丽,以及 “半农半X” 的蚊滋滋,将为我们带来一场关于农田、菜价和极端天气的深度对话。从暴雨砸光杏树到干旱晒裂水库,他们的故事展现了农业如何在气候变化的冲击下寻找生机。柳刚分享他如何通过种植芋头、挖排水沟来缓解气候影响;康丽带我们进入云南的生态果园,探讨草覆盖如何守护果树健康;蚊滋滋则用相声版的幽默讲述 “豆角不开花” 的背后科学。本期节目也直击 “菜价波动” 的真相:为什么农民赚不到钱,消费者却觉得菜越来越贵?生态农业如何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可能解答?通过这期节目,我们希望你能看见农友的努力与韧性,也能重新思考作为消费者,我们可以如何支持更健康、更可持续的农业未来。快来一起聆听这场关于土地、菜园与未来的精彩对话吧!小柳树农园位于北京顺义齐家务村,占地八十多亩,园内有2个温室大棚、10个冷棚,以及40多亩露天种植区。图:徐于凡小柳树农园原本每个季节都要有细致的种植安排,才能确保全年任何时候都有20多个品种的产出,给消费者和餐厅足够多的选择。不同作物的间作套作。然而,今年极端天气的影响让柳哥有两个月损失巨大。云南楚雄永仁县中和镇小直苴村。康丽家所在的山头只有几户人家,全村100多人分散在不同山头,串门得走半个小时以上。图:晓云生通过把家乡山里的土货直接卖给消费者,康丽一家也在老家安居乐业,生了两个孩子。蚊滋滋手绘里山全景,山、田、林、园、居齐备 进园处的镇宅大桑树竟在10月底还保持着丰茂姿态。 长角羚(左)、蚊滋滋(右)和他们永远不羁欢快的狗子。靠着设在院中的人工气象站,知识农夫每天足不出户便能拿到当日的天气数据:10月28日,室外温度9.1℃,湿度76%,风速0km/h,周降雨量0.6mm。本期主播:嘉宾介绍:柳刚:北京浅山区的小规模生态农场主,擅长多样化种植。康丽:返乡扎根云南乡村的彝族青年,致力于守护家乡的果树林。蚊滋滋:一名“半农半X”的业余农夫,观察气候变化的各种现象。主播介绍: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时间轴:00:29 嘉宾介绍:来自北京的柳刚,云南的康丽,以及“半农半X”的蚊滋滋。02:28 气候的威力:极端天气如何影响农作物,冰雹、暴雨和干旱的真实故事。15:16 探讨极端天气对生产成本的冲击:从种植设备投入到如何提高土壤抗性。极端天气让农友们得花多少钱、多少心思?20:40 提问:虽然极端气候影响这么大,为什么很多生态小农的菜没涨价?24:08 菜价迷思 :菜价涨了,农民却没赚钱?听听农友们的无奈和坚持。29:20 生态农业的机遇:“打不倒”的生态农业,如何靠健康土壤和多样种植减少气候损失?45:16 消费的力量 :听起来好,但丑丑的 “陆地菜” 你会买吗?消费者的选择如何影响农业未来?53:14 未来菜价是否还会涨?面对气候挑战,农友们讨论生态农产品的定价与未来。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瓦依那乐队岜农编辑 :王昊制作/封面 :晓晶#关于「食日谈」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食通君(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om
节目介绍:我们的播客“食日谈”喜获第三届CPA中文播客文化节公益环保类别的年度播客奖�感谢百大提名人和主办方的认可!也感谢每一位嘉宾和听众!11月23日是个周六,食日谈主播晓晶乘坐早7晚7往返京沪之间的航班,去上海领奖。颁奖活动现场,我们也遇到了同样获奖的老朋友,从浙江嘉兴采菊农忙中赶来的友台“团力结构”的主播于建刚。很少在播客圈中社交的“食日谈”,在此次活动中偶地破圈,从其他播客圈内外的同行朋友的眼中,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食日谈”。晓晶认为食通社应该更接近“食物”分类,同行的于建刚更是戏称:我们是一个生活方式播客,怎么得到了“公益环保奖”?由此引发了更多的反思,也有了这期和“团力结构”的串台节目:为什么不同的听众看待同一个播客会有差别?出入过公益行业的几位主播如何看待“公益”与生活的区别?食物在此又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要选择播客来表达?几位主播难得在播客中回顾了做播客的原因,以及意想不到的收获。“团力结构”的三位主播虽然都关注食物和可持续生活,但也有各自的独特经历,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之下凑成了这一个“天南海北”的播客?那么就请加入我们的闲聊。友台相聚,共获“公益环保类”奖项。但晓晶觉得食日谈应该在“食物”分类,于建刚则则觉得团力结构应该在“生活方式”类别在上海活动现场一起领了奖,听了沙龙,喝了咖啡,还在繁华的南京西路,吃到了一碗“非预制菜、需猛火现炒,请耐心等待15~30分钟”的现做牛肉粉本期主播:嘉宾主播:月丽:可持续农业从业者,生活工作于深圳。(公众号:梧桐岛市集)杜玥:90后半农半X生活者,生活工作于威海。(公众号:高龄小朋友)鱼见缸:养蚕缫丝种菊花,生活工作于嘉兴桐乡。(公众号:梅和鱼)节目主播晓晶:食日谈主播,第一次乘坐传说中的“牛马航班”前往上海,感觉很神奇。王昊:食通社编辑,生活工作于北京。时间轴00:00‍ 开场+主播和嘉宾介绍03:04 小雪节气介绍和各地的节气观察‍‍‍‍‍‍‍‍‍‍‍‍‍‍‍‍09:06 我们的播客竟然得奖了!但为什么类别是“公益环保”?‍‍‍‍‍‍‍‍‍‍‍‍‍‍‍‍‍‍‍‍‍‍19:59 月丽和杜玥做播客前的经历和想法上的转变‍‍‍‍26:19 “团力结构”和“食日谈”为什么想到用播客的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出发点和工作方式‍‍‍‍‍‍‍‍‍‍‍‍‍‍‍‍‍‍‍‍‍‍‍‍‍‍‍‍‍‍‍‍‍‍‍‍‍‍‍‍‍‍‍‍‍‍‍‍‍‍‍‍‍‍‍‍‍‍‍‍‍‍‍‍‍40:07 对听众的了解和相互之间的互动,做播客的目标和现状‍‍‍‍‍‍‍‍‍‍‍54:28 做播客以来自己的变化‍‍‍‍‍63:36 闲聊(村里的拆迁情况,年底广东的“丰年庆”活动)‍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瓦依那乐队岜农编辑 :王昊制作/封面 :晓晶#关于「食日谈」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食通君(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om
节目介绍:在这一期《食日谈》中,我们将远程连线,采访五位参与食通社“联禾计划”的实习生,听听每天都在农场忙些什么。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年轻人,先后前往陕西泾阳的绿我农场实习。你以为农场生活只是简单的种菜和拔草?其实远不止于此,在农场你什么都要干:种蔬菜、育苗、浇小麦地和菜地、种洋甘菊、修剪果树及疏果、清理杂草;摘洋甘菊、玫瑰等花做纯露或阴干;学开拖拉机、打绿肥;发货、学开车;打扫车间卫生;在饼干生产线上工作;去野de生活市集守摊;学修地里简单设施;采食野菜;制作酵素、堆肥和泡菜;自制简易家具;修村路;上大黑老师的活力农耕课……从清晨的田间到深夜的饼干包装线,实习生们面对着许多意想不到的挑战,收获着各种惊喜。他们不仅与泥土的亲密接触,还尝试了农场机械操作,以及绿我农场经营生态农业的独特“魔法”——绿肥和活力农耕,都构成了他们丰富的实习生活。从城市走向广袤的田野,每位实习生都积累了自己独特的故事,他们各自收获了怎样的成长?如果你对生态农业、乡村生活或实习经验感兴趣,这期节目将为你带来真实而生动的分享。欢迎点击链接,一起收听他们的故事吧。陕西咸阳绿我农场今年实习生大丰收,团队人数创历史新高,天南海北的伙伴都奔着“活力农耕”而来。农场导师大黑带几位实习生巡田观察土壤和绿肥时拍下了他们可以直接出道的合照,从最初的叫苦不迭到适配节奏、活力满满,“绿我天团”由此而来。在绿我,你可以学开车学开拖拉机也可以DIY木头桌子,锻炼十八般武艺。可以学习制作酵素、堆肥和泡菜采摘蒲公英长时间酷暑后,终于下雨,在田间摘花的伙伴提前淋了一场“玫瑰雨”。全员除草,大家和身为监工的“饼干”(狗狗)都累坏了,躺下就睡。为了长远地修复土壤,放弃了眼前的收成,提前收获了大棚和MAX生活实验室菜地的所有作物。问题来了:本集节目的封面图上为什么只有四位小伙伴?因为还有一位已经转正为员工的阿跃同学是摄影师!本期主播:嘉宾主播:刺挠:从有机农业淡淡的路过程进:绿我农场实习生,正在入门学习如何通过活力农耕改良土壤&寻找自己的节奏ing,想要持续在乡村劳作和生活。阿跃:去年结束实习,成为正式员工的带狗农夫常红亮:“红亮”号驾驶员本尊,带狗农夫2倩雅Ya: 喜欢拔草节目主播:梅颖:刚从绿我回来活力十足的食通社项目官员晓晶:爱吃绿我巧克力饼干,所以一直很想去农场看看。没想到那里还有只小狗叫“饼干”,更想去了时间轴03:26会计、翻译、新媒体、在印度尼西亚的大山里修水电站……绿我农场的实习小伙伴们都从哪儿来?05:47体验乡村和重返乡村——当初大家为什么要来农场实习?09:58在农场生活,到底要几点起床?18:32 从种麦子到做饼干,农场的实际工作与最初的想象有哪些不同之处?21:16绿我农场有着独特的农耕方式,如绿肥轮作的操作。实习生们如何适应“活力农耕”的理念?40:47习惯了大厂SOP、OKR的城市人,怎么看待一家农场的运营42:24农场的实习经历带来了怎样的自我认知和改变,他们还会继续从事农业吗?48:02种地也能种出“哲学”吗?52:49如何在生命中找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离开城市,来到农场就可以吗?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瓦依那乐队岜农编辑 :王昊制作/封面 :晓晶#关于「食日谈」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食通君(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om
在本期《食日谈》中,主播晓晶与客座主播梅颖共同采访了两位刚刚结束实习的年轻人,安添和三七。曾经从事自然教育的他们,为了自己的农业梦想,来到了广东银林村,这里不仅有生态农场,还有一个围绕农场建立的小小社区。在过去半年时间里,他们在农场跟本地的阿叔阿姨一起劳作,从种植实践、活动策划,什么事情都做,甚至还接手了农场的咖啡馆。他们也有机会借助这里独特的生态系统和社区氛围,继续开展自然教育中方面探索。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让他们终于有信心回到乡村,独立经营新的生活。未来他们希望返乡开设农场,建立一片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这个想法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尽管返乡面临着诸多困难,但年轻人回归乡村与自然的选择,总是让人感到充满希望,欢迎戳开链接,一起收听他们的故事吧。
2024 年 8 月,有两部关于外卖行业的故事片上映。在影片上映的同时,杭州连续爆发了两个外卖骑手的突发事件:8月,外卖员与保安发生冲突,引发附近外卖员集体抗议;9 月,一位“单王”外卖员在电动车上猝死,引发全网悼念和讨论。而讲述外卖平台程序员和外卖员故事、反思算法逻辑的电影《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的取景地就在杭州。食通社编辑部看完《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之后,发现这不仅是在外卖和算法题材上走得最深最远的一部电影,也是近年来难得的一部现实主义佳作,包括呈现了 2022 年电影拍摄时的疫情下的生活。相信经历了过去几年动荡的人,都能在电影中找到无数的共鸣点。正如导演刘泰风所说:这是一部拍给所有人的电影。2024 年 9 月 4 日,我们和本片导演刘泰风、制片朱桐聊了这部电影背后的创作故事和思考,以及面对强大的算法和平台,我们普通人应该如何自处并看见彼此。希望这部电影和这期播客能让大家在面对当下冷峻的社会现实时,依然保有在未来寻求希望的信念,像电影主角危力一样,做出正确的选择。《又是充满希望的一天》正在全国上映,强烈推荐大家找到周围的影院前往观影,并和我们留言交流。
节目介绍:本期食日谈邀请食通社的新同事玉阳作为特别嘉宾——他不仅是我们团队的新成员,还有一段独特的经历:曾在2021年短暂做过四个月外卖骑手。他对外卖骑手的劳动过程感兴趣,但泰硕,去做骑手并不是为了“体验生活”。在考上北大研究生之后的暑假里,他面临着真实的生计压力,加上和同事相似的经历,他很快融入了骑手的生活。在本期节目中,我们将跟随玉阳的视角,深入了解外卖骑手的日常。作为一名饿了么专送骑手,从早上的晨会结束,开始接单配送,直到晚上收工,玉阳在一天的高强度工作中,几乎每分每秒都在面对各种挑战,需要即刻做出决断。周旋在、站点、商家和消费者之间,面对系统的派单、投诉、考勤等等机制,他需要绞尽脑汁制定自己的策略,就是为了一点点的速度,收入以及更少的投诉。同时,作为真实的个体,玉阳也不可能永远像机器一样完成工作,在不同的人与系统快速的交互中,骑手内心的情绪和感受构成了外界难以察觉的另一个维度。我们也通过玉阳的观察,看见在外漂泊的外卖骑手在社会中的位置:面对经济压力和工作的自由与束缚,他们如何寻找平衡?在极高的人员流动率下,外卖员对于这份工作究竟抱有怎样的态度?此外,平台算法如何影响骑手的工作模式?在平台的算法控制下,消费者的同情之举究竟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外卖员?从骑手的视角出发,也许会获得不一样的结论。外卖骑手作为一个群体,因媒体报道而受到公众的格外关注,成为零工经济时代之下劳动者的缩影。但相比各路二手转述,一手叙述和反思更值得被听见,希望本期节目能够帮助直观地你了解外卖骑手的真实状况。本期主播:玉阳:一个生长于黑龙江省巴彦县畜牧二分场,漂泊在北京的intp青年。目前主要关注数字科技、农业技术与可持续发展等议题。王昊:食通社编辑,劳动与技术议题的关注者。晓晶:食日谈主播。曾经以为路过的袋鼠耳朵外卖员是金牌员工,原来只是酷炫少年啊。时间轴00:53 在北京“最繁忙的外卖商圈”——中关村当骑手14:10遭遇交通事故倒在路边,站长问“单子能不能送完?”17:52严格的考勤机制,让外卖员不得不每天轮轴转26:13替你取餐的外卖员说,哪些餐厅最好别吃?30:36让玉阳最不开心的经历是什么35:33 风雨天点外卖,骑手怎么看36:01外卖员的纸面“权利”:最低时薪、意外险和公会52:59过度强调外卖员的辛苦,和追捧会弹钢琴会颠勺的外卖员一样让人不舒服57:06读一首“外卖诗人”王计兵的诗歌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瓦依那乐队岜农编辑 :王昊策划/制作 :晓晶封面:万琳#关于「食日谈」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食通君(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om
节目介绍:本期的《食日谈》聚焦于近期备受关注的油罐车事件,探讨食品安全问题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虽然经历过多次食品安全事件,但消费者似乎还是对自身的食品环境无能为力。从新手妈妈育儿的角度上看就更加明显:打过农药的水果能不能吃?奶粉的配料表究竟是些什么成分?饮食环境中是否有内分泌干扰物?隐藏在暗处的问题制造了不确定性,让人无所适从。油罐车事件更使人寒心的是,广泛的关注甚至不一定能够打破行业合谋维护的内幕,这一点在其他食品行业同样存在。监管的经常性缺位让公众越来越感到,食安事件引起的关切难以改变问题的现状。既然社会信任难以建立,更好的办法只能是从身边的小环境入手。如果你也和我们一样关注食品安全问题,本期节目和食通社的其他文章都提供了不同的饮食建议,目的都是将食物来源掌握在我们可知可控的范围内。希望听众朋友们也能通过自主选择食物来源,在不确定性的食品环境中努力保护自己和家人。本期主播:令钰:食通社项目主任,新手妈妈,前环境科学记者,关心食品安全与环境健康。王昊:食通社编辑,常在家做饭的男性代表。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连猫都没有的“最后一代”。相对于食品安全,更关注食物体系的社会公平和环境可持续,以及,食物首先得好吃!晓晶:食日谈主播。两个孩子的妈妈,最近开始自己做饭,对食品安全持续关注。时间轴00:17 又双叒叕有食品安全事件发生了,这次是油罐车。装过煤制油的车,不洗罐就装食用大豆油,各位主播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02:23担心和愤怒交织:有人在酒吧看球不敢点薯条了,有人则在家里发起了又一轮不点外卖运动。07:47 格外关心油罐车事件的宝妈群体:担即使每个妈妈从孕期就开始都掌握了许多技能,但也依然很难摆脱食品安全和环境污染问题的困扰。23:31 为什么油罐车事件会发生?这或许并不是独立的事件,而是行业的合谋。挟裹其中,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是受害者。26:27 相比父母一辈,年轻人在城市里想吃点好的更不容易。怎么才能找到真正值得信任的食物来源?37:27聊聊食品添加剂与标签:消费者都需要一份逛超市攻略。39:36对权威的盲从:太多的医学建议、专家科普和随之而来的购物链接,我们该何去何从?45:38那些记忆里的食品安全事件你还记得多少?每次食品安全事件在公众领域爆发,都引发过短暂的思考。作为消费者,我们是否能真正通过选择和行动来改变自身的食物消费状况?
节目介绍:本期食日谈的嘉宾黄国良是一位资深的乡村工作者,和圈里的其他朋友一样,我们更习惯称他为“老六”。自从2005年投身乡村建设至今,老六从事乡村工作已经将近20年。老六告诉我们,当年他就是因为在陕西支教时,目睹了乡村教育之破落,留守儿童问题之严重才走上这条道路的。在这些年里,老六的干过的事情不少,建农民学校、办农场、做基金会的项目官员、自己创立公益机构,支持农民向生态农业转型。当年,他们是走在前面的先锋:在河北定县的晏阳初乡建学院,帮助农民建合作社,教他们怎样不用农药化肥也能种地,甚至如何用生态的方式自己建房,就是想让农民自己组织起来自力更生;又以北京的小毛驴市民农园作为窗口,帮助市民了解城乡问题。回到广西,在这片仍保留着大量小农的土地上工作多年,老六有不少的独特看法。比如,他就认为,老种子保护应该融入当地的文化和生活,生态农业也应该首先以个人的安身立命为先。看到一些生态农业的从业者对于常规农业“势不两立”的态度,老六认为,共存并互相学习才是更现实更合理的态度。他在言语中流露出的好心态,也让我们也理解,为何这几年他在广西一直推动的“生态农业培训”,如何能聚集不同的农民?哪怕在培训结束之后,农友之间还能维持友谊。再回首,20年前困扰农民和农村的问题,今天似乎已经解决了不少:路修通了,人脱贫了,村集体更有钱了,这些都有赖于大量外部资源进入乡村。然而乡村的问题是否都解决了?在医疗、养老、教育“新三座大山”下,快速变换的农产品市场的冲击下,农民应该如何“安身立命”?虽然老六也曾谦虚说,他不懂大问题,但他无疑用这些年的行动做出了回答。就请你打开这期播客,听老六分享他的故事。嘉宾介绍:#本期嘉宾老六:本名黄国良,广西合浦人,2005年开始从事乡建工作,先后参与创建晏阳初乡建学院生态农业工作室、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重庆国仁打平伙社区食堂和南宁都市农墟,创办广西国仁农村扶贫与发展中心,并发起广西地方品种在地保护平台。目前主要扎根广西,以自由身份参与生态农业相关工作。#本期主播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虽然从事食农系统工作十多年,但自知能力有限,只能在城市工作。特别佩服直接在农村社区工作,并且做出成效的伙伴。王昊:食通社编辑。据说去南宁就是为了见老六一面,作为后辈,在本期中听到不少过去的故事。时间轴00:48 听有丰富乡村工作经验的老六,谈他自己的工作和中国的农村农业过去 20 年的变化。04:45为乡村重建合作社,如何在乡土重建有序的额状态?他们的努力最终也间接推动了《农民合作社法》出台23:12在西北农林大学学治沙的年轻人,怎么没去做环保,而是投身于乡村建设?24:39 重新定义农民的价值:在当下新的经济环境中,农民如何找到自己的定位和价值?乡村就是城市生活的附属,从而要被城市不断攫取吗?26:58 回广西做生态农业,老六遇到怎样的机遇和挑战?它也开启老六对于城市与乡村重新思考:城市教育注重专业化分工,是否让今日的我们成为了视野狭隘,只会从一个角度看问题的“螺丝钉”?39:25推动地方品种,保留老种子,到底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保护老种子”说必须融入当地人的生活?50:42 重温在陕西支教的体验,老六分享为什么走上乡建道路。56:26 走入土地,抛弃对常规农业和生态农业“势不两立”的看法,思考二者如何相处。71:12农人面临的三座大山:生活、教育、医疗,如果无法在乡村得到妥善安置,乡村现状则会一直止步不前。75:28 推动生态农业的使命感:尽管无论农民选择怎样的生产方式都应该得到理解,但如果推动不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则应该受到批判,因为受到伤害的还是农民自己和广大公众。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瓦依那乐队岜农编辑 :王昊制作 :晓晶封面:万琳#关于「食日谈」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食通君(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om
节目介绍:近年来,野菜、野菌子越来越火了。不仅各种高价野菜野菌子纷纷现身正规商超、菜市场和线上生鲜平台,而且“打野”(指到野外采摘野菜野菌子)作为一种新潮流还席卷了年轻人群体,不少旅游公司更是顺势推出了“打野”团。一方面,野菜野菌子被视为纯天然无污染的食物受到追捧;另一方面因吃野菜野菌子住进医院的新闻又频频发生。在城市绿地里挖野菜来吃,到底安全不安全?市场和平台上售卖的野菜野菌子都是哪里来的?昆明有全世界品种最多的野菜市场,云南人是怎么把野菜经营起来的?不久前,食通社联合腾讯科学频道《餐桌上的物种》,邀请到了生态学者、人类学家、博物作家做了一场线上分享会,一起来聊聊关于野菜和野菌子的那些事儿。本期节目是由这期分享会转化成为音频节目,对嘉宾比较了解的听众可以略过前期介绍,直接从4分37秒开始听=)嘉宾介绍:#本期嘉宾孙姗:生态实践者,山水自然保护中心创始人之一半夏:作家,致力于自然博物生态文学写作李睿俊:华东师范大学人类学硕士,美食纪录片调研顾问谭羚迪:山水自然保护中心成员,从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本期主播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时间轴04:37 与野菜的渊源是小时候在北京被妈妈带着采野生荠菜,长大后成为了一名允许自己的菜地里“长野”的生态小农。06:01 宣统菜、咸丰菜,在哈尼族朋友的厨房里领略了云南人的野菜观“绿的都是菜,动的都是肉”。11:10 食用野菜需谨慎,作为云南人,也曾因为过量食用金雀花而中毒。14:02 在北京从事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为什么挖野菜、种野菜是工作的一部分?18:56 云南昆明篆新农贸市场里的山茅野菜品种,不只是全国最多的,也是全世界最多的。24:24 在城市里挖野菜吃安全吗?除了农药和植物毒性,还需要考虑什么因素?28:12 蒲公英、马兰头、苕子尖、野葱、香椿、地木耳、竹笋,因为便秘才发现校园里竟然可以获取如此多种类的野菜。35:18 被神化的松茸和松露,从人类学家的视角,怎么看野生菌的爆火?44:14 人工种植“野菜”正在加速,种植出来的“野菜”还有野菜味吗?48:52 国外的野菜采集都有哪些讲究和传统?53:13 为什么有些植物能够被驯化,而有些植物就一直没有被驯化?57:41 自然教育最好的地方,就是从餐桌开始。有106种山茅野菜的店铺,这只是其中的一角(图/半夏)山茅野菜摊点。这张图里的食材你能认出几种来?(图/半夏)学校草坪上随处可见的蒲公英,嫩叶拿来炒了吃,根晒干泡水喝(图/李睿俊)学校实验室楼旁边的河岸的野生马兰头(图/李睿俊)便秘患者采完马兰头采草头(图/李睿俊)开白花的野豌豆,又叫小巢菜;开紫花的野豌豆,我们老家叫苕子尖(图/李睿俊)草地上发现的野葱,还有夜鹭吃剩的螺蛳壳(图/李睿俊)竹笋、马兰头和地木耳煮汤,十分鲜爽!(图/李睿俊)在售卖的鸡枞(图/半夏)刚刚破土的松茸,小心翼翼地从土壤里刨出来(图/李睿俊)半夏买到过的最大一颗松露,174.6克(图/半夏)北美原住民的“姜”。多年生的森林植物,根部散发的鲜香气息令人难忘,也是药食同源的植物。(图/孙姗)渥太华野生采集小组的户外课程,冒雨认识森林植物。真正采集的很少,但是过程非常受益,在森林里找植物,学习的是读懂森林生态系统的语言。(图/孙姗)一次四个小时的野生采集课程,一位参与者所有的收获,菌子、野菜、茶、指甲锉(木贼)、坚果、树芽...(图/孙姗)和北方森林生态系统共生的猪牙花(trout lily)和宽鳞多孔菌(dryad's saddle)(图/孙姗)延伸阅读:书籍:《Field Guide to Edible Wild Plants》《杂草的故事》《看花是种世界观》电影:《松露猎人》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瓦依那乐队岜农编辑 :天乐制作 :小葡萄封面:万琳#关于「食日谈」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食通君(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om
节目介绍:在本期节目中,我们趁开会间隙,找到了老朋友黄亚军。作为一名资深的乡村工作者,80后的亚军在十几年间已经经历过乡村发展的多个阶段,从民间的自发探索到政府主导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在不同的村子里,他和村民种过水稻、卖过大米;养过鸡、卖过鸡蛋;采过青梅、酿过青梅酒;开过旅社,做过乡村旅游……也经历过不同的挫折。而这次促成对话的想法则缘起于一篇学术论文。文章作者认为,亚军他们在乡村的工作,有悖于整体“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代表”的现代化进程,所以才会屡次失败。然而,什么才是发展的趋势?是否应该“顺势而为”?对这些问题也许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十几年间,不同的理论“你方唱罢我登场”,都试图指导乡村发展的实践,但对亚军来说,重要的是,实践者也应该有自己的判断和反思。本期播客的内容就是亚军作为实践者的陈述。它不仅代表乡村工作者眼中的意义,也让我们再度思考乡村问题的去处。诚然,在社会的变迁中,不是每个村子都能发展起来,但总需要有像亚军这样执著探索的人。食通社也希望,所有身处城市的读者都深切地感受到食品安全、社会公平、人口与劳动力等等问题与乡村的复杂联系。如果不理解中国乡村,我们恐怕也无法真正理解切身面临的诸多社会问题。相信这期节目能为你带来启发和思考。2012年前后,亚军在云南的村里和养殖合作社开会合作社在装运鸡和鸡蛋另一种合作经济的探索:广东从化仙娘溪村的“七仙女”在村里一起开旅舍。仙娘溪村的发展期青梅产业,离不开公益机构的支持。图为2023年青梅合作社的村民在采摘后熏制乌梅。深耕的工作也不只有经济合作。图为深耕在仙溪村给留守老人办“爸妈食堂”组织老人一起种菜园嘉宾介绍:#本期嘉宾亚军:来自广州市从化区深耕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农村工作者。驻过村,种过田,在农村工作中打通自己的过往和未来。#本期主播天乐:食通社创始编辑,北京有机农夫市集召集人。虽然从事食农系统工作十多年,但自知能力有限,只能在城市工作。特别佩服直接在农村社区工作,并且做出成效的伙伴。王昊:食通社编辑。去年曾经和亚军在村里短暂地一起工作。时间轴00:27 在乡村发展的浪潮中,不只有“乡建”:亚军和他的团队也是乡村浪潮里的多样化尝试之一。06:46 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农村的存在就只是为城市服务吗?农村是否有更多可能性?08:26 亚军和同事驻村工作,为农民们创办了水稻种植、青梅加工等等合作社09:52为什么农民要抱团成立合作社?拎着自家的鸡去菜场卖不行吗?原子化个体存在的农民面对市场会发生什么13:37帮农民们建立标准化的生产体系和合理的销售渠道,要面对多少困难?19:49年轻人为什么愿意“进村”做公益?抱着朴素理想的年轻人,怎样才能真正了解乡村?看看亚军他们在乡村的工作方式。37:33学术研究和在地工作间,是否可以有更紧密的互动?除了批判,学界是否通过观察与反思,对实践者有更多支持?43:33如果理论认定“乡村没有出路”,就应该放弃吗?不能抹杀行动的必要性。创作团队:节目片头、片尾:瓦依那乐队岜农编辑 :王昊制作 :晓晶封面:万琳#关于「食日谈」听众群:添加「食通社」小助手食通君(微信号:foodthinkcn),加入听众讨论群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om
loading
Comments